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农民阶级的一些弱点在起义队伍中逐渐显露出来。起义初期的反封建的朴素平等思想,逐渐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侵蚀。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一些领导人滋长了享乐腐化的倾向,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质朴思想作风多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对权利名位和豪奢生活的追求。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动力,“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被大火烧毁。咸丰四年又在原址复建,方圆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起义队伍的壮大,成分日益复杂,有不少地主、士绅、胥吏、商人以及游民、溃勇等进入太平军。其中有些是暗藏的敌对分子,有些是投机分子。他们或在太平军中进行挑拨离间,煽动逃亡、叛变,甚至与清军暗通消息,企图从内部进行破坏,或以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作风来腐蚀太平军。
咸丰六年(1856)八月,正当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公开的分裂。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之一,曾经为太平天国建立不少功勋。但是,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他日益居功自傲,“威风张扬,不知自忌”1。咸丰六年七月,清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扩大个人权势,遇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召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迅速返回天京。韦昌辉对杨秀清长期怀有不满情绪,在接到洪秀全的密令后,立即率领心腹部队于八月初三日(9月1日)深夜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晨将杨秀清及其眷属杀害。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在天京造成恐怖局面。
八月中旬,石达开从湖北回到天京,责备韦昌辉不该滥杀。韦昌辉又企图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后逃往安徽安庆,起兵讨伐韦昌辉。韦昌辉的屠杀和专擅横暴,激起了天京广大将士的愤怒。洪秀全接受将士的要求,于十月初杀死了韦昌辉,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约两个月的恐怖统治。
十月下旬,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合朝欢悦”。但是,洪秀全经杨、韦事件之后,对石达开也心存疑忌,又封其兄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同理政事,以牵制石达开。咸丰七年五月(1857年6月),石达开因为洪秀全对他不信任,离开天京,率大批精锐部队单独作战。他的这一行动,使太平军的兵力大大分散和削弱。石达开的军队起初在江西、浙1《李秀成自述》影印本。
江、福建等省活动,屡战不利。从咸丰九年起,转战于湖南、广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多次击败清军,对这些地区的群众起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他脱离天京后,毕竟是孤军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补给困难,部队的战斗力日益削弱,分离叛降的情况不断出现。同治二年四月(1863年5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它破坏了内部的团结,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损伤了元气,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清廷趁机纠集军队,于咸丰六年底,攻陷武昌、汉阳,随后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并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围困天京。
第二节 艰苦转战和改革内政的努力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为扭转危局,曾作了努力,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一批青年将领,担负军事重任。
咸丰八年(1858)六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今桐城县东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包围。七月,陈玉成等部太平军在皖北作战,击溃署安徽巡抚李孟群部湘军,攻占庐州。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并进占江浦。浦口一带战斗的胜利,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其时,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陷江西九江后,乘势侵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十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救援。太平军乘大雾发起猛攻,李续宾部乱成一团,拼死突围,终不得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了湘军全部营垒,歼灭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湘军数千人,李续宾自杀。太平军乘胜追击,收复桐城,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天京上游局势,至此暂时得到稳定。咸丰九年三月(1859年4月),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金田起义后,洪仁玕迫于清军缉捕,于咸丰二年避居香港。他在香港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情况。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因为诸将的不满,不久洪秀全又先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其他将领也陆续封王。
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资政新编》。这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在政治方面,洪仁玕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他反对“结党联盟”,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在经济方面,洪仁玕主张仿效西方兴办铁路、轮船、邮局、工厂、矿山、银行等,奖励发明创造者“自专其利”。在思想文化方面,他主张设学馆、医院,建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育婴堂,禁庙宇寺观,革阴阳八煞,除九流堕民,禁溺婴、买卖人口及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他还批判那种“不务实学,专事浮文”的学风,在《戒浮文巧言谕》中,主张“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提倡“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的浅明文体。洪仁玕的这些建议,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洪秀全对这些建议深为赞赏。但由于当时还缺少必要的条件,这些政策没有能够施行。
咸丰十年二月(1860年3月),太平天国为打破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派李秀成等奇袭浙江杭州,以分散江南大营兵力,然后太平军迅速由杭州回军,会同陈玉成等部猛攻江南大营。闰三月(5月),击溃了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大臣张国梁率残部逃奔丹阳。太平军乘胜追击,连克丹阳、常州、无锡。清军节节溃败,张国梁在丹阳落水而死,和春在浒墅关自杀。四月,太平军又相继克苏州、浙江嘉兴等许多州县,开辟了苏南地区,建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
当太平军席卷江南、逼近上海的时候,上海的官僚、地主、买办大为恐慌。江苏巡抚薛焕派上海道吴煦向英、法领事请求派兵防守县城,得到了他们的同意,表示将协助清军“弥平一切不法叛乱,保卫上海”1。美国流氓华尔(f.t.ward)也在薛焕、吴煦的支持下,招募外国在华的一些亡命徒组成了洋枪队。咸丰十年六月,李秀成率太平军在江苏青浦大败洋枪队,重伤华尔。七月,太平军逼近上海城时,遭到协助清军防守的英军和停泊在黄浦江的英、法军舰炮火的攻击,李秀成还想与“洋兄弟”取得谅解,严禁还击,致使太平军遭受重大伤亡,只得从上海地区撤退。
1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205页。
第三节 保卫安庆和经营苏浙
当太平军向东南进军时,曾国藩的湘军包围了安庆。安庆是太平军和皖北捻军进行联系的纽带,也是保障天京、保证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由陈玉成、李秀成分兵两路攻武昌,以牵制湘军回援。陈玉成率北路军从安徽入湖北,于咸丰十一年二月攻克黄州(今黄冈),逼近武昌。武昌城内一片混乱,湖广总督官文惊慌失措,官员纷纷逃遁。当时在汉口租界的英国参赞巴夏礼为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汉,赶到黄州会见陈玉成,声明要保护武汉的商务,太平军“必须远离该埠”。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加上李秀成大军迟迟不来会师,安庆形势又日益吃紧,使陈玉成放弃进攻武昌,回师救援安庆。李秀成锐意经营苏南、浙江,对救援安庆抱消极态度。直到咸丰十年十月,因江西、湖北一带的大批起义群众要求参加太平军,他才以招兵西进为主要目的,留下主力部队防守苏州、常州,自己率领一部分太平军从皖南经浙江进入江西。咸丰十一年五月进兵湖北,前锋攻占武昌县。李秀成在兴国会见了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w.r.gingell),金执尔加以阻挠和恐吓。当对陈玉成已从湖北折返安庆,李秀成终于放弃了进攻武汉的计划,率军从湖北撤入江西。
太平军攻武汉、保安庆的战略决策未能实现,曾国藩认为已无后顾之忧,于是集中兵力围攻安庆。陈玉成屡次组织援军,在安庆外围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终于未能与城内守军汇合。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861年9月5日),安庆失守。从此太平天国在上游的重镇尽失,天京已无屏蔽。同治元年(1862),陈玉成在庐州与清军激战三个月,突围至寿州,不幸被俘,五月初八日(6月4日)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当陈玉成等部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安庆时,李秀成、李世贤的军队由江西入浙江,到咸丰十一年九月间,先后攻克金华、处州(今丽水县)、严州等城,控制了浙江中部。李秀成进兵攻克临安、余杭,围攻杭州。十一月,太平军攻破杭州城,巡抚王有龄自杀。李世贤部黄呈忠、范汝增也于同月攻克重要港口宁波。浙江和苏南成为太平天国最后两三年中的主要根据地。
苏浙地区,太平军和乡官的成分严重不纯。充任乡官的除劳动人民外,有流氓无产者,还有大批地主、士绅和依附地主阶级的人;新参加太平军的,有会党队伍,有土匪、地痞、流氓,还有大批清朝的败兵溃勇。太平军队伍被严重腐蚀,烧杀掳掠、虐待百姓、逃亡叛降的事件经常发生,一些将领也在蜕化变质。
苏、杭是地主阶级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他们采取各种手段顽抗太平军。浙江诸暨的地主包立身纠集了一两万人的团练武装,盘踞包村半年多;湖州举人赵景贤率团练据城困守,历时近两年。在苏南地区,团练武装的重要首领有:苏州的徐佩瑷,常熟的庞钟璐,无锡的华翼纶、杨宗濂,江阴的王元昌等。太平军对这些地主武装往往满足于招抚,结果使地主武装得以保存下来。徐佩瑷等人表面上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暗中仍受清朝官员的接济和指挥,并拉拢太平军将领熊万荃、钱桂仁、骆国忠等,组成一个叛乱集团,策划在苏州一带发动叛乱。阴谋暴露后,徐佩瑷等被处死。
太平天国后期虽然开辟了苏浙根据地,但在这些地区内存在着复杂的矛盾斗争和严重的危机。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军占有苏浙,并不能弥补它在皖北战场和天京上游的损失,无法扭转军事上的不利局面。曾国藩取得统辖四省军务大权后,号令统一,筹饷较易。他自己坐镇安庆指挥,委其胞弟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湘军主力由皖北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继派左宗棠率另一支湘军由江西进犯浙江。不久,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浙江巡抚。他勾结英、法侵略者,镇压浙江的太平军。咸丰十一年十二月(1862年1月),李秀成兵分两路,由苏、杭出发,再次进攻上海。敌对势力在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公所”,策划防守方案和筹措饷械。在上海的英、法侵略军增至数千人,华尔的洋枪队改称“常胜军”,扩编至5000人。同治元年(1862)三月初,英、法、俄侵略军和华尔的“常胜军”联合清军,向沪西的王家寺、罗家港等太平军阵地进攻。由于太平军的几个阵地被迫相继放弃,上海得以解严。
三四月间,李鸿章率淮军从安庆乘轮船到达上海。咸丰二年(1852)春,他奉曾国藩之命,仿照湘军营制,在安徽编练成一支拥有6000余人的淮军,成为继湘军之后又一支重要军阀武装。李鸿章到达上海之日,清廷授他江苏巡抚。在官僚、豪绅、富商、买办的支持下,他与外国侵略者积极合作。四月,李鸿章率淮军联合英法联军和华尔的“常胜军”攻陷青浦,随后进犯奉贤南桥镇。太平军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杀伤了不少侵略军,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a.protet),但终因伤亡过多,南桥失守。李秀成率精锐万余人反击,在太仓大败敌军,乘胜克复嘉定。五月,太平军又在青浦大败敌军,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edwardforrest),收复县城。太平军又一次进逼上海近郊,侵略军龟缩上海不敢出战。正当此时,曾国荃率湘军扎营雨花台附近,围攻天京甚急。李秀成在洪秀全的严催下,不得不率师回援,第三次进取上海功败垂成。
同治元年(1862)闰八月,太平军与湘军在雨花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李秀成、李世贤率军20余万,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向湘军发动猛烈攻势。曾国荃全军约3万人,凭借深沟高垒,坚守顽抗。太平军围攻44天,虽毙伤湘军约5000人,但未能攻破营垒。十月,李秀成撤兵。随后李秀成奉洪秀全命渡江进兵皖北,企图诱使围攻天京的湘军回援江北。但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却损兵十数万。这时,太平天国的处境已非常不利。
湘、淮军联合外国侵略军乘天京被围,加紧在江浙地区展开进攻。浙江方面,同治元年(1862),英法侵略军伙同清军攻陷宁波,随即成立了“中法混合军”(“常捷军”)和“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结为同盟,向太平军进犯。太平军英勇抵抗,在慈溪击毙来援的“常胜军”统领华尔,同治二年在绍兴屡败敌军,先后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lebrethondecaligny)及其继任塔提夫。但这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不能扭转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慈溪、绍兴等城先后失守。这时,衢州、严州、金华各府县也相继被左宗棠的湘军攻陷。此后,左宗棠湘军和“常捷军”全力进攻杭州。同治三年二月(1864年3月),杭州失守。太平军浙江据点全部瓦解。
在江苏,英法侵略军和英国军官戈登继任统领的“常胜军”,伙同李鸿章的淮军组成的联合武装,配备了优势的炮舰、轮船和洋枪、洋炮,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犯。同治二年(1863)三月,中外联军攻陷太仓、昆山,七月进逼苏州。慕王谭绍光率领太平军英勇抵抗。李鸿章因强攻损失重大,遂致书诱降。谭绍光坚决抵抗,誓不投降;而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苏州其他守将密谋叛降。十月二十四日(12月4日),郜永宽等刺杀谭绍光,献城投降。过了两天,他们都被李鸿章杀死。苏州的失守,标志着太平天国苏南根据地已陷于绝境。同治三年四月,常州失守。太平军在苏南的根据地也陷于瓦解。天京形势更加危急。城外太平军的防御工事已被破坏殆尽,天京城被曾国荃的湘军四面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但洪秀全对他严加斥责,说:“朕铁统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1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九日(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长子洪天贵福继位为幼天王。六月十六日(7月19日),湘军用火药轰塌天京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曾国荃的湘军攻入天京后,大肆抢劫烧杀。
李秀成突围,在天京城外被俘。他写了几万字的供词,曾国藩还是把他杀害。洪仁玕在江西被俘,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太平军余部在天京陷落后,仍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武装斗争。江南太平军余部于同治五年(1866)失败。江北太平军在遵王赖文光的率领下与捻军会合,增强了实力。同治四年,清廷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为主力,对捻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捻军把僧格林沁主力引到山东菏泽县西北的高楼寨,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僧格林沁督军紧追,陷入捻军的包围,伤亡惨重,他本人也被击毙。此后,清廷相继派曾国藩、李鸿章督师“剿捻”。捻军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于同治七年(1868)最后失败。
太平天国的失败,使清廷得以腾出手来,先后镇压了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起义。陕甘地区从同治元年起,爆发了回民起义,斗争了十二年后,在同治十二年(1873)失败了。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反封建纲领;它坚持斗争14年,攻克600余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伟大斗争,推动了历史前进,激励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业绩和功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不朽的一页。
1《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