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民国初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是本历史阶段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科学形势比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早先在清朝末年留学欧美日的青年学生,在中华民国成立的初期业已渐次回国。他们中有不少从事科学技术教育或工程技术工作。这些回国的留学生无疑给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的科学血液。随着民国时期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本土也培养出了不少的科学技术人才;这一时期派出去的和回国的留学生也逐年增多。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但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建设有了生力军,而且也增强了中国社会的科学意识,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中国近代科学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科技社团的建立,特别是许多科研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建立,使中国从此有了现代科学。日军侵华对中国科学事业有很大的破坏,许多科研机构内迁,仪器设备甚至人员受到很大损失,科学研究失去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和机会。虽然抗战期间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大西南和边区开展过许多战时的科技活动,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毕竟受到很大影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为中国科学事业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科技社团
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按其建立的数量、规模和开展活动的情况,可以分为抗日战争爆发前和爆发后的两个阶段。
(一)抗日战争爆发前——科技社团的繁荣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大地上除了军阀混战以外,大规模的战争较少,社会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即使南北军事对抗期间,学术界的活动还是较为自由的,北京、上海、南京、广州之间的学术活动差可正常开展,这给各种科技社团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学会的创建基本上没有受到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的阻碍。这个时期建立的科技社团,全国性的比较多,有影响的也比较多,而且一般说来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科技社团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现在有不少的专门学会就是在这个阶段建立的。有些科技社团原本就是由留学生在国外创立的,如中国科学社、中华学艺社、中国工程学会等,若干年后再迁回祖国。下面仅介绍中国科学社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建立与发展情况,以观中国科技社团的梗概。
1.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1。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为向祖国介绍西方最新的科学知识而创办《科学》月刊的。为此,他们邀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仿照集股公司的形式,组成了一个管理《科学》的机构——“科学社”,办刊的经费分股筹集。这样,《科学》月刊的发起人,实际上也就是“科学社”的发起人。他们是:胡名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9人。到1914年底,入社的人数达35人,而且印刷费和文稿也准备到足以印行三期以上,于是就把文稿寄到上海分期发行。这样,《科学》月刊便于1915年元月在神州大陆问世了。1915年4月改公司性质的“科学社”为学会性质,并于1915年10月由全体会员表决通过定社名为“中国科学社”。其活动不仅仅限于刊行《科学》杂志,而是“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同时选出第一届董事会的董事5人:任鸿隽(社长)、赵元任(书记)、秉志(会记)、胡明复、周仁。又选出杨铨、过探先、金邦正分别任编辑部长、营业部长和推广部长。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先在上海,第二年迁南京,1928年后又迁到上海。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征集更多的资金,1922年决定把原先的董事会改为理事会,专司执行业务,另选社会名流组成董事会,执行经济大政方针。新的董事会第一任董事是:马相伯、张謇、蔡元培、熊希龄、梁启超、严修、范源濂、汪兆铭、胡敦复9人。新的理事会第一任理事是:竺可桢、胡明复、王琎、任鸿隽、丁文江、秦汾、杨铨、赵元任、孙洪芬、秉志、胡刚复11人。参加董事会的人,除了征集基金和讨论某些经济问题外,很少过问科学社的工作;真正负责科学社的领导工作的还是理事会的一班人。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作了规定:(1)刊行杂志,以传播科学,提倡研究;(2)译著科学书籍;(3)编订科学名词;(4)设立图书馆;(5)1参见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集;林文照:《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及其对我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
1《中国科学社总章·科学》,1916年,第2卷第1期。
设立各研究所,施行科学上之实验,以求学术、事业与公益事业之进步;(6)设立博物馆,搜集学术上、工业上、历史上以及自然界动植物诸标本,供陈列研究之用;(7)举行科学演讲以普及科学知识;(8)组织科学旅行研究团,为实地之科学调查与研究;(9)受公私机关之委托,研究及解决关于科学上的问题。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该刊是我国科学工作者有组织地介绍现代科学知识的最早的杂志之一,而且内容广博宏富,是同时期和其后相当一段时期里的同类刊物所不能相比的。它不但大量地介绍了西方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发展的情况,而且也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提供园地,甚至还是发现科学人才的重要窗口。例如,华罗庚在19岁和20岁两年都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其第二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1930年《科学》上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当他后来知道华罗庚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正在江苏省某县的中学当会计时,十分惊异,便邀华到清华大学工作,为华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创造了条件。中国科学社十分重视对《科学》月刊的刊行,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也努力使《科学》不中断,自1915至1950年的36年时间里,一共刊行了32卷,蔚为大观。除了《科学》月刊外,中国科学社还于1933年8月创刊《科学画报》,又出版了“科学丛书”和“科学译从”等较大型的出版物。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此馆的书籍半为社员捐助或寄存,半为该馆选购;杂志则多数是订购的,少数是由各国学术机关团体赠送或交换而得的。到1929年,中西书籍杂志已达37000册,其中有以重金购买的,弥足珍贵;有不少杂志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创刊的,该馆也设法把它补齐或尽量补订。第三,创设研究所。最初他们计划创建三个研究所,即生物研究所、理化研究所和工业研究所;但由于经费和设备等原因,只于1922年建立了生物研究所。这是中国最早的正规研究所之一(最早的是于1913年成立的地质调查所)。开初因研究所经费困难,因而除助理员略受津贴以资膏火外,各研究员均以大学教授课余的时间从事研究,皆不计薪。这个研究所注意野外调查,采集动植物标本,凡闽、浙、川、粤、藏、鲁等地的动物、植物、土产、水产等等,均派员前去采集,并建立了丰富的标本陈列馆(后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毁)。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召开每年一次的年会和参加国际科学会议,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举办科学演讲,参与国内科学教育活动,编订科学名词,举办展览,以及设立科学仪器公司等。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科学社的队伍发展很快,第二年(1915)为77人,五年后(1919)为435人,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了;而30年后(1944)就达2354人,至1949年更发展到3776人,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技社团之一。
2.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是由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工程学会合并而成的1。而中华工程师学会又是由以下三个同于1912年创立的学会合并而成的:詹天佑在广州创立的中华工程师会、颜德庆在上海创立的中华工学会、徐文炯在上海创立的路工同人共济会。三会合并后易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共推詹天佑为会长,颜、徐为副会长。该会以规定营造制度、发展1参见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刊),1948年;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3卷第六期。工程事业、力阐工程学术为宗旨,并订出五项活动:出版以输学术、集会以通情意、试验以资实际、调查以广见闻、藏书以备参考。1916年迁总会事务所于北平。此会在1931年与中国工程学会合并之前的历任会长为詹天佑、沈琪、颜德庆、邝孙谋;历任副会长为颜德庆、徐文炯、吴健、陈幌、陈西林、邝孙谋、华南圭、俞人凤、赵世煊、劳之常、王宠佑、孙多钰、严智怡、贝寿同,名誉会长为张謇、叶恭绰、权量。1917年,留美青年学生陈体诚等人发起创建中国工程学会于纽约,以联络各项工程人才、协助提倡中国工程事业、研究工程学之应用为宗旨。陈体诚为会长,张贻志为副会长。1921年中国工程学会迁回祖国,设总会于上海。中国工程学会在与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之前的历任会长为陈体诚、吴承洛、周明衡、徐佩璜、李垕身、胡庶华;历任副会长为张贻志、吴承洛、刘锡祺、凌鸿勋、薛次莘、周琦、徐恩曾、徐佩璜;历任董事为侯德榜、李铿、孙洪芬、程孝刚、任鸿隽、凌鸿勋、张贻志、黄家齐、陈体诚、茅以升、薛次莘、薛桂轮、吴承洛、徐佩璜、徐恩曾、罗英、薛绍清、李熙谋、恽震、李垕身、陈立夫、周琦、胡博渊、周明衡、张可治、顾振。由于中华工程师学会与中国工程学会之宗旨与事业相同,会员在社会上的地位接近,便于1931年8月,在南京举行两会的联合年会,正式合并,易名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以“联络工程界同志,协力发展中国工程事业,并研究促进各项工程学术”为宗旨,仍以1912年为创立之年。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任会长为韦以黻、颜德庆、萨福均、徐佩璜、曾养甫、陈立夫、凌鸿勋、翁文灏、茅以升;历任副会长为胡庶华、支秉渊、黄伯樵、恽震、沈怡、茅以升、胡博渊、杜镇远、侯家源、李熙谋、顾毓琇、徐恩曾、萨福均。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主要业绩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刊物方面,两会在合并前各有会报;中国工程学会还于1925年创办《工程》杂志。两会合并后,《工程》杂志继续刊行。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外各种工程建设,刊登学术论文,以及工程调查、评论或建议。(2)中国工程师学会设有若干个工作委员会以开展工作,主要的有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所委员会、建筑总会会所委员会等。(3)召开年会,联络全国工程技术界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为了联络全国各专门工程学术团体,中国工程师学会还设立了土木、机械、电机、矿冶、化工五个专门委员会,并多次与全国各专门学会联合召开年会。抗日战争时期,该会决定登记战时人才,分组研究战时工作,传习战时工程知识,拟订国防与民生计划,分平时与战时,建议政府实施,及由该会自办调查研究;学会会员还参加工矿企业指导生产国防军需器材,或迁徙厂务。(4)实行工程学术奖励,建立奖励金制度:其一,对有特殊贡献者,赠予荣誉金牌。第一次于1935年,得金牌的是侯德榜,以他对于我国制碱工程的贡献,及其所著《制碱》一书,被认为是西文中制碱工业最有价值之著作。第二次于1936年,得金牌的是凌鸿勋,为其建筑陇海及粤汉两铁路巨艰段工程的成功。第三次于1941年,得金牌的是茅以升,以其建筑中国第一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其二,对于学习优秀的青年学生,则给予奖学金。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各项活动,吸引中国工程界的人士踊跃参加。因此,它既有为数众多的普通会员,又有数目可观的团体会员。在中华工程师学会与中国工程学会两会合并时的1931年,已有会员2169人;至抗日战争爆发时的1937年,会员人数达2994人,团体会员17个;到了1949年,会员人数增至16717人,团体会员达到129个。无疑,中国工程师学会是民国时期最大的科技社团。
中国科学社、中华工程师学会等的建立,不但以其自身的学术活动直接推进了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在对科技事业的倡导和唤起社会各界对科技事业的重视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它们在组织方面,迥异于晚清那些稍纵即逝的学会,因而也给后来各个学会的建立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此后中国建立科技社团蔚然成风。比较重要的科技社团有:中华医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中国营造学社、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等。
(二)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几年——中国科技社团的缓慢发展时期抗战开始以后,许多北方的和东南沿海一带的科学研究机构纷纷内迁西南西北,条件较差,科学活动当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新社团也建立不多。然而,在解放区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科学技术活动呈现出一番蓬勃发展的景象。国共的联合抗日,使边区的活动范围增大了,抗战和大生产运动的迫切需要,也使科学技术受到空前的重视。如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直接关怀和领导下,1940年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二年,这个研究会下属的农学、生物学、地质、机电、化学、医学、数理、炼铁、土木、航空等10个学会也相继成立。同样,在晋察冀边区也于1942年成立了自然科学界协会,随即又成立了农学、医学、电学3个下属学会1。当然,这些学会的规模都较小,活动的内容也较简单。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技社团处于艰难的发展时期,各方面活动受到很大的局限。抗战胜利以后,在最初的两三年里,科技工作者怀着胜利的喜悦和报效祖国的抱负,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活动,也建立了几个学会。其后由于内战爆发,科技社团的活动有所限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科技社团才又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
1948年间的中国科技社团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l中华工程师学会1912广州詹天佑2中华民国医药学会民国初年3医史研究会1914上海陈邦贤4中国科学社1914纽约胡明福等5中华医学会1915上海颜福庆等6中外医学研究社1915暹京许超然7中华学艺社(丙辰学社)1916东京陈启修等8中华农学会1917南京9中国工程学会1917纽约陈体诚等10中华森林会191711中华植棉改良社1917上海12中国合众蚕业改良会1917上海续表1参见林文照:《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研究体制化的社会因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13卷第2期。
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13中华矿业同志会1920日本14中美工程师协会1921前15中国心理学会1921南京16中国地质学会1922北京章鸿钊等17中国天文学会1922北京高鲁l8中华化学工业会192219上海市国医学会(上海中医学会)1922上海20中国气象学会1924青岛竺可桢等21新中国农学会192422中国昆虫学会(“六足”学会)1924南京23蜀农学会1924南京24大中华科学研究社1925上海吴稚晖25中国生理学会1926北京林可胜等26丙寅医学社1926北京27中华自然科学社1927南京沈其益等28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上海29中华林学会1928南京30中国矿冶工程学会1928南京31中华矿学社1928南京32中国养鸡学社192833中国化学工程学会1929美国顾毓珍等34中华化学会l929美国庄长恭等35中国古生物学会1929北平杨钟健等36中华图书馆协会1929北平37中国营造学社1929北平朱启钤38中国园艺学会192939上海市国医公会1929?上海40中华民国医药会1929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41中华国医学会1929前上海42天津药业研究会1929前天津43山西中医改进会1929前太原44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1929上海45全国医师联合会1929上海46中华海产生物学会1929厦门47中国化学研究会二十年代中国旅日学者48中国数理学会二十年代北平冯祖荀等49中国纺织工程学会1930上海朱仙舫等50中国度量衡学会193051中华卫生学会1930上海52神州国医学会1931前南京53中国工程师学会1931南京韦以黻等54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1南京李仪祉55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3156中华地学会1931葛绥成等57杭州植物病虫学会1931杭州58中山大学昆虫学会1931广州59历法研究会193160中国微生物学会1932前61中国麻风救济会1932前62中国细菌学会1932前63中国物理学会1932北平叶企孙等64中国化学会1932南京65化学工业建设协会1932天津魏元光66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1932南京顾毓瑔等67华北工业协会1932北平戴乐仁68自然学会1932东京69中国植物学会1933重庆胡先骕等续表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70东南医学会1933上海71中国防痨协会1933上海吴铁成72国药科学改造会193373中国农学社1933武昌唐贻荪等74中国农业协会1933天津魏悌斯75中国考古会1933上海叶恭绰76民众医药社1933上海77中国医事改进社1933南京78世界动力学会中国分会1933南京?
79中华化学社1933广州80中国技术合作社1933上海沈钧儒81上海市建筑学会1933?上海82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1934上海李熙谋等83中国动物学会1934北平秉志等84世界科学社1934北平蔡元培等85昆虫趣味会1934南通86禹贡学会1934北平顾颉刚等87金石学会1934北平容庚等88中国工厂检查协会1934上海89中华护肺健康协会1934上海90中西医药研究社1934上海宋大仁等91中国地理学会1934南京翁文灏等92中国数学会1935胡敦复等93科学建设促进社1935?上海?蔡元培等94中国博物馆协会1935北平马衡等95中国自动机工程学会1935上海张登义等96华北农产改进社1935北平97中华矿业促进社1935太原阎锡珍98中国兽医学会1935上海蔡无忌等续表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99中国养鸡学术研究会1936前上海100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1936杭州庄前鼎101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1936杭州李书田等10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36南京103中国造纸协会1936104中国军事交通学会1936105中国古泉学会1936上海丁福保等106中国土壤肥料学会1936镇江107中国心理学会1937南京汪敬熙等108中华医史学会1937上海109中国测量协会1937110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1938111清华昆虫会1938昆明112边区国防科学社1938延安高士其等113科学生活社1939114中国数学会1940昆明姜立夫115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1940重庆周建南116国医研究会1940延安117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延安吴玉章等118边区农学会1941延安119边区生物学会1941延安120边区地质学会1941延安121边区机电学会1941延安聂春荣等122边区化学会1941延安董立文等123边区医学会1941延安124边区数理学会1941延安125边区炼铁学会1941延安126边区土木学会1941延安127边区航空学会1941延安续表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128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1941延安129中国稻作学会1941?
130中国工程学会1942南京杨寿楣131邵武昆虫学会1942邵武132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1942133晋察冀边区农学会1942134晋察冀边区电学会1942135晋察冀边区医学会1942136中国造船工程学会1943重庆137中华昆虫学会1944重庆张巨伯138延安中西医学研究会1944延安139中国营养学会1945前140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重庆涂长望等141中国土壤学会1945南京陈华癸等142中国硅酸盐学会1945143科学与生活社1946重庆144中国科学促进会(中国科学服务社)1946南京杭立武等145中国技术协会1956宋名适146中国技术协会1946郭沫若等147山东自然科学社1946临沂148东北科学技术学会1946长春149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南京陈宗器等150中国解剖学会1947卢于道等151中国科学期刊会1947上海152中国制革工程学会1947重庆153中国牙科医学研究会1947广州续表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154中国市政研究会1948南京155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1948哈尔滨156上海市自来水学会1949前注:此表系初步统计,尚有待充实与进一步研究。
第二节 科研机构
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中,科研机构起着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对于这一点,民国初期的科学界就已有明确的认识。1918年,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的任鸿隽在论述科研机构的重要性时指出:“夫发明有待于研究,而研究又有待于历久之积力,然则研究将由何术以继续不辍耶?曰,是有组织之法在。”1这里所说的“组织之法”就是指建立研究机构。他列举了西方科学发达国家创建研究所以便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的许多成功的经验,说明我国尽快建设科研机构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愈益重视,中国的科研机构已逐一建立起来。但民国时期的科研机构不同于民众性的科技社团,它们中的大部分是由国家建立的,表现出较大的政府行为。国家建立的科研机构,其规模都比较大,而民间建立的科研机构都较小,人员、设备都不能与之相比。前面所介绍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就是属于民间组织的。下面再对几个主要的科研机构作一概括的介绍。
中央研究院1.筹备及成立1。设立中央研究院的最初设想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1924年冬,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之邀去北京“共商大计”。他在离粤北上之时,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是,并拟设“中央学术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以立革命建设基础。由于孙中山先生过早去世,筹建中央学术院的计划无由实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即决定由李石曾、蔡元培、张人杰三人共同起草中央研究院的组织法,并命蔡、李、张等人为筹备委员。1928年4月23日,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6月9日蔡元培在上海召集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出席者有:蔡元培、徐渊摩、丁燮林、陶孟和、竺可桢、李四光、杨端六、王季同、杨铨、高鲁、周览、宋梧生、周仁共13人。从此中央研究院宣告成立,以后就定这一天为院庆日。11月9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其第一条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直隶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在蔡元培于1940年逝世后,由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会选出三位院长候选人:翁文灏、朱家骅、胡适,后由国民政府遴选朱家骅为代理院长。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于南京设总办事处。总办事处是中央研究院的行政管理机关,设总干事一人,干事3至5人,受院长直接指导,执行全院行政事宜。总干事和干事均由院长聘任。总干事都是聘请学术上较有成就、威望较高而且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历任总干事为:杨铨(1928—1933)、丁燮林(1933—1934)、丁文江(1934—1936)、丁燮林(1936,代理)、朱家骅(1936—1938)、任鸿隽(1938—1940)、傅斯年(1940—1941)、叶企孙(1941—1943)、李书华(1943—1945)、萨本栋(1945—1948)、钱临照(1948—1949,代理)。
2.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机关是各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前就已成立了理化实业研究所(1928年3月,上海)、地质研究所(1928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1928年3月,上海,后迁南京,1945年改名为社会研究所)、观象台(1927年10月,南京)四个研究机构。19281任鸿隽:《发明与研究》,《科学》1918年第4卷第1期。
1参见林文照:《中央研究院的筹备经过》,《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9卷第2期。年2月观象台于南京分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7月,理化实业研究所于上海分成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1945年改名为工学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又成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10月,广州,后迁北平)、心理研究所(1929年4月,北平,后迁上海,1945年改名为心理学研究所)和自然历史博物馆(1930年1月,南京,主任为钱天鹤)。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34年7月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所长为王家楫),该所又于抗战时期的1944年5月分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在抗战时期还成立了医学研究所筹备处(1944年12月,重庆,主任为林可胜,由冯德培代理)。1947年成立数学研究所(上海)。中央研究院各个研究所的历任所长是:地质研究所为李四光(1928—1949);社会科学研究所为杨端六(1928—1929)、蔡元培(1929—1932,院长兼任)、杨铨(1932—1933,总干事兼代)、傅斯年(1933—1934,兼代)、陶孟和(1934—1949);天文研究所为高鲁(1927—1929)、余青松(1929—1940)、张钰哲(1941—1949);气象研究所为竺可桢(1927—1946)、吕炯(1936—1944,代理)、赵九章(1944—1946,代理;1947—1949);物理研究所为丁燮林(1928—1946)、萨本栋(1946—1948,总干事兼代)、吴有训(1947—1949,未到职);化学研究所为王琎(1928—1934)、庄长恭(1934—1938)、任鸿隽(1938—1941,总干事兼任)、吴学周(1942—1949);工学研究所为周仁(1928—1949);动物研究所为王家楫(1944—1949);植物研究所为罗宗洛(1944—1949);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傅斯年(1928—1949);心理研究所为唐钺(1929—1933)、汪敬熙(1933—1949);数学研究所为姜立夫(1947—1949)。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在抗战期间内迁,经湖南辗转四川李庄、重庆和桂林、昆明等地,所址屡有变更。
3.学术评议制度。学术评议机关是评议会,它是全国最高的学术评议机关。其职能是决定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方针,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学术研究,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政府遴选,联络国内研究机关讨论一切急需研究的问题,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合作与互助,受考试院委托审查考试人员之著作或发明事项等等。中央研究院院长、总干事、各直属研究所所长为评议会的“当然评议员”。由于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是全国性的,因此除从本院评选外,还须从全国各大学和其他学术单位中评选“聘任评议员”。中央研究院院长为评议会议长。第一届评议会产生于1935年,第二届产生于1943年。第一、二届评议员名单见下表。第三届评议会产生于中央研究院院士产生之后的1948年9月。从第三届开始,其聘任评议员是由中央研究院院中央研究院第1、2届评议会评议员名单1:1参见林文照:《中央研究院概述》,《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卷第2期。议长蔡元培秘书丁文江翁文灏当然评议员蔡元培丁燮林庄长恭周仁李四光余青松竺可桢傅斯年汪敬熙陶孟和王家楫任鸿隽第一届评议会聘任评议员李书华姜立夫叶企孙吴宪侯德榜赵承嘏李协凌鸿勋唐炳源秉志林可胜胡经甫谢家声胡先骕陈焕镛丁文江翁文灏朱家骅张云张其昀郭任远王世杰何廉周鲠生胡适陈垣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定良茅以升叶良辅议长朱家骅秘书翁文灏当然评议员朱家骅叶企孙萨本栋丁燮林吴学周周仁李四光张钰哲竺可桢傅斯年汪敬熙陶孟和王家楫罗宗洛赵九章第二届评议员聘任评议员姜立夫吴有训李书华侯德榜曾昭抡庄长恭凌鸿勋茅以升王宠佑秉志林可胜陈桢戴芳澜胡先骕翁文灏朱家骅谢家荣张云吕炯唐钺王世杰何廉周鲠生胡适陈垣赵元任李济吴定良陈寅恪钱崇澍士选出。第三届聘任评议员共32名。他们是:陈省身、苏步青、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庄长恭、翁文灏、竺可桢、茅以升、凌鸿勋、秉志、伍献文、陈桢、胡先骕、钱崇澍、李宗恩、林可胜、冯德培、汤佩松、俞大绂、汤用彤、冯友兰、胡适、陈垣、赵元任、李济、梁思成、王宠惠、王世杰、周鲠生、钱端升、陈达。
4.院士制度。在1946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评议会第三次年会上,曾对中央研究院的体制和整个中国学术界的状况进行讨论,认为为了对内加强学术研究,对外促进国际合作,必须建立院士制度,即在全国学术界成绩卓著的人士中,选出若干人为院士,作为中央研究院的构成主体。经过各大学及独立学院、各专门学会、各研究机关按照数理科、生物科、人文科的提名,推举出400余人;经1947年10月的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的选举,从中选出150名院士候选人;最后在1948年3月的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上选举出81名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11参见林文照:《中央研究院概述》,《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卷第2期。数理组(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等)
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生物组(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人类学、生理学、医学、药物理学、农学等)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骕殷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眙瑾张孝骞陈克辉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人文组(包括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律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征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5.奖励制度。中央研究院为了奖励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了纪念两位已故的总干事杨铨、丁文江和已故院长蔡元培,分别于1937年和1948年设立杨铨、丁文江奖金和蔡元培奖学金。杨铨奖金是授予对人文科学研究有新贡献者;丁文江奖金是授予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新贡献者。每种奖金定额2000元,隔年一次,受奖人以中国国籍年龄在35岁以下为限。第一届杨铨奖金为语言学家李方桂所得,第一届丁文江奖金为物理学家吴大猷所得。蔡元培奖学金设50名,分别授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成绩特优学生。
北平研究院1.北平研究院1的建立。北平研究院是在筹建中央研究院的过程中,由李煜瀛提出设立局部或地方研究院的议案而建立的。1929年8月6日由国民政府定名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其性质为一独立的学术机构;同月,教育部聘李煜瀛为院长;9月9日李就院长职,并于是日组织成立总办事处;北平研究院就此正式成立。同年11月,李煜瀛院长聘请李书华为副院长,襄理院务。2.北平研究院的组织结构。(1)前期组织:院-部-所(会)三级结构。
在北平研究院成立初期,全院分为行政与学术十大部分。行政部分有总务部、出版部、海外部;学术部分有天算部、理化部、生物部、人地部、群治部、文艺部、国学部。理化部又设有物理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由李书华、李麟玉分别兼任所主任。生物部设有生物学研究所(1934年改为生理学研究所)、植物学研究所、动物学研究所,由经利彬、陆鼎恒、刘慎谔分别为三所主任。人地部设有地质学研究所(系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合作),由翁文灏为所主任。1930年,严济慈第二次留法归来,即被聘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不久,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合作设立镭学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又聘严济1参见林文照:《北平研究院历史概述》,《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10卷第1期。慈兼任镭学研究所主任,赵承嘏为药物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最初还筹备了水利研究会(李仪祉为会员,李书华兼干事)、史学研究会(吴敬恒为会员,李宗侗为常务会员兼干事)、经济研究会、字体研究会(卓定谋、林宰平为常务会员),分属于理化部、人地部、群治部、文艺部。此外,在群治部成立自治试验村,在天算部设立测候所;1930年又设立博物馆。但是,这一时期北平研究院由于人力、物力不济,所设研究机构都较简单,有的还只是一个空架子。(2)中期组织:院-所(会)二级结构。1935年7月起,北平研究院的组织作了调整,取消部级机构。在行政方面,取消原有的总务、出版、海外三部,直接设总办事处,受院长和副院长直接领导。总办事处下设文书、会计、庶务、出版四课。总办事处主任为李麟玉,秘书为崔敬伯。总办事处的职员除雇员外,均由院长聘任。在学术研究方面,取消原有的理化、天算、生物、人地、群治诸部,直接设立研究所和研究会。而且研究所、研究会直属院长领导,并改研究所主任为所长。当时共设8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会,即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镭学研究所(兼所长严济慈)、化学研究所(代所长刘为涛)、药物研究所(所长赵承嘏)、生理学研究所(所长经利彬)、动物学研究所(所长陆鼎恒)、植物学研究所(所长刘慎谔)、地质学研究所(兼所长翁文灏)、史学研究会(常务会员吴敬恒,历史组主任顾颉刚,考古组主任徐炳昶)、经济研究会(常务会员兼代金融组主任周作民,财政组主任崔敬伯)、字体研究会(常务会员卓定谋)、水利研究会(常务会员朱广才)、人地研究会(常务会员邵可侣)。其中史学研究会于1936年7月改为史学研究所,仍分历史、考古二组。博物馆仍旧。此外,北平研究院还设有气象台、测绘事务所等机构。其中气象台原为中央研究院北平气象台,于1935年划归北平研究院管理,该台系明清时期钦天监观象台。抗日战争爆发前一两年,北平研究院为了保障学术研究工作,决定先将部分科研机构迁离北平。1935年史学研究所一部分迁往陕西,同陕西省政府合组陕西考古会;1936年植物学研究所亦将全部图书标本仪器及研究人员迁往陕西武功,同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为西北农学院)合组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3)后期组织:院-所结构,撤销研究会。七七事变后,各研究所即进行内迁,总办事处与各研究所相继迁入昆明(地质学研究所迁至重庆北碚)。由于战时经费困难,经济研究会、水利研究会、字体研究会、人地研究会和气象台、博物馆、测绘所等机构都停办了。到1948年,只设物理学、镭学、化学、药物、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史学8个研究所和西北植物调查所。
3.院务会议和学术会议。1948年北平研究院设立院务会议和学术会议。
院务会议主要职责是审议该院各项章程规则、工作计划、概算及其他重要事项,由院长、副院长、总干事、秘书及各研究所所长组成。学术会议则酝酿于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春。当时北平研究院筹备改组各学会及研究会为该院学术会议,并计议推举学术专家为学术会议会员。学术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开会讨论学术问题及全院的重大问题。1946年3月,院长李煜瀛由重庆赴昆明,召集了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第一次大会;1948年1月成立了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第二次大会筹备委员会,由委员13人组成,通过了学术会议暂行规程,决议委托北平研究院的院务会议推举学术会议会员,由院长聘任;以后的会员由学术会议自行选举。
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名单1组别当然会员会员天算组熊庆来江泽涵陈省身赵进义李珩张云李书华严济慈吴有训叶企孙饶毓泰马士修庄长恭周发岐吴宪曾昭抡杨石先黄子卿吴学周理化组林世谨李煜瀛朱洗陈桢秉志胡先骕戴芳澜张景钺生物组张玺刘慎谔周太玄童第周胡经甫翁文灏李四光杨钟健袁复礼孙云铸尹赞助裴文中李士林竺可桢黄国璋地学组张印堂农学组刘大悲戴松恩冯泽芳汤佩松俞大绂刘仙洲魏寿昆李书田朱物华侯德榜工学组张克忠顾毓珍赵承嘏林可胜陈克恢汤飞凡朱恒璧戚寿南医药组李宗恩朱广相徐炳昶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姚从吾张星浪史学组董作宾汤用彤李俨吴敬恒张元济胡适沈尹默谢寿康文艺组陆志韦朱光潜魏建功王宠惠顾孟余陶孟和何基鸿杨端六社会科学组陈序经崔敬伯费孝通吴克刚罗喜闻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是民国时期两个最大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是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担负着规划全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北平研究院虽然是地方性的,但对全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同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两个科研机构从成立起到四十年代末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做了相当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建立,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只有在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以及其他的科学研究机构,如地质调查所等)之后,才开始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和某些技术学科的研究和试验,获得了不少成果,才使中国有了自己的科学积累,也从而才使中国有了现代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学的开端。不仅如此,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还为中国后来的科研机构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于1949年11月1日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基本上就是由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各个研究所合并、调整、扩建而成的。1806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所是民国时期最主要的地质研究机构。1913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所长为丁文江;同时成立地质研究所,作1参见林文照:《北平研究院历史概述》,《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10卷第1期。为培养地质人才的学校,所长为章鸿钊。地质研究所于1913年秋开学,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人为主讲教师。经过三年的训练,至1916年7月,共有21人毕业,其中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等十余人被派到地质调查所。地质研究所在这批学生毕业后就停办了,章、翁二教师也转到地质调查所。从此地质调查所有了人员的保证。以后调查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到100多人。地质调查所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地质、古生物、矿物、岩石、矿床等等,都在调查之列1。
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由四川企业家卢作孚于1930年创办的,是以立足四川、开发西部为宗旨的地方民办综合性科研机构2。卢作孚亲任院长。1932年张博和应卢作孚邀请,担任兼善中学的校长,并代理西部科学院院长兼总务处主任。在学术研究方面,最初设有四个研究所,即理化研究所、农林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另有兼善中学、博物馆、图书馆三个附设机构。1936年,博物馆、图书馆交给地方办,1937年生物、农林两个研究所停办,兼善中学也独立办学,1938年2月,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建于重庆,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全部人员都参加合作。这样,从1938年春天开始,西部科学院实际上只有一个理化研究所单独进行研究工作,一直到1950年与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为止。
民国时期的主要科研机构除了上述者以外,还有大学中的若干研究所,如交通大学研究所(1926—1949)、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1934—1949)、武汉大学理科研究所(1941—1947)等。这些大学的研究所都作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内迁昆明期间,建造了当时全国唯一供试验用的5尺口径的风洞1。
1参见王仰之:《旧中国的地质调查所》,《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4卷第3期。2参见赵晓宇、陈益升:《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12卷第2期;李乐元:《中国西部科学院》,《科学通讯》,1950年第1卷第4期;梁志全、罗平:《卢作孚和民生公司》,《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8卷第2期。
1参见陈益升:《大学中的研究所》,载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579—5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