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经穴纂要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手太陽小腸經

(入門曰。未時自少衝交與小指少澤。循肘上行至面聽宮穴止。)

少澤 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儒門事親曰。屈小指握紋盡處是穴。

醫學原始曰。屈掌外側橫紋尖盡處是穴。(圖翼大成聚英入門。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掌取之。大全節後橫紋尖上。)

腕骨 入門曰。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握掌向內取之。

陽谷 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

醫學原始曰。一取法大筋上大骨下紋尖當中是穴。

養老 手髁骨上一空仰手探之。則有髁骨上一空。即當腕後一寸。

支正 腕後五寸。

小海 大成曰。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

經筋篇曰。彈之應小指之上。

類注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捈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

肩貞 醫學原始曰。肩髃後兩骨罅間。(髃恐當作髎。)

入門曰。肩髃後兩骨罅陷是穴。

臑俞 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 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秉風 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營昇按。此穴諸書未言寸法先膽經。肩井後一寸。三焦經取天髎穴。天髎後一寸。隔骨間取之。)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中三寸陷中。

肩中俞 肩胛內廉。去脊中二寸陷中。

神照集分寸歌。肩中大椎傍。

天窗 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天容 耳曲頰後。

顴髎 面頄骨下。廉兌骨端陷中。

聽宮 入門曰。耳前珠子傍。(營昇按。三焦經與膽經之聽會中間取之。)

手太陽小腸經圖

手太陽經接自手少陰之少衝而起於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少澤穴。循本節前陷中為前谷。

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為後谿。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為腕骨。腕中銳骨下陷中為陽谷。手外髁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為養老。腕後外廉五寸為支正。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為小海。屈手向頭取之。

圖示取養老穴。須仰手見踝上一空即是。

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為肩貞。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為臑俞。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為天宗。肩上天髎外小髃骨舉臂有空為秉風。肩中央曲胛陷中為曲垣。肩胛上廉去脊大椎旁三寸陷中為肩外俞。在內廉去椎二寸陷中為肩中俞。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為天窗。耳下曲頰下後為天容。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為顴髎。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為聽宮。

滑氏曰。手太陽小腸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腎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其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晴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

足太陽膀胱經

(入門曰。申時自聽宮交與晴明。循頭頸下皆腰臀腿。至足小指至陰穴止。)

晴明 明堂灸經曰。目內眥頭外一分。

醫學原始曰。目內眥直紋中是穴。

攢竹 眉頭陷中。

氣府論醫統兩眉頭少陷。

眉沖 入門曰。直眉頭上神庭曲差間。(營昇按。入門原始。共此穴屬於膀胱之經部。今據而補焉。)

曲差 針方六集曰。挾神庭兩傍開一寸五分。在髮際正頭取之。

五處 針方六集曰。在星穴兩傍各開一寸五分上曲差一寸。

承光 五處後一寸五分。

馬氏曰。承光發上二寸半。

通天 承光後一寸五分。

絡卻 通天後一寸五分。

玉枕 絡卻後一寸五分。挾腦戶傍一寸三分。枕骨上入髮際三寸。(營昇按。甲乙經云。絡卻後七分。千金方並聖惠方。絡卻後七分半。銅人經聖濟總錄針方六集入門大成發揮原始聚英。絡卻後一寸五分。又云入髮際三寸。或二寸。自曲差至絡卻五寸半。玉枕穴。絡卻後一寸五分。取之於前髮際。則其間通計七寸也。腦戶穴自神庭至百會五寸。自百會至腦戶四寸五分。即為自前髮際通計九寸五分。是無挾腦戶傍之理。若從挾腦戶之說。則入髮際二寸五分為是。或云。入髮際三寸。非是。)

天柱 原始曰。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

大杼 神照集曰。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營昇按。八脈考釋音曰。椎音槌。脊之骨節也。背輸篇類注曰。集即椎之義。指脊骨之節間也。古謂之焦。亦謂之顀。後世作椎。去脊中行說甚多矣。甲乙經千金方外臺聖濟總錄發揮銅人經大全大成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一寸五分。第三行相去脊中為三寸。醫統資生經聚英類經金鑑入門背二行。除脊一寸半。相去脊中二寸背三行。相去脊中三寸半。諸說不同。背二行相去脊中一寸半。背三行相去脊中三寸為是。滑氏曰。自大杼至白環諸穴。並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歌曰。自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夫既曰脊中。則自脊骨中間量取。而非骨外量取明矣。圖翼曰。脊骨內闊一寸。凡云第二行夾脊一寸半。三行夾脊三寸者。除脊一寸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聚英曰。當除去脊骨一寸外量取之。此說不可從。)

風門 第二椎下。

肺腧 第三椎下。

厥陰腧 第四椎下。

心腧 第五椎下。

督俞 入門曰。第六節下。外一寸半。

大成金鑑入門原始。共此穴屬於膀胱之經部。今據而補焉。

膈腧 第七椎下。

肝腧 第九椎下。

膽腧 第十椎下。

脾腧 第十一椎下。

胃腧 第十二椎下。

三焦腧 第十三椎下。

腎腧 第十四椎下。

聚英醫統圖翼。自大杼至腎俞。凡十三穴。皆有正坐取之四字。千金方曰。以杖量至臍及當脊骨。然後相去各一寸半腎俞也。按之雖然肥人腹垂則抵。瘦人腹平則臍平。今不論肥瘦。均以杖量之未有準。

針灸大全曰。令患人平身垂手。正立於平正木石之上。目無斜視。無偏倚。去上衣服。用切直杖子。從地以至臍中央截斷卻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十四柱命門穴也。以墨記卻用稗心取同身寸三寸摺作一寸五分。兩頭是腎俞穴也。

氣海俞 第十五椎下。

大成入門金鑑原始。共屬於膀胱之經部。今據而補焉。

大腸俞 第十六椎下。

關元俞 第十七椎下。

大成入門金鑑原始。共此穴屬於膀胱經部。今據而補焉。

小腸俞 第十八椎下。

膀胱俞 第十九椎下。

中膂內俞 第二十椎下。

白環俞 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聚英醫統圖翼。自大腸俞至白環俞。凡五穴。皆伏而取之。

上髎 入門曰。腰髁骨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餘三窌少斜。上闊下狹是也。

次髎 第二空挾脊陷中。

中髎 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髎 第四空挾脊陷中。(營昇按。甲乙經上窌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者陷者中。足太陽少陽之絡也。釋骨曰。骶之上俠脊十七節至二十一節起骨曰腰髁骨。圖翼曰。腰髁腰骻。自十六椎而挾脊附著之處也。甲乙經所謂在上髎腰髁下一寸是。則自十七椎二十椎之間。左右挾脊者各上闊下狹有四孔。即是為八髎穴既明矣。又金鑑曰。腰骨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又刺腰痛論王注曰。髁下尻骨兩傍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為八髎骨也。又東醫寶鑑曰。嘗見死人骸腰脊骨盡處。有一骨。廣如人面。大四空分兩行了然通透。乃是八髎骨也。又刺腰痛論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餘三窌少斜下陷中是也。寬政庚戌冬予得刑人骸。解而視之。腰髁左右。果有上闊下狹有骨空者。與刺腰痛論醫學入門東醫寶鑑所說符矣。因從其說云。

左右髖骨圖一

左右髖骨圖二

會陽 尾髎骨兩旁(銅人經。尾髎骨作尾骶。甲乙經作陰毛骨。)

營昇按。甲乙經曰。在陰毛骨兩傍督脈氣所發。故堀元厚安井元越因謂此穴移入於督脈。氣府論甲乙經本經穴雖系督脈。然至銅人經系之足太陽經也。蓋二十一椎下腰俞而非長強也。尾髎骨即脊椎最下一骨。而更在二十一椎下。長強亦在其下端耳。圖翼曰。男子尖。女子圓而平。神照集曰。在陰尻骨兩傍。去長強一分。

承扶 尻臀下股陰上紋中。

殷門 圖翼曰。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

浮郄 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委陽 入門曰。膝腕橫紋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營昇按。村上宗占所謂滑氏注十四經之時。直從甲乙經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九字。加於委陽之注者。可謂疏漏耳。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九字衍文。可削去矣。承扶下六寸。則此當股之中央。安有屈身之理乎。不可不辨焉。樓英醫學綱目詳言委陽之尺寸。今以經文考之。當曰一尺六寸。銅人經委陽在承扶下六寸。銅人經蓋祖甲乙經。甲乙經元脫一尺二字耳。余私以為醫學綱目承扶下有一尺二字。則當定為承扶下一尺六寸無疑矣。委陽穴一說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膕中外廉兩筋之間。屈膝取之是也。此說為尤得之。由是視之。委中即膕中央。委陽即膕之陽分。約文盡處兩筋之間是也。又按醫學原始曰。委陽穴在膝腕橫脈尖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屈身取之。又針方六集曰。膝後約紋中尖兩筋間動脈。其穴伏臥取之。其他入門神照集諸書。並宜參考焉。)

委中 膕中央約紋中動脈。

神照集曰。膝後約紋中央兩筋間動脈。是穴伏臥取之。(營昇按。足太陽膀胱經。自晴明而始上巔頂。下天柱大杼挾脊為第二行。歷諸穴循尻臀下委中也。是謂膀胱之本經也。第三行從天柱別而下附分從附分至秩邊。歷諸穴下行而下委中。合於本經也。是謂膀胱之大絡脈也。蓋此經從附分而下秩邊。從秩邊又橫行於環跳。下行於髀外側合委中。)

附分 神照集曰。在第二椎下附項廉。去脊兩旁。各開三寸。正坐取之。

魄戶 第三椎下。

膏肓 圖翼曰。此穴自晉以前所未有。乃後人之所增也。千金方以後有此屬奇俞。諸家屬膀胱。(營昇按。甲乙經千金翼發揮為四椎下五椎上。圖翼五椎上四椎下各三寸半。大成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大全四椎下二分微多。五椎上一分微少。醫學原始四椎下二分。五椎上二分。神照集四椎下微帶。五椎骨上兩傍。各開三寸。正坐開肩取之。入門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諸說紛紛。不能歸定於一矣。明堂灸經銅人經姜希銅人聖濟總錄資生經綱目萬病回春莊綽膏肓灸法葉元善等。為四椎下兩傍同身寸各三寸。似穩當焉。今從之。)

神堂 第五椎下。

譩譆 第六椎下。

膈關 第七椎下。正坐闊肩取之。(營昇按。甲乙經闊作開肘與肘併合。則肩胛開闊膏肓神堂譩譆又如此。不然則胛骨覆經不得其穴也。)

魂門 第九椎下。

陽綱 第十椎下。

意舍 第十一椎下。

胃倉 第十二椎下。

肓門 第十三椎下。

醫統曰。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

志室 第十四椎下。並正坐取之。

自附分至此。皆正坐取之。故曰並。

胞肓 第十九椎下。

十四經合參曰。十九椎下。兩旁相去三寸。伏取之。

秩邊 甲乙經曰。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營昇按。明堂灸經銅人經綱目發揮大成以二十椎為秩邊非也。甲乙原始資生經王冰注以二十一椎為秩邊為是。)

合陽 甲乙經在膝約文中央下二寸。(千金方聚英馬氏發揮金鑑原始膝約文中央下三寸。醫學入門徐氏大全歌委中下一寸。甲乙經外臺聖濟總錄銅人經醫統綱目圖翼神照集十四經合參膝膕約紋下二寸。以二寸為是。

承筋 外臺秘要曰。引救急云。以繩從腳心下度至腳踵。便截斷度。則回此度從腳踵縱量向上盡度頭。當腨下際宛宛中是穴。(營昇按。醫統曰。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又醫學原始脛後腨股中央。從腳跟上七寸。醫統原始。共腳跟上七寸非也。腨股中央凡委中下至跟一尺六寸。在於其中央承筋穴。自跟者為八寸也。七寸不合。故外臺之說為是。)

承山 醫學原始曰。腨腸下分肉間陷中。貼腳見人字影取之。

神照集曰。在足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伏臥用兩足大指堅挺乃取之。

飛陽 入門原始曰。外踝上七寸骨後。

跗陽 銅人經外踝上三寸飛陽下。

甲乙經神照集。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崑崙 醫統曰。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僕參 明堂經曰。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

申脈 大成曰。外踝下五分。

神應經曰。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金門 神應經曰。有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

八脈考曰。外踝下一寸五分。

京骨 聚英大成足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中。

束骨 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通谷 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至陰 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陽膀胱經圖

足太陽經接手太陽聽宮穴而起於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之晴明。循眉頭陷者中為攢竹。入髮際為曲差。曲差後五分為五處。五處後一寸五分為承光。承光後一寸五分為通天。通天後一寸五分為絡卻。絡卻後一寸五分為玉枕。俠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為天柱。

圖示天柱穴之旁。挾髮際大筋。為督脈瘂門膽經風池三焦經天牖。

頂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為大杼。中為臟腑之俞穴。下抵白環俞。當二十一椎。伏而取之。

圖示腰髁下一寸。自十七椎二十椎之間。左右挾脊者。各上闊丁狹有四孔。則是為八髎穴。

在陰尾尻骨兩旁為會陽。尻臀下股陰上約紋中為承扶。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為殷門。委陽上一寸為浮郄。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為委中。膕中外廉兩筋間為委陽。

天柱下第二椎兩旁。各去脊三寸。諸穴附之。而至秩邊。下與委中穴合。

膝膕約紋下二寸為合陽。腨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為承筋。腨腸下分肉間陷中為承山。足外踝外七寸後陷中為飛陽。足外踝上三寸為跗陽。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為崑崙。跟骨下陷中為僕參。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為申脈。足外踝下一寸為金門。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為京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為束骨。本節前陷中為通谷。足小指外側如爪甲角如韭葉為至陰。

滑氏曰。足太陽起目內眥晴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也。

支別者。從巔之百會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三穴。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後。出下頂抵天柱也。

自天柱而下。過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挾脊兩傍。下行歷大杼風門肺腧厥陰腧心腧膈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腎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中膂內腧白環腧。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支別者。循腰中從腰髁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也。

支者為挾脊兩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髆內左右別行。下貫胂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膂循髀外里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穴。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陽跗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

足少陰腎經

(入門云。酉時自至陰交與足心湧泉。循膝腹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湧泉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神照集一方曰。踡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

然谷 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

照海 足內踝下。

大成曰。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蹻脈所生。(營昇按。照海以下四穴。不同經行。舉於諸說。經行異已矣。甲乙經發揮外臺秘要銅人卷一聚英太谿太鍾照海水泉。千金方聖濟總錄銅人卷三資生經金鑑醫彀大全綱目入門醫學原始太谿太鍾水泉照海。銅人卷四太谿水泉太鍾照海。神照集太谿照海太鍾水泉。諸說紛紛。今從於圖翼湧泉然谷照海太谿水泉太鍾為是。)

太谿 圖翼原始大成等。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聚英大成等。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類注曰。經脈十二。而三經獨多動脈。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之大淵。足少陰之太谿。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之尤甚者。赤水玄珠曰。腎者乃人身之命帶。真氣之所生。太谿脈不動而死。

診家正眼曰。太谿者。腎脈也。凡病勢危篤。當候太谿。以驗其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資始之本。故經曰。太谿絕。死不治。

水泉 太谿下一寸內踝下。

太鍾 圖翼曰。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

復溜 足內踝上二寸動脈陷中。

交信 入門曰。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

神照集曰。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居復溜之後二穴相平。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

築賓 聖濟總錄聚英醫統。內踝上五寸腨分中。

陰谷 入門曰。膝內附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動脈屈膝取之。(營昇按。肝經曲泉穴在膝橫紋頭是也。陰谷穴與曲泉隔一筋。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取之。)

橫骨 太赫下一寸。(營昇按。腹中行之寸法。諸說多十四經。醫統聚英馬氏自幽門至肓俞。去腹中行五分。自中注至橫骨。腹去中行一寸五分。大成自幽門至商曲。去腹中行一寸五分。自肓俞至橫骨去腹中行一寸。入門自幽門至橫骨去腹中行一寸半。氣府論甲乙經千金方聖濟總錄外臺六集圖翼金鑑八脈考原始。自橫骨至幽門去腹中行各五分。其廣狹不同曰五分。或曰一寸。或曰一寸五分而無一定也。氣府論曰。衝脈氣之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腹脈法也。蓋二十二穴者。自幽門至橫骨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也。寸一者。謂每寸一穴也。由此視之。衝脈腎經相併明矣。去腹中行以五分為是。)

太赫 氣穴下一寸。

氣穴 四滿下一寸。

四滿 中注下一寸。

中注 肓俞下一寸。(甲乙經曰。肓俞下五分。水穴論注曰。臍下五分。共非。)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臍傍五分。(營昇按。此穴村上宗占所謂圖翼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直臍去臍中五分。張氏之說實是也。然氣府論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分。至臍每寸一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每寸一云云。如此則張氏商曲下二寸者。不合也。滑氏之說。以一寸為是。)

商曲 石關下一寸。

石關 陰都下一寸。

陰都 通谷下一寸。

通谷 幽門下一寸。

幽門 銅人經在巨闕傍五分。(營昇按。諸書幽門俠巨闕傍五分。滑氏上脘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因是考之。巨闕臍上六寸五分。幽門亦臍上六寸五分。馬氏曰。巨闕言臍上六寸五分。此等之說。皆上脘者。因於巨闕下一寸五分之說。氣府論言。每寸各一。則幽門臍上五寸。上脘旁當焉。姑從此。)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仰臥取之。

神封 靈墟下一寸六分。

靈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

神藏 或中下一寸六分。(營昇按。此穴任脈紫宮傍二寸。明堂灸經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因於此視之。六分二字。可削去。)

或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營昇按。此穴任脈華蓋傍二寸。資生經華蓋在璇璣下一寸。明堂經在輸府下一寸。由是視之。六分二字。可削去。)

俞府 巨骨下璇璣旁二寸。

廉泉 根結篇曰。足少陰根於湧泉結廉泉。

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陰舌下二。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足少陰脈氣所發。

口齒類要曰。舌下廉泉。此屬少陰。

刺瘧論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一名舌下。

足少陰腎經圖一

足少陰腎經圖二

足少陰經接自足太陽至陰穴而起於足心陷中之湧泉。斜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為然谷。內踝下一寸陷中為照海。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為大溪。大溪下一寸為水泉。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為大鐘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為復溜。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為交信。內踝後上腨分中為築賓。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為陰谷。

太赫下一寸為橫骨。氣穴下一寸為太赫。四滿下一寸為氣穴。中注下一寸為四滿。肓俞下一寸為中注。商曲下一寸直臍傍為肓俞。石關下一寸為商曲。陰都下一寸為石關。通谷下一寸夾中脘為陰都。幽門下一寸夾上脘為通谷。夾巨闕兩傍各五分陷中為幽門。神封下一寸六分為步廊。靈墟下一寸六分為神封。神藏下一寸六分為靈墟。或中下一寸六分為神藏。俞府下一寸六分為或中。巨骨下夾璇璣旁二寸陷中為俞府。按根結篇云。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今補此。

滑氏曰。足少陰起小指。下斜向足心之湧泉穴。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別入跟中之太鍾照海水泉。乃折自太鍾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後。經復溜交信過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也。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太赭氣穴四滿中注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下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於手厥陰也。

手厥陰心包經

(入門曰。戌時自俞府交與乳後天池。循手臂下行至中指中衝穴止。)

天池 腋下三寸。乳後一寸。

天泉 千金方曰。腋下二寸。舉腋取之。(營昇按。聖濟總錄銅人經卷之三資生經聚英醫統入門原始合參。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銅人經卷之一甲乙經發揮。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銅人經卷之四。曲腋下去肩二寸。村上宗占謂去臂二字者。即曲澤上二寸為天泉無疑也。諸說由腋下二寸者。伺何由然哉。曲澤上不二寸。則又去臂二寸無由也。宗占說為是。千金方外臺聖濟總錄醫統資生經聚英入門原始合參。無去臂二字。唯銅人經四去肩二字而非去臂者明矣。)

曲澤 神應經曰。肘內廉陷中。屈肘得之。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

郄門 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 入門曰。太陵後三寸。

內關 入門曰。太陵後二寸。

太陵 千金方曰。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

勞宮 掌中屈無名指取之。

徐歌曰。勞宮橫紋在掌中。

資生經。一名掌中。

中衝 大全曰。手中指端內廉去爪甲如韭葉。

手厥陰心包經圖

手厥陰經接自足少陰之俞府。而起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之天池。循腋下去肩臂二寸為天泉。肘內廉橫紋陷中為曲澤。掌後去腕五寸為郄門。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為間使。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為內關。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為大陵。掌中央動脈為勞宮。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中衝。

滑氏曰。手厥陰受足少陰之交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由是下膈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

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內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

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手少陽三焦經

(入門曰。亥時自中衝交與手四指關衝。循臂上行至面耳門穴止。)

關衝 大成曰。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入門曰。手四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全無名指外端。

液門 入門大全。小指次指本節前。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醫統大成。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腋門下一寸。

神應經入門大成。握掌取之。

陽池 入門曰。手掌背橫紋陷中。

外關 入門曰。陽池後二寸

支溝 入門曰。陽池後三寸。兩筋骨間。

會宗 入門曰。支溝外旁一寸空中。

神照集曰。在腕後三寸如外五分。(營昇按。外臺標註程敬通曰。腕後三寸空中腕。後空唯兩骨陷中耳。別無有空也。又支溝會宗腕後三寸。兩穴相併。會宗去支溝傍一寸。其間隔一筋。支溝在大指之方。會宗在小指之方。會宗近於手陽明。支溝近於手太陽。)

三陽絡 入門曰。陽池後四寸。

大成原始支溝上一寸。

徐氏馬氏腕後四寸。

四瀆 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 肘外大骨後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

清冷淵 金鑑曰。天井上行一寸。(營昇按。甲乙經肘上一寸。外臺銅人資生。俱肘上二寸。千金方大全綱目入門三寸。以肘上二寸。直天井上一寸為是。)

消濼 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營昇按。此穴諸書未謂寸法。難得其穴。先清冷淵與臑會。當以其二穴正中。為本穴也。)

臑會 肩前廉去肩頭三寸。

肩髎 肩端臑上。舉臂取之。(營昇按。此穴大腸經肩髃與小腸經臑俞之中間。是穴。)

天髎 大成曰。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須缺盆陷處。上有穴起肉上是穴。(毖骨氣府論王注。作伏骨。即肩井後耎骨是也。)

圖翼曰。直肩井後一寸。

天牖 十四經合參曰。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入髮際四分。(營昇按。小腸經天容後。膽經風池前。完骨下發際。督脈瘂門。膀胱經天柱膽經風池。三焦經天牖。四穴相併取之。)

翳風 耳後尖角陷中。按之耳中痛。

瘛脈 耳本後。雞足青脈中。

大成合參。耳本後。雞足青格脈。(營昇按。瘛脈顱息之二穴。諸書未謂寸法。難求正穴。先定翳風角孫二穴。而後得之。其法取一繩當翳風穴自耳後斜上至角孫穴。截斷之。復以其繩三折之。第一折處瘛脈。第二折處顱息是也。)

顱息 大成合參。在耳後青絡脈。

角孫 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

原始曰。在耳郭上中間。髮際下閉口有空。(營昇按。大成原始合參。絲竹空和髎耳門為循序。姑從於發揮經行已矣。)

耳門 耳前起肉當耳缺中。

和髎 耳前兌發下橫動脈。

絲竹空 眉後陷中。

手少陽三焦經圖

手少陽經接自手厥陰中衝而起於手四指端外側爪甲角如韭葉之關衝。循小指次指歧骨間陷中為液門。四指本節後間陷中為中渚。手表腕上陷者中為陽池。腕後二寸兩筋間為外關。腕後三寸兩骨間為支溝。支溝外旁一寸為會宗。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為三陽絡。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為四瀆。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為天井。肘上二寸為清冷淵。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為消濼。臂前廉去肩端三寸為臑會。肩端臑上陷中為肩髎。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為天髎。

圖示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為天牖。耳後尖角陷中為翳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為瘛脈。耳後間青絡脈中為顱息。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為角孫。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為耳門。耳前兌發下橫動脈為和髎。眉後陷中為絲竹空。

滑氏曰。手少陽起小指次指端關衝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乃上貫肘。抵天井穴也。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循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散布絡繞於心包。乃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於陰交。以屬下焦也。

支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挾耳後。經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釐頷厭。及過陽白晴明屈曲下頰。至䪼會顴髎之分也。

支者。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