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痘類
天根痘(生),諸痘不起灌,惟天庭、太陽起灌。天庭為諸陽之首,此處起,則陽氣必旺,余亦將漸次起矣,十有九生。
天空痘(死),諸痘雖起,惟天庭、曉星不起,此陽氣虧也,必死。
明朗痘(生),諸痘不起灌,惟太陰、太陽起灌。太陰太陽,乃日月光華之地,二處起灌,則血氣俱盛,其後諸痘必起。
明蝕痘(死),諸痘皆起,惟太陰、太陽不起,日月當明而不明,如天狗之蝕焉,此氣血兩虧,後來諸痘必不能運化。
海溢痘(生),諸痘不起,而耳後方圓一寸獨起,此處屬腎,名星宿海,海既充溢,則腎旺精足可知。
海枯痘(死),諸痘皆起,惟耳後方圓一寸不起,若不調元補腎,必變唇裂齒崩死。
有根痘(生),地角方圓,其痘起脹,明潤如珠,十有十全,此腎足也,腎為人之根本,故曰有根。
無根痘(死),諸痘雖好,惟地角乾枯不灌,或灰白塌陷,此腎水絕也。
抱鼻痘(陷),面部雖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蠶種,此毒聚於脾胃也。
單鎖口、雙鎖口(危),嘴角有黑痘一粒獨大,名單鎖口,兩嘴角俱有,名雙鎖口,皆惡候也,主不食,死。見此即宜剔出惡血,以拔疔散(三十五)敷之,或可救,此毒聚於胃也。
鎖項托頤(危),遍身俱稀,惟頸項稠密如蠶種,不分界地,名鎖項,竟至於頤者,名托頤,主飲食不進,聲啞死。蓋頸項為陽道上升之要樞,毒凝於此,則陽不能升,焉有不死。
豬頸痘(險),痘出喉窩及頸窩甚多,名豬頸,主喉痛咽爛,死。急用豆根、元參、桔梗、甘草、生地、川芎、歸尾、木通、牛子與服,緩則毒結於喉,必難治也。
兩頭痘(險),自胸以上、自臍以下俱有痘,而中間一截全無,此氣血不能貫通於上下腰臍之間,寒毒凝滯,若不急治,七日後必變灰白。見點之時,急用生耆、當歸、赤芍、桔梗、防風、厚朴、續斷、白芷、山楂、木通,入黃豆三十粒,服此,中間有痘,乃可救(按:此即斷橋症也)。
逆痘(生),上身痘少,下身痘多,或從下身先出,升漿收結,俱先下身,此雖出於常數之外,其實無妨。
鬼擺痘(死),通身無點粒,各處一片紅青,狀若打傷,七八日內必死。
鬼痘(險),手足胸背俱多,而頭面全無,其痘如鬼,不敢見於陽道也,又名無頭痘,此氣血不能上升,急於五日之內,提氣上行,令頭面略見點粒,或可救,不然,諸痘雖出,亦難起灌,即痘無虞,其後必主曲池生毒,見骨而死。若四肢胸背俱稀者,不在此例,治法用升麻、川芎、白芷、防風、羌活、前胡、生耆、當歸、桔梗、甘草、筍尖、生薑引。
賊痘(死),初出如綠豆,過一日大如黃豆,再一日大如龍眼,其大甚速,根窠與頂全無血色,雖起脹,而按之虛軟,痘中有此,為閉毒之症,後必上下失血死。又有一種於將熱之時,或初熱一二日間,天庭太陽忽見標數點,大如赤豆,光亮好看,過一二日即收沒,猶之賊欲攻城陷地,先命一二細作探其虛實,名曰賊標,此標既沒,隨發大熱,遍身之痘,必如鋪氈蠶種,不可救療,凡見此痘,俱急用銀針剔破,去其惡血,以拔毒散(三十五)敷其口或可救。
蛇皮痘(死),頭面遍身,俱無空地,狀若蛇皮,必乾枯不能作漿,至十二三日死。(張遜玉曾治此症,先用解毒,次用補托,竟獲安痊,但必猛攻,不可觀望。)
藥患痘(險),初標紅潤,至七八日忽變陷伏,此必其人氣血虛弱,而毒又盛,庸醫見其初標紅潤,翫忽不治,或審證未明,誤投藥餌。
九焦痘(死),天庭、地角、右顴、左顴、耳後、胸背、手足九處皆有一二點,黑陷焦枯是也。
伏陰痘(險),痘不灌漿而瀉膿血,此毒氣陰伏於內,不能升發於外,十一日死,早於七八日上,溫中內托,或猶可救。
空倉痘(死,善治亦可救),痘雖肥滿,內實幹枯,全無血水,硬者名鐵殼空倉,此等症,其氣雖盛,其血必虧,或從前失於解毒,致毒火內熾,其血愈涸,治法見灌漿險症。
石臼痘(死),其痘四弦起,而中窩雖明亮好看,內無膿漿,摸之其硬如石,此毒凝於表,血涸於中,不可治也。
茱萸痘(險),其痘不甚起脹,四弦起而中略陷,頂有亂紋,形若茱萸,後必空漿倒陷死,此毒氣盛,中氣又虛,故痘頂有紋,不尖圓也。張遜玉治一兒,用川芎、升麻、生耆、赤芍、牛子、連翹、黃芩、黃連、蟬蛻、白芷、甘草煎服,外以水楊柳洗之,連進數服,茱紋乃除,後以補氣為君、補血為臣,竟愈。凡治此症,必解毒行氣。
蟲痘(險),蠅吮其汁,痘內生蛆,癢甚,用針挑去蛆蟲,治法見收結險症。
血痘(死),初出血點,其色紅紫,七日內必死,又遍身如硃筆點者,內根已腐,外苗必萎,必無生理。
血泡痘(險),痘泡通紅,其內是血,此血熱毒熾,不能運化成漿,急宜涼血清毒,用生地、赤芍、紅花、紫草、丹皮、牛子、黃芩、白芷。弱者,加人參;身熱,加全胡。
聶云:此氣虛也,大補其氣,泡即轉白,詳見首卷氣血篇。
(按:真血熱症,痘必枯焦,帶紫黑色,甚至遍身無痘處,亦不紅活而紫。)
血靨痘,又名珍珠痘(甚佳),痘出稀少,四五日胖如黃豆,七八日帶血而靨,十日落痂,痂若明珠,此氣血充足而毒又輕,故隨出隨結,不及釀膿也,此痘百無一凶,且主貴。
白漿痘(險),痘初起即有白漿,其後必灰白癢塌,蓋漿由腳起,乃為順。今毒參陽分,陰血不能運化,不久即陷伏也。初起間有數點,即刺去其漿,旋有此者,又刺之,時時瞻顧,不可怠玩。內服千金散,大補氣血,可保無虞。若遍身如此,則難治矣。
四圍痘(死),痘出後,四圍又生小痘,攢簇本痘,後必串成一痘為水泡,不可治也。此症僅見於手足者無妨,遍身如此,必不可救。
漏痘(險),痘未成膿,頂上有孔,漏出汁水堆結,形若癩頭,俗呼漏瘡。此表虛不能養漿,急宜補氣健脾,固其肌肉,治法見灌漿逆症。
蛀痘(險),痘有小孔針嘴大,如蟲蛀之狀,此腠理不秘,大泄元氣,不急治,必灰陷死。用人參、炙耆、當歸、炙草、桂心、丁香,加荔枝引,必孔秘,痘乃起脹行漿也。
(按:此症與漏痘略同。)
瑠璃痘,又名隱血痘(危),痘雖光亮,全無血色,形若瑠璃,略擦即破,內俱清水,或出血總無膿漿,此氣血不能運化毒氣也,後必音啞死,急取其尤者,刺去其水,再用實漿散(百七三)加黃豆四十九粒。
赤萍、紫萍、白萍(皆死),痘出後,形若浮萍,連片虛浮,不分顆粒,又無起脹之勢,其色赤者名赤萍,紫者名紫萍,白者名白萍。
草尾珠(生),遍身俱陷,惟尻骨一圍,飽滿潤澤,其明如珠,此必腎足精充,急用內托之劑,則遍身之痘俱起矣。
黑痘(死),痘毒隨血出,毒盛血熱,故其痘黑,此必死之症,古方雖有數條,總以涼血解毒為主,姑載於後。初見黑點在皮膚之間者,用硃砂、冰片、牛黃,或用豬尾血調人牙散,好酒同服;初出點便黑者,用紫草茸二三錢,好酒調服;又皮膚髮青紫紋者,用紫草一錢,紅花、荊芥、防風、牛子、生耆各八分,甘草三分,升麻五分,木香三分;黑痕並黑靨者,用蟬蛻五個,紫草茸一錢;黑如煤炭,血不紅活,用紫草、紅花、生地、牛子、赤芍;黑而軟者,氣弱血熱也,用參耆實表湯(三十二)加紅花、紫草、生地;焦黑潮熱煩躁者,用小無比散(百四五)加紫草、生地、紅花,磨犀角調服。
氣血兩敗痘(死),近看形如水蓼花,遠望胭脂甚可誇,臨漿清水無膿汁,古聖名醫束手嗟。
復出痘(險),有等痘出甚稀,依然起漿收靨,究竟皮膚之內有痘未出,靨後頤下發毒死,此由元氣虛弱,不能送毒故也。凡痘出稀者,須要捻子照之,若皮下隱隱有點,是痘未盡出,急與千金內托散(六十),托出其痘,方可無虞。
云翼子二十八般怪痘
丹云繞頂,遍身痘俱好,惟頭頂一片通紅,此虛火上炎也,宜滋陰降火,通利小便,則火氣下行矣。
紫雲貫頂,遍身痘好,但頭頂一片,焦紫陷伏,此毒凝陽分,陽氣莫升,不久皆陷伏也。若不焦紫乾枯,則非此症。頭為純陽,足為純陰,凡痘之起脹,必下至足,頭乃行漿,收靨亦然。
烏紗覆頂,頭上一片黑痘,連皮膚俱有黑氣,此元陽將脫也,不治。
梨花幔頭,頭上一片白陷,此元陽虛也,急用保元湯加肉桂、附子、鹿茸、川芎或可救。
霞掩天庭,遍身之痘,磊落光明,惟天庭一片,俱是血泡,連皮都紅,此心經蘊熱,急宜清心解熱,以犀角、黃連、麥冬、連翹加豬心血與服。
紫萍鋪額,額上之痘,形若紫萍,此心經熱毒之甚,其人悶亂不寧。若諸部痘好,用小無比散(百四五),外加元參、升麻、犀角與服,或可救。
烏紗蓋額,大庭額顱俱是黑痘,兼見黑氣,不治。
灰撲印堂,印堂之痘有灰色,此心經血虛,宜千金散(十六)加豬心血服。
紅紗拂面,滿面雖分顆粒,但點子紅若硃砂,人皆以好痘,孰知此由血熱大甚,若不急治,將變紫矣,宜涼血之劑。
楊花拂面,滿面之痘,俱白色不起,此氣血面虧也,宜千金內托散,多加鹿茸,或加附子。
赤紗繞唇,唇若塗朱,或硬裂,此脾經熱甚也,宜清脾胃之毒。
烏飯沾唇,唇皆黑痘,或黑色必死。霞錦鋪胸,心胸一片,紅色如霞,痘無顆粒,此心經毒火散漫,不治。
紫雲布胸,症與上略同,但其色紫,其死更速。
黑棋排胸,胸前盡是黑痘,三日內死。
楊花飛胸,胸前盡是白痘,全無紅暈,此心經血虧,失治必轉灰陷,急用參歸鹿茸湯加豬心血。
桃花映背,背上痘稠密而淡紅,其紅散漫,界地不分,此心經火毒未清也,急用元枝、白芍、川芎、丹皮、紅花、連翹、麥冬、生耆、甘草,否則不能成漿,此症宜側睡,正臥則背上之血不行。
紫萍浮背,背上之痘若浮萍,其色紫,此毒盛而腎氣又虛,宜調元化毒湯(十),去防風、荊芥,加豬尾血,效則可救。
黑砂滿背,背上盡是黑點,不治。
云鋪魚背,滿背清黑如雲,痘若魚鱗,此氣血已枯,毒氣又盛,必死。
赤鱗穿腹,腹上痘密如鱗,其色紅,此脾胃火毒,宜人參白虎湯,加丹皮、生地。
黑緞纏腹,腹上連皮及痘俱黑,必腹脹音啞死。
白黎落地,痂薄色白,遍身痂痕,俱無血色,此氣血兩敗也,急用十全大補湯,加鹿茸,否則半月後必發驚死。
葡萄落地,痘前痘後,忽然片片青紫若葡萄者,兩日必死。
爛粟居臀,遍身痘好,惟臀及髓尾,如粟之叢,臭爛難聞,此下元虛也,宜大補湯。
榴花遍野,諸痘俱好,惟四肢紅紫,唇口如朱,或硬裂,此脾肺熱盛也,宜赤芍、生地、紫草、牛子、石膏、甘草、桂枝。
黑珠遍體,遍身痘盡枯黑,手足如柴灰,命在旦夕。
楊花發枝,諸痘俱好,惟手足灰白,宜用人參、鹿茸、白朮、黃耆、丁香、附子、當歸、肉桂、桂枝、炙草、煨姜。
朱氏逆症十三條
矇頭,一也,面部身上及手足俱稀疏,獨頭上至髮際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蓋面,二也,他處稀疏,獨面上形若蠶種,無絲毫空處,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托腮,三也,他處俱稀疏,獨兩腮頰及地角相連一片,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鎖項,四也,他處俱稀疏,獨項間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胸,五也,他處俱稀疏,獨胸前一處,上連咽喉之下,下及兩乳之上,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肩,六也,他處稀疏,獨兩肩及後頸窩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前後補服,七也,他處俱稀疏,獨心窩之下,肚臍之上,背脊鳳翅骨之下,脊後腰之上,前後如職官穿補服樣,或方或圓,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斷橋,八也,他處俱稠密,不分地界,獨腰間周圍不見痘粒,猶橋之中斷,此逆症也,若上下別處所出之痘有地界,又當別論。
蝦蟆瘟,九也,遍身上下,痘出稠密,不分地界,獨胸腹之間,不見痘粒,如蝦蟆形狀,此逆症也,若稀疏又當別論。
無根,十也,通身上下俱稠密,不分地界,獨兩手心、兩足心無痘,手足為諸陽之本,陽絕故無痘,此逆症也,若通身稀疏,又當別論。
枯樹掛蛇,十一也,有單掛,有雙掛,有掛在手肱者,有掛在腿股者,他處俱稀疏,獨掛處如蛇形纏繞,密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稀疏有地界,又當別論。
玉帶橫腰,十二也,他處俱稀疏,獨腰周圍密如蠶種,闊不過二寸,如帶之纏,此逆症也,若稀疏,又當別論。
形如瓜瓠,十三也,痘初見標,尚未出齊,及將出齊之際,痘未見起發,而面部腮頰及兩目俱腫脹,形如瓜瓠,因毒氣內盛,先攻脾肺,此逆症也。煩躁頓悶,昏沉不省人事者,決不可救。
水痘赤痘
水痘,全是水泡,毫無膿漿;赤痘初出,形色微赤,亦水痘之類也。二痘初起,亦發熱頭疼,嘔吐,即出後一二日間即結薄痂,此由脾肺濕熱,外感風寒而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