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为成功大学毕业式讲
今天贵校举行毕业式,要我担任一次讲演,我站起来,对于诸位毕业生的第一句话,少不免要说:“恭喜!恭喜!诸位今天毕业了。”但是过了今天,诸位毕业生的心目中对于毕业一事,可能有种种不同的感想。第一种的感想,可能是出自乐观主义者与满足主义者。他们觉得辛苦了许多年,现在居然学业成就,不免有些快然自足的态度。第二种的感想,可能是出自虚心好学者,他们觉得学无止境,今日纵然在修学的过程中,达成了一个阶段,今后对于无穷的学问应当如何继续进修,过去在学校中尚有师长指导,随时可以请益;今后离开学校,进修全赖自己,遇有问题将向谁求教,想到这里便难免有些彷徨。第三四种的感想和第一二种的对象不同;前者在学业,后者在职业。对于职业的看法,也分为乐观派与戒慎派两种,因此所谓第三种的感想,可能是对于毕业后的就业,视为不应该有问题,间或还有趾高气扬,以为一位大学毕业生所就的职业,至少须与所学和地位相称,不当稍有委屈的。第四种感想与第三种适相反,可能是鉴于茫茫人海,失业者固然众多,即有业可就,亦多不能与所学相称,且位置与待遇亦未必能满意,因此时存毕业即失业之感,不仅在毕业后经过了相当时日有此感觉,甚至远在毕业前若干时日,便很关怀,而以焦灼的心情,预期此一事件。
此外,还有第五种感想,就是大学毕业生,对于学业往往自认为不满足,为求登峰造极,必须外出留学。于是毕业以后便急谋应公私费的留学考试,幸而获取,在私费的首须筹措经费,其次还须应付留学国使馆的签证上的一个关头。
以上五种感想,随各人的性格而有不同。由于这些感想出自主观者多于客观者,谁是谁非,用不着我来评断,各位毕业生,读书十几年,学有心得,定然自己会做正确的评断。
总之,这五种感想,概括起来,不外针对两个目标,一是学业,第一第二第五三种属之,二是职业,第三第四两种属之。一般青年对于学业和职业两个目标,各有侧重,实则任何人不能不担任一种职业,而为着职业之需求,纵然不纯粹为学问而学问,学业仍须随时配合,以免陷于不进则退之弊,我国有一句古老话:“做到老学到老”,确是一针见血的名言。
诸位,假使认为我是一个识途的老马,那就我今日对诸位的讲话,是否就用“学业与职业”为题目。在我对此题目发挥以前,我想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代表我的主旨,那句话就是“学业务求日精,职业不嫌稍低”,让我先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孟子•万章》篇所述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职员,会计就是按照物资钱财的出纳,妥为记帐;乘田是管理牧场的小职员,牛羊茁壮,就是使到牧场中的牲畜个个肥硕。以孔子之大才槃槃,后来短期任鲁相,三月而鲁国大治,但他对于初时所担任的低级职务,仍能认真尽职,不因职位太低而不肯努力。
第二个故事,是《三国志》中《蜀志》所纪庞统的事。各位假使没有读过正史的《三国志》,至少也看过《三国演义》这一部尽人皆知的通俗小说。据说庞统这个人确有些学问,尝与诸葛亮并称,他初时在刘先主下面做一个县长,因为大材小用,心不甘,因此整日睡觉,懒于处理公务,刘先主知道他躲懒,不肯认真做事,便把他免职。后来东吴的鲁肃,和刘先主很有交情,深知庞统之不肯尽职,嫌职位太低,因此他写信给刘先主,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也幸亏刘先主并不固执成见,特别召见庞统,与他长谈后,确认他是了不起的人才,于是把一个免职的县长,提升到较高的官位。
诸位试把这两个故事评论一下,庞士元虽然有点学问,无论如何不能上比孔子,县长的官位虽不很高,至少要比管理仓库或牧场的职员高得很多。孔子却不嫌其位卑而不尽职,庞统则因职位与自身不相称而卧治。假如不是有鲁肃替他说公道话,而且没有一位爱才而不固执成见的首长,像刘先主这样的人,他将不免怀才不见用,以致潦倒一生。诸位对于职业上的观感,究竟是学孔子呢,还是学庞统呢,也用不着我来多说了。
我认为职业之能否满意,一部分要靠自己,另一部分却要靠环境与他人,那是自己不能够有绝对把握的。但是学业能否长进与成就,对于一位大学毕业生因为已经有了门径,定然自己可有绝对的把握,甚至对于学问上本来没有门径的人,只要自己肯努力,纵然艰难一点,终久能够有成就,至于进步更毫无问题的了。因此,我奉劝一般青年,对于自己有绝对把握的学业,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至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职业,首先也要求其在我,就是尽量充实自己,须知努力终久是不会落空的,有一分的学问与能力,终有一分的用途,纵然实现的时间,可能有迟有早,最后有能力的人总是不会永久被遗弃的。
对于职业方面,一位大学毕业生,如能一帆风顺,获得一个满意的职业,那就应该把在学校所学,利用于所任的职业,使过去理论重于实行的学识,转变为知行合一的学识,更利用行的经验,对所知做进一步的探讨,以其所知不致落空,所行皆有所本: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事。
但如你所就的职业与你在学校所学不尽相符,对于这一种职业,你本来就未能澈底认识,因而不感兴趣。如肯努力以赴,还不难获致良好的成绩。但如因不感兴趣,便生厌恶之心,更不肯一心一意去求适应,那就本来未能澈底认识,也不想增进认识,更不肯努力以赴,则其成绩不佳,自系当然之事;于是上司与同事对你定不怀好感,你对事对人,便皆感觉乏味与冷淡,于是你的感情与你的职业愈离愈远。纵然你具有很好的才学,结果却比诸能力远在你之下者,因其努力以赴,成绩优良,转在彼而不在此。假使由于你的成绩恶劣,致不能不脱离职业,而一时陷于失业之苦,将来纵然再获得职业,那时的就业与其说为了兴趣,无宁是为了生计。
我认为对于与所学不相称而缺乏兴趣的职业除了像孔子为委吏,为乘田时,受了责任感的支配,因而力谋尽职以外,其对于此项职业在无兴趣中勉增兴趣的方法,莫如于职业以外,找出一种非职业的消遗。因为现代的工作时间励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与八小时工作外,尚有八小时为消遣的时间。假使你对于八小时的工作不感兴趣,应当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责任,务求尽职,然后就可供自己消遣之八小时中找出一种正当消遣的方法,使你在不甚愉快的工作时间以后,能够插入饶有兴趣的一段消遣时间,如此互相调剂,将使不甚愉快的工作时间,也可能受了那有兴趣的消遣时间所感染。此项消遣时间,或从事于音乐艺术,或从事于体育运动,或从事于适合一己嗜好的研究工作,无不可调剂身心,使经过若干小时的厌倦工作之外,精神为之一振。
由于学业是可由自己控制的,其情形便和职业不同。从事学业的人,以能养成研究的兴趣为重要。有兴趣的人,视研究为一种权利,没有兴趣的人,则视若一种义务。
不少在学校成绩很好的青年,毕业后往往把书本置诸脑后,不再从事研究,无他,只因其视研究为一种义务,毕业后认为义务已尽,自可不必继续研究。反之,有些在学校成绩未必卓越的青年,但离校以后,继续研究不己,其结果则学问日进不已,离校愈久,造诣愈精:无他,实因其人视研究为一种权利,由于不肯放弃权利,自然是进修不已。
研究兴趣究竟是怎样养成的,这些方法虽然很多,但是一般大学毕业生,在其毕业以前,写作毕业论文,对于研究兴趣之养成,实与学习有相当关系。写作论文,首先要搜集资料,如果论文的题目太广泛,可搜集的资料太多和太易,那就未必能鼓起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论题太狭,以致无从下手,则不费相当力量,便无法搜集得相当的资料,可是费了相当力量,便不难获得有些在平时不易获得的资料。这仿佛是在砂金矿中,从许多砂子淘出小小颗粒的金砂,较诸一无所得,或随拾皆是的,定然更感兴趣。
搜集资料的方法,在科学方法中称为观察(observation),在17世纪的初头,英国学者培根氏在其所著《新工具》(novumorganum)中,举出四项研究的方法,其中第一项是“尽量搜集可靠的资料”。观察与通常的观看不同,后者是随随便便,不假思索,而利用目光的接触;前者却是对于目光接触的事物,利用思考。树上的果子成熟了掉到地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人看见过,但只视为当然的事,未尝思考一下其所以然。可是遇到一位喜欢思考的孩子牛顿,便不肯轻易放过此事,经过穷加思考以后,卒发现所谓地心吸力的原理,因此,树上的果子成熟了脱落,在一般人的眼光中,只发生一种观看的作用,而在牛顿的眼光中,却发生了观察作用。
依据观察的基础,进一步运用思考,可能达到一种判断或暂时的判断;这种判断或暂时的判断,在科学方法中称之为推论(inference),推论有两个主要类型,称为归纳的与演绎的。归纳的推论,是在所观察研究的现象中推论得某种秩序,如类型、法则或规律的程序。演绎的推论是对于适当的事件或这些事件的同类,应用归纳的结论,假设的观念、法则或规律。换言之,演绎是从一事或一理而推及他事他理,故其所根据之事实为已知者或假设为已知者,而其推得之事理即为已知事理之变体或属类。归纳则与此相反,先观事变,审其异同,加以比较,然后综合会通而成定律。因此,归纳法首先根据者为事物,而其归纳之结果,则为通理或原则。
收集资料,加以观察,而且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可能做过一种推论以后,还须经过一番分析工作。17世纪初头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其名著《方法论》(themethod)中,曾揭示四项研究原则;其中第二项是说“对于一个问题,不要把它整个来解决,最好是把它破开为若干分问题,一一研究解决,则整个问题不待另谋解决,巳可获得解决”。又第三项是说“要解决上开的分问题应该由易到难,依序解决”。这两项原则,在科学方法中,都可以称为分析(analysis),分析意义含有四种:一是照上述的由整而分,可称为化学的分析;二是上述的由易而难,可称为算学的分析;三是由果溯因,可称为论理的分析;四是以局部代全体,称为文学的分析。
分析的对面是综合(synthesis)o若干不同事物分析所得的因素,也可加以综合形成一种集合体,而为向来观察不到的。换句话说,分析是把物体问题实际上破裂若干部分;而综合便是把若干部分并为新的整体。
对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按其性质而分类,那就是把散乱的资料使之秩序化或是系统化,方能便利于研究。因此,分类(classification)是科学方法之一。又各类资料与各个分问题,可以相互比较(comparison)以发现其类似与差异。由于科学之探讨,往往可从已知推及未知,如能发现两个事物或问题有其类似处,则不难就其中一事物或一问题已知之条件,而推及他事物或他问题未知之条件。
假如有人发见a与b两事物间的关系,类似x与y两事物间的关系,同时又知道a与b间在其他若干点上有类似的关系,那就不妨推及x与y间在同类其他各点上亦有类似的关系。
以上略述的观察、推论、分析、综合、分类、比较等方法,都是最常用的科学的方法,也都是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用到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经利用并产生效果,定然会使研究的兴趣加浓。现在各大学,都采用毕业论文制度,无非要使各大学生于离校之前,受过一次从事研究与加强研究兴趣的训练。今日我对贵校毕业生的讲演,特别强调此一点,也无非要使各位毕业生深体“职业勿忘学业,学业有助职业”之至意,恒久保持做到老学到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