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光明觉品第九(之一)

○解此一品。略以五门。初来意。

【疏】来意中。自有其十。一为答前所依果问故。谓长行但现相答。已如前说。偈中具答三问。谓初五答菩提。次一答威德。後四答法性。二为广名号品。总标多端故。正广种种观察。是意业故。三者即说十信之体性故。如下三会。将说正位.皆有偈赞。此其类也。四显实徧故。但所说有二。一佛。二法。佛有二。一身。二名。法亦有二。一权。二实。前但佛名徧。此显身徧。四谛即实之权徧。此品显即权之实徧故。五现验故。上二云徧.众未目覩。今光示徧相故。六显总徧故。前但名谛别徧。今此一会.即徧法界。一一皆悉同时同处同众同说同徧故。七显圆徧故。谓前显差别一切.方能徧一切。今显无差别一切.即圆融徧一切故。八与下经为其则故。谓下经结通.云徧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来一乘圆教.於须弥山等一类世界.施化分齐.皆若此故。九示前神通相故。上云现通.如何现耶。一会不动.徧法界故。十为显理事俱无障碍。令舍执从法故。此意虽通。在文偏显。有上诸义。故此品来也。(【钞】前但名谛别徧等者。如名号品。如来於此名悉达等。在密训等。名则不同。十方例然。谛名亦尔。此是一重别徧。二者名徧而非是谛徧。谛徧而不是名徧。故云名谛别徧。今此一会即徧法界者。经云。如於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彼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阎浮提中.亦如是坐。此是总徧相也。对上二别。亦有二总。一总徧诸处。二主伴时处等皆徧也.言同时者。无前後也。言同处者。此有二处。一者约主。同在普光明殿。二者约伴。同居金色世界等。言同众者。亦有二众。一约主佛。十刹尘数菩萨围绕。二约伴众。谓文殊等诸来菩萨。亦各领十佛刹尘故。言同说者。一切处文殊同时发声而说颂故。法界皆同说十信故。言同徧者。结上诸同。谓主伴时处皆悉徧也。七显圆徧者。问。此与第六有何异耶。第六云名谛别徧。今亦云差别方能徧。第六云一会即徧。今此亦云无差别一切徧。二相难分。答。细寻方了。前是总别对。此是圆别对。二处别则大同。而圆总则异。前言总别者。别则此界他界名各不同。总则处处皆同此一。今圆别者。别则要有差别。方能徧故。若不差别.不能徧也。圆则不要差别而能周徧。周徧之法.一一圆融。故云无差别一切.即圆融徧一切。上一切字.是主伴处众。是能徧之一切。下一切字.但是所徧一切处耳。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云圆融。又第六约所徧处以论总别。东名非西名.所徧别也。此会即彼会.所徧处总也。七约能徧以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徧。是身名别也。今是圆融无差别之法即能徧故。名为圆也。前别如列宿徧九天。此别如一月落百川。故前云别则二处大同。大同者有小异故。前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圆如和香之徧一室。故云总圆诚有异也。)

○第二释名。

【疏】释名者。一开二合。初开者。光明.体也。觉者.用也。此二各二。谓光有身智二光。觉有觉知觉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觉有能觉所觉。如来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无碍。文殊演智光.双照事理。令众觉悟法之性相。(【钞】如来放身光下。二别示上来四对之相。谓分二光。各属文殊及佛。二觉别配身智二光。而二光中.各有两重能所。谓如来放身光.身能照也。照事法界.所照也。令菩萨觉知.即能觉也。见事无碍.是所觉也。所觉即照所成益。上即长行中事。二文殊演智光.即能照也。双照事理.即所照也。令众觉悟.即能觉也。法之性相.即所觉也。所觉亦照所成益。即偈颂中意。)二合者。良以事理俱融.唯一无碍境。故得一事即徧无边.而不坏本相。(二合者下。合上四对。义有五重。文有六节。一合二境.即前所照。若事理不融.余皆不合。故先明之。言故得一事下。即前所觉.见事无碍。)身智无二.唯一无碍光。故涅盘经琉璃光菩萨处云。光明者。名为智慧。(身智无二者。二合二光。引涅盘证者。琉璃光菩萨放身光明。文殊乃云。光明者。名为智慧。则知二光不别。即第二十一经。)知悟不殊.唯一平等觉。悟心之知.无事非理故。(知悟不殊下。三合二觉。谓前身光照文殊等。觉知如来光照我刹。然文殊等知.是无知之知。故名悟心之知。知事即理。二觉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又此二光.不异觉境。(又此二光下。四合能所.二种能所.一时双合。则能照所照.能觉所觉.皆性融故。举一全收。)此三圆融.唯无碍之法界。(此三圆融者。五总融上三。上虽四对.体唯有三。谓能照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觉。三对六法.举一全收。为一法界。此上五重合竟。)虽平等绝相.不坏光明之觉。品中辨此.故以为名。若从开释.光明之觉.光明有觉之用.通依主有财。若从合说.光明即觉.可持业也。

○第三宗趣。

【疏】宗趣者。以身智二光无碍觉悟为宗。令物生信为趣。又释名并是品宗。来意尽为意趣。

○第四解疑妨。

【疏】问。此足轮光.何时放耶。若说名谛竟。如何佛刹.菩萨众数.并同名号。如先已放.前何不说。答。是前名号品放。但前二品明文殊此会说法。不俟光照。今辨百亿刹中.乃至徧法界说。故须光以显示。其所来菩萨。即前菩萨。故并全同。次有妨云。光照百亿。百亿何不照此。释云。此为主故。若彼为主。则说彼照。又疑。下光既穷法界。金色更在何许。当刹当刹.有本会处。皆去十刹。主伴徧故。(【钞】下光既穷法界下。唯疑不难。但疑金色等何所在故。是不决耳。疑意云。此界放光。而金色等去於此界.各十佛刹。今若主佛至东十佛刹处放光。则是文殊所从之刹。若更至东十刹。金色乃在放光之西。九方例然。故云金色更在何所。举初为例。九色例然。後当刹下。答。答意云。主刹向东放光。余之十刹一时向东。主刹如车毂。十方金色等则如辐辋。车毂若移。辐辋皆移。故下经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有百亿阎浮提。一切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所从来刹.谓金色世界等。如向东既尔。徧余九方亦然。故主与伴.一时俱徧。既徧法界总是娑婆。亦徧法界皆是金色。徧法界皆是妙色。十色皆徧。且依此会。余会徧等.已如玄中。)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觉品。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照烛十方。初云一三千大千。以次十三千大千。以次增广。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为明无尽。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亦等故。以光所照.觉悟信心.令修行故。以是因缘.名光明觉品。修行者.一一随光观照十方已。能观之心亦尽。即与法身同体.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一一随此宝色灯云光.观内心及方所。总令心境无有内外中间。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门。若不作此宝色光明观。不成一切普贤愿海。神通道力.诸佛大用.皆悉不成。二释品来意者。为此第二会中普光明殿说十信心。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其前之如来名号品.举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号徧周。四圣谛品.明如来口业说法行行徧周。总明佛果徧也。今此品放如来信位教行之光.觉悟一切。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徧周。即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觉首目首财首等十首菩萨.是也。即明信心者.自己身语意业名号徧周.一如佛故。此品须来。明已上不动智佛等十个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是自己之智与佛本同。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余九是行。十色世界.是所见之法。三释义如下。

○第五释文。大分为二。初如来放光。二光至分齐。今初。

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

【疏】足下放者。表信四义。一自下而上.信最初故。二最卑微故。三为行本故。智论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得住处.皆由於足。四显信该果海.已满足故。轮义亦然。圆无缺故。言百亿光者。以徧法界所照之刹.皆百亿故。

○第二光至分齐者。此中光照大数.约其现文.且有二十六节。前九别明。後十七同辨。即为十段。若据实义。应有等法界无尽之节。节节有偈。中土本经.必应广说。然非多度放光。亦非一度放光.次第照於多节。唯一放光.同时顿照尽空世界。但为言不并彰.说有前後。随机心现.节节各见。则如来光明.节节而照。金色文殊.节节而至。乃至法界。各见亦尔。在佛文殊.节节皆徧。如月普徧.百川各见。若法界机.顿见前来诸类所见。信会既尔。住行等会.同徧亦然。十段之中.文各有二。皆长行。佛以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覩。偈颂文殊智光.赞述事理。令众悟入。十段依答。文三。初五答菩提。即分为五。初一总显菩提超情。二通显菩提因果。三显八相菩提。四显菩提体性。五显菩提之因。今初。长行中二。先照本界染净。二如此处下。现自法会普徧之相。前中三。初总标分齐。二百亿阎浮下。别显所照。三其中下。类结明显。今初。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疏】言三千大千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梵世.谓即初禅。故云同一成坏。以三度积。故曰三千。略去小中。举其末後。故云大千。(【钞】俱舍论者。此文易了。总以喻显。一小千界.如一千钱。一中千界.如千贯钱。大千世界.如千个千贯。而但取於初禅为数。已上不说。若举二禅已上.则不同一成坏。火灾所坏.唯初禅故。)长阿含十八.杂阿含十六.正理三十一.及瑜伽.智论.杂集.显扬.亦不殊此。有云。然显扬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灾所坏。故知初禅小千。二禅中千。三禅大千。若金光明.直至非想.皆云百亿。意在徧诸天故。此经文中.但至色顶。约无色无处故。今依二经。(有云显扬者。即刊定记意。上即论文。故彼论释三千意云。如是三千。三灾所坏。谓火.水.风。故知初禅已下。即刊定取意解释。谓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明知说小千.但数初禅。若数中千.即数二禅。以二禅量等中千故。若数大千.即数三禅。三禅量等大千故。今依二经者。即金光明.及此经文。)

○二别显所照中。初现人中。二现八相。三现诸天。今初。

百亿阎浮提。百亿弗婆提。百亿瞿耶尼。百亿郁单越。百亿大海。百亿轮围山。

【疏】阎浮提者。新云赡部。俱舍云。阿耨达池岸.有树名赡部。因以名洲。提者。此云洲也。东弗婆提者。此云胜身。身胜余洲故。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以牛货易故。北郁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大海者。即外咸海也。百亿轮围者。一四天下.一小铁围故。

○二现八相。

百亿菩萨受生。百亿菩萨出家。百亿如来成正觉。百亿如来转法轮。百亿如来入涅盘。

【疏】文有五相。受生含三。佛成道後.始放光明。却现初生及後涅盘者。约微细门.融三世故。亦非能照是报。所照是化。以放光身在摩竭故。此经报化融故。大菩萨等.化处见报。下位之机.报处见化。二不并故。能照所照.唯是一佛。显佛自在.超思议故。(【钞】约微细门者。一中顿具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名微细门。故说一相之中.具余七相。如在母胎.即具余七。今在成正觉相中.具余七也。言融三世。亦即十世隔法异成门。受生是过去。涅盘是未来故。亦非能照者。拣滥释也。二不并者。报处见化。见化不见报。非谓报化并现故也。)

○三现诸天。

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四天王众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众天。百亿光音天。百亿徧净天。百亿广果天。百亿色究竟天。

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疏】现诸天中。举须弥者。二天所依故。

三其中下。类结明显。可知。

○二现自法会普徧之相。二。先现本会。

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其百亿阎浮提中.百亿如来.亦如是坐。

【疏】此是一会徧一切处。非是多处各别有会。乃至法界。亦如是徧。此圆融法.非思之境。(【钞】非是多处者。亦是拣滥。恐人误解。若多处有会。似如十人为会。十会在一室中。一灯照了。令人顿见十会百人。今不尔也。一会徧一切处者。如於一室.悬百面镜。中有十人.共为一会。则百镜中有百会也。)

○二现新集众。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首菩萨。贤首菩萨。是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薝卜华色世界。优鉢罗华色世界。金色世界。宝色世界。金刚色世界。玻瓈色世界。平等色世界。此诸菩萨.各於佛所.净修梵行。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威仪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胜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观察智佛。

【疏】言佛神力者。亦即是前各随其类现神通也。文有四段。谓总显.列名.刹号.佛名。皆同名号品中。但增百亿为异耳。

【论】从初尔时世尊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经。於中大意。义分为五。一举光出处。二举光所照境界远近。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四举一切处佛刹根本智佛。五明一切处文殊同声一时说颂。一举光出处者。经云。尔时世尊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此光是初会中如来放眉间光。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此光是教化十方菩萨。安立十信。及五位十地法门次第。令随位进修。开敷智眼。成其无量福智之海。是故名之照耀十方藏。又藏者。有二义。一众生善根堪受此法.名之为藏。如文殊师利叹善财童子.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二大愿大悲大智法身.总名为藏。此光明常照耀十方法界善根众生。而能成就大菩提心.大愿大悲大智.饶益众生藏者故。此如来两足轮所放光明。是彼现相品中眉间之光照十方已。其光还来入佛足下。为欲以十地果光.用成十信故。是故於此品中.还放彼第一会中所入如来足下之光.以成十信。如十住位中.於如来足指端放光。即明入圣之始.发迹应真之初故。是初生诸佛大智家故。十行位中.足趺上放光。十回向位中.膝上放光。十地位中.眉间放光。终而复始.还依旧果。初以果成因。因修果体。至功终位极.本末不移。至位更明。今此放两足轮中之光明。以果成信故。乃至修行.常修果体。使惯习成熟故。如此从眉间放光。足下轮中放光。足指端放光。足趺上放光。膝上放光。眉间放光。出现品中又於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明。如此六度放光。总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法门进修之行相一终故。法界品又眉间放光者。明此一部之经.菩萨五位进修.及如来出现所证本法.总法界为体故。明法界一品.是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之本末故。是恒法故。是法常道不思议故。是一切众生本末故。是一切法之本体故。二举光照远近者。初照三千大千之境界。次照十百千.乃至十亿.及不可说。问曰。何故不一时普照而有渐次耶。答。是一时中渐次。为法界中无前後故。渐次者。为十信中修胜进增胜故。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者。明自己信行徧周故。四举一切处佛世界.及十智如来者。明信心者自己智德果徧周故。五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者。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择法徧周。总明自有。非是他法。从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总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万行徧周.以成信故。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一如涅盘经说。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故。是故入十信难。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故。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此教中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量。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是。路上发心。六千比丘之众亦是。智慧猛利。人类精奇。一闻晓悟。谦恕仁慈。专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满发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漂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因果也。又就此说颂门中。义分为二。一明文殊师利说十偈颂。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广。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其光渐增者.明信心渐胜。如文可知。一一随光所照之境.以心观之。随方令心无碍。尽十方总然。十方观徧.唯有能观心在。复观能观之心.亦无内外。即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一从文殊说颂中。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渐渐增广。

○偈文分二。先彰说人。後显偈辞。今初。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疏】言一切处文殊者。略申三义。一约当节。如初节中.百亿佛前.有百亿文殊。为一切也。各各说当节之偈。故文皆云.各於佛所。(【钞】一切处文殊略申三义者。第一义约文。即是以应就机。令百川中一时见月。各各皆说当节之偈者。如百亿内.同说若有见正觉偈。第二节内.同说众生无智慧偈。然有四句。一一切处文殊.同说一偈。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节说偈。是一即一切。三各於佛所。即一唯是一。四诸处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二一文殊从一处东来.即从一切处东来。至一法会.即至一切法会。故虽东来.而即一切处。以是法界即体之用身故。(第二约义。复语其实德。如前溪之月.即是後溪。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三约表法。文殊乃是不动智之妙用。触境斯了.六根三业.尽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哉。下九节中.皆有三段。仿此可知。(三约表者。文殊主般若门。若约观照般若。智了万境.无非般若。若白日丽天.无物不照。若实相般若。无法非实相故。无非般若。犹水徧波.无波非水。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通於观照。及实相也。)

○二正显偈辞。然释此偈。有通有别。通者。此明菩提超情。别.谓显前光中所见之事。於中又二。一约境。谓融前所照。显理法故。二约观。谓令大众.泯绝诸见。於所照事.不生执取。然观资理成。理由观显。故通而释之。即明菩提超情。大分为二。初一反显。余九顺释。今初反显违理之失。

若有见正觉 解脱离诸漏

不着一切世 彼非证道眼

【疏】谓菩提体德。超绝一切。佛地论明。佛非漏非无漏。亦应於世。非着非无着。今乃见佛内离诸漏。外不着世。则有漏可离。有世不着。取舍未亡。此见违理。故非道眼。证道眼者。无分别故。

○余偈顺显见理之益。皆上三句观相。下句观益。

若有知如来 体相无所有

修习得明了 此人疾作佛

【疏】於中九偈。各是一义。且分为四。初六观佛。次一趣求。次一观生。後一了法。初中初偈。正显佛菩提性。本来自空。称此而知。则无上失。体.谓真性。相.谓德相。并性无所有。竟何所离。本无有着。谁为无着。如是知者。名为正解。修习明了。斯为正行。下句观益。言疾作佛者。约文殊门。情尽理现。即名作佛。约普贤门。信终圆收。约行布说。则不见此理。成佛未期。他皆仿此。(【钞】本无有着者。如黐胶黏人。则有不着之者。虚空不黏。谁为不着空中胶者。情尽理现者。此顺禅宗。即事理无碍门也。约普贤门。正是华严。即事事无碍门也。约行布说。此为千里之初步也。)

能见此世界 其心不摇动

於佛身亦然 当成胜智者

【疏】次一偈。依正等观。佛菩提性。依正无二故。亦显光所照处。以明离见。谓上半於前所见世界。令离妄动。知真法界。不应动故。次句例前八相佛身。亦同平等。不动而了。故成胜智。

若於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现前 当践难思位

【疏】次偈佛法等观。了同体故。二念岂生。一亦不存。得难思果。

若见佛及身 平等而安住

无住无所入 当成难遇者

【疏】次偈生佛等观。言身。即众生。以梵本中云。佛及我故。我即行人之身。称理普周。云平等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我即法性。更不证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如是知者。旷世难逢。(【钞】我即法性下。释上平等即无能所。故曰无住。然有二意。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下。明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此亦大般若曼殊室利分意。彼经云。佛告文殊。汝於佛法。岂不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以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云。汝於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释曰。即性空意也。次佛又言。汝岂不得无着性耶。文殊答云。我即无着。岂无着性。复得无着。释曰。即今疏云。我即法性。更不证入故。【校】即今疏云。云。纂要误作去。)

色受无有数 想行识亦然

若能如是知 当作大牟尼

【疏】次偈会通平等。谓上来主伴依正。不离五蕴。五蕴性空。即是平等。有相差别。总名为数。即同无为。故非数法。离数超世。成寂静果。

世及出世见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当成大光耀

【疏】次偈拂上出世。谓真出世者。超越入出。不碍照知。故成光耀。

若於一切智 发生回向心

见心无所生 当获大名称

【疏】二有一偈趣求者。以上虽离见而知。犹恐滞寂。故上半劝求。次句又观性离。谓了回向心。本自不生。是离相回向也。离相求佛。得名称果。

众生无有生 亦复无有坏

若得如是智 当成无上道

【疏】三次一偈。所见众生亦皆称真。故无生坏。知无众生。是无上道。故下经云。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疏】末後一偈知法。即成前法会周徧所由。上半标门。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也。次一句释所由。即十种所由中。缘起相由门也。并如圆义分齐中。谓一与多。互相生起。且一依多起。则一是所起而无力也。多是能起故有力也。以多有力能摄一。以一无力入於多。是故此一。恒在多中。多依一起。准上知之。是则此多。恒在一中也。以俱有力及俱无力各不并故。无彼不相在也。以一有力一无力不相违故。有此恒相在也。缘起法界。理数常尔。称斯而见。何所畏哉。由此缘起。成前平等。由前平等。成此缘起。文理昭然。不许事事无碍。恐未着深思。(【钞】谓一与多下。上标举二门。今正将缘起相由所以。释一多相容之门。此中大意。凡所知所起。即无有力。若能知能起。即是有力。广如玄文。由此缘起下。结破静法。)

○第二重光照十方各十佛土。

尔时光明过此世界。徧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疏】各十佛土者。是娑婆隣次之十刹也。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众生无智慧 爱刺所伤毒

为彼求菩提 诸佛法如是

【疏】十偈通显菩提因果。分三。初偈菩提之因。次五菩提果用。後四令物思齐。今初。上半所为。谓无明造业。爱能润业。故生死无穷。如泥中刺。不觉其伤。如疮中刺。为其所毒。下半能为。即从痴有爱。菩萨悲生。非大菩提。莫之能拔。无此悲智。非佛法故。(【钞】如泥中者。爱欲所覆。犹如溺泥。不知其伤。言如疮中刺者。即是肉刺故。涅盘中名为息肉。彼十三经云。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债有余。二如罗刹妇女。三如妙莲华茎下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初一即声闻缘觉余习。二生子便食。後食其夫。爱食善子。後食众生。令入三恶道。三五欲华下。有爱毒蛇。令其命终。四强食患下。堕三恶道。五与爱交通。夺其善法。故被驱逐.堕三恶道。六缠绕凡夫善法令死。七如人久患疮。中生息肉。其人要当勤心疗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息肉增长。虫疽复生。以是因缘。即便命终。凡夫愚人。五阴疮痍.亦复如是。爱於其中而为息肉。应当勤心。治爱息肉。若不治者。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疮中息肉。八暴风。能偃山移岳。拔树深根。爱於父母所而生恶心。拔菩提根。九爱之彗星.能断一切善根。令凡夫人。孤穷饥馑。今正用疮中息肉一义耳。)

普见於诸法 二边皆舍离

道成永不退 转此无等轮

【疏】次五菩提果用中。初偈悲智双满。智见诸法。悲以转授。普见通於性相。故离二边。谓真故无有。俗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累於有。虽无而有。则不滞於无。不滞於无。则断灭见息。不存於有。则常着冰消。俱不俱等。何由而有。诸边都寂。故云皆离。(【钞】普见通於性相者。此上总释一偈。此下别解上半。上半云。普见於诸法。二边皆舍离。今应问云。普见诸法。如何即能离得二边。故今答云。通性相故。唯见相者。即是有边。唯见性者。即堕无边。性相无碍。故离二边。中论云。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常。即由空有相即。离二边也。)

不可思议劫 精进修诸行

为度诸众生 此是大仙力

【疏】次一美往因行。

导师降众魔 勇健无能胜

光中演妙义 慈悲故如是

【疏】次一慈力降魔。(【钞】次一慈力者。大乘方便经说.波旬兵众.满三十六由旬。围菩提树。欲作留难。菩萨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八万四千八部大众。皆发大菩提心。故云慈力降魔。经云。导师降众魔。慈悲故如是。观佛三昧海经第二。说观白毫功德中。说慈悲降魔。今取意引。波旬召诸八部。及旷野鬼。十八地狱阎罗王神。其阿鼻等诸大地狱。全至佛所。及有无边诸怖畏事。一时逼迫菩萨。菩萨尔时徐举右臂。伸眉间毫下向。用拟阿鼻地狱。令诸罪人。见白毫中.流出众水。注如车轴。火灭苦息。心得清凉。狱卒见铁叉头如白银山。龛室千万。有白师子。蟠身为座。於其座上。生白莲华。有妙菩萨。入胜意慈心三昧。狱主发心。众多罪人。诸苦休息。称南无佛。皆得解脱。无边恶事。无由近佛。魔王憔悴懊恼。却卧牀上。有三魔女。又怀惑乱。菩萨亦以白毫拟之。诸女皆见三十六物。九孔不净。背负老母。抱死小儿。皆九孔流溢。匍匐而去。魔王奋剑向前。世尊又以白毫拟之。令魔眷属。身心安乐。如得三禅。饿鬼见白毫端。皆有百千万亿诸大菩萨。入胜意慈心三昧。皆是慈力降魔。经云。光中演妙义者。即眉间光。谓时魔波旬。既不能坏佛。忽然还宫。白毫随从。直至六天。於其中间.无数天子天女。见白毫孔。通中皆空。团圆可爱。如梵王幢。於其空间。有百千万恒河沙微尘诸宝莲华。一一莲华。无量无边诸妙白毫以为其台。台上有化佛菩萨。放於白毫大人相光。亦复如是。诸菩萨顶。有妙莲华。其华金色。过去七佛在於华上。是诸化佛。自说名字。与修多罗等无差别。即光中演妙义也。然是慈心三昧之力。是故总云。慈力降魔。)

以彼智慧心 破诸烦恼障

一念见一切 此是佛神力

【疏】次一智断致用。(【钞】次一智断者。初句智。次句断。此即精义入神。故能一念顿见一切。是致用也。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今借此言。以智断冥契。为精义入神耳。【校】以求信下。南藏钞本有伸音二字注。案信与伸通。)

击於正法鼓 觉悟十方刹

咸令向菩提 自在力能尔

【疏】後一法鼓警机。文相并显。

不坏无边境 而游诸亿刹

於有无所着 彼自在如佛

【疏】後四令物思齐者。斯即佛因。能如是行。得诸佛道。四偈显四种行。一游刹无着。谓不坏其相。故能普游。了刹性空。故於有无着。

诸佛如虚空 究竟常清净

忆念生欢喜 彼诸愿具足

【疏】二念佛生喜。上半所念。法身显故。如空永常。解脱累亡。如空清净。下半能念。忆持明记。故喜生愿足。

一一地狱中 经於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而能忍是苦

【疏】三亡苦济物。

不惜於身命 常护诸佛法

无我心调柔 能得如来道

【疏】四护法轻身。文并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