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邃古哲学之起源[1]
天地恶从而生乎?万物恶从而生乎?人居其间,又恶从而生乎?知乎此者,是之谓哲;不知乎此而欲求所以知之,是哲学之所由起也。故哲学必起于宇宙之观察。人与万物并生,以吾心为主,以外物为客。见夫营营抟抟者之日接乎吾体,耀乎吾目,而不得其解,乃强名其有始无始,穷其有际无际。更以推之心量之范围,人事之法则,孰主持是?孰纲维是?前人说之,后人传之;前人传之,后人非之,其是且非,至今未有已也。就其是且非者并存而载之,是哲学史所为作也。今先即邃古哲学思想之原一考论之。
邃古哲学思想,既起于宇宙之观察,尝先究何者为宇宙之本体,何者为宇宙发生之现象,是一切人事之根本也。《列子》书中所说宇宙原理,疑是自古相传之说而列子述之。《天瑞篇》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2]列子之说如此。盖以太易为最先,而太初始有气,下此乃有形质,夫形质具在气中。天地之间,气有际可知,而所以使气有际者难知。今之科学最精,亦惟详于有形质者,知其本于气耳,气以外则势有隔阂,莫能明也。故于未见气而立太易,始见哲学之妙,盖有生于无,非显无不足尽有之理也。此非独《列子》之说,《白虎通》为汉儒说经之书,亦引此言,以为出于《乾凿度》。则知此固自古相传之宇宙原理说,同为道家儒家所宗者矣。《白虎通》且申之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3]”[4]《白虎通》未言太易者,盖自气之始言之,而推至于道德文章之所自出,以见宇宙原理与哲学原理之一贯也。《博雅》又推衍《白虎通》之说,曰:“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5]此并言天地万物所以生成者也。
《淮南子》又因庄子之说而推论之曰:“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蝡蝡,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蠉飞蝡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而自失也。”[6]已上盖自有而反溯于无之所始,可谓详矣。乃又自无以下究有之所生,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7]凡此皆宇宙构成及其发生之古说,而诸子述之。吾国哲学思想初萌之时,大抵其说即如此。于是乃有首出御世之元哲,就此思想之论证,以立考求宇宙大法之方式,即伏羲之画八卦是也。
伏羲作八卦者,在明此宇宙构成及发生之原理,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所以相嬗而通于人事者,盖自伏羲始立古今哲学之元基焉。《系辞》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8]取诸离是取其象,伏羲推宇宙之大法而得人事之标准者如此。郑玄《易论》,谓伏羲作十言之教,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是也。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皆世间至大至常之现象,其实不过阴阳二气之所凝成,故伏羲仅以奇偶象阴阳立卦,观阴阳之消息,则道理可见。《易·乾凿度》以为古“天”字,为古“地”字,为古“风”字,为古“山”字,为古“水”字,为古“火”字,为古“雷”字,为古“泽”字,此画卦之本文也。
《管子》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9]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10]《白虎通》曰:“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詓詓,起[11]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12]故谓之伏羲也。”[13]盖八卦既立,可以贯天地人之道,用之哲学焉,用之伦理焉,用之政治焉,无不统摄于此。于是因八卦而重之,为六十四卦(或谓神农重卦,或文王重卦,并非。盖伏羲画卦而自重之,即消息是也),当时有画无文,后人乃制卦名也。其象如下[14]:
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其取象滋繁,可以范围天地之道而不过矣。伏羲取之以用于人事者,固不止一端,《系辞》独称其“网罟佃渔”者,以至是始立人类与禽兽之别,人类聪明,禽兽下愚,取充庖厨,亦不为过,此自然之理。阴阳相胜,一消一息,世间之大法也,于是制嫁娶,作琴瑟,造卜筮,定官名。此后神农以至黄帝尧舜,继兴伦理政治之事,皆观于伏羲八卦之道,而则而象之。《系辞》曰:“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15]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焉,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16]此并论神农以至尧舜,制器取象之大略也。
希腊柏拉图著《新共和国》,谓当以哲学者,宰制天下,而出政教,盖仅出于想望,非谓必可见诸实事也。独吾国自羲农以来以至尧舜,皆以一世之大哲,出任元首,故在中国历史中为治化最隆之世,后世靡得而几焉。唐虞哲学,当于后节述之,兹更略论唐虞以前于此。
神农始致意于人生哲学,故由形而上之物理观,以立医药及耕稼之大法。今传《本草经》,托始神农,其书即为后人依托,而渊源所自,不可诬也。《本草经》曰:“神农稽首再拜,问于太一小子曰:‘凿井出泉,五味煎煮,口别生熟,后乃食咀。男女异利,子识其父。曾闻太古之时人寿过百,无殂落之咎,独何气使然耶[17]?’太一小子曰:‘天有九门,中道最良,日月行之,名曰国皇,字曰老人,出见南方,长生不死,众耀同光。’神农乃从其尝药,以救人命。”[18]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应一日以成一岁。然则神农制《本草》,不惟遍究物理,且亦准诸天道,以哲学之原理,而施于实用,故足尚也。于是始由渔猎而进为耕稼,为人生定同一必勉之义务,立伦理之大本焉。《文子》载“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力者,无以衣形。’”[19](此据《后汉书》注,《吕览》引与此略同),此即以耕织为男妇所不可怠之义务也。
至于黄帝,造文字,定律吕,作甲历,凡天文、壬遁、阴阳、权谋、医方、针灸之术,皆起于是时,中国文化,至此而大盛矣。又明战争之威以禽蚩尤,设井田之制以寓法令,则于后世政治伦理之规模,大略已具。而井田之制,虽近世伦理家公善说之归墟,亦莫能越乎此也。《通典》曰:“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凌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迄乎夏殷,不易其制。”[20]盖以政治之手段,而行伦理之实际者,惟井田为然,黄帝时已启之矣。
黄帝为道家之祖。《列子》尝记黄帝之人生观曰:“《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21]此推本宇宙有无终始之理以原人,谓人有生必有终,然善反之即为神仙之说。故《史记》谓“黄帝且战且学仙”[22],而后之神仙家亦称出于黄帝也。
黄帝所传《素问》《灵柩》之属,或云后人依托,然亦本形而上学之原理以言医术。《阴符》四百余言,或以为伪书,或以为真黄帝作。要其文约义深,实兵法之鼻祖,道德之权舆。姑列其辞,以供参考: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23];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24]
《阴符》末称“八卦甲子”,是其术亦出于八卦。其书即晚出,要是传黄帝之道者也,盖以宇宙发生之理,推之于人事。近世生物学家所论生存竞争之道,亦不出乎《阴符》也。
黄帝之后,少昊、颛顼、帝喾,大抵皆承黄帝之道。盖由天地之道,通之于人事,而伦理上善恶之标准渐明。盖自伏羲始立人类与禽兽之区别,教民渔猎;黄帝又于人类之中,立善恶之区别。禽兽异于人类,杀禽兽不为过(禽兽之中亦有善者,则视为嘉祥而珍异之);恶人异于善人,杀恶人不为过。诛杀之事,古者本以施于禽兽,至黄帝乃以施之于人,为恶人近于禽兽也,若曰此亦天道云尔。善恶既著,乃有刑法,大刑用甲兵,中刑用刀锯,故兵亦刑之属。蚩尤、九黎,乱德失道,而后甲兵刀锯之刑加焉,复缘是以多作禁戒之法,皆原于善恶之义,自黄帝以来滋多矣。惟当时为元首者,并希有之大哲,于善恶之判断,咸得其当,故无失刑。贾谊《新书》称颛顼、帝喾,上缘黄帝之道,而颛顼尤兢兢于善恶之判断,帝喾直揭出至善之标准,其词如下:
颛顼曰:“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缘善也;非恶恶而已也,恶缘恶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25]
上明善恶之判断。
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26]
上明至善之标准。(《新书》又称黄帝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盖于伦理上之善,揭出信与仁二字,自黄帝始,而帝喾承之也。)
综而论之,自伏羲画卦,已立形而上学之根据,神农益通之物理上之观察。羲农以来,虽并以其道用之政治,用之人事,要自黄帝而伦理之标准始明。此哲学起原之第一期也。
第二节 唐虞哲学
唐虞之时,伦理思想之发达,视前益进,而儒教实即渊源于此。《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于道最为[27]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28]盖儒教已始于唐虞之际,契作司徒,敬敷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亦即儒家之根本主义,故曰“出于司徒之官”也。(《周官》司徒之职掌,亦远承唐虞。)儒教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集其大成。《中庸》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29],而孟子亦“言必称尧舜”,孟子又举伊尹之语,以其乐尧舜之道,将使其君如尧舜之君,民如尧舜之民,是尧舜为伦理上模范之人物可知也。
羲农以来,虽多为哲学者当元首之任,然仍用世及之法,故其后嗣不免于衰乱。帝尧乃立政治上之绝对尚贤主义,咨于四岳,扬舜于侧陋而登庸焉,舜之巽禹,亦用此制,将使哲人相继缵位,以期治理之臻进,意至善也。至其致治之道,仍由伦理之根柢,自一身而推之天下国家。《尧典》曰: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30]
所谓“克明俊德”者,盖扩充己之德于一身,由一身而推之一家,一家而推之九族,九族而推之一国,以至于天下。此与《大学》所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末先后之序,实有相同者。《大学》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31]
右不过就《尧典》语而益加详耳。《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2],亦此义也。九族谓高祖曾祖祖父及己身与子孙曾孙玄孙。《白虎通》则曰:《尚书》“九族”者,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谓父之姓一族也,父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二族也,身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三族也,身女子适人有子为四族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一族也,母之昆弟二族也,母昆弟子三族也。母昆弟者,男女皆在外亲,故合言之。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之母为二族。妻之亲略,故父母各一族。[33]”[34]今按:“九族”当从《白虎通》说。当时以伦理为政治之原,故尤重家道,而孝弟为本。《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35],此之谓也。
尧舜之时,又发见一伦理上至善之标准,则中是也。《论语》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36]盖执中为尧舜禹相传之训。孔子评舜之执中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37]禹既秉舜所传之中,箕子陈禹《洪范》,其皇极即以立中之道也。孟子又谓“汤执中,立贤无方”[38],则中之为义,群圣莫不以之。朱子《中庸章句序》曰:“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加于此者哉?”[39]孟子谓孔子为圣之时,又称其“不为已甚”[40],亦深有得于中者。至子思特作《中庸》一篇,程子释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41]是中为道统相传不可缺之要义,实自尧舜以来矣。
陆象山曰:“唐虞之际,道在皋陶;殷周之际,道在箕子。”[42]盖尧舜之外,与禹并事舜者,惟皋陶亦庶几于圣。(《白虎通》谓皋陶亦圣人。)皋陶在舜时为士师,其告禹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43]又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44]又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45]陆象山以天之一字,皋陶说起,盖唐虞时之伦理,皆自天道推之。孔子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46],尧舜亦法天也,立天道统人事,实儒教之根本。《释诂》云:“典,常也。”[47]则五典即五常。云“我五典”者,《诗·烝[48]民》云:“天生烝[49]民,有物有则”[50],言人各有此五常之性也,此即先天道德说,为性善论所本。惟就天赋之德性,而扩充增厚之耳,故尚德不尚刑,兵与刑者,不得已而后用,是为顺天道之自然,故曰“天叙”、“天秩”,至“天命”、“天讨”,莫不皆然。而“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者,言天所善恶与民同也,盖皋陶益发明天人一贯之伦理矣。(已云五典即五常,是以五伦为五常,非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也。)
皋陶论人之行有九德,其目甚详:(一)宽而栗;(二)柔而立;(三)愿而恭;(四)乱而敬;(五)扰而毅;(六)直而温;(七)简而廉;(八)刚而塞;(九)强而义。郑康成曰:“连言之,‘宽’谓度量宽宏,‘柔’谓性行和柔,‘扰’谓事理扰顺,三者相类,即《洪范》云‘柔克’也;‘愿’谓容貌恭正,‘乱’谓刚柔治理,‘直’谓身行正直,三者相类,即《洪范》云‘正直’也;‘简’谓器量凝简,‘刚’谓事理刚断,‘强’谓性行坚强,三者相类,即《洪范》云‘刚克’也。而九德之次,从‘柔[51]’而至‘刚’也,惟‘扰而毅’在‘愿’‘乱’之下耳。其《洪范》三德,先人事而后天地,与此不同。”[52]“凡人之性有异,有其上者,不必有下;有其下者[53],不必有上。上下相协,乃成其德。”[54]按:宽绰近缓而能坚栗,柔顺近弱而能树立,愿慤无文而能谦恭,治事多能而能敬慎,驯扰可狎而能果毅,梗直不挠而能温克,简大似放而能廉约,刚者内荏而能充实,发强有为而能良善,此似相反而实相成。五行生克之用,圣人法阴阳以治性情之学,即郑氏所谓上下相协以成德者也。能明此九德,以择人而官之,则政无不善。故曰:“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55],谓布行上之三德而夙夜敬勉者,可为卿大夫。又曰:“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56],谓日严敬其身以行六德,则可为诸侯。至于能合受三德六德,而用之以施政教,然后九德之人皆用事,可以全天子之职,故曰“翕受敷施,九德咸事”[57]。皋陶因德行之多少,定在官之职位,是犹哲学者经理天下之意也。
盖唐虞时代之哲学,其于伦理方面,观察益密,条理益具,而以执中之训,为最大之发明。五教九德,皆自中道而差别分析之者耳。
第三节 夏商哲学
夏商时代之哲学,莫大于《洪范》之垂训。洪,大也,范,法也,由天地之大法,立人道之经纬。禹得《洛书》,传于箕子,为武王陈之,故系在《周书》。箕子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歝。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58]《汉书·五行志》曰:“《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59]箕子对禹得《洛书》之意,“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凡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按:《河图》、《洛书》,是八卦九畴所取之象。刘歆以《洛书》本文六十五字,然《洛》未必能出文字。(中候谓《洛书》赤文朱字,神龟负文于洛,诸说涉怪异,不具引。)言天所锡者,或谓是神道设教之意,亦非也。八卦九章,并援天道以正人事,故谓天以此道锡吾人耳。上古哲学思想,咸始于宇宙之观察,《洪范》先明五行,爰及彝伦是也。宇宙观察法,肇自伏羲之画八卦,神农黄帝以至尧舜,承绎其绪。禹乃又立九章之法,是以《洪范》与《易》相表里。《易》历三圣,《洪范》亦在《尚书》,汉儒多因之以究阴阳休咎之征。宋九峰蔡氏,又析其名数,以为《洪范皇极内篇》,其义益可考矣。
《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刘歆以此六十五字为《洛书》原文。)九者之中,凡天地阴阳物理之纪,政治伦理之用,莫不备焉。八卦寓象至微,而九章取物益显,此亦哲学之条理,因时而进于详密者也。
一、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60]《白虎通》曰: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61]又曰:“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淮[62]也,阴化沾濡任生木。木在东方。东方者,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者,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何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地,土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元命包》曰:‘土之为位而道在,故大不预化人,主不任部职。’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可从革[63]。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者,将归者,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土尊,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水味所以咸何?是其性也。所以北方咸者,万物咸与,所以坚之也,犹五味得咸乃坚也。木味所以酸者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以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也。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长养,苦者,所以长养也,犹五味须苦可以养也。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土味所以甘何?中央者,中和也,故甘,犹五味以甘为主也。《尚书》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64]”[65]按:五行之说,本于《洪范》,详究宇宙发生之现象,所论多在有形质以后,因太始之原,而穷太素之变。不若《易》之立端于太易太初,此其所以相为表里也。儒者皆承五行,惟荀卿非之,以为子思、孟子按往旧造说,卿之学,盖疏于形而上之理矣。汉儒伏生、董仲舒、刘向之徒,并推论五行。今惟略取《白虎通》说于此。
二、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66]五事盖自五行推之。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五行传》曰:“貌属木,言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67]诸家分配五行多不同,莫不援天行以证人事也。郑康成曰:“此数本诸阴阳,昭明人相见之次也。”[68]江声解之曰:“人相见则先见其貌,既见则必有言,因其言则可以知其所视所听,且可以知其所思。……[69]是人相见之次也。”[70]按:五事总括身心之作用,由外之视听,以征内之心理。盖具恭从明聪睿之德,自有肃乂哲谋圣之用,此人人所同,旧说专归之仁君,不必然也。《论语》之明九思,殆出于此。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71]凡人动作,无不自内而发于外,孔子就五事之训,而统之于思,且益广其条目焉。
三、八政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72]古之政治伦理,本无可分。盖以大哲行政,凡当时伦理上所需要之事,皆可见之实施,不必别存理论也。夏后氏之治,以食货为先,殆如今所谓实利主义者。伏生《大传》曰:“‘八政何以先食?’传曰:‘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所本也[73]’。”[74]故八政先食是也。货所以通有无利民用,故次之。《王制》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75]故司空在司徒之先。先教而后诛,故司寇在司徒之后。德立刑行,远方宾服,故次之以宾。其有暴虐无道,不率化者,则出六师以征之,故又次以师,是其职先后之次也。
四、五纪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76]古代哲学,皆重治历明时,盖日月星辰,宇宙间垂象之最大者,而有度数可推知者也,故《尧典》首著授时,《洪范》分为五纪。
五、皇极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77]按:皇,大也,极,中也。执中为尧舜禹相传之道,禹因之以建皇极,箕子详陈其义,以见哲学者治天下之本领。旧说仍以“五事”为“皇极”之本,盖貌言视听思,无一毫过不及之差,然后百事万行无一毫过不及之差,此之谓大中之道。一国之内,上自元首,下逮庶民,皆不可失此大中之道。上以大中之道,教训于下;下以大中之道,敷陈于上。(略本马融注。)如是乃成无偏无党之王道,如是之谓好德,如是乃可并受其福,以达于伦理上至善之正鹄也。
六、三德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78]郑康成曰:“克,能也,刚而能柔,柔而能刚,宽猛相济,以成治立功。”[79]按:《洪范》“三德”,是就天地人三者之性情而立之。人之道正直,《论语》云“人之生也直”[80]是也,刚克天道,柔克地道。“克”当从《释诂》,云“胜”也。天道以刚胜,地道以柔胜,惟人道中平正直,不刚不柔。(《史记集解》引郑注“正直”,云“中平之人”[81]。)禹时已重人事,故先人道之德,而后天地也。人之性情有偏于刚柔者,是其禀天地之气有所偏,当有以治之,始反于人道中平之德。刚克者,宜治之以沈潜;柔克者,宜治之以高明。故言“乂用三德”,乂,犹自治也。《左传·文五年》,宁嬴说阳处父曰:“以刚。《商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82]杜注曰:“沈潜,犹滞溺也,高明,犹亢爽也。言各当以刚柔胜已本性,乃能成全也。”[83]按:三德虽并举,而其归宿,仍在正直之德,以其可以剂二者之偏而适于中,此当时上下同守之德也。
七、稽疑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84]按:稽疑即禹时占易之法。其后称汝而论其吉凶者,则并箕子告武王之辞,非必禹时即以此断吉凶也,然未有明证,不可详知。王充以为卜筮者,盖己身之精神作用,偶然先见兆象,非鬼神真能以吉凶告人也。《洪范》亦谓有疑先谋之乃心,次谋及卿士,次谋及庶人,终乃询之卜筮,虽有逆者,犹不尽从。知当时仅以此通形而上学与伦理学之邮,示天人之相关者而已。宁笃信其怳惝不可知之数,导民以罔哉!《白虎通德论·蓍龟篇》云:“所以先谋及卿士何?先尽人事,念而不能得,思而不能知,然后问于蓍龟。圣人独见先睹,必问蓍龟何?示不自专也。”[85]其说自明。
八、庶征
“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晢[86],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87]郑康成曰:“庶,众也,征,验也。”[88]谓众行得失之验。按:后世言人事可以感动天变者,实始于《洪范》。自王充之徒,皆不信符瑞灾异,以为不过天地偶然之变,非必有意示谴告褒劝于人,即有验者,亦不足信。然《洪范》谓念用庶征,盖立天地以为仪表,观其常变,而自念其政事之得失,以致修省之极功。天之见象,虽无应人之心,人自不妨因天象以寓事为,使得时有警厉之机耳,故不必执其迹而议之也。
九、五福六极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89]应劭曰:“天所以向乐人,用五福;所以畏惧人,用六极。”[90]盖福与极,皆自然之数,故仍归之天道以示之也。至是,始由伦理上善恶之标准,以立苦乐之分类:乐莫过于五福,苦莫过于六极。就《汉书·五行志》所言,则苦乐有相关之义,反乎苦则为乐,反乎乐则为苦,五福六极,本相对待也。通观一事一物,莫不各具苦乐之二方,若征之人事,亦有广狭二义:一人之苦乐,狭义也;众人之苦乐,广义也。郑注“五福”,则是广义,其言曰:“康宁,人平安也。攸好德,人皆好有德也。考终命,考,成也,终性命,谓皆生佼好以至老也。此五者皆是善事,自天受之,故谓之福。福者,备也。备者,大顺之总名。”[91]郑于寿富无释。《说苑》引河间献王曰:“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92]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93]据此,则今文《尚书》,五福首富,河间以谷丰喻富,殆本孟子富岁之义,是指一国之富,亦是广义。推此,则寿亦指国人皆老寿也。夫既富且寿,时际平安,人人好德,终其性命,佼好至老,最大多数之幸福,宜无过于是。近世公善说之所想望,宜亦无以加于此也。反是,则为六极。其狭义,即惟喻一人一身,不假烦说矣。
吾国上古哲学之渊源,八卦以后,厥惟九章。《洪范》九章,是夏后氏之书,殷人重之。箕子在父师位而实典焉(刘歆说),故能为武王陈说其义。然则夏商时代之哲学,《洪范》殆可以括之,是以详述之于此。
夏禹商汤,皆圣人也。汤出于契,契为尧司徒,敷五教。汤又传执中之训,今《商书》不具。然革命之事,实始于汤,古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94]。《汤誓》盖屡言天,如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95]又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96]又曰:“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97]《皋陶》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98]《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99]盖天之聪明明威,皆托于民,有获罪于民者,即获罪于天,加以诛罚,是为应天顺人。夫君主若恣其威福,敢于为恶,而莫之或正,则人何惮而不为恶?是善之实将泯灭无余也。汤独能执行伦理之大义,以善救恶,故与舜禹并称矣。
佐汤为治者,有伊尹。伊尹书在道家,其文不传。孟子尝称伊尹乐尧舜之道,又曰“伊尹,圣之任者也”[100]。盖伊尹仍守尧舜以来相传之道,而其所以为圣者,则在能尽伦理上之责任。孟子引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101]其自任如此。伊尹尝说汤以素王九主之事,刘向《别录》曰:“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史记索隐》谓“国君”当是“固君”之讹[102])、三岁社君。”[103]九主但存其名,其制不可考。近人或谓“法君”如今立宪之君,“等君”如今共和之君,“三岁社君”,或类限期选任元首之制。顾此亦望文为训,未必是也。要之,九主列“法君”为首,疑亦尚法,故法家往往称伊尹与?
* * *
[1] “源”,诸本目录、人大版同。底本、八版、台一版、台四版作“原”。据本书目录改。
[2] 《天瑞》:《列子集释》第5—8页。
[3] “始起”至“文章”,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7页。《白虎通疏证》下第421页文多异同,作“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4] 《天地》:《白虎通疏证》下第421页。
[5] 《释天》:《广雅》(按:《博雅》又称《广雅》)卷九,《四库全书》第221册第458页。
[6] 《俶真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44—45页。
[7] 《天文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79—80页。
[8] 《系辞下》:《周易正义》第298页。
[9] “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诸本皆误作“伏羲造六峜以迎阴阳”。据《诸子集成五·管子校正》第414页,《管子校注》下第1507页改。
[10] 《轻重戊》:《管子校注》下第1507页。
[11] “起”,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7页。《白虎通疏证》上第50页作“行”。
[12] “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7页作“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白虎通疏证》上第50—51页作“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
[13] 《号》:《白虎通疏证》上第50—51页。
[14] 此图卦序,出自《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参见《周易本义》第15页。
[15] “耨”,诸本皆误作“耜”。据《十三经注疏》一第180页,《周易正义》第298页改。
[16] 《系辞下》:《周易正义》第298—302页。
[17] “耶”,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965册第489页。《四库全书》第365册第84页,《四库全书》第383册第92页作“邪”。
[18] 《绎史》卷四:《四库全书》第365册第84页。
[19]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后汉书》六第1633页。按:本条引文,《吕氏春秋·爱类》作“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吕氏春秋集释》下第593页)《文子》原文作“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四库全书》第1058册第364页;《文子疏义》第494页)
[20] 《食货》:《通典》一第54页。
[21] 《天瑞篇》:《列子集释》第18—21页。
[22] 《封禅书》:《史记》四第1666页。
[23] “天发”至“反覆”,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5册第5页作“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24] 《阴符经解》:《四库全书》第1055册第4—10页。
[25] 《修政语上》:《新书校注》第360页。
[26] 《修政语上》:《新书校注》第360页。
[27] “最为”,诸本皆误作“为最”,倒。据《四库全书》第249册第811页,《汉书》六第1728页乙。
[28] 《艺文志》:《汉书》六第1728页。
[29] 《中庸》:《礼记正义》下第1459页。
[30] 《尧典》:《尚书正义》第27页。
[31] 《大学》:《礼记正义》下第1592页。
[32] 《离娄上》:《孟子注疏》第192—193页。
[33] “父族四”至“各一族”,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4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98—399页作“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四者,谓父之姓为一族也,父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二族也,身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三族也,身女子适人有子为四族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为一族也,母之昆弟为二族也,母之女昆弟为三族也。母昆弟者,男女皆在外亲,故合言之也。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之母为二族。妻之亲略,故父母各一族”。
[34] 《宗族》:《白虎通疏证》上第398—399页。
[35] 《告子下》:《孟子注疏》第322页。
[36] 《尧曰》:《论语注疏》第265页。
[37] 《中庸》:《礼记正义》下第1425页。
[38] 《离娄下》:《孟子注疏》第224页。
[39] 《中庸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第14页。
[40] 《离娄下》:《孟子注疏》第219页。
[41] 《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42]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395页。
[43] 《皋陶谟》:《尚书正义》第107—108页。
[44] 《皋陶谟》:《尚书正义》第108页。
[45] 《皋陶谟》:《尚书正义》第109页。
[46] 《泰伯》:《论语注疏》第106页。
[47] 《释诂》:《尔雅注疏》第15页。
[48] “烝”,诸本皆误作“蒸”。据《十三经注疏》一第1224页,《毛诗正义》下第1218页改。
[49] 同上注。
[50] 《大雅·烝民》:《毛诗正义》下第1218页。
[51] “柔”,诸本皆误作“宽”。据《十三经注疏》一第291页,《尚书正义》第105页改。
[52] 《尚书正义》第105—106页。
[53] “者”,诸本皆无,脱。据《十三经注疏》一第291页,《尚书正义》第105页补。
[54] 《皋陶谟》:《尚书正义》第105页。
[55] 《皋陶谟》:《尚书正义》第106页。
[56] 同上注。
[57] 同上注。
[58] 《洪范》:《尚书正义》第298页。
[59] 《五行志》:《汉书》五第1315页。
[60] 《洪范》:《尚书正义》第301页。
[61] 《五行》:《白虎通疏证》上第166页。
[62] “淮”,诸本皆误作“濡”。据《白虎通德论》卷第三,《四库全书》第850册第21页改。按:《白虎通疏证》上第167页作“准”。
[63] “可曲直可从革”,诸本皆同《白虎通德论》卷第三作“可曲可直从革”。《白虎通疏证》上第170页作“可曲直从革”。《四库全书》第850册第21页作“可曲直可从革”。按:《尚书·洪范》曰:“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尚书正义》第301页)据改。
[64] “水位在”至“稼穑作甘”,诸本除本条异文注外,余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21—22页。《白虎通疏证》上第167—172页文多异同,作“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准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木在东方。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何以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元命苞》曰:‘土无位而道在,故大一不兴化,人主不任部职。’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水味所以咸何?是其性也。所以北方咸者,万物咸与,所以坚之也,犹五味得咸乃坚也。木味所以酸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以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也。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长养,苦者,所以长养也,犹五味须苦可以养也。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土味所以甘何?中央者,中和也,故甘,犹五味以甘为主也。《尚书》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65] 《五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21—22页。
[66] 《洪范》:《尚书正义》第303页。
[67] 《洪范》:《尚书正义》第304页。
[68] 同上注。
[69] 按:原文此处有:“故先貌、次言、次视、次听、次思”。谢无量节删之。
[70] 《尚书集注音疏》:《清经解 清经解续编》叁第3051页。
[71] 《季氏》:《论语注疏》第229页。
[72] 《洪范》:《尚书正义》第305页。
[73] “人事之所本也”,诸本皆同。《尚书大传》卷三作“人事之本也”,《四库全书》第68册第405页作“人之所本者也”。
[74] 《洪范》:《尚书大传》卷三。
[75] 《王制》:《礼记正义》上第401页。
[76] 《洪范》:《尚书正义》第306页。
[77] 《洪范》:《尚书正义》第307—312页。
[78] 《洪范》:《尚书正义》第312页。
[79] 《宋微子世家》:《史记》五第1941页。
[80] 《雍也》:《论语注疏》第78页。
[81] 《宋微子世家》:《史记》五第1941页。
[82] 《文公五年》:《春秋左传正义》上第507页。
[83] 同上注。
[84] 《洪范》:《尚书正义》第314—315页。
[85] 《蓍龟》:《白虎通疏证》上第328页。
[86] “晢”,诸本皆误作“哲”。据《十三经注疏》一第407页,《尚书正义》第320页改。
[87] 《洪范》:《尚书正义》第318—321页。
[88] 《洪范》:《尚书正义》第318页。
[89] 《洪范》:《尚书正义》第323—324页。
[90] 《五行志》:《汉书》五第1317页。
[91]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毛诗正义》下第1091页。
[92] “姣”,诸本皆误作“皎”。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29页,《说苑校证》第73页改。
[93] 《建本》:《说苑校证》第73页。
[94] 《革·彖》:《周易正义》第203页。
[95] 《汤誓》:《尚书正义》第190页。
[96] 《汤誓》:《尚书正义》第191页。
[97] 同上注。
[98] 《皋陶谟》:《尚书正义》第109页。
[99] 《泰誓》:《尚书正义》第277页。
[100] 《万章下》:《孟子注疏》第269页。
[101] 《万章上》:《孟子注疏》第261页。
[102] 谢无量注。
[103] 《殷本纪》:《史记》一第123页。按:此段引文,亦见于《十三经注疏》五第5957页、《孟子注疏》第263页,文略异同,作“刘向《别录》曰:‘九主者,有去君、专君、授君、劳君、寄君、等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