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明医指掌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内伤一

【歌】饮食劳形是内伤,或因饥饱过行房。其形即与伤寒似,误汗令人病卧床。

【论】夫饮食劳役之证,当补而不当泻。外感风寒客邪,当泻而不当补,二者若霄壤之不侔。内伤之证,亦有头痛发热之候,粗工多作外感治之,大发其汗,其误甚矣!祸不旋踵。东垣云: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外伤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少贼风。外伤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伤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伤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外伤则得病之日,即着床枕,非扶不起,筋挛骨痛。外伤不能食,然口则知味而不恶食;内伤则恶食而口不知味。外伤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必渴;内伤则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不渴。若饥饿内伤,房劳太过,比之内伤饮食尤为不足中之不足,当大补回阳,犹恐或迟,若误作外感治,重发其汗,宁不死欤?【脉】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冷食,滑疾而沉。内伤热食,数大涩侵。

过食伤

饮食过伤,保和丸、曲 枳术丸。伤热物,三黄枳实汤。伤冷物,木香见 丸。

保和丸(方见伤食。)

曲 枳术丸(方见脾胃。)

三黄枳实汤(方见伤食。)

木香见 丸(方见伤食。)

饥饿伤

年饥缺食,或多事饿久,致伤脾胃,元气弱,四君子汤,或黄 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去柴胡。

四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证。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油) 茯苓(去皮,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黄 建中汤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用之。

黄 (上) 芍药(中) 桂枝(中) 甘草(下)

上,水、姜煎,临服加胶饴。

元气虚甚加人参。

劳役内伤

负重作劳,致伤元气,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或黄 建中汤、六君子汤。劳者温之,非温热药也,宜温养之谓也。夏月劳碌内伤后冒暑汗泄,虚弱脉微者,清暑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治形神劳役并饮食失节,劳倦虚损,身热而烦,脉洪大而虚,头痛,或恶寒而渴,自汗无力,气高而喘。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炙,五分) 归身(酒洗,一钱) 陈皮(不去白,五分) 白术(五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按:经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参、 、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柴胡引少阳之气上行而助春升之令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

如汗多,去升、柴加酸枣仁,夜间不寐亦如之。头疼加蔓荆子、川芎。如善嚏者,乃腠理不密,外邪所搏,加白芷、川芎。如脑痛或巅顶痛加 本、细辛。如口干或渴加葛根。有痰加贝母、前胡。泄泻加白芍、泽泻、茯苓。心胸觉痞闷,去黄 、升麻、柴胡,加枳实、姜炒黄连。如嗽加桑白皮、五味子。如用心太过,神思不宁,或怔忡惊悸,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石菖蒲、柏子仁。如饮食少,或伤饮食,加神曲、麦芽、山楂、枳实。如胃中湿痰加半夏。如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加橘皮、枳实、白芍。如有热加芩、连。

调中益气汤治证同前。

即补中益气汤去归身、白术,加苍术、黄柏、木香。

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姜、枣煎服。

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蜜炒)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土炒) 陈皮(炒) 神曲(炒) 泽泻黄柏(酒炒) 当归 青皮(去穣) 麦门冬(去心) 干葛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房劳内伤

强力入房,致伤元气,自汗乏力,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因而阳脱者,三建汤,急灸关元、气海百壮,可复元。

人参养荣汤治积劳虚损气血亏,肌肉消,四肢怠惰。

人参 黄 (蜜炙) 陈皮 白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 甘草(炙) 白茯 五味子 远志 白术桂心 熟地黄上,姜、枣煎服。

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

三建汤(方见中寒。)

饮酒内伤

酒乃无形之物,大热有毒,多饮则伤胃呕吐,葛花解酲汤。纵饮热酒,烦躁中酒毒,黄连解毒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葛花 砂仁 木香 白豆蔻 人参 茯苓 陈皮(各五分) 神曲(炒) 白术(炒) 青皮 泽泻干生姜(各三分)

按:葛花性寒,能解中酒之毒。泽、茯味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陈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开胃止呕。神曲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元气焉。

黄连解毒汤(方见火证。)

卷四

疟疾二

【歌】疟疾由来匪一端,六经五脏有形参。连朝间日知深浅,阳分邪轻阴分难。风暑感人从外至,内因食积与停痰。汗多汗少求虚实,弦数弦迟定热寒。实可祛邪行截法,虚宜养正自痊安。先寒后热名寒疟,但热无寒号曰瘅。温疟从来先作热,若还暑疟汗漫漫。山岚障疟宜祛逐, 疟休吞鬼哭丹。

【论】《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盖邪气客于风府,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邪并于巨阳,则阴实阳虚,故寒作,邪并于阳明,阳实阴虚,故热作,此阴阳相移也。邪气舍于皮肤,与卫气居。卫气者,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是以日作,此受之浅也。

其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作,此受之深也。邪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争,故休数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然疟之状不一: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热止,汗出难已。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则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疟,令人先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经之疟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心疟者,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好太息,其状若死。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眩眩然,此五脏之疟也。

东垣云:寒疟属太阴,热疟属阳明,风疟属少阳,温疟属厥阴。又云: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属少阴,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属厥阴,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属太阴,盖三日一作故耳。丹溪又有食、痰、风、暑、老疟、疟母等名,盖不越五脏、六经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者,然因其所挟而立名也,今并及之,以备参考。

善治者,审其受病之浅深,寒热之多少,发作之早晏,时月之炎凉,元气之虚实。浅者发于处暑前,谓之近而暴者,易治。发于霜降后,谓之远而 者,难治。故 疟不可截,截之转虚,但养正气,气充自已,斟酌调之。

谨按:疟之为状, 热如炉,振寒如冰,头痛如破,切牙嚼齿,有炎威之势,从病、从虐,故名“疟”。

诸病惟疟近乎邪,故魇法治之亦偶中,然求其原,必内有痰食,外感风寒,故凡初发时,便以消食、化气、开痰、散风等药大剂服之,后虽发亦轻,不过二发即止矣。

【脉】疟脉多弦,弦而数者多热,宜汗之。弦而迟者多寒,宜温之。弦而紧实者宜下之,弦而虚细者宜补之,弦而实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疟脉迟缓者病自愈,久疟不愈者脉必虚,宜养正祛邪。

外因

若避暑于风凉处,闭其汗孔,热不泄,作风疟、暑疟,皆当发汗。风疟,小柴胡汤加葛根、升麻、苍术、川芎、白芷、青皮,草果之类。暑疟无汗,小柴胡汤加葛根、香薷,渴加天花粉。暑疟自汗烦渴,柴胡白虎汤。

但热不寒者,柴葛解肌汤。热多寒少,清脾饮。寒多热少,人参养胃汤。

小柴胡汤治少阳经疟,能和解表里。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如初疟,去参、甘,加青皮、草果。

按:上方治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善呕,脉弦者主之。盖柴胡、黄芩能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为呕家圣药。用人参、甘草者,补其中虚,使邪无容地而出矣。

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少阳、阳明二经药也。)

柴葛解肌汤治三阳经疟,头额、目痛,脉浮洪弦数。

干葛 柴胡 羌活 黄芩 白芷 甘草 桔梗 芍药(无汗去之,汗多倍用。)

上,水煎,加生姜三片,葱白捣汁三匙,热服。

清脾饮治疟疾热多寒少,脉弦数,口苦咽干,溺赤。

柴胡(一钱二分) 半夏 黄芩 白术(腹胀满者去之) 陈皮(各一钱) 茯苓 浓朴(各八分) 青皮(七分) 草果(六分) 甘草(四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按:右方曰“清脾”者,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故用青皮、浓朴消去脾部之痰。

半夏、生姜燥去脾家之湿,柴、芩清热。术、甘补虚。而草果又能清膏粱之疾也。

内因

恶饮食者,从饮食上得之,必胸满噫气,二陈汤加山楂、枳实、神曲、浓朴、柴胡、青皮。大抵无痰不成疟,若内伤挟外邪同发,内必生痰。痰滞于中,寒热不已,脉滑者,二陈加柴胡、黄芩、草果、常山以吐之,吐中就有发散之意。但常山性暴悍,非痰盛气实者,不可用也。

二陈汤(方见痰证。)

虚疟

虚人患疟,饮食少进,四肢无力,汗多,怠惰嗜卧,六君子汤、人参养胃汤。汗多,烦躁而渴,白虎汤加人参。汗多,不烦渴,柴胡桂枝汤。元气渐虚,不思食而多汗者,四兽饮截之。虚疟久不止,宜养正,不可截,多服补中益气汤自止。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人参养胃汤本方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养胃汤。

即平胃合二陈加人参、藿香、草果、乌梅、生姜,煎。

按:人之饥、饱,皆足以伤胃。胃伤,则荣卫虚而谷气乖,乖则争,争则邪正分,寒热作,而疟成矣。方中有参、茯、甘草之甘,可以补胃之不足。陈、苍、浓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余。半夏醒脾。藿香开胃。乌梅之酸,可使收阴。草果之温,可使消滞焉。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白虎汤(方见火证。)

四兽饮治虚疟久不愈。

即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生姜、大枣等分,煎服。

实疟

暴疟寒热往来,脉弦数,必热多也,清脾饮。脉弦迟,必寒多,七宝饮。发五、六次不止,不二饮截之。

无汗要有汗,发散为主,小柴胡去人参,加葛根、苍术、青皮、苏叶。大便不通,大柴胡汤下之。

七宝饮治一切疟疾及山岚瘴气寒热如疟。

常山 草果 槟榔 浓朴(姜炒) 青皮 陈皮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酒同煎,露一宿,稍温,空心向东服。

不二饮截阴疟、老疟神效。

柴胡 黄芩 常山 槟榔 知母 芍药 青皮 甘草上,用短水白酒二钟,煎八分,发前五个时服。忌热茶、汤、饭一日,只可食温、凉者。

按:上二方,惟脉来浮大弦滑者可用,盖浮为表,大为阳,弦为饮,滑为实故也。若脉来沉细涩微者,与之则逆矣,慎之!慎之!大柴胡汤即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

瘴疟

瘴疟者,感山岚瘴气作疟,实者藿香正气散,虚者人参养胃汤。

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

疟者,三日一发,或连二日发,间一日者。或作于霜降后,或下午阴分,俱不可截,柴胡养阴汤、黄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四兽饮皆可服之。

柴胡养阴汤(秘方)

治阴分虚,邪气盛,无汗而疟者。

柴胡(四钱) 当归(二钱) 陈皮(二钱) 知母(一钱)

黄 鳖甲汤(秘方)

治阴阳俱虚,正不胜邪,多汗而疟者。

黄 (二钱,蜜炙) 陈皮(一钱,炒) 鳖甲(一钱,炙) 何首乌(三钱,蒸熟,忌铁)

疟母

疟久不止,必生疟母。在胁下,大如杯,令人面色痿黄,寒热不已,用川芎、芍药、柴胡各一钱,人参五分,水煎,送下鳖甲丸二钱,外以阿魏膏贴之,神效。

鳖甲丸(秘方)

治久疟不愈,胁下有块,俗名疟母。

鳖甲(酒炙,半斤) 蓬术(醋煮,三两) 青皮(醋煮三两) 穿山甲(土炒,二两)

上为末,用醋煮当归为膏,拌前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钱,煎药送下。

卷四

痢疾三

【歌】湿蒸热瘀而成痢,后重里急由气滞。下迫窘痛火为殃,未虚芍药并承气。下后虽宽痢不清,香连化滞应须继。若还久病补兼升,虚坐努责和血是。表里有热内疏之,小水不通可分利。身寒呕逆脉细微,水液澄彻制温剂。豆汁鱼脑半死生,尘腐纯血皆难治。噤口多因胃不升,若然不禁须兜住。

【论】痢者,古名滞下,以其积滞不行故也。盖人日受饮食之积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或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病作矣。故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者,气血俱病也。豆汁色者,湿胜也。如五色之相染,五脏俱病也。纯红者,热毒入深也。鱼脑色者,脾虚不运,陈积脱滑下凝也。如鼻冻胶者,脏腑虚冷脱滑也。如白脓者,虚坐努责而出,气受热邪瘀结也。如屋漏水,枣腐色者,元气惫弱之盛也。后重里急,至圊不能便,下迫窘痛,大肠经滞不通,湿热内盛也。初病元气未虚,里急甚者下之。下后余积未清,不可骤补,宜化滞清热荡涤之,直候积尽,方可调补气血。今人不问新久便兜涩,为患匪轻。善治者,审其冷、热、虚、实、气、血之证,而行汗、吐、下、清、温、补、兜、涩之法可也。

达按:痢之作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盖平素饮食不节,将息失宜,油腻生冷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劳之以色,游行冒暑,奔驰忍饥,尘事关心,冗言生恼,七情六欲日夜交攻,以致气血俱伤,饮食停积,湿热熏蒸,化为秽浊。足太阴脾经之病传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为肺之腑,肺主清化,脾土受病则不能生金,而肺失清化之令,脏不受病而病其腑,故大肠受之。大肠于五行为金,于时令为秋,故痢多发于秋也。

痢之初作时,须先服大剂消血化积之药,浮动其根,次服下剂,荡涤肠垢,旋为调补,以收全功。然又必分在气在血:白者伤于气;赤者伤于血;赤白混杂者,气血俱伤。若无赤白,惟见黄色稠浊者,以食积治。后重者,以火治。杂下散血者,以伤治。凡初痢皆属于热,宜凉解。

久痢不愈,则变为寒,宜温补。肛肠下者,宜补气兼升。经年累月,时愈时发者,名休息痢,宜调胃气,服大补之剂,此治痢之大要也。凡痢:身不热者轻;身热者重;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不食者死;发呕者死;直肠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结粪者死;小儿出痘后,即发痢者死;妇人新产,即发痢者死。

【脉】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又曰:无积不痢,脉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细无害。

热盛内实

初病后重里急,下迫窘痛,芍药汤。下后痢止,热甚而渴,便赤者,黄芩汤。腹痛不通快,里急,香连化滞汤、三黄丸。

芍药汤治痢初起,腹痛,里急后重,数至圊,不能便。

芍药 当归(各钱五分) 黄连 黄芩(各钱二分) 肉桂(四分) 槟榔(一钱) 木香(六分)

甘草(四分) 大黄(量人虚实,临时斟酌)

加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 青皮(五分)

上,水煎,温服。

如后重,小便涩,加炒滑石一钱五分。如腹痛甚,加砂仁一钱,再加当归、木香各五分。食积加山楂、枳实各一钱。红痢加川芎、桃仁泥各一钱。白痢加茯苓、陈皮、砂仁各八分。红白相杂加川芎、桃仁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以理气。如呕吐,食不下,加软石膏、炒山栀各一钱,陈皮八分,入姜汁缓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如色赤、黑相杂,此湿胜也,小便必赤涩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炒山栀仁五分以分利之。

如血痢,加川芎、桃仁、生地、炒槐花各一钱,去大黄、槟榔、肉桂。有一样寒痢,去大黄、黄芩,加干姜、缩砂、浓朴各五分以温之。孕妇不用大黄,加山栀二钱,倍加芩、连、枳壳。

黄芩汤治协热下利(一名黄芩芍药汤。)

黄芩(炒,二钱) 芍药(炒,一钱半) 甘草(一钱)

水煎,温服。

香连化滞汤治积滞不行,里急后重,频上圊而去少。

即芍药汤去大黄、桂,加青皮、枳实、滑石、陈皮。

挟风邪

外挟风邪,宜汗之,苍术防风汤。恶寒发热,身首痛,神术汤。风邪乘虚入于肠胃,下清血,胃风汤。(方见泄泻。)

苍术防风汤苍术(三钱,泔制) 防风(一钱五分)

加黄连 木香(各五分) 浓朴 陈皮 枳壳(各一钱) 甘草(四分)

上,生姜七片,煎服。

如头痛身疼,发热,加川芎、羌活、柴胡、黄芩各一钱。腹痛加当归、炒芍药、砂仁各一钱。里急后重加槟榔一钱。

神术散治四时瘟疫,头疼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伤寒鼻塞声重,咳嗽头昏。

本 羌活 甘草 白芷 细辛 苍术 川芎上,姜、葱煎服。

秘方治疫痢,一人有病,他人即传染者是也。

用苍术一两,水三钟,煎至二钟,去苍术,入防风、白术、芍药、羌活、人中黄各一钱,煎至一钟,温服。

挟寒

挟寒者,所下清冷,不渴,小便清白,手足冷,无热证,脉沉迟,理中汤。过食生冷,及服寒凉药多,本方加附子。病久,所下若鼻涕、冻胶,脉迟弱,形体虚怯,四肢倦怠,除湿汤。

理中汤

祛寒,止呕逆泄利,定心腹冷痛,温脾固胃。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炮,等分)

上,水、姜煎。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除湿汤浓朴(姜汁拌炒) 苍术(米泔浸,炒) 半夏(各一钱) 藿香叶(三分) 陈皮 茯苓 白术(各五分)

姜、枣水煎,温服。

食积痢

下痢腹痛,饮食不化,胀满,保和丸。原有食积,腹胀里急,香连化滞汤。急痛,枳术丸加黄连、木通、神曲、麦芽、芍药、木香、槟榔。

保和丸(方见伤食。)

枳术丸(方见脾胃。)

虚弱痢

久病气血虚,神不足,钱氏白术散。久病便清血,胃风汤。倦怠食不进,卫生汤。脾气陷下,虚坐努责不出,补中益气汤。

钱氏白术散(方见泄泻。)

异功散即四君子加陈皮。

卫生汤即异功散加山药、薏苡仁、泽泻、黄连(等分。)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王节斋治久痢方红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用四物汤加阿胶、陈皮、白术、芩、连、甘草。

白痢久,胃弱气虚,或下后未愈,用四君子汤加黄 、陈皮、缩砂、木香、干姜等分,芩、连减半煎服。

气血俱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陈皮、黄连、黄芩、阿胶以补之,而痢自止。气下陷加升麻。

滑脱

久病滑泻不禁,气虚欲脱,诃子散。元气脱弱,大孔如竹筒,直出无禁,真人养脏汤或可十全一、二也。

诃子散治泄痢久不止。

木香(五钱) 甘草(炙) 黄连(各三钱)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末之,煎芍药白术汤调服二钱。

真人养脏汤治久痢不止,滑泄不禁。

人参 当归 白芍 甘草(各四分) 肉果 诃子(各三分) 木香(七分) 肉桂(三分) 白术(二分) 粟壳(去蒂、盖,蜜炙,一钱)

脏寒加附子。

噤口痢

噤口痢者,大虚大热,以人参、姜炒黄连煎汤时时哈之,更以田螺捣 脐中。或以石莲子煎汤频饮之。此病得之热毒瓦斯侵胃口,犹有可治之理,至于胃弱气陷,绝不思食者,则难治也。

治噤口痢秘方一用香连丸、石莲肉二味等分,为末,米饮调下。

一用干山药一斤,略炒,煮汤,时时呷之。

一用石莲肉晒干为末,陈仓米煎汤调下二钱,便觉思食。仍以日照东壁土炒真橘皮为末,姜、枣煎服。

一用木鳖子为末,和面作饼,贴脐中。

卷四

泄泻四

【歌】濡泻如倾湿所浸,分消利水便安宁。完谷不化名飧泄,内挟风邪发散平。肠垢稠粘为协热,寒如鸭粪水澄清。热当伐火黄芩治,寒用温中香桂行。不禁直须诃子散,脾虚久泻术参苓。

【论】夫人之泄泻,乃水湿所为也。由脾土受湿则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小便涩而大便反快,肠鸣腹痛之候。王叔和所谓: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是也。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世俗治泄泻多用淡渗之剂利其小便,利而不已,则以燥剂兜涩之,此一偏之治也。殊不知泻虽生于湿,亦有协风、寒、热、虚、实之不同。如:飧泄者,湿兼于风也,故完谷不化,肠鸣脉弦之候。肠垢者,湿兼于火,所下稠粘垢秽,小水赤涩,脉数之候。鸭溏者,湿兼于寒,故所下澄澈清冷,如鸭 粪,小便清白,脉迟之候。濡泻者,湿自甚也,故所下多水,小便不利,肠鸣漉漉有声,脉沉缓之候。脾肾泻,虚也,故朝泻暮已,久而神瘁肉削。滑泄者,湿胜气脱,所下不禁,大孔如竹筒之候。又有积湿成痰而泻者,东垣云:一人久病,泄而神瘁,小便少而赤,脉滑而类弦,肺闷食减。因悟此久积成痰,流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以茱萸等汤温服一碗许,探喉中痰出,吐半升而利减半,次朝复饮一碗,又吐半升而泄止。病有若此之不同,岂可执一而治乎?谨按:“泄”者,大便溏清,“泻”者,大便直下,略有轻重,总是脾虚。若小便短少,当利小便以分其水。若小便自利,不必再利,惟实脾而已。若口渴求饮,须滋津液,不可纯用燥脾之药,亦不可纯用利小便之剂也。若粪中有积如稠脓,须消化为上。粪深黄秽臭者,以热治;青白者,以寒治;完谷不化者,以火治。

夫火能消谷,今反以不化为火者,何也?盖脾火和缓,自能化谷,今脾已虚,真火不炽,而邪火得以客之,火性急速,不及传化而自出矣。然亦有寒而不化者,何以别之?视小便之赤与不赤耳。才进饮食,少倾即泻出者,为气虚不能收摄,名曰直肠,患者多死。痛一阵,泄一阵,泄复涩滞者,火也。痛一阵,泄一阵,泄后觉通快者,食也。腹中绞痛,下无时者,气、食交并也。腹中觉冷,隐隐微痛,下如稠饮者,痰也。

【脉】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濡泻

濡泻者,肠鸣多水,胃苓汤主之,腹痛加芍药、缩砂。水泄,渴而小便赤涩,热也,益元散水调服。

胃苓汤治脾胃不和,腹痛泄泻,水谷不化,阴阳不分者主之。

即五苓合平胃也。

小水赤涩加滑石。腹痛后重去桂,加木香、黄连、槟榔。久泄加升麻。湿胜加防风。食积加曲 、山楂。

气虚加参、术。

益元散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末之,每服二钱,水调服。

飧泄

飧泄者,所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升阳除湿汤,外伤于风,有表证者,加发表药。元气不足,风入肠胃,泄利清血,加减胃风汤。

升阳除湿汤升麻 柴胡 防风 神曲(炒) 泽泻 猪苓(各半两) 苍术(一两) 陈皮 甘草(炙) 麦芽(炒,三钱)

每服一两,饭后热服。

加减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效。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等分)

去肉桂,加升麻、秦艽。

上锉,入粟米一撮同煎,温服。

肠垢泄

肠垢,热泄也。所下粘垢,小便赤涩,脉数烦渴,黄芩芍药汤。痛一阵,泻一阵,下迫窘痛,口渴,火也,宜伐火,四苓散加黄芩、木通。协热自利,身热脉数,白头翁汤。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

白头翁汤治协热自利,小便赤涩。

白头翁 秦皮 黄连

泄,即鸭溏。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寒也,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泻利腹痛,不渴,厥逆,脉沉迟,理中汤。(方见中寒。)肢节寒甚,泄不止,脉沉迟者,术附汤。

术附汤白术 甘草(炙) 熟附子(等分)

姜、枣煎服。

虚泄

脾虚气弱,阑门元气不足,不能分别水谷,卫生汤。自汗沉困,脉迟久泻,黄 建中汤。(方见恶寒。)

脾肾不足,久泻不止,形瘦,肾气丸、四神丸兼服之。

卫生汤(方见痢疾。)

肾气丸(方见虚损。一名八味地黄丸。)

四神丸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利腹痛等证。兼治肾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经年不止。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肉豆蔻(二两,面裹,煨) 五味子(二两,去梗) 吴茱萸(一两,泡过,炒)

上为末,用生姜八两切片,同大枣百枚,煮烂去姜,取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钱半,淡姜汤送下。

滑泄

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无禁者,气将脱也,诃子散。(方见痢疾。)老人元气衰,滑泄无禁,四君子汤加肉蔻、诃子,若元气下陷,加升麻。

四君子汤(方见脾胃。)

钱氏白术散治气血俱虚,或泻或痢,或吐或渴。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木香 藿香 干葛上,水煎服。

王节斋治泄主方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泽泻 砂仁 神曲 麦芽寒泻加木香、煨姜。热泻加芩、连、白芍。夏月暑泻加香薷、扁豆。湿泻加苍术、半夏、猪苓、滑石。食泻加山楂、枳实。久泻不愈加人参、黄 、升麻。滑泻不禁加肉蔻、诃子。

卷四

黄胆五

【歌】五疸多因湿热生,分消利水用茵陈。若因食积并瘀血,阴证虚黄另有形。

【论】夫五疸皆由湿热而成。黄胆,通身面目悉黄也。谷疸者,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胃气蒸冲而黄也。酒疸者,身目俱黄,心中懊 ,足胫满,尿赤面黄赤斑,因酒后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也。

女劳疸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而得之也。黄汗者,汗如栀子水染衣黄,不渴,因脾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丹溪云:疸病不须分五种,同是湿热,如 曲相似,宜利水为先,解毒次之。

亦有瘀血、食积,皆令发黄,又有阴黄、虚黄之证,各各不同。瘀血发黄,则发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是也。饮食之积,留滞于胃,不得传化,熏蒸胃中湿气故也,必胸胁满闷,脉大是也。阴黄者,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脉沉迟是也。虚黄者,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溲白是也。学人遇此,必审其因而疗之,勿忽略以误人也。

谨按:黄胆之病,多起于饮食劳倦,致伤脾土,脾土不能运化,湿热内郁,无由发泄,流于皮肉,遍于四肢,黄色如染。淡黄易愈,深黄者难愈,焦黄者不治。凡郁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虽云湿热,不可纯用寒凉,必佐之以甘温,君之以渗泄,则湿易除,热易解,其病自愈。若纯用凉药,重伤脾土,湿未必除,热未必去,反变为腹胀者矣。

【脉】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证属虚弱。

湿热黄

湿热发黄者,小便不利,大便反泄者,五苓散。(方见湿证。)虚者三因白术汤。实者大便不通,内热,茵陈汤。

三因白术汤桂心 白术(各一两) 豆豉 杏仁 甘草 干葛(各五钱) 枳实(炒,三钱)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身热鼻干,汗出,小便不利。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个) 大黄(二两)

每服一两五钱,水煎。

阴黄

阴黄脉沉迟,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茵陈四逆汤。(即四逆汤加茵陈也。)

虚黄

虚黄耳鸣口淡,怔忡微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脚软脉沉细,四君子汤。(方见脾胃。)若兼食积发黄者,小温中丸、大温中丸、或用六君子汤加茵陈、苍术、山药。

小温中丸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者以白术作汤作使。

针砂(十两,炒红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苦参(夏加冬减) 山楂(各二两) 白术(五两) 苍术 川芎(夏减) 神曲(各半斤) 香附(二斤,童便浸透) 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食前盐汤送下。

大温中丸制同前方。

针砂(十两,制) 陈皮 苍术 青皮 浓朴 三棱 蓬术 黄连 苦参 白术(各五两) 甘草(二两,生) 香附(一斤)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瘀血黄

瘀血黄者,大便黑,小便利,抵挡汤、桃仁承气汤,量人虚、实,下尽黑物则愈。

抵挡汤水蛭(七个) 虻虫(八个) 桃仁(七个) 大黄(一两)

末之,分作四丸,水一钟,煎一丸,取七分温服。

桃仁承气汤即小承气加桃仁一钱五分、硝六分,煎服。

五疸

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济生谷疸丸,或小柴胡汤加谷芽、枳实、浓朴、山栀、大黄。

酒疸,身目俱黄,胫满,懊 ,尿黄,面黄赤斑,栀子大黄汤、茯苓渗湿汤。

女劳疸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硝石矾石散。

黄汗者,汗出如栀子水,济生黄 散。

黄胆者,身目悉黄如金,茵陈五苓散。实者茵陈汤、搐鼻法。

济生谷疸丸苦参(二两) 牛胆(一两) 龙胆草(一两)

上为末,用牛胆汁入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姜甘草汤下。

小柴胡汤(方见疟疾。)

栀子大黄汤治酒疸。

栀子(十五个) 大黄(一两) 枳实(五个) 豉(一升)

水煎服。

去大黄,加葛根,名葛根汤。

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

白茯(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二钱)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陈皮 青皮 枳实(各二分)

上锉,水煎服。

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进三服取汗。

硝石 矾石(各烧过,等分)

上为末,大麦粥汁调服二钱。

济生黄 散治黄汗黄 赤芍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冬(去心) 豆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陈是也。(方见二卷湿证条下。)

搐鼻法治黄胆遍身如金色。

瓜蒂(二钱) 母丁香(二钱) 大黄(一两,醋炒) 黍米(半钱) 赤小豆(五分)

上为末,每夜两鼻搐药便睡,次日取下小便即愈。

卷四

水肿六

【歌】水湿由来脾土虚,不能行水渍于肤。须知阳水并阴水,气血风形各有途。利水不须行峻利,脾能健运自宽舒。但将参术常为主,加减当看所挟施。

【论】人借水谷以生,谷赖脾土以化。若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溢反得以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浮肿。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黄涩,皮肤光肿,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然有五肿、十水,名状不一,而致病之由,不过如此。丹溪云:水病以健脾为主,使脾气得实而气运则水自行。非五苓、神 、禹功之行水也,而宜以参、术为君,视其所挟之证而增减,无不效。若苟徒快利行水,多致不救也,悲夫!如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

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满。血肿者,皮肤间红缕赤痕。阳水肿者,身肿消渴,溲赤烦躁,便秘,脉数。阴水肿者,身冷不渴,便清,脉迟。风水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身体反重而酸,或恶风自汗,外证骨节疼痛,脉浮不渴。皮水者,外证 肿,按之成窟,不恶风,其腹如鼓,发汗之证。里水者,脉迟,外证自喘。石水者,脉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风水者,脉浮,外证骨节痛,恶风。大抵腰以上肿者,当发汗,是开鬼门也,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是洁净府也。此上下分消其湿,治水之良法也。

谨按:水肿之病,多起于外触怒气,内伤饮食所致。盖肝常有余,触怒则益胀而干于脾。脾常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郁盛则化为水,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行坐又难,眠卧不得,病而至此,盖亦危矣!论治法,本当专利小水以宽其胀,但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渐为调理,庶可得生。苟病势已极而犹守旧规,吾恐闭城门而欲其盗之出也,难矣!如肿势未盛,还是利水为上。男子之肿,从上而下者为顺,从下而上者为逆,男子先阳而后阴故也。女子之肿,从下而上者为顺,从上而下者为逆,女子先阴而后阳故也。水气面黑者不治,为阴胜阳也。不进饮食者死,为无胃气也。胫股间黄水出者死, 破脾绝故也。气喘不定,缺盆平者死,肺气绝故也。

【脉】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攻补兼施

加减胃苓汤健脾除湿,宽中利小便。

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浓朴(八分,姜制) 赤茯苓(去皮)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一钱) 大腹皮(六分,洗净,姜制) 神曲(炒,八分) 甘草(炙,二分) 山楂(去核,七分) 香附子(六分,姜汁拌炒) 木瓜(一钱) 槟榔(八分) 砂仁(炒,研,七分。)

上锉,生姜三片、灯心一团,煎服。

气急加苏子、葶苈、桑皮,去白术。发热去香附,加炒山栀、黄连。泻加炒芍药、去槟榔。恶寒厥冷,脉沉细,去槟榔,加木香五分,官桂少许。腹胀去白术、甘草,加萝卜子。

先攻后补

四将军汤通便逐水。

甘遂 大戟 苦葶苈 大黄(各一钱)

上,水煎服之,待大便行后,随服补药。

实脾调气丸白术(二两) 人参(一两) 广陈皮(五钱) 神曲(一两)

共为细末,水丸,米饮送下二钱,空心服。

纯于温补

按:薛立斋曰:前证若肚腹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者,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否则不治。惟调补脾土,亦有生者。

金匮加减肾气丸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白茯苓 泽泻 丹皮(各三两) 川牛膝(酒洗,微炒)

车前子 肉桂 附子(炮,各一两)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卷四

鼓胀七

【歌】鼓胀又名单腹胀,外虽坚急内空虚。实人攻下随宜补,虚者调中更益脾。瘀血可行休有慢,食当消导再无疑。瘦人病此多因火,勿得轻将快利施。

【论】丹溪云:鼓胀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外虽坚急,中空无物,有似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有若虫侵蚀之义,亦名曰“蛊”,二义俱通。理直补脾,次养肺金以制肝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治火,使肺得清化。却浓味,远音乐无有不安。更审其虚实,辨其所因,调之补之,清之利之,权轻重而疗之,自愈矣。若喜行快利,不审元气,而用峻剂攻之,殊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转甚,病邪转洙,真气愈伤,再不可救,哀哉!惟宜王道药治之,可不慎欤?谨按:前证多因过伤饮食、劳力、怒气所致。过食则伤脾,劳力则伤血,怒气则伤肝,三者俱伤,其病必重,药亦难效。若因久泻而成者,专以脾虚治。一脏受病,犹可施手,扶其脾,利其水,则胀自消矣。此病若眼下如卧蚕者,必发水肿,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不食者死。脉浮大者生,沉细者不治,胸膛胀满,脐突出者死。

【脉】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阳热,迟弱阴寒。浮为虚胀,紧则中实。浮大者生,虚小危急。

实者,按之坚痛,量人元气,下之泄之,通利后便收拾,用参、术补养脾胃。若内有积块坚痞,保安丸、广术溃坚汤。有因蓄血腹胀,脉涩而芤大,便黑,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方见血证。)有因食积腹胀,内有热者,木香槟榔丸。(方见伤食。)内有寒者,木香、浓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有因大怒腹胀者,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外寒郁内腹胀者,升麻、干葛、苍术、防风以解表寒。瘦人腹胀是火,黄连、浓朴、香附、芍药。肥人腹胀是湿,平胃散。(方见湿证。)

保安丸治 积心腹内结如拳,上抢心痛,脐腹痛。

大黄(三两,酒蒸) 附子(五钱,去皮、脐,炮) 干姜(一两,炮) 鳖甲(一两半,醋炙黄)

上为末,先将醋一升,煮至四、五合后,和药末丸如梧子大,空心白汤下二十丸,取积下为度。

广术溃坚汤治中满腹胀有积聚。

浓朴姜(汁炒) 黄芩 益智仁(炒) 草豆蔻(炒) 当归(各五钱) 黄连(六钱) 制半夏(七钱) 广术(炒) 升麻 红花(酒浸) 吴茱萸(各二钱) 甘草(生) 柴胡 泽泻 广陈皮 神曲(炒) 青皮(各三钱)

渴者加葛根(四钱。)

每服七钱,生姜三片,煎服,不拘时。

腹胀若朝宽暮急者,属血虚,四物汤(方见血证)。加浓朴、柴胡、山栀、丹皮。暮宽朝急者,属气虚,四君子去甘草,加陈皮、浓朴、半夏、腹皮。朝暮俱急者,气血两虚也,四君子汤(方见气虚。)加芎、归、白芍、陈皮、浓朴。

卷四

积聚瘕八

(添加痞块一条)

【歌】五积须知积有年,有形有质有根源。其如六聚无常处,聚散无时故易痊。假物而成名曰瘕,积 成块不移迁。

【论】夫五积者,五脏之积也。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不愈,发咳逆呕,其脉弦而细。心曰伏梁,起于脐,上至心,大如臂,久不已,病烦心,身体胫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

脾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脉浮大而长。肺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不愈,病洒洒寒热,呕逆咳喘,发肺痈,其脉浮而毛。肾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盖聚无常形,聚散不时,非若积之有定处也。 者,征也,因物而成质,有块可征,不能移易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推移能动也。古方治积聚 瘕多用耗气峻削之剂,又佐以辛香热药,若轻浅者,因以消化,根深蒂固,日久气虚者,宁不损正气者乎?正气既伤,其积转甚。故洁古有养正积自除之论,譬如满座皆君子,其中有小人,自不容而出,斯言信矣。然当审其浅、深、轻、重之机,久、近、虚、实之势,可消、可补,必量其人之虚弱、强盛而施之可也。

【脉】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脉沉,痼则浮结。又有瘕,其脉多弦,弦急瘕疾,弦细 坚。沉重中散,食成癖 。积聚 瘕,紧则痛缠。虚弱者死,实强可痊。

积聚

香积丸治五积六聚气块。

三棱(醋炒,六两) 蓬术(炮,或醋炒) 青皮(炒) 陈皮(炒) 枳壳(炒) 枳实(炒) 萝卜子(炒) 香附(醋炒,各二两) 黄连(姜炒) 神曲(炒) 麦 (炒) 鳖甲(醋炙) 干漆(炒令烟尽) 桃仁(去皮、尖) 砂仁(炒) 砂 甘草(炙) 木香 归尾(各一两) 槟榔(六两) 山楂(四两)

一方去枳实、陈皮、萝卜子,加益智、红花、柴胡、白术、茯苓。

上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陈米汤送下。

大阿魏丸去诸积聚痰癖。

山楂 麦芽 神曲(炒) 南星 半夏 黄连(各两) 连翘 阿魏(醋浸,另研入药) 栝蒌仁 贝母(各半两) 风化硝 石 萝卜子(蒸) 胡黄连(各一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空心白汤送下二钱。

大七气汤散聚气。

青皮 陈皮 三棱(煨) 蓬术(煨,各一钱) 桔梗 甘草 藿香(各八分) 香附(一钱) 益智 官桂(各六分)

保和丸治食症。(方见伤食。)

阿魏丸治肉症。

阿魏(一两) 山楂(一两) 黄芩(六钱) 连翘(五钱)

上为末,用阿魏醋煮作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熨症法用吴茱萸三斤,槌碎,以酒炒热,包于绢帛中,乘热熨患处,冷则易热者再熨,若症积移走,逐熨之,候症消乃止。

见 丸治妇人石瘕生于胞中,寒客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宣行,恶血当泻不泻,日以留止,ht 以时下,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以此丸导之。

附子(四钱,炮)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钱) 泽泻(二钱) 血竭(二钱半) 肉桂 玄胡索 木香(各二钱) 槟榔(二钱半) 桃仁(七钱,炒) 三棱(五钱) 水蛭(一钱,炒令烟尽) 大黄(二钱,同三棱酒浸一夕,焙)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

石 丸治血瘕。血瘕者,血不流而寒薄,则血内凝而为瘕也,比之石瘕为轻,用以消之。

海粉 三棱 蓬术(醋炙) 五灵脂 红花 香附 石 瓦龙子(火淬)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白术汤下。

卷四 积聚瘕八

痞块

谨按:痞块,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于肠胃间。而医者往往以峻剂下之,安能使此块入肠胃,从大便而出哉?吾见病未必去而元气已耗,经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历代医家皆曰在左为死血,在右为食积,在中为痰饮。盖以左属肝,肝藏血,右属脾,脾化谷,而痰饮则结聚于中焦也。殊不知肝脾虽左右之分,而实无界限之隔,非谓肝偏于左而无与右,脾偏右而无与于左。在左为死血,而在右独无死血乎?在中为痰饮,而左、右独无痰饮乎?但在左、在右、在中,皆因虚之所在而入之耳,不可以死血、痰饮、食积分之也。或先有死血,继以食积、痰饮;或先有食积,继以死血、痰饮,相裹而成者;或单是痰饮、单是食积、单是死血,久不愈,遂为坚块。治之惟消坚破结为主,然当诊之以察其病。弦滑为痰,芤涩为血,沉实为食,三脉并见,则当兼治。

若夫女人积块,多是血结,治女病者,以调血为主。盖月事正临,适感寒气,寒客子门,血凝不行,日积月累而成块,多在少腹间,发则上攻,痛楚万倍,面色不泽,是不在皮里膜外矣。小则下之,大则消之。至于食积,乃是胃家所受,亦岂在皮里膜外耶?审其病,的是食积,或下、或消,随其所用而不可泥也。又有停饮者,按之若有形,与积块相似,但不坚实耳。然求其因,悉是平日喜饮茶水,或恣食生冷所至。脾家受寒,不能运化,又为火郁,化为清痰,停积日久,隐隐作痛。停于上焦,则吞酸饱闷;停于中焦,则中脘膨胀;停于下焦,则少腹满急;停于两胁空隙处,则洒洒有声,时升时降。或涌之,或下之,随其所在而施之可也。

仙传化痞丸(一只,用白水煮烂,加酒半斤,阿魏五钱,再煮一滚,捞起,系肉炙干,骨头打碎,炒脆,捣为末入) 五色糖阿魏(二两二钱,另烊入药) 水红花子(十两) 神曲(一两六钱) 白术 当归 陈皮(各一两二钱) 急性子 芦荟(各七钱) 蓬术(六钱) 青皮(五钱) 甘草(四钱) 枳壳雄黄(各五钱)

上为末,将 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五分。服药后,病在左睡朝左,病在右睡朝右。

薛氏阿魏膏羌活 独活 赤芍 穿山甲 玄参 官桂 生地 两头尖 大黄 白芷 天麻(各五钱) 木鳖子(十枚,去壳) 红花(四钱) 乱发(一团) 槐、柳、桃枝(各三钱)

上,用香油二斤四两,煎黑去渣,入发煎化,仍去渣,徐下黄丹十两,煎软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苏合香油、乳香、没药各五钱,麝香三钱调匀,即成膏矣。将帛绢摊贴患处,内服丸药。黄丹须用山东者效。

凡贴膏药,先用朴硝随患处铺半指浓,以纸覆上,用热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