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事业近代
中国新闻传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邸报”和“京报”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近代报刊。第二,“报”、“刊”不分。中国近代的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从形式上看,当时的报刊,大都采用书册式,与期刊无异。第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尽管中国近代也不乏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刊,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影响来看,都远远不及政治性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如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道光三年(1823)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记传》、英国传教士吉德于道光八年(1828)在马六甲创办的《天下新闻》、德籍传教士郭士立于道光十三年(1833)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麦都思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广州创办的《各国消息》。
随着西方各国来华人员的增加,一些外国传教士或商人又开始在中国创办外文报刊。第一家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是道光二年(1822)在澳门创办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aabl-hadachina)3。其他在中国出版的早期外文报刊还有: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于道光七年(1827)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广州纪录报》(cantonregister)、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thechineserepositery)、英商于道光十五年(1835)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广州周报》(cantonpress)。据统计,从嘉庆二十年(1815)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结束,外人在南洋和华南沿海地区共创办近代报刊17家,其中中文6家,外文11家4。这些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其读者也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它们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由古代向近代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商人进入中国,由这些人创办的各类报刊也大量增加。据统计,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到戊戌变法前后,由外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58页。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9页。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人在华创办的报刊达170多种,为鸦片战争前的10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1。这些报刊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会和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最先在华大量办报的是西方教会和传教士。据不完全统计,从咸丰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60—1890),仅耶稣教会在华创办的报刊就达70多种2。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咸丰三年(1853)创办于香港的《遐迩贯珍》,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于咸丰四年(1854)在宁波创办的《中外新报》,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于咸丰七年(1857)在上海创办的《六合丛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于同治七年(1868)在上海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为《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后改名为《格致汇编》)。这些报刊一方面进行宗教宣传,成为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们在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为中国人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有些报刊还对中国的政治运动发生了很大影响。如《万国公报》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尽管它宣传的“维新”与维新派的主张有所区别,但客观上对维新运动和维新派人士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类是外国人在华办的外文报刊。随着来华并居留中国的外国人数逐年增加,以他们为读者对象的外文报刊大量出现。这些报刊有英、日、葡、法、德、俄等文种,总数达120种以上1。其中以英文报刊势力最大,而日文报刊数量最多。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人办的《德臣报》(dailypress)、《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孖刺报》(chinamail)、《京津泰晤士报》(thepekingandtientsintimes),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weeklyreviewofthefaresst),德国人办的《德文新报》(derostasiatischelloed),法国人办的《中法汇报》(l’chodechina),日本人办的《上海新报》等。这些在华外文报刊,在代表各国侵华权益方面比外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表现得更为露骨,很多外文报刊都成为本国资产阶级在华的代言人。如英文《字林西报》完全代表着在华有“特殊商务利益”的英国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得到英国驻沪领事馆和上海租界工商局的支持和赞助,有“英国官报”(officianbritishorgan)之称2。
第三类是外人在华创办的商业性中文报刊。外人创办以赢利为目的,刊载较多商业内容,直接为商业服务的商业性中文报刊,始于同治年间。较著名的有英国人的《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时报》、《新闻报》等,日本人的《汉报》、《佛门日报》、《亚东时报》、《顺天日报》、《盛京日报》等,德国人的《直报》等。这种商业性报刊为了赢利,在编辑业务、报刊内容、版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彼此之间进行了一些竞争,这无疑有利于近代报刊的发展。如由英商美查兄弟创办的《申报》,不仅重视广泛的新闻和论说文章,还辟有文艺副刊和广告栏目,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四种基本成分的确定,反应了中国新闻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18页。
2李时岳:《反洋教运动》,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4页。
1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35页。
随着外报在中国日益增多,中国还开始出现了专事新闻收集和向报刊发稿的新闻通讯社。根据同治九年(1870)世界几家大通讯社分割世界新闻市场的协定,英国的路透社享有在中国的独占发稿权。同治十一年(1872),路透社总社派记者科林兹到上海建立了路透社远东分社,负责中国、西伯利亚、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收集和发稿,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1。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路透社在中国新闻市场的垄断被打破。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以后成为日本在华的官方通讯社。到二十年代,法国哈瓦斯社和美国合众社都分别到中国活动或建立分社。
戊戌变法前后的国人办报高潮随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咸丰年间中国人自己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现在清廷专制统治所不及的香港。咸丰八年(1858),伍廷芳和黄胜租借了英文报纸《孖刺报》的一套中文铅字,以《孖刺报》中文晚刊的名义创办了《中外新报》。该报“名为《孖刺报》所有,实为华人单独主持,所有一切营业权利,皆属华人”1。因此,可以说《中外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报纸。同治三年(1864),在英商《德臣报》工作的中国译员陈霭亭在伍廷芳、何启等的支持帮助下,借用《德臣报》的设备,以《德臣报》中文版名义创办了《华字日报》。该报从编辑到发行完全由中国自理,因此也是中国人办的报纸2。同治十三年(1874),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他利用该报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从而使该报成为我国政论性报刊的先驱。上述三种报纸长期鼎立,成为香港三大中文商业报纸。
到同治、光绪之际,内地也出现了一批中国人创办的近代报刊。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述报》、《广报》,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报》、《新报》等。
国人早期创办的报刊,从内容来说,明显反应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反对外国对华侵略的民族主义立场。然而,参与创办以上报刊的多数是一些与外商和洋务派集团关系密切的买办式人物,这就决定了这些报刊对外商和洋务派集团的依赖关系。它们有的长期与外人报纸保持“合办”关系,如《中外新报》、《华字日报》;有的则挂外国招牌,如《广报》(后期);有的找一个外国人作名义上的“总主编”,如《汇报》。同时,很多报刊在经济上依赖于洋务派官僚。如《汇报》的两个大股东叶固之和唐廷枢都是洋务派官僚;《新报》的一部分经费出于上海道道库,后来又接受江南制造总局的津贴。这些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先天弱点在其早期办报活动中的体现。
尽管如此,在封建统治下,这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报刊仍是举步维艰,难以发展。上述报刊中,除在香港出版的几种外,其余都是非常短命1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9页。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61页。
的,大都是一年或不到一年就被迫停刊。出版时间较长的《新报》和《广报》,也只维持五六年。其中《广报》因刊登某大臣被参一折而被两广总督李瀚章以“妄谈时事,淆乱是非”的罪名而“严行查禁”1。这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对新闻舆论的压制和摧残。
国人办报高潮的真正兴起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光绪二十一年六月(1895年8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这份报纸没有自己的印刷和发行机构,而是托《京报》报房代为排印,并随《京报》免费分送北京各官绅。该报形式同于《京报》,但其内容迥异,包括上谕、外电、各报摘录、译报、评论等,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后来,由于该报报名与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同,遂改名为《中外纪闻》。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1896年1月),康有为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机关报。该报“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毕登”2,成为维新派在南方的喉舌。
维新派的这两份报纸一创刊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破坏和抵制。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六日(1897年1月20日),清廷下令封闭强学会,《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也被迫停刊。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以后,随着维新运动进入高潮,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也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维新派和支持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共创办了30多种宣传鼓吹变法的报刊。比较著名的有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严复等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唐才常等在长沙创办的《湘学报》和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办的《湘报》。其中由梁启超任总主笔的《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的主要机关报。它出版仅几个月,销量就达到1.7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成为当时宣传变法维新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维新派人士都把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他们的办报活动直接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相联系,这就形成了当时办报活动和报刊新闻的若干特点。
就报刊的种类而言,大量的是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政治性报刊。即使是那些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如《农学报》、《实学报》、《格致新报》等,也多为提倡新学、推进新政而创办,其政治目的也是很明显的。而在政治性报纸中,又大都以期刊的形式出版。这是因为“阅报之人,亦略可分为二类: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而上焉者或嫌其陈述之琐屑;阅旬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人为多,而下焉者或痛其文字之艰深”1。所谓“旬报”就是指期刊。维新派依靠的主要是“士大夫读书之人”,自然在办报上就重视“士大夫读书之人”喜欢阅读的政治性内容。
与此相联系,维新派的报纸特别重视政论这一文体,并始终以政论为其报刊的主要内容。在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如梁启超、麦孟华、徐勤、谭嗣同、唐才常等。在这些报刊政论家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政论文体,当时称为“报章文体”或“时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01页。
2《上海强学会章程》,《戊戌变法》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90页。1严复:《〈国闻报〉缘起》,《严复集》第2册,第453—454页。
务文体”。这种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纵笔所至,略不检束”1,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和骈体文等传统文体的束缚,适应了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对中国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绝大部分被封闭或被迫停刊。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他们相继在海外创办了一系列报刊,继续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在这一时期内,改良派创立的报刊中较重要的有: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华侨商人邱菽园出资,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新加坡创办的《天南新报》,徐勤在美国旧金山创办的《文兴日报》,梁启超在檀香山创办的《新中国报》等。在这些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尤其是《新民丛报》,成为改良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曾风靡一时,最高发行量曾高达1.4万多份,畅销国内主要城市和10多个国家2。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已是强弩之末,其地位正在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所取代。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民主革命同时,也很重视报刊宣传活动,从而使一大批革命报刊相继创刊。又由于资产阶级内部政治派别的分化,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报刊大论战,也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又一个办报高潮。
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孙中山鉴于“康有为派所出版杂志,风行内外。..革命党对之,实属相形见绌”,“始遣陈少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1。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年1月),《中国日报》在香港正式创刊。另外《中国日报》还出版了内容侧重于论说方面的副刊《中国旬报》,二者合称为《中国报》。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宣传阵地。
与此同时,留日中国学生也创办了一批革命报刊。光绪二十六年九至十月(1900年11—12月),留日学生出版了最早的两份刊物,“一为《译书汇编》,江苏人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主持之,所译西籍..皆于青年思想之进步,至有关系;二为《开智录》,粤人冯自由、郑贯一、冯斯栾等主持之,..专发挥自由平等之学说,于南洋各埠颇为流行”2。此后相继有秦力山、沈云翔、戢翼翚等创办的《国民报》半月刊,杨守仁、陈天华、黄兴等创办的《游学译编》,刘成禺等创办的《湖北学生界》,孙翼中、蒋智由等创办的《浙江潮》,秦毓鎏等创办的《江苏》等刊物。这些留日学生刊物大力宣传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主张反清革命,对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在国内,革命派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一些报刊,如戢元丞等创办的《大陆月刊》,爱国学社创办的《童子世界》,章士钊等创办的《国民日日报》,蔡元培等创办的《俄事警闻》等。革命派还将原来宣传维新保皇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
2复旦大学新闻系:《简明中国新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1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11页。
2《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8页。的《苏报》,改造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宣传反清革命的报刊。革命派在《苏报》上发表大量谴责清朝反动统治、批驳保皇党人谬论的文章,引起了清廷的恐惧和忌恨。清廷于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五日(1903年6月29日)勾结上海租界巡捕房封闭了《苏报》馆,逮捕了章太炎等有关人员,制造了当时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苏报》案”后,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一度处于沉寂状况。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也随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民报》的创刊就是这种发展开始的标志。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作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的《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先后担任该刊主编和撰稿的有张继、章太炎、陈天华、汪精卫、宋教仁等。孙中山亲自为《民报》创刊写了发刊词。在这篇著名的发刊词里,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自创刊起就致力于三民主义的宣传,力图使其“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1。
《民报》创刊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第四号的发行量已达万份,第七号又增加到1.7万份。它的第一号反复翻印7版,第二、三号也一连发行了5版2,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民报》所宣传的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引起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的全面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民报》作为革命党人的主要宣传阵地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报刊大论战。这一论战主要围绕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进行。除《民报》和《新民丛报》外,双方在国内外的20多种报刊投入了论战。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结束。论战的胜利不仅在政治、思想上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壮大了革命派阵营,而且对近代报刊新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它促进了报刊政论体的发展。在论战中,双方报刊发表了大量政论性文章,且带有强烈的辩论性质。这就使这些政论文较以前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早期报刊的政论文主题更加鲜明,措词更加激烈,笔锋更加犀利。其次,这场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报刊宣传活动的大发展。论战前,革命派的刊物不到30种,报纸仅10多种。而论战后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刊物增加到40多种,报纸增加到65种以上1。由于这一报刊大论战的影响,国内革命派的报刊宣传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而打破自“《苏报》案”后革命派报刊宣传活动沉寂局面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瑾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中国女报》是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妇女报刊之一。中国近代最早的妇女报刊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中国女学会创办,由康同薇、李蕙仙、裘毓芳等女报人主编的《女学报》。此后,又相继出现了10多种妇女报刊。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与以前的妇女报刊不同,它不是一般地停留于宣传女学女权,要求男女平等,而是进一步提出妇女的解放必须与反清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中国女报》虽然仅办两期就因“费绌停顿”,但它在当时妇女运动和反清革命运动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女报》停刊后,秋瑾牺牲。另一女革命家陈志群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底创办《神州女报》月刊,以代替《中国女报》。此后一直到辛1孙中山:《〈民报*289页。
2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第95页。
1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第98页。
亥革命前,全国各地又相继创办了近20种妇女报刊1,但其影响都赶不上《中国女报》。
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成为国内革命派办报新高潮的开端。当时革命派报刊活动的中心,主要在上海、香港、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在上海出版了15家报刊,在香港出版了13家,在广州出版15家,在湖北出版10家,就是在陕西、四川、贵州、新疆等边远地区也有了革命派的报刊。在这些报刊中,以于右任等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和湖北革命党人创办的《大江报》影响较大。
《神州日报》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1907年4月)在上海创刊,于右任、王无生等主编,该报报名暗寓“当复中华民族之祖国”的思想,纪年也用干支不用帝号,更有蔑视清廷之意。该报因火灾于创刊后不久停刊。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是先后相继出版的三家革命报纸。《民呼日报》创刊于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909年5月15日),由于右任、范光启等主编。因宣传“吊民伐罪”、“改朝换代”,仅出版92天就被租界当局查封。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10月),于右任等又以《民呼日报》原有馆址、设备创办了《民吁日报》。因该报宣传反日救亡,引起日本方面仇视。日本对租界当局施加压力,拘留了报社社长,并判“该报永远停止出版”。宣统二年九月(1910年10月),于右任等又创办《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为其机关报,在揭露清廷预备立宪骗局,报道各地革命斗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为辛亥革命前夕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刊。
《大江报》创刊于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主持者为詹大悲和何海鸣。该报于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闰六月初一日(1911年7月17、26日)发表《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短评,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闰六月初七日(8月1日)湖北官府派巡警逮捕了詹大悲和何海鸣,封闭了《大江报》。《大江报》停刊至武昌起义后一度复刊,但不久又被黎元洪封禁。
辛亥革命时期,不仅革命派报刊得到很大发展,民营报纸也迅速崛起。
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民营报纸有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年6月)由英华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光绪三十年四月(1904年6月)由狄楚青创办于上海的《时报》,光绪三十年七月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的《京话日报》等。这些民营报纸从政治倾向而言,大都偏向维新改良。在办报业务方面,由于民营报纸之间的竞争,大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其中《时报》的业务创新最为引人注目,如它宣布的“公”、“要”、“周”、“适”的论说要求和“博”、“速”、“确”、“直”、“正”的记事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的某些规律1。此外它创造的短小精悍的时评方式也深受读者欢迎。
面对革命派的报刊宣传攻势,清廷一方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也开始创办官报,以占领舆论阵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袁世凯首先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官报》(双日刊),并附带出版《北洋学报》和《北洋政学旬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吕海寰、伍廷芳奏请推广官报获准,于是各省纷纷1参见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479页。1《<时报>发刊例》,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24—125页。
创立官报,较重要的有《湖北官报》、《南洋官报》、《江西日日官报》、《豫省中外官报》等。清廷中央各部门也开始创办部门官报,如商部创办的《商务官报》、学部创办的《学部官报》。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发行了最高官报《政治官报》(后改名为《内阁官报》)。所有这些官报的内容,以“恭录谕旨第一、奏折第二、咨札第三、章程第四”,极少新闻,“凡私家论说及风闻不实之事,一概不录”2,因而毫无生气,读者甚寡。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第一,报刊的大量涌现。辛亥革命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3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的报刊达500余家,总发行量达4200余万份。这些报纸大部分是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系统创办的,较重要的有: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民立报》;上海除原来的《民立报》外,还有被称为“横三民”的《民权报》、《国民新闻》、《中华民报》;武汉除恢复的《大江报》外,还有《震旦民报》、《民国日报》、《大汉报》;其他如长沙的《国民日报》、南宁的《民风报》、广州的《中原报》、四川的《四川公报》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治斗争的相对缓和,这段时期的报刊政论性文章已失去其主导地位,而新闻通讯则日益增多。
第二,通讯社的大量建立。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
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中兴通讯社,宣统元年(1909)李盛铎、王慕陶在比利时创办了远东通讯社。此外,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夕在武昌创办过类似通讯社的新闻传播机构。辛亥革命后,新闻通讯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1912到1918年,新创立的新闻通讯社有20余家1。较著名的有李抱一于1912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通讯社,邵飘萍于1915年创办于日本的东京通讯社和1916年创办于北京的新闻编译社,还有1918年冬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的国民通讯社。通讯社的大量建立,改变了我国新闻传播单纯依靠报纸的状况,反映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记者地位的提高和名记者的出现。随着报刊和通讯社的大量涌现以及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增长,以新闻采访为业的记者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有人回忆说,辛亥革命后,“无冠皇帝(指记者)纷然并起。报社如林,报章如雨,高谈雄辩,扬厉铺张,当道虚席,社会侧目,炙手熏天,此为一盛”2。这反映出记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徐凌霄、刘少少、胡政之、张季鸾等。他们大都受过较多的资产阶级教育,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和办报经验。与以前的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政治活动家兼报刊政论家不同,这些名记者都是专门从事新闻采访。
然而,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发展是短暂的。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下令封2《政治官报章程》,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43页。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47页。
1复旦大学新闻系:《简明中国新闻史》,第130页。
2复旦大学新闻系:《简明中国新闻史》,第130页。
闭了所有国民党人办的报刊。到1913年底,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下130余种,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有名的“癸丑报灾”。接着袁世凯政府又先后颁布了限制言论自由的《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例》、《出版法》等法令条文,并以这些法令条文为据,残酷镇压报纸和报人。从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被袁氏政权封闭的报馆达71家,被传讯的49家,被捣毁的9家,有24位报人被杀害,60余位报人被捕1。袁世凯在镇压了国民党报刊和反袁报刊的同时,先后创办了《亚细亚日报》、《金刚报》等御用报刊,并用各种方式收买一些报刊为己所用,以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
1916年,袁世凯死亡,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军阀忙于争权夺利,放松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许多被袁世凯封闭的报刊趁机复刊,报刊上反对封建专制独裁、宣传新文化的文章也逐渐增多。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此后,又有李大钊创办并主编的《晨钟报》,陈独秀、李大钊创办并主编的《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国民》月刊和《新潮》月刊问世。1918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成立。该会还出版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专业刊物《新闻周刊》,并开始了我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教育1。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新闻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复旦大学新闻系:《简明中国新闻史》,第134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第二节 图书出版事业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第一,传统刻书业和近代出版并行发展。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新的印刷技术、机器的传入,新式出版事业产生并不断发展,但中国传统的刻书业并未因此而衰落。尽管其刻印技术并没有突出的发展,但它仍是中国近代图书印制的重要途径。第二,在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编辑、印刷、发行三个环节往往由一个出版机构完成,这不仅表现在传统的书肆、书坊内,也表现在新式的书局中。第三,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先是由外国人创办,而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出版印刷机构又往往是报刊出版发行机构。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逐步发展1.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出版印刷机构。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就开始在我国出版发行报刊,而这些报刊中,中文报刊都还是雕刻印刷。嘉庆二十四年(1819),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印刷工人梁发和蔡高的配合下在马六甲铸成了中文铅字,并译印了第一部汉字铅印书《新旧约圣经》1。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拥有中文铅字和英文铅字,使用较笨重的印刷机器,以牛为动力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2。它最初主要印刷《圣经》和其他宗教宣传品,后来又译印了一些西方科技方面的书籍,从咸丰二年至九年(1852—1859),共译印9种。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就职墨海书馆编辑,他不仅翻译了一些西方科普读物出版,而且写成《海陬冶游录》、《瀛海杂志》等著述在该馆出版。该书馆还出版了《六合丛谈》月刊,这是我国最早的铅印杂志之一。
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美华书馆,是中国近代另一个重要的由外人创办的出版印刷机构。它的前身是开设在澳门的花华圣经书馆,这个书馆采用英国人制成的汉文铅字(当时称为“香港字”)印制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道光二十五年(1845),该书馆迁至宁波,改名为美华书馆。咸丰十年(1860)又迁至上海。它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个出版印刷机构。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它总共出版发行各类图书40万册,其中24万册是《圣经》和其他宗教书刊,其余还有一些学校教科书和自然科学书籍3。该馆还改进了中文活字规格,定出7种标准,奠定了中文铅字制度的基础1。
同治以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又相继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如法国人办的土山湾印书馆,英美传教士办的广学会,英国传教士办的英华书馆、格致书院,以及由大英圣书公会、大英圣经会和苏格兰圣经会合并而成的“中华圣经会”。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十六年(1890)止,这些1《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573页。
2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3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66—267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574页。
版史上1000余年来一直以儒家经典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并译印了一些外国宗教书;一些出版物如《资政新篇》,还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向西方学习的要求;而且,太平天国出版的儒家经典都作了删改,这在中国出版史上也是少见的。这些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出版事业所具有的革命意义。
3.洋务派译刊西方书籍。
洋务派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于同治年间开始大量翻译刊印西方图书。
洋务派译刊西书活动始于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为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于同治元年(1862)奏准设立的外语学校。为使学生有翻译实践机会,同文馆也从事西书翻译活动。学生在馆学习五年,最后两年必须译书。教习也多有译著。同治十二年(1873)同文馆附设印刷所,备有中、西文活字4套,手摇印刷机7部。馆内师生译著均由印刷所铅印。光绪十二年(1886)专设纂修官两员,负责编辑加工润笔工作。同文馆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合并到京师大学堂为止,共译刊西方图书200多部,其中以美国人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中国人杨树和张秀合译的《世界史纲》、法国人毕利干所译的《化学阐原》影响较大。
同治六年(1867),李鸿章创建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了翻译馆,开始翻译西方图书。参加翻译的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中国科技人员,也有傅兰雅、林乐知、伟烈亚力等外国人。译书方法是由外国人口述,中国人记录并予以改正修润。该馆在前后近40年中,共译出各类西书199种1。内容以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兵工和造船为主,兼及史地、医学、国际公法等。其中以徐寿主译的《化学鉴原》、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的《续几何原本》、徐仲虎与傅兰雅合译的《运规约》最为著名。
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奏准创立上海南洋公学,附设有译书院。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898—1901)间,张元济任该院院长。他主持出版了严复翻译的《支那教案论》和《原富》二书,影响较大。其余出版物主要是学校教科书。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才开始译刊各国政治、历史、科技方面的书籍。
在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中,确有不少价值较高的书。但这些译著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很少有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艺方面的著作,这是与洋务派创办这些机构的动机有关的。
4.戊戌维新时期的出版事业。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后,维新派不仅创办了一系列的报刊宣传变法维新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而且将译印西方图书也作为他们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梁启超在论述维新派学会的作用时,就将“择购西文各书,分门别类以资翻译”,作为学会的任务之一2。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等组织了强学会。不久,强学会改为强学书局,“日以翻译西书,传播要闻为事”1。接着,康有为又到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在上海强学分会所举“最重要四事”中,第一是“译印图书”,第二是“刊布报纸”。然而,无论是北京强学会还是上海强学分会,存在的1邹振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近代科技的引进》,《出版史料》第6辑。2梁启超:《论学会》,《戊戌变法》第4册,第376页。
1《益闻录》第1574号,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出版。
时间都很短,它们的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创办报刊,在译印图书方面成果并不显著。
维新派的主要图书翻译出版机构是大同译书局。大同译书局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立于上海,以康广仁任经理。关于该局的译印范围,梁启超在《大同译书局叙例》中写道:“以东方为主,而辅以西文;以政学为先,而次以艺学。至旧译希见之本,邦人新著之书,其有精言,悉在采纳。”“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学堂各种功课,以便诵读。译宪法书,以明立国之本。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译商务书,以兴中华商学,挽回利权。”2大同译书局创设至戊戌政变发生时存在的1年时间内,共刊印了10余种书籍,较重要的有《大彼得变政考》、《英人强卖鸦片记》、《瑞士变政记》、《俄土战纪》等译著和《经世文新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中西学门径》等维新派论著。其中《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理论的重要论著,大同译书局将其全文刊印发行,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维新派创立的另一个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译书公会。译书公会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立于上海,由董康、赵元益主持。该会以“采译泰西东切用书籍为宗旨,..向伦敦、巴黎各大书肆,多购近时切要之书,精延翻译高手,凡有关政治、学校、律例、天文、舆地、光化、电汽诸学,矿务、商务、农学、军制者,次第译成,以厌海内同志先睹为快之意。至日本为同文之国,所译西籍最多,以和文化中文取径较易,本会尤为此竞争焉”1。该会首批译刊的外国图书有法文《五洲通志》、《东游随笔》等,英文《交涉纪事本末》、《泰西志林》等,共10种。另外,译书公会还摘译英国《泰晤士报》、《律例报》,法国《勒当报》、《国政报》,德国《东方报》等5种外国报纸,附于所译书籍之后。该会还创办周刊《译书公会报》,刊登外报、外书译文,并辅以论说,以开民智,广见闻。另外,该会还根据“浙江商务出口之货,以丝蚕为大宗,近年华商折耗,苦累已极的”情况,“广译东方蚕桑各书,并刊简明善本绘图例说”2,以推动浙江蚕桑业的发展。此外,维新派还利用各种报馆和学会译刊外国图书,如《时务报》馆、《国闻报》馆、《湘报》馆、农学会都译印了很多西书。甚至一些地方上的新学学会也纷纷刻印新学书籍,如湖南衡州任学会“设立书会,刻时务丛书,贱价卖售”。3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律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适应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政治改革的需要。他们的图书出版活动实际也成为他们维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图书出版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图书出版活动开始于兴中会时期。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始,革命派就翻印大量明末遗民的反清复明小册子,如《扬州十2梁启超:《大同译书局叙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
1《上海新立译书公会章程》,《戊戌变法》第4册,第459页。
2《上海新立译书公会章程》,《戊戌变法》第4册,第460页。
3《衡州任学会章程》,《戊戌变法》第4册,第474页。
日记》、《嘉定屠城记》、《亡明流血史》等,以此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反清民主革命的宣传高潮,大批革命宣传品出版发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图书出版活动与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图书出版活动有所不同,即主要是出版直接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小册子,而翻译外国书籍不占主要地位。当时革命派出版发行的革命书籍主要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政论著作,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旭书》、刘师培的《攘书》、杨守仁的《新湖南》、黄藻的《黄帝魂》等。第二类,是一些宣传反清民族革命的历史书籍,如《陆沉丛书》、《荡虏丛书》、陈去病的《清秘史》、陶成章的《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等。第三类是赞颂革命志士、民族英雄的人物传记,如《三十三年落花梦》、《孙逸仙》、《沈荩》、《郑成功传》等。另外,还有一些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作品。革命派还译刊了一批外国著作,影响较大的是一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奴役殖民地的书籍,如《美国独立战史》、《法兰西革命史》、《华盛顿》、《林肯》、《俄国蚕食亚洲史》、《美国垂涎中国近事》等。另外,还有像《近世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党》等介绍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到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派刊印的各类图书达220余种1。
革命派的这些出版物一部分由他们创办的报馆刊印,如《中国日报》馆和《民报》馆都刊印过大量革命图书。另外,革命派还建立了一些秘密的图书出版、印刷和发行机构,如湖北的乐群印刷社、教育图书社,湖南的民译社、湖南编译社,福建的福州书报社,上海的镜今书局、东大陆译印局、国学社、作新社等1。
武昌起义胜利后,图书出版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大量记载辛亥革命和各地光复的图书出版,如谷钟秀的《中华民国开国史》,剑农的《武汉革命始末记》,寿民的《辛亥革命始末记》。另外,还有一些革命团体历史和革命领袖传记图书出版,如张竞上的《中国同盟会革命史讲稿》以及《共和人物甲集》、《孙文小史》等。
新式铅印、石印书局的产生和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1.新式印刷技术的传入和铅印、石印书局的产生。
随着西方新式印刷设备和技术的输入,我国相继产生了一批以出版印刷新学图书为主的铅印和石印书局。最早拥有铅印和石印设备出版机构的,分别是英国教会创办的上海墨海书馆和法国人办的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它们主要是印刷宗教宣传品。到同治、光绪之际,相继出现了民营的铅印和石印书局。同治十一年(1872)创立的《申报》,在初创时期就用铅印。光绪二十年(1894),《申报》附设申昌书局(又称申昌书画室)。开始时,该局用木活字刊印小说、笔记和其他书籍,著名的有尊闻阁主辑的《申报馆聚珍版丛书》。申昌书局前后共刊印图书达160多种1。光绪十年(1884),《申报》馆又附设图书集成印书局,它曾用铅活字刊印了全套《古今图书集成》和《二十四史》。
1张于英:《辛亥革命书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183页。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271页。
石印书局最有影响的当推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它是由开办《申报》的英商美查于光绪五年(1879)创办于上海,作为《申报》馆的附设机构。它用照相石印技术印刷了大量中国古籍工具书,如《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将殿版《康熙字典》缩印以及出版中、英文合璧的《四书》,另外还刊印了一些中外地图、西文书籍等。该局于光绪十年(1884)创办《点石斋画报》,开画报出版之先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与点石斋石印书局成鼎立之势的石印书局有同文书局和蜚英馆。同文书局是光绪八年(1882)由徐鸿复、徐润创办于上海,这是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创办的第一家石印书局。它用石印术专门翻印古籍中的善本,较著名的有殿本《二十四史》、《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等。总理衙门曾以白银35万两委托同文书局石印《古今图书集成》100部作为赠送外国的礼物,这样它在石印业的声誉鹊起。蜚英馆是光绪十三年(1887)由李盛铎在上海创办的。它用石印刊印了一些小说和古籍,获利颇丰。除上述三家外,上海还有其他一些石印书局。如凌佩卿等创办的鸿文书局,是我国最早石印五彩图画的书局;魏允文、魏天生创办的中西五彩书局,是最早由国人创办的彩印书局2。还有钟寅伯创办的积石书局,何瑞堂创办的鸿宝斋书局等。当时,上海已成为中国石印书业的中心,“上海已用蒸汽机石印法印成中国著作数百千种,现有石印局四五家,其所印的书销行于全国”1。在上海石印书业的影响下,南京、武昌、广州、苏州等地也相继有人开创石印书局,石印书风靡一时。在这些铅印、石印书局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刻书业也开始购置铅印、石印机出版图书。
2.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
在上述民营铅印、石印书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出版企业日趋成熟,而其标志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建和发展。
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于上海。该局原来只有印刷所,以印刷商业簿册表报为主。光绪二十六年(1900),商务印书馆收购日本人在上海办的修文印书局,开始在国人自建的出版机构中首先使用纸型2。光绪二十八年(1902),商务印书馆始设编译所和发行所,成为一家出版、印刷、发行全能型的新式出版机构。首任编译所所长由蔡元培兼任。光绪二十九年,张元济正式任编译所所长。编译所分国文、英文、理化数学和辞典等部,分别编辑出版了《帝国丛书》、《地理丛书》、《华英音韵字典集成》、《英文汉诂》、《原富》、《自然科学小丛书》、《新字典》、《辞源》等书。同时,张元济还广延人才,组织教科书的出版,光绪二十九年开始出版《最新教科书》,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各类教科书奠定了基础。另外,商务印书馆还辑印了一些珍本、善本古籍,如1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补编,第88页。2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4页。
1《北华捷报》1889年5月25日。引自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5页。2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1页。
《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对新式民营出版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继它之后,文明书局、开明书店、广智书局、小说林、群学社等新式出版企业先后创办。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成立第一个书业商会,有22家新式书刊出版机构参加。
辛亥革命后,新式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其中新创办的、比较著名的有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中华书局由陆费逵等于1912年创办于上海。该书局初期以编辑出版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科书为主,并先后创办了《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等多种杂志。以后又编辑出版一些重要古籍和工具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辞海》等。它成为一家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新式出版企业。大东书局由吕子泉等于1916年创办于上海,世界书局由沈知方于1917年创办于上海,它们与商务、中华一起成为民国时期出版发行教科书最多的新式民营出版企业1。
传统刻书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图书出版发行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刻书业。即使在近代出版事业产生和新式出版机构创建后,传统刻书业也并没有因此而衰落。从同治到光绪年间,传统刻书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传统刻书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1.官书局刻书。
官府刻书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传统,自唐宋以来,历代封建皇朝都在中央设有刻书的机构。同治年间,清皇朝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为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加强思想统治,在各地广置官书局,大量刊刻传统经史书籍。
早在咸丰末年就有了地方督抚创设的官书局。如湖北巡抚胡林翼于咸丰九年(1859)在武昌开设书局,刻印了《读史兵略》、《弟子箴言》、《大清一统舆图》等书,这是最早的官书局1。同治三年(1864),两江总督曾国藩创金陵书局于南京(后改名为南京官书局),被以后版本学家认为是最早的官书局。以后各省督抚纷纷仿效,几乎每个省都设有官书局。这些官书局仍采用雕版印刷,刊印的书主要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其中金陵书局刊刻的《四书》、《船山遗书》,金陵书局、江楚编译官书局、淮南官书局、浙江官书局、崇文官书局合作刊刻的《二十四史》,浙江官书局刊刻的《二十二子》、《续资治通鉴》、《十通》,湖南官书局刊刻的《十三经注疏》,都有较大影响。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廷将维新派的强学书局查封改组设立了直隶官书局,亦称京师官书局,实际上是中央官书局。但该书局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并入京师大学堂。
2.民间书肆、书坊刻书。
民间书肆、书坊刻印、销售书籍,仍是中国近代各地非常普遍的图书出1《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72页。
1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43页。
版活动。这些书肆、书坊既刻书,又贩书,它们以获利为目的,所刻印销售的书很多是一些制艺、试帖诗、类书以及民间用的历书、医书、童蒙读物、占卜星相书等。也有一些较大的书肆刻印了一些大部头古籍。晚清时期,书肆、书坊较集中的有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棋盘街、山东的聊城、四川成都的学道街等地。其中北京琉璃厂的富文堂、双峰书屋、富晋书社、宏京堂、荣宝斋,上海棋盘街的扫叶上房、文瑞楼、著易堂、广益书室,山东聊城的旧书业“四大家”,即书业德、善成堂、有益堂、宝兴堂,成都学道街的尚友堂、九思堂、志古堂、二酉书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旧书肆、书坊。这些书肆、书坊刻印的古籍较著名的有《皇朝经世文编》、《殷契钩沉》、《百子全书》、《金石萃编》、《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五经体注》、《五经备旨》、《四书备旨》、《昭明文选》、《许氏说文》《玉海》等。
3.私家刻书。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学术空气的日趋浓厚,也由于官府刻书的推动,文人士大夫私家刻书之风也十分兴盛。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湖南私家刻书者就有170多人,刻书近2600种之多1。而湖南刻书业当时在全国仅居中游。私家刻书中,以丛书为多。其中福州张伯行的《正谊堂全书》、归安陆心源的《十万卷楼丛书》、遵义黎庶昌的《古逸丛书》、巴陵钟谦钧的《古经解汇函》、长沙王先谦的《皇清经解续编》、定州王氏谦德堂的《畿辅丛书》、江阴缪荃荪的《云自在龛丛书》、仁和江标的《灵鹣阁丛书》等都是较著名的。
随着近代印刷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新学的传播,到戊戌变法时,传统刻书业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近代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官书局除继续刻印经史典籍外,也开始刻印一些“新学”著作和教科书。如金陵书局曾印行《几何原本》,湖南书局也曾刻印《支那通史》等,江楚编译官书局更是以译刻新书为主,所译刻新书达60余种,占所刊行的全部70多种书籍的85%1。另外一方面,一些民间书肆、书坊则受新式出版业的影响,引进近代印刷设备印刷古籍。如上海著名的老牌书肆扫叶山房引进石印机翻印了大量古籍、旧小说、中医药书、字典、字帖,其石印线装书成为行销于清末民初的珍品。再如上海著易堂原来也是刊刻发售雕版书籍的老店,光绪十七年(1891),它用铅印机出版了王锡祺编辑的地理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成为当时比较著名的出版物。
1静雨:《清代印刷史小纪》,《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第347—350页。1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