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编后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王学哲

时间过得很快,父亲王云五先生于1979年8月14日在台北不幸逝世,离今已有20年了。20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当年初出生的婴儿,如今己是壮健的青年了。

父亲一生在文化、教育、出版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目前在台湾海峡两岸三地,凡是三四十岁以上,曾经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他、敬仰他。但是今日在20岁以下的人就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了。父亲幼年家境清寒,体弱多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所受学校教育时断时续,前后不满5年。他完全靠自己勤苦自修,从来没有在那一间学校毕业,后来却被国人称为“博士之父”。

父亲一生的著作和演讲很多,范围也很广大,包括政治、历史、教育、出版、图书馆、科学管理等等。他一生做人、做事及求学方面都有许多特点,值得现在的学生及青年当做榜样。因此选择了父亲十二篇有关对学生及青年讲话的著述,印成这小册,希望有助于今日的学生和青年。

做人与做事方面:在《我的生活》、《青年成功的要素》和《运动家的风度》等文章内,他说自己很像是一条牛,因为牛是不求美食,也不择安身之地,他也正是如此。在工作方面牛是最能耐劳苦的,他不仅每日工作至少十四五小时,而且在星期日也不休息。如他每日平均工作的时间较一般人多三分之一,他一生92年却等于闲人的120岁了。

他常提及一个人要有“野蛮人的身体”和“文明人的头脑”,就是说我们要有强健的身体,也要有一个头脑不仅能够继承过去,而且还能创造新的文化。假如掉过来说,如一个人有野蛮的头脑而身体却“文质彬彬”,那就糟透了。

谈到“求学”方面:父亲在许多文章均谈到他自己怎样求学。《我的学校生活》、《漫谈读书》、《读书十四法》、《我怎样自修》等都有谈及。总括来说,他以为一个人求学必须注意下列数点:

养成读书的习惯——

父亲说“以人类好奇之性出自天然,本应是没有不喜欢读书的,只是由于开始读书之不得其法,由自动而变为强迫,于是原有的兴趣大减,甚且因兴趣之日减而致生厌”。他以为小学是求知欲的初基,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时若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长大当可继续下去。他曾对我说,假如他有机会从头做起的话,他希望能做一个小学的教师。

要集中某个专题来读书——

父亲在幼年时嗜好读书,不管哪一科目拿起书就读,这完全属于“试验与错误”的性质,自己觉得进步很慢。后来毕竟路走得多,便求捷径。自己对某一专题发生兴趣,便集中找寻有关这专题的书籍或杂志来阅读。过了一段时期如对另一专题发生兴趣,又集中在这一方面的书籍或杂志。他以为专题程度有深有浅,中小学可以找适当程度的专题来读书,大学或研究生又可找较高深的专题来研究。这样可以鼓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

创立自己的“宝藏”一一

父亲逝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许多纸盒,内有许多卡片。注有某一标题、书名及页数。又回忆数十年前当我家还住在上海,我在初中上学时。每逢暑假,我们弟兄数人都在帮助他剪贴卡片。那时他正在主编《中山大辞典》,这是“中山文化基金会”资助的。据说这辞典如出版后可能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一套辞典。我还记得是在上海威海卫路住家的邻居租了一幢房子,收集了上千万张的卡片,还请了约有十位编辑在工作。可惜因为战事发生没有完成,只出版了一本《一字长篇》。单是“一”字就印成一本三四百页约有数十万字的辞典。(据说这些卡片现己运到北京,保存在某语言学校中)

经常利用字典或词典——

父亲在自修的时候,无论是中文或外国文,稍有怀疑,总不肯轻轻放过,必取字典或词典检查一下,方才放心。初时不免多费一些时间,但为长久打算,不仅没有多费时间,反而节省不少时间。在开始时多翻字典或词典,把向来不认识的某些单字词语认识清楚了,下次见到同样的单字词语,便不再有怀疑,在阅读上定然快得多。后来他又深感中国文字检查之困难,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目的是使检查中文字典或词典能如检查西文同样捷便。

编者在编集这本小册子时,因在美国,只能在私人收藏父亲的照片中,由1961年编者初次返台湾至1970年止,挑选了一些,附印在这纪念小册子内。

最后,我还要感谢徐有守和王寿南两位学兄在我编集这小册子时给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

增订本编后记

《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是在1999年7月出版,当年是先父逝世20周年,我选择了12篇父亲所写有关求学与生活的文章。一方面以作纪念,另一方面是想把他一生求学、做人、做事的经验介绍给今日的学生和青年,以供借镜。这本书由“台北市财团法人云五基金会”发行,印了一万本分送给台湾各地之中小学之图书馆。次年又在大陆用简体字以《读书与求学》为书名,也印了一万本分送给大陆的中小学图书馆。不久全部书籍都送完了,可是还有人来索取或寻问在何处可以购买。后来我又在父亲所著《岫庐论学》一书内选择了《怎样识字》、《怎样精读》等6篇文章*,又在

*本书(《我怎样读书》)选编5篇。

《对青年讲话》一书内选择了《青年就业问题》及《谈婚姻》两篇文章,连同原书之12篇编辑成此“增订本”。

父亲曾经说过:“我本是一个屡经挫折,备尝艰苦的青年,今日在学问和事功方面不能算得有何成功,但至少没有失败,足见我在这50年间总算沿着成功之路前进,纵然还没有达到成功之门。现在我愿意以一匹识途老马,向诸位青年朋友谈谈怎样才可以从三叉路口走人成功之路。”

我们今日生活在21世纪,“电脑”、“电子通讯”、“传真”、“人造卫星”等六七十年前闻所未闻的名词,可在今日已是日常听到的东西。生活也较父亲的时代复杂很多,“三叉路”己变成了无数的管道。但是求学与生活的原则却是一样的。

王学哲写于檀香山

2002年7月20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