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1病肺。有所堕(恐)〔坠〕,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2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3,以为诊法也。

【注解】

1淫气:妄行之气。

2度水:即渡水。“度”有过的意思。

3情:指病的由来。

【语译】

黄帝问道: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劳累程度不同,情志不同,经脉血气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吗?岐伯答说:大凡人的惊恐、恼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夜有远行,恐惧出于肾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肺脏。因为堕坠,恐惧出于肝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脾脏。因为大惊,恐惧出于肺脏,气过妄行,就会伤害心脏。倘或渡水、跌仆,恐惧出于肾脏和骨。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体强壮的,气能流畅,病会痊愈的;假如身体衰弱,邪气就会随之为害于人。所以说,诊病之法,就要观察人的身体强弱,骨骼肌肉皮肤的形态,从而了解病的由来,这就是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1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注解】

1摇体:即摇动身体。

【语译】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拿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1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3,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5,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注解】

1淫气:有滋润、浸润的意思。

2浊气:谷气。

3肺朝百脉:百脉会合于肺。

4四脏:指心、肝、脾、肾四脏。

5权衡:指肺。

【语译】

食物进入胃里,经过消化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濡润着周身的筋络;另一部分谷气注入到胃,化生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浸淫到血脉里去。脉气流行在经络里,而上归于肺,肺在会合百脉以后,就把精气输送到皮毛。脉与精气相合,流注到六腑里去,六腑的津液,又流注于心、肝、脾、肾。但精气的敷布还是要归于肺,而肺脏的情况,是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的,疾病是否可治,就是根据这个来判断的。

饮入于胃,游溢1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注解】

1游溢:放散。

【语译】

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就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脏独至1,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4也。当泻阳补阴5,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6,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7,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之过〕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二阴〕独啸8,少(阳)〔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9,厥气留薄,发为白汗10,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注解】

1太阳脏独至:指太阳经脉独盛。“独至”指一经气独盛。

2表里:是经脉表里。这里指太阳和少阴两经。

3下俞:指足经之输穴。这里指束骨穴和太溪穴。

4重并:指太阳、少阳重并于阳明。

5泻阳补阴:泻胃之阳刺陷谷,补脾之阴刺太白。

6前卒大:“前”是阳脉前的少阳脉。“卒大”指脉(少阳脉)猝然见大脉。

7省真:省察确实。“真”有“实”的意思。

8独啸:独至。

9(yuān渊)心:心酸痛。

10白汗:自汗。

下俞:指太冲穴。

【语译】

太阳经脉独盛,就要出现虚气上逆,喘息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应该表里都用泄法,取膀胱经的束骨穴和肾经的太溪穴。如果阳明经脉独盛,阳气盛实极了,应该泻足阳明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的太白穴。如果少阳经脉独盛,就要发生厥气,所以阳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应该取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独盛,就说明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则应该省察确实,如果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那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该补足阳明的陷谷穴,泻足太阴的太白穴。如果二阴经脉独盛,这是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心脾肝肺的脉气争张的缘故。病气是在肾脏,应该治其经络的表里,泻足太阳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经穴复溜、络穴大钟。如果一阴经脉独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已虚,心酸痛,逆气留止与正气相搏,经常自汗,这就要注意调节饮食,再配合药物来治疗。如用针刺,取厥阴的太冲穴。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1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注解】

1伏鼓:脉象沉伏而仍鼓击于指下。

【语译】

黄帝说: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黄帝说: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黄帝说:阳明经脉之象怎样?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2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3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解】

1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合”,配合,结合;“形”,形体;“法”,取法,仿效。全句意思是在临床上必须结合人的形体,按照四时五行变化规律去治疗。

2更贵更贱:指五行衰旺生克变化。旺时为贵,衰时为贱。

3间甚:病愈为间,病剧为甚。

【语译】

黄帝问说:结合人的形体,仿效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来主治疾病,怎样是顺的?怎样是逆的?得失的意义,我愿听到它的事由。岐伯答说:你说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从它的衰旺生克变化里,就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1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2,肝苦急3,急食甘以缓之。

【注解】

1卒:详尽的意思。

2其日甲乙:古人用甲乙等干支来纪日、纪月、纪年。甲乙都属木,“甲”是阳木属胆,“乙”是阴木属肝。所以肝旺于乙日,胆旺于甲日。

3肝苦急:指肝木太亢而苦躁急。“苦”指病患。

【语译】

黄帝说:希望更详尽地听你说一说。岐伯答说:肝主春木之气,木分阴阳,肝在足厥阴经为阴木,胆在足少阳经为阳木,春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甲乙属木,所以肝旺日为甲乙,肝性苦躁急,应该吃甘味药以缓和它。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1,心苦缓2,急食酸以收之。

【注解】

1丙丁:“丙”是阳火,属小肠;“丁”是阴火,属心。

2心苦缓:心火苦缓散不收。

【语译】

心主夏火之气,火有阴阳之分,心在手少阴经为阴火,小肠在手太阳经为阳火,夏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丙丁属火,所以心旺日为丙丁,心性苦缓散,应该用酸味药来收养它。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1,脾苦湿,急食(苦)〔咸〕以燥之。

【注解】

1戊己:“戊”是阳土,属胃;“己”是阴土,属脾。

【语译】

脾主长夏土之气,土有阴阳之分,脾在足太阴经为阴土,胃在足阳明经为阳土,长夏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戊己属土,所以脾旺日为戊己,脾性苦湿,应该用咸味药以燥其湿。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1,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注解】

1庚辛:“辛”为阴金,属肺;“庚”为阳金,属大肠。

【语译】

肺主秋金之气,金有阴阳之分,肺在手太阴经为阴金,大肠在手阳明经为阳金,秋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庚辛属金,所以肺旺日为庚辛,肺气上逆,应该用苦味药以泄其气。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1,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注解】

1壬癸:“癸”为阴水,属肾;“壬”为阳水,属膀胱。

【语译】

肾主冬水之气,水有阴阳之分,肾在足少阴经为阴水,膀胱在足太阳经为阳水,冬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壬癸属水,所以肾旺日为壬癸,肾性苦于干燥,应该用辛润药来润养它。总的来说,用五味以治五脏,是为了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气道。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1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2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3,下晡4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注解】

1甚:加重。

2加:疾病加重。

3慧:痊愈,指病好转。

4下晡:晡,即晡时,下午3—5点。下晡,即5点以后。

【语译】

病在肝脏,到夏天能够痊愈。假如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秋天如果不死,到冬天病情就呈执持状态。明年春天,肝病逢到春木本气,就能有些起色,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遭受风邪。患有肝病的人,在丙丁日会见好的。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会加重,庚辛日不加重,在壬癸日就呈执持状态,到甲乙日就会有些好转。患有肝病的人,在天刚亮(属寅卯)的时候,会感到好些,到了傍晚(属申酉)的时候,病情就会重些,到了夜半(属亥子)的时候,也会安静些;肝病需要疏泄条达,应该用辛味药来疏散,若需要补的,就用辛味药来补肝,需要泻的,就用酸味药来泻肝。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语译】

病在心脏,到了长夏季节能够痊愈。假如长夏好不了,到冬天病就会加重,冬天如果不死,明年春天病情就呈执持状态,到了夏天,心病逢到夏火本气,就能逐渐好转。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温衣热食,以免滋长了火气。患有心病的人,在戊己日会见好的,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会加重。如壬癸日不见加重,在甲乙日就呈执持状态,到了丙丁日就会好转了。患有心脏病的人,在中午(属巳午)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夜半的时候,病情就会重些,至天刚亮的时候,又会安静下来。心脏病需要缓软,应该用咸味药来柔软它,需要补的,采用咸味来补心,需要泻的,采用甜味来泻心。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1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注解】

1日昳(dié迭):午后1—3时。

【语译】

病在脾脏,到了秋天能够痊愈,假如秋天好不了,到了春天病会加重。春天如果不死,到了夏天就呈执持状态。到了长夏时候,脾病逢到长夏土本气,就会有些起色。但要注意的,应禁忌冷食、饱食,或居湿地,穿湿衣等。患有脾病的人,在庚辛日会见好的,如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就要加重,如甲乙日病不见重,到丙丁日就呈执持状态,到戊己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1—3时,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天刚亮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候,又会安静下来。脾脏病是需要缓和的,应该用甜味药来缓和它,需要泻的,采用苦味药来泻脾,需要补的,采用甜味药来补脾。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日昳〕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语译】

病在肺脏,到了冬天能够痊愈,假如冬天好不了,明年夏天病就会加重,夏天如果不死,到了长夏就呈执持状态。到了秋天,肺病逢到秋金本气,病就有起色了。但要注意禁忌冷饮、冷食和衣服单薄。患有肺病的人,在壬癸日会见好的,如果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会加重,如丙丁日不见加重,在戊己日就呈执持状态,到庚辛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肺病的人,在傍晚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在中午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下午1—3时,又会安静下来。肺脏病是需要收敛的,应该用酸味药来收敛,需要补的,采用酸味药来补肺,需要泻的,采用辛味药来泻肺。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1热食温炙衣2。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3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注解】

1焠:烧爆的食物。

2炙衣:烘热的衣服。

3四季:指一日中丑、辰、未、戌四个时辰。

【语译】

病在肾脏,到了春天能够痊愈,假如春天好不了,到了长夏之时病就会加重。长夏没死了,到了秋天,就呈执持状态。到了冬天,肾病逢到冬水本气,就会有些好转,但要注意应该禁忌煎和过热饮食及烘热过的衣服,以免引起燥热。患有肾病的人,在甲乙日会见好的,如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会加重,如戊己日不见加重,在庚辛日就呈执持状态,到壬癸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肾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就会加重,到傍晚时,便安静了。肾脏病需要坚强肾气,应该用苦味药来坚强它,需要补的,采用苦味药来补肾,需要泻的,采用咸味药来泻肾。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1,至其所生而愈2,至其所不胜3而甚,至于所生而持4,自得其位而起5,必先定五脏之脉6,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解】

1以胜相加:意思是以强凌弱。

2所生而愈:“所生”指与所生之脏相对应的时日,如肝病愈于夏,愈于丙丁,为木生火。

3至其所不胜:到与己脏相克的时日病情就加重。如肝病甚于秋,加于庚辛,为金克木。

4至于所生而持:到与生己之脏相应的时日病就呈执着状态。如肝病持于冬,持于壬癸,为水生木。

5自得其位而起:逢到本脏当旺之时,病情就好转起来,如肝病起于春,春为木旺之时。

6五脏之脉:指肝弦、心钩、脾缓、肺毛、肾石。

【语译】

邪气侵入到人身上,是以胜相凌的。逢到与所生之脏相应的时日病就能愈。如逢到与己脏相克的时日病就加重。如逢到与生己之脏相应的时日病就呈执着状态,逢到本脏当旺之时,病就好转起来,但必须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和死生的日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1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注解】

1(huāng荒):目昏花,视物不清。

【语译】

患有肝病的症状,肝实的,是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模糊,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时常害怕,像有人要追捕一样。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厥阴与少阳两经穴位,如果肝气上逆,出现头目痛,耳聋,颊肿等症状,仍取厥阴、少阳两经之穴,刺出其血。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掖〕下痛,膺1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2刺郄中3血者。

【注解】

1膺:胸前两旁高处。

2其变病:是说与初起之病不同。

3郄(xì细)中:委中穴,在腘窝横纹中央。

【语译】

患有心病的症状,心实的,表现胸中疼痛,胁部胀满,腋下痛,膺背两膊间痛;如果心虚,则表现胸腹胀大,胁下和腰牵引作痛。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刺舌下出血,如病况与病初有所不同,应刺委中穴出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1,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之外〕,少阴血者。

【注解】

1善瘈:抬不起脚。

【语译】

患有脾病的症状,脾实的表现是身体沉重,易感饥饿,足部痿软不举,行路抬不起脚,脚下疼痛;如果脾虚,就感到腹胀肠鸣,泄泻完谷不化。这怎样治呢?应该取太阴、阳明两经的外侧穴,再刺少阴经穴出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1腨2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注解】

1髀:股骨外侧最上方,即大转子处。

2腨:指腓肠肌,俗称小腿肚。

【语译】

患有肺病的症状,肺实的表现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股、膝、髀、腨、胫、足等处皆痛;如果肺虚,就少气,呼吸难以接续,耳聋,咽部干燥。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其出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痛〕,喘咳身重,寝汗1出,憎风2;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3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注解】

1寝汗:盗汗。

2憎风:恶风。

3清厥:足逆冷。

【语译】

患有肾病的症状,肾实的表现是腹大,胫肿痛,喘咳,身体沉重,盗汗,怕风;如果肾虚,就感到胸中痛,大腹、小腹痛,足冷,心中不乐。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其出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1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2、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注解】

1藿:豆叶。

2黄黍:即小米。

【语译】

肝脏合青色,宜食甜味的东西,粳米、牛肉、枣、葵菜这些东西都是甘的。心脏合赤色,宜食酸味的东西,小豆、犬肉、李、韭菜这些东西都是酸的。肺脏合白色,宜食苦味的东西,麦、羊肉、杏、薤这些东西都是苦的。脾脏合黄色,宜食咸味的东西,大豆、猪肉、栗、藿这些东西都是咸的。肾脏合黑色,宜食辛味的东西,黄黍、鸡肉、桃、葱这些东西都是辛的。一切食物,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的作用。

毒药攻邪,五谷1为养,五果2为助,五(畜)〔肉〕为益,五菜3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解】

1五谷:粳米、大豆、小豆、麦、黄黍。

2五果:桃、李、杏、栗、枣。

3五菜:葵、藿、薤、葱、韭。

【语译】

毒药是用来攻邪的,五谷是用来营养的,五果是用来作为辅助的,五肉是用来补益的,五菜是用来充养的。将谷果肉菜的气味合而服食,可以补精养气。这五类东西包含了辛、酸、甘、苦、咸五味,而五味各有它的作用,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软。治病时就要结合四时五脏的具体情况来恰当地利用五味。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语译】

饮食五味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是说五味的所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1,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2(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注解】

1吞:欲言不能而又叹息。

2哕:呃逆。

【语译】

五脏之气各有它的病症:心气不舒则噫气;肺气不清则咳嗽;肝气不达则无语;脾气不运则吞恨;肾气不足则呵欠喷嚏。六腑之气:胃气不降则上逆,甚则呃逆;大肠小肠为病则为泄泻;下焦水液泛溢于皮肤,则为水肿;膀胱之气不化,则小便不通,如失其约束,就要遗尿,胆病就易发怒,这是说五脏六腑之病。

五精所并1: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注解】

1五精所并:“五精”指五脏之精气。“并”,合或聚的意思。

【语译】

五脏之精气相并,便发生疾病:并于心则喜笑;并于肺则悲哀;并于肝则多怒;并于脾则苦思;并于肾则惊恐;这就是所谓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造成的。

五脏所恶1: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注解】

1恶:厌恶。

【语译】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1,肾为唾,是谓五液。

【注解】

1涎:口水。

【语译】

五脏各有所化之液:心液化为汗;肺液化为涕;肝液化为泪;脾液化为涎;肾液化为唾;这就是所谓五液。

五味所禁1: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注解】

1禁:禁忌。

【语译】

五脏之病对于五味各有它的禁忌:辛味走气,病在气不能多食辛;咸味走血,病在血不能多食咸;苦味走骨,病在骨不能多食苦;甘味走肉,病在肉不能多食甘;酸味走筋,病在筋不能多食酸。这就是所谓五禁,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语译】

五病各有它发生的部位或季节:阴病发生在骨;阳病发生在血;阴病发生在肉;阳病发生在冬季;阴病发生在夏季,这就是所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1,邪入于阴则痹2,搏3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4,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注解】

1狂:狂病,是以喧扰不宁为特征的精神病变。

2痹:血痹,泛指邪气闭阻血脉引起的多种疾病。

3搏:侵入,搏击的意思。

4瘖:失音或发音不扬。

【语译】

五脏受邪气的侵扰,就造成不同的病理变化:病邪入于阳,则发狂病;病邪入于阴,则发血痹之病;病邪入于阳,阳过盛则为巅顶疾患;病邪入于阴,阴过盛则不能言,病邪由阳变阴则静;病邪由阴变阳则易多怒。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语译】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而见秋季的毛脉,夏天而见冬季的石脉,长夏而见春季的弦脉,秋天而见夏季的钩脉,冬天而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种不应见的脉象。如四时中,哪一时中见了,病都是不能治的。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语译】

五脏各有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所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1: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注解】

1主:主宰、关联。

【语译】

五脏各有它所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这就是所谓五主。

五劳1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注解】

1劳:过度。

【语译】

五种过度的疲劳,各有它所伤的对象:长久地目视,则劳心而伤血;长久地卧睡,则劳肺而伤气;长久地坐着,则劳脾而伤肉;长久地站着,则劳肾而伤骨;长久地行走,则劳肝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语译】

五脏的脉与四时相对应的情况是:肝脉应春而弦;心脉应夏而钩;脾脉应长夏而代;肺脉应秋而毛;肾脉应冬而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1,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注解】

1常数:一定之数。

【语译】

人体中气血的分布,是有一定之数的。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就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1,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2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3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4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注解】

1表里:指内外、阴阳之间的互相联系。

2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3手之阴阳:指手三阴经、三阳经。

4伺之:观察病人。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之间的联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联系。凡是治病,如血液盛满的,一定得先刺去其血,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然后观察病人的意愿,摸清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欲知背俞1,先度2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3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4。

【注解】

1背俞:五脏的俞穴。

2度:度量。

3隅:角。

4灸刺之度也:灸刺取穴的法度。“度”,此处指法则、法度。

【语译】

要想了解五脏俞穴的部位,可先用一根草度量两乳间的距离,达到相等的长度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别的草量至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的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这时,叫病人举起臂来,就用它来量病人的背部,使一个角在上,和脊背大椎穴相齐,其余两个角在下,下面这两个角所在的地方,是肺俞。再把上角下移至左右肺俞连结线的中点,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如上法将三角形下移之后,左角的位置是肝俞,右角的位置是脾俞。再如上法继续下移,左右两角的位置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也是灸刺取穴的法度。

形乐志苦1,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2;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噎喝〕,治之以(百)〔甘〕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3,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注解】

1形乐志苦:“形”指形体。“形乐”,安逸、不劳形体。“志”指心志。“志苦”,精神忧虑,抑郁不快。

2熨引:“熨”古代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药物热敷。“引”即导引法。

3不仁:即麻木。

【语译】

形体并无劳顿而结虑深思的人,病生于脉络不通,治疗时应用灸刺。形体和心志方面都很安逸的人,病生于肌肉壅滞,治疗时应用针石。形体劳顿而心志逸乐的人,病生于筋伤,治疗时应用药熨导引。形体和心志方面都劳顿不堪的人,病生为食塞、肺喘,治疗时应用甘药。形志屡受惊恐的人,经络不能通畅,病生于麻木不仁,治疗时应用按摩和药酒。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之病。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1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注解】

1恶:有不宜的意思。

【语译】

所以说,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伤血;刺太阴经,可以出气,不宜伤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伤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