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中国通史

第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五代十国的形成

(一)名称与地域

梁太祖朱全忠篡唐后,初都开封(即汴州,开平元年升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开平三年(909),迁都洛阳。当时关中地区,因连年丧乱,残破不堪,业已失去主宰全国的条件;政治中心,乃移到关东黄河以南的地区,但这时各地军阀,纷纷独立,南方的财富为若干割据者所囊括,不复为中央所用。而梁的政府,又是以军人为主体的藩镇型政府,缺乏宏远的建国规模与计划。因此梁帝国始终只能保持一个割据局面,其政权也不稳固,仅十数年便告覆灭。朱梁以后,继起者又有四朝,即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共历五十四年(907~960),后人并把每代名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后”字,以避免与它们之前同名的朝代相混。梁以后的四代,其政府状态和政治作风,大体与梁代无异,直到后周末年,才稍有改变。总之,五代只是唐代藩镇的延续,每代的创始者,都是前一代或两代的军人;每代的版图,也都是割据形式的,它们的主要领域,只是黄河下游和渭水下游之地。在它们的领域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那就是“十国”。

十国也都是由藩镇演变而成,梁太祖篡唐前后,各地节度使相继独立,建号称王,逐渐形成十国。但十国并不在同一时期兴起,它们是指唐末梁初兴起的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唐时改称南平),后唐时兴起的后蜀,后晋时篡吴而成立的南唐,和后周时建立的北汉。它们的灭亡时代,也前后不一,有的在后唐时即已亡国,有的直到宋太宗时才被灭。十国除北汉外,其他九国都在南方。其实五代时期的割据势力,并不止这十国,大概史家为求数目整齐,才有这种称谓。五代与十国,虽大致并立于相同的时代,但五代在史书上被列为禅递的正统。

五代是一个大动乱时代,也是唐宋之间的大分裂时代。每个朝代的历祚都非常短促,计梁十六年(907~922),唐十三年(923~935),晋十一年(936~946),汉四年(947~950),周十年(951~960)。其皇室则共历八姓十三君,八姓是后梁朱氏,后唐李氏、王氏,后晋石氏,后汉刘氏,后周郭氏、柴氏,此外后唐明宗,姓名不详;十三君计梁二,唐四,晋二,汉二,周三。这个纪录,在中国史上找不出前例。五代时期,结束于宋的篡周,但当时十国尚未完全灭亡,要待宋建国后二十年(979),全国才告统一。因此如果抛开朝代而言,这场大动乱,实际持续了七十余年。

十国中将近半数的国家(楚、南平、南汉、吴越),其国祚都超过整个五代,其余的也都超过五代全期的一半。安史乱后,关东地区大部为藩镇所据,经常在战争状态中。到唐末,关中地区也残破不堪,整个唐帝国北方的文化经济水平大为低落。唐亡以后,北方的战争益烈,南方诸国则安定得多,因此其文化经济日益发达,渐渐超越北方。至于五代的政治中心,除后唐定都洛阳,其余梁、晋、汉、周均都开封(梁于太祖时一度徙都洛阳)。到宋,虽统一全国,但仍都开封,主要因为开封是运河上的大都市,与东南地区的交通,甚为便利,对东南的财货较易吸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北方政府对南方地区仰赖的程度。

五代十国所以能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与它们所据的自然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大都割据一个自然地理单位,自成一个局面,而每个国家的强弱治乱,也颇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五代相继据河、渭下游,这个地区的地势坦荡,号为四战之区,因此战乱最多,易代也最速。太原的形势险固,在五代的政局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唐、晋、汉都兴起于太原,而北汉据之,也能撑持数十年。吴与南唐先后据淮南、江东和江西一带地,前后蜀据四川盆地和秦岭以南一部地,楚据沅湘流域,闽据闽江及九龙江流域,吴越据钱塘江流域,南汉据岭南地区,都各自成一自然地理单位,各有其自存的形势。而吴、南唐和前后蜀,更是地大物饶,人口众多,国势也比较强盛。只有荆南据有汉水长江之间地,其地四通八达,缺乏屏蔽,因此国势最弱。

就整个五代十国的形势来看,则可分为南北两大势力,北为五代,南为吴和南唐。这两大势力,实力相若,土地相接,因此采取绝对敌视的态度。同时,双方都以兼并邻近的弱小国家为务,又以联络接近敌方的国家为制敌之策。因此,与吴、唐邻近的吴越、闽、楚、南汉等,都常奉贡于中原;而吴也曾与晋(后唐的前身)联合,以谋制梁。五代末期,南唐为后周所败,疆土大削。这个南方的大国衰落后,南北的均势状态也因而改变,统一之局乃逐渐形成。[参看严耕望《五代十国篇》“一、列国割据之情势”(载《中国历史地理(二)》)]

(二)梁初的局势

梁初,中国内部分裂的情形,较唐末尤甚。梁以外的主要割据势力,约有十处,现分述于后:

(一)晋:李克用,原为沙陀部酋,唐末以讨平黄巢,受任为河东节度使,并封晋王,辖今山西省一带地。他与梁太祖私憾甚深,唐亡以后,他仍是朱梁最坚强的敌人。

(二)岐:李茂贞,唐僖宗时,任凤翔节度使。昭宗天复元年(901),受唐封为岐王。其后因宦官事件与朱全忠交战,结果失败。昭宗迁洛,茂贞与前蜀王建联合,与梁相拒。唐亡,他以兵弱地狭,不敢称帝,仍自称岐王,据有今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之地。

(三)前蜀:王建,唐僖宗时为禁军军将,宦官田令孜的养子。昭宗大顺二年(891),任西川节度使。其后乘唐室内乱,逐渐取得今陕南、四川地。昭宗天复三年(903),他受唐封为蜀王,史称其国为前蜀。唐亡,他称帝于成都。其后与岐交恶,遣兵攻之,扩地至今甘肃省东部,国势甚盛。但他晚年多内宠,亲任宦官,以是不能大有作为。

(四)吴:杨行密,昭宗景福元年(892),任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都于江都(今江苏江都市)。哀帝天祐二年(905),行密死,子渥嗣,唐封渥为弘农王。吴于行密时,即与朱全忠敌对,唐亡,渥仍与梁抗。吴最初辖有淮南江东之地,渥继位后,又击并江西,成为南方的大国。

(五)吴越:钱镠,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任镇海节度使,兼有两浙之地。天复二年(902),封越王。哀帝天祐元年(904),改封吴王。梁太祖即位,封吴越王,都杭州(今浙江杭州市)。吴越与吴接壤,又因亲梁,遂与吴为敌。双方屡次交战,直到梁末,才罢兵言和。

(六)楚:马殷,唐僖宗时,为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部将。昭宗乾宁三年(896),任潭州刺史(治今湖南长沙市)。次年,任武安军节度使。梁太祖即位,殷入贡,封为楚王。楚地大致据今湖南省及广西北部地,都潭州。

(七)闽:王潮,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任福建观察使,居福州(今福建闽侯县东北)。乾宁三年(896),唐升潮为武威军节度使。次年,潮死,弟审知继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封审知为闽王,其国土略当今福建省地。

(八)南汉:刘隐,其父谦于唐僖宗时为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刺史。谦死,隐继之。哀帝天祐二年(905),唐以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镇广州。梁开平三年(909),封隐为南平王。乾化元年(911),隐死,弟立,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其国土大致有今广东省及广西南部地。

(九)燕:刘守光,其父仁恭于唐昭宗时为卢龙节度使。梁开平元年(907),守光囚仁恭而继其位。三年(909),受梁封为燕王。乾化元年(911),自称大燕皇帝。燕的地盘,是唐的卢龙节度使区(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地区)。守光为人骄暴,但势力甚强,是晋的东方劲敌。

(十)荆南:高季昌(后改名为季兴),原为梁太祖部将,梁开平元年(907),为荆南节度使,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乾化三年(912),受封为渤海王,大致辖今湖北省西部地。

以上十大势力,除晋(后唐的前身)、岐、燕以外,其余都属于十国。其中与梁敌对的势力有四,即晋、岐、前蜀和吴。其他六国皆与梁通好,受其册封。这十大势力,位于南方者有七,关东有二,关中则有岐。而岐的势力孤弱,仅能暂时自保,这可看出关中地区的残破程度。

唐亡,梁、晋仍处于战争状态中,而梁颇占优势。这时河北地区的重要割据势力,如燕王刘守光(原卢龙节度使)、赵王王镕(原成德节度使)和天雄节度使罗绍威(原魏博节度使),都服从梁,而天雄尤为恭顺。此外,契丹也与梁亲善。这些势力,对晋的威胁甚大,但晋仍苦战不屈。梁太祖即位后不久,即遣大军攻晋潞州(今山西长治市),但一时无法攻下,因此筑一长围,环绕潞州,名曰“夹寨”,以内防奔突,外拒援兵。双方相持之际,而克用因忧劳致疾,于开平二年(908)病死。克用弟克宁及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辅克用子存勖嗣晋王位。承业于唐末任李克用监军,昭宗时,朱全忠诛宦官,克用护之,得以不死。他颇有政治才能,存勖即位后,他竭力匡弼,甚著勋绩。但他实际忠于唐室,他所以为存勖效力,目的是在复唐,其后存勖称帝,他竟忧悒以死。

梁晋柏乡之战示意图。开平四年(910)十一月,幽州燕王刘守光屯兵涞水,拟南下进攻赵王王镕辖地镇、定二州。朱温见有机可乘,以一部迫近深州,扬言助赵御敌,王镕中计,命开关延入,梁乘机进占深州。十二月,朱温又令王景仁率数万精锐自魏州北上,经邢、洺,进至柏乡。王镕势危,向晋王李存勖求救,存勖不欲梁吞并赵,遂自晋阳出兵东进,屯于赵州。同时定州王处直亦派兵五千南下助战。十二月底,存勖自赵州南下,经鄗邑向南推进至柏乡,见梁兵势大,遂返军高邑,筑垒待敌。梁军蹑踪而至,晋军不与交战。次年正月初二,晋见梁军兵疲,遂以轻军出击,诱敌北进至高邑以南。战至日落,梁军饥渴劳倦,引兵稍退,晋国乘机生力尽出,李嗣源自西路、周德威自东路,猛攻梁东、西两阵。梁军猝然受敌,东军先败,西军随后不支,亦纷纷溃逃。晋军纵兵追击,梁师大败,仅剩数千人逃归。此役,由于梁师败绩,镇、定二州背梁投晋,晋军在河北取得前进基地,为尔后扫平河北奠定了基础。

存勖为人有胆略,娴于军事。他嗣位后,与诸将谋救潞州,出梁不意,自率大军赴援,大破梁军,遂解潞州之围。此役梁军伤亡数万人,对梁是一个极大打击。开平四年(910),太祖疑赵王王镕与晋密结,遣军击之。镕求救于晋,存勖亲自率军救赵。次年,大败梁军于高邑(今河北高邑县)南,斩首二万。存勖自获得两次胜利,声威大震,奠定了日后并吞河朔的基础。

二、五代十国的战乱

(一)后唐的拓土与内乱

梁乾化二年(912),李存勖派周德威击刘守光。德威攻至幽州(今北京大兴区)城下,守光求救于梁。梁太祖自率大军救燕,晋将以计破之于蓨(今河北景县)。太祖烧营夜遁,惭愤发病,及返抵洛阳,病势益剧。他的长子友裕早死,养子友文特见亲爱,因此想把帝位传给友文。但次子友珪,却于他病危时率兵入宫,把他刺杀,并矫诏赐友文死,然后即位。三子友贞,时为东都(即开封)指挥使,闻变后潜结天雄节度使杨师厚,共讨友珪。三年,师厚遣军至洛阳,与禁军领袖袁象先合谋,以禁兵五千突入宫中,友珪自杀。既而友贞即帝位于开封,更名瑱,是为末帝。而晋也于这一年攻克幽州,俘刘守光及其父仁恭,斩于晋阳。

晋灭燕后,乘势拓地,河北诸镇,除了天雄节度使杨师厚所辖的六州,其余都服从晋。贞明元年(915),师厚死,梁室把天雄辖区分为两镇,以弱其势。魏人不愿,乃叛而附晋,于是河北悉为晋有。六年(920),梁河中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朱友谦又叛而降晋。至此,梁人仅能扼守黄河以自保,情势非常危急。

龙德三年(923)三月,晋潞州守将李继韬附梁,梁势稍振。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国号曰唐,建元同光,是为后唐庄宗。庄宗即位后不久,即遣军袭据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梁以名将王彦章御之。彦章分兵围郓州,自与后唐军大战于杨刘(今山东东阿县北)。战况极为激烈。不久彦章因谗征回,梁军无功。但与潞州邻接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东),则为梁的另一支军队攻下。这时后唐仓储寡少,加以契丹逼其北,泽、潞梗其南,而梁人又将分道进兵,因此后唐的情势也很不利。诸将多欲与梁言和,庄宗不听。同年十月,庄宗自率大军渡河至郓州,纡道攻梁,连下中都(今山东汶上县)、曹州(今山东菏泽市西北)等地,直趋开封。这时梁大军屯据河北,京师空虚,无力抵御。于是末帝自杀,梁室覆亡,这是庄宗渡河后七天的事。

庄宗灭梁后,定都洛阳。他自以基业已固,转而肆情纵欲。他亲近优伶,甚至委以高官;皇后刘氏,则专以聚财为务;中原初定,而政治已紊乱不堪。但当时唐的兵力,仍甚雄厚,因此可以继续扩张地盘。他灭梁以后的最大军事成就,便是西进灭岐和前蜀。

后唐军袭汴灭梁示意图。后唐同光元年(923)三月,后梁以段凝率主力渡河北攻后唐都城魏州,都城大梁空虚。后唐主李存勖知悉后,命一部驻魏州牵制段凝,自率精锐,于十月初二自朝城出发,沿黄河东进,至杨刘渡河南下,初三即至郓州城。前锋初四晨与梁大将王彦章遭遇,一战而胜,俘王彦章。当晚前锋沿河西进,直扑大梁,李存勖率部继进。初七,唐军进抵曹州,守将出降。梁主朱友贞闻讯,急遣驰骑北上召段凝回救。但使者行至滑州时,被阻于黄泛区,不能前进。初八,朱友贞闻唐军逼近大梁,自杀身死。初九,唐军抵大梁城下,急攻北门,梁将开城出降,百官列队迎谒。十二日,段凝回军救梁,进至封丘,得知大梁失陷,也投降唐军,后梁灭亡。

岐王李茂贞,本与梁有夙憾,曾于梁开平二年(908)联晋、蜀攻梁,大败而回。其后与蜀交恶,连年交兵,更无远图。及梁灭,茂贞上表称臣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同光二年(924),茂贞死,唐以其子继为凤翔节度使,遂并其地。

前蜀王建,死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子衍继立,年少荒淫,政治日坏。同光三年(925),庄宗以其子魏王继岌统兵伐蜀,大臣郭崇韬辅之。唐军长驱直入,进至成都,王衍投降。此役从出兵到灭蜀,不过七十天,唐共得蜀地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县。前蜀自王建任西川节度使,共历三十五年而亡。但接着伐蜀的唐军中便发生了事变。

李存勖,佚名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魏王继岌虽是唐军统帅,但军务全由郭崇韬处理,因此甚感不平。随军宦官李从袭密告刘后,谓崇韬专横难制,于是刘后擅自下令,命继岌速杀崇韬。同光四年(926),崇韬为继岌所杀,消息传出后,全国震动,流言四起,谣传庄宗为刘后所弑。魏博军卒皇甫晖,乘人心不安,聚众作乱于邺都(即魏州,今河北大名县),推军将赵在礼为统帅。庄宗命李绍荣击之,不克,继命李嗣源往讨。嗣源至邺后,军士哗变,拥嗣源入城,与叛军会合。嗣源无以自明,乃听从其女婿石敬瑭的劝告,决心谋反。他南下据开封,西攻洛阳,而伶人出身的禁军将领郭从谦乘机作乱,率兵攻入皇城,庄宗中流矢死。既而嗣源进入洛阳,自称监国。刘后及庄宗诸幼子,均为嗣源所杀,继岌则自杀于长安。

同年,嗣源即皇帝位,国号仍称唐,改元天成,是为唐明宗。明宗先世为胡人,姓氏不详,名邈佶烈。初以骑射事李克用,克用以为养子。他即位后,首先革除庄宗秕政,务从节俭,并撤销不少有名无实的机关。他在位八年,兵革粗定,连年丰收,人民得到暂时的休息。他在位期间的大事,是后蜀的建立。

前蜀既亡,庄宗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知祥至蜀时,郭崇韬已死,魏王继岌引军东还。不久明宗入立,知祥乃训练甲兵,阴谋据蜀。长兴三年(932),知祥并吞东川,明宗无奈,于四年封他为蜀王,史称后蜀。既而明宗死,知祥乃于次年称帝。他于称帝数月后死去,子昶嗣位,仍保持独立。

明宗死,子从厚继位,是为闵帝。这时明宗的养子李从珂镇凤翔,女婿石敬瑭镇河东,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忌之,乃移敬瑭镇成德,从珂镇河东。应顺元年(934),从珂以“入清君侧”为号召,率军东进,沿途各地皆降。闵帝出奔魏州,途中为石敬瑭所俘。从珂入京师后,自即帝位,是为废帝。闵帝不久遇害,接着便是废帝与石敬瑭的冲突。

(二)契丹的灭晋

后唐废帝本姓王,与石敬瑭同为明宗的得力部将,但素不相得。清泰三年(936),废帝下令徙敬瑭为天平节度使(辖今山东西南部地),并命张敬达率军促其赴任。敬瑭幕僚桑维翰劝敬瑭发兵拒命,并建议乞援于契丹。敬瑭从之,上表称臣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并请事以父礼,约定事捷之日,割卢龙节度使区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契丹许之。

契丹自唐玄宗末年为安禄山所重创,至唐末,族众复盛,当时契丹诸部并立,每部君长曰“大人”,最多时达二十七人。诸部中以八部最强,相约共推一人为主,号令诸部,称“八部大人”,任期三年。当时唐帝国内部虽乱,但河北藩镇,尚可抵御契丹,昭宗时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尤为契丹所畏忌。其时契丹迭刺部长耶律阿保机有勇略,与李克用连结,于天祐二年(905)合兵击败仁恭。四年(907),阿保机被推为八部大人。同年,刘守光囚仁恭而继其位。守光为人残虐,其辖区中的百姓,逃入契丹者甚多,契丹的实力益增。其后阿保机尽杀诸部大人,成为契丹的永久领袖。

阿保机本与李克用约为兄弟,但不久背盟,转而附梁,致使克用含恨而殁。其后李存勖攻刘守光,守光遣其参将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延徽通文墨,且有智略,阿保机乃以之为谋主。延徽教阿保机建筑城郭,设立市里,以居汉人;使其成立家室,垦殖荒田;于是汉人各安生业,对契丹日见亲附。梁末帝贞明二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元神册,自号天皇王,定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他采用中国制度,设置百官,以延徽为宰相。后唐庄宗以叔父之礼事之,但他仍入寇不已。明宗天成元年(926),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唐武后时靺鞨人所建,据今松花江以南地),更名东丹,以其长子突欲镇之,号人皇王。这时契丹的版图,东至辽东,西有阴山及河套之地。同年,阿保机死,次子德光继立,是为契丹太宗。突欲愤而奔后唐,朝臣请立突欲为契丹王,以分化契丹,明宗不允,德光之势遂固。

敬瑭叛变后,张敬达率兵围攻晋阳,敬瑭大将刘知远坚守不下。耶律德光自率五万骑入援,大败后唐兵;敬达收余众走保晋安寨(今山西太原市南),契丹围之。德光于晋阳城南筑坛,立敬瑭为皇帝,国号曰晋,改元天福,是为晋高祖。并约定割十六州之地给契丹,十六州是:幽(大兴区)、檀(密云县)、顺(顺义区)、儒(延庆县)(以上在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河间市)、莫(任丘市)、涿(涿州市)、新(涿鹿县)、妫(怀来县)、武(宣化县)、蔚(蔚县)(以上在今河北省)、云(大同县)、应(应县)、寰(朔州市东)、朔(朔州市)(以上在今山西省)。此外营州(今河北迁安县一带)、平州(今河北卢龙县),则在后唐时,已被契丹占去。[参看赵铁寒《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分析》(载《大陆杂志》十七卷十一期)]除了割地,晋室每年尚须输帛三十万匹于契丹。

十六州一部分是李国昌、克用父子发祥之地,一部分是庄宗苦战所得的卢龙节度使辖区,在中国北方,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带。这地区自安史之乱起,相继为胡化藩镇和胡人王朝所割据,与中央隔离将近二百年。当地的汉人,久已沾染浓厚的胡风,在精神上反与胡人接近,因此割让手续,能够顺利完成。这件事对后来的世局影响极大,北宋便因无法恢复燕云,终致遭受东北外族的侵逼,丧失了整个北方的土地。

张敬达困守晋安数月,为部下所杀,余众投降契丹。晋高祖偕契丹兵自晋阳南下,后唐军不战自溃,禁军将校都争迎新主,废帝自焚而死。高祖入洛阳后,诸镇皆奉表归命。天福二年(937),晋自洛阳徙都开封。次年,晋正式割十六州给契丹。

耶律德光于灭唐后,率兵北归,晋高祖对契丹奉事惟谨,贡献不绝,契丹小不如意,即遣使责让。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深以为耻,屡与契丹为敌。天福七年(942),高祖遣军擒斩重荣以谢,但契丹仍不谅解。同年,高祖忧愤成疾而死。

高祖死后,朝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以敬瑭兄子齐王重贵嗣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县),是为出帝。景延广也仇视契丹,出帝即位,他建议对契丹称孙而不称臣,出帝从之。契丹怒欲入寇,出帝乃还都开封。开运元年(944),契丹南侵,攻陷贝州(今河北清河县),晋军迎战,连破之于马家口(今山东东平县西北)等地,契丹退兵。次年,晋派杜重威督军北上伐契丹,耶律德光闻讯后,率八万骑南下迎战,又被晋军大败于白沟(在今河北定兴县、高碑店市境),狼狈逃回。

出帝自白沟大捷后,骄侈日甚,又以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日坏。开运三年(946),晋再以杜重威督军北伐,耶律德光也率军南下,进至恒州(今河北正定县),与晋军夹滹沱河相持。这时杜重威已萌异志,暗中通款于契丹,想效石敬瑭故事。德光假意应允,重威乃率军二十万投降,并随契丹南下,直逼开封,出帝投降。次年,德光建国号曰大辽(一说契丹于晋天福三年改称大辽),[参看《辽史》卷四《太宗本纪》;《新五代史》卷七二《契丹传》]并把晋并入大辽,于是晋亡。

(三)汉周的代兴

耶律德光灭晋后,入居晋宫,他改服中国衣冠,并保存旧有的制度,以收汉人之望。但不久原形毕露,广受四方贡献,纵酒作乐。他仍依照契丹人的办法,不为部众筹备军食,而纵他们四出剽掠,谓之“打草谷”。东西两京(洛阳、开封)及其附近数百里之地,财畜一空;人民死亡流徙的,更不可胜计。由是内外怨愤,都想起而逐之。当时各地藩镇,大都上表称臣,惟彰义节度使史匡威据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不受辽命;雄武节度使何重建,则以秦、成、阶三州(今甘肃省东南部地),投降后蜀。既而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举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邻近州镇,群起响应。而东方盗匪大起,攻陷数州。德光深感汉人难制,又因天气渐热,决意北归。他在开封居住凡三个月,临行以萧翰(德光母述律太后兄子)为宣武节度使,留守开封,然后驱掠晋诸司吏卒数千人及府库珍宝北行,所过城邑,皆为残破。德光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县北),死于栾城附近的杀胡林。其兄子兀欲嗣位,是为辽世宗。

刘知远本沙陀部人,初为石敬瑭亲将,敬瑭称帝后,以他镇守河东。辽攻晋时,他困守晋阳,并未出师邀击,辽既灭晋,知远奉表称臣,但意存观望,耶律德光甚恨之。他的将佐都劝他称帝以号令四方,于是知远即帝位,但仍用晋天福年号。辽主北归后,知远以其弟崇留守晋阳,亲自率兵南下。萧翰以知远将至,也想北返,乃劫后唐宗室李从益(明宗子)称帝于开封,然后北去。知远先至洛阳,遣使杀李从益,继至开封,诸镇相继款附。知远遂改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杜重威自降辽后,辽主以之镇邺都,至此知远命重威移镇他地,他拒不从命,知远亲征平之,中原大致底定。其后不久,知远死,大臣郭威、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奉知远子承祐嗣位,是为隐帝。

隐帝即位之初,诸大臣颇为尽职,国家粗安。但王章掌财政,聚敛刻急,甚招民怨。隐帝渐长,左右嬖幸用事,杨邠等屡加裁抑,因而隐帝对诸人渐生恶感,乃于乾祐三年(950)杀史、杨、王三人,并灭其族。这时郭威任邺都留守,家属留在京师,也全部被害。隐帝并密诏邺中诸将以图郭威,事泄,威乃决心反叛。他留养子荣镇邺,自率大军南下,军至封邱(今河南封丘县),隐帝亲自督军迎战,结果失败,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晋谒太后,请立徐州节度使刘赟(崇子,知远侄)为帝,并遣太师冯道赴徐州(今江苏徐州市)迎接。赟未至京师前,暂由太后临朝。但郭威部下将士,因曾屠陷京城,对刘赟的嗣立,甚怀疑惧。

这时恰值辽人入寇,太后命郭威率师出御。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将士哗变,拥郭威为帝,并裂黄旗被威体,权充御服,然后回军南行。大军至开封,太后下诏,废刘赟为湘阴公,以郭威为监国。次年(951)初,郭威称帝,国号曰周,是为后周太祖,并改元广顺。于是汉亡,刘赟也不久遇害。威,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出身募兵。自后唐庄宗以来,沙陀种人据中国帝位凡二十八年,至此复归汉人。刘崇在晋阳,闻郭威自立,乃以河东十二州之地独立,即皇帝位,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以别于岭南的“南汉”。崇并依辽人为援,以叔父之礼事之。刘崇虽据河东,建北汉以与周抗,但不过困守一隅,仅延刘氏数十年之祀。自此以后,中原帝位,沙陀不能再行问津。

沙陀的衰微,主要由于实行“汉化”。李克用镇河东时,即开始沾染汉俗。及庄宗灭梁,徙都洛阳,沙陀种人相率入居汉化中心的河南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汉化,愈演愈烈。沙陀入中国后所以迅速汉化,原因不外五点:一、沙陀人数过少,因战争频繁而大肆扩军,其军队吸收不少汉人。二、沙陀所建的唐、晋、汉三朝,所采的制度全袭汉制,政府官员也多为汉人。三、沙陀酋长多娶汉女为妻。沙陀士众之与汉人联婚,虽史无明文,想亦为数不少。四、沙陀酋长因受环境影响,也好尚汉化。五、沙陀种人自相残杀,其众愈少,受汉化的感染也因而愈速。汉化的结果,沙陀与汉人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郭威举兵,沙陀无法团结抵抗,遂取汉的帝位如拾芥。到宋,沙陀可以说完全同化于中国。[参看拙著《沙陀的汉化》(载《华冈学报》第二期)]

周太祖对政治颇有改善,曾减除前代若干苛法。晋汉时,刑法极为严酷,例如晋法奸有夫妇人,无论强和,男女均处死;汉法窃盗一钱以上者皆死;此外罪非反逆,往往诛及亲族,籍没财产。太祖即位后,首革其弊,规定犯盗窃及奸淫罪者,全依晋天福元年以前的刑律处分;罪人非反逆,不得族诛籍没。他励行节俭,四方贡献的珍食美物,均予罢除。但当时国内尚不安定,刘赟被杀后,其部将巩廷美等拒守徐州,周遣兵平之。泰宁节度使(治兖州,今山东兖州市西)慕容彦超,因曾与太祖作战,心怀疑惧,亦图谋叛变,并召北汉、契丹及南唐入侵,均为周人击退。广顺二年(952),太祖亲征彦超,平之。

广顺四年(954),太祖死,养子荣即位,是为世宗,并改元显德。世宗本姓柴,太祖内侄,汉隐帝诛杨邠诸人时,太祖的几个儿子都在京师被杀,只有他跟随在邺。太祖称帝,封他为晋王,至此乃继承帝位。世宗为人英武,在位虽仅数年,但文治武功,都很可观,为宋朝奠定了统一基础和建国规模。

(四)周世宗的恢复

周太祖即死,北汉主刘崇想乘机南下,乃求助于辽,辽主派大将杨兖率万骑助之。崇自将三万人。南趋潞州,周昭义节度使李筠迎战而败。这时周新遭大丧,又有强敌压境,因而中外汹惧。世宗毅然下诏亲征,率诸军自开封出发,兼程而进,大败北汉军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市)以南的巴公原。汉主仅以百余骑逃回晋阳,杨衮不敢救,全军而退。此役世宗并斩临阵后退的禁军将校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纪大整。

五代时期的中央禁军,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一个毒瘤。这支禁军的原始组织,本是朱全忠时代的宣武镇军,其后各朝加以补充,但素质甚差,士卒老弱相半,良莠不分,且军纪败坏,动辄倒戈,每一朝代的变乱倾覆,大半由他们造成。世宗于高平之役后,即大加简校禁军,斥去羸弱;并下诏全国,召募壮士,以充禁旅。于是中央军力,精强无比。此外,世宗对政治也加意整顿。五代的政治,可以说是彻底的武人政治,中央政府,上至皇帝,下至将相大臣,率多武人出身,地方政府首长,更几乎全是武人,整个五代,文人曾任节度使的,只有赵凤、冯道、桑维翰等数人。当时中央威令不行,藩镇跋扈,藩帅的贪残,有时更甚于盗贼。同时武人恃权任气,往往凌辱文人,甚至非理杀害。到世宗,才开始重视文人,他可以说是五代惟一有计划的消灭武人政治的君主。他延聘不少儒学之士,考察制度,订正礼乐刑法,这些都不是五代的其他君主所能梦见的。

世宗既败北汉,颇有统一之志。这时周以外的国家,北有北汉,南有后蜀、南平、南唐、吴越、南汉,共计六国,闽、楚则已先为南唐所灭。显德二年(955),他遣军讨伐后蜀,蜀军迎战大败,失掉今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南部的秦、阶、成、凤四州。

显德三年(956),世宗又亲征南唐。南唐的前身是吴,弘农王杨渥于梁开平二年(908)为部将徐温所杀,温继立渥弟隆演,复称吴王,大权遂操于温。吴自杨行密起,即一意保境安民,不以战争为乐,徐温也颇能遵循这个政策。他最初屡与吴越交兵,至梁末帝贞明五年(919),双方言和,休兵息民者二十余年,因此江淮地区渐成为当时的乐土。六年,隆演死,弟溥继立。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徐温死,养子知诰(原名李昪)继专吴政。同年,杨溥即皇帝位。晋天福二年(937),徐知诰篡吴,国号曰唐,史称南唐,并徙都于金陵(今南京)。吴自杨行密据扬州,凡四十六年而亡。四年(939),知诰复姓李名昪。

天福八年(943),李昪死,子璟嗣位。这时南唐国力甚为充沛,而与它邻近的闽楚二国,政乱势衰,南唐乘机向外扩张,于晋开运二年(945)灭闽。闽王王审知于后唐同光三年(925)死于福州,子延翰立。次年,延翰为其弟延禀、延钧所杀,延钧继立。长兴四年(933),延钧即皇帝位,更名,国号大闽。清泰二年(935),为臣下所害,子继鹏即位,更名昶。晋天福四年(939),昶又为其叔父延羲所杀。延羲继立,更名曦。曦骄淫苛虐,与其弟建州剌史(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延政不合。双方治兵相攻,互有胜负。八年(943),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殷。开运元年(944),曦为臣下所杀,国内大乱。次年,延政改国号曰闽。既而南唐来伐,围建州数月,延政出降。闽自王潮任福建观察使,共历五十三年而亡。周广顺元年(951),南唐又灭楚。楚王马殷死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子希声、希范相继立。希范时,拓地至今广西东北部,国势颇盛。汉天福十二年,即947年,希范死,弟希广立。乾祐三年(950),希广为其兄希萼所杀,希萼自立。次年,希萼弟希崇囚希萼而继其位,楚地大乱,南唐乘机进伐,希崇降。其后不久,南汉取楚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尽有岭南之地。楚自马殷据湖南,凡历五十六年而亡。

李璟性柔和,擅文辞,但好佞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他虽灭闽、楚,但不久大部丧失。闽的泉(今福建晋江市)、漳(今福建龙溪县)二州,为闽将留从效所据,福州为吴越所取;南唐所得者,仅建、镡、汀(今福建省西北部)数州而已。湖南地则为故楚诸将所分割,最后定于周行逢,遥受周命。璟仍思吞并中原,并约契丹、北汉以图周。显德三年(956),世宗亲伐南唐,交战三年,尽取南唐江北之地。五年(958),璟去帝号,奉周正朔,世宗始罢兵。次年,南唐徙都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以避周逼。

世宗既服南唐,继而北向伐辽。当时辽穆宗璟(德光长子)在位,荒淫纵酒,政事不举。世宗于显德六年(959)四月,下诏亲征。他亲率步骑数万,从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东南)直趋辽境,连下瀛、莫二州,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南易水上)以南之地,完全恢复,距离出师不过四十二天。关南之地既定,世宗与诸将议取幽州。正当出师之际,他突染重病,因此不得不停止前进,但周军的前部已攻拔易州(今河北易县,晋出帝开运二年失于契丹)。世宗下令班师。他返回开封后,立即死去,享年仅三十九岁。

世宗的死,不但使北伐大业为之停顿,他所遗留的庞大军力也失去控驭。结果又由禁军发动政变,使他辛苦经营的国家,迅速易主。

三、五代十国的结束

(一)宋的代周

世宗死后,子宗训嗣立,是为恭帝,年仅七岁。显德七年(960)初,镇、定二州奏北汉引辽人入寇,周室命禁军领袖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御敌,慕容延钊以前军先发。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其父弘殷,少事越王王镕,后唐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其后历晋、汉、周三代,均任禁军将领。世宗时,匡胤与其父分典禁军。世宗伐北汉、南唐及辽,匡胤均与其役。至此,周室命其率师御辽。当时主少国疑,匡胤握兵权而得众心,都下谣传,出兵之日,将以“点检作天子”。因此士民恐怖,都作逃难计,内廷却晏然不知。

次日,匡胤以大军继进,当晚至开封以北不远的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四十里),兵士大噪,匡胤的弟弟匡义和掌书记赵普入帐报告,但匡胤已因酒醉入睡。黎明,士众逼匡胤升帐,一齐喊道:“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匡胤未及回答,黄袍已加在他的身上,这比郭威仓卒裂黄旗被体的事,要从容得多了。群众拥立匡胤后,便簇拥着他还京师,将士听从他的告谕,肃队而入,他遣裨将潘美把这事通知宰相,这时早朝还未罢朝。不久,翰林学士陶谷到达,从袖中取出一纸,那是已撰就的禅位诏书,周帝国就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换了主人。于是匡胤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并改元建隆,周恭帝则被废为郑王,居于房州(今湖北竹山县)。这就是所谓“陈桥兵变”的经过,历史上的“五代”时期,也随着这次兵变而告结束。

宋太祖赵匡胤,选自《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

陈桥兵变显然是一次有计划的政变,绝不是突发事件。旧史对这件事深加隐讳,以致后世无法知其真相,但从当时的若干迹象,可以看出不少的破绽。至少有五点,足以说明这次事变是事先有准备的:(一)镇、定奏辽人入寇,其进兵的情形,旧史全无记载,仅言辽人遁去。当时周内部有事,辽人何以不战而退?因此辽人入寇的事,可能是伪造的。(二)匡胤出兵之际,都下即已谣传“点检作天子”。当时又有军校苗驯,自言见“日下复有一日”,可知京中人士对这次事变,已先有风闻;苗训的话,也可能是受人指使而说的。(三)兵变之时,秩序井然;而仓卒之间,黄袍从哪里得来?若非事先有备,临时恐怕无法办到。(四)匡胤母杜氏听说匡胤篡周,曾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可知匡胤对自立的事,蓄意已久。(五)匡胤在赴陈桥之前,曾焚毁一批文书,自然有其重大的意图。

至于匡胤所以能操纵禁军,也有其特殊的原因:一因匡胤父弘殷久掌禁军,匡胤的部属,多是其父旧日的袍泽,彼此之间已有多年的情感。二因匡胤与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为兄弟,当时称为“义社十兄弟”,这个小组织便是匡胤发动政变一大助力。但禁军中仍有非匡胤派的将领,如韩通、李重进等人,他们的位望都在匡胤之上,又与匡胤不甚相得。韩通于兵变时,谋率众抵抗,为匡胤部下所杀。李重进时镇扬州,于匡胤称帝后,请求入朝,匡胤拒之,重进因而谋叛,终为匡胤消灭。[参看蒋复璁《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载《大陆杂志》九卷七期)]

禁军是匡胤的政治资本,但他也怕禁军再为别人利用,因此他即位之初,便整顿禁军,先消灭禁军中的异己将领,继而解除义社兄弟们的兵权。此外,五代的禁军将校多兼领方镇,重要的方镇又皆典禁旅,内外相连,时生事端。这种惯例,不久也被匡胤废除。总之,匡胤时禁军的危险性,已较前大减,黄袍加身的事,不再出现于宋代的历史上。

匡胤即位之初,各地的割据势力还有六处,换句话说,十国之中,还有六国存在。在北方的有北汉,南方则有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和南平。当时南唐衰微,统一的形势已大致成立,但终匡胤之世,只讨平四国,统一的大业,要待他的弟弟匡义(即宋太宗)去完成。

(二)宋的统一

宋太祖时,先后讨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到太宗,吴越和北汉归顺,全国统一。现在依照这个顺序,说明这些国家灭亡的经过。

北宋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作战经过示意图。乾德元年(963)正月,北宋以帮助武平平乱为名,从东京出兵南下,借道南平,趁南平出城劳军之际,袭占江陵,南平被迫投降。这时武平内乱已平,但宋军仍分两路南下,分攻岳州、朗州,三月陷朗州,武平灭亡。

南平、武平既灭,后蜀东、北两面处在北宋的瞰制之下。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北宋两路伐蜀:北路王全斌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刘光义出归州,溯长江西上。北路连克蜀兴州、西县、剑州等地,次年正月抵达成都,接着,东路军也顺利到达,蜀主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开宝三年(970)九月,北宋命潘美自道州南下,从中部突入南汉,月底克贺州。扬言要沿贺水顺流而下,直取兴王府,主力却向西展开,十月克富州,转向北,克桂州、昭州。十二月,克昭州后东进攻,陷广州北大门韶州。次年正月,又克英州、雄州,迫使南汉主力投降。二月,攻克兴王府,南汉主刘出降,南汉灭亡。

南平的创建者高季昌,梁时任荆南节度使,封渤海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封他为南平王,大致辖今湖北省西部地。其后季昌与后唐有隙,乃称臣于吴,吴封他为秦王。他死于天成三年(928),子从诲嗣立,向后唐谢罪,复封为南平王。及至南汉、闽、后蜀诸国称帝,从诲所向称臣,以邀赏赐,诸国称之为“高赖子”。汉乾祐元年(948),从诲死,子保融立。宋建隆元年(960),保融死,弟保勖立。三年(962),保勖死,保融子继冲立。同年,周行逢死,湖南乱。乾德元年(963),宋师伐湖南,假道南平。宋师于过境时据江陵,继冲投降,南平共历五十七年而亡。同年,湖南亦平。

后蜀主孟昶晚年性喜奢侈,政治不修。宋师既定南平,他联络北汉,相约出兵拒宋。乾德三年(965),太祖遣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今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两面同时进攻,蜀兵所在奔溃。结果孟昶投降,离宋出兵不过六十六日。后蜀自孟知祥镇蜀,至昶投降,共历三十四年而亡。

南汉主刘,于梁末帝时称帝,他为人残酷奢侈,亲信宦官,以致政事不举。晋天福七年(942),死,子玢立。次年,为弟晟所害。晟继位,恐众不服,严刑立威,于是政治益坏。周显德五年(958),晟死,子继位,委政于宦官,日事淫乐。太祖命南唐主李煜作书,谕其称臣,不从。开宝三年(970),宋遣潘美伐之。次年,降。南汉自刘隐镇广州,凡历六十七年而亡。

南唐主李璟,死于太祖建隆二年(961),子煜嗣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他是词坛圣手,但没有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他虽然日以国蹙为忧,但他所能做的,只是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而已。开宝七年(974),太祖召煜入朝,煜称疾不行。次年,宋派曹彬南伐,煜降。南唐自李昪篡吴,共历三十九年而亡。

北宋五路出师,灭南唐示意图。宋灭南汉后,不仅拥有长江上、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又占领珠江下游地区。这使立国于金陵的南唐,失去了长江天险,在战略上处于宋的三面包围之中。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军兵分五路:曹彬率荆湖水军自荆南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军出东京南下后,集结于和州,自和州、采石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取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取道扬州入长江,会合吴越军攻取润州,尔后进攻金陵;钱俶军从东面攻取常州,配合水军夺取润州,会攻金陵;王明军自黄州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唐军赴援。各路进展顺利,于次年正月十七日,开始攻打金陵。尔后,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方针,大破南唐主力。十一月二十七日,南唐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吴越王钱镠,自受梁封,其势甚盛。他曾遣使册封新罗、渤海等国王,海中诸国都奉他为君长。他死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子元瓘、孙佐以次继立。钱佐并曾乘闽王氏之乱,攻取福州。但其国赋税苛杂,民不堪苦。汉天福十二年(947),佐死,弟倧立。同年,倧为其将胡进恩等所废,弟俶立。宋兴,俶对宋室非常恭顺,因此太祖并没有夺取他的土地。直到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才纳土归国。吴越自钱镠据两浙,共历八十六年而亡。同年,泉、漳二州也归附宋,泉、漳的割据者留从效死于建隆末,其牙将陈洪进继之,虽受宋封拜,但割据如故。及吴越亡,洪进亦献地来归。

宋灭北汉示意图。兴国三年(978),北宋完成南方的统一,便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和收复燕云十六州。次年初,北宋皇帝赵光义亲率大军从东京出发,二月抵达德清,分部将解晖向西北攻隆州,自率主力北进。三月初,进至镇州,加派兵力进攻隆州,又分兵攻盂县、沁州、汾州、岚州,以牵制这些地区兵力,不使援北汉都城太原。三月中旬,辽分东、北两路军南下赴援。辽东路军在石岭关遭宋军伏击,大败北返,北路见势不利,被迫收军,至此北汉援军断绝。四月,宋军攻取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后,围攻太原,宋主力也越太行山西进,与其他宋军合攻太原。五月初,北汉主刘继元出降,北汉灭亡。

北汉主刘崇(后改名旻)自被周世宗大败于高平,忧闷成疾,于显德二年(955)死,子承钧继位。承钧仍父事辽,但行事多不相告,辽人恨之,不予援助,承钧遂无力南侵。宋兴,承钧曾遣谍者至宋,诉说不得已自立的原因。太祖甚表同情,因此终承钧之世,未大用兵。开宝元年(968),承钧死,养子继恩立。同年,继恩为部下所杀,承钧的另一养子继元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师伐之,继元降。北汉自周初建国,共历二十九年而亡。

宋太宗统一之初,全国人口约有三百七十九万余户,不但较之盛唐时代的人口数目,远有不及,即较唐后期的文宗、武宗时代,亦有逊色。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全国有九百六十余万户。安史乱后,人口锐减,但宪宗以后,又日见上升。文宗开成四年(839),全国有四百九十九万余户。至唐末,战乱蜂起,人口又减。到宋朝再度统一,上距开成一百四十年,而人口减少达一百二十万户,可以想见唐末五代战乱的剧烈和民生的痛苦。至于人口的分布,则以南方地区较密。五代十国末期,周和北汉的人口,总共不过一百万户,南方诸国,则多至二百七十余万户。南方国家人口最多的为南唐,有户六十五万余;其次为吴越,有户五十五万余;再次为后蜀,有户五十三万余。三国的人口总和,将及当时全中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一点又可作为南方人文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明证。[唐及五代的人口数目,见《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卷十七下《文宗纪下》;《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