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12日为台北《新生琅》写
我初到台北市时,偶然在街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赤着足去上课。我对于台湾省小学教育立即发生一个很好印象。这现象在内地的大都市是不会见到的。
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本来是在一定的方针下按照国民的生活而施以教育的。各级学校虽然都要与社会打成一片,而小学校更有其必要。当然理想的国民生活是以不要赤足走路为好;但在国民生活尚不免赤足走路之时,则未能超出国民生活之上的儿童,自不必如内地大都市的儿童非鞋袜完全者不能入小学校修业。对于此一小节,竟能配合国民的生活,推而广之,则教材之适应,时间之配置,以及其他种种,自不难一一符合教育的理想。我虽未尝参观任何小学校,但听了某些内地来此之人士,因其子女入此间小学校须协助洒扫及整理教室而颇表不满者,我的见解却适相反,认为这正是此间小学教育的特长,而万万不可非议者。
或者谓此间各小学校的建筑异常宏伟,往往为上海某一时期的野鸡大学望尘莫及。既然说国民教育应配合国民生活,那就何贵乎有此宏伟的建筑。我对此说却愿为此间过去和现在的教育当局作义务的辩护。我的理由有二:一则公共建筑须为许多人谋公共的安全,如防火、如坚固、如适合卫生,皆为必要条件,只要不因美观上浪费过多的金钱,自无可曾议。二则校舍建筑费出自公家负担,与衣履等须由学生家庭负担者不同。
但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出一些保留的话。那就是一个学校不是专靠堂皇的校舍便已尽其能事。除了人的条件外,物的条件至少括有标本仪器图书等设备。如果这些设备都能与建筑配合,那就公家能为教育花钱,真是多多益善;如其不然,则那个学校好像是一个躯体庞大,而头部手足都很短小之人,不只是怪样难看得很,而且身心定然不会很健全。此项事实我还没有机会考查比较,只想趁便提出,请教育当局注意一下。
假使我要贡献一点关于小学校设备的意见,则除了标本仪器及体育器械等为一般教育家认识其重要性者外,我强调建议任何小学校都应有一个图书馆,其中收罗的图书除供小学生补充阅读及参考者外,对于小学教师之进修亦极关重要。
今世界的学识与日俱新,而国际局势亦时有演变,小学教师如不能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吸收新学识与新资料,仅凭几本教科书而机械地设教,则教育将丧失其活力,距离教育的理想未免太远了。我在二十余年前的全国教育会议中,曾提议中小学校的经费均应拨出一定的成分,以供建立并充实图书馆之用。到了今日,仍觉此议有重提之必要。在过去,一般人多认为在各级学校中只有大学校应注意图书馆之充实。近年以来,对于中学校图书馆之充实,亦颇有注意者。我在二十余年前创编之《万有文库》一二集,对于内地各中等学校图书馆亦不无贡献。但是小学校图书馆迄今仍乏人注意,无非以为小学生尚不能自动阅读,而可供小学生阅读之图书亦不多。关于前一理由,则自语体文盛行以来,不仅小学中级与高级学生皆有阅读文字浅易与内容简单的图书之能力,即初级学生亦未尝无可供自行阅览的图书;目前连环图画盛行,其中一个相当重要部分的主顾,恐怕就是小学生。儿童无不富于求知欲;不把健全的读物供给他们,他们不免要随意乱找不健全的读物。因此,优良的儿童读物实有充分供应之必要,而学校图书馆便是最好的供应机构。关于后一理由,则供给与需求在经济的原则上自然互相配合;如果各小学校都有普遍购备优良儿童读物的需求,则按照目前台湾境内出版界情形,度无不有竞相编印此项读物以为供应者。
至于小学教师之进修与参考用图书,本无特别编印之必要,只须就此间己能供应之图书加以选择,便无问题。
末了,请在本稿篇幅限度内再提供一点意见,即语言统一实为国民教育一大原则。南洋各地华侨,原籍多属闽粤两省,其语言均与国语相去至远;然其子女曾经入校修业者,操国语皆甚流利。反之,香港侨校学生则大多数不能操国语。两相比较,足见事在人为。台省小学校闻亦多能注重国语教学,惟乡区僻壤是否一律如是,百尺竿头进一步,尤所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