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佛教逻辑

§4.真理的检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既然经验是唯一的真理标准。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产生知识的原因是否同时产生可靠性呢?或者:知识由经验产生,而知识的可靠性则由继起的思维作用来建立?

企图证明吠陀经典权威的弥曼差派首先遇到这一问题。他们提出的四种解答 [1]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是印度各哲学派别的争论中心。照弥曼差派意见,一切知识内在地都必然是真知,因为知识本身 [2] 就是可靠的,既然是知识,就不是错误。只有两种特殊场合它可能是谬误:或者它与另-个更为强有力的认识活动 [3] 冲突,或者它的来源被认明是有缺陷的 [4] :例如,色盲错认了颜色。他们规定了这样一个原则:知识本身就是正确的,其缺陷只能由后起的思维作用 [5] 来证明。莲花戒 [6] 说:“为证明吠陀经典的权威性,阇弥尼派 [7] 认为:所有我们的知识来源一般说来是可靠的,错误是外在原因造成的。”

佛教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说知识本身是不可靠的,它内在地靠不住并且有错误。只是通过心智随后的活动的检验,它才成为可靠的知识。真知的标准是有效性。真知是有效的知识。由于无矛盾的经验真理得以证明。所以他们规定:知识的可信赖是由于附加的原因,因为经验自身是靠不住的 [8] 。

正理派认为知识本身无真假可言,真假取决于继起的心智活动。经验既是真理的标准又是谬误的标准 [9] 。所以,他们的规定是:谬误或真理都不是生自那唤起认知活动的诸原因,而生于另外的外在的原因,或是后起的经验。 [10]

最后是耆那教,按照他们的总观念,一切实体的本质 [11] 是不确定的辩证的。他们主张,知识本身无须之后的经验来检查,它是既错误又正确的 [12] 。它永远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真理和谬误。

佛教认为,如果有一观念产生,并不足以判断它的真实 [13] 性,即看不出它是否与实在相符合,因为观念与实在并无必然联系 [14] ,其间若不符合 [15] 倒很可能。在这个阶段 [16] ,知识并不可靠。但这之后,其来源受到审查 [17] ,当发现它与经验 [18] 符合,并确定 [19] 其有效性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代表真实,便可驳斥一切对它之为正知的异议。至于言辞的证明,那取决于宣说这些话的人自身 [20] 的可靠。但对吠陀经典来说,并不存在这样的可信赖之人,因为吠陀的起源据说是天启的、永恒的 [21] ,诸如“树木们参加祭祀大会”“听啦,石头!”之类,这些只能当做疯子的话。显然,它们的来源是那些靠不住的人。从而,吠陀经若以经验衡量,完全没权威可言 [22] 。

* * *

[1] 参见Śd.p.74以下。

[2] prāmāṇyam svataḥ.

[3] bādhaka-jñāna,例如在一枚贝壳被错误地认为是银币结果又被认识到是贝壳时。

[4] kāraṇa-doṣa.

[5] prāmāṇyam svataḥ,aprāmaṇyam parataḥ.

[6] tsp p.748,1.

[7] 阇弥尼(jaimini)前弥曼差派的创立人,相传写过《弥曼差经》。——译者

[8] aprāmāṇyam svataḥ,prāmāṇyam parataḥ(不正确的知识在它自己,正确的知识在于其他),这里当然指的是anabhyāsa-daŚā-āpanna-pratyakṣa(无十种堕负过失的现量)而非比量。后者本身就是量(认识途径)——svataḥ pramāṇo,参见tātp,p.9.4以下。

[9] do ṣo'pramāyā janaka ḥ,pramāyās tu guṇo bhavet.

[10] ubhayam parataḥ.

[11] sapta-bhangi-matam=syād-vāda.

[12] ubhayam svataḥ.

[13] Śd.,p.76.

[14] aniŚcayāt.

[15] vyabhicārāt.

[16] tasyām velāyām.同前注。

[17] kāraṇa-guṇa-jñānāt.

[18] saṃvāda-jñānat.

[19] artha-kriyā-jñānāt.

[20] āpta-praṇitatvam guṇaḥ.

[21] apaụruṣeya(非人为的)。

[22] Śd.p.77.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