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魂记
天授[2]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3]。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4]。镒外甥太原[5]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6],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7]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8]。托以当调[9],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10]。宙阴[11]恨悲恸,决别[12]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13]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梦相感。今将夺[14]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15],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16]来奔[17]。”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18],数月至蜀[19]。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20]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21]。向今[22]五年,恩慈间阻[23]。覆载之下[24],胡颜独存也?”宙哀之[25],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既至,宙独身先至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26]!”宙曰:“见[27]在舟中!”镒大惊,促[28]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29]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30]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31]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32],至丞、尉[33]。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34]张仲规[35],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36],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 * *
[1] 作者陈玄祐,唐代宗时人,事迹无可考。
“倩女离魂”是一篇美丽动人的故事,表达了青年女子反对包办婚姻,力争自由恋爱的强烈感情,反映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尽管这是想象的故事,其细节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这就在虚幻之中,予人以现实的感觉。这篇传奇表现了作者构思和描写两方面的擅长。
元人郑德辉所作《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就是根据这一故事编写的。
[2] 天授:唐武后则天皇帝(武曌〔zhào〕)的年号(公元六九〇至六九二年)。
[3] 因官家于衡州:因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里住家。“衡州”,也称衡阳郡,约辖今湖南衡山、常宁间的湘水流域,和耒阳以北的耒水、洣(mi)水流域。州治在今衡阳市。
[4] 端妍绝伦:端庄而美丽,没有人比得上。
[5] 太原:唐府名,当时的北都,也称并州,约辖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州治在今太原市。
[6] 常私感想于寤寐:私下里彼此常常在睡梦里都互相想念着。
[7] 宾寮之选者:幕僚里将赴吏部选官的人。“寮”,同“僚”字。“选”,选部,指吏部。“之”,往、赴。
[8] 恚(huì)恨:恼恨。
[9] 托以当调:推托说应该调任官职。
[10] 厚遣之:送很多的财礼打发他走。
[11] 阴:暗地里、私下。
[12] 决别:离别。“决”,同“诀”字,也是“别”的意思。
[13] 跣(xiǎn)足:赤脚,指没有穿鞋子。唐代风俗,人们在室内只穿袜子,入室时,就把鞋子脱放门外。这里是形容倩娘偷着逃出来,因为匆忙,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
[14] 夺:强迫别人改变意志叫做“夺”。
[15] 不易:不变更。
[16] 亡命:逃亡。“命”,指名籍(户口簿)。古时对逃亡的人,把他的名字从户口簿中勾销,所以称逃亡为“亡命”。
[17] 奔:封建时代,把男女间没有经过礼教规定的手续而私相结合叫做“奔”,一般指女子往就男子而言。凡是私自结合的,不能取得法律地位,因而不能算是正妻,白居易诗中就有“聘则为妻奔是妾”的话。
[18] 倍道兼行:比平常加倍地赶路。
[19] 蜀:四川一带地方的古称。
[20] 曩日:昔日、从前。
[21] 弃大义而来奔君:封建时代认为,私奔是背弃礼义、违反伦常的行为,所以这样说。
[22] 向今:至今。
[23] 恩慈间(jiàn)阻:和父母隔离了。“恩慈”,指父母。
[24] 覆载之下:在生存于天地之间的情况下。“覆载”,天覆地载,即天地之间。
[25] 哀之:可怜她。
[26] 何其诡说也:为什么这样胡说呢。
[27] 见:同“现”字。
[28] 促:急忙。
[29] 疾:赶快。
[30] 翕然:很快就合在一起的样子。后文《霍小玉传》篇“翕然推伏”,翕然,是形容动容的样子。
[31] 间(jiàn)有:或有、偶有。
[32] 孝廉擢第:以孝廉的资格,考取了明经或进士。汉代有郡国荐举孝廉的办法,唐初也有“孝廉”这一科,但不久就废止了。这里“孝廉”是泛指州郡荐举应考的人。
[33] 至丞、尉:官做到县丞、县尉。县丞,辅佐县令处理政务的官员。“尉”,专管维持“治安”、缉拿盗贼的官员。
[34] 莱芜县令:“莱芜”,今山东莱芜。“县令”,县的长官,就是后来的知县、县长。
[35] 张仲规:“规”,原作“”。字书无“”字,据虞本改。
[36] 镒则仲规堂叔祖:原无“祖”字。按天授至大历末,历时八十馀年,则此处作“堂叔祖”较合理,据虞本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