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空前加剧的社会危机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它们除继续在中国遍设各种工厂外,还进一步夺取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用直接投资和高利贷两种方式把持中国铁路、矿山。路矿权利的不断丧失,成为当时中国极为严重的问题。

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列强已经为争夺在华的修路权而展开了争斗,至此,争夺更加激烈。英、俄、日三国在退还山海关内外铁路的交涉中明争暗斗;法国成立滇越铁路公司,加紧建设滇越铁路,并试图谋取两广路权;日、美、德等国为控制闽、浙、赣的路权而大肆活动;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相继取得了南满铁路、新奉铁路和吉长铁路的控制权,并以保护铁路为名,在沿线驻扎了日本军队;俄国以中东铁路公司为大本营,垄断了东北北部的水陆交通。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02—1903),正太、卞洛和沪宁三条铁路的修筑权,分别落入了俄、比、英等国的手中。列强把夺取铁路权作为其扩张侵略势力的有效手段,进而控制铁路沿线的森林砍伐、矿山开采权,甚至可以派驻军队,干预行政。对此,日本的《朝日新闻》曾一语道破:“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刀俎之肉”1。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中国已修成的铁路总长为9292公里,其中有40%是控制在列强手中。

列强还以多种形式攫取中国的矿山开采权。继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平煤矿落入英国之手后,全国10余省的主要矿权又逐渐被英、美、俄、法、比等国所夺取。列强不仅大量侵夺了铁路沿线的矿山开采权,而且将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和边远省份。至清末,帝国主义国家已经控制了中国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而中国的铁矿生产则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除铁路、矿业外,在航运业、棉纺业、造船业、烟草业、金融业等方面,帝国主义的投资也迅速增加。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渗透和控制,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了殖民地的深渊。时人惊呼:“经济既尽,国家随亡,于是分割土地以为殖民地,中国完结矣!”2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权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东北是列强争夺的一个焦点。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乘机侵占了东北,妄想建立所谓“黄俄罗斯”。《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侵华军队陆续撤出华北,但俄国的十几万军队仍驻扎在东北,拒不撤兵。光绪二十八年三月(1902年4月)中俄订立的《交收东三省条约》本已明确规定,俄军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分批撤出。然而,在将要到期之时,俄国又向清廷提出七项无理要求,为其长期霸占东北制造借口。俄国独霸东北的企图,与日本的侵略政策发生严重冲突。在得到英、美的支持后,日本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中国的1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第684页。

2铁厓:《警告全蜀》,《四川》第1号,第19页。

领土上与俄国展开了一场为争夺中国东北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结束。日俄双方在美国的调停下,于次年八月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租借地、长春至大连铁路及其他有关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这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盛京地区“陷于枪林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飞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号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1。然而,腐败的清皇朝在战争爆发时,竟然宣布“中立”,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作战场。战后,清廷承认了日俄所签条约的分赃规定。这样,俄国势力退到东北的北部,日本势力侵入东北南部。

长期以来,英国与俄国对中国西藏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03—1904),英国乘俄国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东北的时机,发动了入侵西藏的战争。西藏地方军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他们在江孜保卫战中表现得英勇壮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光绪三十年六月,英军攻占拉萨,大肆抢掠。三十二年(1906),英国迫使清廷签订了不平等的《续订藏印条约》,规定开放江孜、噶大克为商埠;清廷保证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人不准租买西藏土地,不准干涉西藏一切事宜,不准派员入藏,不准享受铁路、电线、矿产等各项权益。

清廷对义和团的出卖和向帝国主义势力的投降,充分暴露了它反动腐朽的本质,也使它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为了缓和矛盾,延续统治,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变法”,在几年之内推行了一系列的所谓“新政”。“新政”的一部分措施,如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是为了缓和统治者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政”的主要内容是练兵筹饷。二十九年(1903),清廷设立练兵处,开始改革军制。三十一年,又拟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师)的庞大计划。同年,又设立巡警部,编练警察。

“新政”的一些内容多是在百日维新时就曾提出,在戊戌政变后又遭到了否定。所以,“新政”某些内容的实行,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新政”与戊戌维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其发布的“变法”上谕中,就已对“新政”的性质做了明确规定:“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即封建的专制制度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只是某些具体的统治方法可以有所变通。故此,清廷还特别强调“新政”与维新派的变法有着根本的不同,指责“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1。另外,“新政”还有进一步博取帝国主义的欢心的用意。清廷曾向俄、法、英、美、德、日、意等各帝国主义国家表示:“敝国现议力行实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将来中外必能益加修睦,与各大国永享无穷之利益。”1光绪二十七年,清廷根据帝国主义各国的要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此后,又依照它们的需要,1《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一日。

1《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第4601页。

1《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第4616页。

明文规定保护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等方面的投资。

第二节 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清廷的对外卖国、对内压榨,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清廷还利用推行“新政”之机,加捐加税,勒索人民。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不捐”2;“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3。各级官吏乘机从中勒索中饱,广大民众难以为生,民怨鼎沸。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省一带的农民起义,鲜明地举起了“扫清灭洋”的大旗。规模更大的是同年广西省汉、壮、苗、瑶等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烽火燃遍全省,斗争持续了三年。抗捐抗税和抢米的斗争,在各省普遍发生,其中规模大的有湖南省长沙的抢米风潮和山东省莱阳的抗捐斗争。宣统二年(1910),长江流域发生严重的水旱灾荒。一时间,“江、浙、湘、沔、淮、泗之间,嗷嗷之声,达于比户。而淮安、扬州、江宁、平湖、海州等处,老弱流亡,络绎道路,或数百人为一起,或数千人至万人一起。汉口地方聚至二十余万人”1。灾民只得靠吃树皮、草根过活。绅士、地主和中外商人则乘机囤积粮食,获取暴利,致使米价暴涨,饥馑遍地。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4月),长沙城乡饥民忍无可忍,要求官府减价粜米,遭到镇压,死伤数十人。饥民奋起跟清军搏斗,参加的群众发展到几万人。他们捣毁米店、钱庄,烧毁巡抚衙门、税局,还捣毁外国领事住宅、洋行和教堂,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终于迫使清廷允许平粜。同年,莱阳县乡民要求清算被官绅侵吞的备荒积谷,用来渡荒和支付捐税。他们的要求被官吏拒绝,代表被拘押。于是,几万乡民围困了莱阳县城,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1902—1911),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遍布全国的越来越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皇朝的统治,使它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也在工人、农民、学生和城市居民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下,在全国蓬勃展开。

光绪二十九年(1903)爆发的拒俄运动,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由于武装占据东北的俄国侵略军拒不如约按期撤兵,反而向清廷提出了七项无理要求,企图长期占领东北,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纷纷举行集会,抗议沙俄的侵略行径,致电清廷外务部,表示对俄国的要求“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并通电各国外交当局说:“即使政府承允,我全国国民万不承认,倘从此民心激变,遍国之中,无论何地,再见仇洋之事,皆系俄国所致。”1北京、武汉等地的学生也相继集会抗议,罢课示威。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召开了拒俄大会,组成拒俄义勇队(后更名“学生军”),发誓要与侵略军血战到底。留学生还派代表回国,请求清廷出兵抗俄,并表示学2《江西巡抚冯汝骙奏宜春乡民抗捐仇绅聚众攻城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5页。

3《论近日民变之多》,《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1陈雨人:《陈侍御奏稿》卷1,第37页。

1《江苏》第2期,《纪事》,《本省时评》。

生军愿为先锋。但是,清廷却指责学生军“名为拒俄,实则革命”,命令驻日公使蔡钧勾结日本政府强制解散了学生军,压制了运动。

光绪三十一年(1905),资产阶级领导的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资产阶级从中国诱骗走了大批的华工。这些华工在美国垦荒、修路、开矿,担负着极为繁重的劳动,促进了美国的繁荣。同治、光绪年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开始煽动排华。光绪二十年(1894),美国迫使清廷订立了《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对赴美华工作了种种苛刻的限制。美国各州也发布了各种排华法令,迫害华工、华侨的罪行愈演愈烈。三十年(1904)条约期满,清廷在广大华侨和国内人民的压力下,向美国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但遭到拒绝。于是爆发了反对美国排华、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三十一年四月初七日(1905年5月10日),上海商务总会决定,以两个月为期,如美国强我续约,则联合全国誓不运销美货以作为抵制。运动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并得到了海外侨胞的大力声援。工商业者、学校师生和各界群众组成了各种爱国团体,举行集会演说,商家不进、不卖美货,人们不买、不用美货,码头工人不装、不卸美货。抵制美货运动的迅速高涨,使美国政府大为震惊。于是,对清廷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清廷出面压制。在美国的压力下,清廷下令停止对美货的抵制,并电令严办运动的领导者、上海商务总会会长曾铸等人。压力之下,民族资产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上层人物开始动摇。曾铸发表了《留别天下同胞书》后,从此就称病不出。但广大群众坚持斗争,终于迫使清廷和美国未敢再续签限制华工的条约。

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控制我国路矿权的收回利权运动,在全国的许多省区迅速开展起来。经过斗争,先后收回了黑龙江、山西、奉天、山东、安徽、四川、云南等省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部分矿区。广东、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还相继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以确保利权为宗旨,要求清廷收回路权,废除向外国借债修路的合同。收回利权运动持续发展,最终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都遭到了清廷的破坏和镇压,这使得人们逐渐认清了清皇朝的反动本质,懂得只有推翻清廷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如拒俄运动失败后,黄兴、陈天华等一部分留日学生就立即组成了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他们抛弃了以往“乞怜于满洲政府”的做法,从此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少年时代曾到檀香山,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光绪十一年(1885)回国后,在广州、香港学医。光绪十八年(1892)起,在澳门、广州行医。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爱国青年和会党人物,经常在一起抨击清廷的黑暗统治。他很倾慕太平天国的反清事业,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孙中山也受到改良思想的影响,同辛亥革命的许多领导人和骨干分子一样,他并非从一开始就主张以革命推翻清廷,而是经历了一条从改良到革命的道路。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试图通过清廷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但遭到拒绝。不久,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感到国家面临的危机严重,认识到依靠清廷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走革命的道路。

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联络华侨多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他回到香港,邀集同志,建立兴中会总会。兴中会在会章中揭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指出中国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在会员入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兴中会成立后,立即筹备武装起义,并决定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1895年10月)在广州发动起义。但由于计划泄露,起义还未发动就受到镇压。孙中山遭到清廷通缉,被迫逃亡国外。他到了日本、欧美各国,接触了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也发展了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武装起义。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利用这个时机,于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1900年10月),在广东省惠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在半个月内曾经发展到20000余人,屡次击败清军。后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弹尽援绝,起义失败。此次起义虽然又告失败,但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却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同情。对此,孙中山曾回忆说:“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1孙中山也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探索救国道路,坚持革命斗争。

光绪末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长。风行一时的出国留学和国内新式学校的开办,为这个阶级培养出大批的知识分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日学生已有1300多人,三十一年激增至8000人,三十二年达1.2万人。与此同时,在国内由各类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也是逐年上升,至清廷覆灭之前,学生总数已达150多万。在这些有别于旧式文人的新知识分子中,有许多人接受了变法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又受到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启发,开始逐渐感觉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走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道路。他们在国内外组织了革命团体,出版了许多报纸刊物,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东京是他们革命活动的中心。在日本,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刊的“专以编译欧美政法名著为宗旨”的《译书汇编》开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具有明显的革命倾向且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国民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1《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5页。界》、《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等刊物,相继问世。在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宣传革命的舆论阵地主要是《苏报》、《大陆》、《童子世界》、《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等。据统计,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发行数量,最多的达到两万多份。革命党人创办报刊的同时,还编印了大量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从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到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期间,革命党人共印发这类读物130种左右。革命书刊的大量出现,预示着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兴起。

在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方面,章太炎、邹容和陈天华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省余杭县人。早年受改良思想的影响,曾参与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逐渐转变了政治立场,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逃亡国外,成立了“保皇会”,继续宣扬改良的道路,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曾一度在海外华侨中得到广泛支持。光绪二十八年(1902),康有为发表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及《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两封长信,美化清廷的统治,指责革命将会导致天下大乱,以致“亡国灭种”。第二年,章太炎在上海《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全面、深刻地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指出只有革命才能得到民主自由,明确表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他把被保皇派奉若神明的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针对康有为宣扬的公理不明,民智未开,因而不可行革命的观点,提出了以革命明公理,用革命开民智的主张。他还特别撰文向国人推荐邹容所著的《革命军》一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章太炎的文章打击了保皇派的气焰,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邹容,四川巴县(今重庆)人,留日学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不满20岁的邹容在上海出版了震动一时的《革命军》。他热情地讴歌民主、鼓吹革命,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政政体”,恢复人民应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的“中华共和国”的号召,要求永远根绝君主专制政体,反对外国人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并大声疾呼“革命独立万岁!”《革命军》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先后印行20多次,销量上百万册。清廷对此十分恐惧仇视,勾结上海的帝国主义势力,于光绪二十九年查封了《苏报》。章太炎和邹容先后入狱,邹容遭受两年的监禁折磨,死于狱中。

但是,清廷的高压政策非但未能使革命思潮沉寂下去,反而加速了它的传播。正如时人所言:“前日之《苏报》与《革命军》议论虽激,然而阅此报与此书者几何人也?一般之国民国未尝知其所号呼者为何事,其鼓吹者为何事。今日《苏报》之被禁,章、邹之被锢,其势固已激荡于天下。然‘《苏报》何以被禁,章、邹何以被锢’之一问题,出诸于一般国民者必多,则必应之曰:为逐满故。何为而逐满?则又必应之曰:为汉族之受满族之荼毒已不胜其苦,满族实汉族之世仇故。以此而互相问答,互相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于是,排满之一主义,遂深入于四万万国民之脑髓中。”1陈天华,湖南新化人,曾留学日本。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了《猛回头》、《警世钟》两书,以通俗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号召大家起来跟帝国主义战斗,并且揭露清廷实际上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指出:“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所以,要挽救危亡,就必须发动革命,推翻清皇朝这个“洋人的朝廷”,“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两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也仍在国外进行活动,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宣传革命,跟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光绪二十九年(1903),孙中山发表了《敬告同乡书》,严格区分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揭露了梁启超假革命真保皇的面目,指出革命与保皇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孙中山旗帜鲜明的革命言论,澄清了是非,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他还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充满信心地指出:清朝统治“正迅速地走向死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2。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

黄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参与了《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的创办,报名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后又在军国民教育会中担任运动员。光绪二十九年夏,黄兴受军国民教育会的派遣,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黄兴和湖南的革命志士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人,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了华兴会,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组织武装起义。黄兴等联络会党首领马福益,商定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十月初十日,11月16日)那天,在长沙举行祝寿典礼的皇殿预埋炸弹,以便一举消灭前来参加典礼的全省高级文武官员,乘势占领长沙,并在岳州、常德、浏阳、衡州、宝庆策动响应。他们还联络了外省的革命党人,以配合这次起义。但在起义前夕计划泄漏,清廷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黄兴等华兴会骨干辗转逃亡日本。

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日(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张难先、曹亚伯等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暗中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一方面在湖北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一方面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准备响应华兴会的长沙起义。华兴会起义计划泄漏后,科学补习所也随之受到了牵连而被迫停止了活动。后来,刘静庵等又在科学补习所的基础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组成了新的革命团体日知会,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年十月(1904年11月),另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光复会在上1《江苏》第4期,《纪事》,《本省时评》。

2《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4—255页。

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主要骨干有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当时因“苏报案”而尚在狱中的章太炎也与闻其事。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具有较为浓厚的反满色彩。光复会成立后,就着手联络江浙一带的会党,努力策划武装起义,并以此与华兴会在湖南的起义相呼应。华兴会起义失败后,光复会的起义也被迫暂时中止。

除以上比较重要的有较大影响的革命团体之外,当时在国内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革命团体,如福建的文明社、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西的易知社、自强会,江苏的强国会,陕西的励学斋,四川的公强会,等等。这些革命团体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往往是各自为战、分散活动,但是,它们大都以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为其政治目标,努力宣传革命思想,积极策划武装暴动。这些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使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条件日趋成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