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泰 错否 综否

泰1,小往大来,吉,亨。

今注

1 泰:卦名。字义的本意,包括通、宽、安等意思。

今译

泰卦,它有小往而大来的象征,是吉的,具有亨通的德行。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今译

彖辞说:泰卦,它象征小往而大来,是吉的,具有亨通的德行。那是说它有象征天地之气,互相交感,而万物得到亨通,上下交相感应而心志互相合同的关系。泰卦的现象,内卦阳刚而外卦阴柔,内里强健而外面柔顺,内是君子而外为小人。它象征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的现象。

象曰:天地交,泰。后1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今注

1 后:上古称发号施令的君主叫作后。又:女主称后。《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今译

象辞说:天地互相交合,是泰卦的现象。它象征君后以资财来裁成天地的功用,适宜辅助天地的安排,中和左右的民情。

初九1,拔茅2茹3,以其汇4,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今注

1 初九:是指泰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2 茅:菅草。

3 茹:柔软的根相连叫茹。又:草名。

4 汇:集类的意思。

今译

泰卦的第一爻(初九),象征拔起茅草,便互相牵连到连根的同类,如果占卜出征,大吉。象辞说:像拔茅草一样,出征大吉,这是说它志在向外发展。

九二1,包荒2,用冯3河。不遐4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今注

1 九二:是指泰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

2 荒:远大。

3 冯:依靠。与“凭”通用。

4 遐:遥远。

今译

泰卦的第二爻(九二),有如天体包容八荒的象征,如果利用大河作凭借,而一直上去,不会因遥远而遗失方向。但会亡失了朋友,须得中正而行。象辞说:所谓包容荒远,须得中正而行,这便是说可以光大的意思。

九三1,无平不陂2,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3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今注

1 九三:是指泰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2 陂:不正的丘陵地。

3 恤:含有心忧与怜悯他人的意思。

今译

泰卦第三爻(九三)的象征,好像平坦的道路,没有绝对不起陂坎的。过往的事物,没有不反复回来的,只要在艰难中,能够贞正自守,当然可以没有灾咎。不要忧伤体恤自己,必须建立诚信,自然会有食福。象辞说:所谓过往的事物,没有不反复回来的,这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

六四1,翩翩2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今注

1 六四:是指泰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2 翩翩:轻快地飞翔。

今译

泰卦的第四爻(六四),象征翩翩然轻举,不能保有财富,但与邻里互相感应而得信赖,所以不必加以警戒,也有他人孚信的征象。象辞说:所谓翩翩然轻举妄动而不能保有财富,这是说它失去原来诚实的现象。所谓不必警戒而受他人的孚信,这是说内外的中心一致,甘愿如此。

今释

本爻爻辞,自两汉以来,句读与解释,都以“不富以其邻”作一体来看,实在大背易数之理,忘掉象辞所说“坤虚失实”的道理,同时不重视四五两爻相应的作用,因有此失。现在特为反正。

六五1,帝乙2归妹,以祉3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今注

1 六五:是指泰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2 帝乙:殷纣王的父名。《左传·文公二年》:宋祖帝乙。注:帝乙,微子父。

3 祉:与“福”通用。

今译

泰卦第五爻(六五)的象征,犹如帝乙嫁妹,有足够的福分,原来便具有大吉的现象。象辞说:所谓足够的福分,原来便是大吉的,这是说它中道而行,便能如愿以偿了。

上六1,城复于隍2,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今注

1 上六:是指泰卦第六爻*的爻位而言。

2 隍:城下无水的沟坑。

今译

泰卦的第六爻(上六),犹如一座城池,复变为干涸沟坑的象征,不可以用兵,而且在本邑中,便自有上命反复宣告的现象,须要坚贞自守,可能还有忧吝。象辞说:所谓城池复变为沟坑,这是说它自有反复变乱其成命的象征。

今释

根据《周易》序卦所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这完全是从本卦卦名“泰”字的含义,而以理来说象的,并非原始画卦以☷地在☰天中而称为泰卦的原意。至于本卦六爻爻辞所说的解释,又是从象来说理,每一爻的现象,又别自成为一连串的观念。

例如,本卦初九爻所说:“拔茅茹。以其汇。征吉。”那是以本卦内卦的三爻都是阳爻,构成整体,便叫作乾卦。分别来看,它象征一丛根部相连的茅草,牵一根而动全丛,所以便用拔茅根而牵连地拉起柔软的茹类,作为比拟。所谓“征吉”,那是以本卦初九的阳爻,动而变为向外发展的象征,所以会意它为出征是吉的按语。九二爻的“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因为本卦内卦的第二爻,以乾元阳刚的德行,处在中正的爻位,而且上与第五爻坤卦六五爻相应,象征乾元的天体,包容无边无际荒远的坤土。如果会意它在应用上,何以又说它有“用冯河,不遐遗”,乃至又说“朋亡。得尚于中行”呢?根据荀爽与虞翻两家的见解,各有不同的观点,荀爽说:“河出于乾,行于地中。阳性欲升,阴性欲承。冯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虽辽远,三体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遗。”他又说:“中谓五。坤为朋。朋亡而下,则二上居五而行中和矣。”虞翻说:“在中称包荒,大川也。冯河,涉河。遐,远。遗,亡也。失位,变得正体坎。坎为大川,为河。震为足。故用冯河。乾为远,故不遐遗。兑为朋。坤虚无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与五易位,故得上于中行。震为行,故光大也。”其实,古人画卦,乃至根据爻象而作说辞,并非必定像汉、唐以后人们所画的八卦,都以中文文字一样的横写。最初的原始,甚至周文王,乃至孔子的时代,很可能犹如篆籀一样的演变,横写直写,已有多种形象的变迁不同。如果完全不采用汉、唐以后学者的成见,只要把本卦内卦的乾象,直竖立体地画出,犹如现在文字的“川”字一样,那么,它所谓“包荒”“冯河”“中行”等观念,可以据象而寻辞,便很容易会通它的辞意了。如果据西汉象数易学来讲,坤卦代表了河流,二升五正,正当坤水的中爻,用以涉河,便有所谓“得尚于中行”的原象了。本卦内卦到了第三爻的爻辞,完全不像以上初九、九二两爻的意义。它以阳极必反、盛极必衰、阴阳对待流行的必然内义,而以地理形势与物理法则作比拟,如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但何以又说“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呢?根据虞翻所说:“艰,险。贞,正。恤,忧。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艰贞。坎为忧,故勿恤。阳在五,孚险。坎为孚,故有孚。体噬嗑,食也。二上之五,据四则三乘二。故于食有福也。”其实,这种解说,正是东汉易象数学家的特色,另有一番道理,不可轻易厚非。如果以第三爻为世主的爻位,上应第六爻的上六,所谓“勿恤其孚”便是阴阳相得,自然孚信的现象。又因第三爻逼近第四爻的六四阴爻,卦身阴阳的相得相薄,犹如食物逼近在嘴边,便比拟它为“于食有福”。倒使初学者研究爻象变化的观点,容易得到启发的思路。

如果根据西汉易学来讲,九三的半象为兑,兑为口,所以便有口福自到嘴边的现象。凡此种种,不可自困于东汉多数的诸儒之说,便会更深一层认识原始易学象数的原理。

本卦到了外卦的坤位,所有爻辞象征性的解释,大多是从错卦的天地否的观念出发。例如,第四爻六四所谓的“翩翩不富以其邻”便是以坤阴爻象为主体而立论。它犹如脱离阳爻的轻薄少女,好像落英飞絮一样翩翩翔舞、流荡。所以便有象辞的“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的释义了。他说:“二五变时,四体离飞,故翩翩。坤虚无阳,故不富。兑西。震东。故称其邻。三阴乘阳,不得之应。”象曰:“皆失实也。”他又说:“以坤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来孚邑,故不戒以孚。二上体坎,中正。象曰:中心愿也。与比邑人不戒,同义也。”《九家易》说:“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阴得乘阳,皆阴心之所愿也。”其实,六四的卦身为震,震为飞象。本为象数原始的道理,多解反增多疑。至于第五爻六五的“帝乙归妹”等爻辞与象辞,都以坤体中爻得位的观念而来,但参考乾、坤两卦二五爻的道理,便可了然。第六爻上六的解释,完全从反复倾否的道理而来,可以与本卦第三爻的理念参合研究,便可得到要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