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黄宗羲《明儒学案》最号详赡,各分别其流派,曰《崇仁学案》(吴康斋、胡静斋诸人),曰《白沙学案》(陈白沙),曰《河东学案》(薛敬轩),曰《三原学案》(王石渠诸人),曰《姚江学案》(王阳明),曰《浙中王门学案》,曰《江右王门学案》,曰《南中王门学案》,曰《楚中王门学案》,曰《粤闽王门学案》,曰《止修学案》(李见罗),曰《泰州学案》(王心斋诸人),曰《甘泉学案》(湛甘泉),曰《诸儒学案》(方孝孺、曹月川、罗整庵诸人),曰《东林学案》(顾泾阳、高景逸诸人),曰《蕺山学案》(刘念台)。太冲出于王学,故述王门尤悉。尝综论明一代理学所长曰:“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真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厘之际,使无遁影。”[1]此盖推学术后胜于前之例,而以明儒见解为胜也。然理学实至宋而备,明儒更即其绪而紬绎发明之,使其条理粲然可睹。阳明之于陆学,厥功尤伟,殆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明初开国,承元世学风,程朱之学尤盛。于是崇仁吴康斋、河东薛敬轩,讲学标宗,风教渐广,大抵恪守紫阳家法,言规行矩,不愧儒林。然尚修不尚悟,专谈下学,不及上达也。至陈白沙,始启静养之端,虽出于康斋,而自开门户,固已远希曾点,近慕尧夫矣。至阳明倡良知之说,即心是理,即知是行,即工夫是本体,直探本原,最为简截。前此诸儒,学朱而才不逮朱,终不出其范围,阳明嗣陆而才高于陆,几与紫阳并立。自是程朱与陆王分为二大学派。当时若邹东廓主戒惧,聂双江主归寂,罗念庵主无欲,最称新建功臣;即湛甘泉之体认,李见罗之止修,亦足互相表里;逮于蕺山提清诚意,约归慎独,而良知之学,益臻实地,清初王学,多承蕺山之传。此有明一代理学思想变迁之大略也,兹编所述,则仅及其最著者,可以考焉。

* * *

[1] 《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4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