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1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2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3,视而可见4,扪而可得5,令验于已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6,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7,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注解】
1厌:合的意思。
2要数:要理,最重要的道理。
3言而可知:指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而知病情。
4视而可见:指望诊,即通过望色而知病情。
5扪而可得:指切诊,即通过触按而知病情。
6卒痛:突然疼痛。
7稽迟:留滞不行的意思。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善于谈论往古的,必能把古事与现在联系起来;善于谈论别人的,必能结合于自己,这样,对于医学道理,才可无所疑惑,而得其真理,也才算是透彻地明白了。现在我要问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能够听到你的见解吗?岐伯回答说:你要问哪些道理?黄帝说:我希望听到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使其这样呢?岐伯回答说:人身经脉中的气血,是周流全身,循环不息的,寒气侵入了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必然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1者,或痛宿昔2而成积3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注解】
1阴股:大腿内侧。
2宿昔:经久的意思。
3成积:指小肠气。
【语译】
黄帝道:有的痛忽然自止;有的剧痛而不能止;有的痛得厉害,不可揉按;有的得到揉按痛就可止住;有的虽加揉按,亦无效果;有的痛处跳动应手;有的痛时心与背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少腹牵引作痛;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的;有忽然剧痛,如死不知人事,少停片刻才苏醒的;有又痛又呕吐的;有腹痛而又泄泻的;有痛而胸闷不舒畅的。所有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怎样加以区别呢?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1,缩蜷则脉绌急2,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3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注解】
1缩蜷:收缩不伸。
2绌急:屈曲拘急的样子。
3炅(jiong炯):热的意思。
【语译】
岐伯说:寒气侵犯于脉外,则脉受寒,脉受寒就收缩,收缩则脉屈曲拘急不舒,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忽然间发生疼痛,但只要得热,疼痛就会立止;假使再受寒气侵袭,则痛就短期不易好了。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1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2,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注解】
1相薄:相互交迫。
2稽留:停留。
【语译】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里的热气相互交迫,那么就会经脉满盛,满盛则实,所以痛得厉害而不可按。寒气停留,热气跟随而来,冷热相搏,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于中,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1之下,(血)〔而〕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注解】
1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分。一说为肠胃之脂膜。
【语译】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能散行,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之则痛就停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1,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注解】
1侠脊之脉:指督脉。
【语译】
寒气侵入了督脉,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所以按之也无效益。
寒气客于冲脉1,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揣动应手矣。
【注解】
1冲脉:奇经八脉之一。
【语译】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是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的,若寒邪客于冲脉则脉不得流通,那么气也就因之而不通畅,所以试探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1则脉泣,脉泣2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3,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注解】
1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脉。
2脉泣:血脉凝涩。
3相引而痛:互相牵引作痛。
【语译】
寒气侵入到背俞脉,则血脉流行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俞与心相连,所以互相牵引作痛,如以手按之则手热,热气到达病所,痛就可止。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1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注解】
1血泣:血行滞涩不流畅。
【语译】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环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涩不得流畅,脉道迫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厥气客于阴股,(寒)〔厥〕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语译】
逆行寒气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引,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语译】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小肠经脉里去,因而血气留停、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1,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2则生矣。
【注解】
1厥逆上泄:脏气厥逆而上壅。
2气复反:阳气恢复。
【语译】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上壅,阴气太甚,阳气郁遏不通,所以忽然痛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是可以苏醒的。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1,故痛而呕也。
【注解】
1厥逆上出:肠胃之气上逆。
【语译】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所以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1,故后泄2腹痛矣。
【注解】
1成聚:指小肠受盛容留水谷的作用。
2后泄:大便泄泻。
【语译】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1焦渴,则〔便〕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注解】
1瘅热:盛热。
【语译】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就痛而大便闭结不通了。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1,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注解】
1固尽有部:面部各有五脏六腑所属的部位。
【语译】
黄帝道:以上病情,是从问的当中可以了解的。通过目视就可以了解病情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视而可见的。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语译】
黄帝道:通过扪摸就可了解病情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说:这要看他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是邪盛;陷下的,是不足,这些是可用手扪切而得知的。
帝曰:善。余知百病1生于气也。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寒则气收6,炅则气泄7,惊则气乱8,劳则气耗9,思则气结10,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解】
1百病:许多疾病。
2气上:气上逆。
3气缓:气缓散不收。
4气消:气消沉。
5气下:气下陷。
6气收:气收聚。
7气泄:气外泄。
8气乱:气混乱。
9气耗:气耗散。
10气结:气郁结。
精却:精气衰退。
越:散发的意思。
【语译】
黄帝道:讲得好!我听说许多疾病是由于气的影响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缓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样气的变化各不相同,都能导致什么病呢?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飧泄,所以说是“气逆”。高兴气就和顺情志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过甚则心系急,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热气在内不散,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下衰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能使经络凝涩,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热则腠理开发,营卫之气过于疏泄,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过忧则心悸如无依靠,神气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发越消耗,所以说是“气耗”。思虑过多那么心有所存,精神呆滞,气就会滞而不能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1,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2一剂知3,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注解】
1心腹满:指胸腹胀满。
2鸡矢醴:古方名,类似药酒。
3一剂知,二剂已:一剂见效,二剂病愈。
【语译】
黄帝问道:有一种患心腹胀满的病,早上吃东西,到晚上就不想再吃,这是什么病?岐伯答道:这种病叫做鼓胀。黄帝又问:怎样给予治疗?岐伯说:治疗用鸡矢醴,一剂就可见效,两剂病就好了。黄帝道:这种病,有时又再发了,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注意,所以有时病会复发,另一种情况是,病虽接近痊愈,又伤于饮食,邪气聚于腹中,也是要复发的。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鼻〕出清液1,(先)唾血,四支清2,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3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茹4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5,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6,饮以鲍鱼汁7,利(肠)〔胁〕中及伤肝也。
【注解】
1出清液:鼻流清涕。
2四支清:四肢寒冷。
3复:恢复(气血)。
4四乌鲗骨一茹:四分乌贼骨,一分茹(即茜草)。
5雀卵:麻雀卵,有补精益血之功。
6后饭:先吃药,后吃饭。
7鲍鱼汁:治女子血枯病。
【语译】
黄帝道:有一种患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有腥臊气味,鼻流清涕,吐血,四肢寒冷,目眩晕,大小便经常出血,这叫做什么病?因为什么得的?岐伯说:这种病叫做血枯,是在年少时有过大出血,或者大醉后犯房事,使精气耗竭,肝脏损伤,以致月经衰少,或停止不来。黄帝道:怎样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血气恢复呢?岐伯说:用四分乌鲗骨、一分茹,两种药合并,用雀卵和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先服药后吃饭,用鲍鱼汁送下,这样有益于胁胀,并能补益受伤的肝脏。
帝曰:病有少腹盛1,上下左右皆有根2,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3。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4,不可治,治之每切5,按6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困〕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至〕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7上为(逆)〔从〕,居齐下为(从)〔逆〕,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注解】
1少腹盛:少腹满。
2有根:有根底。指病之所在。
3伏梁:指脘腹部痞满一类疾病。
4居肠胃之外:指少腹部皮肉之内面。
5切:切痛,更加疼痛。
6按:指重按。
7齐:同脐。
【语译】
黄帝道:有一种患少腹盛满的病,上下左右都有根底,这是什么病?可治疗否?岐伯说:这种病叫做伏梁。黄帝道:伏梁病是因为什么得的呢?岐伯说:少腹里裹着大脓血,生在肠胃外面,不易治疗,在治疗时,疼得厉害,如重按了,可以致死。黄帝道:怎会这样呢?岐伯说:这种病,重按了,向下就会伤二阴必便脓血,向上就会迫胃至膈,使胃脘内生痈。这是根深蒂固的久病,是难治的。这种病,生在脐上,算是顺证,生在脐下,就是逆证,注意别屡屡劳动,详细的论述和记载在《刺法》里。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1,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2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3,肓之原在脐下4,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5之,动之为水溺6涩之病。
【注解】
1环齐而痛:即绕脐而痛。
2风根:宿受风寒之邪。
3肓:肠外的脂膜。
4原在脐下:指根源在脐下气海穴。
5动:攻下。
6水溺:小便。
【语译】
黄帝道:有人髀、股、都发肿,而且环脐疼痛,这是什么病?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是因为宿受风寒而发病的。风寒之气由大肠外泄,滞留在肠外的脂膜上,肠外脂膜的根原在气海,所以要环脐疼痛。对这种病不可轻率攻下,如果攻下不当,就要发生小便涩滞的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1,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疽〕,芳草2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3,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注解】
1热中、消中:即消渴证的上消和中消病,多饮数溲为热中,多食数溲为消中。
2芳草:含有挥发性芳香气味的药物。
3慓悍:轻急猛峻的意思。
【语译】
黄帝道:你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可吃厚味精粮,也不可以用芳草、石类药物,因为吃了石类药物容易发疽,吃了芳草药物容易发狂。但那患热中、消中之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禁忌吃厚味精粮,就不合他的心愿,不用芳草石药,病又不能治愈,希望能听到你的具体意见。岐伯说:芳香类药物的性质多有热,石类药物的性质多猛烈,这两类药物,都有急疾坚劲的性质,所以不能舒缓人的身心。黄帝说:为什么不可以服这两类药呢?岐伯说:热气本身是轻捷猛烈的,药物之气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就要损伤脾气,脾气属土,土恶木克,服用这类药物,逢到甲乙日,病会更加严重。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1。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注解】
1厥逆:病名。因阴并于阳,下逆于上故名。
【语译】
黄帝道:讲得好!有一种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的,这是什么病?病是怎样得的?岐伯说:病名叫做厥逆。黄帝道:怎样治疗?岐伯说:用灸法就会失音,用砭法就会发狂,要等待它的上下之气交合,才可以进行治疗。黄帝道:为什么?岐伯说:阳气重,则上部有余,假如再用灸法,那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就要发生失音的症状;若用砭石刺之,则阳气随刺外出,阳气外出,就会发生神志失常以致发狂的症状,所以对这种病的处理,必须等待上下之气交合,然后治疗,才可以达到痊愈的目的。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语译】
黄帝道:讲得好!怎样可以知道妇女怀孕将要分娩呢?岐伯说:诊察的方法,是看她身上似乎有病,但切不出来有病象的脉息。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1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2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注解】
1阳脉:指三阳经脉。
2人迎:指结喉两旁一寸五分处动脉。
【语译】
黄帝道:有一种病是发热并且身体有的地方觉得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凡是发热的病,皆见阳脉。三阳经脉显然是动的。人迎比气口脉大一倍的,病在少阳;比气口脉大两倍的,病在太阳;比气口脉大三倍的,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邪由阳入阴,病在头部与腹部,就会发生腹胀和头痛。黄帝道:讲得好!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1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注解】
1尻(kāo考阴平):臀部。
【语译】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牵引项、脊、尻、背,像背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该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如果在春季,不要刺出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1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2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注解】
1循循然:顺着动的样子。
2成骨:又名骭骨,即胫骨。
【语译】
少阳经脉发生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疼的时候就好像用针刺皮肤一样,顺着经脉的动息,使人不能俯仰,也不能回头看。治疗时应该刺成骨的起点出血,如在夏季,不要刺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前1三痏2,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注解】
1(háng杭)前:即足三里穴。
2三痏(wěi委):针刺三次。“痏”,作次数解。
【语译】
足阳明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的时候,痛起来就不能回顾,假如回顾,好像看到什么似的,并且常常难过。治疗时应该刺阳明经的三里穴,为了调和上下,刺之出血。如在秋季,不要出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1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注解】
1内踝上:即复溜穴。
【语译】
足少阴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并牵引脊骨内廉痛。治疗时应当刺少阴经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天,不要出血,假如出血太多,就会血虚,是不易恢复的。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1,刺之三痏)。
【注解】
1不慧:精神不清爽。
【语译】
厥阴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的时候,腰中就像弓弦张开时一样,治疗时应该刺厥阴络脉。在腿肚与足跟中间鱼腹突出处的外侧(蠡沟穴),循摸到那好似贯珠一样的地方,就可进行针刺。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1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注解】
1郄外廉:指腘中横纹外廉。
【语译】
病发生于解脉而导致人的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模糊,还常常遗尿。治疗时应针刺解脉,解脉在膝后两筋之间郄中外廉的横纹处。要刺到使它出血,待到血变了颜色才停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裂〕,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语译】
病像发生于解脉而导致的腰痛,痛时腰间像要裂开,而平常时候也像折了一样,时常有恐怖的感觉,治疗时,应针刺解脉。解脉在郄中部分,取络脉结如黍米大即是。刺的时候会有黑血射出,到血色变赤为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1,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2,为三痏。
【注解】
1怫然肿:痛得厉害的样子。
2外踝上绝骨之端:即足少阳经的阳辅穴。
【语译】
病发生于同阴之脉所引起的腰痛,痛起来好像小锤在里面,痛得非常厉害。治疗时,应针刺同阴之脉,同阴脉在外踝上绝骨尽处的阳辅穴,要刺三次。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语译】
病发生于阳维之脉所引起的腰痛,痛处会突然肿起。治疗时应当刺阳维之脉,因为阳维脉与太阳经相合,取穴应在腿肚下,即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
衡络之脉1,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2,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注解】
1衡络之脉:“衡”即“横”,指横络人身之周的带脉。
2在郄阳筋之间:指委阳、殷门两穴。
【语译】
病发生于衡络脉所引起的腰痛,痛起来不可以俯仰,仰就恐怕要跌倒。这种病的发生是由于用力举重,伤及腰部,因而横络阻绝,恶血灌注。治疗时应该刺委阳、殷门两穴,其部位离臀下横纹数寸,要刺两次,使之出血。
会阴之脉1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2,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溲〕,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注解】
1会阴之脉:指任、督二脉,会于前后二阴的会阴穴处,故名会阴之脉。
2漯漯然汗出:(腰痛)汗出不断的样子。
【语译】
病发生于会阴之脉所引起的腰痛,痛时就不断地出汗,汗干了使人想喝水,喝完水就想小便。治疗时应该刺直阳脉三次,在上郄下五寸处,左右有络脉横居,看起来血络盛满的刺其出血。
飞阳之脉1,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2,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注解】
1飞阳之脉:此脉由阳经别出,故称飞阳之脉。
2痛上拂拂然:痛时心里感到不安。
【语译】
病发生于飞扬脉所引起的腰痛,痛起来心里就感到不安,甚至会发生悲哀和恐惧。治疗时,应该刺飞扬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交会的地方。
昌阳之脉1,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2,舌卷不能言;刺内筋3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4,上踝二寸所。
【注解】
1昌阳之脉:是少阴之别络。
2反折:腰向后弯而不能向前曲。
3内筋:即复溜穴。
4太阴后:指交信穴。
【语译】
病发生在昌阳脉所引起的腰痛,痛起来牵引胸部,眼睛也模糊,严重的,腰背反折,舌短卷缩,不能言语。治疗时应该刺筋内复溜穴两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之前、交信穴后,内踝上二寸处。
散脉1,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注解】
1散脉:足太阴经的别络。
【语译】
病发生于散脉所引起的腰痛,使人发热,热极了会使人烦躁不安,腰的下面就像有条横木在里面,甚至遗尿不禁。治疗时应该刺散脉,这条脉在膝前肉分间,络于外廉小筋,刺三次。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1。
【注解】
1少阳绝骨之后:即阳辅穴。
【语译】
病发生于肉里之脉所引起的腰痛,痛得使人不能咳嗽,如果咳嗽,筋脉就发生缩急。治疗时应该刺肉里之脉二次,在太阳经外侧,少阳经绝骨之端。
腰痛侠脊而痛至〔顶〕,头1然,目欲僵仆2,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3,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络〕。
【注解】
1然:沉重的样子。
2僵仆:倒地。
3中热而喘:内热气喘。
【语译】
腰痛牵连到脊部而一直到巅顶的,头部也觉得沉重,眼睛惊视着,好像要跌倒。治疗时应该刺足太阳郄中出血。如果腰痛时有寒冷的感觉,应该刺足太阳阳明;如果腰痛时有热的感觉,应该刺足厥阴;如果腰痛时不可以俯仰,应该刺足少阳;如果腰痛并伴有内热气喘,应该刺足少阴,并刺郄中血络。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语译】
腰痛时感觉寒冷,不能四顾,应该刺足阳明;腰痛时感觉燥热,应该刺足太阴;腰痛并且内热气喘,应该刺足少阴。腰痛而又大便困难,应该刺足少阴。腰痛并少腹胀满,应该刺足厥阴。腰痛如折,不可以俯仰,不能举动,应该刺足太阳。腰痛牵引脊骨内侧,应该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1者,两髁胂2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注解】
1腰尻交:即下髎穴。
2髁胂:骻骨上坚肉。
【语译】
如果腰痛牵引少腹,抻得季胁也不好受,不能向后仰,应该刺腰尻处的下髎穴,其穴在腰下两旁骻骨上坚肉处。刺法以月亮盈亏计算针刺次数,针刺就见功效。用穴方法是,左部痛的取右部穴,右部痛的取左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