第一节
释迦成道以前的状况
释迦牟尼的意义
前面第一章中间所说的“佛陀”,那是一种通称。实则这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意译就是能仁。“牟尼”的意思译为寂默贤人,这就是说他是释迦种族中的寂默贤人。他实在的姓叫乔答摩(gautama),意译就是地最胜。因为印度上古有创作吠陀赞颂的婆罗门,名叫瞿答摩(gotama),就是释迦的始祖,所以拿他的名做姓。他实在的名,叫悉达多(siddharthā),意译就是成就。然而通常的称呼,总是叫佛陀或叫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的真姓名,倒不大用了。拿中国的旧称呼来比,那么“佛陀”犹如称“圣人”,“释迦牟尼”犹如称“孔子”,“乔答摩·悉达多”犹如称“孔丘”。可是我们常用得着的,就是“圣人”,就是“孔子”,孔丘的真姓名,也是不大用的。
释迦的降生
释迦种族聚居在中印度罗泊提(rapti)河的东北,分成十家,十家各占一小城做小城的君主。这许多小城中间,唯迦毗罗卫(kapilavastu)城顶有势力,城主名叫净饭王(suddodana),就是释迦牟尼的父亲。和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有拘利(koli)城。两家王族,彼此向来通婚嫁,所以净饭王也依着旧例娶了拘利城主的两女做王妃,长的叫摩耶(māyā),次的叫波阇波提(prajāpati)。摩耶夫人到了四十五岁方才怀胎。他们的土俗很稀奇,女子怀胎足月就必定要回到娘家去生产,可是摩耶夫人回娘家时候,到得半路,就要生产了。这地恰巧有一座别庄,叫蓝毗尼(lumbini)园,是拘利城主替他的夫人所盖的。摩耶夫人就在这园中娑罗树底下产生悉达多。产生的日子,是公元前565年4月8日,太阳初出的时候。但是摩耶夫人生产以后,经过七天就病死了。这悉达多太子,是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人的。
释迦以太子出家
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明,七八岁时候跟从婆罗门的学者受文事教育,世间一切的学问,没有他不知晓的。又从武士学习诸般武艺,膂力也胜过别人。他做太子的时候,有一天同着诸王子出城比武,忽然有一只大象拦住城门,诸王子都不敢前进,他就不慌不忙跑到门口,两手把象举起向门外掷出,更飞步向前又把象接在手中。这是何等的本领?拿世间的眼光看来,他既是王太子,又抱着这等文武全才,真是享尽人间的富贵,哪里还有丝毫不满足呢?但悉达多这人却也奇怪,他一眼看清人间生、老、病、死的苦痛没有法子可以解脱,从小就是如此。他把这件大事体,刻刻放在心中,要想出家。净饭王知道了大吃一惊,赶紧在他十六岁时候就替他娶了耶输陀罗做妃子。耶输陀罗也是拘利城主的女儿,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rāhula)。此外,净饭王还想尽方法在太子的宫中陈设种种娱乐,选择城中的许多美女,叫她们侍候太子。然而,这太子毫不在意,到十九岁时就决计出家修道。
第二节
释迦成道的时期
释迦先修苦行后成正觉
释迦出家以后,就去访问婆罗门教中的学者,想学他们的解脱的大道。他先后访过三人,初访隐居在森林中的跋迦婆(bhārgava),次访阿罗逻·迦兰( kālāma),再访郁陀迦·罗摩子(udraka rāmaputar)。这些都是仙人,大概以生前修苦行,死后升天上,为解脱法门。释迦以为死后升天仍旧不能超出生死,对于他们这等大道,自觉不能满足,就自己跑到东北方尼连禅河(nairannjanna)旁边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弄到身体削弱,仅存皮骨,结果仍旧一无所得。他忽然明白苦行的徒劳无益,就跑到尼连禅河边,洗洗身上多年的积垢,在那里遇着一个牧牛的女儿,拿牛乳送给他吃。吃了以后,释迦感觉身体和精神渐渐恢复原状,于是又跑到佛陀伽耶(buddhagaya)地方的毕波罗(pip-pala)树(就是后世所称的菩提树)底下,铺吉祥草,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默思惟,自己发大誓愿说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方广大庄严经》第八)。无上,是无可再上的意思;大菩提,是大智慧。释迦发这大誓愿,是说我如今若不能证得无上的大智慧,宁可粉碎这个身体,终久坐在这处,决不起来的。下了这等大决心,到七七四十九天半夜,静坐时候,忽睹明星照破黑暗,心中豁然大悟,就成功了无上的正觉。这是十二月初八日,总计释迦自十九岁出家,修行十二年方能成道的。如今僧寺中,于腊八日用菜果和米,煮粥送人,叫做腊八粥,民家也多在这日煮粥,成了一种风俗,就是纪念释迦成道日子的。
正觉的内容
这正觉的内容,究竟觉悟的什么呢?就是从内心的观察,探着我们生、老、病、死的苦痛的根源,对于人生的问题,有圆满的解答。他的答案,就是下面两件事:
一、请问人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的不自在,究竟从哪里来的?
就答道:这完全从烦恼来的。替这烦恼起个名词,叫做无明,就是不明白真实的道理的意思。
二、请问用怎么样的方法就可以解脱人生的一切不自在呢?
就答道:要从内心思惟的禅定功夫,得到大智慧,豁破无明,就可以得到解脱。
这就是释迦亲自证到的正觉。既然得这正觉,所以看看有生命的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自然要打破四姓的阶级,又看这众生被无明所迷,长久沉沦在生死苦海中间不得出头,自然要抱着悲悯的心肠起来超度众生了。佛教的根本原理,就是如此,所以它是建筑在理智上的伟大宗教。
第三节
释迦的转法轮
转法轮的两种意义
释迦说法度众生,叫做转法轮。这转法轮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法”字的意思,是法律、法则,就指一切万有的真理基础而言;“轮”字是印度古代战争时候,所用轮状的武器,这武器所向无敌,如今拿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独得真理,一切邪说异论都被他摧破无余,所以叫做转法轮。佛陀初次所说的法,方得称转法轮,以后就不过是重复申说罢了。第二种解释,就谓佛陀所说的法,常常能够摧破一切邪说异论,不管先后,总叫做转法轮,不必限定初次所说的(见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第十四)。
释迦游化的地方
释迦成道以后四十五年中,游化四方,说法度众生,从来不曾间断。他足迹所到的地方很多,如北方雪山脚下的迦毗罗卫城、西方的拘睒弥城、东方的赡波(campā)城、南方的婆罗捺斯(bārānasi)城,这些国度大都在恒河流域,释迦都曾到过的。各城主中间,对于佛教,大都十分信仰,尤其是摩揭陀(magadha)城的频婆沙罗(bimbisāra)王和舍卫(srāvasti)城的波斯匿(prasenajit)王。他两人诚心诚意地保护佛教,更是无微不至。因为释迦的信徒,一天多一天,他们就拿自己的园林住宅供献给佛陀做道场,有好多处。这中间顶大而有名者:一是王舍(rājagrha)城附近的竹林精舍。竹林精舍建筑在原名耆阇崛山(ghridhra-kuta)的灵鹫山中,那是摩揭陀城的长者迦兰陀皈依佛教以后,在释迦成道的年头拿自己的竹园供献于佛所建立的。这精舍是印度最初建立的僧园,又叫做迦兰陀精舍。精舍的意义就是精进修行、息心养静的地方。另外一个是舍卫城的祗洹精舍(jētavana),那是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在释迦成道的第二年,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jēta)购买的园林所造的,所以又叫“给孤独园”。此外,国王和长者供献的园林殿堂极多,不必一一列举。总之释迦说法,在以上两精舍时候为最多。
释迦的出家在家的弟子
释迦游行教化,在成道的第一年,已经有弟子千余人。上自国王、贵族,下至乞丐、妓女,如诚心弃邪归正,他没有一个不收受的,所以弟子的数目,多至不可胜计。起初专收男人做弟子,这种团体,叫做僧伽,就是大众的意思,后来释迦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也出家做尼姑,因此便收受女弟子。男子出家的叫“比丘”,比丘二字,意译为乞士,这“乞”字对上面说是向佛陀乞法以治心,对下面说,是向世俗乞食以养身。乞士含有两种意思:出家修道的人不准私蓄财产,专恃乞食度日的,但和乞丐不同,乞丐是只知道乞衣食,不晓得乞法的。女子出家的叫做“比丘尼”,“尼”字在梵文上是表显女性的声号。还有不出家而在家信奉佛教的男女,男叫“优婆塞”,女叫“优婆夷”,就是清信男、清信女的意思。出家的男女,叫做出家二众,在家的男女,叫做在家二众,总共称为四众。
第四节
释迦的入涅槃
涅槃的意义
“涅槃”二字是梵音,译为灭度。灭度就是消灭生死的因果,度过生死的苦海,得到解脱,永远不再受生死苦痛的意思。我们前世造因,今世结果;今世又造因,来世又要结果。生生死死,犹如车轮旋转,永没有完了的。释迦教化众生,超出这生死苦海,他老人家自己先要留个模范,叫人可以学步,所以到八十岁时候他就表现了涅槃的相貌。如今寺院里所塑的卧佛,就是释迦的涅槃相。
释迦最后一次的游行
释迦到八十岁的高年,自己觉到教化众生,因缘已了,因此从王舍城向拘尸那揭罗地方做最后一次的游行。他又率领弟子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毗舍离地方时,正好碰到雨期。原来印度天气,从四月十六日起的三个月里为夏季,这时候多雨,称为雨期。佛教徒在这三个月内禁止外出,专心坐禅修学,这种制度叫做“安居”。释迦就打算在毗舍离安居三个月再去。又因为这地方刚刚碰着荒年,随从弟子人数众多,不容易得到食物,释迦就叫大众各自分散,独与阿难陀在这里安居。这时释迦已经有病,想想许多弟子都不在面前,不应该就入涅槃,于是自己支持以待他们。等到安居期满,释迦又向西行,到波婆(pāvā)城时,有个金工名叫纯陀(cunda),他供献旃檀树耳给释迦吃。释迦吃了,病更严重,立刻回到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边沙罗双树中间。一日一夜,他说完一部《大般涅槃经》,接着头向北,面向西,右胁侧卧,于二月十五日入涅槃。释迦临灭时,嘱咐阿难陀说:“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恃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恃。”(见《长阿含游行经》第二后分)又告弟子:“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同上)这是释迦最后的教诫,他对弟子的叮咛恳切,到如今还可以想见呢。
释迦灭后,照佛家的规矩应用火葬,名叫荼毗。这时高足弟子大迦叶,尚在灵鹫山,诸弟子大家商量,以为葬事很重大,要等迦叶到后,方可举行。经过七天迦叶也赶到了,就举行荼毗的葬礼。于是摩揭陀国人和释迦同族的八国人,共分释迦遗骨回去各自建造宝塔。时在公元前486年,距今二千四百二十余年。
【问题】
一、释迦何故要出家?
二、什么叫正觉?
三、法轮的解释如何?
四、释迦游行所到地方有几处?
五、临灭时的教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