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1者,皆伤寒2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注解】
1热病: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温病、暑病、风病等。
2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即多种外感病的总称。
【语译】
黄帝问道:(一般的)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就痊愈了,有的就死亡了。那死亡的常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如何理解,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巨阳1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2,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3,必不免于死。
【注解】
1巨阳:太阳。
2风府:穴名,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属督脉。
3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其”,若的意思。“两感”,表里俱受寒邪,也就是阴阳俱病。
【语译】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所会合的地方,它的经脉连于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在伤于寒邪的时候,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1。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注解】
1烦满而囊缩:烦闷并且阴囊抽缩。
【语译】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的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腰脊痛。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通过发汗来治好病。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抽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荣卫也不通行,腑脏也不畅达,那就要死了。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1少腹微下,大气2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注解】
1囊纵:阴囊松缓。
2大气:邪气。
【语译】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稍微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消退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也不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再干了,并且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的症状,随经分别施治,使其病日渐衰退。那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使其痊愈;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使其痊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1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2,因其谷气相薄,两热3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注解】
1遗:指余热。
2热有所藏:残余之热未尽。“藏”有“残”的意思。
3两热:指病的余热和新食谷气的热。
【语译】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有余热不清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岐伯说:凡是余热不清的,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不清的现象。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患热病的,如果稍好些,马上吃肉一类的东西,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1;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注解】
1谵言:多言,语无伦次。
【语译】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染上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染上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染上病,就有耳聋、阴囊抽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神智昏迷的情况,到第六天就得死。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荣卫不和的地步以后,有的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邪气盛,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1,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解】
1温:此指温热病。
【语译】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予以收敛。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其逆则头痛员员〕;庚辛甚,甲乙大汗1,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2,脉引冲头也)。
【注解】
1庚辛甚,甲乙大汗:指肝热病逢庚辛日病会加重,逢甲乙日则出大汗。
2员员:即眩晕。
【语译】
肝脏所发的热病,病人先见小便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盛,就要狂言,惊惧,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不能卧,如再肝气上逆,则更头痛眩晕。逢庚辛之日,病会加重,逢甲乙之日,会出大汗。如果病人气已溃乱,则庚辛之日就可死去。治法当刺足厥阴和足少阳两经。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语译】
心脏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盛则突然心痛烦闷,恶心,头痛,面部发赤,无汗。逢壬癸之日,病就加重。逢丙丁之日,就会出大汗。若病人气已溃乱,逢壬癸之日,就可死去。治法刺手少阴和手太阳两经。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颜〕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1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注解】
1颔:腮下处。
【语译】
脾脏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眉目之间痛,心里烦闷,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盛,则感到腰痛以至不能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逢甲乙之日,病当加重。逢戊己之日,就会出大汗。若病人气已溃乱,逢甲子之日,就会死去。治法刺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
肺热病者,先淅然1厥,起毫毛2,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3;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注解】
1淅然:即洒淅然,形容寒冷的样子。
2起毫毛:皮肤因寒而起粟粒。
3汗出而寒:出冷汗。
【语译】
肺脏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寒冷,皮肤粟起,怕风,舌上发黄,身体发热。热盛,就要发喘咳嗽,咳嗽会震得胸痛,牵连到背,不能喘大气,并头痛得使人受不了,直出冷汗。逢丙丁之日,病会加重。逢庚辛之日,就会出大汗。若病人气已溃乱,逢丙丁之日,就会死去。治法当刺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刺出豆大的血滴病就好了。
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1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注解】
1员(yún匀)员:迫急的样子。
【语译】
肾脏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感腰痛,小腿发酸,口渴,总想喝水,身体发热。热盛,则头项痛而又强直,小腿觉凉而酸,脚下热,不想说话。如肾气上逆,则会感到项痛迫急不安。逢戊己之日,病会加重。逢壬癸之日,便出大汗。如病人气已溃乱,逢戊己之日,就会死去。治法当刺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1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2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3所起者,至期而已4;其刺之反者5,三周6而已;重逆7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注解】
1颜:额。
2颐:腮。
3部:即部位。如肝之左颊、肺之右颊、肾之颐等。
4至期而已:指至其当旺之日而病愈。如肝至甲乙日,肺至庚辛日等。
5刺之反者:刺法有误,如泻虚补实。
6三周:即三遇所胜之日。
7重逆:治疗上一再失误。
【语译】
肝热病人,左颊先见赤色;心热病人,额上先见赤色;脾热病人,鼻部先见赤色;肺热病人,右颊先见赤色;肾热病人,颐部先见赤色。大凡在疾病还没有发作的时候,见到面部的赤色,就给以针刺治疗,这叫做治未病。如果热病继一定部位的面色变红而发作,那么只要及时给以治疗,至其所胜之日,病就会好的。如果治反了,那就需要延至三周才好。如果再误治了,那就一定会造成死亡的后果。总而言之,热病应当发汗,如及时正确治疗,到了所胜之日就能够汗出而愈。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1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注解】
1寒衣:即薄衣。
【语译】
凡是治疗热病,应该给病人喝清凉的水,然后再用刺法;并且使病人穿单薄的衣服;住的地方也要凉爽。这样,等身上的热消退病就好了。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1,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之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注解】
1五十九刺: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
【语译】
热病如果发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症状,就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若病较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起于手臂痛的,刺手阳明、太阴两经得汗则热止。热病起于头部的,刺足太阳经得汗。热病起于足胫的,刺足阳明经得汗。如果热病病人先觉身体重、骨节痛、耳聋、好睡,就刺足少阴经;如病较重,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如先眩晕、胃热、胸胁胀闷的,就刺足少阳经。
太阳之脉,色荣颧1骨,热病也,荣未交2,曰今且得汗,待时3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注解】
1色荣颧:赤色显现在两颧上。
2荣未交:即荣色未坏。
3待时:待到其脏所胜之时。
【语译】
太阳经脉的病,赤色显在两颧上,这是骨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坏,只要使它得汗,待到其所胜之时,病自然会好的。但如果同时又见厥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就不会超过三天。这是因为热病已内连于肾,兼见了少阳脉色的缘故,少阳经脉之病,赤色显在面颊前部,这是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坏,只要使它得汗,待到其所胜之时,病自然会好的。但如果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就不会超过三天。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1,四椎下间主鬲中热2,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3,下牙车4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注解】
1主胸中热:泻肺热。
2主鬲中热:泻心热。
3大瘕:即大瘕泄,为泄泻病的一种,似属痢疾。
4下牙车:即颊车。
【语译】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面主泻肺热;第四脊椎下面主泻心热,第五脊椎下面主泻肝热;第六脊椎下面主泻脾热;第七脊椎下面主泻肾热。治疗营血的病,应刺尾骶骨处。颈项三椎以下凹陷的中央,是大椎穴。又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的病,如赤色从颊下上逆于颧,为痢疾之病;赤色见于颊车的,为腹部胀满之病;赤色见于颧骨后部的为胁痛之病。凡颜色见于颊上的,病都在膈上。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1,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2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3,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注解】
1阴阳交:阳分之邪与阴分之邪交合为一的病证。
2倾:危。
3三死:三种死的征象,即不能食、脉躁、狂言失志。
【语译】
黄帝问道:患温病的人,在汗出以后,身体即发热,脉躁动,病情不因汗出而稍减,并且言语狂乱,不吃东西,这叫什么病呢?岐伯答道:病名叫阴阳交,阴阳交是一种死证。黄帝道:希望听到它的道理。岐伯说:人体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交争而能够出汗,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的原因,精气胜就应该吃东西,不再发热;复热是有邪气标志,汗出是精气胜的反映。现在汗出而又发热,说明邪气胜于正气。不吃东西,是精气缺乏,而精气缺乏,使热邪更盛。病邪滞留而不去,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热论》里说过:汗出而脉仍躁动旺盛,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适应,这是精气不能胜其病邪,死的征象是很明显的。至于言语狂乱,那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也是死的征象。现在死征有了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1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2,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3,饮之服汤。
【注解】
1汗出:汗自出。
2上从之:少阴之气,随从太阳之气而上逆。
3表里刺之:表里两经俱刺,即泻太阳、补少阴。
【语译】
黄帝道:有人患身体发热,汗出烦闷,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的,是由于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的,是由于气之上逆,这个病名叫做风厥。黄帝道:希望听到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是一身之表,所以容易先受病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如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从而随之上逆,便成为厥。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并且内服汤药。
帝曰:劳风1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发〕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2,唾出若涕3,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4。巨阳引。精者5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注解】
1劳风:病名。因劳而虚,受风邪而生病。
2强上冥视:头项强直,视物不清。
3唾出若涕:吐黏痰。
4以救俛仰:注意休息,防止动作。
5精者:指青、壮年。
【语译】
黄帝道:劳风这种病是怎样的?岐伯说:劳风发病是在肺下,它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目视不明,吐粘痰,恶风又发寒战。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要节制动作,注意休息;其次是借助服药引太阳经的阳气,以解郁闭之邪。通过这样的治疗,青壮年三日可以见愈,中年人精气稍衰的,五日可见愈,老年或精气不足的,七日可见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的痰,样子像稠脓,大小像弹丸。这种稠痰应从口中或鼻中排除,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肺,伤肺就会死亡。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痝然1壅,害于言2,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3。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4,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注解】
1面痝(máng茫)然:面部、足背浮肿。“”即足背。“痝然”,肿大的样子。
2害于言:妨碍说话。
3其气必至:“气”指病气。
4正偃:即仰卧。
【语译】
黄帝道: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样,言语也感不便,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肾已重虚,不当用刺法,如已用了刺法,病气必然会来的。黄帝道:病气来了会怎样?岐伯说:如病气来了,一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苦而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响、身体觉沉、行动困难。若病人是妇女,月经就会停止,胸中烦闷,不能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这病叫做风水,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1,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欬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2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脾〕也。薄(脾)〔胃〕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3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注解】
1凑:聚集的意思。
2至阴:指脾。脾为至阴,居于腹中,主下眼睑。
3胞脉:“胞”指胞宫,即子宫。“胞脉”即子宫的络脉。
【语译】
黄帝道:希望你说说这其中的原由。岐伯说:邪气的聚集,这是因为正气的不足。肾阴不足,阳邪就乘虚聚合起来,所以短气、时时发热、汗出。小便色黄,是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就咳嗽加重,是水气上迫肺脏。凡是有水气的病人,其预兆可在目下看出微肿。黄帝说:为什么?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是属于阴的部位,腹部为至阴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目下必然发现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气的病人,都不能仰卧,因为卧后就会感到惊悸不安,而惊悸就会使咳嗽加重。腹中鸣响,是由于脾虚。水气迫胃就烦闷不想吃东西。食物不能下咽,是胃中有阻隔。身体觉沉,难以行动,是胃的经脉下行于足的缘故。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于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得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黄帝道:讲得好。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1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注解】
1常:读如“裳”,指衣服。
【语译】
黄帝问道:人体如果不是因为衣服温暖而有发热而烦闷的证象,这是因为什么?岐伯答道:由于阴气少,阳气胜,所以发热而又烦闷。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语译】
黄帝问道:有的人不是因为衣服单薄,身体内也没有寒气,可是寒的样子像从内部发出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这种人多有痹证,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水里出来一样。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而〕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1,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2也。
【注解】
1两阳相得:即两阳相合。四肢属阳,其人阳气盛,叫做两阳相得。
2肉烁:肌肉消瘦。
【语译】
黄帝道:有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热得像炙于火上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这种人是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四肢属阳,两阳相合,以致阴气虚少,不能减少旺盛的阳火,形成阳气独旺于外的现象。如果阳气独旺于外,便不能生长,是因为阳气独盛而遏制了它的生机,所以一遇到风就像炙于火上的病人,肌肉必然会慢慢消瘦。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1,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胆〕一阳也,心二(阳)〔阴〕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注解】
1冻栗:寒冷而战栗。
【语译】
黄帝道:有一种病人,身体寒冷,即便近汤问火,仍不觉热,穿厚衣服,也不能使他温暖,但却并不冻得打哆嗦,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种人,素来肾气偏胜,以水湿为生活,致使太阳气衰,肾脂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主骨,肾气不实,骨髓就不充满从而导致寒甚彻骨。它所以不战栗的原因,因为胆是一阳相火,心是二阴君火,肾是孤脏,一个肾水不能制胜心胆上下之火,所以虽然寒冷,还不战栗,病名叫做骨痹,这种病人必然骨节拘挛。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语译】
黄帝道:有一种病人,肌肉顽麻,就是肌肉接触到衣棉,也毫无所觉,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荣气虚的就会使皮肉麻木,卫气虚的肢体就不能举动;荣卫都虚弱了,那就麻木不仁,而且不能举动,肌肉更加顽麻了。如人的形体与神志不相适应,那必然要死亡。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语译】
黄帝道:患逆气病的人,有不能卧下而呼吸有声音的;有不能卧下,而呼吸没有声音的;有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音的;有能够卧下,而一旦行动就气喘的;有不能卧下,不能够行动而气喘的;有不能卧下,卧下去就气喘的。所有这些情况,是哪个脏的病所导致的呢?希望能了解它的缘故。岐伯说:不能卧下而呼吸有声音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呼吸不利而有声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是下行的;如果阳明气逆,胃气就不能再从其道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了。《下经》里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音的,这是肺的络脉不顺,络脉之气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其气留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的病比较轻,所以起居如常,只是呼吸有声音而已。若不能卧,卧下去就喘起来,是水气侵肺的原因,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走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气喘不能卧下,这是肾脏的病变。黄帝道: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