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皇朝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各地,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在群雄中,朱元璋一系越来越强大,先后打败诸雄,并北伐中原,攻克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皇朝。

第一节 元末天下大乱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治愈来愈腐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日益沉重,无法正常生活下去了,内心呼唤新的皇朝取而代之。人们的心声,通过民谣到处传播: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区,不堪重负的农民公然在村头树起大旗,直书:“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1在河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1在河北,有童谣预示着天下易主:“塔儿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2在淮、楚地区,则有童谣预示道:“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园。”3各地秘密教派则利用宗教组织,宣传着改朝换代的思想。泰定二年(1325),河南息州人赵丑厮等倡言:“弥勒佛当有天下。”韩山童、彭莹玉等人则利用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宣称“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徒众,准备起事。

元朝末年天下形势,已到了民怨鼎沸的程度,元皇朝“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变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4开河变钞,尤其是征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属河北)等十三路民夫十五万人修复黄河故道,直接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发生。原来元朝廷严禁集会,在于害怕人们组织反抗,而修治黄河则聚集了十五万怨夫,他们不满于元朝的统治,传诵着“石人一只眼,1《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2《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3《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

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渴望有人带头造反。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乘机在黄河故道上埋下石人。不久,民工在黄陵冈黄河故道上挖出了石人,石人背上赫然写着十四个大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石人背上的文字,正与民谣相契合——天意如此,不反待如何?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人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民众,同刘福通一起,在颍州聚集民众三万人,歃血盟誓,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树起了义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1,并发布讨元檄文。但是,不久韩山童即被元廷捕杀,刘福通则率众组成农民起义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颍州。刘福通振臂一呼,万民响应。附近贫苦农民“多乐从乱”2,黄陵岗修河民工纷纷前来,起义部队声势大振。至九月,已占领了河南数县,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

刘福通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南北各地到处燃起了农民战争的烽火。在北方,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李二(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在徐州起兵,占领徐州及附近郡县。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起兵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在南方,至正十一年八月,徐寿辉、彭莹玉、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起兵。十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组织,以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统军元帅,国号天完,年号治平。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王权(布王三)、张椿纠众起义,攻占了邓州(今属河南)、南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一带)等地区。他们这支队伍又被称为“北琐红巾军”。至正十二年正月,孟海马等起兵,攻占了襄阳、荆门、房州(今湖北房县)等地。他们这支队伍则被称为“南琐红巾军”。

以上数支起义队伍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此外,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陕西等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时发生。

农民起义的广泛兴起,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恐慌,元顺帝急忙调兵遣将,疯狂镇压北方红巾军。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北琐红巾军被扑灭,次年正月南琐红巾军也被扼杀。但是,北方红巾军的主力——刘福通所部却越战越勇,一再击败元军,声势益发壮大。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等人迎回了逃匿于砀山夹河的韩林儿(系韩山童之子),并拥立他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都毫州,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刘六(刘福通之弟)知枢密院事。

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红巾军分兵三路,向元大都、元上都、关中地区大举进攻。东路由毛贵率领,连破山东胶州、莱州、益都、滨州、莒州(今莒县)。至正十八年二月攻克济南,并乘胜北伐,抵达天津附近,锋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

2叶子奇:《草木子》卷三。

芒直指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惊慌失措,延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1。但后来由于东路军内部自相仇杀,自相削弱,所攻克的州县又先后被元廷收复,东路军也被元廷消灭。

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等率领,连克山西、河北一些州县,至正十八年(1358),关诚率部攻入元上都,焚毁了元宫室。西路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攻入关中地区。西路军在凤翔受到重创,余部由李喜喜率领,自号“青巾军”,占领了成都等地。

宋军三路北伐,给元廷以沉重的打击。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刘福通率领红巾军一举攻克汴梁,大宋政权随即迁都于此。此时,中原及其以北地区,三分之二为红巾军纵横驰骋之地,元朝的统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红巾军三路北伐,互不联系,各自孤立作战,分散了战斗力,遭到了元朝军队的各个击破,红巾军也受到了很大打击。至正十九年(1359),元廷集中兵力围攻汴梁,刘福通率军坚守百余日,在城内粮绝的困境下,突围至安丰(今安徽寿县)。刘福通红巾军受到重创,势力大减。至正二十三年(1363),投降元廷的张士诚派部将吕珍攻陷了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驰援而来的朱元璋接到了滁州(今安徽滁县)。至此,龙凤政权结束。至正二十六年(1366),韩林儿又被朱元璋的部将廖永忠迎往南京,途中被沉入瓜步江中。

元末人心思变,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应时而起,纵横中原,屡败元军,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隔断了元大都与南方之间的联系,并直接造成了元廷内部军阀势力的壮大、割据,造成了南方各地群雄并起。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它所造成的天下大势——军阀割据与群雄并起,最终却灭亡了元朝。

1《元史》卷一八八《刘哈喇不花传》。

第二节 群雄并起

地主武装

红巾军兴起之后,元朝以其主力扑灭红巾军,但是元军主力与红巾军也几乎同归于尽,溃不成军。在这种情况下,元廷只能依靠各地地主武装——“义军”、“乡军”和“民兵”。为此,至正十四年(1354)二月,元廷“诏河南、淮南两省并立民兵万户府”1。次年二月,又诏“立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于天长县,统濠泗义兵万户府并洪泽等处义兵。听富民愿出丁壮义兵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一百名者为百户”2。但是,各地地主武装集团在响应元廷诏令,起兵保元的合法外衣下,在“拥元”的旗帜下,乘机夺城夺地,扩大自己的地盘,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至正十四年(1354)以后,逐渐形成了几支势力强大的地主武装:一是河南沈丘探马赤军察罕帖木儿(系汉人,本名李廷瑞)和罗山典史李思齐纠集的地主武装。至正十二年(1352),察罕帖木儿在沈丘组织数百人的地主武装,与罗山李思齐纠集的地主武装联合,袭击了刘福通红巾军占领的罗山。其后,这支武装在镇压红巾军中逐渐壮大,连年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镇压红巾军,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盘。至正十七年(1357),李思齐占据了陕西,察罕帖木儿占据了山西,成为一支颇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二是元朝宿将答失八都鲁率领的“义丁”。答失八都鲁于至正十一年(1351)被任命为四川省参政,率领本部探马赤军三千人出兵荆襄地区。次年,又招募了襄阳官吏及逃亡的土豪组织的“义丁”,建立了表面上隶属于官府的队伍,形成了两万余人的强大武装集团。这支武装多次击败过红巾军,先后镇压了南琐红巾军和北琐红巾军。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在河南太康大败刘福通红巾军,并进逼毫州。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答失八都鲁死,其子孛罗帖木儿继续统领这支武装。

三是福建陈友定的地主武装。陈友定曾经是贫苦农民,充任过驿卒。红巾军兴起后,他应官府的招募从军,因镇压汀州、延平等地农民起义有功,被任命为清流县尹。其后,陈友定一再击败陈友谅军,又被升为福建行省参政、延平分省平章。至正十七年(1357),泉州色目人赛甫丁、阿迷里丁反元自立,陈友定又奉命征讨,趁势占领兴化、泉州、漳州、潮州等地。陈友定虽然接受元朝所授官职,但他割据八闽之地,独占一方。

四是广东的何真,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兴起之后,他组织地主武装“义兵”,镇压东莞等地农民起义,后被元廷委任为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至正二十三年(1363),南海三山民邵宗愚率众攻陷广州,何真率军收复了1《元史》卷四三《顺帝纪》。

2《元史》卷四四《顺帝纪》。

广州城,升任为广东行省参知政事,成为割据广东的武装。

反元群雄与此同时,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失败后,红巾军内部也形成了几大反元集团。他们虽然共同反元,但彼此之间也互相争斗,势同水火。在这一意义上,他们也是一股股割据势力。当时主要反元群雄有以下几支:陈友谅与“大汉”政权。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所部红巾军的部将。至正十七年(1357),天完政权内部发生分裂,丞相倪文俊阴谋杀害徐寿辉,事泄率部逃往黄州。部将陈友谅驻扎于黄州,乘势杀死倪文俊,并有其众。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攻占了太平,杀害了徐寿辉,于采石五通庙即帝位,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大汉”政权势力较为强大,雄踞于江西、湖广等地。明玉珍与“大夏”政权。明玉珍本是随州(今湖北随县)地主,在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中纠集千余人结寨自保。至正十二年(1352),投归徐寿辉,任统兵征虏大元帅。至正十七年,奉徐寿辉命攻占四川,至正十九年六月已占有四川大部,被授予四川行省参政。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以后,明玉珍即与陈友谅决裂,“斩[陈友谅]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指徐寿辉)发丧”1。至正二十一年攻下成都,自立为陇蜀王。次年正月,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明玉珍占有天府之国四川,旁及贵州、湖广部分地区,依恃四川天险,雄踞一方。

张士诚和“大周”政权。张士诚是江苏泰州白驹场盐户出身,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起事,吸引了大量盐丁及贫苦农民参加,队伍很快扩大至万余人,先后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至正十四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张士诚占据高邮等地,梗塞了元朝南北粮食运道,成了元朝心腹大患。至正十四年九月,元朝派遣中书右丞相脱脱率军百余万攻打高邮。张士诚率军英勇抗击,脱脱屯兵于坚城之下,一筹莫展。十二月,元顺帝以“老师费财,已逾三月,坐视寇道,恬不为意”2为罪名,削夺了脱脱的官职和兵权。脱脱所部“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归附者,多从红军(即红巾军)”3。此役之后,元朝主力解体,张士诚之势力大增。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率军南下,攻占了江南之平江(今江苏苏州)、湖州、松江、常州等财富集中之地,并改平江为隆平府,建都于此。但张士诚于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被封为太尉,从海道运粮入大都。同时仍割据一方,并于至正二十三年,自立为吴王,其割据之地,“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1刘祯:《玄宫之碑》。

2《元史》卷四三《顺帝纪》。

3权衡:《庚申外史》卷上。

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洒,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1,势力非常强大。

方国珍占领浙东地区。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八年(1348)聚众反元,不久被元廷招降,为庆元定海尉。此后,方国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摇摆于元廷与红巾军政权之间,时叛时降,雄踞于以庆元(浙江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

但是,无论是在元朝大旗下的北方地主武装,还是势力、财力较大的陈友谅、张士诚,虽然称雄于一时,最终还是被崛起于濠州的朱元璋所灭。1《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

第三节 朱元璋的崛起

朱元璋,原名重八,起兵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至正四年(1344)春,淮北大地旱、蝗、瘟疫并行,四月,朱元璋父、母、长兄相继死去,孤苦无靠,遂于九月入皇觉寺为和尚,干些杂活。但五十余日后,寺主封仓遣散僧众,朱元璋再次失去了依靠,做起了游方僧,四处化缘乞食,备尝生活之艰辛,至正八年(1348),再次回到了皇觉寺。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自称元帅,攻占了濠州城。元廷派遣官军镇压,并烧毁了皇觉寺。朱元璋再次失去了安身之地,在友人“与其束手待毙,不如起而抗争”的劝说下,他于闰三月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

朱元璋作战勇敢,“匹马单戈,日行百里”,而且“度量豁达,有智略”,才能出众。从军不久,即脱颖而出,被郭子兴收为宗人,待同子弟。其后,郭子兴又将其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便被人们称为“朱公子”,在红巾军中如鱼得水,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奉命回家乡钟离召兵,扩大队伍。他以旧时伙伴和同乡徐达等二十余人为骨干,招集了七百余人入伍,朱元璋因而被任命为镇抚。朱元璋发现郭子兴暗弱,难以成就大业,“无足与共事”,乃决心发展自己的队伍。至正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将其率领的兵士交与郭子兴,仅带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等二十余名心腹至定远。不久,即招编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收编了横涧山缪大亨义兵二万余人,并用了近十天的时间加以整顿和训练,形成了一支基本队伍。

朱元璋组建队伍后,即率军南下,攻占滁阳。经过妙山时,结寨自保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众来投。冯氏兄弟“俱喜读书,通兵法”,有政治、军事眼光。朱元璋同他们讨论天下大势,冯国用从容献策:“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战,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1冯胜提出先占领金陵(今南京),建立稳固根据地,然后征战四方,夺取天下的方针,投合了朱元璋的心意,因此被任命为幕府参议,计议征伐大事。

不久,定远人李善长也来到军营求见。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1,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朱元璋委任他为幕府掌书记。朱元璋询问天下何时能平定,李善长回答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2李善长把1《明史》卷一二九《冯胜传》。

1《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2《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朱元璋视作“天命所在”的“天子”,劝他以汉高祖为榜样,就可以平定天下。这使朱元璋十分高兴,更加信任李善长,不仅让他参与机密,而且让他协调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协助考察各种人才,量才委用。

七月,朱元璋攻克了滁州。八月,郭子兴率万余人来到滁州。他看到朱元璋已拥有三万人的武装,且号令严明,军容整肃,十分高兴,升朱元璋为总管。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朱元璋建议攻取和州,解决军粮问题。郭子兴于是任命朱元璋总和阳兵,率张天祐、汤合等将士攻占和州。攻下和州后,请将士“暴横多杀掠,城中夫妇不相保”3。为此,朱元璋召集诸将,严肃军纪。他诫谕将士说:“请将自滁来,多掳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夫妇,悉皆还之。”4朱元璋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第二天即将所掳妇女全部放还。此后,朱元璋更加留意于军纪问题,禁止杀掳掠夺,因而他的部队更加得人心。

同年三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了这支义军的首领。这时刘福通在毫州建立了龙凤政权,朱元璋不愿受制于人,但自己势孤力单,只得暂时接受龙凤政权的领导,使用龙凤纪年,但“事皆不禀其节制”1。

是年五月,结寨巢湖的水军千余艘在廖永安、俞通海等人带领下,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因而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这时,常遇春、邓愈也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势力大增,决计攻取金陵,建立自己的地盘。

六月,朱元璋率部渡江,拔采石,占太平。朱元璋大军进入太平时,李善长奉命将“禁约”榜贴于通衢,士兵入城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城中肃然。儒士李习、陶安前来拜见朱元璋。陶安看到朱元璋,兴奋地说:“我辈有主矣!”又建议说:“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世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又询问夺取金陵妥否,陶安回答说:“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2这一回答,与冯国用、李善长的建议相同,更加坚定了朱元璋夺取金陵的意图。朱元璋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为知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大元帅,以李善长为令史;登记乡兵,扩大队伍;修城浚壕,加强守御。这样,太平成了攻取金陵的根据地和桥头堡。

七月,朱元璋令张天祐率军攻打集庆(南京),未克。九月,朱元璋再命郭天叙、张天祐攻打集庆,再次受挫,郭天叙、张天祐被俘杀。至正十六3《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

4《明太祖实录》卷二。

1《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

2《明太祖实录》卷三。

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自率军攻集庆,从太平出发,水陆并进。先破江宁镇,得降兵三万六千余人,再破集庆城,得军民五十余万。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朱元璋兼总省事,并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

攻下集庆城以后,朱元璋信心大增,自视为拯民于水火的真命天子,发布告示说:“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惕惕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毋横暴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1不久,他又对身边将领徐达等人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民人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2朱元璋攻克集庆,信心大增,但并未盲目乐观。他清醒地看到张士诚在东南方、徐寿辉在西北方虎视眈眈;而“元将定定扼镇江,别不花、杨仲英屯宁国,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3。当时的形势可谓群雄环伺,不容乐观。因此,攻下应天府以后,朱元璋即开始攻占周边城镇,巩固应天府的守御。至正十六年三月,即攻下应天府的当月,朱元璋即派徐达攻下镇江。六月,又派邓愈攻下了广德。至正十七年四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攻下了宁国,俘获了朱亮祖等将士十余万人。与此同时,朱元璋遣使与张士诚通好,但张士诚拘留了使臣,且派兵攻打镇江。因此,朱元璋在击退进攻镇江之敌以后,又于至正十七年二月攻下张士诚占领的常州,其后又派耿炳文、刘成攻下了长兴,赵继祖攻下了江阴,徐达攻下了常熟。获得了这些城镇,即控扼了守卫应天府的军事要地,使张士诚“侵轶路绝”1。

稳定了应天府的形势以后,朱元璋开始向浙东发展,扩大势力。至正十七年七月,胡大海攻克徽州,十月常遇春克池州。至正十八年三月,邓愈克建德,十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克婺州(今浙江金华),改为宁越府,又改为金华府,置浙东行省。至正十九年初,胡大海克诸暨,九月,常遇春克衢州,十一月,胡大海再克处州(今浙江丽水)。这样,元朝江浙行省的西部地区大部分为朱元璋所有。

这些地区的攻取,不仅为应天府提供了屏障,补充兵员和军事物资,而且还获得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如浙东地区著名文士叶琛、章溢、刘基等被聘召至应天府,朱元璋为之创建礼贤馆。攻克徽州时,儒士朱升献上“高筑墙,1《明太祖实录》卷四。

2《明太祖实录》卷四。

3《明史》卷一《太祖纪》。

1《明太祖实录》卷五。

广积粮,缓称王”2之计,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不急于称王,而是利用有利时机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失败,朱元璋迎小明王韩林儿于滁州,具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势力,才“张皇六师,飞旗角亢”3。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吴王位,公开树起了大旗。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请小明王至应天府,途中覆舟沉死小明王,翌年改为吴元年。朱元璋自此割据一方,势力日强,踏上了统一战争之途。

2《明史》卷一三六《朱升传》。

3《御制皇陵碑》。

第四节 扫平群雄,北伐中原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是以扫平群雄开始,以北伐中原、攻下元大都(今北京)为结束的。这一战略是基于当时形势所决定的。

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了政权,虽然夺取了周边重要城镇,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处在几个割据势力的包围之中。其中东北方是张士诚,西南方是陈友谅,东南是方国珍,南方则为陈友定。这些割据政权,不仅限制了朱元璋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且还时时威胁应天府的安全,而张士诚财力雄厚,陈友谅兵力强盛,对朱元璋威胁最大。基于这样的形势,谋士刘基献计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掠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1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这一建议亦成为日后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

灭陈友谅。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即向朱元璋统治区发起了进攻,占太平,驻采石,并联合张士诚夹攻应天府,但张士诚并未出兵助战。陈友谅挥师南下,朱元璋利用部将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故友关系,设计诱使陈友谅进入埋伏圈中,大败陈友谅,并乘势收复太平、安庆、信州、袁州等地。次年,陈友谅又发兵夺信州、安庆,又大败而回。朱元璋乘胜进击,再败陈友谅于江州。这样,陈友谅一再失利,到至正二十二年,龙兴(今江西南昌)、袁州、瑞州、临安、吉安等州县都被朱元璋占领,而陈友谅“疆场日蹙”1。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兵援救安丰红巾军之机,发兵六十万,巨舰数百艘,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先后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进围洪都。洪都守将朱文正率领部众死守,坚持了八十五天之久。到七月,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主力部队二十余万人驰援。陈友谅被迫撤回,率众至鄱阳湖迎战。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大战开始。经过连续数日交阵激战,陈友谅部损失惨重,左右金吾将军投奔朱元璋,军心逐渐瓦解。陈友谅无奈,率众退还武昌,又遭朱元璋截击。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在混战中中流矢死,其子陈理率败将残兵逃回武昌称帝。

九月,朱元璋率军亲征武昌,十月围城,并占领了湖北诸境。次年二月,朱元璋再围武昌,陈理势穷计竭,出降,大汉亡。朱元璋设立湖广行中书省,分兵略鄂、赣诸郡及广东韶关、南雄,尽并陈友谅之地。

平张士诚。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以后,势力大增,接着就把矛头指向了财力最富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发布文告,指责张士诚“假元之命,叛服不常”,“启衅多端,袭我诸全,连兵构祸,罪不可1《明太祖实录》卷四。

1《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逭”2。接着派徐达总兵出征,采取“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3的策略,先后攻占了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邳州、安丰等州县,尽有张士诚江北之地,因而切断了张士诚与元廷的联系,绝其降元的阴谋。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顺利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后,准备大举扫平张士诚,发布了《平周檄》,历数张士诚八大罪状,劝谕张士诚文武部下弃暗投明,号召百姓安业不动。八月,朱元璋即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众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先后攻下了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等地,廓清了平江外围城镇,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平江城。张士诚数次突围失败,只得困守孤城,坚持了十个月,城破自缢,大周政权被消灭。

陈友谅、张士诚两大政权灭亡后,南方方国珍、陈友定等较弱的割据势力已成瓮中之鳖,惶惶不可终日。而朱元璋则挟其余威,双管齐下,一举消灭方国珍和陈友定。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以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为副将军,讨平方国珍;同时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道江西进攻陈友定。两路大军旗开得胜,当年十二月,方国珍即被迫投降;次年正月陈友定被俘,这两个割据势力也被消灭了。

至此,除四川明夏和广东何真两个小割据势力以外,南方大片土地全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因此,朱元璋有了足够的军力、财力北伐中原、统一天下。

攻克大都。元朝在北方的统治,在红巾军的打击下已摇摇欲坠,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军阀混战,军事力量进一步被削弱。可以说,蒙古贵族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已无力镇压各地的反抗,只能苟延残喘了。

鉴于当时的形势,朱元璋在平定张士诚以后,以主力部队北伐中原,同时派两支部队讨灭方国珍和陈友定。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由淮河进入河北,开始了夺取中原的北伐。

对于北伐,朱元璋十分重视,专门召集谋臣将领讨论方略。最后,朱元璋提出了谨慎从事、逐步推进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元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1朱元璋为北伐中原制定了战略,并戒谕将士保持军纪,同时发布了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民族斗争口号;为了争取北方人民的支持,檄文中保证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2《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3《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1《明太祖实录》卷二六。

犯”,对蒙古、色目人,也“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2。至此,北伐准备工作就绪了。

次年二月,北伐军平定了山东,接着分兵两路,水陆并进,夺取河南,先后攻克归德(今河南商丘)、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汴梁(今河南开封)、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四月,元梁王阿鲁温降,河南平。五月,冯国胜、康茂才等率军攻克了陕州(今河南陕县)、潼关,阻断了关陇地区李思齐武装集团与元朝的联系。至此,元大都已失去了屏障和外援,成了朱元璋囊中之物,指日可下了。

五月,朱元璋来到了汴梁,从容部署了攻克大都的战斗。闰七月,徐达、常遇春从汴梁挥师北上,经彰德(今河南安阳)、广平(今河北永年),攻克临清。不久,又攻克德州,下长芦、直沽。二十七日夜,攻克通州,迫近大都。元顺帝闻报大惊,次日夜仓皇逃往上都。八月初二日,北伐大军克复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朱元璋在北伐中原的进军途中,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日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京师,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其他文臣武将也授予不同官职。2《明太祖实录》卷二六。

第五节 北元的覆灭

元顺帝逃往上都后,于明洪武元年七月,又被赶出上都,逃往应昌(今辽宁克什克腾旗西达米诺尔附近)。洪武三年(1370)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兵分两路往征沙漠,明军取得了沙儿峪(今甘肃定西以北)和应昌两大战役的胜利,迫使元朝残余势力北撤。这时元顺帝已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奔和林旧都,蒙古尊号称必力克图可汗,仍奉“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元势力虽退居塞北,但对中原地区“犹有觊觎之志”1,企图重新入主中原,恢复元朝的统治。因此,为了解除蒙古贵族对北方的压力,统一大漠南北,明朝几次派兵北征。

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发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远征岭北,号为“清沙漠”。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直捣和林,李文忠领东路军经应昌赴岭北,冯胜西路军进兵甘肃。明军此次远征岭北,只有西路获胜,中路主力惨败,兵力大损。经过这一次战役,朱元璋也感到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就改变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此后十余年间,明朝与岭北的元廷,暂时处于对峙状态。在北方边境,明朝与蒙古虽仍有战争,但规模都不大。

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大举征讨盘踞在金山的纳哈出。纳哈出见明朝强兵压境,遂向蓝玉投降,部下诸将也相继降明。纳哈出降明后,北元失去了辽东兵力,意欲西迁。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蓝玉奉明太祖之命,率十万大军再入漠北,从大宁至庆州(今内蒙古林西)追击,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直捣元营,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西逃。行至土剌河畔,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部帅纷挈,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1。建文三年(1401),鬼力赤杀坤帖木儿,自称可汗,废北元国号,称鞑靼。蒙古分裂为三部势力,各自为政。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今在吉林、辽宁一带)为兀良哈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为瓦剌部,处于兀良哈部和瓦剌之间的是鞑靼部,它以和林为中心,活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1徐祯卿:《翦胜野闻》。

1《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