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二十三 農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圖譜三

王禎曰:昔聖人教民杵臼,而粒食資焉。後乃增廣製度,而為碓、為磑、為礱、為輾等具,皆本於此。至於蓄積之所,古有定製。而出納之用,與烹飪之器,尤不可闕。故以嘉量繼之,釜鼎終之。若夫舟車之事,任載所先。蓋南北道路之不同,故水陸乘行之亦異。然淮漢之間,俱可兼用。凡務農之家,隨其所便。所居廬室,尤不可無。其動止之用,理存覆載,故共錄於此。

【杵臼】舂也。《易·係辭》曰:黃帝堯舜氏作,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按古舂之製:石百二十斤。稻重一石,為粟二十斗。為米十斗,曰毇;為米六斗大半鬥,曰粲。又曰糲。米一石,舂為九斗,曰[b223]。[b223],米之精者。斯古舂之製,自杵臼始也。(有圖不載。)

【碓】舂器,用石,杵臼之一變也。《廣雅》雲:,碓也。《方言》雲:碓梢,謂之碓機。自關而東謂之梴。桓譚《新論》曰:杵臼之利,後世加巧,因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

【堈碓】以堈作碓臼也。《集韻》雲:堈,甕也。又作<亢瓦>。其製:先掘埋堈坑,深逾二尺。次下木地釘三莖,置石於上。後將大磁堈,穴透其底,向外側嵌坑內埋之。複取碎磁與灰泥和之,以窒底孔,令圓滑如一。候乾透,乃用半竹篘,長七寸許,徑四寸,如合脊瓦樣,但其下稍闊,以熟皮周圍護之,(取其滑也。)倚於堈之下唇。篘下兩邊以石壓之,或兩竹竿刺定,然後注糙於堈內,用碓木杵,(杵頭鐵圍束之。囤內置四犬牙釘,稍臥之。)搗於篘內。堈既圓滑,米自翻倒,{敕}於篘內。一搗一{敕},既省人攪,米自勻細。然木杵既輕,動防狂迸,須於踏碓時,已起而落,隨以左足躡其碓腰,方得穩順。一堈可舂米三石,功折常碓累倍。始於浙人,故又名浙碓。今多於要津商旅輳集處所,可作連屋,置百餘具者,以供往來稻船,貨糶粳糯。及所在上農之家,用米既多,尤宜置之。

【礱】礧穀器,所以去穀殼也。淮人謂之礱,江浙之間亦謂礱。編竹作圍,內貯泥土,狀如小磨。仍以竹木排為密齒,破穀不致損米。就用拐木,竅貫礱上。掉軸以繩懸檁上。眾力運肘以轉之,日可破穀四十餘斛。方謂之木礧;石鑿者謂之石木礧。礱、礧字從石,初本用石,今竹木代者亦便。又有廢磨,上級已薄,可代穀礱,亦不損米。或人或畜轉之,謂之礱磨。複有畜力挽行大木輪軸,以皮弦或大繩,繞輪兩周,複交於礱之上級,輪轉則繩轉,繩轉則礱亦隨轉。計輪轉一周,則礱轉十五餘周。比用人工,既速且省。

【輾】《通俗文》曰:石碢轢穀曰輾。《後魏書》曰:“崔亮在雍州,讀《杜預傳》,見其為八磨,嘉其有濟時用,因教民為輾。”(玄扈先生曰:後魏臣工,最多留心民事者,將上意所先耶?抑兩漢之遺人也?)今以糲石,甃為圓槽,周或數丈,高逾二尺。中央作台,植以簨軸,上穿幹木,貫以石碢。有用前後二碢相逐,前備撞木,不致相擊。仍隨帶攪杷,畜力挽行。循槽轉輾,日得米三十斛。近有法輾槽,(法:用沙石、芹泥,與糯粥同膠和之,以為圓槽。下以木棰緩築實,直至乾透可用。)轢米特易,可加前數,此又輾之巧便者。(玄扈先生曰:亮為仆射,奏於張方橋東,堰穀水,造磑磨三十區,其利十倍,國用便之。)

【輥輾】世呼曰海青輾,喻其速也。但比常輾減去圓槽,就碢幹栝以石輥。(輥徑可三尺,長可五尺。)上置板檻,隨輾幹圓轉作竅。下穀不計多寡,旋轉旋收,易於得米。較之碢輾,疾過數倍。故比於鷙鳥之尤者,人皆便之。

玄扈先生曰:江右木作槽輾,山右石作搖輾,皆取機勢,倍勝常輾。

【連磨】連轉磨也。其製:中置巨輪,輪軸上貫架木,下承鐏臼。複於輪之周回,列繞八磨,輪輻近與各磨木齒相間。一牛拽轉,則八磨隨輪輻俱轉,用力少而見功多。後魏崔亮在雍州,讀《杜預傳》,見其為八磨,嘉其有濟時用。劉景宣作磨,巧奇特異。策一牛之任,轉八磨之重。竊謂此雖並載前史,然世罕有傳者。今乃尋繹搜索,度其可用,述此製度,既圖於前,複敘於後,庶來者效之,以廣食利。(圖見水利部。)

【颺扇】《集韻》雲:颺,風飛也。揚穀器。其製:中置簨軸,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為之。複有立扇臥扇之別。各帶掉軸,或手轉足躡,扇即隨轉。凡舂碾之際,以糠米貯之高檻,底通作匾縫下瀉,均細如簾,即將機軸掉轉搧之。糠比既去,乃得淨米。又有舁之場圃間用之者,謂之扇車。凡揉打麥禾等稼,穰乞相雜,亦須用此風扇。比之杴擲箕簸,其功數倍。

【靡】《唐韻》作磨,磑也。《說文》雲:“靡,石磑也。”《世本》曰:“公輸班作磑。”《方言》:“或謂之妻”《通俗文》曰填磨,曰硐磨,床曰樀。今又謂主磨曰臍,注磨曰眼,轉磨曰幹,承磨曰槃,載磨曰床。多用畜力挽行,或借水輪,或掘地架木,下置鐏軸,亦轉以畜力,謂之旱水磨。比之常磨,特為省力。凡磨,上皆用漏鬥盛麥,下之眼中,則利齒旋轉,破麥作麩,然後收之,篩羅,乃得成8。作餅餌自此而始矣。

【油榨】取油具也。用堅大四木,各圍可五尺,長可丈餘,疊作臥枋於地。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槃上圓鑿小溝,下通槽口,以備貯油於器。凡欲造油,先用大鑊爨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輾碾令爛,上甑蒸過。理草為衣,貯之圈內,累積在槽。橫用枋桯相拶,複豎插長楔,高處舉碓或椎擊,檘之極緊,則油從槽出。此橫榨謂之臥槽。立木為之者,謂之立槽。傍用擊楔,或上用壓樑,得油甚速。今燕趙間,創有以鐵為炕麵,就接蒸釜爨項,乃傾芝麻於上,執杴勻攪。待熟,入磨,下之即爛。比鑊炒及舂碾,省力數倍。南北農家,歲用既多,尤宜則效。

【穀盅】《集韻》雲:“虛器也。”又謂之氣籠。編竹作圍,徑可一尺,高或二丈。底足稍大,易於豎立。內置木撐數層,乃先列倉中,每間或五,或六,亦量積穀多少高低大小而製之。嚐見倉廩囷京等所貯米穀,蒸濕結厚數尺,謂之蒙頭,以致壓盦變黃,漸成邑腐。往往耗損公私,坐致陷害,誠可甚惜。今置此器,使氣升通,米得堅燥,免蹈前弊,實濟物之良法。凡有蓄儲之家不可闕。

【窖】藏穀穴也。《史記·貨殖傳》曰:“宣曲任氏獨窖食粟。楚漢相拒滎陽,民不得耕,米石至萬數。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是起富。”嚐謂穀之所在,民命是寄。今藏至地中,必有重遇。且風蟲水旱,十年之內,儉居五六,安可不預備凶荒。夫穴地為窖,小可數斛,大至數百斛。先投柴棘,燒令其土焦燥,然後周以糠穩,貯粟於內。五穀之中,惟粟耐陳,可曆遠年。有於窖上栽樹,大至合抱。內若變邑,樹必先槁,又謂葉必萎黃,又搗別窖。北地土厚,皆宜作此。江淮高峻土厚處,或宜仿之。

【竇】似窖。《月令》曰:穿竇窖。鄭注雲:穿竇窖者,入地,墮曰竇,方曰窖。疏雲:墮者,似方非方,似圓非圓。《釋文》雲:墮也者,謂狹而長。令人下掘,或旁穿出土,轉於它處,內實以粟,複以草墢封塞,他人莫辨,即謂竇也。蓋小口而大其腹。竇,小孔穴也,故名竇。

【倉】穀藏也。《釋名》曰:“倉,藏也。”《天文集》曰:“廩星主倉。”《史記·天官書》:胃為天倉。此名著於天象者。《禮·月令》曰:孟冬,命有司修囷倉。《周禮》:倉人掌粟入之藏。此名著於公府者。《詩》曰:“乃求千斯倉。”《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此名著於民家者。今國家備儲蓄之所,上有氣樓謂之敖房,前有簷楹謂之明廈,倉為總名。蓋其製如此。夫農家貯穀之屋,雖規模稍下,其名亦同,皆係累年蓄積所在。內外材木露者,悉宜灰泥塗飾,以辟火災,而木又不蠹,可為永法。(圖不載。)

【廩】倉之別名。《詩》曰:“亦有高廩,萬億及秭。”注雲:廩所以藏粢盛之穗。《說文》曰:“倉黃{亠回}而取之,故謂之{亠回}。或從廣從禾。”今農家構為無壁廈屋,以儲禾穗穜稑之種,即古之[c11c]也。《唐韻》雲:倉有屋曰廩。倉其藏穀之總名。而廩庾又有屋無屋之辨也。(自此至下圖不載。)

【庾】《鄭詩箋》雲:“露積穀也。”《集韻》:“庾或作<廣俞>,倉無屋者”《詩》曰:曾孫之庾,如坻如京。又曰:我庾維億,蓋謂庾積穀多也。

【囷】圓倉也。《禮·月令》曰:修囷倉。《說文》曰:“廩之圓者。圓謂之囷,方謂之京。”《吳誌》:周瑜謁魯蕭,肅指其囷以與之。《西京雜記》曰:曹元理善算囷之穀數。類而言之,則囷之名舊矣。今貯穀圜{屯},泥塗其內,草苫於上,謂之露{屯}者,即囷也。

【升】十合量也。《前漢誌》雲:“以子穀黍中者千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二龠為合,十合為升。”《說文》雲:“升從鬥象形。”《唐韻》雲:“升,成也。”

【鬥】十升量也。《前漢誌》雲:“十升為鬥。鬥者,聚升之量也。”《說文》雲:“鬥象形有柄。”《天文集》曰:“鬥星:仰則天下鬥斛不平,覆則歲稔。”

【斛】十斗量也。《前漢誌》雲:“十斗為斛。斛者,用鬥平多少之量也。”《廣雅》曰:“斛謂之鼓,方斛謂之角。”《周禮》曰: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後權之;權之,然後準之;準之,然後量之。”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茲器維則。(時文思索,言是文德之君,思求索為民立法而作量。《漢書》五量之法:“用銅方尺,而圓其外。旁有庣焉。師古曰:庣,不滿之處也。上為斛,下為鬥。上謂仰斛。下為覆斛之底,受一斗也。)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夫量者躍於龠,合於合,登於升,聚於鬥,角於斛。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今夫農家所得穀數,凡輸於官,販鬻於市,積貯於家,多則斛,少則鬥,零則升。又必概以平之,貧富皆不可闕者。

【概】平斛鬥器。《說文》曰:概,杚鬥斛。從木,既聲。杚,平也。《漢書》雲:以井水準其概也。古有豆、區、釜、庾、鍾、秉之量。《左傳》曰: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十釜為鍾。又二釜半為庾,十六斛為秉。皆古量之名也。今惟以升、鬥、斛為準,最號簡要。蓋出納之司,易會計也。

【鼎】《說文》雲:鼎三足兩耳,烹飪器也。《周禮》:“烹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濟。”今農家乃用煮繭繅絲。嚐讀秦觀《蠶書》雲:“凡繅絲常令煮繭之鼎,湯如蟹眼。”夫鼎之為器,大則烹牲而供上祀,小則和羹而備五味。今用之以取繭絲,而衣被斯民。嘉其兼用,遂置名田譜之內。

【釜】煮器也。《古史考》: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易》說卦曰:坤為釜。《廣雅》雲:“钅興、鉼、鬲、鑊、鏕、镘、鍪、<規金>、錡,釜也。”《說文》釜作“鬴,鍑屬。”《魏略》:曰“鍾繇為相國,以五熟鼎範,因太子鑄之。釜成,太子與繇書曰:“昔周之九鼎,鹹以一體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方?蓋鼎之烹飪,以享上帝。今之嘉釜,有逾茲義。”《異錄》:“南方有以沙土合燒之者。燒熟以土油之,淨逾鐵器,尤宜煮藥。一鬥者才直十錢。”斯濟貧之具,不可無者。

【甑】炊器也。《集韻》雲:“甑,甗也。”籀文作“[b274]”。或作“<鬲曾>”。《周禮》:陶人為甑,實二鬴,厚半寸唇一寸。《說文》曰:“窐,甑空也。”《爾雅》:<鬲曾>謂之鬵。《方言》或謂之酢餾。《漢書》:項羽渡河,破釜甑。又任文公知有王莽之變,悉賣奇物,惟存銅甑。以此知古人用甑,雖軍旅及反側之際,不可廢者。或謂:釜甑舉世皆用,今作農器何也?蓋民之力田,必資火食,非釜甑不成,以此起農事之始。及穀物既登,爨以釜甑,又為農事之終。所需莫急於此,故附農器之內。

【箄】甑箄也。《說文》曰:“箄,蔽也。所以蔽甑底也。”《淮南子》曰:明鏡可以鑒形,蒸食不如竹箄。孔融《同歲論》曰:弊箄徑尺,不能救鹽池之 2矣。箄敝可以止2故也。又曰:弊箄瓾甑,在旃茵之上,雖貧者不尃。此言易得之物也。字從竹,或無竹處,以荊柳代之,用不殊也。

【土鼓】古樂器也。杜子春雲: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麵,可擊也。《易係辭》曰:蕢桴土鼓。《禮·明堂位》曰:土鼓蒯桴,伊耆氏之樂也。《周禮·春官》:“籥章掌土鼓豳籥,仲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迎暑氣。仲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之祈年,享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息老物。”今農家揫斂之時,擊鼓以享田祖,即其遺意也。

【農舟】農家所用舟也。夫水鄉種蓺之地,溝港交通,鄉人往來,利用舟楫,故異夫漁釣之名也。

【野航】田家小渡舟也。或謂之舴艋。謂形如蚱蜢,因以名之。如村野之間,水陸相間,豈所在橋梁,皆能畢備。故造此以便往來。製頗菐陋,廣方尋丈,可載人畜一二。不煩人駕,但於渡水兩旁,維以竹草之索,各倍其長,過者掣索,即抵彼岸。或略具篙楫,田農便之。

【下澤車】田間任載車也,古謂箱者。《詩》曰:“乃求萬斯箱。”又:“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箱即此車也。《周禮》:“車人行以澤者反柔。”又: “行澤者欲短轂則利轉。”今俗謂之板轂車。其輪用厚闊板木相嵌,斫成圓樣,就留短轂,無有輻。泥淖中,易於行轉,了不沾塞。蓋如車製而略小。但獨轅著地,如犁托之狀。上有望橛,以擐牛挽槃索。上下坡阪,絕無軒輊之患。漢馬援弟少遊,嚐謂乘下澤車,是也。

【大車】《考工記》曰:大車牝服二柯。鄭玄謂平地任載之車。《世本》雲:奚仲造車。凡造車之製,先以腳圓徑之,高為祖。然後可視梯檻,長廣得所。製雖不等,道路皆同軌也。中原農家例用之。

【拖車】即拖腳車也。以腳木二莖,長可四尺,前頭微昂。上立四簨,以橫木括之。闊約三尺,高及二尺,用載農具及芻種等物,以往耕所。有就上覆草為舍,取蔽風雨。耕牛挽行,以代輪也。

【守舍】看禾廬也。架木苫草,略成構結,兩人可扌舁。禾稼將熟,寢處其中,備防人畜。或就塍坎,縛草為之。若於山鄉及曠野之地,宜高架床木,免有虎狼之患。

【牛室】門朝陽者宜之。夫歲事逼冬,風霜淒凜,獸既氄毛,率多穴處。獨牛依人而生,故宜入養密室。聞之於老農雲:“牛室內外,必事塗塈,以備不測火災。”最為切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