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七章 元之程朱学派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元以异族侵据北方,终以代宋,虽享祚日浅,而开国之初,文儒颇集。盖自石晋以来,燕云诸州,久为异域,宋之诸儒迭起,而声教不通。及赵江汉以南冠之囚,讲程朱之学于北,于是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闻而慕之。至是,理学之传始广。继有吴澄之经学、姚枢之文学,北方之学,一时称盛矣。赵江汉先生名复,字仁甫,德安人。元师伐宋,屠德安,姚枢在军前,凡儒道释医卜占一艺者,活之以归,而江汉在焉。枢与言,奇之。至燕,以程朱之书,教授学子,从百余人,枢为建太极书院。以周、程而后,其书广博,学者未能贯通。乃原羲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孟颜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张朱所以发明绍续者,作《传道图》,而以书目条列于后。枢后退隐苏门,以传其学。然闻江汉之绪而兴起者,当推许鲁斋、刘静修二人最著。

一、许鲁斋(生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卒于元世宗至元十八年,年七十三。)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流离世乱,嗜学不辍。尝从日者游,见《尚书义疏》,请就宿手抄以归。既而避难徂徕山,始得王弼《易注》。夜思昼诵,言动必揆《易》义而后发,其言行往往有卓越常人者,人亦稍稍从之。访姚枢于苏门,得伊洛、新安遗书,乃还谓其徒曰:“昔者授受,殊孟浪也,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率弃前日所学,从事小学之洒扫应对,以为进德之基。”众皆曰唯。遂相与讲诵,诸生出入惟谨。客至见之,恻然动念,皆惭濡而出。世祖即位,召至京师,授国子祭酒。寻谢病归。至元二年,以安童为右丞相[1],使鲁斋辅之。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十三[2]年,定授时新历,历成而还。十八年卒,谥文正。有《鲁斋遗书》。[3]

鲁斋论学多切近之言,不徒为高远。如曰:“凡事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虽在千万人中,常知有己,此持敬大略也。”[4]又曰:“日用间若不自加提策,则怠惰之心生焉。怠惰心生,不止于悠悠无所成,而放僻邪侈随至矣。”[5]又曰:“耳目闻见,与心之所发,各以类应,如有种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未尝小差,不可不慎也。”[6]又曰:“凡事理之际有两件,有由自己底,有不由自己底。由自己底有义在,不由自己底有命在,归于义命而已。”[7]又曰:“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学问如此,日用事为之间皆当如此,乃能有成。”[8]此皆身体力验之言,而人人所可勉为者也。又言学者以治生为亟曰:“为[9]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商贾虽为逐末,亦有可为者。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若以教学与作官规图生计,恐非古人之意也。[10]”[11]王阳明极诋鲁斋此语,以为有误后进,然鲁斋之言,自有深意也。

二、刘静修(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世宗至元三十年,年四十五。)

刘因,字梦吉,雄州容城人。初读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于赵江汉复,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始曰:“吾固谓当有是也。”至元十九年,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教近侍子弟。未几,以母疾辞归。二十八年,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召,固辞不就。帝曰:“古所谓不召之臣者,其斯人之徒与!”三十年卒,谥文靖。有《静修文集》,学者称静修先生。[12]

元代儒者,当推许鲁斋、刘静修、吴草庐三人。草庐稍晚出,鲁斋、静修,盖元所藉以立国者也。二子之中,鲁斋功最大,数十年彬彬号名卿大夫者,多出其门,于是国人始知圣贤之学。静修享年不永,所及不远,然持身高洁,实不可及。陶宗仪《辍耕录》曰:“初,许鲁斋应召。道过真定,刘静修谓曰:‘公一被命而起,无乃速乎?’鲁斋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及静修不受集贤之命,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13]此可以见二子之为人矣。其学虽兼宗濂洛,而实以朱子为归宿。故曰:“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大也,朱子尽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14]

* * *

[1] 诸本此处皆有“使”,衍。据《宋元学案》肆第2995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526页删。

[2] “十三”,诸本皆误作“十八”。据《宋元学案》肆第2995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526页改。

[3] 按:如上许衡生平,参见《鲁斋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995—2996页。

[4] 《鲁斋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996页。

[5] 《鲁斋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997页。

[6] 同上注。

[7] 同上注。

[8] 同上注。

[9] “为”,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452页。《宋元学案》肆第3001页无“为”。

[10] “彼旁”至“意也”,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452页。《宋元学案》肆第3001页文多异同,作“彼旁求妄进,及作官谋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商贾虽逐末,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

[11] 《鲁斋遗书》:《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452页。

[12] 按:如上刘因生平,参见《静修学案》:《宋元学案》肆第3020页。

[13] “初”至“道不尊”,诸本皆同。按:《四库全书》第1040册第429页文多异同,作“中书左丞、魏国文正公鲁斋许先生衡,中统元年应召赴都日,道谒文靖公静修刘先生。因谓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答曰:‘不如此则道不行。’至元二十年,征刘先生至以为赞善大夫,未几辞去;又召为集贤学士,复以疾辞。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宋元学案》肆第3022页亦文多异同,作“初,许衡之应召也,道过真定,因谓曰:‘公一聘而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及先生不受集贤之命,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

[14] “邵至大”至“正也”,《朱子学的》第102页作“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则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