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为“青年讲座”播讲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年人都能走向成功之路,国家是没有不强盛的;反之,青年如果多陷于失败,国家也就难免衰落。
本来青年都具有朝气,当然富于进取的精神;因此,许多革新的事业都由青年推动。可是古语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往往又可为青年写照。我们常见许多青年,突然陷于烦闷之境,或由积极而变为消极,或由发奋有为而变为自暴自弃。烦闷的起因固然很多,但大多数都由于遭遇挫折。天下事本来没有绝对顺遂的;青年因缺乏经验,以为天下无难事,因此对任何事常存“马到成功”的乐观心理,结果一遇挫折便傍徨无措,渐把一番热情冷却,不思设法克服困难,遂至烦闷而不能自振。此种现象颇为常见,不仅是青年的不幸,实亦国家的重大损失。其实挫折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试验,在善于应付挫折的人,挫折愈多,最后的成功也愈大。成功失败仅差一间;歧路傍徨的青年须知失败和成功两条路均在眼前,只有善为抉择。一般青年人,无论是尚在学校修业,或者是已经出而就业,都不免有时遭遇挫折,挫折无异是三叉路口,由这里可以通至成功之路,也可以通至失败之路,有待于青年自己的抉择。
现在我想和诸位青年朋友讨论一下如何走人成功之路。50年前,我本是一个屡经挫折,备尝艰苦的青年,今日虽然在学问和事功两方面不能算得有何成功,但至少没有失败,足见我在这50年间总算沿着成功之路前进,纵然还没有达到成功之门。现在我愿以一个识途的老马,向诸位青年朋友谈谈怎样才可以从三叉路口走人成功之路。
依我的见解和经验,这需要具备几个要素。这些要素概括说起来有八项,那就是:一,野蛮的身体;二,文明的头脑;三,敏捷的手足;四,高尚的目标;五,科学的处务;六,法治的习惯;七,积极的精神;a,平正的思想。现在且把这八个要素简单说明一下。
野蛮的身体
是我所杜撰的一个名词,其意义当然不难明白,那就是指坚强而像野蛮人一般的身体。
一个成功的人必先能习劳耐苦。习劳耐苦一方面是坚强体格的结果,他方面也是坚强体格的原因。习劳便是常常运用体力,而运用体力的结果,无形中已成为最有效的一种体育。劳苦可以增进身体的抵抗力,对于身体的增强收效甚大。因此习劳耐苦可以养成坚强的体格,及至相当坚强的体格已经养成,于是更能习劳耐苦,彼此互为因果。
我以为青年的体格坚强和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失败,实有重大关系。试从学业说起,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在学业上是不会有重大成就的。纵然他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却因精力有限,往往未能深造;即使热心毅力过人,多病之身仍能研究有得,但是未老先衰,或是中年作古,在个人和国家都不免有重大损失;因为一个人的学问成功,至早要在30岁以上,如果40岁左右便作古人,则他的学问可以贡献于社会的时期不过10年上下,殊为短促。反之,如果这个人能够活到80岁,而且到了高年身体仍然强健,则他的学问不仅愈有进步,而且可以贡献于社会的时间多至四五十年,一个学者仿佛成为四五个学者。我们试看美国的教育和哲学家杜威活到94岁,科学家爱迪生活到84岁,英国的大著作家萧伯纳也活到94岁,韦尔斯活到81岁,其发明研究与著作均继续至于将死之年,皆可证明他们的身体与寿命对于学术上贡献的重大关系。
其次,说到德性,身体强健的人大都愉快而乐观,愉快则对人多能同情,乐观则对事定能积极,同情为社会调协之因,积极为社会进步之源,其结果均有利于社会,故亦为最上之道德。
复次,说到应付人生必不能免的挫折。一个身体强壮之人,性情既是乐观而积极,则其应付挫折,自不难出以再接再厉的精神,终可转变挫折为成功,与身体衰弱精神忧郁之人,一经挫折,便无自拔的勇气者,不可同日而论。
文明的头脑
是指不仅能够继承,而且还能创造文化的头脑而言。
文化为人类精神上的遗产。我们的祖宗辛辛苦苦创造下的文化,做子孙的如果不能继承这些遗产,固然对不住祖宗,但如仅能继承这些遗产,却不能把这些遗产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改善增进这些遗产以适应现代的需要,那也是对不住祖宗的;因为我们的祖宗所能凭借者远较我人为少,尚能对文化有所创造,我们承前人的余荫,凭借既多,当然更应有所创造。
创造文化的前提,第一要有怀疑的精神,第二要有改进的决心与苦功。这是有关读书研究的整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阐明的,且留待将来另作专题的讲述。这里我只要补充一句话,就是人类所以为万物之灵,即因具有一个最好的头脑,如果有最好的头脑而不知利用,那就与禽兽何别。人类惟能利用其最好的头脑,所以能有今日的文明。青年人要能继承与创造文化,在野蛮的身体上必须配置一个文明的头脑;但千万不可有一语之差,把文明和野蛮两个形容词换了地位,变为“文明的身体”与“野蛮的头脑”,那真是糟透了。
敏捷的手足
乍看起来,似乎不是人人所当具有,尤其是我国旧日的读书人,更以为不必具有,因为旧日的所谓士大夫,真是有足而无需使用,有手除供写字以外也不很使用。可是现代的国民便大大不同了。使用两足不仅为人生所必需,而且是最有效和最易习行的体育运动。至于两手功用之广更不待言。大多数人倚为生计者即在两手,即少数用脑工作之人,其运用脑力的结果,也多要靠一手或两手为生计之人,如果两手运用敏捷,则其效率必大,成绩必佳,于己身于社会都有好处。现在盛行于美欧的科学管理,其出发点实为一位美国工程师对于工人善用两手或兼及两足所施行的测验与研究,以费力小而收效大为其目标。由此推而广之,遂使工商业,以至于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均大增其效率。
这一点说来话长,当留待将来专题讲述。现在要结束一句话,就是在今日工业化的社会中,青年的手足敏捷,实有极重大的关系。
高尚的目标
是指超越现实的享用,与小我的乐利,而能以崇高的理想,及大我的乐利为目标而言。
人为万物之灵,断非如一般动物,专为口腹与繁殖而生存者。自宗教家言之,人之肉体以外,尚有灵魂;欲使灵魂得安适,则肉体尚可牺牲,更何有于口腹。自非宗教家言之,则人类有永久不灭的历史,凡曾生存于斯世者,譬如一度漫游胜迹,也当留下一些去后之思;这去后之思,无论广大至于全世界,或是狭小限于一个乡村,范围大小固视其人的能力事功而不同,但其不当辜负此百数十年间的一次漫游,殆无区别。因此永留大名于世界,固非尽人所能期望,但人人都能成为一乡之善士,整个世界便不难成为一个乐园。事无大小,只要人人各就本位,尽其应尽的职责,则直接上对其所处的小社会有利,间接上对于整个的大社会也有利。这样的理想,无论是从宗教上灵魂安适为出发点,或是从非宗教上有利于社会为出发点,都是崇高而超现实,或是重大我而轻小我的动机所由生。青年立志,能以此项高尚目标为方针,则享用在所不计,牺牲在所不惜,这样才不愧为人,这样才可以达到精神上的成功。
科学的处务
是指处理任何事务,当依据科学的原则。
任何人都有担任职业之必要,职业的种类虽有种种不同,职业上的位置也高下不一,如果要处理得好,都有利用科学的方法之必要。甚至职业以外的私人事件,在处理之时能利用科学的方法,也定然效率加强。处理各种业务的科学方法,当然随事而异,断难划一,但其原则却不外几个共同问题。
科学的处理业务,与非科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前者在处理任何事务之前,都经过一番思考,通常将会发生七个问题,然后按照问题与事务的内容一一研究其解决之道,这比诸毫不思考,任意处理,或按照一般习惯处理,自然可以获得较优的效率。这七个问题是: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做?用何人做?需要多少钱?怎样做得快?怎样做得好?
第一个问题是指所处理的事务性质与目标,而尤以目标关系特大。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明了其性质,固然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性质虽已知道,却对于目标不明,也就无异是被动的操作,不会感觉兴趣。
第二个问题“怎样做”,是指处理事务的计划,而不是处理事务的方法。科学的处理事务,无论事之大小,事前都应该有相当的计划,才能循序进行,不致紊乱。
第三个问题“用什么做”,是指处理事务所用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个问题“用何人做”,为技能与业务配合的问题,如由一己担任,须先由自己检讨能否胜任,如与他人合作,则人事问题亦须妥为布置。
第五个问题“需要多少钱”,几乎是处理任何事务所不能避免的。西谚有云:"金钱是最好的奴仆,却是最凶的主人。”故处理业务时能合理支配金钱者,金钱将为其所利用;反之,不能合理支配金钱而转受金钱支配者,便重感其麻烦。
第六个问题“怎样做得快”,则涉及对所任工作的研究:怎样可以改善其方法,俾不至增加疲劳而能够增加效率。
第七个问题“怎样做得好”,就是要提高成果的品质,不致因增加速度而陷于粗制滥造。
以上七个问题,在处理业务之时,能够先考虑其如何解答,便不难达到科学的处务的初步原则。
法治的习惯
是民主国家赖以维持不坠的要素。因为人与人相处,只有依赖法律以为维系,以遏争端,始能彼此相安,如果没有法律,或是法律等于具文,则强凌弱,众暴寡,结果必致以武力相竞,成为武力政治,与民主政治相去远矣。
法治的意义是法律高于一切,域境之内无一人在法律之上,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这种原则在中国表现得最早。《孟子》有“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嗖杀人……执之而已”一段,虽然只是设为问答,并非确有其事,但孟轲的主张,竟然毫不顾忌,执法以绳,舜虽贵为天子,至多只能“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以保持其个人之愚孝,却不敢以天子之尊,枉法以纵其父。可见远在两千余年前,我国的政治学者如孟轲等已经主张“无一人在法律之上”,与“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了。降至两千余年后的今日,法治尚远逊于后起的欧美国家,实在是我国秦代以后两千年专制的流毒。
厉行法治,万不宜缓,然守法的习惯,最好从青年时期养成,则习惯有如自然。我所以认为法治的习惯为青年成功要素之一,也就因为青年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为推行法治,巩固民主政治,自非从本身力行不可;况人人守法,则全国秩序井然,在这样的社会中营生活者,一切有正轨可循,只要自己尽其应尽之力,自无不成功之理。
积极的精神
就是有进无退,百折不回的精神。一个人做事要成功,必须抱有这种精神,无论处何境地,不致消极,反而因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兴趣愈浓。
要养成这种精神,除有赖于强健的身体,以其多能乐观而积极外,仍须于事前有充分的准备。
所谓事前准备,一是预防失败之可能,先作补救的计划,计划较周密,失败的机会也就较少,纵不幸而遭遇挫折,因预有准备,便可从事补救,不致临时无所措手。总之,“心要小,胆要大”。就是说,平时若能小心,临事自能大胆,这可以表明事前准备的效用。
二是坚持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把失败视同应有的试验,不论遭遇若干次的失败,仍继续努力,以求达到最后胜利。
英国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抵抗敌人的侵略,意志坚强,屡败而屡战,后来因打了第五次败仗,意志稍摇动,仰卧在一间乡村的破屋里,正在考虑前途,偶见屋顶一只蜘蛛正在一个角落结网,想把所吐的丝从一角落抛到另一角落,五次都没有成功。那国王自念,假使它第六次成功了,那么我也再奋斗一次。结果蜘蛛终于第六次成功,国王也就再接再厉,终获胜利。这故事实在是青年处世一个良好教训。
又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经过失败多次,而百折不回,卒底于成,其积极精神更足为青年处世所效法。
平正的思想
就是中正和平而不偏激的思想。此点乍看似很平常,实则关系最为重大。假使上述的七个要素一一具备,或大半具备,只短缺了这一个要素,则其结果于己身于人群不仅无益,且有大害。
战前德日两国的青年,对于上述一至七各要素虽未必能具备,但也具有其中的多数,故德国在第二次大战战败后,不久即告复兴,国势日振;日本于不满百年的维新,亦一跃而为东亚最强之国。只以其青年偏激之性,德国于25年中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则于维新自强以后,迭对我国及朝鲜施以侵略,卒酿成太平洋战事。两者均以举世为敌,而企图控制全球,结果均以无条件投降;而由其所发动的全球动乱,致停战以后,弥漫不已,使全球均陷于惨局。说者谓德日之发动侵略系由疯狂之纳粹党与日本军部所主动,殆与青年无关;实际上则一般青年倘无偏激之思想,以拥护其野心的领袖,大战又何从而起。可见青年缺乏平正的思想,不仅灾及自身,且为祸于人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