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術解第二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荀勖善解音聲,時論謂之闇解。遂調律呂,正雅樂。每至正會,殿庭作樂,自調宮商,無不諧韻。阮咸妙賞,時謂神解。〔一〕每公會作樂,而心謂之不調。既無一言直勖,意忌之,〔二〕遂出阮為始平太守。後有一田父耕於野,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試以校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皆覺短一黍,於是伏阮神識。〔三〕晉後略曰:「鐘律之器,自周之未廢,而漢成、哀之間,諸儒修而治之。至後漢末,復隳矣。〔四〕魏氏使協律知音者杜夔造之,不能考之典禮,徒依于時絲管之聲、時之尺寸而制之,甚乖失禮度。於是世祖命中書監荀勖依典制,定鐘律。既鑄律管,募求古器,得周時玉律數枚,比之不差。又諸郡舍倉庫,或有漢時故鐘,以律命之,皆不叩而應,聲響韻合,又若俱成。」晉諸公贊曰:「律成,散騎侍郎阮咸謂『勖所造聲高、高則悲。夫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今聲不合雅,懼非德政中和之音,必是古今尺有長短所致。然今鐘磬是魏時杜夔所造,不與勖律相應,音聲舒雅,而久不知夔所造,〔五〕時人為之,不足改易。』勖性自矜,乃因事左遷咸為始平太守,而病卒。後得地中古銅尺,校度勖今尺,短四分,方明咸果解音,然無能正者。」干寶晉紀曰:「荀勖始造正德大象之舞,以魏杜夔所制律呂,校大樂本音不和。〔六〕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而夔據之,是以失韻。乃依周禮,積粟以起度量,以度古器,符于本銘,遂以為式,用之郊廟。」

【箋疏】

〔一〕通典一百四十四曰:「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同,因謂之『阮咸』。咸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又自注曰:「蒯朗初得銅者,時莫有識之。太常少卿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為之,聲甚清雅。」

〔二〕李慈銘云:「案直下疑當重一勖字。謂咸無一言直勖,故勖忌之也。又案直同值,遇也。謂咸遭勖意忌也。」

〔三〕程炎震云:「晉書樂志云『出咸為始平相』,誤。又云:『於此伏咸之妙,復徵咸歸。』」又云:「晉書律歷志云:『後始平掘地得古銅尺,歲久欲腐,不知何代所出,果長勖尺四分。』又史臣案云:『又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於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相傳謂之漢官尺。以校荀勖尺,勖尺短四分。漢官、始平兩尺度同。』又云:『文選注引晉諸公贊作「中護軍長史阮咸」。』」

〔四〕李慈銘云:「案墮,有徒規徒可二反。作隳者俗謬。」

〔五〕李慈銘云:「案不知疑當作不如,謂勖所造不如夔也。」又「案此當以舒雅讀句,其聲舒雅,而人不知是夔所造。蓋勖未曾製鐘磬,猶是夔所為也。」

〔六〕李慈銘云:「案本音當作八音。晉書律歷志、宋書律志俱作八音。」

2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一〕

【箋疏】

〔一〕隋書王劭傳劭上表請變火曰:「昔師曠食飯,云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

3人有相羊祜父墓,後應出受命君。祜惡其言,遂掘斷墓後,以壞其勢。相者立視之曰:「猶應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墜馬折臂,位果至公。幽明錄曰:「羊祜工騎乘。有一兒五六歲,端明可喜。掘墓之後,兒即亡。羊時為襄陽都督,因盤馬落地,遂折臂。于時士林咸歎其忠誠。」

4王武子善解馬性。嘗乘一馬,箸連錢障泥。前有水,終日不肯渡。〔一〕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徑渡。語林曰:「武子性愛馬,亦甚別之。故杜預道『王武子有馬癖,和長輿有錢癖。』武帝問杜預:『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校文】

注「武帝問杜預」景宋本及沈本無「杜」字。

【箋疏】

〔一〕程炎震云:「連錢,晉書濟傳作連乾。御覽三百五十九引同。」又云:「終日不肯渡,御覽引無日字,是也。」

5陳述為大將軍掾,甚見愛重。及亡,郭璞往哭之,甚哀,乃呼曰:「嗣祖,焉知非福!」俄而大將軍作亂,如其所言。陳氏譜曰:「述字嗣祖,潁川許昌人。有美名。」

6晉明帝解占冢宅,聞郭璞為人葬,帝微服往看。因問主人:「何以葬龍角?此法當滅族!」主人曰:「郭云:『此葬龍耳,不出三年,當致天子。』」帝問:「為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問耳。」〔一〕青鳥子相冢書曰:「葬龍之角,暴富貴,後當滅門。」

【校文】

注「青鳥子相冢書」「鳥」,宋本作「烏」。

7郭景純過江,居于暨陽,〔一〕墓去水不盈百步,時人以為近水。景純曰:「將當為陸。」璞別傳曰:「璞少好經術,明解卜筮。永嘉中,海內將亂,璞投策歎曰:『黔黎將同異類矣!』便結親暱十餘家,南渡江,居於暨陽。」今沙漲,去墓數十里皆為桑田。其詩曰:「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壘壘三墳,唯母與昆。」

【校文】

注「永嘉中」「中」,沈本作「末」。

【箋疏】

〔一〕李慈銘云:「案暨陽,晉屬毗陵郡,即今常州府江陰縣。」

寰宇記九十二江陰縣條下曰:「郭璞宅在黃山北長廣村,去縣七里,吳時烽火之所也。」

日知錄三十一曰:「晉書郭璞傳:『璞以母憂去職,卜葬地于暨陽,去水百步許。人以近水為言,璞曰:「當即為陸矣。」其後沙漲,去墓數十里皆為桑田。』王惲集乃云:『金山西北大江中,亂石閒有叢薄,鴉鵲棲集,為郭璞墓。』按史文元謂去水百步許,不在大江之中。且當時即已沙漲為田,而暨陽在今江陰縣界,不在京口,又所葬者璞之母,而非璞也。世之所傳皆誤。」顧氏自注云:「世說載璞詩曰:『壘壘三墳,惟母與昆。』則璞又有二兄同葬。」嘉錫案:王象之輿地紀勝九江陰軍古跡條下曰:「今父老云:申港八里許,有郭璞母墓。」象之此說,尚與史合。而其卷七鎮江府景物條云:「金山前有三島,號『石牌』,稱郭璞墓。」則又與俗傳相合。周必大奏事錄曰:「金山龍游寺山門,借石門山為案,乃焦山三石峰耳。其外小山,稍有樹木,而鳥雀不棲者,世傳為郭璞墓。」又二老堂雜誌五記鎮江府金山曰:「山在京口江心,號龍遊寺,南朝謂之浮玉山。別有小島,相傳為郭璞墓,大水不能沒,下元水府亦在此。」必大此二條皆不免惑於世俗訛傳。然亦可見其說已盛傳於宋,不始於王惲也。

8王丞相令郭璞試作一卦,〔一〕卦成,郭意色甚惡,云:「公有震厄!」王問:「有可消伏理不?」郭曰:「命駕西出數里,得一柏樹,截斷如公長,置床上常寢處,災可消矣。」王從其語。數日中,果震柏粉碎,子弟皆稱慶。王隱晉書曰:「璞消災轉禍,扶厄擇勝,時人咸言京、管不及。」大將軍云:「君乃復委罪於樹木。」〔二〕

【箋疏】

〔一〕程炎震云:「晉書璞傳云:『時參王導軍事。』」

〔二〕南史張裕傳曰:「初裕曾祖澄當葬父,郭璞為占墓地曰:『葬某處,年過百歲,位至三司,而子孫不蕃。某處,年幾減半,位裁卿校,而累世貴顯。』澄乃葬其劣處。位光祿,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孫遂昌云。」嘉錫案:合世說所載上二事觀之,則璞在當時,必以卜葬相冢墓著盛名,故有此等傳說。後世以葬書託之於璞,非無因也。又案:御覽九百五十四引幽明錄,與此略同,惟無王大將軍語。幽明錄亦義慶所著也。

9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一〕「督郵」言在「鬲上住」。〔二〕

【箋疏】

〔一〕李詳云:「詳案:臍古亦作齊,莊子達生篇:『與齊俱入。』釋文:『司馬云:「齊,回水,如磨齊也。」』史記封禪書:『祠天齊淵。』索隱:『臨淄城南有天齊泉,言如天之腹齊也。』」

〔二〕任淵山谷內集注一引至「平原督郵」止。以下作注云「青州有齊郡」云云。「言到臍」作「謂到齊下」,「言在鬲上住」作「謂到鬲上住也」。今本誤作大字,混入正文。

10郗愔信道甚精勤,〔一〕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聞于法開有名,〔二〕往迎之。既來,便脈云:「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與之。一服,即大下,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三〕晉書曰:「法開善醫術,嘗行,莫投主人,妻產,〔四〕而兒積日不墮。法開曰:『此易治耳。』殺一肥羊,食十餘臠而針之。須臾兒下,羊膋裹兒出。其精妙如此。」

【箋疏】

〔一〕程炎震云:「郗愔奉天師道,見後排調篇『二郗奉道』條。」

御覽六百六十六引太平經曰:「郗愔字方回,高平金鄉人。為晉鎮軍將軍。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隸書,與右軍相埒。手自起寫道經,將盈百卷。於今多有在者。」排調篇注引中興書曰:「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晉書愔附父鑒傳云:「與姊夫王羲之、高士許恂並有邁世之風。俱棲心絕穀,修黃、老之術。」

〔二〕隋書經籍志有議論備豫方一卷,于法開撰。高僧傳四于法開傳曰:「晉升平五年,孝宗有疾,開視脈,知不起,不肯復入。康獻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視脈,但到門不前,種種辭憚,宜收付廷尉。』俄而帝崩,獲免。」嘉錫案:此可見法開視脈之精。

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十四云:「魏、晉沙門皆依師為姓。余以僧傳攷之:于法蘭高陽人。于道邃燉煌人。于法開不知何許人,然事蘭公為弟子,則從師姓也。其姓于,未知何本。竊意其師必于闐國人,以國為姓,文不具耳。」

〔三〕真誥運象篇有九月六日夕紫微夫人喻作示許長史并與同學詩,注云:「同學,謂郗方回也。」又有九月九日紫微夫人喻作因許示郗詩注云:「郗猶是方回也。」嘉錫案:許長史名謐,一名穆,即道士許邁之弟。邁事附見晉書王羲之傳。真誥稱愔為同學,是愔已入道受籙,同於道士。而許穆又示以神仙之詩,將謂飛升可望,固宜其信道精勤矣。嘉錫又案:魏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謂太平道及五斗米道皆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甄命授亦云:「若翻然奉張陵道者,我當與其一符使服之。如此,必愈而豁矣。」是奉天師道者,皆以符水治病。然亦有無病服符者。真誥協昌期篇有「明堂內經開心辟妄符」:用開日旦朱書,再拜服之,一月三服。郗愔所服,蓋此類也。

〔四〕李慈銘云:「案投下有脫字。嘉泰會稽志作『嘗旅行,莫投主人,其家妻產』。」

11殷中軍妙解經脈,〔一〕中年都廢。有常所給使,忽叩頭流血。浩問其故?云:「有死事,終不可說。」詰問良久,乃云:「小人母年垂百歲,抱疾來久,若蒙官一脈,便有活理。訖就屠戮無恨。」浩感其至性,遂令舁來,為診脈處方。始服一劑湯,便愈。於是悉焚經方。

【箋疏】

〔一〕程炎震云:「晉書八十四仲堪傳云:『躬學醫術,究其精妙。』隋書經籍志:梁有殷荊州要方一卷,殷仲堪撰,亡。不聞殷浩,蓋傳寫之失也。」嘉錫案:諸書並不言殷浩通醫術,余初亦疑為仲堪之誤。既而考之唐寫本陶弘景本草集注序錄云「自晉世已來,其貴勝阮德如、張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謨、殷淵源諸名人等,並亦研精藥術。凡此諸人,各有所撰用方」云云,乃知殷中軍果妙解經脈,非多讀古書見古本,不能知也。大觀本草所錄陶隱居序,殷淵源作商仲堪,蓋宋人所妄改。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三十三曰:「圖書集成藝術典醫部名醫別傳引醫學入門云:『殷浩精通經脈,著方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