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下集卷之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食積

經旨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

飲食勞倦即傷脾。

形寒寒飲則傷肺。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脈法

氣口緊盛,傷於食。

《脈經》曰:有關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

脈沉滑,傷冷硬物,宜溫以克之。

脈洪數,傷辛熱物,宜苦以勝之。

脈緩滑,傷腥咸物,宜甘以勝之。

脈弦緊,傷酸硬物,宜辛以勝之。

脈洪滑,傷甜爛物,宜酸以勝之。

脈遲微,傷冷物,且有積聚痰涎,宜溫劑和之。

脈單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滯,宜辛溫發之。

總論

吳澄曰:日用飲食,出納自如,轉輸不息者,火土合德也。故土強則易食而易飢,火旺則隨消而隨化,安有所謂積滯哉?惟元氣稍弱,食入難消,又與頑痰膠固,盤結中州,經年累月,氣血漸衰,精枯形槁,與陰虛癆瘵無異。先聖前賢雖未明言,而歷考治案,則又有食積類虛損之症者。

食積變虛損

五臟屬陰,陰主閉藏之氣。其積之始生,本無形之氣,其氣應五臟。情志有所抑鬱,而生氣日閉,積之既久,方始有形,有形則現病。其形一定不易,只在本位,故名曰積。此症極多,初起尚屬無形之氣,雖積而易散。若日久成形,根深蒂固,因積而為害,而精神亦漸減,變為虛損,或形枯氣脫,而成不起之症。

澄按:飲食減少,則元氣漸衰;飲食自倍,則腸胃乃傷。一有所傷,則脾胃便損,脾胃一損,則肺氣先絕,肺氣一絕,則各症迭出,而有類虛勞之症。

傷食

平素中氣虛,虛則不易納,納則不易消,所以三脘痞結,不思飲食,食亦無味,肢體困倦,乍寒乍熱;或泄瀉腹痛,即些須之物,亦不能消。六脈微弱,舉按無神,有類虛損。以溫補兼消之劑和之。

澄按:飲食日用,養生之所必需,何遂至於傷食?即曰傷食,亦何遂至於成勞?必其平素勞傷中氣,飢飽過度,脾胃之元氣先弱,若難消化,停滯於中。若以平和消導之劑疏之,其氣一伸,其食即轉傳送小腸,病勢即減。或不知此,而妄用峻攻猛劑,則在大小腸之舊食,推蕩先行,而在胃脘之新食,不能消化。因下後受傷,反停滯中脘,為害不淺,所以日盛月深,痰涎固結,損傷中氣,咳嗽吐痰,潮熱,而成虛勞之症作矣。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治病者,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於死矣。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概施,欲速攻之,則無不危矣。

澄按:飲食入胃,全賴脾土健旺,消磨水穀。脾土旺則能旋食旋化,消磨水穀而強健。脾弱則隨食隨停,不能運化精微,水穀反消磨脾土,而脾益弱矣。然脾之所以能健能運,變化精微者,全賴命火上蒸,方能熟腐。所以中年之後,大病之餘,積勞積損,稟受不足之輩,命火虛衰,譬如鍋底無火,若不加薪,何能熟腐水穀也?

忌用消克

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若夫先天因本氣不足,致令飲食有傷矣,消克之藥一用,飲食雖消,但脾既已受傷,而復經此一翻消耗,愈虛其虛。明後日食復不化,猶謂前藥已效,藥力欠多,湯丸並進,輾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澄按: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若稟受素弱,飢飽過度,脾元受傷,當預防調理,復其健運之常,則無停積之食矣。蓋大飢之後,則用大飽,不知已損之脾,焉能消化?又挾痰涎,裹結成形,經年累月,或現或隱,消磨真元,損耗津液,輾轉相害,羸瘦日增,極似虛損。始因傷食,繼用消食以傷脾,後因脾傷而食積,食積則各症百出,如丹溪辨之面有蟹爪紋路是也。

過啖煿炙

有過啖煿炙辛熱等物者,上焦壅熱,胸腹脹滿,血出紫黑成塊。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導之。此釜底抽薪之法。

又有嗜食煎傷肺,咳嗽咽癢,多吐血,喘急,胸滿脅痛,宜用紫菀湯。

澄按:煎、炒、煿、炙、燒酒、椒、薑、蔥、蒜,皆辛熱動血之品。若喉癢咳嗽喘急者,是火熱在上焦,而不在腸胃也,二便必如常,內無燥結,所以用紫菀湯。若積熱在腸胃,而血吐出紫黑成塊者,其腸中必有黑結糞數枚。若不下之,血必不止,當與積熱門參看。

飲食過度,或負重急走,傷胃吐血,宜用白朮散,或理中湯加葛根治之。

有痰積人,面上有黃白色不常。有食積人,面上如蟹爪紋路,一黃一白是也。

治案

黃師文治一婦人,臥病三年,狀若癆瘵,諸醫以虛損治之不瘥。黃視之,此食陰物時或遭驚也。問之婦,方自省悟曰:曩日食米團時,忽人報其夫墜水,由此一驚,病延至今不愈。黃以青木香丸藥,兼以利藥一帖與之,須臾下一塊,抉之乃痰裹米團耳。當時被驚,怏怏在下,而不自覺也。自後安康無恙。

小兒陳日新,形體尫瘦,嘗日病熱,至暮猶甚,醫以陰虛治,或癆瘵治,荏苒半載,病勢轉危。日新謂其父曰:欲得大便通利,為之一快,雖死無恨。其父從之,遂以導痰湯入硝、黃煎服。自辰至申,下結糞一塊,如核桃許,抉開視之,乃上元看燈時所食米粉耳也。因痰在外,不能消化,由是致熱,日漸銷鑠耳。向使日新不自知醫,則終為泉下人矣。誰謂劉、張之法,無補於世哉?

丹溪治一人,咳嗽惡寒,胸痞口乾,心微痛,脈緊數,左大於右,蓋表盛裡虛。聞其素嗜酒肉有積,因行房涉寒,冒雨忍飢,繼以飽食。先以人參四錢,麻黃根節一錢五分,與二三帖,嗽止寒除。改用厚朴、青皮、瓜蔞、半夏為丸,參湯送下而痞除。

後周姚僧垣,名醫也。帝因發熱,欲服大黃藥,僧垣曰:大黃乃急快藥,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不從,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皆謂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大黃,宜用平藥。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

予治江陰塘市一婦人,體弱血虛,咳嗽潮熱,近又為飲食所傷,不知飢餓,市醫皆作陰虛治,而胸膈作脹。迎予診治,右滑大,左軟弱,先以一消一補之劑治之,然後治嗽。若為滋陰降火,不獨咳嗽無功,恐脾胃轉傷,變或不測。蓋脾胃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以二陳湯加白朮、山楂、麥芽與之,一劑而胸膈寬,再劑而飲食進。繼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陳皮、貝母、瓜蔞、馬兜鈴、桔梗、紫菀,十帖而咳嗽脫然矣。

丹溪治一婦人,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脅動作雷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以臺芎、梔子、三稜、莪朮,並醋煮桃仁(去皮尖),麥皮曲各五錢,黃連一兩,以吳萸(炒)五錢,以益智仁、炒山楂、木香各一兩,蘿蔔子一兩五錢,炊餅丸服。

又一人年近三十,因飽食牛肉、豆腐,患嘔吐,即次飲食不節,在脅下生塊,漸大如掌,痛發則見,痛止則伏。其人性急,脈弦數,塊上不可按,按之愈痛,時吐酸苦水。或作腎氣治,朱曰:非也。乃足太陰過食,積與濕耳。遂投燒荔枝核二枚,炒山梔五枚(去皮),炒枳實十五枚(去殼),山楂九枚,炒吳茱萸九枚,人參一錢,細研,急流水一盞,煎沸,入生薑汁令辣,食前通酒熱服。與六帖,吐二帖,服四帖。與此藥且止其痛,卻與消塊藥。用半夏末六錢,皂角六個,黃連五錢,炒石鹼二錢(另研),上以皂角水煮取汁,拌半夏末曬乾同為末,以糖球膏為丸胡椒大,每服百丸,薑湯下,數日愈。

張景岳治一上舍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麵角,將至初更,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而堅突如拳,大如鵝卵,其痛之劇,莫可名狀。張為之治,察其明系面積,顯而無疑,然計其已入大腸,此症通則不痛之症也。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藥之緩,猶未及病,及更投神佑丸以瀉之,又不效。余謂此必藥性皆寒,故滯有不行也。因再投備急丸,雖連得大泄,而堅痛毫不為減。斯時也,余計窮矣。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面,豈無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且計面毒非大蒜不殺,氣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嚮導不能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送之。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進,方得全愈。雖然痛止食進,而小腹之塊仍在,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有所不能及,而惟宜行氣為先也。且又知飲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故並筆之,以廣人之聞見。

食積例方

大和中飲 飲食留滯,積聚等症。

陳皮(一錢) 枳實(五分) 砂仁(五分) 山楂(一錢) 麥芽(一錢) 厚朴(一錢) 澤瀉(一錢)

脹甚者,加白芥子。胃寒無火,或噁心者,加炮姜。疼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痰多者,加半夏。

小和中飲 胸膈脹悶,食滯不消。

陳皮(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 茯苓(五分) 厚朴(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扁豆(一錢) 姜

如嘔者,加半夏。脹滿氣不順者,加砂仁。火鬱者,加梔子。寒滯者,加炮姜,肉桂。

紫菀湯 治辛熱煿炙傷肺,肺熱咳嗽吐血。

紫菀 款冬花 杏仁 百部 貝母 蒲黃 半夏 甘草 人參 阿膠 犀角 經霜老桑葉

保和丸 治食積、酒積。

山楂(二兩) 半夏 橘紅 神麯 麥芽 茯苓(各二兩) 黃連 連翹 蘿菔子(各五錢)

水滴丸,白湯下。加白朮,名大安丸。

和中丸 治胃虛食滯,厭厭不食,大便或閉或溏。

厚朴(一兩) 白朮(一兩二錢) 半夏(一兩) 陳皮(八錢) 木香 甘草 枳實(各三錢)

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枳朮丸 消食強胃,治痞寬胸。

枳實(一兩) 白朮(二兩)

為末,荷葉裹飯為丸,陳茶、薑湯下。

大健脾丸

白朮(三兩) 陳皮(一兩) 黃連(八錢) 木香(七錢五分) 山藥(一兩) 人參(一兩五錢) 肉果(一兩) 山楂(一兩) 神麯(一兩) 甘草(七錢) 砂仁(一兩) 穀芽(一兩) 茯苓(二兩)

蒸餅丸如綠豆大,陳皮湯下五十丸。

白朮散 治飲食過度,負重傷胃吐血。

白朮 人參 黃耆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山藥 百合 柴胡 前胡(各六錢)

分三帖,每服加薑、棗。

吐法

用蘿蔔子搗碎,以溫湯和攪,取淡湯徐徐飲之,少頃即當吐出。即出不盡,亦必從下行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