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十二章 彭尺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乾隆间为儒学而复皈依释氏者,有罗台山有高、汪大绅缙、彭尺木绍升,三人并有文采。台山有《尊闻居士集》,大绅仿明赵大洲《二通》之作,著《二录》《三录》,以明经世之道,又著《读书四十偈私记》,以通出世之法。尺木著述尤多。本字允初,自号知归子。其论学之文,精心密意,纪律森然,谈禅之作,亦择言尔雅,不涉语恶习。今录尺木文一首,以见当时授儒入释之略。尺木《读古本大学》曰:

《大学》一书,古圣人传心之学也。传心之学,“明明德”一言尽之矣。亲民者,明德中自然之用,非在外也。民吾同体,亲之云者,还吾一体而已矣。故下文不曰亲民,而曰明明德于天下,心量所周,荡然无际。民视民听,即吾视听;民忧民乐,即吾忧乐。如明镜,物无不见;如太虚,物无不覆。[1]是谓明明德于天下。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仁非在外也,亦还吾一体而已矣。至善者,明德中自然之矩,所谓天则也。见龙无首,乃见天则。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所谓至也,故道莫先于知止矣。知者明德之所著察,止外无知,知外无止。止外无知,是谓知本;知外无止,是谓知至。知至云者,外观其物,物无其物,物无其物,是谓物格;内观其意,意无其意,意无其意,是谓意诚;进观其心,心如其心,心如其心,是谓正心。由是以身还身,以家还家,以国还国,以天下还天下,不役其心,不动于意,不淆于物,是谓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其机莫切于知本。至[2]家国天下,以身为本,而身以知为本,故反复于本末之辨,而终之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本则知止,知止则知至,不其然乎?虽然,本末[3]易知也,知本矣,而其功莫精于诚意。盖乱吾知者,意也。意之动而好恶形焉,是不可得而遽泯也,慎之于独而已矣。慎之于独,无有作好无有作恶而已矣。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言无作也,无作则无意矣。心广体胖,此其征也。淇澳烈文,德之所被,民不能忘,一诚之所贯浃也,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也。何以诚之?反之于独而已矣。反之于独,不昧其知,谓之自明。用其极者,自明之极,本斯在是矣。缉熙敬止,其功也。仁敬孝慈信,一止也,极也。大畏民志,通天下之志也。意既诚矣,知斯至矣,知本之说也。然则学者宜知所以事心矣。心本无所,有所不可也;本无不在,有不在不可也。善事心者,纳之于一矩而已矣。所谓正也,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纳之于一矩,而无不修且齐焉,治且平焉。矩也者,所谓极也至善也。絜矩云者,即本以知末,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之实也。君子先慎乎德,反本而已矣。彼好恶拂人之性者,岂其性异人哉?舍本而逐末,卒为天下谬,本其不可[4]务乎!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

尺木之于儒家,本喜阳明之学,而不逮其好禅之深。如意无其意、心本无所等语,直是禅宗矣。后往深山习静,参究向上第一义。久之,又复家居,寻卒。此亦清世理学之别派也。

《中国哲学史》六终。

* * *

[1] “如明镜,物无不见;如太虚,物无不覆”,《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7页作“如大圆镜,物无不鉴;如太虚空,物无不覆”。

[2] “至”,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7页无“至”。

[3] “末”,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7页作“未”。

[4] “不可”,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7页作“可勿”。

[5] 《述古》:《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7—308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