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广语丝

第七 “双百”小史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我在一篇小文章里,曾经说过“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一次鸣放的典范。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提出“双百”方针来,但是在那个会上,人们可以自由发言,说错了也不会受到行政处分,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交锋,毛主席作的总结,也没有说要强制执行。根据这些,我以为那一次会上实行的,是未经宣布的“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正式问世以来,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在人类整个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在一个亲身经历过那种翻腾拾叠,风云变幻的大起大落情景的人,想起来,也的确是令人够受的。为了使年青朋友们便于理解,我想把这三十多年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的十年间,“双百”方针刚刚开始实行,谁也弄不清楚它的实际含义和具体做法。经过一阵大鸣大放之后,资产阶级右派乘机向党进攻,结果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鸣大放变成了“引蛇出洞”。随后,“双百”方针也就烟消云散,不再有人提起了。

中期的十年间,恰好同时碰上林彪、“四人帮”所操纵的十年动乱。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举世公认的“万马齐喑”,“双百”方针成了一个只供嘲弄的词汇,不必说了。

后期的十年间,从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现在,可以分作上、下两段来考察。上段的五年间,大概从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三,“双百”方针是执行得比较好的,健康的,有成效的。那时候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活跃和发展,错误的政策、思想和言论,得到了拨乱反正,文艺理论批评兴旺发达,各种风格流派的创作,争奇斗艳。

下段的五年间,大概从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九,“双百”方针的执行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离开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否定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实际上是迷失了方向,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时候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唯心主义的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旧破烂成为时髦新潮,装腔作势,红极一时,却没有人看得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摒弃;文艺创作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人民大众,那些表现极端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悲观主义的现代派作品堕入了萎靡不振的低谷,气息奄奄,同时色情凶杀的毒品猖獗泛滥。另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针砭时弊,培育新人的理论批评文章没有地方发表;对四化有益的,振奋人心的,健康正派的文艺创作无法问世。这样,中国的文学艺术又呈现了那种“一花独放,一家独鸣”的可悲局面。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期的“双百”方针只起了“引蛇出洞”的作用,不足为训,中期的“双百”方针不翼而飞,也没有什么可谈的;后期的上段值得认真总结,下段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大小蛇们儿倾巢而出,正像毛泽东所说的“要他不表现自己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仰仗外科手术来解决,那教训倒是颇为深刻的。历史的长河无穷无尽,这区区三十年的“双百”小史的回顾,也许对咱们以后真正实行“双百”方针,会有一些好处的吧。

一九八九年七月十三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