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儿可见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悲惨的遭遇,心心相印是人生最快乐的境界。
在家庭里,父子、兄弟、姐妹等关系,完全基于血缘,他们本来也可以做朋友,但不一定个个是朋友。早在两三千年前,我们的民间诗人已经说过:“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说明气味不相投的兄弟,远不如披肝沥胆的朋友更来得密切。
真是万事莫如吃饭难。富贵的人不必说,芸芸众生整天所忙的还不是为这一口饭。得之则生,不得则死,问题十分简单。一个人肯自动地把一口饭给你吃,的确不大容易。物质上可以帮忙的朋友既然不多,精神上能够相互沟通的更是凤毛麟角。尤其学术上艺术上有特别成就的人,因为曲高和寡,所以不容易找到知音,在人海茫茫中显得十分寂寞。
人生世上,那位提携或教导你成功的人,当然算是知己;其次,在学问上互相鼓励,事业上彼此帮忙的人,当然也算是知己;再次,相知在师友之间,可以把毕生精力所换来的秘诀传授对方,让他作继承者的人,更可以说是知己。初出茅庐的青年,能够得到赏识你的上司,把你从广众中提拔出来已经不容易;在学问事业奋斗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三两个同志,彼此互相关照,使个人的力量扩大,这就很困难;在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培植几个下一代的青年,作“火尽薪传”的打算,这就要看你个人识别的能力,甚至要看你的运气了。
现在让我们谈谈交友的方法。爱默生(r. w. emerson)说:“假如你要结交朋友,你本人须够朋友。”老子也教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当朋友有急需的时候,不等人家开口,你便自动给他帮忙,这是上策。其次,等人家开口后,才给他帮忙,这是中策。等到人家已经开口,你还斤斤计较地跟他漫天叫价,这是下策。
“与”的方面固然要相当豪爽,“取”的方面也应该识相,不要用尽人家的精力。譬如说,你的朋友本来有百分的能力,你仅请他帮忙你三分五分,至多不到十分,对方毫不费力,做起来够利落漂亮。另一方面,你的要求太高,弄到对方穷于应付,大家下不了台,到了你骂对方太刻薄,对方说你太苛求的时候,这就太不值得了。
交游广泛,固然是人生乐事,但朋友太多,你的时间和精神将大受影响,你的许多宝贵时间都给朋友的闲谈或应酬浪费了。为节省时间和精力起见,一个人须严戒滥交。反正泛泛之交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对你的学问和事业是毫无益处。与其滥交一些酒肉朋友,不如随时严加警惕,只和少数有学问、有能力的人作道义之交。
老实说,朋友是可爱的。他是人生的镜子,他是生命的盐。不过真正的朋友实在不可多得;因为朋友是双方的,须看彼此的兴趣、能力、嗜好是否很接近。许多人白活了一辈子还交不到一个知己,所以“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这两句话,到如今还有人传诵。
1955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