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七章 程伊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于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年七十五。)

二程开洛学之宗,然明道早卒,若非伊川,则洛学之统且中衰矣!刘蕺山尝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发明有过于其兄者。”[1]小程子,学者初称广平先生,后居伊阳,始称伊川。伊川名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劝仁宗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游太学,胡安定瑗试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论,得伊川论,大惊,延见,处以学职。同学吕原明希哲,即以师礼事之。治平、熙宁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擢崇政殿说书,士人归其门者甚盛,伊川亦以天下自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时苏轼在翰林,有重名,一时文士多归之,其徒不乐拘检,以伊川为迂。两家门下,迭起标榜,遂分党为洛蜀。伊川为学,本于至诚,其见于言动事为之间,疏通简易,不为矫异,其接学者以严毅。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久之乃顾曰:“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明道尝谓曰:“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才而成就之,则予不得让焉!”有《易传》《文集》《经说》《语录》等。[2]

(一)宇宙论

伊川尝谓张绎曰:“我昔状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盖与明道同。异时欲知我者,求之于此文可也。[3]”[4]盖伊川学说,多同于明道,兹特就伊川所独得者述之。明道之学,每以综合为体;伊川之学,每以分析立说,此二程所由大同小异者也。后来陆王学派,近于明道,朱子学派,近于伊川。故明道之宇宙观,为气一元论,伊川之宇宙观,为理气二元论。朱子承伊川,其说益密。要之,理气二元说,是伊川先启之也。伊川曰:“离了阴阳,更[5]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6]也。”[7](《二程全书》十六)此谓道即理,又曰:“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大人[8]先天不违,亦顺理而已矣。”[9](《全书》四十一)理与气虽有形上形下之别,然二者亦不相离,故因天地之造化以明之曰:“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10]。鬼神者数也,数者气之用也。”[11](同上)又就物名以论理气曰:“物之名义,与气理通贯[12]。[13]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之理也。名出于理,音出于气。字书由是不可胜穷矣。”[14](同上)此言理为万物所同,气则有清浊厚薄之别,以名喻理之一,以音喻气之殊。又曰:“天地日月,其理一致。月受日光而不为之[15]亏,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气不上腾,天气不下降,天气下降,至于地中,生育万物者,乃天之气也。”[16](同上)盖假日月二物,以喻理之通于万物也。然至朱子而后理气之说始详矣。

伊川论宇宙之化育,虽就阴阳之气推之,而实本于自然之道。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17](《全书》四)然自然之道,日新不已,其生生不穷,而非有取于故也。故曰:“道则自然生万物。今夫春生夏长了一番,皆是道之生,后来生长[18],不可道却将既生之气,后来却要生长。道则自然生生[19]不息。”[20](《全书》十六)又申之曰:“真元之气,气之所由生,不与外气相杂,但以外气涵养而已。若鱼[21]在水,鱼之性命,非是水为之,但必以水涵养,鱼乃得生耳[22]。人居天地气中,与鱼在水无异。至于饮食之养,皆是外气涵养之道。出入之息者,阖辟之机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气,但真元自能生气。所入之气,正[23]当辟时,随之而入,非假此气以助真元也。[24]若谓既反[25]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复何[26]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阖辟[27]往来,见之鼻息,然不必须假吸复入以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于贞[28]元,天地[29]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阳盛而涸[30],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铄[31]?[32]”[33]按:真元即是理。屈伸往来是气;往而必来,屈而必伸是理。理是能生,气是所生,能生者生生不已,故气自然不穷。不必以前气复为后气,致能所倒置也。又论阴阳变化无穷之妙曰:“天地之化,既是二物,必动已不齐。譬之两扇磨行,便其齿齐,不得齿齐。既动,则物之出者,何可得齐?转则齿更不复得齐。从此参差万变,巧历不能穷也。”[34](《全书》二)伊川谓人为万物之灵长,不异明道。以为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又谓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纯气为人,繁气为他物也。

(二)伦理说

一、性说 伊川性说,比于明道益密,亦本性善说。《颜子所好何学论》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35]。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36]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37]盖伊川早年,已得子思、孟子论性之精意如此。又曰:“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38](《全书》十九)就性即理而论,自无圣贤愚不肖之别;就气禀而论,则不免有清浊善不善之分。故谓生之谓性,是只说气禀。曰:“性字不可一概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天性柔缓,天性刚急,俗[39]言天成,皆生来如此,此训所禀受也。”[40](《全书》二十七)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1],性一也,何以言相近?’曰:‘此只是言气质之性[42]。如俗言性急性缓之类,性安有缓急?此言性者,生之谓性也。’”[43](《全书》十九)盖伊川至是亦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二种,与横渠同。乃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44](《全书》七。此二语亦有引作明道说者。)于是以为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其实一也。情则有善不善矣。伊川言性,盖性气并论,性说于以大备。尝曰:“孟子言性之善,是性之本;孔子言性相近,谓其禀受处不相远也。”[45]又谓“扬雄、韩愈说性,正说著才也。[46]”[47]伊川实博稽古来圣贤之说,而后自成其性说焉。

二、知行合一论 王阳明力主知行合一之说,然伊川实先发之。其言曰:“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48]”[49](《全书》十六)盖知之则未有不能行者矣。惟王阳明论知行合一重在行,伊川则似重在知。故曰:“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内不知好恶,外不知是非,虽有尾生之信、曾参之孝,吾弗贵矣。”[50](《全书》二)此伊川与阳明之所以异也。

三、致知格物 伊川尝曰:“涵养须用[51]敬,进学则在致知。”[52]盖致知格物者,为学之要义也。故曰:“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礼义。”[53](《全书》十八)以礼义养心,即是敬也。又答人问学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54],皆穷理也。”[55](《全书》十九)穷理即是格物,格物即是致知。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56]”[57]答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58](同上)伊川格物说,后朱子取之,盖重在经验上立论者也。

伊川又分知为二种,曰:“闻见[59]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60]。”[61](《全书》二十八)德性之知,殆即所谓良知良能,虽与经验所得有别,然亦必有以致之。故曰:“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62](同上)又曰:“‘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63](同上)盖格物乃能致知,见闻之知与德行之知,有相待而成者矣。

四、主敬 伊川教人进德修业,不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语。致知已如前述。敬者,修己制内之极功,故曰:“切要之道,无如‘敬以直内’。”[64](《全书》十九)又曰:“敬则无己可克,学者[65]始则须绝四。”[66](《全书》十六)入敬之道,始于威仪,而进于主一。故曰:“严威俨恪[67],非敬之道,但致敬须从此入。”[68](同上)又曰:“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69](同上)凡闲邪存诚,皆敬之事,故曰:“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存其诚,虽是两事,然亦只是一事。闲邪则诚自存矣。天下有一个善一个恶,去善即是恶,去恶即是善。”[70](《全书》十九)大抵能居敬则善自来,是以敬为百事之本也。

* * *

[1] 《伊川学案上》:《宋元学案》壹第588页。

[2] 如上程颐生平,参见《道学》:《宋史》三六第12718—12723页;《伊川学案》:《宋元学案》壹第589—591页。

[3] “我昔”至“可也”,诸本皆误作“我昔为《明道先生行状》,我道与明道同。异时欲知我道者,求之此文可也”。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276页,《二程集》上第346页改。

[4] 《河南程氏遗书附录》:《二程集》上第346页。

[5] “更”,诸本皆误作“便”。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28页,《二程集》上第162页改。

[6] “密”,诸本皆误作“理”。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28页,《二程集》上第162页改。

[7]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62页。

[8] “大人”,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399页,《二程集》下第1225页补。

[9] 《河南程氏粹言》:《二程集》下第1225页。

[10] “数”,诸本皆误作“理”。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401页,《二程集》下第1227页改。

[11] 《河南程氏粹言》:《二程集》下第1227页。

[12] “通贯”,诸本皆误作“贯通”,倒。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401页,《二程集》下第1228页乙。

[13] 诸本此处皆有“夫”,衍。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401页,《二程集》下第1228页删。

[14] 《河南程氏粹言》:《二程集》下第1228页。

[15] “之”,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400页,《二程集》下第1226页补。

[16] 《河南程氏粹言》:《二程集》下第1226页。

[17]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67页。

[18] “生长”,诸本皆误作“之生成”。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8页,《二程集》上第149页改。

[19] “生生”,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8页,《二程集》上第149页补。

[20]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49页。

[21] 诸本此处皆有“之”,衍。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31页,《二程集》上第165页删。

[22] “耳”,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31页,《二程集》上第165页作“尔”。

[23] “正”,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32页,《二程集》上第166页作“止”。

[24] “真元之气”至“以助真元也”,见《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31—132页,《二程集》上第165—166页。

[25] “反”,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返”。

[26] “复何”,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何复”。

[27] “阖辟”,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开阖”。

[28] “贞”,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真”。

[29] “天地”,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天”。

[30] “阳盛而涸”,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因阳盛而涸”。

[31] “何物不销铄”,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592页。《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作“何物不销铄了”。

[32] “若谓”至“销铄”,见《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17页,《二程集》上第148页。

[33] 《伊川学案上》:《宋元学案》壹第592页。

[34]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31页。

[35] “曰仁义礼智信”,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345册第682页,《二程集》上第577页补。

[36] “乐”,诸本皆误作“惧”。据《四库全书》第1345册第682页,《二程集》上第577页改。

[37] 《河南程氏文集》:《二程集》上第577页。

[38]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204页。

[39] “俗”,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251页,《二程集》上第313页补。

[40]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313页。

[41] “习相远也”,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67页,《二程集》上第207页补。

[42] “此只是言气质之性”,诸本皆误作“此只言气质之性也”。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67页,《二程集》上第207页改。

[43]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207页。

[44]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81页。

[45]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291页。

[46] “扬雄、韩愈说性,正说著才也”,诸本皆误作“扬雄、韩愈言性,皆是才”。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204页,《二程集》上第252页改。

[47]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252页。

[48] “知而”至“不知”,诸本皆误作“知而不能行,止是知得浅。虽饥不食鸟喙,人不蹈水火,止是知也。人不为善,只是不知”。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30页,《二程集》上第164页改。

[49]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64页。

[50]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320页。

[51] “用”,诸本皆误作“在”。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51页,《二程集》上第188页改。

[52]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88页。

[53]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77页。

[54] “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51页。《二程集》上第188页作“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宋元学案》壹第606页作“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然”。

[55]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88页。

[56] “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诸本皆误作“格物须物物而格,抑格一物可通众理”。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51页,《二程集》上第188页改。

[57]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88页。

[58] 同上注。

[59] “闻见”,诸本皆误作“见闻”,倒。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255页,《二程集》上第317页乙。

[60] “见闻”,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698册第255页。《二程集》上第317页作“闻见”。

[61]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317页。

[62]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316页。

[63] 同上注。

[64]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52页。

[65] “学者”,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25页文中注作“学者之事”,《二程集》上第157页作“学者之”。

[66]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57页。

[67] “严威俨恪”,诸本皆误作“威仪严肃”。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35页,《二程集》上第170页改。

[68]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70页。

[69]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49页。

[70]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185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