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孟子》七篇
古人之书,每有后人改窜附益,加以兵燹虫鱼,残损尤多,故读周秦以前之书,非经校勘,几弗能读,六艺百家皆然,而《孟子》何能独异?《孟子》七篇,又《外书》四篇。(今取传本为外书今已佚;有谓伪书,详见下节。)有谓孟子自作者,有谓孟子与弟子共作者,有谓弟子所记经孟子删改成者,有谓门弟子作者。说者纷纭,人各异义。惟是书则分为七篇:
一、《梁惠王》
二、《公孙丑》
三、《滕文公》
四、《离娄》
五、《万章》
六、《告子》
七、《尽心》
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赵岐《孟子题辞》)(据焦循《孟子正义》云:音义标《梁惠王》上七章,下十六章;《公孙丑》上九章,下十四章;《滕文公》上五章,下十章;《离娄》上二十八章,下三十二章;《万章》上九章,下七章;《告子》上二十章,下十六章;《尽心》上四十七章,下三十九章。共为二百五十九章,校此《题辞》所云少三章。……实有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较赵说多七百二十五字。详考赵注《孟子》文与今本不差,盖误算也。)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士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题辞》)赵岐之赞,孟子足能当之。
至于七篇之作者,根据历代学者之所论,特列举如下,并加以证实。
一、言孟子自作者。朱熹曰:“观七篇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全书》)阎若璩云:“七篇为孟子自作。……论说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孟子生卒年月考》)金履祥引王文宪曰:“孟子与齐宣王问答首章,开合变化,精神超越,而元气不动,非门人所得传,此是传不得处。”(《孟子集注》)郝敬云:“《论语》章法简短,故是后人记录。《孟子》文章长展,非他手可代,正是孟子手笔。”
二、言孟子与弟子作者。司马迁《史记列传》云:“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风俗通义·穷通》上云:“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作书中外十一篇。”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三、言弟子所记经孟子删改成者。董叔重曾问朱子云:《孟子》之书,赵岐谓其徒所记,今观“七篇”文字,笔势如此,决是一手所成,非“鲁论”比也。然其间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亦恐是其徒所记,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
四、言门弟子作者。韩愈云:“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昌黎文集》)姚信亦云:“孟子之书将门人所记,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见,非惟教辞而已。”(《士纬》)林慎思云:“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异轲意。”(《续孟子》)
总之:《孟子》一书,固由孟子自作,但以后门人因推重师长,不忍其言语从此散亡,故将平日所言精确之语,与孟子己所述之经历,辑成一书。又孟子当时所书者,大都重在事实方面,故《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诸章记载颇多,由此可信凡涉于事实者,确为孟子之手笔也。
第二节 《孟子外书》
《孟子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非孟子自作,乃后人伪造。《史记列传》只载《孟子》七篇,赵岐《孟子题辞》亦云:“孟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疑难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之者也。”
《汉书·艺文志》“《孟子》十一篇”,并《外书》计之。刘歆《七略》,亦标出外书名目,但刘歆以素作为书著,所言自不能信。况司马迁距孟子时代甚近,且并未述之,而沿至八九十年之久刘歆始道及之,自属非实。又査七篇已入大内,为何独遗四篇于民间?此一疑。七篇文气一致,而此四篇则反是,此二疑。秦焚经书,《孟子》尚列子部,既未遭焚,焉能将一书分为两书?此三疑。
关于《外书》伪造之论证,丁杰之《孟子外书疏证》、翟灏之《四书考异·孟子外书》言之最详,兹不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