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明医指掌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诸气证一

【歌】营运不息真元气,出自中焦统属肺。外护皮毛内导血,冲和百脉名为卫。七情六欲有所干,清者浊而行者滞。扰乱妄动失其常,痞闷壅塞从此致。局方治气多辛温,往往流传千古弊。至我丹溪一发挥,凡气有余从火治。气变火证常八九,冷生气者无一二。气虚气实细斟量,勿泥辛香峻削剂。

【论】夫气者,氤氲浩大之元气。斯气也,在外则卫护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调和阴阳。周流一身,营运不息,如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赏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则清者遽变而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扰乱妄动,失其常度,变而为火。河间云:五志过极,则为火也。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又云: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冷生气者,十无一、二也。若此者,则气之属火明矣。而局方以沉香、木香、丁、檀、藿、麝等香,与香附、砂仁、丁皮、益智、三棱、蓬术、枳壳、枳实、青皮、浓朴、半夏、乌药、紫苏、莱菔子等辛香燥剂之破耗者,通治诸气,此千古之弊也。丹溪《局方发挥》痛斥其非,以开后学之盲聩。若痞闷壅塞,喘满肿胀之证,或暂用以开导,若使常服久服,宁无助火添病,耗损真气乎?然,气有虚有实,安可一概治之乎?消息而调之可也。

【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濡软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气虚

劳役伤气,中气不足,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真气虚,脉脱神衰,气短不足息,人参养荣汤、生脉散。

气血两虚,自汗喘急,脉细,十全大补汤、八珍汤。

四君子汤(方见脾胃条。)

人参养荣汤治积劳虚损,气血俱亏。

人参(一钱,去芦) 白术(一钱,土炒) 白茯苓(八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八分) 黄(蜜炙,八分) 当归(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熟地黄(一钱) 远志(去心,八分) 五味子(八分) 肉桂(七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清晨服。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条。)

生脉散清暑益气,生脉补元。

人参(去芦,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五味子(一钱)

上用水煎,时时服之。

八珍汤平补气血,调和阴阳。

白术(一钱,炒) 人参(一钱) 当归(一钱二分) 熟地黄(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白芍药(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十全大补汤治男子、女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

白术(炒,一钱半) 人参(去芦,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炙,一钱)

当归(一钱二分) 白芍药(一钱) 川芎(八分) 熟地黄(一钱五分) 黄 (蜜炙,一钱) 肉桂(七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食前服。

气实

气实者,邪气实也,乃为气实,当从火治。气有余,便是火,当归龙荟丸。气实胀满,四七汤加黄芩、黄连、山栀、香附、枳实、陈皮之类。挟痰者,加栝蒌、贝母、香附、海石之类治之。

当归龙荟丸(方见胁痛条。)

四七汤治气实胀满,胸膈不舒,一切诸气之证。

浓朴(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两半) 紫苏(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服。

气滞

气滞者,郁而不伸也,木香化滞汤主之。破滞气在上,枳壳、桔梗、砂仁、香附。在中,浓朴、枳实。

在下,青皮、木香、槟榔。因怒而气滞不行者,二陈汤加山栀、柴胡、香附。气滞而痛,再加木香、乌药。在内挟相火上冲而气滞者,知母、黄柏、黄芩、黄连、香附。阴虚气滞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木香化滞汤治因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枳实(二分) 柴胡(四分) 木香(三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一分) 半夏(姜制,一钱) 草豆蔻(五分) 当归(二分) 红花(一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气寒

气寒者,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在表,身热者,麻黄、桂枝之类。寒气犯脑作痛,羌活黑附汤。寒气犯胃作痛,草豆蔻丸。寒气在腹作痛,作泻,作呕,厥逆者,理中汤。寒气在少腹作痛,脉沉迟,厥冷,四逆汤加吴茱萸,或理中汤加吴茱萸。

羌活黑附汤羌活(五分) 黑附(炮,三分) 苍术(五分) 麻黄(不去根,三分) 僵蚕(三分) 白芷(二分) 升麻(二分) 防风(二分) 黄 (一钱) 黄柏(三分,酒炒)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不拘时服。

草豆蔻丸治秋、冬伤寒冷之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草豆蔻(湿面裹,煨,去皮取仁,一两) 大麦 面(炒黄色,半两) 神曲(炒黄,半两) 白术(炒,一两) 黄芩(半两,去皮) 枳实(麸炒黄色,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晒干,半两) 橘皮(一钱) 青皮(二钱) 干生姜(二钱) 炒盐(半钱)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如冬月用,别作一药,不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加以温剂,是其治也。然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之,随时之宜,不可不知也。

理中汤(方见中寒条。)

四逆汤(方见中寒条。)

达按:经云:诸痛皆因于气,诸病皆生于气。诚哉斯言!是气也,常则为气,导引血液,升降三焦,周流四体。变则为火,有升无降,燔灼中外,以致血液停留,为痰为积。充乎脏腑,溢乎经络,胶乎咽膈,为咳呕、为痞塞、为胀满,为疼痛之所由也。凡遇气动痛作之时,非辛温消散不可。然必详其所起之因,触动何脏之令,于辛温药中,加以苦寒之药尤佳。如:喜动心火,加黄连。怒动肝火,加柴胡。悲动肺火,加黄芩。恐动肾火,加黄柏。思动脾火,加芍药之类是也。

卷三

诸血证二

【歌】血是人身水谷精,生于脾胃统于心。动言视听皆资用,脉络形容足壮神。阳火煎熬偏易耗,阴精有质故难成。虚劳咳咯真阴损,吐衄多因火载升。男子便红缘湿火,女人血热病崩淋。脉芤而涩知无血,色夺神枯是损阴。血热血寒虚与实,临时诊候细详情。若缘蓄血生潮热,药剂斟量及早行。血因脱损焦姜补,燕地归芎信有灵。

【论】夫血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灌溉一身。故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掌得之而能摄,足得之而能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所以,视、听、言、动、脏、腑、脉络,靡不由于血之运用也,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血盛则形盛,血弱则神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故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为血。《内经》所谓:脉者,血之府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盖血属阴,难成而易亏。由乎人之节欲者少,不能谨养,以致阳火滋甚,日渐煎熬,真阴内损,而吐衄,血妄行于上,便溺,血渗泄于下,而精神内损,百病由此而生焉。

【脉】诸证见血,皆见芤涩。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洪大,后必难治。

四物汤补血之要药。

当归(二钱,分三,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

熟地黄(一钱,血中血药也,通肾经,能生真阴之虚也)

川芎(一钱半,血中气药也,通肝经,能行血滞于气也)

白芍药(一钱半,阴分药也,通脾经,能治血虚腹痛也)

上锉,一剂,水煎服。

经脉不行,加红花、苏木。妊妇动胎,加艾叶、香附、苏梗。血痢,加阿胶、艾叶。口干烦渴,加麦冬、乌梅、干葛。便秘,加桃仁、大黄。大渴烦躁,加人参、麦冬、知母、石膏。五心烦热,加黄芩、柴胡、地骨皮、百合,虚烦不睡,加淡竹叶、石膏、人参。怔忡恍惚,加远志、枣仁。

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络受伤,故血从嗽而出也。丹溪云:先痰嗽而后见红者,多是痰积生热,以降痰火为急,宜煎桔梗、枳壳、黄芩、橘红,送下天门冬丸。先见红而后痰嗽者,多是阴虚火动,痰不下降,宜以四物汤加痰药、火药。

天门冬丸治咯血、吐血,润肺止嗽。

天门冬(一两) 阿胶(炮,五钱) 甘草(五钱) 贝母(去心,五钱) 白茯苓(五钱) 杏仁(五钱)

上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咯血

咯血者,痰中咯出血疙瘩也。

按:薛立斋云:此证多因心气虚耗,不能主血,血不归经,停留于内,故得咯而出。其证面色萎黄,五心烦热是也。若郁热甚者,生地黄散。咯血及痰中血丝者,四物汤加竹沥、姜汁、牛膝、童便、青黛。虚嗽咯血者,太平丸。劳瘵咯血者,详本条内。

生地黄散治痰火郁结,衄血、咯血、吐血,阴虚阳亢。

枸杞子(五分) 软柴胡(五分) 黄连(炒,五分) 地骨皮(五分) 天门冬(五分) 白芍药(五分) 甘草(炒,五分) 黄芩(炒,五分) 黄 (五分) 生地黄(五分) 熟地黄(五分)

太平丸(方见虚劳门。)

吐血

吐血者,呕出全血是也。

达按:经云: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则复归于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昼则听令于心。心为君,肝为相,君火一动,相火从之,相火一动,六经之火从之。火动,则血随以动,火升,则血随以升。善调摄者,寡欲节劳,常使君火不动,相火隐伏。火伏,则血随以伏矣,何病之有?惟不知命者,不自量其血气之强弱,本元之虚实,奔走道路而不惮其劳,纵情女色而强努其力,以有限之精神,而供无穷之作用。六经受伤,血液流迸,聚于两胁胸臆之间,乘火而升。其伤重者,从夹脊而上,如潮涌至,势不可遏,法当从其出,不可强为之御也。

盖所出之血,皆败血也,纵能止之,亦不归经,久当复出,故不可御。必服以消血之药,佐以润下之剂,使其败血下行,乃服止血之剂,以杜其根,服补血之剂,以还其元,庶可以收全功也。

花蕊石散(方见劳瘵条。)

四生丸治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者。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各等分)

上研,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麦门冬饮子治气虚吐血,或血虚不能摄血者。

麦冬(去心,一钱) 黄 (蜜炙,一钱) 当归身(五分) 人参(五分) 生地黄(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

上锉,一剂,水煎服。

血不止加阿胶、炒蒲黄、白茅花。兼痰加贝母、桔梗。

丹溪方治呕血,衄血,一切火载血升,上行之证。

四物加山栀、童便、姜汁,或用韭汁,童便相和饮之。

衄血

衄血,鼻中出血也。夫气血调和,则循环经络。若劳伤元气,阴虚火动,气逆于肺,则血随鼻而衄也,犀角地黄汤主之。经云: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犀角地黄汤治热郁不解,泛行经络,或流肠胃,随气涌泄,以致衄血,吐血,或为便血,或为蓄血等证。

犀角(上) 生地黄(中) 芍药(中) 丹皮(下)

上锉,水煎温服。

若活血,加桃仁、红花。若止血,加黄连、山栀。止衄,加黄芩、茅花。破瘀血,加桃仁、大黄,用此者,恐桃仁承气太峻故也。如吐、衄血甚,不止者,用茅根、侧柏、藕三味捣汁,磨京墨入本方调服即止。鼻衄不止者,外用劫法:用水纸搭在鼻冲,随用山栀炒黑,牡蛎、龙骨火 ,京墨、百草霜共为细末,加血余烧灰各等分,用茅花水湿蘸药,入鼻中即止。如无茅花,将纸捻水湿蘸前药末入鼻中,甚妙。

便血

便血者,大便血也。多因饮食起居,或六淫七情致伤,令元气亏损,阳络外伤而然也。若膏粱积热者,加味清胃散。大肠风热者,四物加侧柏、荆芥、秦艽、枳壳、丹皮、柴胡。阴结者,平胃地榆汤。

加味清胃散即本方加犀角、连翘、甘草。(方见火证。)

加减四物汤治肠风下血。

侧柏(炒,五分) 荆芥(五分) 槐花(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 枳壳(麸炒,一钱) 生地黄(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服。

若热炽甚 加山栀、黄芩、黄连。血不止,加升麻、秦艽、阿胶、地榆。

平胃地榆汤治阴统便血,即《内经》所谓: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是也。

人参(八分) 白术(八分) 茯苓(七分) 甘草(七分) 陈皮(七分) 苍术(七分) 浓朴(七分) 干姜(炮,六分) 益智(炮,六分) 附子(炮,六分) 升麻(六分) 葛根(七分) 地榆(八分)

神曲(六分) 白芍药(八分) 当归(八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溺血

溺血者,小便血也。盖心主血,通行经络,循环脏腑。若得寒则凝涩,得热则妄行,失其常道,则溢渗于脬,小便出血也。不痛,小蓟饮。不止,蒲黄散。实者,当归承气汤,后以四物汤,加小蓟、山栀、滑石、琥珀。虚者,胶艾汤。

小蓟饮小蓟(一钱) 山栀(一钱) 当归(一钱) 生地黄(一钱半) 滑石(一钱) 甘草(八分) 蒲黄(一钱) 藕节(一钱半) 淡竹叶(八分) 通草(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当归承气汤即小承气汤加当归。(小承气方见伤食。)

胶艾汤即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炙甘草各一钱。

瘀血

达按:跌扑损伤,或被人打踢,或物相撞,或取闪肭,或奔走努力,或受困屈,或发恼怒,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肋下、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醒,如死之状,良久复苏。

轻则复元活血汤,重则桃仁承气汤主之,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在上者,宜饮韭汁,切不可饮冷水,血见寒则凝,但一丝血入心即死。若医家不识,见其寒热胀满,罔察其痛处,若有痛肿,手难近,按其脉芤涩,或数,以明之。盖肝为血海,凡有瘀血,必蓄积于心胸、胁下,或小腹之分,乃肝部也。心主血,肝藏血,脾为之流,但小便如常者,蓄血证也。内伤瘀血证,必自汗。

复元活血汤治瘀血留于胸胁腹肚,疼痛不可忍。

柴胡(上) 花粉 当归(中) 红花 甘草(下) 大黄(上,酒浸) 穿山甲(炮) 桃仁(中,酒浸,研如泥)

上,用水一盏,酒半盏,煎一盏,加桃仁泥,再煎至八分,温服,以利为度。

桃仁承气汤治蓄血胀满,大实大痛,手不可近者。

桃仁 大黄 芒硝(上) 甘草(下) 桂枝(中) 加:丹皮(上) 枳壳(中)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盖,入大黄一、二沸,再下芒硝,一沸,热服,取下黑物。

外有热加柴胡。在上,加桔梗(中)、苏木。在下,加牛膝(中)。两胁并小腹硬满痛者,加青皮(中)、川芎(中)、归尾(上)、芍药(中)。痛甚,加玄胡索、红花。血未下,加童便、姜汁少许。血证若头面、身黄者,姜渣绢裹擦之,其黄自退矣。

卷三

痰证三

【歌】水谷消磨气血成,滋荣脉络壮元精。七情四气时冲逆,脾胃旋伤懒营运。胃口从此留宿饮,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却是痰涎滞在经。或痒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结瘤瘿。皮间肿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胁稍成癖积,行来髀 作酸疼。或如绵絮如梅核,或若桃胶蚬肉形。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郁积在于胸。或为喘嗽心嘈杂,呕吐痰涎碧靛青。攻上头时眩晕倒,眼 口噤耳中鸣。咽喉闭塞牙关紧,噫气吞酸呕逆频。夜卧不安奇怪梦,游风肿痛并无名。怔忡健忘时惊怖,癫走痴呆不识人。久泻形枯肠积垢,中风瘫痪失声音。女人白带男儿浊,经血愆期赤白淋。

荏苒做成劳瘵病,风痫螈纵手挛筋。遍身习习如芒刺,一线寒牵背脊心。如斯怪异延缠病,都是痰涎里面生。

【论】夫人之气道,贵乎清顺,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气血津液稍有一时不得营运,则隧道不通,凝滞而为痰、为饮,故有五饮之证生焉。盖痰之为病匪一,王隐君备言之。然其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因酒饮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肾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疾多成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难名。治法: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必固中气以运痰,肾气虚者,必壮肾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饮类,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标也。若汗、下过多,损其脾胃,则痰易生而转多,诚非王道之治也。莫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脉】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芤伏,痰饮中节。

痰饮

痰饮有五。在膈上,瓜蒂散。在肠胃,滚痰丸。在经络及四肢,皮里膜外,姜汁、竹沥。在胁下,白芥子。二陈汤治一身之痰。导痰汤、坠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润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药也。

瓜蒂散吐痰之圣药,治在膈上。

瓜蒂(七十五个) 赤小豆(七十五个) 人参(半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每用一钱或半钱,空心韭汁汤下,以吐为度。

滚痰丸坠痰之圣药,治在胃肠。

大黄(酒蒸,八两) 黄芩(酒洗,八两) 沉香(半两) 礞石(一两,捶碎,焰硝 过)

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茶清送下。

二陈汤总治一身之痰,都管药也。

陈皮(去白,五钱) 半夏(泡,二钱半) 茯苓(二钱半)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服。

湿痰,加苍术、白术。寒痰,倍半夏,甚者,加麻黄、细辛、乌、附之类。痰厥头痛,亦加半夏。风痰,加南星、枳壳、白附子、天麻、僵蚕、牙皂之类。气虚者,更加竹沥;气实加荆沥,俱加姜汁。热痰,加黄芩、黄连。痰因火盛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黄芩、软石膏、黄连之类。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加山栀、黄芩、黄连。血虚有痰,加天门冬、知母、栝蒌仁、竹沥、姜汁。滞血者,更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者,取竹沥加生姜、韭汁,饮三、五杯,必胸中躁烦不宁后愈。气虚有痰,加人参、白术。脾虚者,加白术、白芍药、神曲、麦芽、升麻。内伤挟痰,加人参、黄 、白术,姜汁传送。食积痰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炒黄连、枳实。老痰,加海石、半夏、栝蒌仁、香附米、连翘。

导痰汤即二陈汤加南星(二钱,姜制) 枳壳(二钱,去穣)

坠痰丸治痰饮。

黑丑(头末二两) 枳实(炒,一两半) 白矾(三钱,枯半) 朴硝(二钱,风化) 枳壳(炒,一两半)

牙皂(一钱,酒炒)

上为末,萝卜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后则有痰。

抑痰丸栝蒌仁(一两) 半夏(二钱,汤泡) 贝母(三钱,去心)

上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

清膈化痰丸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黄柏(半两) 山栀(半两) 香附(一两半) 苍术(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白汤送下。

润下丸降痰甚妙。

南星(一两) 半夏(二两,各根据橘红制法) 黄芩(一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一两) 橘红(半斤,以水化盐五钱,拌令得所,煮干烘燥)

上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风痰

风痰多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筋挛,语涩,癫狂,麻痹,眩晕之病。天麻、白附子、牛黄、胆星、姜制半夏、牙皂、僵蚕、天竺黄治之。丹溪以竹沥入痰药化风痰,以稀涎散吐风痰。

稀涎散(方见中风条。)

湿痰

肥人多湿多痰。盖湿胜则生痰,故湿多见倦怠,痿弱,泄痢,肿胀之证。苍术、白术、南星、半夏、海粉、陈皮,湿痰之要药也。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积,化湿痰。若湿痰甚,喘急者,千缗汤。白浊,因湿痰者,珍珠粉丸。湿痰兼风热,中和丸。星夏蛤粉丸最燥湿痰。

青礞石丸风化硝(提净,三钱,冬月袋盛风化) 青礞石(捣碎,五钱,焰硝等分,同 金色,另研) 南星(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黄芩(五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千缗汤(方见喘条。)

珍珠粉丸(方见白浊条。)

中和丸治湿热气痰。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星夏蛤粉丸燥湿痰,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青黛(一两) 苍术(一两) 蛤粉(二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火痰

火痰者,痰因火盛也。盖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未有有痰而无火,未有有火而无痰者也。痰少则能养胃,火少则能健脾。痰胜,则泛滥洋溢,以生诸病。火胜,则煎熬攻击,以生诸病。痰随火而升降,火领痰而横行。火者,助痰为虐之贼也。然亦各有所借:火借气于五脏,而势始盛;痰借液于五味,而形乃成。气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治火之药,如:芩、连、白术、青黛、软石膏等。火降,然后治痰。眩晕嘈杂者,是火动其痰也,二陈加芩、连、山栀。噫气吞酸者,是痰因火上逆也,茱连丸,或二陈加南星、芩、连、青黛。火盛生痰者,润下丸。痰稠浊,吐咯不出者,是火郁其痰,清膈化痰丸、栀子金花丸主之。

茱连丸(方见火条。)

栀子金花丸(方见火条。)

食积痰

脾胃受伤,清气陷下,饮食不化,痰易生而多者,枳实、白术、曲 、半夏、陈皮、茯苓之类,是治其本也,或枳术丸加橘、半、曲 。脾胃虚者,六君子加升麻提起。内伤挟痰者,必用黄 、白术、陈皮、半夏,姜汁竹沥传送。食积痰,实者,坠痰丸;若虚,煎补气药送下。食积痰饮,喘急者,黄栝蒌丸,或青礞石丸。

枳术丸(方见内伤条。)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方见脾胃条。)

黄栝蒌丸栝蒌仁 半夏(姜制)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丸,如绿豆大,姜汤竹沥送下二、三十丸。

青礞石丸(方见前湿痰。)

老痰

(附郁痰)

老痰者,积久稠粘,咯吐不出。惟在开其郁,降其火,顺其气,软其坚,化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取效。故宜海石、香附、栝蒌、半夏、贝母、芒硝、桔梗、五倍子之类。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青礞石丸皆能治老痰也。

郁痰吐咯不出者,以苦梗开之,或用二陈汤探吐,鹅翎搅,去其痰,或用盐汤探吐。

王汝言化痰丸天门冬(一两) 黄芩(酒炒,一两) 海粉(另研,一两) 栝蒌仁(另研,去油,一两) 橘红(一两)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香附(盐水浸周时,炒,五钱) 青黛(另研,二钱) 芒硝(另研,三钱,风化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丸如小圆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下。或丸如黍米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卷三

郁证四

【歌】气血冲和安有患,若还抑郁病相寻。湿痰气血热兼食,六郁之形体认真。

【论】夫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郁,诸病生焉。故人之诸病,多生于六郁。盖郁者,结聚而不发越之谓。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所郁也,而其状不一,开具于左:盖诸郁之脉皆沉,沉则为郁故也,但其兼芤、涩、数、紧、滑、缓之不同耳。丹溪云: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看所挟,以开导之可也,故制越鞠丸通疗之。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温水下,每服五钱。

气郁

其状胸满胁肋胀痛,脉沉而涩,用二陈汤加香附、抚芎、苍术。气实者,加枳实、浓朴、砂仁、山栀、青皮、木香之类。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湿郁

其状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而细缓,身体重,头重痛是也。白芷、苍术、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阳除湿汤主之。

升阳除湿汤(方见湿证条。)

血郁

其状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涩而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青黛、抚芎、香附,或子和越鞠丸合四物汤治之。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子和越鞠丸桃仁(去皮尖) 红花 香附(醋制) 抚芎 青黛(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送下。

痰郁

其状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二陈汤加海石、南星、香附、栝蒌仁、半夏,或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王汝言化痰丸(方见痰证条。)

润下丸(方见痰证条。)

火郁

其状瞀闷,小便赤涩,脉沉而数,骨髓中热,肌痹热,扪之烙手,逍遥散加山栀、香附、青黛、抚芎、贝母、苍木,或火郁汤。

逍遥散(方见火证条。)

火郁汤(方见火证条。)

食郁

其状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或呕酸水,恶闻食气,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或沉缓而大,保和丸加枳实、麦芽、砂仁、香附之类。

保和丸(方见伤食条。)

达按: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成郁。虽则气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陈,必以开郁药佐之,是得治法之大要也。

卷三

发热证五

【歌】外感内伤皆发热,阳虚阴虚良有说。火郁发热自不同,烦热骨蒸须审别。

【论】夫外感发热,则人迎脉盛,有表证,翕翕发热, 然热,明知其热在外也,汗之而已。内伤饮食发热者,气口脉紧盛,胸满噫气,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里也,消导则自已。劳役内伤发热者,脉虚而弱,四肢怠惰无力,不恶寒,自汗出,明知其无表里证,虚热也,补养则热退。阳虚发热者,不任风寒,自汗,脉大而无力。阴虚发热者,脉数而无力,作于下午。阴分郁热者,手足心热,肌肤不甚热,热不伸越也。烦热者,即虚烦躁热也。劳热者,其热者骨,骨蒸热是也。若此看,表里虚实之迥别,临证当明辨也。

外感发热

外感寒邪,无汗恶寒,麻黄汤。感风邪,有汗恶风,桂枝汤。时暴感风寒,参苏饮。

麻黄汤麻黄(上) 桂枝(中) 甘草(下) 杏仁(中)

上,用姜三片,葱白头连须三枚,水二盏,煎一盏服。

桂枝汤(方见恶寒条。)

参苏饮(方见伤风条。)

内伤发热

内伤饮食发热者,柴胡二陈汤加枳实、山楂,神曲。劳倦内伤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挟外邪者,本方加羌活。房劳内伤发热者,前方加知母、黄柏。饮酒内伤发热者,葛花解酲汤。

柴胡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柴胡。(方见痰证条。)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条。)

葛花解酲汤(方见内伤条。)

阴阳虚热

(附郁热、劳热)

阴虚发热者,四物汤加知母、黄芩、柴胡。气虚再加参、 。阳虚发热者,小建中汤。

郁热者,升阳散火汤。

劳热者,作于阴分,多骨蒸内热,逍遥散、地骨皮散。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小建中汤(方见恶寒条。)

升阳散火汤(方见火证条。)

逍遥散(方见火证条。)

地骨皮散治虚劳发热咳嗽。

地骨皮(上) 柴胡(中) 知母(中) 人参(中) 茯苓(中) 甘草(中) 半夏(下,此一味性燥,恐难用,不若以贝母代之。)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加生姜自然汁五匙,稍热服。

卷三

恶寒证六

【歌】恶寒由是六阳虚,振栗憎寒火有余。外感脉浮头项痛,肺虚洒淅更何疑。

【论】夫恶寒,有阳虚腠理疏泄,不任风寒,必自汗多也。有火盛甚,反兼水化制之,故振栗恶寒也。有外感风寒之邪,则有表证,脉浮,头痛,发热。有肺受火克,虚而失所司,则洒淅恶寒也。有表气虚不能固腠理,或汗多故也。仲景云: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此阴阳虚实之理,判然明矣。

表虚

表虚必自汗多,恶寒者,桂枝汤。汗多,表虚不能护卫,脉弱恶风寒,黄 建中汤。

桂枝汤桂枝(上) 芍药(中) 甘草(下)

上,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稍温服。

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一合。

黄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 等分。

阳虚

阳虚不任风寒,体弱脉虚而恶寒者,四君子汤倍加黄 、桂枝。虚甚者,再加熟附子二、三片,或黄建中汤加附子。

四君子汤(方见脾胃条。)

火盛

火盛甚者,反恶寒,非寒也,乃亢极反兼水化。制之,四物汤加黄 、黄柏、黄连,火降寒自已。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卫不和

气为卫,主卫护皮毛,温分肉,实腠理。卫不和,则腠理不固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倍加黄 、桂枝。

调中益气汤(方见气证条。)

外感

外感风寒,无汗,发热恶寒,麻黄汤。有汗,恶风,桂枝汤。平时感寒邪,恶寒发热者,香苏散。

麻黄汤(方见发热条。)

香苏散香附(上) 苏叶(上) 陈皮(中) 甘草(下)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八分,热服。

加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苏散。

肺病

肺受火邪而失所司,不能固腠理,洒淅恶寒者,甘桔汤加酒黄芩、山栀、麦门冬、五味子、酸枣仁。

甘桔汤甘草 桔梗(等分)

上,用水煎服。

卷三

伤风证七

【歌】头疼声重外伤风,咳嗽憎寒鼻不通。若是重衣兼浓被,肺因壅热内生风。

【论】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然气卫于外,虽有风寒,不能为害。若元气稍虚,不能卫护皮毛,则腠理疏泄,风邪因得而侵之,内舍于肺。故头疼声重,鼻塞流涕,憎寒壮热,咳嗽咽干之证现焉,此外因于风也。

若平素内火炽盛,乘克肺金,或因重衣浓被,壅热于上,热极则生风,亦有声重鼻塞,咳嗽咽干,音哑之形证焉,此非外来之风,内因也。因外感者,以辛凉、辛温之剂发散之。因内受者,火甚生风也,以凉、寒苦,兼升散之剂解之,不可执一治也。

外感

外感风邪,皮毛腠理先受,内舍于肺。风邪束于外,内热不泄,上炎于肺。故鼻塞声重,头目不清而痛,咳嗽流涕,恶风,轻则参苏饮,重则十神汤。寒月无汗用麻黄汤,有汗桂枝汤。

参苏饮治感冒风寒,胸胁满闷,咳嗽头疼,身重吐痰,或中脘停痰,憎寒壮热,状如伤寒,用此汤。

人参(上) 苏叶(上) 枳壳(中) 桔梗(中) 陈皮(中) 前胡(中) 半夏(下) 甘草(下)

木香(中) 茯苓(中)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

天寒感冒,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咳嗽者,加麻黄、杏仁、金沸草汗之。若天气和暖,伤风咳嗽有痰者,去木香,加桑白皮、杏仁。内有痰热,加片芩。若胸满痰多者,加栝蒌仁、贝母,去半夏。若痰唾如胶者,加金沸草。若气急,喘不止者,加贝母、苏子、杏仁、五味子,去苏叶。肺寒咳嗽,加干姜、五味子。若热咳嗽,加片芩、麦冬、荆芥,去半夏、木香。若心下痞满而嗽,加枳实、黄连。若胸中烦热,或停滞酒不散,或嘈杂恶心,亦加黄连、枳实,再加干葛、陈皮、乌梅,去木香、苏叶。烦躁不宁,加辰砂。表有热,加柴胡。里有热,加芩、连。头痛、咳嗽加细辛。

十神汤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并皆治之。

川芎(一钱) 甘草(炙,七分) 麻黄(一钱) 干葛(一钱) 苏叶(一钱) 升麻(一钱) 赤芍药(八分) 白芷(一钱) 陈皮(一钱) 香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中满气实,加枳壳、桔梗。

天气和暖,加黄芩,去麻黄。

麻黄汤(方见发热条。)

桂枝汤(方见恶寒条。)

内受

上焦原有痰火炽盛,肺为火烁,又因衣被浓重,上焦热壅,肺经受伤,虽无外邪,风热内盛。亦有鼻塞声重,音哑,头目不清,鼻流清涕,咳嗽之证,防风通圣散、消风百解散主之。

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条。)

消风百解散荆芥(上) 白芷(中) 陈皮(上,去白) 麻黄(中,去节) 苍术(中) 甘草(下)

上,用葱白、生姜煎服。

如咳嗽,加乌梅。

川芎茶调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鼻塞声壅及偏正头疼。

薄荷(上) 川芎(次) 羌活(中) 甘草(中) 白芷(中) 防风(下) 荆芥(次)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头痛,倍川芎、羌活,加细辛。咳嗽痰多,加前胡、金沸草。

卷三

咳嗽证八

【歌】咳嗽多因动湿痰,内因郁火外风寒。阴虚干嗽成劳瘵,肺胀须知疗最难。

【论】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干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卫护一身,如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内因七情之气相忤,则肺金受伤,而清纯之气扰乱妄动,为火为痰,故咳嗽之病从此作矣。故咳嗽有风、寒、暑、湿之邪伤肺者,必显形证于外,此外因也。有火郁于肺而嗽者,有声而无痰是也。有湿痰嗽者,痰出嗽止是也。有阴虚而嗽者,其气从下而上,多重于夜分是也。有肺胀而嗽者,动则喘急息重是也。有劳嗽者,干咳声哑,痰中有红丝血点是也。有因嗽而成肺痿、肺痈者,则云门、中府痛、吐咯脓血,臭秽不可近是也。因外感者,汗之、发之;火者,清之、降之;痰者,豁之、导之;郁者开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润之。务令肺气平和,不使火邪乘克,而嗽自止矣。

大抵肺位最高,针石不能及,药饵不能到,惟桔梗能舟辑诸药入肺。药须临卧时细细咽下,则能入肺经也。

【脉】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秤停。

痰嗽

痰嗽者,嗽动有声有痰,痰出嗽止是也。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宜千缗汤、坠痰丸、利膈化痰丸之类。积痰嗽者,非青黛、栝蒌不除。食积痰饮作嗽,半夏、南星、萝卜子、石 、栝蒌之类。痰因火动,逆上作嗽者,先治火,黄柏、知母、山栀、芩、连之类,后用栝蒌、青黛、贝母、海石、天花粉之类治痰。若郁于肺经作嗽,胸满涎多,二陈加枳壳、桔梗、栝蒌、黄芩、桑皮、杏仁、前胡、山栀、南星、贝母。

千缗汤(方见喘证条。)

坠痰丸(方见痰证条。)

利膈化痰丸(方见痰证条。)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火嗽

夏月嗽,是火炎上最重,芩、连、山栀治之。上半日嗽,多是胃中有火,贝母、石膏泻胃火。午后嗽,多是阴虚火盛,四物汤加知母、黄柏、麦门冬、五味子,或六味地黄丸,尤为要药。黄昏嗽,多是火浮于肺,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不宜凉剂。五更嗽,多是胃中火邪并食饮流入于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火郁于肺,有声无痰者,用苦梗开之,后以四物汤加山栀、黄芩、竹沥、姜汁。火嗽痰多者,二陈加贝母、栝蒌、青黛、山栀、黄芩、桑皮,去半夏。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六味地黄丸(方见虚损条。)

泻白散治火郁于肺而嗽者。(方见火证条。)

贝母散治火嗽、痰嗽多日不愈者。

贝母(去心,一钱) 桑白皮(一钱) 五味子(十粒) 甘草(五分) 知母(二分) 款冬花(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去皮尖。)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外因

冬月嗽,是风寒外来,参苏饮加桑皮、杏仁,取汗后,用半夏等药逐痰,必不再发。寒邪伤肺而嗽者,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或金沸草散。久嗽,风入肺,烟筒吸之。伤风热嗽者,消风百解散。寒热往来而嗽者,小柴胡汤。

参苏饮(方见伤风。)

金沸草散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疼,咳嗽声重,痰吐稠粘。

旋复花(上) 荆芥(中) 前胡(中) 白芍药(中) 甘草(下) 麻黄(下) 半夏(下)

上,姜水煎服。

胸中满闷,加枳壳、桔梗。有热,加黄芩、柴胡。头痛,加川芎。

消风百解散(方见伤风条。)

小柴胡汤(方见疟疾条。)

肺胀

肺胀嗽者,或左或右,不得眠,动则喘急息重,此痰挟瘀血。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其痰,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诃子、青皮、竹沥、姜汁。肺胀不得卧者难治。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肺痿

(附肺虚、肺燥、劳嗽)

咳嗽有浊唾涎沫,或咳嗽,唾中有红丝脓血,或胸膺间有窍,口中所咳脓血与窍相应而出,名曰肺痿,其寸脉数而虚涩者是也。治法在乎养血养肺,养气清金,以人参、黄 、当归补气血之剂,佐以退热、排脓等药。

肺虚者,人参款菀膏。发热自汗,肺气喘急,宁肺汤。

肺燥者,桔梗、大力子、知母、鸡子清润之。

劳嗽者,详本条内。

紫菀散(增)

治咳嗽,唾中有脓血,虚劳证,肺痿变痈。

人参(一钱) 紫菀(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贝母(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五味子(十粒) 茯苓(一钱) 阿胶(蛤粉炒成珠,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姜一片,煎八分,温服。

劫劳散(增)

治心肾俱虚,劳嗽二、三声,无痰,遇夜发热,热过即冷,时有盗汗,四肢倦怠,体劣黄瘦,饮食减少,夜卧恍惚,神气不宁,睡多异梦。此药能治微嗽,唾中有红丝,名曰肺痿,若不治,便成羸劣之疾。

白芍药(钱半) 黄 (一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白茯苓(一钱) 熟地黄(一钱) 当归(一钱半) 五味子(一钱) 阿胶(一钱) 半夏(汤泡,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人参款菀膏(增)

治劳虚冷嗽。

款冬花(一两) 人参(一两) 北五味(一两) 紫菀(洗,去梗,一两) 桑白皮(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细嚼,姜汤送下。

宁肺汤治荣卫俱虚,发热自汗,喘急咳唾等证。

人参(一钱) 当归(一钱) 白术(八分) 熟地黄(一钱五分) 川芎(三分) 白芍药(一钱) 甘草(炙,八分)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一钱) 桑白皮(一钱) 白茯苓(八分) 阿胶(蛤粉炒,一钱)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肺痈

肺痈者,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名曰肺痈,咳伤肺叶而成也。用太乙膏成丸,食后服,或桔梗汤主之。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脉诀举要》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

桔梗汤治肺痈咳嗽脓血,咽喉多渴,大、小便赤涩。

桔梗(五分) 贝母(去心,五分) 当归(酒浸,五分) 栝蒌仁(五分) 枳壳(炒,五分) 薏苡仁(五分) 桑白皮(蜜炙,五分) 防己(五分) 黄 (四分) 甘草节(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二分) 百合(蒸,二分)

大便闭加大黄,小便赤加木通。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一方治肺痈吐脓。

桔梗(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煎八分,空心服,吐尽脓为效,后用黄 散。

黄 散用黄 蜜炙为末,每服一大匙,食后黄 汤下。

卷三

喘证九

【歌】气喘无痰呼吸粗,抬肩撷肚胃家虚。火炎上喘时轻重,痰喘喉中声韵呼。短气自然无接续,补虚泻实勿模糊。

【论】夫肺为五脏华盖,主持诸气,所以通荣卫,统脉络,合阴阳,升降出入,营运不息,循环无端,无过不及,何喘之有?其或肺气有所受伤,呼吸之息不得宣通,则喘病生焉。气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痰喘者,动作便有痰声;火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发,此有余之喘也。胃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此不足之喘也。若肺气太虚,气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短气,此虚之极也。若气欲绝者,则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六阳气脱也,不治。

【脉】脉滑而手足温者生,脉沉涩而四肢寒者死,数者亦死,为其形损故也。

痰喘

风痰上逆而喘者,千缗汤或导痰汤。痰喘者,先降气,气降则痰自清,四磨汤、定肺汤。

千缗汤半夏(七个,泡,每个切四片) 皂荚(一寸,炙,去皮弦) 甘草(炙,一寸)

一方合导痰汤服;一方加雄黄。

上,作一剂,水二盏,生姜一片,煎至八分,温服。

导痰汤(方见痰证条。)

定肺汤治上气喘急。

紫菀 五味子 橘红 甘草(炙) 苏子(炒)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炒) 半夏(制) 枳壳(炒) 紫苏叶(各等分)

上,用生姜五片,水二盏,煎一盏服。

喘甚加葶苈,痰多加栝蒌仁。

四磨汤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

人参 槟榔 沉香 乌药(各一钱,浓磨汁)

上,取水七分,煎一、二沸,温服。

气喘

气上逆而喘,苏子降气汤。气实,因服补药而喘者,三拗汤。上气而喘者,神秘汤。

苏子降气汤治虚喘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

苏子(一钱) 半夏曲(一钱) 陈皮(去白,七分) 浓朴(姜汁拌炒,五分) 前胡(五分) 当归(五分) 肉桂(三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

三拗汤治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言懒出,咳嗽喘急,外感客邪有余之证。

生甘草 麻黄(不去节) 杏仁(留皮尖,各等分)

上,用生姜五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得汗出为度。

神秘汤治上气喘急不得卧者。

橘红 桔梗 紫苏 五味子 人参(各等分)

上,每服四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火炎上喘

火炎上喘者,枳桔二陈汤 加芩、连、山栀。阴虚火盛,自脐下上冲而喘,四物汤加知母、黄柏、麦门冬、五味子,或六味丸料服之。

枳桔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枳壳、桔梗。(方见痰证条。)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六味丸(方见虚损。)

胃虚喘

胃虚而喘,五味子汤加白术。久病喘者,气虚也,气不接续,生脉散加阿胶、白术、陈皮。

五味子汤五味子(九粒) 人参(一钱) 麦门冬(八分) 杏仁(八分) 陈皮(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生脉散人参(一钱) 麦门冬(一钱) 五味子(十粒)

上,用水一盏半,煎七分服。

附 哮喘

哮喘者,内有痰热,而寒包之,必须薄滋味,用二陈汤加苍术、黄芩,或麻黄汤加紫苏、半夏、枳壳、桔梗、黄芩。天寒时,再加桂枝,以温散之。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麻黄汤(方见发热条。)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