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译注孟子的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它,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线索。同时,有许多读者想藉自学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本书希望能在这方面也起一定的作用。
二、《孟子》章节的分合,历代版本和各家注解本歧异不多,我们仍依旧有体例,在各篇篇名之下注明章数。自梁惠王至尽心本为七篇,篇各分上下;为了便于检查,也依赵岐体例分为十四卷。两卷为一篇,奇数为上篇,如卷一为梁惠王上;偶数为下篇,如卷二为梁惠王下。
三、译文在尽可能不走失原意并保持原来风格下力求其流畅明白。但古人言辞简略,有时不得不加些补充词句。这些补充词句,外加括弧〔〕作标志。
四、本书的注释,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等。为了帮助读者比较深刻地理解孟子原文,我们对某些问题,作了简要的玫证。注释依出现先后以数字为标记。
五、字音词义的注释只限于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以及晦涩费解的词句,而且一般只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注音用拼音字母,有时兼用直音法。
六、“译注”之后附有词典,使与“译注”收相辅相成之效。译文间有用意译法者;至其每字每词的确实意义,一查词典便知。而详于“注释”者,“词典”仅略言之;“注释”未备者,“词典”可补充之,对读者或者有些好处。
七、古今有关孟子的著作为数甚多,本书译注,则以朱熹的集注和焦循的正义为主要依据。其他有关论着,尽量搜集,选录菁华,予以介绍。仍觉不妥之处,则以我们千虑一得之见论之。但限于学力,体例或有不纯,搜讨或有不尽,取舍或有不妥,论断或有不是,注释或有不全,译文或有不顺,诚恳地希望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