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论。三邪见等者。谤因果等。瑜伽第七.五十五.五十八.对法第一互有不同。如瑜伽钞会 问五十八云。邪见者一切倒见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除邪见外余四。一切皆名增益邪见。谤因及谤果等所有诸见皆名损减。对法第一云。四是增益。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即邪见外余之四见。一多分是损减见。一多分者由邪分别不必损减故。一言全损。一云多分。何乃乖角 答五十八中偏指谤因果等邪见云皆损减。对法通说一切邪见。故云多分。如计释梵常恒不易为物等因。非损减故对望不同故无有失。更有异同。如二论钞会。

论。无二因论者。依宿住计如疏所明 依寻.伺者按婆沙云。二由寻.伺虚妄推求今身所更既皆能忆。前身若有彼所更事今亦应忆。既不能忆故知彼无。余如章辨 问既曰宿通何不能忆出心前事 答外道极知不逾八十。彼入时心望后出心隔五百劫故不能忆。中五百劫而无心故复何所忆。由此犹执生 问彼心虽无色身是有。岂不见耶。若云不见。便违宿住忆八事义。若许见者因彼身生。此何无因 答虽见色身不知彼身有之所因。以见不逾五百劫故。既彼身有不见因生。所以今身不以所见。即身而起 有惑者云。宿命.寻伺皆不能忆无想没后出心前事。名二无因。此由见疏答问之中而以二义。唯约无想以答前难。因致斯迷。学者应知。

论。或计自在等者。问此等邪见及我我所见戒二取。皆非六十二见所摄。岂不违经。故阿含经云。诸有沙门.婆罗门等本见.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尽是不过。犹如巧捕鱼师以细目网覆小水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内无逃避处 答有义解云。理实别迷四谛邪见。随应摄入全常等中。然今此论于边见中说全常等。故全常等不摄邪见。由此应知但边见者全常等摄。非全常等皆边见摄。四谛邪见在全常等。非边见故 详曰。释犹未尽。理亦难详。经云本末无数之见。入六十二。岂我我所见戒取等而非邪见。是何不明。又云。此论于边见中说全常等。此亦不然。观彼经中。四遍常等亦依边见。何得唯断论依边说。今为二释 一云六十二外余边邪见依前后际。以六十二而起执者。亦皆摄入六十二中。如四全常。经等但约依定等起。亦有不依等至起执。虽依寻伺复多差别。此等皆入四全常中。余准此知。经据此理名摄余见。此即少分一切之义。亦如四谛摄一切法。苦称众苦。余谛亦然。言摄余见。亦据同类相摄说也 二依品类以轻从重名摄一切。余见是彼六十二见见类同故。同类见中复有同异。我见即是边见之类。边依起故。邪见计彼自在常。等常边之类。虽非我后而计。于常常相似故。余准可知 二取随执何见法等即是彼类。由此二取及我我所。应皆摄入六十二中。亦如五见总名邪见。邪见类故。又轻从重如言王臣。臣亦名王。经作法中但据重说。

疏。既无边见中摄谛断文者。五十八中而有文说。但捡文者而疏略故致有斯断。故彼论云。即用如是萨迦耶见以为依止。于五趣蕴见我断常。故边执见亦迷于苦。

论。四见取等者。然准有宗但执劣法以为胜者。即名见取不唯执见及同时蕴。故俱舍论十九云。于劣谓胜名为见取。执劣为胜总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

论。五戒禁取等者。又准有宗但执非因以为因者即名戒取。不唯执戒及同时蕴。故但舍云。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非解脱道妄起道执。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

疏。然于一聚至言等亦得者。虽见眷属而不别计。然戒聚中见最为胜。举胜等劣而置等言亦无有失。不同小乘而立等字。

论。然有处说至名戒取者。按显扬论第一云。四见取谓于前三见及见所依蕴。计最胜上及与第一。对法第一云。谓于诸目及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最胜。为上为妙。五蕴同之 又显扬第一云。五戒禁取。谓于前诸见及所依蕴计为清净解脱出离。对法第一云。于诸戒及戒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五蕴大同。瑜伽第八大意同彼显扬等说。

论。不尔如何非灭计灭等者。按五十八云。又沙门等谓说现法涅槃论者所有邪见。又有横计诸邪解脱所有邪见。如是诸见是迷灭谛所起邪见 又云。又彼外道作如是计。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尽能出一切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见。非涅槃法计为涅槃。名非胜计胜。非无漏道实非离苦。计为真道能出于苦。名非净计净。

论。如是总别等者。释如疏.灯。今助一释言贪等六名之为总。恶见开五名之为别。今双言之名为总别十烦恼也 或可。疏云若总若别意亦同此。

疏。谓要不违至我新不常者。假兴于难生下引教及世事文。

论。学现观者起如是怖等者。是八十六.对法第七二论文也。故瑜伽云。又由二缘依止无我胜解之欲。于彼涅槃由惊恐故其心退逐。一由于此欲不善串习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时由彼因缘念忘失故。当尔之时于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数数思惟我我尔时当何所在。寻求我行微细俱行障碍而转。由此缘故彼作是思。我当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彼由如是随逐身见为依止故。发生变易随转之识。由惊恐故于彼寂灭其心退还 释曰。虽了唯有诸行无我。由缘行心尚昧劣故。数数思惟我何所在。即思我心能为障碍。便执我无更不念言唯有诸行。故于涅槃而生惊恐 对法论云。俱生边见者断见所摄。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谓我我今者何在耶 然疏中云八十八者。而有二义。一错六为八。二举八等六。六正所引。八中亦有断见之文。故兼言矣。举兼显正不言六也 问引证俱生对法可尔。瑜伽如何 答八十八文如灯已释。八十六者亦是俱生 何以为明 答论云寻求我行微细俱行。又云彼由如是随逐身见为依止故。故知俱生。或通二见。寻文可悉 问二论俱生为凡圣起 答俱通凡圣 若尔何故八十六云。复次为断如是惊恐。有二种法多有所作。乃至云。若已引发圣谛现观。由正见故方得出离。对法复云。今者我我何所在耶。准此瑜伽唯凡所起。对法唯圣 答瑜伽且据断凡起者 或兼断彼凡圣起者。圣谛现观其言通故 又云。由于此欲不善串习未到究竟而起惊恐。即有学圣亦未究竟起亦何失。对法言今我何在者。凡.圣作彼无我解时俱得名今 又解。瑜伽据凡。对法约圣。二解任取应更审思。

论。此十烦恼谁几相应者。诸论辨此相应不同。今略引之。五十五云。无明与一切。疑都无所有。贪.嗔不相应。此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慢之与见我更相应。谓高举时邪复推构 五十八云。五见是惠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是故贪.慢更互相违 对法第六云。贪不与嗔相应。一向相违法必不俱故。又贪不与疑相应。由惠于境不决定必无染著故。余得相应。如贪嗔亦尔。谓嗔不与贪.慢.见相应。若于此事起憎恚。即不于此生于高举及推求。与余相应如理应知。慢不与嗔.疑相应。无明有二。相应.不共。不共不与嗔.疑相应。疑不与贪.慢.见相应。会如此论及疏。故不重云。

论疑遮顺等者。苦.集由是因依处故有情染著。疑有不嗔灭.道是彼怖畏处故有情不爱。疑有便恚。疑无翻此理可准知。

论。此与三见或得相应等者。有义分别身.边二见而与嗔俱。由俱生者唯无记性嗔唯不善故非彼俱。论云苦蕴但于善趣有苦受俱名有苦蕴。疏说苦处又通二见。此定不然 详曰。乍观疏文诚如所存。细寻其理理即无违 无违理何 答有苦之处即名苦处。谁云要在三涂苦处 又下二见五受俱门。初师三涂有分别惑。今依彼说亦不相违 此通下言显此论中明极苦处通有分别.俱生二惑故指如下。非说俱生.分别二见皆与嗔俱。由此苦处分别二见嗔俱无妨。若不尔者更有何义云如下耶。

论。五识唯三等者。问称量.推求五识无有说见慢无。第七应尔 答称量解慢七同五无 所恃慢生故七许有。见义准知 问五见断惑六引得生。慢等由他五亦应起 答行不违.违故起.不起。

论。贪嗔痴三至五受俱者。五十九中。分别贪等乐等相应别别作法。即此论云贪会违缘嗔遇顺境略已摄彼。余准可寻。故不引也。

论。欲无苦等者。有义简萨婆多欲疑唯忧。故显宗二十七云。何缘二疑俱不决定而上得与喜.乐相应。非欲界疑与喜俱起。以诸烦恼在离欲地。虽不决定亦不忧灭。虽坏疑网无痴情怡。如在人间求得所爱。虽多劳倦而生乐想。疏说上界不如欲疑有喜受者。欲似不得此中文意。上地何故不与喜俱 详曰。疏意说云疑无苦果方与喜俱。上无此疑。由上无造彼恶行故。故疑苦无方喜俱者。但在欲界不障上界疑得喜俱。下粗相中疏言上界疑有喜故。自义既立他计便遮。不言成矣。此自不得疏之本意。非疏不得论之意也。

论。二取至忧相应者。五十九云。见取.戒取取彼见故。随其所应如彼相应者。如彼身.边二见相应所有受说。

论。此依实义等者 问所依教何。何意须有粗.细二说 答委曲而谈名为实义。即五十九。梗概而说名为粗相。即五十五.对法第七。故五十九结十烦恼受相应云。先辨烦恼诸根相应。但约粗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无乱故。今即约巨细道理建立。令之行者了自他身种种行解差别转故。

论。贪痴俱乐等者。对法具明。大意疏中而以牒讫。然明意识舍相应云。在意识身舍相应者。在一切处于相续未位 释曰。由乐.喜.舍通第六识。六识乐.喜未位之时而亦有舍。故云一切未位等也 又云。疑于欲界非喜相应者。不决定心若未息灭喜不生故 又云。何故烦恼皆舍相应。以一切烦恼随中庸位方息没故。所以者何。烦恼生起展转相续渐渐微薄势力将尽随处中位。于此位中必舍相应。

论。当知俱生身边二见等者 问何以知然 答按五十八云。复次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数现行故。非极损恼自他处故。彼虽不说俱生边见。理同我见亦无记性。

疏。若如后解至体有九品故者。此有二意。一显后非。如色界等烦恼无记。体有九品九品别断。我见九品何一品除。除既一品明无九类 二明后是。如上界惑体虽无记得有九品。我见九品亦复何违。又今疏断且随一相。疏上下文皆以九品为类说也。

疏。无有染污至方自在故者。必无欲染第九品在。能入根本起未至惑。要欲染尽入根本定。方容起彼未至惑也。

疏。由是至亦不能起者。不能起彼未至定惑 问得本定已未至定惑为实起不 答有两释。一许得起 若尔何故六十二。云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 答异地不尔。同地容起。未至亦是初禅摄故。又下地身得初根本起未至惑亦复无违 二不得起。无所须故。得胜舍劣故 若尔毕竟无有起义何用有为 答如三无色得有见道无漏第八余九地有。虽无起义地法得有。此亦应然。任情取舍。然多许起。

疏。唯定非生烦恼等者。润生时起名生烦恼。惑生彼地所起之者亦名生惑。非今所说。除此余时但缘定起皆名定生。如遍常见因定后起名定烦恼。余准此知 然疏说云。如遍常者。乍观似证生烦恼也。理证定惑。

论。诸有漏道虽不能伏分别惑等者 问下第九云。资粮.加行能伏分别。二位岂非有漏道耶 答后约菩萨。今据二乘.及外道等 有义二释。初义同前。二云后据理观。今依事观。有漏六行名为事观。观无我等名为理观。又分别惑有迷事者。世道亦伏。能障定故。论约迷理说不伏言。若不伏者俱生应然。俱迷事故。若见事惑见理惑引故不伏者。应修事惑修理惑引同彼不伏。又见事惑散乱粗动逾于俱生。障定应胜。何乃不伏。故知论中且据迷理言不伏也。

祥曰。理恐未然。修惑为例有相符失。故瑜伽论五十八云。若诸异生离欲界欲惑色界欲。但由修道无有见道。彼于欲界得离欲时。贪欲.嗔恚.及彼随法邻近憍慢。若诸烦恼相应无明。不现行故皆说名断。唯言贪等邻近之法异生断之。不说见等邻近之法彼亦能断。故知世道不能伏彼迷理所引所有事惑。不尔何意瑜伽不说。修道既然见惑定尔。岂不相符。然审详诸。

疏。今解亦断等者。有义难云。未伏说断。次第之人应于见道亦断彼故。亦不可说先伏助伴。论说俱生微细难断修道位方除。说见道除理将未可。由彼微细不障见故。而自救云。次第之人道依未至。由道劣故不能断修。超越之人根本入故。云随所伏皆能永断 详曰。若以未至而以释难恐未除。次第不还能依未至断修惑故。若云我依见道说者。菩萨见道依根本定亦应断修。若云但据小圣说者。超初果人欲六品惑应不能除。依未至故。若云曾伏故能断者。此即由伏.不伏有殊。何关根本.未至依别。由斯伴伏见断何失。论云修除据次第者。然依定叙其理亦通。据伴以明而为胜也。思可知矣。

疏。若尔见惑至为起不起者。义灯第六心相起中叙有两释。今观瑜伽五十八文应许得起。故彼论云。由彼诸惑住此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 释曰。彼前未断见道之惑。身在下地而得起之。若生上已。下地见惑而不起也。准斯文意许起应善更思。

论。生第四定中有中者。此即经文。大小乘论解之各别。大乘.经部许天中有转生地狱。有宗不尔。故对法云。或时移转者。谓于此位往余生处强缘现前。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时。由谤解脱邪见故。转生地狱 经部师者。婆沙论云。譬喻者说中有可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 有宗计者。如婆沙论六十九云。问若中有于界不转。无闻苾刍事云何通。彼佛法中适出家已。修世俗定初静虑时谓得初果。乃至第四谓得阿罗汉。起增上慢未得谓得。彼命终时第四静虑中有现前。便作是念。一切系缚我已永尽。应般涅槃更无生处。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邪见拨无解脱。由谤见力彼中有灭。无间地狱中有现前生无间狱。答住本有时有此移转。非中有位。谓彼将死由业势力。第四静虑生相现前。故起邪见生无间狱。

论。而言生上不起下等者。按瑜伽论五十八云。诸烦恼缠未离自地烦恼欲者自地现起。已离欲者即不现起。若在下地上地诸缠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说成就下地诸缠 又六十二云。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有违此文故论通也 问言多分者为据时言。为约惑数 答理该于二 问时即何然。若约惑说如何前言皆容现前。复几不起 答起通见.修名为皆也。起数增减略有三种。一云起三。谓邪见.贪.及俱无明。二云起六。如疏所明。三云起十。故论标云下地诸惑分别.俱生皆容现起 有义断云。于第二说然更推求起五为胜。除我见一。不见世间执他地法以为我故。故分别见非缘他地。当生处色尚未起故。润生之爱缘当生处增上果生。既唯迷事亦不可说与理惑俱 详曰。润生我见据总缘说。又此润位非一刹那。理.事二惑前后间起。而言润生迷增上果。据彼爱境正润位说。理应无爽。枢要.灯中有此意也。故五.六释取舍任情。

论。下地烦恼亦缘上地等者。按瑜伽五十八云。如是所说十种烦恼。亦缘事转。亦缘烦恼。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 六十二中五爱缘上。如枢要引。

论。而有处言至或依别缘等者。按集论云。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杂集释云。所言无明缘上地者。谓与见等相应。见者除萨迦耶见。不见世间缘他地诸法执为我故。又瑜伽论五十八云。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

疏。此中例边同于我见必依起故者。以全常见得缘他地。例彼我见亦得缘他。无有边见不依我见。边见缘他。我见亦尔。

疏。执欲界闻思昔所起等者。有义断云。欲界闻.思既非三见及所起戒。如何二取说缘下地。故不缘者以之为胜 详曰。意说二取忆于下戒。因闻.思起所有二取名缘于下。不言闻.思即是二取所执见.戒。余难如灯。

论。分别起者唯见所断等者。对法第四亦同于此。故彼论云。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见处.疑处是见所断 杂集释曰。见处者谓诸见相应共有法.及种子。疑处亦尔。

论。见所断十实俱顿断等者。按瑜伽论五十九云。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怀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 释曰。总缘四谛共相作意名坏缘谛。遍缘诸谛作无我观方能断惑 问无分别智岂有缘总无我等行 答一释如疏。又有释云。据彼共相方便所引。名缘诸谛作无我观。非真见道有此行相。

疏。如坏念住等者。坏犹杂也。身.受.心.法二三四合而以观之名坏念住。

疏。对法第七等者。按彼论云。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谛皆是十种烦恼因缘。又为依处。是故一切迷此因缘.依处起诸邪行。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烦恼力乐著生死。于清净法起悬崖想生大怖畏。又诸外道于灭.道谛妄起种种颠倒分别。是故十惑皆迷灭.道起诸邪行。

疏。其烦恼起皆具此二缘者。因依.怖畏是二缘也。

疏。答执彼下见眷属戒等者。按五十八云。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迷集谛戒禁取。

论。别谓别迷等者。有义问云。见修道惑百二十八依何者说。有云依别迷说。以总迷者体既是一。不可别配四谛异故。依粗相说。随转理门说身.边见唯迷苦谛。委细说者亦迷三谛。虽不亲迷。缘三谛惑为我.我所及断.常故 惑可。此依总迷者说。体虽是一。随所迷境四谛亦殊故无有失。然疏说云唯依数总别缘而说此义不然。若别缘者其数亦别。其数总者缘亦非别。既无数总而别缘者。如何约此以明其数 又疏云。对法第七.瑜伽第八约总迷谛说十迷四。五十八约别迷谛。二唯迷苦。八通迷四。百二十八即是对法.瑜伽七八。如何乃言约别缘说有尔所数。故所立文自相违也 详曰。若许别迷以为正者。所言别迷为据数总行别名别。为约数行俱别名别。若数总行别即同疏明。一何取舍爱憎不等。若数行别百二十八数何得有。又何须云委细粗相。若言约总亦无失者。岂二三合缘非总耶。若是总者百二十八数亦增减。若非是总应在别收。即前别迷百二十八数还增减。进退有违。如何断云别总无失。又若云别依十各各别缘谛说言。总约十通缘四谛。不据自余总别说者。理亦不然。前解与疏竟有何别。后说其数但是假施。摈实取假未见其可 又弹疏说理亦未可。且谛各十十数岂非总。各缘自谛何非行别。故对法云。欲界见苦所断具十烦恼如见苦所断。集.灭.道所断亦尔。此即明证。云何破言无有数总而别缘耶 又破会违亦不得意。云对法等约总迷者数总名总。五十八中据别迷者数别名别。以此而言矛楯焉有枉见披剥。余义如灯。

论。二取执彼等者。此等用缘三见等起。望苦.集理有所隔故名之为疏。是重缘惑。

疏。即余四见及疑无法执等者。疑与四见我见不俱。汝云我见摄法执尽。即四见.疑便无法执。便无法执者便成大过。岂有烦恼不依法执而得起耶。

疏。若除影外等者。有义今不依此。影外所枝未必同时。如先闻有过.未等名后方缘故。后后心生无名相故。又简境等无有名故。设远假名但可许说名增上缘。何成本质。俱时发影名为质故。先心缘名随名分别。后心缘义影像方生。能诠所诠全不相似。岂得说名为后义质。故知影像亦有全无所杖之质。不尔便违前第一卷。说自心外蕴或有或无 详曰。疏此问答意简有宗。有宗心生无不杖质。纵缘空花龟毛兔角。亦以名等为质生起。纵而以简。由彼名等是能缘心近远所托似于真实故。云即无无本质者。非许名等同实尘等本质之体云无无者。何得乃以实质为难 又能诠所诠全不相似等者。此亦不然。岂诸质.相皆相似耶。如碍.不碍.虑.不虑等而非一故。余难准斯德失可悉。无俟言矣。

疏。今无漏缘中不得作后解者。漏无漏缘质影双说。例事.无事不唯望质。

疏。瑜伽云又十烦恼等者。五十八文。

疏。灭道广大佛法等者 分别灭道。缘安立谛 广大佛法。缘非安立真如为境。

疏。对法第五至同五十九初文者。有义疏说是同。今解有别。慢.见六同。贪.嗔二种五十九文从多分故唯名有事。对法尽理与见.慢俱亦名无事。然疑一种瑜伽尽理说通二种。对法既云与见.慢俱方名无事。疑非彼俱不通无事故理不尽。无明一种二论无违 详曰。疏括诸文考量其理。理文顺者云不相违。若文参差取旨以会。初五十九观文有乖。以如前会。对法第五理亦有阙。谈理同彼不尽名同。非据彼文一一同也。又如所断理亦有余。对法贪.嗔何得尽理。邪见.见.戒岂唯无事。言见相应并名无事。何非大过。太过失存理尽焉在。若言据见无事者说。若尔文滥何名尽理。以此而言疏无违也。

论。彼亲所缘虽皆有漏等者。按对法论第六说云。又缘灭.道谛诸烦恼。不能亲缘灭.道为境。由灭.道谛出世间智及后得智内所证故。唯由依彼妄起分别说为所缘。分别所计境不离分别故。

疏。与有事缘别不可为例者。此有二意。一成有事缘第一释。二成无漏必约影.质不可。以彼有事缘中初释相例 问云何名别。答有事缘惑能所二缘而皆有漏有相顺义。可直据质而以明之。无漏缘惑能所二缘唯违无顺。故不唯质得此缘称。

论。缘自地至所起名境者。相.名.分别三名为事。事依分别之所起故。依主受称。灭.道等名依分别起。依主同前为境可知。故瑜伽论五十八云。若缘苦.集事境所有诸漏。是缘邪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境及缘不同分界境所有诸漏。是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烦恼能缘灭.道。亦不能能缘不同分界。非无所缘 释曰。言不能缘。显不相似。非无所缘。显虽不似而托于名亦复缘之。

论。唯是烦恼分位等流性等者。问各何分位是何等流 答按瑜伽论五十八云。诸随烦恼当知皆是烦恼品类。且如放逸是一切烦恼品类。所以者何。于染爱时多生放逸。乃至疑时亦有放逸。贪著.悭吝.憍高.掉举等皆贪品类。皆贪等流。忿.恨.恼.嫉.害等是嗔品类。是嗔等流。谄.诳是邪见品类见邪是等流。覆是诳品类。当知即彼品类等流。余随烦恼是痴品类。是痴等流 诸论不同如下随文疏自会释。故不重云。

论。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者。有义忿等十种唯意识俱名之为小。无惭等二通六识故名之为中。掉举等八遍七识故说名为大 详曰亦有斯理。然无所凭且依论释。

论。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者。显扬第一二十随惑皆具五业。忿业五者能障无嗔为业。乃至增长忿为业 释曰中间三业与本惑同故云乃至。余准此知。后废不言。

疏。此因不定亦不遍故者。异品阙彼遍无性也。

论。杂事等至多随烦恼故者。按瑜伽论五十八中而亦引云。若杂事中世尊前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忧.苦随扰恼等 又八十六云。贪烦恼异名者有十五种。嗔亦十五。痴有七种。具如彼列。

论。谓随烦恼名亦摄烦恼者。按对法第七云。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法。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亦名随烦恼。

疏。趣向前行等者。按彼论云。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 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论。有义忿等四俱除乐者 问那落迦中方有苦受。彼何有悭云通四受 答传有两释 一云彼虽无有财等。于自苦具亦有悭故 二云于自所知之法容有悭也 曰初释全非。谁于苦具见爱惜耶。第二理通。按大般若。菩萨于彼以三乘道化彼有情。明容闻法。故知于法悭亦何失 今复释云。但言悭法得苦受俱。非言有苦皆有悭也 纯苦鬼.畜苦得悭俱不违论旨。

疏。非言不共无明至恶惠俱者。不共无明既有不与恶见俱时。此无明位不正知等依何而立。由此故知。依无明立不正知等方名遍染。

疏。此无明聚余法与此俱者。此遮外难。外难意云。不共无明恶惠不有岂唯独一。故今答云。虽无恶惠与余法俱。亦不唯已。

疏。即于无明假建立故者。此义如前第四论末八遍染中疏灯俱释。寻之可明。此不复云。

论。梵于释子起谄诳故者。按婆沙论百二十九引经说云。如佛昔在室罗筏城住誓多林。时有苾刍名曰马胜。是阿罗汉。作是思惟。诸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烦恼系缚为欲知故入胜等持。即以定心于誓多林没于四大王众天出从定而起问彼天众。诸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等。答曰不知。如是欲界六欲天等展转相推。乃至他化自在天所被复作推梵众诸天。欲往梵世复入胜定复以定心自在宫没梵众天出从定而起还作上问。梵众咸曰。我等不知复推大梵。马胜寻问如前所问。彼大梵王处自梵众忽被马胜苾刍所问。梵王不知便矫乱答。我于此众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生者.养者.是一切父。故知有诳。作是语已引出众外。谄言愧谢还令问佛。故知有诳。

论。然忿等十至方得生故者。有义别释前十名为有事。非是大门。疏说非也。下有漏等方第十三 详曰。若非大门此属何门。若云属前前门但明迷谛亲疏。门义全差何得属彼 又有事等自是一义。文明有事自为其门。竟违何理而见不许。不言后十。后十遍染.不善之心。随彼所遍通事无事易故不说。缘有漏等既云准上而不作法。即当第二例余门也。

疏卷第七

疏。次五字列名者。第一谓字列名所须。亦名列名。

疏。是我恶边作者。言我边者显自指己。然疏文倒。而应说云我边恶作。有本云措今从错字。故瑜伽论第十一云。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返作。

论。如余盖缠者。所言盖者按对法第七云。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转故 问于何等位障诸善法 答于乐出家位.觉正行位.止举舍位。谓于乐出家时贪欲盖为障。希求受用外境界门。于彼不欣乐故 于觉正行时嗔恚盖为障。于所犯学处同梵行者正发觉时由心嗔恚不正学故 于止举两位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盖为障。如前所说能引沉没及散乱故。于舍位疑盖为障。远离决定不能舍故 疏中所辨言中少别意同于此 问惛沈等四合为二盖其意云何 答惛沈.睡眠行相相似。睡眠复为惛沈近缘生诸烦恼故合为盖。故瑜伽论第十一云。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掉举.恶作所起处等。设处不等由掉諠动.恶作忧变相相似故合立一盖。即瑜伽云。掉举.恶作俱因亲属寻思国等昔所经事而起之也。故总结云。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变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问止.举.舍行相云何耶 答按大论七十七云。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没或恐沉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论。说随烦恼及痴分故者。按瑜伽论五十五云。随烦恼自性者。谓忿至恶作.睡眠.寻伺 又云。睡眠.恶作是痴分故皆世俗有。

论。非思惠想缠彼性故者。具如疏辨。有义复云。或彼睡眠皆应说云染不染中随一摄故。若说前因自随一不成。自说非是思惠想故。若说后因有法为因违理门故 详曰。观疏染净前后二因实无过矣。且前有法不言思惠直云睡眠。可如所责。前既标云染思惠已后因牒彼。何有过乎 又若后因全取有法可违理门。今者有法与因增减全有不同何有违论。若如所立染非染因乃非论意。如疏所明理通文顺。又睡及眠皆有染净。染净别开便成四量。疏合言二 疏名不已及如涅槃等者。若但云境无非境者。言缘名境名境便局。以名不及如涅槃等。今云意境意境乃宽。以意内证真如等故。

论。此二俱以至义类别故者。问对法第一云。寻依思依惠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追求行相意言分别。伺依思依惠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伺察行相意言分别。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今言深推不深推者岂不相违 答会如疏.灯。

疏。所对别故者。寻.伺约彼假实相对。悔.眠据于真俗相形。故虽总假立名有别。

疏。但所对别至一切定假者。虽实有体。非胜义故得世俗名。

论。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等者。此同瑜伽第四所说。按彼论云。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

论。论说五识有寻伺故者。即瑜伽论五十六也。彼有问答。问辞疏引。答文今引云。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准斯问答五识故得有寻.伺也。

疏。虽无自性至亦有寻伺者。虽复无文说彼自性即是寻伺。然对法论说彼自性即是有相。有相瑜伽说是寻.伺。以此展转而谈之者。故知五识有寻.伺矣。

论。显多由彼起。疏有二解。有义弹彼第二解云。疏说生上必寻.伺引方能起下眼等识者。岂起五识要下意引生。在下地尚用上定能引五识。如何生上要起下界寻.伺识引。未必尽理。然将起上诸地意识能引下眼识等为胜。如大菩萨岂不能以上诸地心引下五识起。故五十六云从无寻伺三摩地起已此得现前。不言更起下地心故。此论且依前后引生说。从定起此得现前。理实八地已去菩萨于诸地心具五识故。故多由言亦在生上而起下者 详曰。若许上意引下眼等。二定上意寻.伺不有。如何得云显多由起。又五十六不云出定更起下心。便证上心引下识者。此第二师而据何理云多由起。若云下地多由起者。此不为救。本通于上不会下界。若云但遮疏云必定不障有时下识引者。若尔云何引五十六不起下心以之为证。本会彼文云多由起。既以彼证不由下引。云何而能会彼文耶。复更何时而由起乎。设言余时无异因故。又云生下当用上定引五识者。引何五识。若引上地。便为自害返证他义。若引下识。下识自地串习可然。上身引下地既不同。何得相例。又菩萨例例亦未可法理合。然起下何过。岂起下识失自在义。如来事智不亲证理。岂失如来遍智义乎。又疏且对所诤以明不言一切。未可即以菩萨为例。

疏。此违定中闻声等者。详曰。深密据散多分而说。故亦无违。

论。悔但容与无明相应者 问此俱无明应唯不共。不共迷理。此迷不迷。答设尔何违 二俱有失。若不迷者何名相应。所缘异故。若言迷者而因邪见之所引生。亲义焉在 答传有三释。一云但言不共有亲迷理。非皆亲迷。二云虽邪见力之所引生。不缘见起故亦亲迷。三云悔俱无明亦是非主。由此染悔非亲迷摄 有义断云。然悔亲迷其理难见。故说不共有非亲迷。虽违论文理相顺也 详曰。夫染悔者悔修于善悔不作恶。此岂非迷苦谛理耶。虽复邪见前后引生。不缘为境。亲迷何失。无文遮故。

论。闻思位中有悔眠故者 问眠无五识何得有闻 答有二释。一云缘所受境闻说法等亦得名闻。二云眠但有思。文中总举非显眠位得名闻也。今取前释。

论。亦非如忧深求解脱故者。忧求解脱是无漏根。故通不断。故对法论第十云。未知根者谓信等五意.喜.乐.忧.舍。已知根体数亦同之。

论。若已断故非所断摄者 问不还断眠。何故唯言无学断已名非所断 答不还能缘缚未尽故不同无学。

论。说正思惟至寻求等故者。按显扬第二说为无漏及为寻也。即彼论云。二正思惟谓依正见.与彼俱行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于修道中相续作意思惟诸谛。与无漏作意相应令心趣入.极趣入.寻求.极寻求 释曰。趣犹向也。入是解也。寻谓推寻。此趣.寻等各有胜劣故有极言。余文可悉。

问伺何不入八道支耶 答未见大乘所明之文。且依有宗。婆沙论九十九云。伺无彼相是故不立。复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复次伺用为寻所覆损故。于策正见寻用偏增。故伺不立菩提分法 有义显扬论云寻求.极寻求此即是寻。趣入.极趣入此即是伺。二种总名正思惟支。与小乘别故亦无失。又瑜伽二十九云。由此正见增上力故。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诸所寻伺。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伺。若心趣入诸所言论。

论。又说彼是言说因者。对法论云。正思惟者是悔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即瑜伽云。若心趣入诸所言论亦言说因。

疏。十地第一至寻无漏者 问彼论无有正思惟言。据何说有 答彼论牒颂净觉人者。依梵论本云思惟也。疏依梵文故无有失 问经云思惟云何即证寻成无漏 答言思惟者八道支一。体即是寻。故得为证。又解脱月诸菩萨众。请金刚藏释十地义。准十地经叹菩萨德。金刚藏等八地上位。上位意识唯是无漏。解脱月等叹云净觉。净觉明知体非有漏。

疏。问既引十地至语言因故者。此难意云。言思惟者是本经颂。论家释云。何故唯叹净觉。净觉是言说因故。觉名觉观。是口言行。准其论文亦得为证。何故不引。

疏。故引不同彼但应云净思惟者。显今论家但引本经不引论释。不引论意具辨如灯 问若引本经经颂不云正思惟者是语言因。何得引之证是说因 答文虽不言理必可故。故经颂云。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既云净觉说上妙地今何不释。明知净觉即是说因。不尔如何叙有净觉责不释耶 详曰。观文察理兼论无伤。何所以者。且觉观言。若梵本有。即不应责译主加增。若梵本无。想唯识师不引此谬。取彼正论思惟之言。通证因果言说之由竟有何失。论说说因甚明著故。更思。

论。后得智至必假寻伺者。问根本智中有寻.伺耶 答无。故瑜伽论七十三云。问若思惟真如即观真如耶。设观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观真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见真如相不见实真如。乃至未至正通达位。及通达后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真如时由胜义故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观真如。谓离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诸相 释曰。其第二句即根本智。言非思惟。明无寻.伺 若尔云何言由胜义思惟其相 答不同加行.后得智等云非思惟。然亲证真言由胜义名思惟其相。思惟乃是能缘异名 亦如出世末那之名。非染意故不名思量。无漏正思亦名为意。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