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下集卷之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積痰

總論

吳澄曰:痰之為病,病之為痰,痰從何生?病從何起?有因病而生痰者,有因痰而致病者。若積痰為患,阻塞中州,飲食精華不生氣血,脾胃為積痰盤踞隔住,藥餌無功。若不驅逐積痰,何以為治?上集三法統要,此因病生痰者也。積痰,此因痰而致病者也。因痰而致病,則津液凝聚,三焦閉塞隧道,氣血日敗,則又有積痰類虛損者。

積痰成勞

勞兼痰積,其症腹脅常熱,手足頭面則於寅卯時分乍有涼時是也。若頑痰膠固,難治者,必用吐法,或沉香滾痰丸、透膈丹之類下之;又甚者,或倒倉法。若濕痰閉塞經脈,則太衝與衝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極為難治。

澄按,腹脅常熱,積痰盤踞中宮也。脾主四肢,頭為諸陽之會,寅卯二時,氣血注於肺與大腸,肺與大腸金也,金能生水,肺氣暫通,大腸能致其津液,故於頭面手足乍有涼時。頑痰膠固,積聚胸中,故腹脅常熱也。非吐非下,不能去其病根。時醫以滋陰降火之劑退其熱,是以滯益滯而痰益積也,有不成勞者乎?太衝、衝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經脈閉塞,因結而難解也。然痰之積,多本脾腎俱傷。丹溪云可吐可下,去其病根,必其初起之時,元氣未憊,胃氣尚存,則可措手也。

積痰

痰乃敗津結實之形,窒礙朝會隧道,氣不流暢,在方則有七十二般氣,故不言痰也。津既為痰,不復合氣,氤氳停留肺胃之間,自為惡物,其冷如冰。積之日久,或咳或不咳,或喘或不喘,或嘔噦涎沫,或不吐痰,或面青唇黑,四肢厥逆,或惡風,或惡寒,或頭疼身痛,或多汗如雨,或無汗,本因痰病,狀若癆瘵。

澄按:咳嗽寒熱,吐痰汗出,身痛喘嘔,皆類虛損之症也。痰積日久,則發為熱,熱涸其液,則結為痰,壅塞三焦,回薄腸胃曲折之處,閉塞經脈,津液乾枯,漸變癆瘵,皆積痰之為患也。然有二種:有積痰日久,漸變虛勞者;有先患虛勞,復兼痰積者。總之,虛損之痰,補之不逮,何敢妄攻?所可攻者,惟胃氣尚強之積痰耳。積痰不攻,根何以除,病何以瘳?丹溪曰:胃氣亦賴痰養,攻盡則虛而愈劇。此指濕痰、痰飲者而言也,非所論於積痰也。

病有百端皆痰所致

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作眩,目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輪耳輪痛,牙齒浮而痛癢;或噯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並無常處,以致手臂麻痛,狀若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枯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症;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烘熱;或為失志癲癇,或中風瘓癰,或癆瘵荏苒之痰,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冰冷涎、綠水墨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運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閉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王隱君礞石滾痰丸以愈諸痰,不可勝數。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輸於肺,焉得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源。經云: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痰?惟胃為水穀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味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曰胃為貯痰之器。斯義也,惟王隱君知之,故制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理胃中無形之氣,大黃能滌盪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黏,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流而順下,仍得緣涯而升,故曰老痰,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附之處,使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此滾痰之妙用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窠臼。沉香稟北方之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黏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若神也。

積痰吐血

丹溪云:勞損痰積吐血者,若以血藥治之,則泥膈而不行,只宜治其火,其血自止。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

澄按:太無以炮姜一味,最能清胃脘之血。丹溪又以山梔一味,能清胃脘之血。師弟二人,一用寒,一用熱,何其相反如此?但胃脘之血,亦各有因,求其故而施之,二者均有神效。

禁用滋降

痰之為病最多,諸書所載不盡。有等發熱晝輕夜重,或為內傷,類乎虛勞,潮熱往來,咳嗽吐痰。醫以參、耆、柴胡、五味、鱉甲、黃柏滋陰退熱之品,殊不知寒補之藥,極滯痰氣,反延綿而劇也。

澄按:葛真人治癆瘵積痰,不用滋陰降火,反以峻悍之劑,祛痰如神。書治痰熱壅甚,用沉香消化丸,內有礞石、明礬、南星、枳實、豬牙皂角,何其峻猛,毫不顧忌。真人有見於此而然也,以為積痰不去,壅嗽不除,除得十分之痰,便可望生十分之氣血。何則?痰與氣血不兩立。如民之順則為民,逆則為寇。今氣血盡化為痰,是負固也。負固不服,可不平乎?果能平之,則向之為寇者,今皆轉為良民矣。積痰一去,則飲食之精華,盡皆生為氣血矣。氣血一復,則虛者可不虛,損者可不損矣。

停痰伏飲

痰之本水也。水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入於經而血已成也。若陰陽不和,清濁相於,胃氣亂於中,脾氣艱於升,肺氣滯於降,而痰飲隨作矣。痰與飲同源而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除痰者,降氣清火是治其標,補陰利水是治其本也。滌飲者,降氣燥濕是治其標,溫腎利水是治其本也。惟指迷茯苓丸,欲兼兩者而合治,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劑耳。

澄按:醇酒厚味,漸漬凝結,阻塞中焦,變為頑痰。體氣素實者,可用峻悍之劑,稍疏壅滯,續進他藥,不可多用,以傷元氣。若素虛弱者,又當攻補兼施,或駕六君於攻打之劑,則善治矣。若概以為可攻而攻之,則去生便遠。

陰虛有痰(此內損之痰)

有種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而不生血,此當以潤劑為主。如二冬、二地、枸杞、當歸之屬,滋其真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補陰丸。)

治案

吳球治一女子,瘦弱,日晡潮熱,飲食全不進,大便七日一去,服清熱等藥不效。如此一月,人皆以為勞怯呼之。延球診視,其脈弦而滑,右關脈伏不勻,知彼胃內有伏痰。以滾痰丸四十丸,服之如常。再加至六十丸,瀉出濕痰升許,飲食漸進。後服枳朮丸升許,倍術二陳湯等藥,調理一月,其患遂安。

朱丹溪治李慶二官,年三十二歲,患虛勞咳嗽,吐痰不絕。以竹瀝煎紫蘇,入韭汁、瓜蔞、杏仁、黃連,丸如梧桐子大,服四十丸,白湯送下。積痰非瓜蔞、青黛不除。有痰積人,面青白黃色不常。食積人,面上有蟹爪絡,一黃一白者是。

柳海信官,年三十六歲,患虛損,身體瘦甚,右脅下痛,四肢軟弱。二陳加白芥子、枳實、黃連、竹瀝,八十帖而安。

張大平患虛損,一身俱是塊,乃一身俱是痰。後以二陳湯,加芥子研碎在藥內,並薑汁炒黃連同煎服。

忽能年二十五歲,患虛損,身如鬼形,骨瘦如柴。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芥子一錢四分。

鄧高哥患虛損,痰血凝滯不行,胸次有飲。服韭菜自然汁,冷吃三四碗,必胸中煩躁不寧,無妨,服後即愈,再服抑痰丸。

張子和治㶏陽劉氏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咯血,吐唾黏臭,近不可聞,秋令少緩,春夏則甚,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狀如痰瘧,寢汗如水。累服麻黃根、敗蒲扇止汗,汗自若也。又服寧神散、寧肺湯上嗽,嗽自若也。戴人先以獨聖散湧其痰,痰狀如雞黃,汁隨湧出,昏憒三日不省,時時飲以涼水,精神稍開,飲食加進,又與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服之不數日而愈。

劉誠庵乃郎,十八歲,患虛勞熱嗽,痰喘而赤,自汗,晝夜不得倒臥,吐痰不絕口,如此旬日,命在須臾,諸醫不能措手。診之六脈微數,乃似虛火動之症。令其五更服壯盛婦人乳汁一鍾,重湯煮溫服之;天明服河車地黃丸,少頃,用山藥、蓮子、紅棗、胡桃肉煮粥,間進滋陰降火湯,又進前粥,加白雪糕食之;又服前藥,睡則止藥。如此三日,夜方得倒臥。半月病減,數月調理乃痊。

積痰例方

沉香消化丸 治癆瘵痰熱壅甚。

青礞石(金色) 南星 茯苓 枳殼(二兩) 枳實(五錢) 明礬(火煅煉,飛細) 半夏 陳皮(二兩) 薄荷(一兩) 黃芩(一兩) 豬牙皂角(炙,去皮弦,二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薑汁浸,神麯攪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臥飴糖拌吞嚼。噙太平丸。二藥並服,痰嗽除根。

太平丸 治癆瘵久嗽,肺痿肺癰,並皆噙服除根。

天冬(二兩) 知母(二兩) 生地(五錢) 當歸(五錢) 阿膠(五錢) 麥冬(二兩) 貝母(二兩) 熟地(五錢) 杏仁(二兩) 款冬花(二兩) 蒲黃(一兩) 京墨(一兩) 白蜜(四兩) 薄荷(一兩) 桔梗(一兩) 黃連(五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後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香,二三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食後,細嚼一丸,濃煎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臥時如痰盛,先服消化丸,再服此丸。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

半夏曲(二兩) 茯苓(一兩,乳拌) 枳殼(五錢,麩炒) 風化硝(二錢五分,如一時未易成,用硝撒竹盤中,置當風處即干,如芷硝利用)

薑汁糊丸,薑湯下。

沉香礞石滾痰丸 治一切老痰積痰。

青礞石(一兩) 大黃 黃芩 沉香(各五錢)

上四味為細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溫水一口送,下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勿起身、言語行動,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然後再動飲食。服後喉間稠黏,壅塞不行者,乃藥力相攻,痰氣泛上也,少頃藥力到,自然寧貼。服之得法,效如影響。

予六弟思泉,在山東夏津時,有癆瘵吐痰不止,苦無藥餌,帶有滾痰丸,嫌其太猛,令彼每早以牛肉湯吞之,其痰漸少,其嗽漸止,其症漸平,歸與予言,予曰:此亦攻補相兼之法也。

抑痰丸

瓜蔞仁(一兩) 半夏(二錢) 貝母(三錢)

為細末,炊餅為丸,薑湯下。

炊餅丸 退實熱虛勞濕痰。

鱉甲 龜板 側柏葉 半夏 瓜蔞仁 黃連 黃柏

炊餅為丸。

四珍丸 治濕痰發熱。

黃芩 黃連 香附 蒼朮(各等份)

上為末,瓜蔞瓤為丸。

三聖丸 治虛勞兀兀,噁心欲吐並喘。

半夏(一兩) 檳榔 雄黃(各二錢)

薑湯下。

小陷胸丸 治癆瘵濕痰發熱。

黃連 半夏 瓜蔞仁

人參半夏丸 此太無專治虛損,一切痰症。

人參 茯苓 南星 半夏 乾薑 蛤粉 白礬 藿香 薄荷 寒水石

水丸。

補陰丸 陰虛有痰,膈上不清。

龜板(一兩五錢) 黃柏(一兩五錢) 乾薑(二錢) 陳皮(五錢) 牛膝(二兩)

《外臺》仙方 虛損痰多,咳嗽不止。

芫花(二兩) 乾薑(二兩)

共為末。

五味子(三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三味熬膏,入前末,加蜜三升。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