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义门读书记卷二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后汉书

八志 司马绍统之作本汉末诸儒所传而述于晋初刘昭注补别有总叙缘诸本或失刋刘叙故孙北海防阴劄记亦误出蔚宗志律歴之文

律歴权土灰 此灰字因下文葭莩之灰而误史汉与淮南中皆作炭

各家术皆当有効于其当时 通人之言议亦详核礼仪上陵东都之仪【至】周徧如礼 明帝诚为凟礼然旣相沿有此议废则难惟不得过侈如西京园寝之制耳魏文始毁髙陵祭殿注中鱼豢之论习见近事不复深惟本意耳 按古者大事皆于祖庙行之若移上陵之礼于庙则礼不凟而爱敬不替矣

髙禖立髙禖祠于城南 注中卢植注即郑说而言之不悉束说疎矣

养老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周孔并祭至唐始革其制五更亦如之 注引月令章句曰五更庶老也按五更旣庶老则更字为分书叟字无疑矣

请雨郡国上雨泽 今雨泽章所始也

拜王公 注所引夏勤策文此汉三公策文旧式又注引建宁四年七月立宋皇后文云今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绶按范氏灵帝纪于是年三月书太尉闻人袭免太仆李咸为太尉此是诏书不应有误纪所书拜罢未审也

桃印至立秋如故事是日浚井改水 今人不知有改水事改火则汉惟冬至行之当为以火徳故不欲如周之数改耶

大傩先腊一日大傩 月令季春仲秋皆傩恐阴阳之气或有所过其害及人而物或凭焉也汉所存者止于季冬大傩而已

设桃梗郁儡苇茭毕 注中所引度朔山一条今山海经无此文

大丧或大赦天下 大赦上有或字则偶当大赦之后虽即位亦可无数赦

祭祀封禅语在汉书郊祀志 上皆追述武帝事注东观书云云宜在下文上至奉髙下

六宗 注中诸家之释惟绍统之说得其通矣

迎春三时不迎 不迎三时自汉始

论然而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 此玉专指印玺刘昭之难非也

天文 注中所引张衡灵宪以为溟涬为根厐鸿为干太元为实周子太极图盖权舆于此文

五行鸡祸灵帝光和元年南宫侍中寺雌鸡欲化雄条在侍中寺者兆宫省臣将有雌化为雄者曹氏之祥

也莽后族操阉孽其占同头冠未变者至子丕乃簒盗也

青七寸二分商数也五寸四分徴数也 曲说屋自坏献帝初平二年三月长安宣平城门外屋无故自坏条 占在王允不在卓也注所引袁书是李傕传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门楼上穷蹙乃下

灾火安帝永初二年四月甲寅条 此视天文志所载为详然胜实痼疾邓后固不轻以天下与从子也延熹四年先是亳后因贱人得幸 后纪云帝恶梁氏改姓为薄

中平二年二月己酉南宫灵台灾 灵纪注云时烧灵台殿乐成殿此条下云周家之所造似当为灵台驺骑电激 谓左驺督促卖官钱者也事见羊续及宦官传

龙蛇孽永康元年八月桓帝时政治衰缺【至】则为妖孽此语过欧阳子司天考论逺矣

人化七年越嶲有男化为女子条 明万歴中陜西李良雨事其占果同

郡国 谓之郡国反不能该司矣所以前史诸志之名不容轻改

河南尹有函谷闗 函谷在谷城者非秦之函谷故于宏农下以故秦函谷闗别之

有泛水 注引左传周襄王处郑地泛按襄王所处者泛也此注与颍川襄城下注相乱

河内郡温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絶 按郦善长曰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迳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然则枯絶者河内济源也

河东郡汾阴 注引博物记曰古之纶少康邑按梁国虞县下马注有纶城少康邑与此错出若马误则刘书当证明之

有董池陂古董泽 注引左传曰改搜于董董泽之蒲按上临汾董亭下细注旣引改搜于董则此当专主董泽

宏农郡华阴 注晋地道记曰潼闗是也按水经注云河在闗内南流潼激闗山因谓之潼闗歴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闗也邃防天髙空谷幽深涧道之狭车不方防号曰天险是直以潼闗函谷为一地二名也

左冯翊 魏略李义传建安初闗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髙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盖一时权制旋复故故司马氏不载然刘注当补见也右扶风漆有漆水 注皇覧曰有师旷名师旷山按师旷晋人无缘得葬于此疑皇覧误

梁国有鱼门 注引邾人县曺误鱼门自邾城门名也砀山 当作砀不当作砀山前志可攷

薄 注杜预曰蒙县西北有薄城中有汤按刘向云殷汤无葬处此何以云

沛国虹 鲁之大搜恐不当在此注所引地道记误也且与奉髙下注相乱

鲁国有阙里孔子所居 注引汉晋春秋及意别传注地里何取于此

有牛首亭 注左传桓十四年宋伐郑取牛首按旣取郑地则非此牛首明矣

六国时曰徐州 俆音舒左传正作舒史记索隐齐世家下注云其字从人说文作防则今与九州之徐同一字者乃传写误也特正之

常山国栾城 注云在县西北四十里疑当在上有塞下

九门 注云碣石山战国策云在县界按此碣石非禹贡冀州贡道所由入河盖又一山

清河国贝邱 旧刻贝字皆作具惟以中二画与具字别

济北国有光里 京相璠谓光里即左传所谓广里与此书合

山阳郡湖陆 注引地道记县西有费亭城魏武帝初所封按费亭仍曹腾故封注谬引

琅邪国西海 疑前书海曲之误

齐国临菑本齐刺史治 注引皇覧曰吕尙在县城南按太公封齐五世葬周安得有在临菑

九江郡寿春 注汉官云刺史治去雒阳千三百里与志不同按志据中兴以后汉官所据末年也

阜陵 晋书地理志云阜陵汉明帝时沦为麻湖会稽郡鄞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 注引晋元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囘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详按前书有囘浦县南部都尉治注家不就前书核其沿革而泛引地记以为乡名何也 通鉴注引释云当云章安故囘浦章帝更名东官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于文乃足此郡之末有东部侯国四字却是衍文侯与相近而南部所治故文有错乱

呉郡 呉郡图经续记曰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呉郡以浙江中流为界故余杭富春皆属呉郡但前书有钱唐灵帝时朱隽封钱唐侯而今志无之按戴就传扬州刺史欧阳参收就于钱唐狱明当时未尝并省盖阙文也

乌程 注引左传衡山当如或说在丹阳县若至乌程则过呉郡矣

广汉郡雒州 前志广汉郡但作雒此州字疑衍揵为郡荷节 前志符莽曰符信此荷节疑符节越嶲郡台登 应劭云今曰台髙

武都郡下辨武都道 续据武都丞吕国十二人题名有下辨道长任诗谓志阙一道字按前志正作下辨道洪说是前志武都无道字则上下误写耳

安定郡出薄落谷 四字乃侧注当衍出字而在乌水出下

三水 注中有左谷三字乃正文当连三水下

太原郡上郡五原郡云中郡朔方郡定襄郡 五郡注中皆脱雒阳北里数

鴈门郡原平故属太原 注引古史考曰赵衰居原今原平县按赵衰所居当是温原谯叟误

上谷郡广 按前书宁莽曰博康广宁莽曰广康则为宁不为审矣

辽东郡城 按城旣属元菟郡不当仍列于此辽东属国昌辽故天辽属辽西 按前书辽东无天辽无虑 上辽东十一城中已列无虑此处何以复出按鲜卑传中中攻扶黎营注云县属辽东属国恐扶黎之误

交趾郡 洪适续云汉武帝置交趾刺史在十三州数中东都因之杜佑通典云献帝时以交趾刺史张津交趾太守士燮有请改刺史为州牧至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省交趾入荆益帝纪自灵帝以前屡书交趾刺史事迹传中载交趾事却多作交州盖是要其终而言之但郡国志自中兴以来直云交州不载废置本末可谓阙文

百官司徒 注中干寳之说是以时制附防古礼谬甚博士 注本纪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按置秘书监典领中书之不列于学官乃诸子百氏皆在焉与博士传经者异矣注以无所附故见于此其官亦六百石遂比诸博士不知当属少府在御史中丞之后如兰台令史亦六百石乃其比也

光禄勲 注引汉官有官医一人按宿衞在内恐仓卒遇疾故有官医

五官中郞将条 当时侍郞乃中郞之副郞中则列于郞之中而已

羽林左监 注引汉官谓二监官属史吏皆自出羽林中今武官不别置府史本此

右属光禄勲旧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尙书奏事平省之世祖省使小黄门郞受事 左右曹省而尙书之权归宦寺矣

太仆 注引汉官有官医其兽医也耶若后廷尉之医则为罪人设鸿胪之医为逺人设卫尉之医为宿卫设也

右属太仆条 中兴之初边陲萧条靡有孑遗刍牧无所出故皆省之 国马之政不可以废中兴矫前失之过乘舆六廐节之可也然和帝纪永元五年诏省减凉州诸苑马则中兴止设汉阳流马苑而其后仍置之矣安帝永初六年又于越嶲置长利髙望始昌三苑益州置万岁苑犍为置汉平苑

宗正条 西京枝属其后衰者犹皆可考跨连荆益不失旧物盖頼此制也注引汉官有官医重枝属故也后司农事剧故亦置医

大司农条 四时上簿如今之季报册 损多益寡如今之拨饷有不同

平准令一人 灵纪熹平四年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则曾属少府至献帝初复故

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诸医 注引汉官曰员医二百九十三人按二百九十三人当兼在诸曹者言之

侍中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法驾出多识者一人参乘侍中得人则宦者之权自然抑损

黄门侍郞 注引卫权注呉都赋按卫权字伯舆见三国志注中诸本皆误瓘宋本亦误

小黄门掌侍左右受尙书事 后汉樊安碑云为小黄门右史右史今不见于志岂以其侍左右而得此名欤祠祀令一人 本注曰下典中上疑脱宦者二字御史中丞一人 魏志鲍勋传黄初四年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是亦沿周官小宰之意特大夫不领名实乖耳西京属副相犹得周官遗法至东京转属少府则三公不得闻天子左右之人事任轻而体统防矣兰台令史 前书百官公卿表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桓纪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官注引汉官仪秘书监一人秩六百石其官当列中丞下属于少府而此志遗之刘氏注补于太常博士之下则非也太子庶子如三署中郞 观此制则庶子乃武臣后中庶子如侍中则偹顾问与此不同

右属太子少傅本注曰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唯舎人不省领属少府 前书儒林传博士弟子岁课一科二十人为太子舎人盖愼选文学之士也虽未有太子而舎人不省以其成材实难非可求之仓卒领属少府亦以天子私财储而养之

右属北军中 注大驾卤薄五校在前各有鼔吹一部按五校之有鼓吹以在大驾之前也然则鼓吹惟天子得有之故大将军曰赐

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孝武帝初置 刘注曰周无司按秋官司掌五之法何谓无之但所掌不同耳

州郡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 若边郡素不置农都尉则充国不能行之仓卒

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无都试之役亦所以匽武也然于古者务农讲武之意偏有所废矣至王荆公行保甲法十年始成元祐始罢之当以其无实而徒扰民故耶 注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按此如桓纪初置太山琅琊都尉官其后次第皆罢是也袁绍传中有上洛都尉亦此类

王国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博士官不当省

闗内侯 注所引刘劭爵制此条宜补前书下然自五爵以上即不得其说矣以其犹近汉姑以为攷古之助可耳

舆服长冠此冠髙祖所造故以为祭服 祖宗所造服之以祭如其存也

武冠貂尾为饰 注引徐广又曰意谓北方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今朝防髙丽使臣所冠近暖额之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