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一

敘曰︰應學般若學。般若者,五度之目,萬行之鵠,三世諸佛之所自出。有母然後有子,有般若然後有世間人天、出世聖賢。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為具,非以空為事也。是故空有二義︰非義、不義、無義之空,空亦應空;如義、實義、涅義之空,空不必空。般若之相,無住涅;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無上菩提。是故應學般若學。以四門敘︰一曰五周以敘事,二曰十事以抉擇,三曰諸經之所系,四曰諸家之所明,而以緒言終焉。注

五周敘事第一

曰五周以敘事者︰《大般若》十六會,初有五會,義海全潮,有統有系。中有五會,河漢江淮,巨流時出。後有六會,六度各六,一度系屬。全豹窺觀,應于初五。初雖五分,文異義同。詳略文異,應為三類︰初分為一類,文四百卷,是為極詳;四五為一類,但有四周,而缺方便,世稱小品《道行》四會是也,是為極略;二三為一類,具敘五周,而缺最後方便付囑,然秦譯詳,世稱大品《放光》、《光贊》二會是也,是為酌中,最便研讀。今循二會,按文提系,談五周敘事。

此經五周說般若也。以經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故初周佛詔舍利弗談菩薩智慧,談菩薩二諦,是為最初舍利弗般若。般若多說空義,須菩提好深行空法,又慈念眾生,故次周佛詔須菩提談菩薩三解脫門,談摩訶衍摩訶薩,是為第二須菩提般若。《金剛能斷論》雲︰欲令佛種不斷者,未成熟菩薩聞多福德于般若起信解,已成熟心入甚深義,已得不輕賤者修多功德不複退轉,已得淨心令大乘久住。本其意義讀索此經。佛以帝釋久聞能記,許與問論,而談般若福德,令初發心咸生信解,是為信解般若,亦為帝釋般若。佛于《中含》為彌勒授菩提記,又于此經為彌勒說菩薩行,菩薩行佛所行,得亦無得,令已成熟入深般若,是為入甚深般若,亦為彌勒般若。合上二事並為一談,應說為第三信解般若。龍樹《緣起論》︰此經為說阿跋致相故,為說魔幻魔偽魔事故,為說當來世人供養般若因緣故,佛為顯示種種,令久修人功深不退。是為第四不退轉地般若,亦為實相般若。佛境而菩薩行,菩薩行者,妙于方便,境、行、果三,此周特勝︰經之為摩訶衍,人之為摩訶薩,法之為大菩提,亦于此周闡發無余,是為第五究竟地般若,亦為方便般若。

舍利弗般若一

舍利弗般若者,般若是智慧,智慧一切相應,法中最勝,此經所明,是故應敘在經始。七事敘初,放光集眾,全經之所屬,亦此周之所系。如是說〈序品第一〉。

大乘義門,三性二諦。三性《楞伽》所詮,二諦則此經詳盡。三性二諦,名異義一,真攝遍、實,俗即依他,遍計簡盡,成實斯彰。曰不、曰非、曰無,顯第一義。若說功德,則攝俗詮。夫能安住般若者,應以無所得方便,而學三乘無量無邊功德,非空之是歸而菩提是趣,舟車必用用歷山川,是故佛為略敘應學聲聞十種、菩薩九種、如來十三種功德事。若欲成就世、出世無量無邊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菩提不可至,求方便于空而可至,所謂功勛必賴經猷,作業必資作具,是故佛為略敘世德、佛德九十三種,皆須學于般若事。若能如是,諸天親供,梵行護成。全經之所屬,而此周之所系。如是說〈歡喜品第二〉。

大法既重揭示,行果應續而談。〈觀照品〉者,般若之行果相也。行有其二︰曰無著行,曰相應行。果有其一︰曰授記果。

初、無著行者,以二空故。不見人、法境,不見修般若行,由不見故,不生執著,是為能取空義。人自性空,法自性空,均空故不離不異,不異則無,無一切法相,無生滅染淨相,是為所取空義。所取空故,能取自空,能取空故,但有假名,如是而行,行故無著。是為菩薩般若,以無著故,聲聞但空般若所不能及;以無著故,悲心入空大作功德,聲聞不能;以無著故,行無所得而有方便,聲聞不能。

次、相應行者︰一、與空相應;二、不見相應;三、互不相應。與空相應者︰蘊、處、界諦支有無為,及與七空,與空相應,法空不二空中無法,應言與般若相應。不見相應者︰不見六度三科覺分佛道三解三際諸法相應,不見一切智與如是諸法相應,不著有無倒解,不行諸有所為,如是相應,應言與般若相應,如是智慧,報得五利功不思議。互不相應者︰法與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空,三科四諦覺分佛道諸法與空,都不見其更互相應,應言與般若相應。如是相應空應第一,授記不墮嚴土証覺,而亦不見,是為最尊最勝畢竟清淨。此般若相應菩薩,有種種生相,三處來生佛處沒往,得妙方便,雖入靜慮而生佛世,為度有情,生欲界人天梵世睹史,游于一切諸佛國土。此般若相應菩薩,有種種行相,利根頓証,自在入定,三乘度人,速久成佛。為化有情淨業斷趣,一度上首,隨趣擇嚴,相好致愛根利不慢。以其所修不墮惡趣,常作輪王,不離十善,不起罪業。或複淨粗重業,淨菩提道,不著一切真趣菩提,成勝智,淨五眼,引六通。又複能以互融六度及與四攝,嚴淨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而成正覺。菩薩如是功德,最上最妙。菩薩如是功德智慧,一切聲聞但空智慧所不能及。

授記果者︰三百必丘發無上心,佛記星劫作大幢相佛,六萬天子彌勒授記,一萬有情愿生淨土,佛記成佛號莊嚴王。若諸有情般若相應,命終往生,當生東方不動佛國。如是說〈觀照品第三〉。

般若行果,略說已竟。舍利弗與目犍連、須菩提、大迦葉、富樓那等,合掌同聲,以三十一種名號,稱揚贊嘆般若波羅蜜。稱是菩薩最尊最勝,具大勢力,能行無等等六度,疾証菩提,滿足功德,人天應禮。佛言如是。如是說〈無等等品第四〉。

舍利弗般若竟。

須菩提般若二

須菩提般若者︰般若以空為用,用于功德。須菩提善空,故此有三門︰初、字空般若門,中、字義般若門,後、廣字空般若門。

未談三門,先應有敘。佛和大眾度于一切,答舍利佛問,已放光明。更為余人,命須菩提說空教誡,放光集會。于時會中,那庾多眾,觀相發愿,已悟無生,佛記作佛號覺分華。是為此周開始序分,未入正宗所談三門。如是說〈舌根相品第五〉。

初、談字空般若門。是門亦三︰曰字空,曰功德,曰三解。

字空者何耶?須菩提住空三昧,不見人、法,故一聞佛命教授菩薩,瞿然而驚︰雲何菩薩?雲何般若?佛為述成,菩薩發心乃至佛道,皆畢竟空,都不可得,以如是教即般若教,即所命教菩薩之教,所謂我蘊、處、界、內身外事、三世諸佛皆不可得,譬如夢幻,法假、名假、方便假。不應以四倒三解、寂靜遠離雜染生滅而觀諸法。善達實相一切無著,便益六度入菩薩位。是為第一章,佛自教菩薩概略觀法。

如是空觀,人或猶豫,佛即反問須菩提︰若法不空頗有,即離諸法,是菩薩不?頗有諸法,增語四倒三解寂靜遠離雜染生滅,是菩薩不?須菩提入深不疑,直答佛言︰法性尚非有,即離增語更何可言?菩薩假人又何可言?佛贊︰善哉﹗應如是學,非但菩薩見不可得,法界與法見亦不得。若入空中,外法不得,心猶可得,則便恐怖,都不可得,更何憂悔?是為第二章,佛命須菩提教誡菩薩概略觀法。如是說〈善現品第六〉。

功德者何耶?須菩提非惡取空,能作功德而善用其空,乃白佛言︰若菩薩欲圓滿六度,當學般若;欲遍知三科、六大、十二支,當學般若;欲永斷三毒結纏等等,當學般若;欲修行禪空諸定、覺分佛道、如是等等、當學般若。初品廣談當學,此亦略說當學。初品欲得而贊,此已聞味而贊。無般若方便法愛頂墮,有二十空觀正性離生。如實知三科、六度、禪空無量不應執,如實知菩提心、無等等心、廣大心不應執。是心非心本性清淨,于一切法無異分別,蘊至菩提應知亦爾。舍利弗言︰善哉﹗善現,離空解脫,涅無門,三乘習空,一切善巧。如是說〈入離生品第七〉。

三解者何耶?此三三昧,小以為住,大以為路;小以為証,大以為行;法一用異,說空是共義,亦是根本義。初、空解脫,三門詮敘︰曰謙讓門,不住門,明體門。

謙讓門者︰上品菩薩字不見,雲何能說法?此品菩薩字增減不知不得,說法我當有悔。菩薩般若,世法聖法,義無所有,名則無住,亦非不住,非住不住,人、法字空,雲何教授教誡菩薩?複以異門破諸名字,所謂和合因緣,二名乃立,夢幻影響但誑耳目,若求一法,實詮二名,遍一切中無處可說,雲何教誡教授菩薩?于如是義不驚不怖,未得無生,而已証其阿跋致。

不住門者︰法愛難遣,已說重說。法即空故,不應住色乃至菩提,若無善巧,執法住法,不能修滿成一切智。又複不應攝受色至菩提,本性空故,若能以空觀一切法心無所行,是則已得無所攝受三摩地門,作用無邊,聲聞不及。大乘經中種種說空,小乘經中亦種種說空,如勝軍梵志得隨信行,尚能于實相空中都無取舍,何況大乘辦一切業,不能于非相法中而無所著?

明體門者,審諦觀察︰何是般若,何名般若,誰之般若,般若何用?于法無所有不可得中無可徵詰,般若乃至一切智智都無所有而不可得,由二十空故。若于空義不驚不怖,便于般若常不舍離。能如實知,法離自性,便于般若常不舍離。自性無性,性相互離,成一切智。無生無成,乃其所成,畢竟清淨,化生度情。如是說〈勝軍品第八〉。

次、無相解脫。空解脫門,名無所攝受三摩地;無相解脫門,名無所取著三摩地。行無巧便,是行其相,住想勝解,于法加行,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諸有所作,皆不得成。行有巧便,不行于相,倒與不倒,定及非定,寂靜佛道,及其非相,一切不行,法即是空,能成正覺,不取四句,不取不取,作用無邊,聲聞不共,雲何不証無上菩提?健行寶印百十五種及余無量諸三摩地,深入其中皆能証覺,不可執說般若是空、三昧分別,兩不相涉。定、慧與人,三無差別。菩薩入定時,不念証入,不作想解,皆無所有,一切不起,般若氣分,乃在其中。如是無得,是為正學。我及諸法是其無得,無得無為,名畢竟淨。如無所有如是而有,名為學法,愚不能了,名為無明。執著二邊,不離三界,不辦三乘,不信法空,不住六度,于一切法執著有性,是為不學般若,雲何能成正覺?必二十空無得方便,然後乃名正學般若。必學般若,然後乃成一切智智。如是說〈行相品第九〉。

次、無愿解脫。一切種智心定相求般若,是為有愿有縛。如幻三摩地,無愿解脫門。法即是幻,幻無染淨生滅,雲何能學般若、能成正覺?于蘊中想立假人、法。亦無染淨生滅,亦不學不成,菩薩若能如是修學,乃為能學般若、能成正覺。幻士五蘊,無性為性,二十空門,不可得故。此如幻三昧,新趣菩薩若有方便,善友攝持,不驚不怖;若無方便,惡魔侵害,有怖有驚。以應智智心,觀無常無我,苦空寂靜,相不可得,于諸聖道一切無著,名有方便。以無得方便,勸人趣菩提,名為善友。離智修法,有得有恃,名無方便。為說六度文頌者造,不為說知魔幻佛形種種嬈擾,令離六度,宣聲聞藏,汝無覺心不退証覺,一切不能,無我我所何用菩提?世無三乘,但樂聲聞,三解速証,涅樂易,舍身苦難,一切諸法實有可得,說如是事名為惡魔。如是說〈幻喻品第十〉。

中、談字義般若門。字空般若破假名字,字義般若不壞假名。非空即了,應續談義。作佛以菩薩始,菩薩以上首極,上首以大乘至,大乘以般若契。佛說法主,始說句義。子善現,智空第一,此經相應,次說句義。富樓那者,轉輪第一,轉大乘輪,于此特最,後說句義。是故此門有四︰曰佛說兩句義,曰舍利弗、須菩提說摩訶薩句義,曰滿慈因摩訶薩轉摩訶衍義,曰摩訶衍即般若義。

佛說兩句義何耶?菩提薩,二既不生,句于其中,理亦無有,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法說難會,喻說易明,十八種喻,喻句義無,非應不應,一相無相,當勤修學,應正覺知。于一切法皆非實有,所謂世善不善、有記無記、出世間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共與不共、如是諸法,無二無動,是菩薩句義。如是諸法,無分別執著,是菩薩句義,當勤修學,應正覺知。摩訶薩者,三乘聖道,大有情眾,當為上首。由彼已發金剛喻心、勝心、大心、不傾動心、真樂利心,常于此法,愛樂欣喜,方便住空,修諸聖道,住金剛喻乃至虛空勝三摩地,決定決定,于大有情能為上首,如是說〈譬喻品第十一〉。

舍利弗、須菩提說摩訶薩句義何耶?舍利弗以巧便說法,令諸有情斷我斷常、蘊、處、界諦乃至涅轉法輪見,名摩訶薩。須菩提則以欲証菩提,發無上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心而不取著,異生、聖佛蘊、處、界諦乃至不共,一切不生,無漏平等。而有差別者,但隨俗施,非第一義。以斯義故名摩訶薩。如是說〈斷諸見品第十二〉。

滿慈因摩訶薩轉摩訶衍義何耶?是亦三段。

第一、滿慈以三事詮摩訶衍︰曰被功德鎧,曰發趣大乘,曰乘大乘。

被功德鎧雲何?為一切有情修行六度,拔一切有情于菩提涅,令一切有情滿無邊聖德,都無選擇,亦無齊限。度各各別力小魔留,度度被六大軍海傾。又複與諸有情回向菩提,不取不得,不著禪定。摩訶薩名,遍十方界。

發趣大乘雲何?般舟為父,般若為母,一切聖法般若所攝,般若產生結胎禪定,此談發趣,應禪定始。菩薩修八禪空,起四無量,以無得方便,與諸有情回向菩提,複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依禪空無量,修行六度,及修念住一切聖法,普為有情發趣大乘。摩訶薩名,遍十方界。如是說〈六到彼岸品第十三〉。

乘大乘雲何?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得為方便。雖乘六度而不得度輪,為遣修故修一切法,菩薩及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雖他方聞法,而無佛土想。雖應身隨順,而不離大乘。摩訶衍名,遍十方界。如是說〈乘大乘品第十四〉。

第二、佛與善現廣演三事。廣初一事,而有四義︰一者、為有其能義,能六度、覺分、二十空門、十力、三智、化度放光如是等等;二者、為能如幻義,幻法無實,以是作大輪王六度教眾,于邪惡處示現同事,以是菩提作意,大悲為首,空為方便,普立有情于諸聖法而無所擇;三者、不被為被義,法相空故功德相空,為空而被鎧,人、法造作不可得故功德不可得,為不可得而被鎧;四者、無縛無解為被義,諸法本來無有,遠離寂靜,無生滅染淨,是故十喻三時、善世有漏、諸五蘊等,無縛無解,是故一切六度、二十空門、覺分、十力、菩薩行、一切智、真如、菩薩有為、無為,無縛無解。如是微妙,以無所得而為方更,應如實知,應勤修學,應熟其情,應嚴其土,常不遠離如是聖德,常作如是法事,是為被無縛無解大乘功德鎧。如是說〈無縛解品第十五〉。

廣次二事,而有五義︰一者、大乘相。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得為方便,自行他行六波羅蜜,回向菩提,謂本性自爾,非常非壞二十空門,謂希有微妙一百十三勝三摩地。如是說〈三摩地品第十六〉。

又、大乘相者,無得為方便,修四念住至八聖道、三解、十一智、三根、三尋伺、十念、九次定、十力、四無畏、無礙不共、陀羅尼門。如是說〈念住品第十七〉。

二者、大乘發趣。修行六度,從一地趣一地,無所從來,亦無所趣,不恃不思維,而不見彼地,是為大乘發趣。初地十業,二地八業,三地五業,四地、五地皆為十業,六地六業而有二種,七地為業而有二十,八地、九地皆為四業,十地後業,與佛無別。如是說〈修治地品第十八〉。

三者、大乘出至。大乘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乘與智二,非應不應,一相無相,過未今時,何出何住?若令無相而有出住,是則法界空,乃至一切法空,亦應出住。然自性空而無出住,是故以世諦故而說出住,以無二方便故實無出住。

四者、大乘所住。諸法住處不可得故,大乘以無得為方便,都無所住。法界乃至無為自性空故,破有非住,世諦非不住,大乘以無二為方便,住無所住。

五者、誰乘是出?我乃至見者不可得,法界乃至無為不可得,非已得今得當得,畢竟淨故。大乘亦爾,無乘大乘而出住者。然無所得而為方便,乘于大乘,從三界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如是說〈出住品第十九〉。

第三、佛成善現五贊︰一者、超勝于一切。若三界乃至十八界,是真非妄,無異不倒,是實是諦,如所有性常恆無變,有實性者,若法界乃至轉法輪是為實有非非有者,則此大乘非尊勝上妙,不能超勝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不然故,超勝于一切。如是說〈超勝品第二十〉。

二者、乘等于虛空。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不可得;又如虛空,長短高下、方圓邪正,皆不可得;有如是喻二十五事。三者、空普容有情。有情、虛空、大乘,三事遞無所有,三事遞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虛空、大乘、無量、無數、無邊,六事遞無所有,以無所有容無所有故。如是我乃至見者,六事遞無所有,如是我乃至見者遞至一切相智,又六事遞無所有。以是一切,皆無所有不可得,故說大乘普能容受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四者、空無去來住。一切法無來去住,一切法本性真如,自性自相無來去住,若動若住不可得故,由此因緣,大乘無來去住可見,猶如虛空。五者、空無前中後三世,三世平等超出,菩薩、大乘諸如是等,一切皆空,空無差別之相,是故大乘于一切相,俱不可得。三世一切法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況空中有三世一切法可得?三際法平等,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況平等中有三際法可得?三世諸佛,乘是大乘,得一切智。如是說〈無所有品第二十一〉。

摩訶衍即般若義,何耶?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諸出世法,無不攝入甚深般若,非應不應,一相無相。故說大乘于說般若,了無違越,乘于般若及于一切,都無有異,性無二故,名異義一故。如是說〈隨順品第二十二〉。

後、廣字空般若門。須菩提常樂說空,常以空門利益眾生。是故贊字義已,複廣字空。是門有二︰曰無邊際,曰遠離。

無邊際何耶?初、以十二事廣人空;次、以觀法不生不二,廣法空。初、十二事者︰一者、有情及法,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無二無二處;是故三際菩薩,無所有不可得。二者、一切法性空,三際不可得,說如虛空,是故法無邊際,菩薩無邊際。三者、法非法;法非法性空;空中法非法,無所有不可得,是故即法、離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無所有不可得。四者、法法性空,法于法無所有不可得;是故于一切法,以種處時,求諸菩薩,不見無得,雲何令以般若教誡菩薩?五者、法非名,名非法,非合非散,性空假設,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是故說諸菩薩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六者、我至見者色及三乘,畢競無所有不可得,雲何有生?是故我至見者,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七者、和合性空,法無合性;法自性盡,非常無去;法本性爾,非常不滅;是故亦說諸法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八者、一切諸法本性不生,非所作所起故,作者、起者不可得故,是故蘊乃至乘一切諸法,畢竟不生。九者、法本性空,不可施設生滅住異,是故說畢竟不生,則不名蘊乃至名乘。十者、畢竟不生即般若菩薩,菩薩般若即畢竟不生,無二無二處,是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教誡畢竟不生菩薩?十一者、不見離畢竟不生有般若菩薩及一切法,般若菩薩一切法與畢竟不生無二無二處,是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能行菩提。十二者、見法如幻現有無實,聞空生喜,是故說菩薩說不驚不怖能行般若。次、觀法不生不二者、菩薩觀察諸法,于法無受取住著,亦不施設為我者,不見法故。不見法者何?法性空無生滅故。法不生不滅即非法,以法與不生,無二無二處,非一二多別故。法不二即非法,法入無二法數。如是說〈無邊際品第二十三〉。

遠離何耶?初、以異門廣不生不二;次、明淨菩提道。異門廣不生不二者︰上破一異等生名無生,今破眼色有無等二名不二;上無生自相空,今不二是散空;以是異門故。雲何菩薩?勤求菩提,利樂有情,具如實見,遍知法相,而無所執,是名菩薩。雲何般若?有勝妙慧,遠有所離,遠有所到,是名般若。雲何觀察諸法?法非四倒三解寂靜遠離,非不四倒三解寂靜遠離,是名觀察。雲何法不生不滅即非法?法,法性空,性空中無生無滅,無一切法故。雲何法不二即非法?若法不二,非應不應,一相無相故。雲何法入無二法數?法不異無生,無生不異法故。

複次,菩薩觀察諸法,見法無生,畢竟淨故。此法不生,而能勤修得果,証覺轉輪者,非我于彼無生法中,見有六趣三乘,亦非菩薩見苦,起苦想而行苦,一切人、法皆不可得故。我不欲以生無生法有所証得,但隨俗設有得、有現觀、有三乘聖果、有業果熟染淨故。我不欲令未生已生生,自性空故。我不欲令生與不生生,生與不生,非應不應,一相無相故。如是于不生法,有樂辨說,亦非應不應,一相無相故。如是于不生法,起不生言,此法及言,亦無生義,能說所說及聽說者,亦無生義,本性空故。是故不著一切法,于法得自在,善能酬答,諸法性空,內外中間本無依故。淨菩提道者︰菩薩修度,應淨諸法菩提道。若以世間有得修,是實不淨;能以出世空輪修,乃名清淨。淨道以無量功德聚成,無量功德聚以般若勢力成。所謂般若善法母,三乘從彼生,三乘人所住,三世佛所行。然菩薩聞般若,心不疑悶,于無所得住大悲作意,與諸異生,于如是住及此作意,等無差別。何以故?住及作意,與諸有情及一切法,皆非有無實,無自性空,遠離寂靜,無覺知故。善現說法已,佛贊︰善哉﹗若欲說法,應如汝說;若學般若,應如汝學;隨汝說學,速証菩提,轉輪度眾。于時三千大動,十方世界同說般若,無數天人阿素洛等得無生忍,無邊有情發正覺心。如是說〈遠離品第二十四〉。

須菩提般若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