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年六十一。)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乾隆间赐谥文正。尝从学夏峰于苏门十年,为学兼综程朱陆王之长。其《上孙征君书》,及答褚怀万[1]、张仲诚、顾亭林等书,皆以阳明与朱子并论。而《志学会约》,有致良知为圣学真脉之语。盖夏峰本主会合两派,于所著《理学宗传》见其意。潜庵本诸师说,而尤能持新安、金溪之平,大指主于刻厉实行,以讲求实用,无王学杳冥放荡之弊,故为异趣而同归。官侍读时,尝被命进所作诗文,中有《王守仁论》。清圣祖问:“守仁之学如何?”潜庵曰:“守仁致良知之说,与朱子不相刺谬。”且称其直节丰功,不独理学。尝谓“今诸儒之说已备,苟好学深思,人人可以闻道,患不力行耳。今虽横说竖说,何曾一语出古人范围?言愈多而道愈晦,语愈精而行愈伪。”盖慨乎言之。潜庵晚年,多主程朱之学,所著有《洛学编》《诗文集》《语录》等。[2]
当时陆稼书排王学甚力,潜庵《答陆稼书书》[3]曰:“窃尝泛滥诸家,妄有论说。其后学稍进,心稍细,甚悔之。反复审择,知程朱为吾[4]儒之[5]正宗,欲求孔孟之道而不由程朱,犹航断港绝潢,而望至于海也,必不可得矣。故所学虽未能望程朱之门墙,而不敢有他途之归。若夫姚江之学,嘉隆以来,几遍天下。近年有一二巨公,倡言排之,不遗余力,姚江之学遂衰,可谓有功于程朱矣。……仆之不敢诋斥阳明[6]者,非笃信阳明[7]之学也,非博长厚之誉也。[8]以为欲明程朱之道者,当心程朱之心,学程朱之学;穷理必极其精,居敬必极其至;喜怒哀乐,必求中节;视听言动,必求合礼;子臣弟友,必求尽分。久之,人心咸[9]孚,声应自众,即笃信阳明者,亦晓然知圣学之有真也,而翻然从之。……仆年[10]已衰暮,学不加进,实深自愧。惟愿默自体勘,求不愧先贤。或天稍假以年,果有所见,然后徐出数言,以就正海内君子未晚,此时正未敢漫然附和也。”[11]潜庵虽未尝显诋阳明,其后故以程朱为正宗矣。
* * *
[1] “万”,诸本皆误作“葛”。据《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14页改。
[2] 按:如上汤斌生平,参见《列传五十二》:《清史稿》第三十三册第9929—9934页;《汤文正公事略》:《国朝先正事略》上册第128—135页。
[3] “《答陆稼书书》”,诸本皆误作“《答稼书书》”。据《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69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7页改。按:《答稼书书》分别见于《汤子遗书》卷五、《三鱼堂文集》卷五、《国朝文录·潜庵先生遗稿文录》卷一等处,文多异同。核谢无量引文,实合于《国朝文录·潜庵先生遗稿文录》卷一,而与其他本多有出入。
[4] “吾”,诸本皆无,脱。据《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69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7页补。
[5] “之”,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69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7页无“之”。
[6] “阳明”,诸本皆误作“姚江”。据《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70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8页改。
[7] “阳明”,诸本皆误作“姚江”。据《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70页,《四库全书》第1325册第65页改。
[8] “非笃信阳明之学也,非博长厚之誉也”,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70页及《四库全书》第1325册第65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8页无此句。
[9] “咸”,诸本皆误作“感”。据《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70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8页改。
[10] “年”,诸本皆无,脱。据《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70页,《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28页补。
[11] 《答陆稼书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569—5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