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啸虹生诗续钞自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昔板桥道人[1],生时自行编定其诗,区划勿收之稿甚严。重虑后人弗察,复从而搜补羼入之,致为身后高名之累,遂乃留诅卷端,以厉鬼相仇之说,预鸣愤慨。[2]传者每嗤其不达。余谓彼诚晚年进德之猛,回视昔时有作,直如隔世。故本其良工不欲示人以璞之心,始为是文士自知爱惜羽毛之举,固无怪尔。余才弗逮,若人远甚。然既有所作,则亦有所弃。惟既已弃矣,今复有所收,是当有说以处此。盖文章之事,巧妙难穷,得失虽在寸心,好丑要难自镜。故贾岛以推敲之句待商韩公[3],丁仪以并世之人亟谋子建[4],彼岂好为㧑谦哉?诚有所自觉,无待于迫逼而后然已。若不多行布露,将向之孤陋自安者,又何以就正于大雅乎?

余前既取历年所为佚游及艳体诗,编存若干卷待刊,继而检点丛残,只就此类,覆观所弃,因事因人,中心不无恋恋,又非徒词句之未能割爱而已。自维多欲之私,实愧板桥之勇,因从宽格,略事改修,续附前钞,同时请于南海先生为我印行。就使一无可观,例以敝帚自珍之义。既弗辞乎蛇足之徒劳,又何疑于菜佣之求益乎?闻之传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5]诗人之旨,抑何厚也。况余之齿发未暮,进德需时,用俟他年全集之重订,不亦可乎?其在今日,故宁为诗人之从厚,勿敢慕板桥之用猛。知言君子,庶几其谅余也夫。

菽园居士撰于南洋星洲

【校注】

[1]板桥道人:郑板桥(1693—1764),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著有《郑板桥集》。

[2]“重虑”句:《板桥诗钞》卷首有郑板桥所作《后刻诗序》,序后附言:“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3]“故贾岛”句:用“推敲”常典,出自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779—843),字阆仙,唐代著名“苦吟诗人”,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著有《长江集》。韩公,指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为官数度被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著有《韩昌黎集》。

[4]“丁仪”句:丁仪(?—220),字正礼,三国曹魏文学家,有文才,擅长政论。与曹植亲善,数称其奇才,与弟厚赞立其为太子,并为其出谋划策。后为曹丕所杀。子建,即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人称“才高八斗”,诗文辞赋均有突出成就。与其兄曹丕有世子之争。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故又称陈思王。后人编有《曹子建集》。

[5]“闻之”句:引语为《左传》引逸诗。《左传·成公九年》:“《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菅蒯,可以编绳的一类茅草;姬姜,周齐两国国姓,代称贵族女子;蕉萃,即憔悴,这里指贱陋女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