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中国通史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对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南北朝的形成

(一)晋末内乱与刘裕崛起

淝水战后,谢安死,会稽王道子专政。孝武帝对道子的专擅渐感不满,乃选拔时望,出镇大藩,以牵制道子。他于太元十五年(390)以皇后兄王恭为兖州刺史,镇京(今江苏镇江市);十七年(392)以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又以王珣、王雅等任中朝要职,以分道子之势。道子也引佞臣王国宝及其从弟王绪以为腹心,由是朋党竞起,朝局益坏。但孝武帝因太后之故,对道子始终未采取激烈行动。

二十一年(396),孝武帝为其贵人张氏所弑。太子德宗继立,是为安帝。安帝天资愚钝,至于不辨寒暑饥饱,因此道子益形专横,王国宝兄弟,也参预朝政,大树威势。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上表罪状国宝,举兵讨之,殷仲堪亦遥相呼应。王恭的武力,亦即旧日的北府兵。北府兵自谢玄死后,由刘牢之统领,此时牢之正隶王恭麾下。道子以王恭兵强,不得已杀国宝兄弟,并深自引咎,二镇之兵始退。

道子畏二镇再逼,引谯王尚之(谯王承曾孙)及其弟休之为腹心,相与计事。尚之劝道子密树党援于外,与二镇抗衡,道子乃于隆安二年(398)以王愉为江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同年,王恭再度举兵,并与殷仲堪及桓温的少子桓玄联合。玄原袭父爵为南郡公,其国在荆州境内,他席父兄累世之威,在荆州甚有声望,他本人又素具雄心,时思乘变而起。至此乃与仲堪响应王恭,并推恭为盟主。道子世子元显,才气果锐,及王恭等兵起,道子乃委以军事。桓玄及殷仲堪部将杨佺期率军顺流东下,击擒王愉,进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而刘牢之为元显收买,还击王恭,恭为晋擒杀。既而西军进至石头,刘牢之率军驰援,仲堪等大惧,因而与中央讲和。晋廷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殷仲堪仍为荆州刺史。次年,桓玄袭杀杨、殷,并吞荆、雍,遂兼有三州之地。

此后朝廷与桓玄相安无事者达三四年,但在此期间,东部沿海地区又有孙恩之乱。恩世奉五斗米道,叔父泰,仕晋为太守,以道术惑人,徒众甚多。隆安二年(398),泰为会稽王道子所杀,恩逃入海。次年,恩集众自海岛攻陷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晋以司马元显及刘牢之讨之,恩复入海。五年(401)孙恩率十万人,浮海掩至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建康震骇。刘牢之遣部将刘裕自海盐(今浙江海盐县)入援,大破恩众,恩浮海北走,又为裕所破。于是恩势大衰,刘裕也自此渐露头角。

司马元显恐桓玄乘乱举兵,亟谋讨之。元兴元年(402),晋发兵讨桓玄,以元显为统帅,刘牢之为前锋,司马尚之为后部。桓玄闻讯,立即率军东下,直至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司马尚之迎战而败。时牢之屯军溧州(在建康东南),阴有异志,竟率众降桓玄,于是玄得顺利进入建康。桓玄既至京师,杀司马元显、尚之等,并徙道子于外,接着便解除刘牢之兵权。牢之又欲叛玄,部下不从,牢之自杀。晋以玄为太尉,专制朝政。同年,桓玄出镇姑孰,以诸桓布列要津。他最初颇有兴革,但不久便豪奢纵逸,政令无常,因此渐失人心。

次年末,桓玄称帝于建康,国号楚。安帝被废为平固王,迁于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元兴三年(404),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刘毅等人自京口起兵讨玄,合众千余人,大败玄军,遂入建康。桓玄逃至寻阳,挟安帝西走江陵,纠集旧众,再度东下,又为刘毅败于峥嵘州(今湖北鄂州市东)。玄再回江陵,拟奔汉中,途中为人所杀。次年,安帝自江陵东返建康,荆州的桓氏余孽,也于是年被完全肃清。

接着又有卢循之乱。循为孙恩妹夫,恩于元兴元年(402)败死,余众奉循为主。其时桓玄已任太尉,欲安抚东方,乃以循为永嘉太守(治所在今浙江永嘉县)。循虽受命,仍寇暴不已,既而渡海南取番禺(今广东番禺市)。及桓玄平,晋以循为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卢循乘刘裕北伐南燕,与其将徐道覆分途北进。道覆取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循自巴陵(今湖南岳阳市)顺流东下,与道覆合兵,大败刘毅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市东),乘势直趋建康。时刘裕已回,屯兵石头,循等进战,失利而退,刘裕自率众追之。次年,晋杀徐道覆于始兴(今广东韵关市),循奔交州,亦被杀,其乱全平。

卢循乱平后,刘裕功业益盛,晋以之为太尉,专掌朝政。荆州刺史刘毅,不甘居裕之下,阴谋图之。事为裕知,乃于八年(412)亲伐刘毅,毅兵败自杀,荆州遂定。次年,刘裕又遣军讨伐蜀地的割据势力谯纵。纵本益州部将,乘桓玄之乱而起,于义熙元年(405)据成都,自称成都王,并称藩于后秦。至此裕遣朱龄石攻之,纵兵败走死,蜀地再定。此后刘裕又消灭若干政敌,内部完全廓清。他本可轻易的取代晋室,但他为了名正言顺的称帝,仍遵循桓温故事,发动气吞万里的北伐。

(二)刘裕的北伐与篡晋

刘裕于篡晋之前曾有两次北伐,一次是义熙六年(410)的灭南燕,一次是十三年(417)的灭后秦,这是东晋对北方胡族国家作战所获的最大胜利。虽然刘裕所收复的土地,在他生前即有一部分丧失,在他死后更全部为后人丢掉,但其辉煌的战绩,仍炳耀史册,在叙述这两次战役之前,须先说明当时的北方情势。

前面已说过,淝水战后的三年间,北方先后兴起了七国,即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北魏、北凉、仇池;前秦仅保今陕甘交界处一隅之地,其余土地都被他们瓜分。八个势力,相持了九年,到太元十九年(394),北方的局势又变。这一年,后燕主慕容垂击斩慕容永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西燕遂亡。后秦主姚兴(苌子)也于同年擒杀前秦主苻登于马毛山(今宁夏固原市西南),登太子崇即位于湟中(今青海省东南境),为西秦主乞伏乾归所逐,崇联仇池主杨定攻乾归,均兵败被杀。于是前秦灭亡,而杨定叔父子杨盛仍据仇池。八个势力,至此剩下六个。

其后凉州乱起,先后建立了三个新国。安帝隆安元年(397),后凉将鲜卑人秃发乌孤独立,自称西平王,都于乐都(今青海乐都县),史称其国为“南凉”。同年,后凉匈奴豪帅沮渠蒙逊及其兄男成叛,拥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南)太守段业为主。业自称凉王,都于张掖(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史称其国为“北凉”。五年(401),沮渠蒙逊杀段业而继其位,并称藩于晋。同年,后凉主吕隆(吕光侄)为后秦姚兴所攻,不敌而降。元兴二年(403),后秦遣吕隆于长安,于是后凉亡。北凉段业时,晋昌(今甘肃安西县东)太守唐瑶叛,推敦煌(今甘肃敦煌市)太守汉人李暠为主,辟地数郡。义熙元年(405),暠自称凉公,并徙都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史称其国为“西凉”。此外后秦朔方镇将匈奴人赫连勃勃于三年(407)自立为大夏天王,定都统万(今陕西横山县西),屡与后秦交兵。

东晋灭南燕示意图。义熙五年(409)四月,刘裕率兵自建康北进攻燕,过长江、淮河,五月即到下邳。下船陆行到琅邪,自东莞轻易越过天险大岘山,在临朐以车阵大破南燕骑兵,并连夜进围南燕都城广固。围攻八个月后,终于攻克,南燕灭亡。此一役,南燕主慕容超不能采用手下谋臣拒敌于大岘山以南的战略,而轻视晋军孤军,任其深入后,又不能坚壁清野,任其就食于本国。广固被围后,即不能巩固内部,提高士气,又不能在城外灵活机动,寻机歼敌,而消及死守,终难逃灭亡。

继后凉分裂的是后燕。自慕容垂并西燕,关东几全为后燕所有。北魏本属后燕,后见慕容垂年老,诸子非才,遂叛而独立,曾于太元二十年(395)大败后燕太子慕容宝于参合陂(今内蒙古丰镇县北)。次年,慕容垂亲征北魏,取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既而垂以病重退师,死于途中。北魏主拓跋珪乘势反攻,于隆安元年(397)攻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慕容宝北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后燕地多陷于魏。次年,慕容德(垂弟)称燕王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既而徙都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四年(400),德称帝,史称其国为“南燕”。义熙元年(405)德死,子超继立。慕容宝自奔龙城后,为部下所杀,内乱不已。五年(409),后燕将汉人冯跋自立为天王,史称其国为“北燕”,于是后燕亡。

晋军灭后秦之夺取洛阳示意图。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刘裕部署五路大军攻秦:王镇恶、檀道济所部为前锋,自寿阳出发,向西北渡淮、淝向许、洛进攻;沈林子、刘遵考部由彭城溯汴水西进,出石门,入黄河,直插洛阳以北,备魏军南下援救,保障前锋;朱超石、胡藩部由襄阳北赴阳城,配合前锋主力自南进攻洛阳;沈田子、傅弘之部由襄阳西北趋武关,牵制关中秦军,策应主力在洛阳、潼关、长安方面的作战;王仲德部总督前锋诸军,并由彭城溯泗水北行,开巨野泽后东进入黄河,保障晋军侧翼;刘裕率后续劲旅驻彭城,伺机而进。

晋诸路大军进展顺利,前锋主力王镇恶部连克项城、许昌;朱超石部进至阳城;沈林子部由汴水入黄河,克仓垣;王仲德部进占魏重镇滑台;各部均进逼洛阳。秦方面,从长安发一部东援洛阳,另一部驻于陕津声援,洛阳守将姚洸本来兵少不敌,却分兵在柏谷坞、巩城和洛阳三地固守,晋军一到,相继陷落,援军只得停止东进。此一役,晋军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得以迅速攻克重地洛阳,进而挥师西进潼关。

刘裕就在这一年北伐南燕,这时北方的形势是西有后秦、西秦、北凉、南凉、夏、仇池,东有南燕、北燕,北有北魏,共计十国。南燕的地盘大致北至黄河,南至泗水,东至海,西至今山东省西部。其首都广固,位于山区,形势险要。但慕容超信任权幸,荒于游猎,刘裕以其遣兵寇晋,因而伐之。裕率师北上,败燕师于临朐(今山东临朐县),进围广固。慕容超坚守,相持达九个月。至六年(410),广固始陷,超为晋所擒杀,于是南燕亡。

刘裕于灭南燕后的数年间,致力于内乱的戡定。内难既平,刘裕的权位已固,乃于义熙十二年(416)再度北伐,目标是关中的后秦。这时南燕已灭,南凉主秃发傉檀(乌孤弟)也于十年(414)为西秦主乞伏炽磐(乾归子)所灭,北方十国,只剩其八。后秦因屡为夏所败,国力大衰,又值其主姚兴新丧,其子泓在位,懦弱多病,因而刘裕乘势伐之。裕出师后,连克许昌、洛阳,秦人大震。十三年(417),后秦内乱,国势益危。晋将王镇恶、檀道济等攻潼关,沈田子、傅弘之等攻武关,长驱而入,进围长安。秦军拒战屡败,姚泓出降,斩于建康,后秦遂亡。

秦晋两军争夺潼关示意图。晋军攻克洛阳后,于义熙十三年(417)二月,分两路西进:一路由王镇恶率领,西进至渑池,袭占弘农,抵潼关城下;一路由檀道济率领,自陕渡黄河,进攻蒲坂,不克,又回师南下,与王镇恶并力攻潼关。秦出关迎敌,被晋军击溃,潼关被克,秦回师定城,两军进入相持。总指挥刘裕也于同年正月离彭城,自淮、泗、清,入黄河,魏军在黄河北岸沿途骚扰,刘裕派兵登岸大破魏军后,才得西进至洛阳,八月也进抵潼关。

晋军奇袭长安示意图。义熙十三年(417)八月,刘裕到达潼关时,沈田子部已越过武关,进至峣柳附近的青泥与秦军相持。刘裕调整部署:主力由王镇恶率领,自潼关沿渭水西进;沈林子一部向西南增援沈田子;朱超石军北渡黄河,攻蒲坂,保护主力侧翼。沈田子在青泥大败秦主姚泓,姚泓退往霸上。王镇恶军在泾上大败秦姚难军,迫近长安,定城守军只得西辙至郑城,刘裕挥军跟进。八月二十三日,王镇恶抵达渭桥,弃船登岸,猛攻长安得手,秦主姚泓出降,后秦灭亡,洛阳、长安两京光复。

同年冬,刘裕留守建康的心腹刘穆之死,裕以根本无托,于是以王镇恶、沈田子等辅其子义真镇关中,自身东返。其后关中诸将不协,互相杀戮,内争甚烈,夏主赫连勃勃乃乘机南攻。十四年(418)冬,裕命义真东归,为夏军追及,全军崩溃,于是关中之地,又告失陷。而裕部下的百战精锐,也大部丧失,从此南方武力,渐趋不振。裕以一时无力再度北伐,乃亟谋篡晋。同年,他鸩杀安帝,立帝弟德文,是为恭帝。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篡晋自立,国号宋,是为宋武帝,改元永初。恭帝则被奉为零陵王,一年后被害。

宋立国后,国史上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但北方仍是列国并立的局面,要待十九年后,北方才完全为北魏所统一。

(三)北魏的统一北方

北魏自拓跋珪于淝水战后崛起,国势日强。其后连破后燕,版图大扩。他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称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是为道武帝。他性情残忍,恣意杀戮,于义熙五年(409)为其子清河王绍所弑。同年,珪长子嗣诛绍而立,是为明元帝。明元帝在位期间,南朝的宋建立。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北凉主沮渠蒙逊灭西凉主李恂(暠子),掩有整个凉州。三年(422),明元乘宋武帝之丧,南侵宋河南地。次年,明元帝死,子焘继立,是为太武帝。当时北方国家,关西尚有西秦、夏、北凉、仇池,关东则只有北魏和北燕,共计六国。此后北方的统一工作,便由拓跋焘来完成。

西秦主乞伏炽磐曾于后秦灭亡后受晋封为秦王,但不久降魏。宋文帝元嘉五年(428),炽磐死,子暮末立。七年(430),暮末为北凉所逼,内徙于魏,行至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北),部众叛离。次年,夏主赫连定(勃勃子)乘势击之,遂灭西秦。既而赫连定畏北魏之逼,拥秦民十余万口西走,欲击北凉而据其地,吐谷浑王慕邀击擒之,献之于魏,于是夏亡,其地遂为魏有。(吐谷浑国据今青海省一带,其创建人吐谷浑,为前燕主慕容廆的庶兄,因细故与廆不合,遂率部人西迁至洮水以西,建立国家。至其孙,始以吐谷浑为国号。)

北魏骑兵俑,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草厂村出土。骑兵和马都身被重甲,神采奕奕,正是威风八面的鲜卑拓跋部骑士的真实写照。

北燕主冯跋为北方诸国中的贤主,勤政爱民。他死于元嘉七年(430),弟弘杀太子翼继立。弘北与漠北的异族柔然联婚,西通好于夏,独不事魏。魏既灭夏,遂于元嘉十三年(436)伐北燕,冯弘不能敌,奔高句丽,后被杀,北燕乃亡。

北凉主沮渠蒙逊于宋武帝时灭西凉,又数与西秦构兵。其时北魏势盛,蒙逊乃称藩于魏,魏封之为凉王。元嘉十年(433),蒙逊死,子牧犍继位,北魏仍以牧健为王,并尚公主。但他不久与魏启衅,元嘉十六年(439),魏师伐之,北凉亡。北凉是“十六国”中最后灭亡的一国,因此史家常以北凉灭亡的一年为北魏统一北方的一年。但事实上,仇池杨氏,直至元嘉二十五年(448)才完全为北魏所平定。

北魏虽能统一中国北方,但对它的北邻柔然(又名茹茹或蠕蠕),却无法征服。自鲜卑于东汉末年据匈奴故地,至西晋,鲜卑南移,大漠南北地区,乃为铁勒所据。铁勒又名敕勒,种类繁多,遍布于今中亚、西伯利亚及蒙古北部一带,其邻近中国者,有高车等部落。东晋中叶,东胡族的柔然兴起,并吞高车,拓地西至焉耆(今新疆焉耆县),东至朝鲜,北越瀚海(今蒙古沙漠),南临大碛(今内蒙古沙漠)。魏自道武帝时起,即常与柔然交战,明元帝时,也曾大举讨伐;但以塞外气候严寒,行军困难,而柔然人来去飘忽,因此不能予以重创。

至太武帝时,北方渐定,他曾屡次亲伐柔然,但柔然善于奔窜,避免正面作战,以致魏军时常扑空。只有两三次魏军采取奇袭,或与柔然正面遭遇时,始获得重大战果,其中尤以元嘉六年(429)一役,最为成功。是年,太武帝率军自平城出发,轻骑至栗水(今蒙古翁金河),柔然纥升盖可汗猝不及防,仓皇西逃,人畜四散。魏军沿栗水西行,分兵搜索,足迹所至,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柔然人降魏者三十余万,获马百余万匹,其他畜产数百万,魏主至涿邪山(在今蒙古西部)而回。但魏并不能把柔然完全消灭,太武以后,柔然势力复振,仍经常入寇,而魏始终不能予以致命的打击。直至南北朝末年,柔然才为另一民族突厥所灭。

北魏的所以能立足北方,有效的控制其广大的地盘和众多的汉人,主要自然是靠武力。鲜卑人既有塞外民族的勇武秉赋,又因客居中国而加强其部族的团结,北方底定后,鲜卑人仍服兵役,他们构成魏国军队的主力。此外遇有大战役,有时也征调其他胡族为兵。魏军中也有少数汉人,但这类汉人大都世居北边,沾染了极深的胡化,与胡人已无二致。至于中原地区绝大多数的汉人,其主要职责则是耕田织布而已,这是魏人以武力维持其统治的办法。但另一方面,魏室也颇知笼络汉人,永嘉乱后北方世族之未能南迁的,大都与魏室合作。魏初最受倚任的北方世族是清河崔氏,其族有崔宏者,东武成人(今山东武城县西),曾事道武帝,任吏部尚书等职,典掌机要,草创制度,甚受倚任。宏子浩,历仕道武、明元、太武三朝,曾于太武时为司徒。世族在南北朝的社会里,均有其崇高地位,为大众所瞻依。魏室的宠络世族,自是收拾人心的好办法。总之,魏人的统治北方,除了武力控制外,还采用“以汉制汉”的策略。

耕种图,魏晋画像砖,甘肃嘉峪关新城出土。图中所绘为魏晋时期男女老少分别犁地、播种、耱地的场景。

(四)南北朝的疆域与人口

所谓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它们均建国于中国南方,都建康(今南京)。南朝时代是从宋武帝代晋的一年(420)起,到陈后主降隋的一年(598)止,共一百七十年。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平陈前的一段时间,从魏太武帝灭北凉的一年(439)起,到隋平陈的一年(589)止,历时一百五十一年。其中魏与周为鲜卑人所建,齐、隋的皇室则是胡化甚深的汉人。四朝均建国于中国北方,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后都洛阳;齐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周、隋则都长安。

南北朝的疆域,因双方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不时发生战争,所以国界甚不固定。大体说来,北朝的版图是北至阴山南北的沙漠,东北至今辽东半岛,西至今甘肃西部,南与南朝接界。南朝则大致保有三国时吴蜀两国之地。南北国界虽时有变化,但大部时间,大致以淮河为界。至其变化的情形,总括说来是“越变越南”。宋初,南北国界在黄河以南,即今山东、河南等省的中部;西则以秦岭为界。自宋明帝(465~472)起,下至齐梁时代,国界退至淮河两岸及襄阳一带,即今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北部。梁末,失陕南四川,云贵地区继以沦丧。但长江以南的其他地方,仍为陈所有。

据史书的记载,南北朝人口远较两汉为少。但南北朝时代有许多种人没有户籍,无从查考其确数。例如当时的军人,自有兵籍,不属于州郡民户,这种办法南北相同。又如僧尼道士以及他们所收养的徒众,也都没有户籍,这也是南北共有的现象。此外为豪强隐占或是因战争及暴政而流亡不报户口的,自也不在少数。因此南北朝的实际人口,当远较史书记载的数目为多。

南朝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计有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零一。齐及梁武帝时代的人口数目不详,但这七十年间,南方相当安定,人口可能较宋时为多。到梁末,因侯景之乱,加以梁益失陷,以致人口锐减。据说梁元帝时(552~554),百姓有户籍的,尚不足三万户。陈降隋时(589)的户口,则是六十万户。[南朝人口数目,见《宋书》卷三五至三八《州郡志》,《南史》卷八《梁元帝纪》及《隋书》卷二九《地理志》]北朝的人口在魏孝明帝正光(520~524)以前为全盛时代,户口倍于西晋太康时。(晋太康元年平吴后,有户二百四十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但到孝明帝孝昌(525~527)以后,魏因内乱,人口耗减大半。北齐为北周所灭时(577),有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百八十六。(一说周灭齐时,得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周的人口远较北齐为少,周静帝时,北方早已统一,而全国人口,不过四百万户,可知周齐对立时,周的人口尚不足一百万户。隋平陈后,全国只有四百六十万户,但自此人口开始剧增起来。[北朝人口数目,见《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周书》卷六《武帝纪》,《资治通鉴》卷一七三及《文献通考》卷十“户口一”]以上的人口数字,虽必然与其实数相去甚远,但可看出南北朝人口的大致变化。南朝的衰弱,与其人口的寡少,实有密切的关系。

南北朝时代人口的流动,非常剧烈,这是南北共有的现象,而以北朝为尤甚。这种人口流动,事实上是两晋时代汉族与胡族大迁移的延续。流动的主要原因,可分以下数类,几乎每类都与战争有关。一类是国与国之间,在战争时期,俘掠对方的军民,迁于自己境内,以充实力量。二是某些地方人民以勇悍著称,或其地多豪右强族,由政府把他们迁于易于控制的地方。三是以移民充实都邑或形胜之地。四是因某地过度残破,不可复守,而将当地人民迁到他地。从西晋末年起,直至南北朝,这些类型的人口迁徙,从未长期停止过。结果造成人口的内流现象,人口过度集中于内地,边地的人口,因而单弱。这种情形,对于一国的国防,影响甚大。北魏所以始终不能重创柔然,即与凉州兵民的单弱有关,其远因则种于魏初平凉州时的逼迁当地百姓。南朝的人口,集中于江南,淮水南北则甚为空虚,而致边防不固。不特对规复大计,无法实现;甚至屡受北朝的侵凌,以至于亡。虽然当时中国人也有移居海外的,但这种外流的人口,其数目微乎其微。

二、南朝的内政与外战

(一)宋元嘉之治与北伐

宋武帝刘裕,其先世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后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他少起田间,长握兵符,以是为人刚毅俭朴。他于晋末专政时,整饬纪纲,豪强慑伏。即位之后,仍一本其“田舍翁”的素习,力求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他半生戎马,老于军中,对子弟的教育,似乎未曾措意,又因托付非人,以致在他身后不久,宋室便发生巨变。

永初三年(422),武帝死,太子义符继立,是为少帝。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辅政。少帝性好嬉戏,所为失德。羡之等乃于景平二年(424)以皇太后令废帝为营阳王,继而弑之。武帝次子义真亦以交游名士,为羡之等所忌,于少帝被废前不久被杀。当时武帝三子宜都王义隆镇荆州,羡之等迎之即位,并出谢晦继续镇荆州,以为声援。义隆入立后,是为文帝,改元元嘉。徐傅二人仍执国柄,甚为专肆。文帝乃结北府名将檀道济,于元嘉三年(426)诛徐傅,并以道济讨灭谢晦,于是内外皆定。

刘裕,佚名绘。

文帝性宽仁,亲政以后,仍承武帝的俭德,力戒奢侈。并委任王华、王昙首等人,轻徭薄赋,澄清吏治。虽屡有外战,但军费出自府库,力避扰民。因此国内安定,百姓蕃息,蔚为南朝初期的盛世,史称“元嘉之治”。元嘉凡三十年,但二十七年(450)后,因大举伐魏,不得不重赋厚敛,既而魏人南侵,元嘉之政遂衰。

宋武帝死后不久,黄河南岸的洛阳、许昌等地,相继陷于北魏。文帝即位后,颇有恢复之志。当时北府精兵已大部损失于关中,名将只剩一檀道济,他掌握着北府的余众,曾自诩为“万里长城”。但文帝以他素有威名,对他甚为猜忌。元嘉七年(430)文帝以刘彦之、王仲德等统兵十万北伐。魏太武帝把河南诸军调往河北,准备冬季来临,再渡河攻宋,于是宋军不战而取河南之地。其年冬,魏军渡河而南,连陷洛阳、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等地。宋军迎战失利,不得已退师,损失甚重。这时临河的重镇滑台(今河南滑县),孤立无援,文帝遣檀道济救之。次年春,道济转战至济南(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因军队乏食而退。于是魏人攻克滑台,俘宋军万余人。

此次北伐失败后,宋的府库空虚,一时无法再举,以是与魏人相安者十余年。元嘉二十二年(445),魏出兵寇掠淮泗以北,自此边境再扰。文帝也以国力渐充,再谋北伐。但这时宋初的名将均已凋谢,檀道济也早已被杀,因此与文帝商讨北伐大计的,只是些不懂军事的“白面书生”如徐湛之、江湛等。二十七年(450)春,魏人寇悬弧(今河南汝南县),不克而退。同年秋,宋遣王玄谟、庞法起、柳元景等统军分途伐魏,玄谟攻滑台,法起等攻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渡河救滑台,号称百万,玄谟畏惧退师,魏人追击,宋兵死万余人。庞法起等攻下弘农,西攻潼关,以东路军败,退回襄阳。宋师既退,魏军进攻彭城,不克。魏主乃引兵南下,所过残破,城邑望风奔溃。魏军进抵瓜步(山名,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声言渡江,建康震动,但魏人实无渡江的准备。既而魏主向宋求和亲,文帝不许。次年初,魏人焚掠而去,途中进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欲夺城中储粮,以为北归之资。将军臧质固守,魏军攻之,经月不拔,死伤万人。魏以士卒多染疾疫,因而退兵,所过之地,杀烧虏掠,但魏兵也死伤大半。二十九年(452),魏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文帝又遣萧思话、鲁爽、臧质等分途北伐,均无功而返。此后,南朝的武力益趋不振,北强南弱的局面,也于焉告成。

文帝的北伐,虽然失败,但他对南方的经略,则颇有成绩,可以其用兵林邑为例。林邑本汉日南郡象林县之地,当今越南广南一带。东汉末年,中国内乱,象林县功曹区某之子,名连,杀县令自立为王,子孙相承。其后区氏为其甥范氏所代,至晋武帝时,始来朝贡。东晋时,其主范文,攻灭邻近小国,势力日强。穆帝永和三年(347),林邑攻陷日南(今越南顺化hue)。其后时服时叛,交州为之虚弱。宋文帝时,林邑寇盗不已,元嘉二十三年(446),宋以檀和之击平之。此后林邑内乱,又受扶南(今柬埔寨)寇侵,无力侵犯边邑;直到梁陈,仍甚少入寇。

宋军第二次攻魏和魏军反攻示意图。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六月,宋主刘义隆兵分三路,大举攻魏:东路主力由王玄谟指挥,自广陵出发,一路北进,渡淮,沿泗水入黄河,归萧斌节制,主攻碻磝、滑台;中路臧质、王方部自寿阳出兵,向西北直指许昌、洛阳;西路刘诞部北出襄阳,直指潼关,威胁长安,以牵制魏军,策应主力;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节度全军。九月,东路宋军进占碻磝,进围滑台;中路经许昌攻克洛阳;西路下弘农、潼关,一时进展俱顺。魏主拓跋焘闻讯,并不急于反击,待十月秋高马肥之时,才大集军马,亲率主力大举反攻,十月七日即进至枋头,前锋渡过黄河,威胁王玄谟军退路,随即大军渡河,直指滑台。王玄谟大惧,置水军不顾,仓皇东逃至碻磝。萧斌则退守历城。刘义隆见事不可为,召刘诞部退守襄阳,弘农、潼关得而复失。至此,宋军全线转入防御。拓跋焘则乘胜势,分三路南下。十一月,东路拓跋那自青州南下,进占山阳,随即下广陵;西路拓跋仁、长孙真军自洛阳经悬弧、寿阳、马头,进至横江;拓跋焘帝率主力攻占邹山,进围彭城,久攻不能下,遂舍城南下至瓜步,建康一时急危,宋朝野震恐。至此,长江下游北岸地区尽为魏军所有。但魏军无水师可资渡江,又困于江北民众坚壁清野,更兼前有大江,后有坚城,终不能久逗,遂于次年正月率众北返。至此,宋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此役,宋军统帅乏力,又三路全线出击,分散兵力,在北魏优势兵力打击下,终致全线溃败;魏军先收编兵力,让开一步,再乘时反击,得手后又不失时机实施中路突破与侧翼迂回,得以长驱南下,战略战术极为成功。

(二)宋的乱亡与齐的继起

元嘉三十年(453),宋文帝以其太子劭造作巫蛊,与廷臣谋废之。事为劭所知,与弟始兴王濬合谋,勒兵入宫弑文帝,并杀徐湛之、江湛等,然后自立。其时文帝三子武陵王骏方督军讨缘江蛮,军次五州(今湖北蕲水县西),闻讯遣柳元景讨劭,四方州郡,多举兵响应。元景率军东下,大破劭军于新亭(今南京市江宁区南),骏乃于新亭即皇帝位,是为孝武帝。既而诸军克台城(建康宫城),擒劭杀之,濬及劭党亦均伏诛,内乱遂定。

刘宋诸帝对其皇室本身,有两大疏失之处,一是不注意教导皇子,一是猜忌宗室。武帝文帝,均以不善教子弟,而致祸乱相乘。文帝以后,宋室昏主迭出,其原因也大半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良。至于宋室的骨肉相猜,从文帝起,也是无代无之,这与宋室家教似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帝时,彭城王义康(文帝弟)以权势过盛为帝所忌,于魏人南下时赐死。孝武帝为人荒淫猜暴,即位之初,即杀其弟南平王铄。帝叔南郡王义宣,久镇荆州,帝淫其诸女。义宣愤恨,遂于孝建元年(454)举兵反,事败被杀。次年,孝武以细故杀弟武昌王浑;又忌弟竟陵王诞,命其出镇广陵(今江苏江都市东北)。大明三年(459),诞反,移檄远近,扬露帝丑。帝杀诞亲属左右在建康者千余人,并遣兵灭诞,杀广陵士民数千人。

大明八年(464),孝武帝死,太子子业继位,是为前废帝。帝时年十六,由江夏王义恭(文帝弟)、柳元景等辅政。废帝嗜杀无道,景和元年(465),校尉戴法兴以专擅被赐死,诸大臣内不自安,柳元景等密谋废帝而立义恭,事泄,帝自率兵讨杀义恭及元景。帝又诛杀若干大臣及宗室,没有被杀的宗室诸王,也备受侮辱。这时晋安王子勋(孝武帝子)为江州刺史,废帝忌之,子勋遂起兵反。既而湘东王彧(文帝子)与帝左右寿寂之等弑帝,彧继位,是为明帝,改元泰始。明帝即位后,子勋不服,传檄声讨,宗室诸王之出镇各地者,多起兵响应。泰始二年(466),子勋称帝于寻阳(今江西九江市),明帝遣沈攸之等讨灭之。明帝为人猜忌凶狠,子勋败亡后,又尽杀孝武帝子十余人,兄弟被杀者亦有数人。总计武帝九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死于非命者达十之七八。

泰豫元年(472),明帝死,太子昱立,是为后废帝,时年十岁,由袁粲、褚渊等辅政。时桂阳王休范(文帝子)为江州刺史,自以尊亲不能为宰辅,甚为怨愤。元徽二年(474),休范举兵于寻阳,直趋建康,帝以右卫将军萧道成讨灭之。废帝渐长,凶狂失德。当时建平王景素(文帝孙)负有盛誉,朝野归心,深为帝亲戚及左右所忌。元徽四年(476),景素据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起兵,失败被杀。自休范之乱平定后,萧道成权势日隆,阴有篡位之志,密与帝左右相结。次年,废帝为左右杨玉夫所弑。道成入宫,处理后事,迎立安成王准(明帝子),是为顺帝,并改元升明。从此道成乃得独揽朝政。

时荆州刺史沈攸之,也有异图,乃发兵讨萧道成,责其擅自废立。袁粲亦谋讨道成,为褚渊所告,事败而死。沈攸之东攻郢城(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连遭挫败,士卒逃散甚多。升明二年(478)初,攸之欲返江陵,而江陵已为萧道成心腹雍州刺史张敬儿所得,攸之进退失据,遂自杀,从他起事到失败仅三个月。攸之既死,宋朝再没有可与萧道成抗衡的人。次年,道成遂顺利篡宋。

萧道成祖籍兰陵(今山东峄县东),西晋末徙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为当地望族。父承之,仕宋为右将军。道成篡宋后,改国号为齐,是为齐高帝。他为政颇务节俭,且崇尚儒家言,因此南齐初期,宗室猜忌杀戮之风,远不如宋世为烈。建元四年(482),高帝死,太子颐继位,是为武帝。武帝在位十一年,政俗甚美,史称“永明之治”。他对宗室也颇能保全,其同母弟豫章王嶷,高帝时几立为太子,但他对嶷仍能友爱,使之保功名以终。他的缺点,则是奢侈,例如后宫竟多至万人。永明十一年(493),太子长懋死,武帝立其长子昭业为皇太孙。同年,武帝死,昭业继位。

昭业即位后,宗室萧鸾(高帝兄子)辅政。昭业行为放荡,但不若宋两废帝的凶残。萧鸾阴谋篡位,于次年遣人入宫弑昭业,追废为郁林王,改立其弟昭文。自此萧鸾权势益隆,未几鸾又废昭文为海陵王,自即帝位,是为明帝。明帝得志后,即大事屠杀宗室诸王。齐高武两帝时,对宗室诸王,虽能保全,但管制甚严,诸王在外任刺史的,政府都为其置一“典签”的官,以之管理州政,监视诸王,权威超过刺史。及明帝欲除在外诸王,都命典签杀之,竟无一人相抗。

永泰元年(498),明帝死,太子宝卷继位,他狎昵群小,荒嬉无度。永元二年(500),齐将崔慧景据广陵叛,直扑建康。豫州刺史萧懿,时屯兵小岘(今安徽合肥市东),闻讯立即入援,击斩慧景;但萧懿为宝卷所忌,竟于同年被杀。萧懿弟雍州刺史萧衍,久蓄异志,闻懿死乃举兵反。雍州当今湖北省北部地,因系南北兵冲,故军力甚强。次年,萧衍奉荆州刺史南康王宝融为相国,既而宝融即帝位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是为和帝。帝以衍为征东将军,率兵东下,所向克捷,直抵建康。宝卷遣军十万,结阵于秦淮水南,为衍所破。宝卷为将军王国珍所杀,衍遂入建康,追废宝卷为东昏侯。齐以萧衍为梁王,掌握国政,衍乃诛杀若干宗室,以为篡位的准备。中兴二年(502),衍废和帝为巴陵王而自即帝位,是为梁武帝,并改元天监,于是齐亡。

(三)梁的兴盛

梁武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与齐室同宗,为人恭俭,即位后颇能勤政爱民。据说他每到冬月,四更即秉烛视事,膳食惟豆羹粗粝,身衣布服,摒除音乐。他亲任朝臣周舍、徐勉,舍参预机要者二十余年,性极俭素,勉也公而忘私,家无蓄积。由于武帝君臣的克勤克俭,因而政治清明,国内安定,蔚成江表的盛世。

武帝博学能文,对学术也加意提倡,他的最大功绩是扩充国学。南朝自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始建国学,至二十七年(450),以与北魏战争而废除。齐高帝建元四年(492),复立国学,有学生一百五十人,但同年即因高帝之丧而停办。其后齐武帝、明帝也曾两度兴建国学,但时间短暂,自不会有多大效果。到梁武帝天监四年(505),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每人主持学馆一座,每馆有学生数百人,由国家供给其生活必需品,绩优者由政府任为官吏。七年(508),又正式建立国学,学生除公卿子弟外,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须入学。大同七年(541),又于宫城西部设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讲学。因为教育的发达,所以南朝文物,也以此时为最盛。

梁武帝初年,正值北魏宣武帝在位,其时魏室已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迁都洛阳,鲜卑人正展开大规模的汉化。魏的国势,看来虽仍甚昌盛,但实际已开始走下坡路。其时南北国界,已移至淮水以南。宋初,南朝北境本在黄河以南,虽然文帝末年北伐失败,魏人南下,但不久退回,失地又为宋所收复。明帝时,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降魏,宋遣军伐之,为魏所败,于是淮北及淮西之地,尽沦于魏。至齐东昏侯时,寿阳(今安徽寿县)守将裴叔业降魏,于是魏人势力,及于淮南。武帝将篡齐,齐宗室萧宝寅奔魏,请兵伐梁,魏不从。其后梁江州刺史陈伯之亦降魏,请兵自效,魏乃有南侵之意。

梁武帝萧衍,选自《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

天监二年(503),魏开始攻梁,二三年间,东拔淮南数城,西取义阳(今河南信阳市南)及梁州(今陕西省南部)之地,益州几至不保,梁地大削。五年(506),梁大举伐魏,以临川王宏(武帝弟)督诸军北进,魏以中山王英拒之,梁师溃于梁城(今安徽寿县东北)。次年,中山王英围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时魏师数十万,而城中梁军仅三千人,守将昌义之竭力拒战,魏军终不能克。既而梁先后以曹景宗、韦睿率军赴援,内外夹击,魏师大溃。英脱身走,魏军死于淮水者十余万,为梁所斩俘者又数万人。这是南北朝交兵以来,南朝前所未有的大捷。

钟离之役后,梁魏仍时有小战。至十三年(514),梁欲复寿阳,于是大战又起。魏将李崇,在寿阳十年,与梁战屡胜,梁多方谋去之,终未如愿。是年,武帝用魏降人王足计,发兵民三十万,于寿阳城外筑堰,用以截淮水灌城。十五年(516)四月,堰成。堰长九里,高二十丈,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堰上树植杞柳,军队亦列营其上。至八月,淮水暴涨,堰突倾坏,军民漂流入海者十余万人。魏本拟出动大军攻夺淮堰,闻堰坏而止。此役之后,梁无力大举,魏亦以孝明帝幼弱,胡太后当权,内政不修,国力渐衰,以是双方能相安一时。普通元年(520),梁魏开始通好。

其后魏国内大乱,干戈四起,其势益衰。这时梁本有复兴的机会,但江左晏安已久,兵力不振;而武帝又非雄才大略,虽也曾乘时进取,但似乎并没有全盘计划,同时也没有全力以赴;因此用兵范围,总不出淮水两岸。武帝自普通五年(524)起,再度北伐,虽多克获,但也间有顿挫。至七年(526),梁克寿阳,凡下五十二城,要算淮堰之役后武帝北伐的最大收获。武帝经略北方的另一失策处,即是始终想藉降人的力量为前驱,以期不劳而获。大通二年(528),魏孝明帝死,国内大乱,魏宗室元颢奔梁。武帝乃立元颢为魏主,以陈庆之率兵送之北归。颢等北上,克复洛阳,终以孤军无援,未能成事。元颢为魏人所杀,庆之间道逃回,梁军全覆。但此后武帝仍不放弃利用降人的念头,终致造成末年的侯景之乱。

(四)侯景之乱与陈的建立

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的前期,为南朝的盛世,但到晚年,政治日见腐败。他晚年崇信佛法,为政过于宽大,因此刑典废弛,纪纲不立。当时全国的僧尼道士以及他们所收养的徒众,数目几占全国户口的一半,仅建康一地,便有佛寺五百余所。他们都不负赋役,使国家财政,蒙受极大的损失。[见《南史》卷七十《郭祖深传》]同时政风不整,官吏类多贪残,奢侈之风,也弥漫于国中。此外武帝对子孙过分宽纵,因此宗室诸王,大都骄纵不法。当时诸王多出任刺史,分典要地,他们各握重兵,互不相下,政治既如此衰弊,武帝自然无法集中全力,大举北进。因此虽值北魏内乱,梁北伐之师,仍不能建立大功。中大通六年(534)后,魏分裂为东西二国,战乱益烈;而武帝佞佛益笃,不再积极的从事外战,只寄望于北方降人的来归。

太清元年(547),东魏大将侯景以河南地来降。其时梁与东魏和,边境无事,廷臣多不主纳降,武帝不从。于是封景为河南王,并遣兵北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东魏以慕容绍宗赴援,大败梁师。次年,侯景亦为绍宗所败,南下夺据寿阳。既而武帝用朱异之计,欲送还侯景以与东魏和,事为景所知,乃举兵反,南下历阳(今安徽和县)。梁以临贺王正德(武帝侄)御之,正德暗与景通,迎之渡江。景率众直逼建康,正德又开城门纳之。梁以羊侃守台城,景不能克,乃奉正德即位,自为丞相。三年(549),景以各地援军相继而至,伪表求和,以阻援兵。梁与之盟,但不久景又毁盟,猛攻台城,终于攻陷。景乃废杀正德,自为大丞相,专制朝政。而武帝为景所制,忧愤成疾,困饿而死。太子纲继立,是为简文帝,实际已等于傀儡。

这时虽然国遭大难,但镇守西部各州的宗室诸王,对之并不关心,反以内斗为务。湘东王绎(武帝子)时为荆州刺史,虽曾移檄讨侯景,但迁延不进。绎又与湘州刺史河东王誉(武帝孙)交恶,以兵伐之,誉求救于雍州刺史岳阳王詧(誉弟),詧自襄阳攻江陵,不克而还。詧遂遣使求援于西魏,愿为附庸,以与绎敌。大宝元年(550),西魏尽取汉水以东之地,进逼江陵,绎与之盟,并送质子,西魏始退兵。既而绎以王僧辩攻杀誉于长沙,又驱走郢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刺史邵陵王纶。

二年(551),侯景亲自率军西上,攻湘东王绎,为王僧辩败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市),遁回建康。景亟谋称帝,乃废杀简文帝,改立豫章王栋(武帝曾孙),不久废栋称帝,国号曰汉。次年,湘东王绎命王僧辩等东击侯景,会始兴(今广东韵关市)太守陈霸先于溢口(今江西九江市西),然后联兵东下。先是霸先于台城陷后,起兵讨景,遣使诣绎,愿受绎节度,至是引兵来会。西军大破侯景军于姑孰,直逼建康。景亲自拒战,兵败欲东逃入海,途中为人所杀,其乱乃定。

侯景既灭,湘东王绎遂即帝位,改元承圣,是为元帝。帝仍都江陵,并遣人杀豫章王栋,以绝人心。其时武陵王纪(武帝子)为益州刺史,亦拥兵称帝。承圣二年(553),纪伐江陵,元帝求援于西魏,擒纪杀之,益州遂为西魏所有。次年,萧詧引西魏兵伐江陵,杀元帝。西魏迁詧于江陵,立为皇帝,史称其国为“后梁”。西魏仅给詧荆州之地三百里,并派兵加以监视,而襄阳亦为西魏所有。

自侯景乱起,东部江北之地,多为东魏占去。简文帝初,东魏为北齐所篡,江北地复归齐。及元帝被杀,王僧辩、陈霸先奉晋安王方智(元帝少子)即位,是为敬帝。北齐则送梁宗室萧渊明(懿子)入立,先是渊明于武帝末年北伐东魏,兵败被执,至是北齐以兵送之。梁师拒之大败,王僧辩惧,迎纳渊明,渊明遂即帝位于建康。时陈霸先在京口,遣使争之不得,乃以兵袭建康,杀僧辩于石头城,复立敬帝,自此霸先独专梁政。太平元年(556),北齐来侵,渡江逼建康,为霸先所败。次年,霸先废敬帝自立,国号曰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陈新承大乱之后,不但国土残破,文物储积都损毁一空;虽能乘北方分裂勉强立足于江南,但从此国势不振,直到为北朝灭亡而后已。

三、北魏分裂与南北统一

(一)北魏的汉化与衰乱

魏太武帝于宋元嘉二十九年(452)为中常侍宗爱所弑,其太子晃已先死,晃子濬年幼,爱乃立太武庶子南安王余。余以宗爱专恣,欲夺其权,又为爱所弑。同年,朝臣刘尼、源贺等拥濬继位,是为文成帝,遂族诛宗爱。文成帝在位十三年,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死。太子弘继立,是为献文帝,年十二,丞相乙浑专政。次年,太后冯氏(文成帝后)诛乙浑,临朝称制,既而归政。献文好黄老浮屠,于七年(471)传位于太子宏而自称太上皇。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年仅五岁。冯太后汉人,猜忌多智,但内行不正,夙怨献文。献文禅位后五年而死,时言为太后所鸩。献文既死,太后复临朝,与南齐通好,政治尚为安定,但她颇有滥刑和奢侈的缺点。

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冯太后死,孝文始得亲政。他可能受冯太后的熏陶,倾慕汉化,颇有“大一统”的思想。时魏的版图,已扩至淮水以北,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距离魏的南境过远,且酷寒多风沙,人口稀少,又无漕运,不宜于南进的推动。因此他想迁都洛阳,又恐臣下不从,乃议大举伐齐,胁众南下。十一年(493),孝文率步骑三十万南下,止于洛阳。次年,遂定都之。魏的若干制度,本系参酌汉制而成,但孝文认为鲜卑人汉化的程度,尚不够彻底,因此迁都以后,遂即展开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当时洛阳是北方汉化的中心,自然也是推行汉化的最好环境。在他迁都后的三年中(494~496),曾颁行许多有关汉化的措施,其重要者如下:

(一)禁止胡服。当时胡人衣狭而短,汉人衣宽而长,至是他本人袭服汉族帝王衣冠,一般士民也须着汉服。(二)禁止胡语。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即鲜卑语),俱从汉音;官吏北语于朝廷者免官。(三)改变度量。改用长尺大斗,均依汉制。(四)推广教育。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小学于洛阳,并征求天下遗书,以充秘阁。(五)禁止归葬。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即葬于河南,不准还北,于是南迁者均改籍贯为河南洛阳人。(六)改变姓氏。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余功臣旧族,亦均改之。

孝文帝的汉化,大大提高了鲜卑人文化和生活的水准;但另一方面也使鲜卑人沾染了不少汉人的毛病,诸如奢侈、文弱等,这些缺点,在孝文身后,都逐渐暴露出来。孝文迁都后,除了在国内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对外便是接二连三的伐齐。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他遣师分道攻齐。东路魏军攻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不克,他自率大军赴援,并遣军临江,数明帝之罪。但钟离终攻不下,不得已退师,其他各路魏军,亦皆无功而返。四年(497),孝文自率大军攻齐,欲取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魏进军后,连陷要地,于次年围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北),不克。适值齐明帝死,而高车又兴师抗魏,孝文乃以“礼不伐丧”为由,引兵而还。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齐以陈显达、崔慧景等北伐,孝文自将御之,大败齐师于马圈(今河南邓州市东北),显达等南走,孝文也以病笃北还,死于途中。太子恪继立,是为宣武帝。次年,魏人取齐寿阳。

宣武即位后,外戚高肇(孝文帝后兄)及幸臣茹皓专权,所为横暴,政治渐坏。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魏以高肇率师攻梁、益州。次年,宣武帝死,朝臣于忠等迎立宣武次子诩,是为孝明帝,年仅六岁。高肇闻讯,中途回师,至洛阳后,为于忠所杀,而忠行为亦多不法。孝明年幼,由生母胡太后临朝。太后汉人,性情淫放,逼幸清河王怿(孝文帝子)而以之辅政,并信用妹夫元叉及侍中刘腾。她本人生活奢侈,崇信佛教,在洛阳大修寺院,加以赏赐无度,靡费极多。既而元叉等与清河王怿结怨,于普通元年(520),与刘腾合谋杀怿,并幽胡太后,由是二人专权,威震内外。叉好酒色,腾好财货,因而朝政益乱。四年(523),刘腾死。明帝与胡太后密谋黜叉,丞相高阳王雍亦参其谋。六年(525),太后复临朝,贬元叉为民,不久赐死。

从宣武帝到孝明帝初期的二十余年,是北魏衰乱的起点,政治与社会风气,在这段时间中,业已腐化不堪。奢侈之风,弥漫着整个首都,王公大臣,类皆穷极豪华。仅高阳王雍一家,便拥有僮仆六千,妓女五百,贵族的豪富,于此可见。至于他们财富的来源,当然离不开贪污。风气如此,纪律自然废弛。禁军官兵,因受文臣排抑,曾掀起变乱,公开杀戮大臣,朝廷亦不敢深究。胡太后再度临朝后,仍信用嬖宠,并与孝明帝不合,政治益形恶化。魏中央政府虽萎靡至此,但屯戍北边诸镇的少数鲜卑人,因汉化程度较浅,尚保有其原始的朴勇性格,因此魏的北方与首都,渐变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区。这两个区域,由隔阂而致对立,终致造成魏帝国空前的内乱。

(二)六镇之变与魏分东西

道武帝时,因有柔然之患,于北方边境设置六个兵镇,派重兵长期屯戍,以保卫首都平城,六镇是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抚冥(今地不详)、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怀荒(今河北蔚县)、御夷(今河北赤城县北)。道武以后设立的,又有沃野(今宁夏银川市东北)等镇。戍守六镇的官兵,主要为鲜卑人和少数胡化的汉人。最初魏政府对六镇异常重视,多简派亲贵,出为镇将,士兵也多是高门子弟。六镇官长,亦可随时返京任职。但自魏迁都洛阳,因与六镇距离辽远,中央政府待之渐薄。而六镇官兵,世代远戍,情感上也渐与中央疏淡。同时六镇地方贫瘠,文化低落,镇人仍保有鲜卑的原始习俗,与生活已经汉化的洛阳鲜卑,精神上的裂痕日深。加以洛阳鲜卑对之日益歧视,婚宦均不平等,以致六镇鲜卑的社会地位,大为降低。郁愤既久,遂爆发不可收拾的大叛乱。

梁普通四年(523),柔然入寇怀荒镇,镇民以请粮不遂,杀镇将于景而反。既而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也聚众杀镇将而叛,连败魏师,至七年(526),其乱始平。自破六韩乱起,六镇皆叛,盗贼蜂起,北边几尽成盗区。主要的叛乱集团,西有莫折念生、万俟丑奴等起兵秦陇,寇扰关中;东有杜洛周、葛荣等盘据幽冀,横行河北。他们的势力虽大,尚不足颠覆魏室,当他们被一一消灭后,魏室却遭遇更大的灾难。

胡太后与明帝母子之间,积不相能,明帝思结外援以制太后,乃有召尔朱荣入京的事。尔朱氏世为鲜卑酋帅,累受魏封,显贵已久。自魏迁都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成为北方重镇,代替了以往六镇的地位。当时尔朱荣正镇晋阳,拥有重兵,他与并州刺史元天穆等相结,密谋举兵,正太后之罪。明帝欲去太后幸臣郑俨、徐纥,乃于梁大通二年(528)密召尔朱荣入京。荣以高欢为前锋,行至中途,帝又诏止之。于是郑俨等与太后害帝,迎立临洮王世子钊(孝文帝曾孙)即位,年仅三岁。同年,尔朱荣举兵南下,中途潜迎长乐王子攸(献文帝孙),奉以为帝,是为孝庄帝。继而长驱渡河至洛阳,杀王公朝臣二千余人,并沉胡太后与幼帝于河。孝庄既立,尔朱荣自返晋阳,孝庄以荣为大丞相,并以其女为后。魏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刺史北海王颢(献文帝孙),以荣残暴,率左右奔梁。次年,梁人以兵送颢至洛阳,孝庄出奔,但颢不久为荣所灭。

尔朱荣平元颢后,声势益盛,于晋阳遥制朝政,尔朱后嫉妒尤甚。孝庄内外受迫,亟欲图荣。梁中大通二年(530),荣复至洛阳,孝庄伏兵袭杀之,荣从弟世隆,帅荣部北遁。荣从子兆,时为汾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东北)刺史,闻变移据晋阳。尔朱世隆至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尔朱兆来会,共推长广王晔(太武帝太子晃之曾孙)即帝位。继而兆轻骑掩袭洛阳,囚孝庄帝,送晋阳杀之。三年(531),尔朱世隆等以晔无人望而废之,改立广陵王恭(献文帝孙),是为节闵帝。

同年,魏河北大使高乾与弟敖曹据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为孝庄举哀,声讨尔朱氏,以其地迎高欢。这时高欢正统六镇军,屯阳曲川(在今山西阳曲县),闻讯乃至信都,举兵讨尔朱兆,并奉渤海太守元朗(晃玄孙)为帝,欢为丞相。四年(532),高欢克邺,徙朗居之。继而大破尔朱兆于韩陵(山名,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兆逃奔晋阳。欢遂入洛阳,废元朗及节闵帝,改立平阳王修(孝文帝孙),是为孝武帝。然后北讨尔朱兆,兆不敌,大掠晋阳,退归其故乡秀容(今山西忻州市西北)。次年,高欢再讨之,兆败死,欢乃留镇晋阳。高欢本汉人,为魏侍御史高谧之后,因世居怀朔镇,遂习染胡化,与鲜卑同。

孝武帝欲除高欢,乃与关中镇将贺拔岳相结,待机而动。高欢恐岳为患,于中大通六年(534)使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杀岳。孝武以宇文泰统岳军讨悦杀之,遂以泰镇关中,恃为外援。贺拔岳、宇文泰均为尔朱荣旧部,泰起家武川,也属于北边鲜卑。同年,孝武下诏数高欢之罪,欢率师南下,孝武西奔长安,投宇文泰。欢追之不及,乃立清河王亶(孝文帝孙)世子善见,徙都于邺,是为东魏孝静帝。孝武至长安,以宇文泰为大丞相辅政。既而泰弑孝武,改立南阳王宝炬(孝文帝孙),是为西魏文帝。至此魏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国,两国政权,也分别落入高氏和宇文氏的掌握。

(三)北齐北周的交兵

魏自分为东西两国,大致以沿今山西陕西两省边界自北往南的一段黄河为界。东魏占有这段黄河以东及淮水以北的土地,西魏则占有黄河以西及秦岭以北的土地,亦即所谓关陇地区。东魏自孝静帝徙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高欢自为相国,并以长子高澄掌政,还镇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此后屡与西魏交兵,洛阳附近的黄河南北地区,便是当时的主要战场,双方各拥有一部分善战的北边鲜卑,因此一时难分高下。

西魏骑兵和步兵战斗图,甘者省敦煌市莫高窟285窟壁画。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西魏士兵使用各种武器作战的情形,是有关西魏难得的图像资料。

以整个的人力物力而论,西魏远较东魏为差,比南方的梁也有逊色。至于精神文化的凭藉,东魏承受北魏孝文帝汉化以来的文明,梁则是中国正统文化之所在地,都非荒残僻陋的关陇地区所能及。因此宇文泰也制定一套政策,以弥补这些缺憾。一方面设法建立关中地区的文化正统地位,以祛除其辖境中人士在文化方面的自卑感;一方面设法使其麾下的北边鲜卑保有其勇武的性格,并使胡化的汉族军人继续保持其胡化,而不受汉族文弱风气的熏染。他的办法大体可分四点:一是附会古代的历史,把关中地区称为汉族文化的发源地,因为中国古代文物昌盛的周朝便兴起于关中。二是利用关中世族苏绰等,根据周礼,建立官制,表示继周而兴。三是仍保持鲜卑旧有的部落兵制,表面则缘饰以周礼,这种制度即所谓“府兵制”。把鲜卑人及少数胡化汉人纳入这种军事组织,使其成为专司战斗的集团,与务农的汉人隔离。四是把若干原籍关东的有功汉将,改为关中籍贯,或命他们冒充鲜卑部落的后裔。这些办法,一时颇有成效,奠定了后来北周的强大基础。

梁太清元年(547),高欢死,高澄当国,居于晋阳。三年(549),澄至邺,为其部下所杀,弟洋继掌国政。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是为文宣帝,东魏遂亡。文宣在位十年,初年颇有作为,国势甚强。其时突厥初兴于漠北,文宣亲击突厥降之,与西魏战,也常致克捷。但六七年后,嗜酒淫佚,凶狂暴虐,与前判若两人。他末年酗酒成疾,委政于朝臣杨愔,愔颇明治术,政业得以不坠。

西魏文帝死于梁简文帝天正元年(551),子钦继立,是为废帝,因谋诛宇文泰,于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为泰所杀。弟廓继立,是为恭帝。泰死于梁敬帝太平元年(556),他专西魏政事达二十三年之久。在他专政期间,东进虽无大功,在南方则大有收获。他曾乘梁末内乱,首取梁益诸州,继而杀梁元帝,立萧詧以为附庸。他死后,世子觉继之当国,自称周公。次年(557),觉废恭帝,自称天王,国号周,是为孝愍帝。南方的陈,也接着建立。孝愍即位后,堂兄宇文护辅政,甚为专擅,大臣赵贵、独孤信,均为护所杀。同年,孝愍谋诛护,反为护所害。护改立宁都公毓(宇文泰子),是为明帝。明帝继位时仍称天王,至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始称帝。帝才识明敏,于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为护所鸩,帝临死传位弟邕,是为武帝。

周武帝即位时,北齐势已渐衰。北齐文宣帝死于永定三年(559),子殷继立,是为废帝。次年,为文宣弟常山王演所废,演自立,是为孝昭帝。天嘉二年(561),孝昭死,弟长广王湛继位,是为武成帝。武成信用佞臣和士开、祖珽等,政治日坏。六年(565),武成传位于太子纬,是为后主。后主时,和士开、祖珽等仍相继专权,齐政益乱。周武帝则为人英明,他的初年,仍由宇文护专政,他对护一味隐忍,使之不疑。其时突厥已灭柔然,雄踞塞北,护曾于齐武成帝时联突厥攻齐,虽遭失败,但齐损失亦大。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周武帝诛宇文护,始得亲政。而齐名将斛律光适于同年因谗被杀,齐势顿弱,于是周武帝决心伐齐。

北齐仪卫,北齐武平元年(570),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墓壁画。

太建七年(575),周武帝下诏伐齐,数路出兵。武帝自率六万人攻下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齐人迎战,值武帝染病,周师乃退。次年,武帝又自将伐齐,先占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齐后主自率十余万人来攻,为周所败。周师继进,齐后主传位于太子恒,自邺东逃,既而太子恒亦逃,周师又顺利取邺。后主及太子逃至青州,为周军擒获,于是齐亡,北方乃再度统一。

(四)隋的篡周与平陈

周灭北齐后,随即与陈发生冲突。陈自武帝建国,承丧乱之余,国内颇不安定。地方豪帅,多拥兵割据,叛乱时起。武帝无暇一一讨伐,乃采羁縻政策,曲予优容。永定三年(559),武帝死,侄蒨继位,是为文帝。其时国内尚多割据势力,他先后遣兵讨平之,政权始回。天嘉七年(566),文帝死,太子伯宗立,是为废帝。废帝于光大二年(568)为安成王顼(文帝弟)所废,顼自立,是为宣帝。宣帝欲恢复江北失地,于太建五年(573),遣吴明彻率师十万伐北齐。当时北齐内政不修,又以与周屡次作战,国力大衰,因此陈师一出,江北诸郡,次第克复,寿阳亦为明彻攻下。及至太建九年(577),齐灭亡,宣帝欲乘势进取徐、兖,仍以吴明彻统军北伐。次年,陈师围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其时齐地已尽为周有,周急遣王轨救彭城,大败陈师,明彻被擒。十一年(579),周师克寿阳,尽取陈江北之地,陈人乃又划江而守。至此,陈已朝不保夕,但因周新主的荒乱,暂时挽救了陈的危运。

周武帝死于太建十年(578),太子赟继位,是为宣帝。宣帝性情放纵,他即位后,诛杀重臣,委国政于东宫的旧僚郑译。次年,宣帝传位于太子阐,是为静帝。他本人则自称天元皇帝,行为乖谬,举朝为之不安。他有皇后五人,最先立者为杨后。后父杨坚,据说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十四代孙,其五世祖元寿,于北魏初年曾任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司马,遂世居之。坚父忠,为北周开国元勋,封隋国公,赐胡姓“普六茹”。坚于武帝时袭爵,其女也于武帝时立为太子妃。宣帝时,坚历居高位,但帝对他甚为忌视。太建十二年(580)五月,宣帝死。近臣刘昉、郑译等与杨坚有旧,见静帝幼冲,而坚有重名,乃矫诏命坚入总朝政。坚应命出任右大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宇文氏政权便轻易的归于杨氏。

杨坚专政后不久,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总管尉迟迥举兵讨坚,关东诸州,纷起响应。既而郧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市)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总管王谦也相继起兵。这时杨坚所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他以韦孝宽、王谊等分别进兵平乱,至十月,乱事全定。乱后,又尽杀周室诸王。次年二月,杨坚废静帝自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从他专周政到称帝,前后不过十个月,他之所以能迅速篡位,与周末军政大权潜移于汉人有关。

隋灭陈之战示意图。隋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文帝以五十余万大军,八路攻陈:秦王杨俊由襄阳沿汉水而南,进屯汉口;杨素舟师出永安东下;刘仁恩西出江陵接应杨素;这三路由秦王杨俊节制,意在牵制上游陈军,不令其向建康机动。晋王杨广自寿春,向东南进兵至六合;韩擒虎出庐江东进;贺若弼出广陵南下;王世积舟师出蕲春,攻九江;燕荣水师出东海,沿海南下,下大湖,攻吴县;以上五路由杨广统领,杨广兼任全军统帅,下游五路中,杨、贺、韩为主力,燕、王两军在东西两翼配合,并切断建康与外地联系。战事主要在长江上游与下游两处进行:杨俊水军进屯汉口后,杨素、刘仁恩两军配合,破陈军于狼尾滩、歧亭,长江上游陈军见势不利,欲东下守卫建康,被杨俊军阻于汉口及江夏以西,未能东援。下游:陈军恃江险,未能及时加强京口及采石守备,贺若弼乘机自广陵渡江,进占京口,一部进至曲阿,牵制陈军,主力西进至钟山;韩擒虎于横江夜渡,袭占采石,在新林与由南陵渡江的杜彦军会合,与贺若弼对建康形成东西夹击态势;陈军弃险不守,主力收缩至都城内外,正面布防,为贺若弼击溃一部,众师遂瓦解。次年正月,陈朝都城被陷,陈宣告灭亡。

自北魏末年北边鲜卑叛乱,造成东西魏的分裂,高欢、宇文泰各拥有一部善战的北边鲜卑,作为创业的资本。但这类北边鲜卑,为数不多,而大部汉化的鲜卑,业已积习难改,不任兵事。其后,东西经常作战,鲜卑官兵渐至不敷应用,因此不得不借重汉人。齐文宣时,曾简拔汉人的勇武者戍守边境。周武帝时,周境的汉人已有一半当兵,至其末年,周的军事将领更以汉人占大多数。同时政治实权也潜移到汉人手中,鲜卑人只是担任位高爵显的一类官职。周末朝廷中的文武两批汉人,大都拥护杨坚,他可能平日即是汉族官员所暗中拥戴的领袖,代周当是蓄谋已久的事。至于杨坚能够迅速讨平叛乱,则得力于府兵制。周的府兵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庞大战斗组织,其重心在关中,杨坚便以这批久练的士众,迅速击溃了声势虽大实系乌合的反对势力。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陈宣帝死,子叔宝继位,是为后主。后主善诗文,奢侈浪漫,不理政事。这时陈已衰微不堪,文帝久有灭陈之意,即位之初,即以贺若弼镇广陵(今江苏江都市),韩擒虎镇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暗中筹备。又用高颎计,每当陈秋收之时,遣兵扰乱,废其农时;并派人往陈境纵火,烧其积储;由是陈国日渐穷困。八年(588),文帝下诏伐陈,以晋王广出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区),秦王俊出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杨素出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三路进军,与陈邻接的其他地区也同时出兵,并以晋王广为全军统帅,总计此役隋凡动员士兵五十一万八千人。

次年初,贺若弼、韩擒虎相继渡江,贺下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韩下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分趋建康。贺军先至,陈以十万人迎战而败,全军瓦解。既而韩擒虎进抵城南,陈将任忠,引擒虎先入建康,擒陈后主。建康陷落后,陈将周罗睺、荀法尚扼守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上游隋军无法东下。晋王广命后主晓谕之,周等始降,其他各地也次第平定。隋的平陈,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自西晋永嘉之乱,中国境内的分裂战乱达三百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统一之局,并下开李唐的盛世。同时若不是他以汉人(虽然是累世胡化的汉人)篡周而统一,则首次征服中国的外族,极可能是鲜卑人的北周而不是蒙古人的元,这件事甚为后来的民族主义史家所称颂。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