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八 泰伯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2,民无得而称焉3。”

今注

1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2 《集注》:“三让,谓固逊也。”(“三”,是“多”的意思;“三以天下让”,是说泰伯无论如何也不继承太王的位置。)

3 王曰:“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从“民无得而称”的话,可知“三以天下让”是没有确凿的事实的;亦可知后世经师竞解“三让”的无谓。至于“以天下让”或“以国让”的问题,似亦不值得后人来争论。大概春秋时有泰伯让国的传说;孔子崇让,所以称之为“至德”以励世人。)

今译

孔子说:“泰伯,当可以说是有最高德行的人了!他决心把天下让给别人,而人民却不知道怎样称扬他。”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今注

1 这章的“礼”,指合理的行为规范而言。

2 葸,丝里切。《集解》:“葸,畏惧貌。”

3 绞,古卯切。马曰:“绞,绞剌也。”郑曰:“绞,急也。”《礼记·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阳货》篇:“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从这章亦可见在孔子意中学问对德行的重要。)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恭敬而不合礼,结果是徒劳而失仪;谨慎而不合礼,往往因过分小心而坏事;勇敢而不合礼,便近于暴乱;率直而不合礼,就显得狠戾。”

“君子笃于亲1,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

今注

1 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的人而言。这和上文讲的不为同一事;意义上亦不相关联。旧时把这章和上章合为一章,当是这章的两句和上章的四句都用“则”字引出结论的缘故。《集注》:“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按:《集注》中所称的吴氏为吴棫,为与朱子同时的学者。吴氏这个说法,是有很好的理据的。

2 偷,凉薄。

今译

“一个在位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亲人厚道,人民就都起而向仁了;能够不忘记故旧,人民就不至于刻薄了。”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1!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3!小子!”

今注

1 《说文》:“,省视也。”《广雅·释诂·一》:“,视也。”王念孙以为《论语》这章的“启”是“”的通用字,应训作视。

2 这里所引的《诗》在《小雅·小旻》篇。战战兢兢,是恐惧戒慎的意思。(《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 夫,音符。

今译

曾子病了;召集他的门人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好像立在深潭的旁边,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现在,我想,我的身体总可以免于毁伤了吧!”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1。曾子言曰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3: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4;出辞气,斯远鄙倍矣5。笾豆之事6,则有司存7。”

今注

1 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孟武伯的儿子。

2 大概是记这件事情的人,重视曾子临终前提起精神说的话,所以特记下一“言”字,以便读者可以想见力衰声微的情景。

3 郑曰:“此‘道’,谓礼也。”

4 远、近,都去声。

5 鄙,鄙陋;倍,借为,补妹切。

6 笾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笾豆之事,是指一切礼制上有定例的事情讲。

7 《经传·释词·三》:“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推之他类,亦多有此;故邦曰‘有邦’,家曰‘有家’,帝曰‘有帝’,王曰‘有王’,司曰‘有司’,正曰‘有正’,民曰‘有民’,众曰‘有众’。说经者往往训为有无之‘有’,失之!”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诗·郑风传》:“司,主也。”《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士冠礼注:“有司,群吏有事者。”《广雅·释诂·一》:“有司,臣也。”

今译

曾子病了,孟敬子前来探望他。曾子言道:“鸟将死的时候,它的鸣声是悲哀的;人将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好的。〔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君子应该注意到礼在三件事情上的重要:动容貌以礼,便不会暴慢了!正颜色以礼,便可使人信服了!出辞气以礼,便不会鄙陋悖乱了!至于一切礼节上的定例,那是各有主管的。”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1,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2: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3!”

今注

1 “以能问于不能”四句,都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应有的谦德,不是作伪。

2 校,古孝切,意同计较。刘疏:“《韩诗外传》引颜子曰:‘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即不校之德。”

3 马曰:“友,谓颜渊。”按:马注似亦有据。刘疏:“《大戴礼·曾子疾病》篇:曾子谓曾元、曾华曰:‘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女哉!’知颜渊为曾子所甚服也。”

今译

曾子说:“自己能力高而向能力低的人请教;自己多闻多见而向闻见不及他的人请教;虽有充实的心得,自觉好像空虚;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有过这种修养的功夫。”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3:君子人与?君子人也4!”

今注

1 孔曰:“六尺之孤,谓幼小之君也。”

2 孔曰:“寄命,摄君之政令也。”(刘疏:“或谓,‘百里之命’,谓民命也:‘六尺之孤’谓幼君,‘百里之命’谓民命,犹秦誓言‘子孙、黎民’也。此义亦通。”)

3 大节,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德操言。

4 与,音余。《集注》:“设为问答,所以深着其必然也。”

今译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事交给他;遇到重要的关头不会改变他的心志的:这是君子吗?这是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今注

1 包曰:“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按:弘,志量宏大;毅,有毅力。(《左传·宣公二年》:“致果为毅。”)

今译

曾子说:“一个志于道的人,不可以没有宏大而强毅的德行;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而道途长远。他把行仁当作自己的任务,这不是最重大的责任吗!他以仁为终身的事情,这不是最长远的道途吗!”

子曰:“兴于诗1;立于礼2;成于乐3。”

今注

1 参《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章和“子谓伯鱼曰”章。

2 参《季氏》篇“陈亢问于伯鱼曰”章和《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也”句。

3 《集注》:“乐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学者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今译

孔子说:“诗可以使我们的志气奋发;礼可以使我们的德操坚定;乐可以使我们的性情平和。”

子曰:“民,可使由之1;不可使知之。”

今注

1 “可”字意同“能”。(《吕氏春秋·乐成》:“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今译

孔子说:“我们能够使人民照着我们的方法去做,却很难使他们懂得所以这样做的道理。”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1。”

今注

1 好,呼报切。这章两节,都是说社会的乱源的。人世的乱源很多,孔子只是偶然想起这两事而向学生说。(参《卫灵公》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恃勇力而不能安于贫穷,是容易作乱的。对于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我们如果过分厌恶他,亦会招致祸乱。”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1,其余不足观也已2。”

今注

1 《集注》:“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骄,矜夸;吝,鄙啬也。”

2 孔子以为,才能不管怎样好,设使骄而且吝,则才能亦便毫没有价值了。(吝于财可鄙;吝于行善则可恶!)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就算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设使犯了骄傲和吝啬的毛病,那么,他的一切才能也就不足观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2。”

今注

1 《释文》引郑注:谷,禄也。(皇疏:“孙绰曰,谷,禄也。”这个说法,似比以善训谷为合。)

2 《集注》:“至,疑当作志。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易,以豉切。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求学三年而不想到利禄,是不容易见到的!”

子曰1:“笃信好学2;守死善道3。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4;无道则隐。”

今注

1 这章当是孔子平时告诫门人的话。

2 好,呼报切。

3 “善道”的善,旧注多以为动词,固可通,我们以善为形容词,读守死为“死守”,则择善固执的意义似更显。

4 见,贤遍切。

今译

孔子说:“对于学问,要有诚笃的信心,又须勤勉去求取;对于好的道理,一直服膺到死。不进入一个将乱的国家;不留在一个已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不太平,就隐而不出。”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

今注

1 各本这段合前段为一章。但细审文义,前段六句,可以说都是告诫门人的格言;而这十八个字则用议论的口气;似应各自为一章。(“颜渊问为邦”章的“郑声淫,佞人殆”两句,文例和这段相同,乃以解释前面两句的。这段可能是孔子怕人不明了上文“见、隐”两句的意义而补说的。)

今译

“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贫穷而且卑贱,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昏乱的时候,一个人如果富有而且居高位,也是可耻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

今注

1 孔曰:“欲各专一于其职。”(这章又见《宪问》篇。这“政”似只指各人职务上专管的事言。)

今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谋划那个职位所管的事。”

子曰:“师挚之始1,《关雎》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3!”

今注

1 挚,音至。郑曰:“师挚,鲁太师之名。”(《微子》篇:太师挚适齐。)

2 雎,七余切。刘台拱《论语骈枝》:“始者,乐之始;乱者,乐之终。《乐记》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又曰: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皆以‘始’‘乱’对举,其义可见。凡乐之大节,有歌;有笙;有闲;有合:是谓一成。始于升歌,终于合乐。是故,升歌谓之始;合乐谓之乱。《周礼·太师职》:大祭祀,帅瞽登歌。仪礼燕及大射皆太师升歌。挚为太师,是以云‘师挚之始’也。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繁》《采蘋》凡六篇;而谓之‘关雎之乱’者,举上以该下,犹之言‘文王之三’‘鹿鸣之三’云尔。升歌言人;合乐言诗:互相备也。‘洋洋盈耳’,总叹之也。自始至终咸得其条理,而后声之美盛可见。言始、乱,则笙、闲在其中矣。”按:古代奏乐的情形,今难审知。刘说似颇明晰,因详录以备学者参考。(参《八佾》篇“子语鲁太师乐”章。)

3 郑曰:“洋洋盈耳:听而美之。”

今译

孔子说:“太师挚的升歌,《关雎》的合乐,声音美得很!”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1;悾悾而不信2。吾不知之矣!”

今注

1 侗,音同,义近僮。《说文》:“僮,未冠也。”引申为僮蒙、僮昏。愿,是谨慎、恭顺的意思。

2 郑注:悾悾,诚悫也。(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乃是常情。如果不然,使人更失望!)

今译

孔子说:“狂而不能率直;僮蒙而不能恭顺;外貌诚恳而言行不可信。这种人真令我失望!”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

今注

1 “学如不及”,是说“求学时勤勉用功,好像来不及的样子”;“犹恐失之”,是说“尽管这样,还怕学得不好、有所遗失”。(这句话似是用“追逐逃亡的人”作比喻的。)

今译

孔子说:“孜孜求学,好像来不及的样子,还怕有所遗失。”

子曰:“巍巍乎1,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2!”

今注

1 巍巍,高大的样子。

2 与,音预。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汉《王莽传》:‘太后诏曰,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孔子曰,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王充《论衡》云:‘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故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此直指任贤使能为无为而治之本。”(《孟子·滕文公上》:“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今译

孔子说:“舜禹虽有天下,但是他们任用贤才,自己却不与治天下:这种行为,真是高得很!”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1;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

今注

1 “唯天为大”上,各本有“巍巍乎”三字;今依《孟子》所引删。

2 刘疏:“焕与奂同。《诗·卷阿》毛传:‘伴奂,广大有文章也。’广大释伴;文章释奂。”按:“文章”,意同“光明和条理”。

今译

孔子说:“尧真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天是最大的了;尧的做人就像天!他的恩德广远,百姓都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他;他的功业大;他启发光大的文明。”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1;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今注

1 孔曰:“禹、稷、契、陶、伯益也。”治,直利切。

2 这个“乱”字意同“治”。《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苌弘引太誓曰:“余有乱十人。”至于“乱臣十人”是哪些人,我们现在似难以确知了。(马融曰:“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按:“舜有臣五人”,我们还可以从《尧典》取证;武王的“乱臣十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正义所引郑注全同马注。但没有先秦书可征;应阙疑!)

3 “际”字颇难讲。刘疏:“际,犹下也,后也。”这在文理上虽可以说得通,而训诂的根据则极薄弱。(译文姑用刘疏说;实则以阙疑为合。)

今译

舜有五个臣子而天下太平。武王说:“我有治理政事的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吗!唐尧虞舜以后,武王的时候人才算是最多的了。可是武王的十人里边,有一位是妇人;实际上只有九个人!”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1!”

今注

1 这二十二字和上章似不相连。旧合上为一章,文理上颇难通。今分出独自为一章。按:《论语》这篇的开头有“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而在篇末又有“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是否为编《论语》的人有意做成这个呼应?实是一疑问。但上章记武王的乱臣和孔子的议论,文意已完。这章二十二字,虽亦可能为孔子的话,但说得突然,又没有说明谁“服事殷”,显然有脱落的字句。《左传·襄公四年》:“文王帅商之畔国以事纣。”包咸注《论语》以这个服事殷的人为文王,当是据《左传》来写的。(《周书·程典解》:“文王合六州之众奉勤于商。”这恐出于后人的附会,似难置信。)译文阙。

子曰:“禹,吾无闲然矣1!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2;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3;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4。禹,吾无闲然矣!”

今注

1 《释文》:“闲,闲侧之闲。”《孟子·离娄》:“政不足闲也。”赵注训闲为非。《经传释词》:“然,犹焉也。《礼记·檀弓》曰,穆公召县子而问然。(郑注:然之言焉也。)祭义曰,国人称愿然。《论语·泰伯》篇曰,禹,吾无闲然矣。《先进》篇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孟子·公孙丑》篇曰,今时则易然也。然字并与焉同义。”

2 菲,音斐。

3 黻,祭祀时所着的衣;冕,祭祀时所戴的帽。

4 沟洫,田间的水道。(古时的沟洫,可以说是对人民生计最重要的工事。)

今译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他自己的饮食菲薄,而对于鬼神的享祀却很丰厚;他平常穿的衣服很坏,而祭祀时的礼服却很考究;他自己住的房屋很简陋,而对于田间的水道却能够不惜费时费力去做。对于禹,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