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章太炎传

第十四节 革命不忘讲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三十七 东京讲学实际情形

章先生一生讲学,历有年所,循循善诱,至老不休。本节所言,系专指居东京、编《民报》之时,一面执笔为文,鼓吹革命,目不暇给。然犹出其余力,为后进讲语言文字之学。寿裳幸侍讲席,如坐春风。谨就当时实际情形,謦欬所承,略记于下:

先生东京讲学之所,是在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寿裳与周树人(即鲁迅)、作人兄弟等,亦愿往听。然苦与校课时间冲突,因托龚宝铨(先生的长婿)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地址就在先生寓所——牛込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每星期日清晨,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席地而坐,环一小几。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讲释,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者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以故新义创见,层出不穷。即有时随便谈天,亦复诙谐间作,妙语解颐。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其《新方言》及《小学答问》两书,都是课余写成的。即其体大思精的《文始》,初稿亦起于此时这是先生东京讲学的实际情形。同班听讲者是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与我共八人。前四人是由大成再来听讲的。其他同门尚甚众,如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不备举。

三十八 论学微旨

先生讲书之外,时宣微旨,深达理要,补前修之未宏,诫肤受之多妄,实足发人猛省。兹录数则,以见一斑。如说读书论世,贵乎心知其意,勿拘于表面的文字,曰:

古称读书论世,今观清世先儒遗学,必当心知其意,若全绍衣痛诋李光地佻淫不孝实未足以为大过。台湾之役,光地主谋,使汉绪由兹而斩,欲明加罪状则不能,故托他过以讥之也。江子屏《宋学渊源记》,不录高位者一人,自汤斌、二魏、熊赐履、张伯行之徒,下至陆陇其辈,靡不见黜。而顾、黄二子为明代人物,又别为论叙以见端,诚谓媚于胡族,得登膴仕者,不足与于理学之林也。其他微言难了者,尚复众多,而侈谈封建、井田者为甚。是议起于宋儒,而明末遗民陈之,其言乃绝相反(原注:除王而农别有所感,王崐绳辈意见,则纯同宋儒,其他皆有别旨)。宁人之主张封建,后世不明其故,戴子高犹肆口讦之,甚无谓也。宋儒欲以封建、井田致治,明遗民乃欲以封建、井田致乱。盖目睹胡人难去,惟方镇独立以分其权,社会均财以滋其扰,然后天下土崩,而孤愤易除也。当时无独立及社会主义诸名,有之亦不可明示。托于儒家迂论,乃可引致其途耳。自宁人以下者,斯类多矣。而清雍正、乾隆二朝,亦能窥其微旨。故有言封建、井田者,多以生今反古蒙戮,又数为诏令以驳斥之。若以为沿袭宋儒迂论者,又何必忌之至是耶?然终无可奈何,及同治、光绪以还,行省拥兵于上,会党横行于下,武昌倡义,上下同谋,而清之亡忽焉。则先正之谋果效,而腐朽化为神奇之说亦不虚也。呜呼!前哲苦心若斯者岂独一端已?后之学者其识之哉!

(《自述学术次第》)

又说中国学术,在野则盛,在朝则衰。故提倡自由研究之风,曰:

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凡朝廷所闿置,足以干禄,学之则皮傅而止,不研精穷根本者,人之情也。会有贤良乐胥之士,则直去不顾,自穷其学。故科举行千年,中间典章盛于唐,理学起于宋,天元四元兴宋、元间,小学经训昉于清世 。此皆轶出科举,能自名家,宁有宫吏奖督之哉?恶朝廷所建益深,故其自为益进也。

(《文录》卷二《与王鹤鸣书》)

又说日本学术,采自西方,而中国犹有所自得,常以此谕青年学子,并作《原学》篇以申此义:

世之言学,有仪刑他国者,有因仍旧贯得之者,其细征乎一人,其巨征乎邦域。荷兰人善行水,日本人善侯地震,因也。山东多平原大坛,故邹、鲁善颂礼。关中四塞便骑射,故秦、陇多兵家。海上蜃气,象城阙楼橹,怳苯变眩,故九州、五胜怪迂之变在齐稷下。因也,地齐使然。周室坏,郑国乱,死人多而生人少。故列子一推分命,归于厌世,御风而行,以近神仙。族姓定,阶位成,贵人之子,以武建陵其下。故释迦令桑门去氏,此于四水入海,而咸淡无别。希腊之末,甘食好乐,而俗淫湎,故史多揭家务为艰苦,作自裁论,冀脱离尘垢,死而宴乐其魂魄。此其政俗致之矣。虽一人亦有旧贯。传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故浮屠之论人也,锻者鼓橐以吹炉炭,则教之调气。浣衣者刮垢摩,而谕之观腐骨。各从其习,使易就成,犹引茧以为丝也。

然其材性发舒,亦往往有长短。短者执旧,不能发牙角。长者以向之一,得今之十是故九流皆出王官,及其发舒,王官所不能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义,是以滋长,短者即循循无所进取。通达之国,中国、印度、希腊,皆能自恢者也。其余因旧而益短拙,故走他国以求仪刑。仪刑之与之为进,罗甸、日耳曼是矣。仪刑之不能与之为进,大食、日本是矣。仪刑之犹半不成,吐蕃、东胡是矣。

夫为学者,非徒博识成法,挟前人所故有也。有所自得,古先正之所覭髳,贤圣所以发愤忘食。员舆之上,诸老先生所不能理,往释其惑,若端拜而议,是之谓学。亡自得者,足以为师保,不与之显学之名。视中国、印度、日本则可知矣。日本者,故无文字,杂取晋世隶书章草为之,又稍省为假名。言与文缪。无文而言学,已恧矣。今庶艺皆刻画远西,什得三四。然博士终身为写官,更五六岁,其方尽,复往转贩。一事一义,无胸中之造,徒习口说而传师业者。王充拟之,犹‘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论衡·定贤篇》)。古今书教工拙诚有异,邮与阍,皆不与也。中国、印度,自理其业,今虽衰,犹自恢,其高下可识矣。贷金尊于市,不如己之有苍璧小玑。况自有九曲珠,足以照夜。厥夸者,惟强大是信。苟言方略可也,何与于学。

夫仪刑他国者,惟不能自恢,故老死不出译胥抄撮。能自恢,其不函于仪刑,性也。然世所以侮易宗国者,诸子之书,不陈器数。非校官之业,有司之守,不可按条牒而知。徒思犹无补益,要以身所涉历中失利害之端,回顾则是矣。诸少年既不更世变,长老又浮夸少虑。方策虽具,不能与人事比合。夫言兵莫如《孙子》,经国莫如《齐物论》,皆五六千言耳。事未至,固无以为候,虽至,非素练其情,涉历要害者,其效犹未易知也。是以文久而灭,节奏久而绝(原注:案《孙子》十三篇,今日本治戎者,皆叹为至精,由其习于兵也)。庄子《齐物论》,则未有知为人事之枢者。由其理趣华深,未易比切。而横议之士,夸者之流,又心忌其害己,是以卒无知者。余向者诵其文辞,理其训诂,求其义旨,亦且二十余岁矣。卒如浮海,不得祈向。涉历世变,乃始剀然理解,知其剀切物情。《老子》五千言,亦与是类,文义差明。不知者多以清谈忽之,或以权术摈之。有严复者,立说差异,而多附以功利之说,此徒以斯宾塞辈论议相校耳,亦非由涉历人事而得之也。即有陈器数者,今则愈古(原注谓历史、典章、训诂、音韵之属)。今之良书,无谱录平议,不足以察。而游食交会者又邕之。游食交会,学术之帷盖也,外足以饰,内足以蔽人,使后生俇无所择,以是旁求显学,期于四裔。”

四裔诚可效,然不足一切画,以自轻鄙。何者,饴豉酒酪,其味不同,而皆可于口今中国之不可委心远西,犹远西之不可委心中国也。校术诚有诎,要之短长足以相复。今是天籁之论,远西执理之学弗能为也。遗世之行,远西务外之德弗能为也。十二律之管吹之,捣衣、舂米皆效情,远西履弦之技弗能为也。神输之针,灼艾之治,于足治头,于背治胸,远西刲割之医弗能为也。氏族之谱,纪年之书,世无失名,岁无失事,远西阔略之史弗能为也。不定一尊,故笑上帝。不迩封建,故轻贵族。不奖兼并,故弃代议。不诬烝民,故重灭国。不恣兽行,故别男女。政教之言愈于彼又远。下及百工将作,筑桥者垒石以为空阅旁无支柱,而千年不坏。织绮者应声以出章采,奇文异变,因感而作,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傅子说马钧作绫机,其巧如此,然今织师往往能之)。割烹者斟酌百物以为和味,坚者使毳,淖者使清,洦者使腴,令菜茹之甘,美于刍豢。次有围棋、柔道,其巧疑神。孰与木杠之窳,织成之拙,牛胾之,象戏之鄙,角抵之钝。又有言文歌诗,彼是不能相贸者矣。

夫赡于己者,无轻效人。若有文木,不以青赤雕镂,惟散木为施镂。以是知仪刑者“散”,因任者“文”也。然世人大共标弁 ,以不类远西为耻。余以不类方更为荣,非耻之分也。老子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中国、日本之校已。

(《国故论衡》下卷)

学贵自得,勿轻易效人,类于神贩。此是青年学子必读之文,故录其全首如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