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
(入門曰。子時自耳門交與目眥瞳子窌。循頭耳側脅下行。至足小指竅陰穴止。)
瞳子髎 目外眥五分。
醫學原始曰。在眉梢頭尖下盡處。
聽會 大成曰。在耳微前陷中。
明下經曰。在耳微前陷者中。張口有穴。
圖翼曰。去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客主人 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
頷厭 入門曰。對耳額角外。
懸顱 入門曰。斜上額角中。在懸釐間。
懸釐 入門曰。從額斜上頭角下陷。(營昇按。此三穴。諸書未言寸法。欲求其穴。則先定胃經頭維穴與曲賓穴而後得之。即以一繩當頭維穴曲賓穴截斷之。復以其繩四折之。第一折處是頷厭。第二折處是懸顱。第三折處是懸釐。)
曲賓 入門原始俱曰。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以耳掩前尖處是穴。經穴指掌圖孔穴歌曰。掩耳正尖上。
率谷 原始曰。在耳尖上入髮際。一寸五分。
銀海精微曰。將耳摺轉尖上比寸半。盡處。是率谷穴。
天衝 銅人經。耳後入髮際二寸。
浮白 耳後入髮際一寸。
竅陰 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營昇按。天衝浮白竅陰三穴。雖有分寸。難得而取。故欲求其穴。則先以一繩當率谷穴向後。斜行至完骨。中央截斷。再以其繩為四折求三穴。率谷後第一折。入髮際二寸。是天衝穴也。天衝後第二折。入髮際一寸。是浮白穴也。浮白後第三折。是完骨上。完骨謂耳後之高骨也。枕骨謂腦後之橫骨也。骨空論。頭橫骨為枕者是也。言搖動有空。非謂俯仰鼓頷完骨邊。所動搖之謂也。)
完骨 耳後入髮際四分。
本神 原始曰。神庭各開三寸。曲差旁一寸五分。
陽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
臨泣 醫統曰。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營昇按。本神與曲差之中間。神庭旁二寸二分五釐為是。)
目窗 臨泣後一寸。
正榮 目窗後一寸。
承靈 正榮後一寸五分。
腦空 承靈後一寸五分。
風池 十四經合參曰。在腦空後髮際陷中。(營昇按。三焦經天牖與膀胱經天柱之中間是穴也。)
肩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
神照集曰。取法肩上陷是缺盆。其上一寸半是柱骨。如取左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於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是穴。取右穴亦如是。
原始曰。以手小指頭節。按於巨骨上。取中指第二節橫紋是穴。
兼羅集曰。此穴五臟真氣所聚。
淵液 液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輒筋 入門曰。淵液前一寸。
日月 期門下五分。
京門 圖冀曰。在臍上五分。傍九寸半。季肋本俠脊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帶脈 注證曰。章門下一寸八分。
圖翼曰。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一云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如帶繞身。管束諸經。
大成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
五樞 帶脈下三寸。
經脈篇馬注曰。去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分。(營昇按。聖濟總錄聖惠方甲乙經外臺千金方銅人經醫統資生聚英帶脈下三寸。水道傍一寸五分是。)
維道 章門下五寸三分。
甲乙經聖濟總錄千金方外臺聚英資生經醫統銅人經六集入門金鑑。章門下五寸三分。
居髎 氣府論。王注曰。在章門下四寸三分。骼骨上。原始神照集環跳上一寸。
環跳 神照集曰。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左手按穴。右手搖撼取之。穴在陷中。
風市 神照集曰。在膝上七寸。股外側兩筋間。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
神農皇帝針灸圖資生經大全入門大成金鑑經穴指掌圖原始。共屬於膽經部分。據而補焉。
中瀆 神照集曰。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陽關 徐氏大全入門等。陽陵泉上二寸。(營昇按。此穴屈膝於橫文之尖。點墨而後。伸足其點是穴。用此法則大率當陽陵泉上二寸。)
陽陵泉 原始曰。在膝品骨下一寸。外廉輔骨陷中。(營昇按。與足太陰經陰陵泉相對伸足取之。)
陽交 原始曰。在外踝斜七寸。一云與外丘並斜。向三陽分肉間。(營昇按。三陽異本三作二。二陽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也。胃經行前出於大指次指端厲兌穴。膀胱經行後出於小指外側端至陰穴。此膽經行前後兩經分肉之間。出於小指次指端竅陰穴。)
外丘 神照集曰。足外踝上七寸。與陽交平差後一寸。
光明 足外踝上五寸。
陽輔 入門曰。外踝上四寸。附骨前絕骨端。
一名絕骨(本義曰。絕骨一名陽輔。)一名絕骨(剌瘧論王注。陽輔。一名絕骨。)
懸鐘 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一名絕骨(千金方原始聚英。)
營昇按。甲乙經曰。足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又千金方曰。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又針灸聚英曰。懸鐘一名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千金方聚英原始。皆懸鐘一名絕骨。又刺瘧論王注。陽輔一名絕骨。又難經本義。絕骨一名陽輔。十四經發揮滑氏注。外踝以上為絕骨。竇漢卿外踝上為絕骨。是以骨位言也。非言穴名也。又千金翼曰。在足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取法。以草從手指中文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又千金方灸腳氣絕骨者。以一夫取之。是即腳氣八處灸法之絕骨也。世醫專治腳氣。或中風。或水腫。或膝脛痠麻疼痛。皆灸絕骨。予常考索懸鐘之主治。聖濟總錄銅人經。膝䯒筋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又聖惠方。心腹脹滿。膝脛連腰痛。筋攣急腿胯膝脛痹麻。屈伸難。針方六集。腳氣心腹脹滿水腫百節痛左癱右瘓兩足不隨。又聚英。腳氣膝䯒痛筋骨攣痛足不收中風手足不隨。又入門。濕痹流腫筋急瘛瘲。又醫學原始。腳氣紅腫起坐艱難。因是觀之。懸鐘穴為絕骨可知也。)
丘墟 大成曰。在足外踝下。從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又俠谿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
臨泣 神照集曰。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外側後筋骨縫陷者。去俠谿穴一寸五分。
地五會 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
銅人經資生經聚英原始大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
俠谿 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
竅陰 大成曰。在足小指次指端外側去爪甲角。
足少陽膽經圖一
足少陽膽經圖二
滑氏。此經頭部。自瞳子髎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自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晴明。是一折。
又自晴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足少陽經接自手少陽之絲竹空而起於目外去眥五分之瞳子髎。循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為聽會。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為客主人。耳前曲角顳顬上廉為頷厭。耳前曲角上顳顬之中為懸顱。顳顬下廉為懸釐。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為曲髩。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為率谷。耳後入髮際二寸為天衝。入髮際一寸為浮白。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為竅陰。耳後入髮際四分為完骨。曲差旁一寸五分為本神。眉上一寸直瞳子為陽白。
頭部全經圖一
頭部全經圖二
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為臨泣。臨泣後一寸為目窗。目窗後一寸為正營。正營後一寸五分為承靈。承靈後一寸五分為腦空。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為風池。
圖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為陽交。外踝上七寸為外邱。外踝上五寸為光明。外踝上除骨四寸為陽輔。踝上三寸當骨尖前動脈中為懸鐘。外踝下陷中為邱墟。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為臨泣。本節後去俠谿一寸為地五會。本節後歧骨間陷中為俠谿。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竅陰。
圖
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為肩井。腋下三寸為淵腋。復前行一寸著脅為輒筋。期門下五分為日月。監骨腰中季脅為京門。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為帶脈。帶脈下三寸為五樞。五樞下五分為維道。章門下四寸三分為居髎。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為環跳。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為中瀆。陽陵泉上三寸為陽關。膝上一寸外廉為陽陵泉。
圖
滑氏曰。足少陽經起目銳眥之瞳子髎。於是循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由懸釐外循耳上髮際至曲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通角孫。循本神過曲差下至陽白會晴明。復從晴明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云。自風池循頸過天牖穴。行手少陽脈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之後。過大椎大杼秉風。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
圖
圖
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當顴髎穴之分。下臨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下至日月之分。屬於膽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之裡。出氣沖。繞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也。直者從缺盆直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穴。過季脅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由居髎入上髎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也。自陽陵泉下外輔骨前。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地五會俠谿。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而終也。支者。自足跗上歸泣穴別行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陰也。
足厥陰肝經
(入門曰。丑時自竅陰交與足大指端大敦。循膝股上行至腹期門穴止。寅時復行於肺經也。)
至真要大論曰。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類注曰。厥盡也。兩陰交盡。陰之極也。
大敦 足大指。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醫統聚英針灸六要。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
行間 入門神照集原始。共足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陷中。
太衝 圖翼曰。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
至真要大論曰。太衝絕。死不治。又云。診病人太衝脈有無。可以訣死生。
中封 大成曰。足內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
蠡溝 內踝上五寸。
中都 大成曰。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直。
膝關 神照集曰。在膝蓋骨下。內側陷中。與犢鼻平相去二寸。
大成曰。犢鼻下二寸旁陷中。(營昇按。此所稱犢鼻。非指穴而言。指犢鼻骨。)
曲泉 大成曰。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 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
陰廉 神照集曰。在羊矢下。羊矢者。膚中有核。如羊矢也。去氣衝二寸。動脈中。
急脈 氣府輪曰。厥陰毛中急脈各一。王注曰。有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
圖翼曰。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經脈篇曰。足厥陰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又曰。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於陽明者也。
章門 圖翼曰。肘盡處是穴。一云在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營昇按。醫彀曰。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取八寸看兩傍。針灸經驗方臍上二寸。兩旁八寸。神照集曰。在大橫外直季脅端肘盡處是穴。俠下脘兩旁九寸。分寸歌章門下脘兩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聚英大橫外直季肋端臍上二寸。兩旁九寸。入門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肋端。神應經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金鑑大橫穴外季肋直臍軟骨端臍上二寸。兩旁開六寸。側臥取。肘尖盡處。原始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肋端。聖惠方大橫外直臍季肋端是穴。必須側臥。伸下腳縮上腳。乃得穴也。甲乙經大橫外直臍季脅端。銅人經大橫外季肋端。十四經合參。季脅端臍上三寸兩旁開九寸。側臥肘尖盡處。諸說多端。不一定矣。要之因人有肥瘦。不能無少異同。姑以圖翼所說。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八寸半肘尖盡處。為是。)
期門 分寸歌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
足厥陰肝經圖
足厥陰經接自足少陽竅陰而起於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之大敦循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為行間。大指本節後二寸為大沖。足內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為中封。踝上五寸為蠡溝。踝上七寸為中都。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為膝關。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為曲泉。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為陰包。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為五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為陰廉。
急脈穴在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實厥陰之正脈。諸書不載。因補之。其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為章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為期門。
圖
滑氏曰。足厥陰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大沖。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由曲泉上行。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衝門府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復循章門至期門之處。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終於膽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雲門淵液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繫上出額。行臨泣之裡。與督脈相合於巔頂之百會也。
圖
支者。從目系下行任脈之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口唇之內。支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裡。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也。
督脈
身強 脊骶端。
刺熱篇王注曰。脊節之謂椎。脊窮之謂骶。
古今醫統曰。尾閭穴督脈下行盡處。是穴。
經絡全書東垣曰。督脈出於會陰。根於長強。則為兩穴明矣。
腰俞 第二十一椎節下間。
陽關 第十六椎節下間。(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無此穴。自十二椎至十七椎。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揜附。故無穴。)
命門 第十四椎節下間。
圖翼曰。平臍用線牽而取之。
千金方曰。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營昇按。肥人腹垂則臍低。瘦人腹凹則臍昂。今不論肥瘦。用線而取之。以杖而度之。則未有準也。)
懸樞 第十三椎節下間。(營昇按。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又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誤。三字作二字也。)
脊中 第十一椎節下間。
中樞 氣府論王注曰。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營昇按。此穴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銅人經資生經。諸書皆闕之。)
筋縮 第九椎節下間。
至陽 第七椎節下間。
靈臺 第六椎節下間。(營昇按。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王注。)
神道 第五椎節下間。
身柱 第三椎節下間。(倭俗謂之知利介艾灸通說曰。俗呼散氣。)
姜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曰。在第二椎節下間。又云。背腧部在第三椎節下間。
陶道 大椎節下間陷中。自陽關至此諸穴。並俯而取之。
自陽關至陶道諸穴。俯而取之者。脊骨隆凸椎穴以明也。一說自長強至懸樞。並伏地而取之。自脊中至陶道。並俯而取之。
大椎 第一椎上陷中。
外臺秘要曰。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
醫學原始曰。在第一椎上。平肩陷中。(營昇按。八脈考釋音曰。椎音槌。脊之骨節也。又背腧篇類注曰。焦即椎之義。指脊骨之節間也。古謂之焦。亦謂之顀。後世作椎。又刺熱篇王注曰。脊節之謂椎。脊窮之謂骶。又類注曰。此取脊椎之大法也。項上三椎者。乃項骨三節。非脊椎也。三椎之下陷者中。方是第一椎節穴名大椎。由此而下數之。諸椎循次可得矣。注證分寸歌曰。自此項骨下脊骶。分為二十四椎。大椎上有項骨在。約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長強。亦不算中間二十一可排椎。又項骨金鑑曰。頸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釋骨曰。三節植頸項者。通曰柱骨。其隱節肉中者曰復骨。張氏復作伏氣府論。馬注曰。人之脊骨連項骨。共有二十四節者。應二十四氣亦有理。凡灸大椎。當以上項骨三節不算。但項骨比大椎更高。今人誤取高骨為大椎。則項骨非灸大椎也。又氣穴論馬注曰。今人灸大椎者。俱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則大椎又數為第一椎。千金方曰。取大椎之法。除項骨三節不在內。或人亦在項骨短而無可尋者。但當以平肩之處為第一椎。外臺曰。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針灸大全曰。以平肩取之。昧者習之。不論椎骨之昂低。偏與肩上平齊處為大椎。可不謬乎。然肩肉肥大者。妄以平肩取之。則穴道參差。多不中也。故除肉偏與肩尖平齊處。以手按之。使其回顧俯仰。則附頭而轉者為項骨。其不轉者為脊骨。方是第一椎下以算之。諸椎循次可得矣。又張介賓曰。凡取脊間督脈諸穴。當於骨節突處取之。但驗於魚骨。為可知也。若取於節下。必不見效。張氏之言如是。然前哲皆取節下。而無取骨節突處者。夫周身之俞穴。皆孔隙也。故或在大骨之際。或在小骨之下。大筋之下。小筋之上。骨際陷中。皆其處也。滑氏取脊骨之低處節下者是。猶欲詳之。試解剖人骨節而視之。益知予言之不謬。若張氏之說。孔隙之所不可在。故斷然不可從矣。)
圖
瘂門 氣府論王注曰。在項髮際宛宛中。去風府同身寸之一寸。
風府 項入髮際一寸。
腦戶 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
強間 後頂後一寸五分。
後頂 百會後一寸五分。
百會 神應經曰。在頂中陷中。容豆許。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
馬歌曰。發上百會五寸央。
性理北溪陳氏曰。猶天之極星居北。
類經曰。此曰三才百會應天。璇璣應人。湧泉應地。
證治準繩。引湯氏曰。百會一穴。前後髮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
方書所載。但云頂上旋毛中。殊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庸醫之輩。習循舊本。誤人多矣。(營昇按。旋毛有昂者。有低者。有在旁者。在兩旁者。其地不一定。故由此求穴。則不中必矣。百會去前髮際五寸。入後髮際七寸。巔頂中央為是。)
前頂 囟會後一寸五分陷中。
囟會 上星後一寸陷中。
千金方曰。在神庭上二寸是。
上星 八脈考曰。囟會前一寸。
大成曰。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
兼羅集曰。有一取法。以掌後橫紋當鼻尖中指盡處是。
神庭 八脈考曰。囟前二寸。
印堂 刺瘧論曰。取眉間。
鼻交頞中 千金翼曰。在兩眥中間。(營昇按。此二穴諸書缺。今補入之。)
素髎 鼻柱上端。
水溝 鼻柱下人中。
圖
大成曰。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兌端 入門曰。上唇中央尖上。
齗交 唇內齒上齗縫中。(齗音銀。)
華佗內照圖曰。任督二脈。為一身陰陽之海。又曰。齗交穴在唇內齒上縫。為任督二脈之會。一身之要也。
督脈圖
督脈之長強在脊骶骨端腰俞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陽關在十六椎節下間。命門在十四椎節下間。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脊中在十一椎節下間。中樞在十椎節下間。筋縮在九椎節下間。至陽在七椎節下間。靈臺在六椎節下間。神道在五椎節下間。身柱在三椎節下間。陶道在大椎節下間。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瘂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風府在入髮際上一寸。腦戶在入髮際上二寸。強間在後頂後一寸五分。後頂在百會後一尺五分。百會在頂中央。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囟會在上星後一寸。上星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神庭在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素髎在鼻端準頭。水溝在鼻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兌端在上唇端。齗交在唇內上齒縫中。
圖
圖
滑氏曰。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並脊裡而上行。循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過風門。循陶道大椎瘂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水溝兌端至齗交而終焉。
任脈
會陰 甲乙經曰。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
大成曰。兩陰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少陰。
曲骨 神照集曰。在臍下五寸。中極下一寸。橫骨之上。毛際之中。動脈應手是穴。(營昇按。此橫骨非指腎經橫骨穴。陰上橫骨也。)
中極 關元下一寸。
經穴指掌圖書曰。自頭至足。兩折中也。
關元 臍下三寸。
一名丹田。(資生經集書)
經絡全書曰。為生化之原。
圖翼曰。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處。小腸募也。
六十六難集註曰。齊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男子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也。
資生經曰。關元乃丹田也。諸經不言。惟難經疏曰。丹田在臍下三寸。又曰。臍下二寸。名石門。明堂載甲乙經。一名丹田。千金方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矣。丹田乃臍下三寸。難經疏論之詳。
石門 臍下二寸。
一名丹田。(甲乙經)
千金方曰。丹田在臍下二寸。
氣海 臍下一寸五分。
大成曰。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一名丹田。(本事方)
陰交 臍下一寸。
神闕 原始曰。臍中央。
水分 下脘下一寸。上臍一寸。(營昇按。千經方聚英醫統大成合參。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為是。)
下脘 建里下一寸。
建里 中脘下一寸。
中脘 甲乙經曰。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
上脘 醫統聚英。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
神農皇帝針灸圖曰。在臍上五寸。
金鑑曰。從中脘上行在臍上五寸。(營昇曰。甲乙經外臺聖惠方針方六集。俱為巨闕下一寸五分。非。為一寸者是。)
巨闕 甲乙經曰。鳩尾下一寸。
千金方曰。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
金鑑曰。從上行在兩岐骨下二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外臺銅人經聚英醫統六集資生聖惠方大成原始。皆鳩尾下一寸。氣府論王注。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胺水分遞相去同身之一寸。共為是。)
鳩尾 金鑑曰。從巨闕上行一寸。(營昇按。醫統聚英蔽骨之端。在蔽骨下五分。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曰鳩尾。大成曰。兩岐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甲乙經外臺聖惠方資生經。皆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經注曰。蓋心上人無蔽骨者。從上岐骨度下行一寸半。人蔽骨有長者。有短者。又有無蔽骨者。故不可拘。蔽骨長短。惟巨闕上行一寸為是。)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 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
華佗內照圖曰。膻中名氣海。在兩乳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屬焉。能分布陰陽氣者。生源乃命之主。
類經曰。人有四海。胃者水穀之海。衝脈者十二經之海。膻中者氣之海。腦者髓之海是也。
玉堂 紫宮下一寸六分。
紫宮 明下曰。在華蓋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
華蓋 甲乙經資生經明下銅人經神照集原始。共璇璣下一寸。
璇璣 天突下一寸陷中。
天突 馬歌曰。璇上一寸天突起。(營昇按。銅人經卷二醫學綱目入門發揮。結喉下一寸。甲乙經資生經。結喉下二寸。類經神照集。結喉下三寸。氣府論氣穴論及骨空論王注銅人經卷一聚英醫統。結喉下四寸。千金方。外臺。結喉下五寸。八脈考。結喉下四寸半。明堂下經。結喉下五分。諸說分寸紛冗。不知所從。低頭度之。則分寸甚短。仰頭度之。則分寸甚長。故今定結喉下兩骨間璇璣上一寸為是。)
廉泉 原始曰。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間。
承漿 原始曰。在頤前下唇下宛宛陷中。開口取之。
齗基 骨空論曰。髓空一在齗基下。
任脈圖
任脈之會陰穴在前後陰正中。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中極在臍下四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石門在臍下二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陰交在臍下一寸。神闕在臍中。水分在臍上一寸。下脘在臍上二寸。建里在臍上三寸。中脘在臍上四寸。上脘在臍上五寸。巨闕在鳩尾下一寸。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華蓋在璇璣下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天突在結喉下三寸。廉泉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承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齗基在唇內下齒縫中。
圖
滑氏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齗交分行系兩目下中央會承泣而終也。
奇經八脈
滑氏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堂。故謂之奇經。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
虞氏曰。此八脈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
陰維脈
八脈考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一十四穴。
築賓(足少陰腎經穴足內踝上五寸)
府舍(足太陰脾經穴衝門上七分去中行四寸半)
大橫(足太陰肺經穴臍旁四寸半)
腹哀(足太陰肺經穴膽經日月下一寸五分)
期門(足厥陰肝經穴任脈巨闕旁四寸半)
天突(任脈穴璇璣上一寸)
廉泉(任脈穴結喉上舌本)
陽維脈
八脈考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俞。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
金門(足太陽膀胱經穴)
陽交(足少陽膽經穴外踝上七寸)
居髎(足少陽膽經穴)
臂臑(手陽明大腸經穴)
臑會(手少陽三焦經穴)
天髎(手少陽三焦經穴)
肩井(足少陽膽經穴)
臑俞(手太陽小腸經穴)
風池(足少陽膽經穴天牖與天柱中間)
腦空(足少陽膽經穴承靈後一寸五分)
承靈(同正營後一寸五分)
正營(同目窗後一寸)
目窗(同臨泣後一寸)
臨泣(同本神與曲差中間)
陽白(同眉上一寸)
本神(同神庭旁三寸)
十四經發揮。凡二十四次。無居髎臂臑承靈目窗四穴。
針灸節要曰。凡二十四穴。無居髎臂臑臑會目窗承靈五穴。有風府瘂門二穴。
陰蹻脈
八脈考曰。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後。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晴明而上行。凡八穴。
然谷(足少陰腎經穴) 照海(同)
交信(同足內踝上二寸) 晴明(足太陽膀胱經穴目內眥)
十四經發揮。凡二穴。無照海晴明二穴。
經脈篇。凡四穴。有然骨交信照海晴明四穴。
針灸聚英針灸節要。無照海晴明二穴。
六集。無然谷晴明二穴。有照海交信二穴。
陽蹻脈
八脈考曰。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僕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胛。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上人迎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於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晴明穴。從晴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凡二十二穴。
申脈(足太陽膀胱經穴外踝微前)
僕參(同崑崙直下)
附陽(同外踝上三寸)
臑俞(手太陽小腸經穴肩髎後)
巨骨(手陽明大腸經穴肩尖上行兩叉骨)
肩髃(同肩端兩骨間)
地倉(足陽明胃經穴口吻旁)
巨髎(同鼻孔旁八分)
承泣(同目下七分)
晴明(足太陽膀胱經穴目內眥)
風池(足少陽膽經穴三焦經天牖與膀胱經天柱中間)
十四經發揮。凡二十穴。有居髎穴無晴明風池二穴。針方六集針灸聚英同。
衝脈
(二十八難楊注曰。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於足。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針方六集曰。凡十二穴。會陰衝脈之會。)
醫經原旨曰。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則前亦督而後亦任也。任脈循背。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若三脈者。名雖異而體則一耳。故任沖督一源而三岐也。又曰。衝脈起於胞中。陽明會於前陰。故男女精血。皆由前陰而降者。以二經血氣總聚於此。故稱為五藏六府十二經之海。誠有非他經之可比也。
類注曰。衝任為經絡之海。其起脈之處。則在胞中。而上行於背裡。所謂胞者子宮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惟女子於此受孕。因名曰胞。然衝任督脈。皆起於此。所謂一原而三岐也。
王啟玄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大沖。一云衝脈。起於氣衝。沖直而通。故謂之沖。
八脈考曰。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浮而外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俠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至胸中散。凡二十四穴。
橫骨(足少陰腎經穴)
太赫(同)
氣穴(同)
四滿(同)
中注(同)
肓俞(同)
商曲(同)
石關(同)
陰都(同) 通谷(同)
幽門(同)
任脈
滑氏曰。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
八脈考曰。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齗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凡二十七穴。
督脈
十四經發揮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
五色篇曰。下極者心也。
四十四難曰。下極為魄門。
甲乙經曰。橫骨一名下極。
千金翼曰。第十五椎名下極俞。
圖翼曰。頞名下極。皆雖同名。所指異。非今所謂下極。
滑氏曰。督脈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曆長強。
又曰。督脈由會陰而行於背。任脈由會陰而行於腹。衝脈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於胸中。張景岳曰。三脈本同一體。督即任沖之綱領。任沖即督之別名耳。
丁德用曰。以下極為長強。是督脈經穴。以始於長強也。
八脈考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卻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仍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骨空論類注曰。篡。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即前後二間之間也。金鑑曰。篡者。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俱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沖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瘂門會陽維。入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齗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眥晴明穴。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陰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帶脈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帶脈。八脈考曰。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凡八穴。
章門(足厥陰肝經穴季脅本)
帶脈(足少陽膽經穴章門下一寸八分)
五樞(同水道旁一寸五分)
維道(同五樞下五分)
十四經發揮。凡四穴。帶脈維道。
針灸大成。凡六穴。
帶脈五樞維道。
陰維脈圖
陽維脈圖一
陽維脈圖二
陰蹻脈圖
陽蹻脈圖
衝脈圖
帶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