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痘疹精详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圖象

面部訣

一看天庭並太陽,二看唇口舌尖方,三看梁上梁下穴,四看喉吻定陰陽,五看諸陽觀氣色,六看周圍八卦方,仔細推尋依法斷,神仙妙道自非常。

天庭太陽若明朗,此痘縱變也無妨,二部痘瘡如慘暗,孩兒十個九個亡。

喉吻之中怕痘多,再加黑陷死來磨,飲食挫喉難下咽,七朝端的夢南柯。

舌尖一穴統心經,痘瘡紫黑令人驚,再加舌有黑疔見,此兒三日見閻君。

論部位

痘瘡初出紅點,先察部位,可知吉凶。蓋人之面部,左顴屬肝,木也;右顴屬肺,金也;天庭屬心,火也;地角屬腎,水也;準頭屬脾,土也。正額者,太陽脈之所會;唇頦者,陽明脈之所經;兩耳後邊,少陽脈之所過。痘為陽毒,故隨陽而先見之於面也。但陽明者,胃與大腸所經之地,故先於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元壽之間,先出者吉。若太陽者,水火交戰之處,少陽者,水火相併之沖,故其位先見者凶。其起漿收靨,亦皆如是。至於頭乃諸陽聚會之處,面為五臟精華之府,咽乃飲食之道路,喉為呼吸之要區,胸背為心肺所居之地,此五處最宜稀疏,切嫌稠密。蓋頭顱多者,謂之矇頭,則視聽廢而陽易絕;喉頸多者,謂之鎖項,則飲食艱而氣易衰;胸背多者,謂之瞞胸覆背,則臟易傷而神易失,是皆逆險之症,所以難治也。他如兩顴兩頤,亦要界地清而顆粒明,若成一片,如塗朱者,此肝熱盛而克脾,肺留毒而內壅,其後必來泄瀉,而至喘嗽痰鳴。惟有四肢雖多,亦不為凶。

五臟見症治法

痘疹之毒,發於五臟,故五臟皆見症,第取其尤者治之,庶毒不鬱於其臟,其臟乃不傷耳。如肝症甚,則用藥宜走肝經,肺症甚,則制方宜平肺腑,其餘止兼理之。試舉各經而條陳之。心屬火,火性上炎而為陽,故其位居於天庭、方廣之區,痘出而天庭稠密,則心經之毒甚無疑,法當清心而解毒,麥冬、連翹、黃連、硃砂,不可不用。且心為藏神之舍,譫語狂言,搖頭驚搐,皆心家之症,然虛實不可概論。如初發之時,多為實熱,其唇必紅,其舌有苔,目多上視,口必渴飲,此火燥而神昏亂也,宜以清解為主,然心與小腸相連,清心必須利水,小便利,心火自降,故車前、木通宜加也。若灌膿收靨之際,或有狂譫驚悸,此時定是心虛,治當補血寧心,凡歸、茸、遠、棗,在所必投。天庭為純陽,此處不可先收,若滿面未靨,而方廣先焦,則火烈心灰,此症斷然莫治;印堂若見黑點,則胸前舌上,定有疔傷,又不可不詳也。腎屬水,水性就下而為陰,故其位居於承漿、地角之地,痘出而唇下光明,知其液精充足,雖多亦可無虞;地角若形焦紫,則腎源將竭,痘瘡何以成膿?再或腰痛,則為腎敗無疑,雖治亦為難救,然不忍袖手旁觀,法只滋陰補血,方發之初,內服解毒養血之劑,翹、蒡、歸、芎、元枝、故、仲為佳,更以川甲、雄黃為引,外剖生雞,以敷腰痛,或亦能療。出齊其痘不振,用豬尾血與人參,加麝香少許。痘將有水,則純用內托補腎之藥,不可少緩。但承漿有黑點,陰中必有疔,此又不可不知也。若諸部未靨,而地角先收,則腎竭源枯,其死必矣。倘陰囊腫脹,則腎毒外泄,不至內攻,有生理也,見此且莫慌張,止宜力為托毒,收靨之後,再解膀胱之熱,以加味四苓散加翹、蒡,則其腫自退矣。肝屬木,而居左,左顴是其位也,兩頰紅,而左顴尤甚者,則肝熱甚可知,法當清肝化毒,且肝以藏血,血不榮活,皆由毒郁肝經,治宜松肝活血,故芍藥、丹皮、柴胡、生地必用,再加紅花、紫草、紫花地丁、生甘草等味自明。至痘生水泡,皆因肝盛剋土,至土不能制水,故使水不成膿,是削肝又為承漿之妙用也。且肝來剋土,又有瀉青之症,故健脾方中,加用芍藥,則肝斂而泄自安。況肝木又生心火,木盛而火愈炎,故驚風癲癇,雖出心經,心伐木而心火乃平。矧肝統筋膜,而司眼目,或手足牽引,目睛上吊,皆是肝經風熱,治此又必平肝。至於見症設方,又在良醫之妙用也。肺屬金,而居右,右顴是其位也。兩顴多,而右顴更密者,則肺金毒盛可知,但肺主皮毛,毒雖盛而藏亦淺,故兩顴報點,總無凶機。其見症也,多在咽疼咳嗽,治宜松肌解表,理氣寬胸,而桔梗、陳皮、芩、連、荊、防為可用,必痘盡出,而咳漸減,痘起脹而嗽已除,則毒不留於肺,庶可無虞。若治之不早,至起脹而嗽愈甚,則毒凝於肺,勢必不可成漿。至於聲啞,則肺氣將絕,其症亦云莫救。若寒戰固屬肺經,虛實又宜詳辨,六日以前寒戰,或熱盛唇紅,必是肺經熱甚,投以清金解表之藥,其症可以立除;七日以後寒戰,則肺寒當補,急施桂、附,必寒退而肺乃安。但肺宜清,不宜斂,斂則腠理不通,毒氣何由宣化?故未脹之時,五味、訶子,凡斂肺之藥,不可先嚐;若漿成之候,恐肺虛易中風寒,故炙耆諸品,須秘腠以固肺關,清補因時,始不至有誤也。脾屬土而居中,元壽是其位也,此間見點,百無一凶,但脾乃榮衛之樞,氣血賴其滋養,脾土堅強,則毒不下陷,且易成漿,脾胃若敗,則五臟立虛,毒氣須臾伏陷,變症必至內攻。然痘毒方出之時,毒攻胃管,雖吐亦非胃弱,即咬牙屬胃熱,而石膏、甘草,恐敗胃不敢多服。若或泄瀉毒奔騰,治以安脾利水兼解毒,四苓散得其宜。假如秘結脾燥,雖酒製大黃微利,然亦不可猛攻,恐傷肝土之元。若灌膿之後,純以健脾為主,但木能剋土,慮肝盛或致損脾,故健脾又要平肝,更念土雖剋水,然水壅而土亦崩,又宜疏通水道,水泄而脾乃寧,故止泄又當利水。止有升水之時,白朮、淮山莫用,恐土燥而水不升。將靨尤宜土旺,補脾自是良方,前後治之得法,用藥乃不差訛。

見點辨症賦

痘初見點,宜觀痘色榮枯。一來便覺粗肥,稀疏可必;見點如還瑣屑,稠密堪知。帶熱敷瘡,陸續出來,雖稠密猶可為救;一齊湧出,縱稀疏未必全生。細細白頭如麻子,乾枯便作內攻形;啾啾紅點如碎粟,焦萎定成憔悴勢。粗肥達頂似佳苗,點子不紅終白陷;皮薄頭尖如美種,茱萸紋起定空漿。肌嫩則皮薄嬌紅,黃瘦則痘成褐色。人黑皮粗,痘色必然慘暗,是故嬰兒之肌肉不同,不可一例而斷,只要綻突有神,不喜頰紅乾燥。色潤神清,見點如珠如粟;毛焦皮燥,敷瘡或紫或焦。雖然帶熱而出,亦恐密似針頭,維是陸續出來,尤忌形如蠶種,如麩如㾦,如疹如疥,根窠不立,腳地全無,犯此數端,皆云莫救。點出如同蚊咬,惡烈勝似蛇傷,一片紅若鋪氈,神醫也言不治。乍起閃如掣電,此症孰是能醫。未熱先敷數點,俗名報痘,若還熱久不敷,此症便作疔看。先發塊而後敷瘡,塊名痘母而必生;先敷瘡而後發塊,塊名鬼種而難痊。避痘避於隱僻,眼胞唇內定多凶;悶痘悶於要處,心胸舌喉皆不吉。順不畏多,逆嫌一點。冷疔先現,諸痘安敢張形;賊痘若生,諸痘豈能灌汁。辨症若得真詳,急宜剔破與燈燒。是以里症未平,痘雖出而毒猶在內,透肌發散,尤加解毒為良;便調人靜,身雖熱而毒已在表,補兼發散,仍以安表為先。設使內外症平,此候不須過治。再觀虛實審詳,清補何如。

見點認痘法

痘與蚊蚤所傷自異,亦與斑丹瘡疥不同。蓋蚊蚤所傷,雖有紅點,其紅必散,摸之而不礙手;斑丹乃浮游之火,亦不礙手;瘡疥乃肌肉之毒,雖或礙手,而皮必枯;惟痘毒從骨髓而出,又系精血所運,故方出之時,摸之自然礙手,而且潤滑,此痘所以異於凡瘡也。

見點用藥宜慎

見點用藥,與初發略同,但初發之藥,在發竅而兼解毒;見點之藥,宜解毒而佐升提。凡補滯辛熱之品,此時猶不敢妄投,故肉桂、附子、丁香、乾薑、炙耆、炙草、鹿茸、鹿血、白朮,茯苓、淮山、棗仁、遠志、熟地、藿香、砂仁、豆蔻、訶子、五味,一切溫滯之藥,此際切宜慎之。即用黃耆、甘草,亦用生而不用炙,芍藥用赤而不用白,地黃用生而不用熟,蓋慮其滯毒氣而助毒火,以貽禍於其後也。

見點順症

熱至四日,於耳、目、口、腮、元壽之處,先見數點者吉,或兩顴報點者亦吉,或面部未見而手足先見者尤吉,此標縱肝肺脾經來也。蓋手足元壽見者,是脾經發痘,必主稀少,百無一凶。兩顴來者,是肝肺二經,發痘雖多少不同,究皆可治,是以俱為順症。報點之痘頭頂圓淨,皮又粗老,堅硬結實,摸之礙手,此元氣旺而毒氣少也。痘作三四次出,到五日後,方才出齊,頭面頸項胸背,俱稀疏者吉。蓋頭乃諸陽所聚,面為五臟之府,兩處若稀,則五臟不留毒氣,諸陽悉得上升,且頸項疏朗,則扼要之區不截,胸背不密,則周身之血皆榮,所以云吉,縱四肢稠密,亦是無妨。痘初出,即紅活潤澤,光明可愛,腳有紅暈,而不散漫,痘與肉色,紅白分明者吉。痘見點後,潮熱漸減,雜症漸退,飲食漸進,吐瀉皆止,至五六日後,痘齊熱退,雜症全無,飲食如常,精神清爽者吉。以上數條固為順症,然亦要謹風寒,節飲食,避厭穢,慎起居,葷酒不可多與,藥餌不可妄投,倘或不慎,致使輕變重,而順變逆,不亦深可惜乎。一痘出,潮熱方退,不可驟投辛熱,蓋火焰雖息,而餘燼猶存,一遇燥烈,其火復炎,煩躁譫狂之症,不旋踵而至矣。一見點之後毒之輕者,其熱即退,毒之重者,必至五六日上出齊,其熱方退,其痘若好,且無他症,雖熱無妨,不可妄用寒涼以退熱,恐後難於起脹也。一痘方出,而手足冷者,不要驚慌,蓋陽氣上達以送毒,未及下行手足也,必五六日上,痘將出齊,乃溫耳。一痘未出齊,其兒不食,此胃中有熱,故不食也,不可認為胃弱,而投暖胃之藥,滯其毒氣以貽異日之患。

見點險症

痘已見形,而煩渴便閉,身猶壯熱,則毒氣不能盡透,且痘出稠密,顆粒黏連不分,痘色近紫,而黯滯不潤澤,痘雖稀疏,而淡白不紅活,猶復飲食少進,精神倦怠,雖曰可治,抑亦險矣。

見痘逆症

初熱一日即出者凶,一齊湧出者死。

痘於天庭、方廣、印堂、承漿先見點,稠密慘暗,唇紅目赤,色白痰鳴者,不治。

痘密如蠶種,或如釜中滾沸,而無縫者,不治。

痘出不起頂,形如燈燒湯泡者,不治。

痘出如蚊咬者,不治。

痘出即白,與肉色無異,不轉紅潤者,不治。

痘出即紫黑乾枯,如干疥瘡者,不治。

痘出即陷,頂中有黑點如針眼者,不治。

痘出即含水珠,皮薄易破者,不治。

痘出煩躁不寧,腰腹痛甚,口臭氣粗,痘色紫黑者,死。

痘出狂言見鬼,好飲冷水,點從腰上先出者,不治。

痘出不似痘形,滿面血點,如噴丹砂者,死。

痘出或青或黑如痣,或肌肉有成片青黑者,死。

痘出而舌卷囊縮者,死。

痘出渾身發紫泡,刺出黑血者,死。

痘出吐瀉不止,蛔從口鼻大便滾滾出者,不治。

痘出即有紫黑之點,大如綠豆,現於兩腋及腹上者,不過三日,遍身之痘俱紫黑而死。

痘出即發無名腫毒,此毒氣不能泄之於瘡,故發此腫也,不治。

痘出稠密,嘴唇崩裂,胃爛發癍者,不治。

痘出斜視若有,正視則無,面如橘皮者,不治。

痘已出後,熱一遍,復出一遍者,凶。

見點治法

應出不出

應出不出症有四,表用蘇解里導滯,元虛益氣保元湯,平和解穢是妙劑。

久吾聶氏曰:自有方書以來,治痘之家,其人不止數百,精於此者,亦有數十人,著書立說,流傳天下。然皆詳於已出之後,略於末出之先,深言出速稠密之危,不言留中不出之禍。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內寇也。出速而稠密者,外攻也;留中而不出者,內攻也,內寇與外寇勢孰急?內攻與外攻禍孰烈?故痘已出而死者,多在旬日之外;痘不出而死者,必在六日之內,徒知御外寇,而不知逐內寇,自古以來,諸賢之為計疏矣,然其失安在?惟在痘未出,急於解毒,而緩於逐毒也。不知未出之時,毒不可解,但當仍汲逐之出外也。予深悟此理,而明鑑其失,故長顧遠慮,為未出以前諸症設法,分晰虛實寒熱以施治。實熱者,宣發其壅滯,以逐毒出外;虛寒者,補助其氣血,以逐毒出外。至於急用寒熱逐毒內攻等弊,則諄諄致戒,一以救前人之失,一以開後學之迷,雖岐黃復起,不易吾言矣。

釋,痘出不快,其症不同,最宜分別。有發熱三四日,皮下之點不甚紅潤,其人聲重鼻塞,咳嗽惡寒,迷悶不寧,膚起雞皮者,是為風邪所閉,腠理不開,故不能出也;或從前失於表解,身無微汗,故有此症,以蘇解散主之,若皮下之點紅紫,其人唇紅舌苔,臍下腹痛,煩悶咬牙,目赤口臭者,是毒氣壅盛,滯於氣道,故不能出也,解毒導滯湯主之。如更身熱,大便閉,加熟大黃微利之。若皮下之點不甚紅潤,唇淡倦臥,飲食減少,二便清利,目閉無魂者,此元氣虛弱,不能送毒,故不出也,急用補中益氣,或溫中益氣,或保元湯以托之。或因邪穢所觸,隱伏而出不快,平塌而頂不起,其痘必作癢,宜用平和湯解之,外燒小紅棗、蒼朮,或沉香、檀香、藿香,以避其氣,仍看痘色暈腳,伏則宣之,陷則補之。

蘇解散 見卷二寒熱並作門。

解毒導滯湯

方歌:解毒導滯升防芎,柴甲楂蟬牛子同,芩連翹桔麥冬草,枳殼前胡陳皮從。

錄方:紫草(研末) 麥冬(各一錢,去心) 山楂(去核) 牛蒡(各八分,炒研) 防風 川芎 桔梗 前胡(各七分) 甲珠 連翹 枳殼(六分) 陳皮(六分) 升麻(五分)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 薑蔥(引)

同煎熱服。

補中益氣湯

方歌:補中益氣升柴陳,參歸耆朮甘草平,無參官桂須加入,鹿茸嫩者用之靈。

錄方:黃耆 白朮(土炒) 當歸(各一錢,酒洗) 柴胡(七分) 陳皮(六分) 升麻 人參 甘草(各三分) 官桂(八分) 鹿茸(錢半)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同煎熱服。

溫中益氣湯

方歌:溫中益氣用生耆,參朮歸身官桂宜,白芷防芎楂肉草,木香應與白苓陪。

錄方:白朮(一錢,土炒) 黃耆(生) 山楂(去核) 茯苓(各八分) 香白芷 當歸(酒洗) 川芎 防風(各七分) 人參(五分) 廣木香 甘草(各三分,炙) 官桂(二分)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去核)

同煎服。

平和湯

方歌:穢氣相沖不可當,教君急用平和湯,參耆歸芍蘇防芷,桂桔沉檀乳藿香。

錄方:黃耆(一錢,生) 防風 白芷(各七分) 當歸(酒洗) 茅桔梗 蘇葉(各六分) 白芍(五分) 人參(三分) 官桂 沉香 檀香 乳香 藿香(各二分)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印堂承漿廣額嘴角鼻孔見點

曉星報點非為吉,鎖口欄門總不宜,更有承漿廣額地,點來烙去豈容遲。

釋:諸痘末出,獨於印堂先見一顆者,名曉星報點,此痘能閉諸毒,急宜以燈烙之,但小兒畏燈,必然躲閃,須用銅錢一個,印於痘上,令痘從錢眼暴出,然後烙之,乃不差誤。又承漿、廣額,先見數點,此心腎之苗必凶,又恐為瞰報之賊標,俱速以燈烙之,或用銀針剔破,吮去惡血,旋用拔疔散敷之,亦可,此標一除,能減無許之痘。又嘴角有痘曰鎖口,鼻孔邊痘曰欄門,喉窩之痘主咽痛,心窩之痘主煩悶,耳後窩中、頸項窩間有痘,皆不吉,且痘出不拘何處,但有獨大異常者,非賊痘即痘疔也,俱速宜去之。

拔疔散

明雄黃不拘多少,研細末,又將滾白水泡綿胭脂,取濃汁調點疔頭上。

一齊湧出

毒火迅烈一齊出,良工至此亦慌忙,調元化毒加減用,勸君急急莫觀望。

釋:身熱一二日即出痘,先發於天庭、司空、印堂等處,或一齊湧出,稠密難堪,痘又形焦色紫,此蓋毒火猛烈,而氣血凝滯,亦不能收束毒火,以致毒火肆行,此症實難救一,急宜活血解毒,宜用調元化毒湯看症加減,莫執成方。

調元化毒湯

方歌:調元化毒參耆芍,紅紫牛蟬荊芥耆,歸地前通楂肉翹,芩連草桔防風度。

錄方:前胡(錢半) 黃耆(生) 生地 山楂(各一錢,去核) 川當歸(八分) 白芍(酒炒) 牛蒡(炒研) 荊芥 木通 防風 連翹(各七分,去心) 桔梗(六分) 紫草(研末) 黃芩(各五分) 人參 紅花(酒炒)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生) 淨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咳嗽,加陳皮,花粉;腹痛,去參、耆,加炒枳殼;大便久秘,去參、耆,加酒蒸大黃微利之;若氣血與毒火俱旺,歸、芍減三之一,仍去參、耆,加小芎清之。

壯熱

痘方見點熱宜減,大熱煩悶毒纏綿,清解散花仍壯熱,解毒湯須日數煎。

釋:痘一見點,則毒氣將達皮膚,此時熱宜漸退,諸症亦當漸平。若熱不少減,宜用清解丸,次服散花丸。倘猶大熱蒸蒸,悶亂不寧,其毒必重,其痘必多,急以解毒湯治之,一日須二三服。此際速為解毒,痘或可減,使怠忽視之,則鋪氈蠶種,紫黑乾枯之弊至矣。若四五日內,正宜解毒,乃宜清不清,遲延數日,痘成焦紫,而又不敢用涼,悔之將何及乎?

清解丸

錄方:麥冬(八錢,去心) 連翹(去心) 牛蒡(炒研) 黃連(酒炒) 枳殼(各七錢) 荊芥 防風 淮通 前胡(各五錢) 紫草茸 桔梗 蟬蛻 川芎 升麻 元參 人中黃 黃芩(各四錢,酒炒)

共合為細末,米糊為丸,如龍眼核大,青黛為衣。量兒大小,與症之輕重與服。

散花丸

錄方:防風 楂肉 當歸 紫花地丁(各八錢) 山慈菇 牛蒡(各七錢,炒研) 荊芥 前胡 青皮 赤芍(各五錢) 蟬蛻 紅花 茯神 通草(各二錢) 人中黃(三錢)

上方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龍眼核大,青黛為衣。怯弱者,以生耆煎水為引。

解毒湯 見卷二煩躁門。

驚搐

痘將見點忽驚搐,細察外症分所屬,毒氣壅盛或風邪,元氣虛弱須詳燭。

驚搐之症,多由心經,有目睛直視上不能言者;有身若反弓,手足僵直者;有目翻白而雙手擎拳者;或牙關緊閉,或口出白涎,或舌頻出入,名蛇舌風;或大叫如鴉聲而即死者,名烏鴉風;或嘴歪頭搐者,名黃揭風:或十指擎揸者,名鸚爪風,此皆毒從心經過,故有是症,必痘出而驚乃定。但隨搐而隨醒者吉,搐醒而有汗者亦吉,蓋邪從汗解,痘必出稀,搐定而精神清爽,面不青藍者吉。若面色青藍,形神昏暗,醒後目閉無魂,不思飲食,反潮熱大作者,是惡候也,其痘必稠密,而難治矣。昔人謂末痘先搐,皆為順症,豈盡然乎?遇此之症,為父母者,切莫驚慌,止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郁其氣,則立斃矣。為醫者不可作急驚施治,峻用寒涼之藥,倘誤用寒涼冰其毒氣,不得發越,其兒必斃矣。可不慎乎?

釋:發熱二三日,痘末見點,及將見點時,忽然驚搐大作,不可驚惶失措,惟詳審虛實寒熱以用藥。有毒氣壅盛於內,不能驟發於外而驚搐者,必痘影紅紫,氣粗身熱,面赤唇紫,聲音響亮,脈沉而數,宜用清解散以宣之。有為風邪所束,痘毒鬱滯而不得出,以致驚搐者,其形色多同前,但聲重鼻塞,或流清涕,脈浮而數,宜用蘇解散以發之。有元氣虛弱,送毒不出而發驚搐者,必痘影淡白,唇淡面青,氣緩神倦,脈沉細遲緩,宜溫中益氣湯以托之。前症分辨明白,用藥合宜,一劑之後,痘出而驚搐立止,不可用驅痰峻攻之藥,巴豆、芒硝、蜈蚣、全蠍之屬。世人不明驚搐之由,不極力托苗,而專作急驚治,誤人多矣。

清解散

方歌:清解荊防升葛通,芩連甘桔茸川芎,前胡蟬蛻蒡翹共,楂肉生薑引有功。

錄方:前胡(一錢) 乾葛 山楂(各八分,去核) 防風 荊芥 川芎 連翹 木通 牛蒡(各七分,炒研) 桔梗(六分) 紫草(研末) 升麻 黃芩(各五分,酒炒)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甘草(三分,生) 黃連(二分,酒炒) 生薑(三片)

同煎溫服。

蘇解散 方見卷內應出不出門。

溫中益氣湯 方見卷內應出不出門。

詳定燈火穴法

驚搐之症,有用藥而搐不止者,又或牙關咬緊,藥不能進,急以燈芯蘸油燃灼,按各穴焠之。兩手曲池各一穴;兩手虎口各一穴;兩腳三里各一穴;三里在兩腳直下,外臁在膝骨之下,正臁之外,以腳之脛骨而通算之,約有一尺長,則上三寸之下也,言三里者,謂此穴去膝蓋最近也,按之正臁骨之外,去臁不遠,陷肉處即穴也;兩腳鞋帶各一穴,在兩腳直下,與腳背交接,屈曲之處,世人繫鞋帶之所,故俗名鞋帶穴,按之骨縫中空有穴,兩腳大指與次指相近之椏處,俗名腳虎口穴。男從左手曲池起,以燈火焠之,隨焠左虎口,又右手曲池,又隨焠右手虎口,又隨焠左腳三里,又隨焠左腳鞋帶,又隨焠左腳虎口,又隨焠右腳三里,又隨焠右腳鞋帶,又隨焠右腳虎口,男從左上焠下,女從右上焠下,切不可從下焠上。左右上下,共止十穴,每一穴,止用燈心焠一下,不可多焠。凡用燈芯宜用大白燈芯一莖,長不過三四寸,蘸香油潤之。又將各穴掐定,用墨筆點真,然後燃灼燈心,按穴焠之,聽燈上有爆聲上吉。次第如法焠之,抱定睡一個時辰,痘苗出現,驚搐自止。依此治之,百發百中。若煩躁昏悶,不省人事者,則不可救矣。總之用清解散、蘇解散、溫中益氣湯三方,分門別症,可謂詳矣。若毒火壅盛於內,大便結燥,又用敗毒和中散,加羌活、蘇葉、白芷各五分,熟大黃一錢二分,以下之。倘或元氣虛弱又兼大吐大瀉,必於溫中益氣湯內倍加參、耆、朮、苓,以壯脾元,痘出而驚搐自定,燈火切不可用,蓋火能劫其有餘,不能治其不足,慎之慎之。

中風

痘出傳風眼直斜,牙關緊閉襲風邪,此時勿用驅風藥,白附姜煎汁當茶。

釋:痘症出時,忽然中風,眼目直視,牙關緊閉者,不可用驅風峻藥,急宜姜附湯,濃煎灌下,令出微汗即愈。

姜附湯

錄方:白附子(三錢) 老生薑(二錢)

濃煎灌下,汗出即愈。

腹痛

痘出腹痛有三般,痛而發厥蟬末安,芍藥防風療煩躁,秘結又須化毒丹。

釋:痘出腹痛,其症不一,有痛而發厥,痘出不快者,有煩躁叫痛者,有大便秘結而痛者。發厥者,用蟬蛻去翅足為末,每服一錢,痘出自定;煩躁者,用芍藥防風湯;秘結者,用大黃化毒湯。

芍藥防風湯

錄方:白芍 防風 陳皮 升麻 桔梗 川芎 厚朴 枳實 牛子

大黃化毒湯

錄方:大黃 厚朴 白芍 陳皮

煩躁

毒火猖狂神不靜,故令煩躁異尋常,此時用藥無奇巧,總宜涼血解毒湯。

釋:痘出煩躁,由毒火大盛,而神不能清,以涼血解毒湯治之。

涼血解毒湯

錄方:當歸 生地 紫草 丹皮 紅花 香白芷 連翹 桔梗 黃連 甘草 燈心(引)

水煎服。

痘出稠密毒方盛,那堪臟腑受煎熬,檢方難得清涼散,惟有涼血解毒高。

釋:痘出稠密,毒火方盛,而津液內傷,故煩渴生焉,亦以涼血解毒湯治之。

嘔吐

火邪犯胃氣上騰,幾回嘔吐禁不能,梔連二陳真妙劑,良醫識此已折肱。

釋:痘初出而嘔吐者,乃火邪犯胃,毒氣上騰,故也,以梔連二陳湯治之。

梔連二陳湯 見卷二乾嘔門。

泄瀉

痘出時瀉毒因解,瀉堪則虞失其常,此際豈容輕補澀,斟酌惟宜柴苓湯。

釋:痘初出而泄瀉,則火熱由瀉而解,瀉故非所忌也,但瀉甚則使傳化失其常耳,然亦不敢遽用補澀之藥,以柴苓湯治之。

柴苓湯

錄方:赤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黃芩 半夏 柴胡 甘草

引用生薑、燈心,水煎服。

秘結

人身二便若江河,稍不通流壅遏多,四順飲治大便秘,八正散調小便多。

釋:人身之有二便,猶天地之有江河也,江河不可壅塞,而二便不可不通,若秘結,則腸胃壅而毒邪必內滯矣,治宜清火解毒,而便自行。痘初出,大便秘者,四順清涼飲主之;小便秘者,八正散主之。若至成漿時,切勿輕用,恐脾胃有損,則泄瀉陷伏,不旋踵而至矣。

四順清涼飲

錄方:白芍 當歸 甘草 大黃

水煎服。

八正散

錄方:車前 木通 滑石 扁蓄 瞿麥 梔子仁 大黃 甘草

引用燈心,水煎服。

痘標才見兩三顆,爬搔渾身瘙癢多,此是火邪留腠理,急清風火症應瘥。

釋:痘初出時,遍身作癢,此火邪留於肌肉皮膚之間,不能即出故耳,宜瀉心肝火邪,其癢自除,以清風去火化毒湯升散之。

清風去火化毒湯

錄方:防風 升麻 白芍 桂枝 荊芥 粉干 牛蒡 淡竹葉(為引)

水煎服。

咽痛

痘出咽疼不治咽,內托方中倍桔梗,痛甚內服鼠黏子,吹用一聖散最稔。

釋:痘初出,咽痛不專治咽,惟於托痘方中,倍加桔梗而已。若痛甚,宜鼠黏子湯,外用一聖散吹之。

鼠黏子湯

錄方:鼠黏子(炒研) 射干 桔梗 連翹 甘草(生)

水煎,入竹瀝和服。

一聖散

苦參不拘多少,切片焙乾研為細末,每用一二分吹之,甚效。

口穢

口中腥臭氣沖沖,邪毒炎蒸肺患癰,瀉火清金須急用,遲延七日禍相從。

釋:痘出而口中之氣,腥臭沖人,此肺中邪火,熬煎炎燥,故令腥臭出於口也,急與清金瀉火湯解之。倘淹延不治,至七日而死矣。

清金瀉火湯

錄方:知母 生地 黃芩 石膏 桔梗 黑梔仁 麥冬 木通 花粉 紫菀 甘草 鮮桑葉(七片為引)

水煎,竹瀝兌服。

舌瘡

熱留心竅形於舌,治法無奇只清熱,犀角清上內治飲,搽用赴筵真妙訣。

釋:痘毒留於心經,必形於舌,舌乃心之苗也,故或赤或紫,或黑或腫,或舒舌弄舌,皆熱留於心使然也,故以清熱為主,以加味犀角治之。至於口舌生瘡,若不急治,必至糜爛腐臭,變為惡候,宜內服清上飲,外以赴筵散搽之。

加味犀角湯

方歌:加味犀角湯,牛桔甘荊防,升麥連梔石,犀角鎊可嘗。

錄方:牛蒡(炒研) 麥冬(各一錢,去心) 防風 桔梗(各八分) 荊芥(七分) 梔子(炒) 石膏(各六分,煅) 黃連(酒炒) 升麻 甘草(各三分,生)

水煎服。

清上飲

方歌:口舌生瘡名熱毒,細察痘苗分所屬,清上荷防草麥牛,芩連花葛桔翹遂。

錄方:麥冬(一錢半,去心) 粉葛(一錢) 花粉(八分) 薄荷 防風 牛蒡(炒研) 黃芩(酒炒) 連翹(各七分,去心) 桔梗(六分)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生) 生薑(一片)

同煎服。

赴筵散

錄方:黃柏(五錢) 薄荷(二錢)

共為細末,入青黛一分,和勻。搽之。

寒戰咬牙

肺有實熱因寒戰,胃有實熱則咬牙,見點治法殊初熱,四物湯中酌量加。

釋:痘見點後,實熱凝於肺胃,而寒戰咬牙,不可以初熱時治法治也,宜加味四物湯主之。

加味四物湯

錄方:當歸 生地 川芎 赤芍 連翹(去心) 木通 麥冬(去心) 石膏(煅) 黃連(姜炒)

水煎服。

七暈

痘有七暈殊名色,老紅紅紫乾枯別,淡紅淡白氣血虛,鋪紅焦紅火毒烈。

釋:痘出而根腳有暈,其名有七:老紅也,紅紫也,紅紫乾枯也,淡紅也,淡白也,鋪紅也,焦紅也,其中有順險逆之分焉。苟不辨之於早,未有不悔之於後者,業是科者其慎之。

老紅紅紫

痘色老紅症順吉,深紅帶紫亦堪惜,急用和中散為主,清毒活血宜繼入。

釋:老紅者,暈色紅而老,不嬌妖也,不閃爍也,不乍紅而乍淡也,亦不帶紫也,此老紅之暈,必發熱三日始見點,身體平和,飲食如常,二便皆調,精神清爽,此順症也;紅紫者,痘色深紅而帶紫也,必發熱二日,即見痘苗,身必熱蒸煩躁,當以敗毒和中散主之,看其出齊,即用清毒活血湯,催其長漿,漿足亦歸於順。

敗毒和中散 見二卷初熱門。

清毒活血湯

方歌:清毒活血紫參耆,牛子當前白芍宜,生地芩連翹桔草,山楂姜引木通提。

錄方:黃耆(錢半) 前胡 生地 山楂(各一錢,去核) 當歸(八分) 紫草茸(研末) 牛蒡(炒研) 淮木通 連翹(各七分,去心) 桔梗(六分) 人參 白芍 黃芩(各五分,酒炒) 甘草(生) 黃連(各二分,酒炒) 生薑(一片)

同煎服。煩渴者,去參、耆,加麥冬一錢五分,花粉七分。

紅紫乾枯

痘色紅紫並乾枯,此為逆症勢堪虞,毒火內盛宜急下,依然如故費工夫。

釋:紅紫乾枯者,初見痘苗,暈腳即紅紫乾枯,必發熱一日即見點,痘必稠密,熱必壯盛,煩躁昏沉,唇焦口渴,大便結燥,小便短澀黃赤,此毒火內盛,急宜下之,以清毒火,仍宜用敗毒和中散,加熟大黃以利之,毒火必從此少減。看其出齊,即以清毒活血湯,催其長漿。若根腳紅活,痘漿泛起,此尚可救。若仍復乾枯,不見起長,不見泛漿,加之諸症如故,則必不可救矣。

焦紅

痘初見點頂先焦,更加根腳紅紫饒,和中散倍芩連紫,稍減清毒活血調。

釋:焦紅者,初見痘黃,頂乃先焦,根腳紅紫有芒角,不見滋潤圓活,此乃毒火內盛,急用敗毒和中散,倍加芩、連、紫草茸以托之。倘或壯熱少減,神氣稍清,能食,不甚煩躁,急以清毒活血湯,催其長漿,漿足仍可歸順,此在人神而明之也。

鋪紅

氣不統血因毒盛,散漫皮膚名鋪紅,神清能食猶可治,調元化毒妙無窮。

釋:鋪紅者,初見痘苗,通身皮肉盡紅,故名曰鋪紅,良由毒火內盛,氣不能統血,散漫於皮膚之間也。若神清能食,痘稀疏者可治。遇此等症,用調元化毒湯,倍參耆以補其氣,藉紫草、芩、連以清其毒,庶氣充血聚,可挽逆歸順耳。若人事昏沉,則不可救矣。

調元化毒湯 見本卷一齊湧出門。

淡紅

痘出何為暈淡紅,氣血虛弱故不同,和中加減煩熱用,催漿內托參歸茸。

釋:淡紅者,暈腳四圍淡紅,有嬌妖之色,以紙捻照之,若有紅色,若紅色不定,將來必變淡白色,此乃氣血俱虛。見點之時,見此暈腳,寒涼切不可用,或身不退熱,微有煩躁,宜用敗毒和中散,去芩、連、紫草茸,加羌活、蘇葉、白芷,以托其苗,俟其出齊,以千金內托散,催其長漿,漿足仍歸於順。若先誤用寒涼,暈轉淡白,急用參歸鹿茸湯以救之,緩則成灰陷矣。

千金內托散

方歌:千金同托十二味,歸芍參耆防芷桂,木香甘草及川芎,厚朴山楂姜酒是。

錄方:黃耆(二錢五分,蜜炙) 當歸(酒洗) 山楂(各一錢,去核) 川芎 防風 白芷 厚朴(各七分,炒) 人參 白芍(各五分) 木香 官桂 甘草(各三分,炙) 生薑(一片) 龍眼肉(三個)

同煎,入好酒和服,隨症加減,法同參歸鹿茸湯。

參歸鹿茸湯

方歌:參歸鹿茸用三錢,蜜炙黃耆貴嫩綿,甘草炮來姜一片,福元好酒服安然。

錄方:黃耆(五錢,蜜炙) 人參 鹿茸(各三錢,酒塗炙) 當歸(一錢,酒洗) 甘草(五分,炙) 姜(一片) 龍眼肉(三個)

同煎,入好酒一杯溫服。

如困倦手足冷,飲食少者,加廣木香、公丁香、官桂、砂仁;如漿不足而寒戰咬牙者,加熟附子;如大便溏瀉,膿漿難成,加白朮、白芍、茯苓、木香、丁香、肉桂、豆蔻、訶子。

淡白

痘形淡白虛弱極,寒涼一滴不可嘗,加味參蘇初托痘,千金鹿茸後催漿。

釋:淡白者,痘之根腳,四圍無一絲紅色,止有淡白之點,亦不見其有暈也,蓋由氣血虛極或出此痘。初見此症,宜用加味參蘇飲以托之;俟其出齊,即用千金內托散,催其長漿;漿或未足,即用參歸鹿茸湯灌之,今日不足,來日再催,亦可轉逆為順矣。

加味參蘇飲 見卷二初熱門。

夾斑丹疹癮

赤點紛紛號夾斑,如雲突起又名丹,碎碎紛紛名夾疹,癮癮皮膚更須參。

釋:正痘方出之時,有夾斑夾丹,夾疹夾癮而出者,不可不辨。有紅赤小點,雜於痘苗空處,初無頭粒,不見高聳,多隨出而隨沒,謂之夾斑,此皮膚素受寒也,用黑參升麻湯治之,以黑參為君。有遍身紅赤成片,如雲頭突起,謂之夾丹,此皮膚火毒也,治當用解毒湯,加黑參為君。有遍身通紅,碎碎紛紛,形如麻疹,謂之夾疹,亦用黑參升麻湯,加桔梗、黃芩,宣托其疹,正痘自然依期出透而起發。又有紅點隱於皮膚之內,而不見者,謂之夾癮,亦以黑參升麻湯治之。四者皆浮游之火,散於皮膚,用清解丸,多加黑參,立愈。

黑參升麻湯

錄方:黑參(一錢) 防風 荊芥 牛蒡(各七分,炒研) 升麻(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溫服。

解毒湯 見卷二煩躁門。

清解丸 見卷內熱門。

夾水痘

水痘雖同正痘形,易於起水且無膿,收結當先痂疤少,術家莫藉此為功。

釋:水痘者,兒在胞中,其母飲食之毒,或成胎而再交之火也,其毒不藏臟腑,所以不致傷生,依然潮熱起水,形與正痘無異,但易於起水,而不灌膿,易於收結,而少痂疤耳。或先正痘而出,或與正痘並出,正痘若好,此不必慮。術家遇此,則謂吾能去惡痘而復出好痘,可笑也。

小痘

小痘原與大痘殊,形赤故名即相符,毒稀自爾尖圓好,易齊易靨復何虞。

釋:痘之大者,俗謂大痘,小痘名赤痘,蓋以形而名也。赤痘雖不甚起脹,而尖圓可愛,此乃毒稀之症,故易齊易靨,不如常期,亦無恙也。

疔痘

紫黑堅硬形獨大,先出先長即是疔,能閉痘毒須急治,敷用膏散刺用針。

釋:痘之有疔,毒氣凝結而成也。痘未出,疔先出,痘未長,疔先長,其色紫黑,其形堅硬,根腳獨大,卻無紅暈,五臟各有所見。心疔色赤,起於顴阜、胸乳之處;肝疔色紫,起於左太陽,左脅、眼胞,兩臀阜之處;脾疔色先黃後黑,起於腮頰、中庭、口角、肚腹、手足之處;肺疔色先灰後黑,起於右太陽,右脅、頸項、喉實之處;腎疔色黑,起於地閣、後頸、耳窖、背俞、腰脊、陽莖之處。凡疔能閉痘毒,未齊有疔,則諸毒不能出現;既齊有疔,則諸痘不能起脹;行漿時有疔,則諸痘必致倒陷,其為禍可勝言哉。故初出之時,見有紫黑獨大之點,恐其成疔,即宜以銀針刺破,吸盡黑血,然後以拔疔散敷其瘡口,或用四聖膏貼之,或用三豆湯洗之,俱可;次日再看,若再硬脹,仍然刺破,以前藥敷塗,必轉紅活,方可歇手;若針挑不動,手捻有核,則成疔矣,須用針從四面刳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疔,有半寸許長,拔去其疔,仍以前藥敷滿瘡口,乃可無虞。又手足四肢有痘,慘暗堅硬而甚痛,或外無痘,而內有核作痛者,亦痘疔也,宜以艾火灸之即愈,或以燈火烙之亦效,若不急治,則其疔深陷,穿筋透髓,而爛見骨,甚可畏也。又天庭有黑點,心窩舌上必有疔;地閣有黑點,陰囊必有疔;兩顴有黑點,兩腋必有疔;準頭有黑點,四肢必有疔,此觀顯可知其隱,又不可不詳也。凡用針挑痘疔時,以二指拿針,平平入痘,撥斷疔中筋絡,眾痘即發,但挑時輕重徐疾之間,貴乎得宜,不可挑破頂,亦不可重入傷肌,治者宜詳識之。

拔疔散 見卷內印堂見點門。

四聖膏

錄方:綠豆 豌豆(各四十九粒,俱燒灰存性) 珍珠(煅) 頭髮(各一分,燒灰)

共為細末。以綿胭脂水調和成膏,將銀針撥開瘡頭,然後塗之。

三豆湯

錄方:黑豆 綠豆 赤小豆(各一合)

研爛為末。用醋研濃漿,時時以鵝翎掃之。

賊痘

賊痘顆粒大甚速,形雖起脹按之虛,閉毒與疔相上下,火攻針刺治無殊。

釋:賊痘者,較之眾痘,彼之顆粒獨大,初出便如綠豆,過一日大如黃豆,再過一日大如龍眼,其大又甚速也。此痘根窠與頂全無血色,形雖起脹,而按之虛軟,或微含水漿而中有黑色,後必帶累眾痘,不得依期長漿,名之為賊是此故耳。疔痘外形固大,根腳微腫;賊痘外形雖大,根腳不腫,以此分別。又有一種於將熱之時,或初熱一二日間,即於天庭、太陽見標數點,大如赤豆,光亮好看,過一二日即收沒者,猶之賊欲攻城陷地,先命一二細作,探其虛實,故名賊標,此標既沒,隨即大熱攻作,遍身之痘,必如鋪氈蠶種,不可救療,甚可畏也。凡見此症,急用銀針刺破,去其惡血,以拔疔散敷其口,或以燈芯蘸清油,當賊痘頂上焠之,其毒即化。然一二顆可依此焠之,倘賊痘出多,燈火恐其難受,可用拔疔散搽之。若焠之不退,搽之不效,諸痘必難成漿,則不可救矣。

出而覆沒

痘出何覆沒,氣血原兩虧,千金內托散,調服豈容遲。

釋:痘出而熱不退,痘頂不起,根窠不紅,若隱若見,出而覆沒者,此氣血兩虧,不能盡發其毒也。若不急治,則毒陷內攻,須臾告變矣。宜速用千金內托散,以托毒外出,而後乃能起脹。

千金內托散 見卷內七暈門。

痘如肉色

痘色如肉色,血虛氣亦虛,保元與歸鹿,活血自有餘。

釋:痘出雖稀,而根窠絕無紅暈,與肉色無異者,此血虛而氣亦不甚振也,以加味保元湯,與歸鹿活血湯治之。

加味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紅花 紫草茸 肉桂 防風

歸鹿活血湯

錄方:當歸 鹿茸 人參 黃耆 川芎 白芍藥

手足厥冷

痘出腳厥冷,痘白是陰寒,異攻散可服,先用回生丹。

釋:痘出身涼,手足厥冷,其痘色更見灰白,且泄瀉不食,乃寒厥也,速用起死回生丹,與異攻散救之。

起死回生丹

錄方:丁香(十粒) 乾薑(一錢)

水煎熱服,被蓋片時,令脾胃溫暖,痘自紅活矣。

異功散

錄方:人參 白朮 當歸 茯苓 陳皮 川厚朴 半夏 木香 丁香 肉豆蔻 肉桂 甘草 訶子肉 生薑 大棗(引)

痘瘡入眼

痘瘡未入目,黃柏膏保安,已入胭脂水,調點清肝丸。

釋:痘瘡之毒,第一防眼,所以古人用護眼之法,先以黃柏膏塗之。若已入目,用清肝丸磨水,蒸出藥性,以胭脂米研爛入藥水中,頻頻點入,毒散痘收,自不傷目,或獨用胭脂水點入亦可。

黃柏膏

錄方:黃柏(一兩) 甘草(二兩)

共為細末。用新綠豆五合,新汲水三碗,浸豆一晝夜,去豆,入紅花一兩煮之,其水約減二盞,去紅花,入二藥末,慢火熬成膏,每用敷眼胞上下,厚塗之,則痘瘡不入眼矣。

清肝丸

錄方:白芍 膽草(各一兩) 防風 荊芥 薄荷(各五錢) 菊花 蒺藜 連翹 黃芩 辰砂(各四錢)

合末作丸,辰砂為衣。上方清肝退熱,除眼中翳膜,凡眼中有痘,紅腫不開者,用飯後服,再將此丸磨研,淨水濃煎,以渣敷眼胞。又用胭脂抖汁,入藥水,時時點入眼,則痘毒不能傷眼矣。

逆症

痘瘡磊落不須防,叢聚相黏定見傷,蠶殼蛇皮生不久,蚤斑蚊跡禍難量。

釋:痘瘡初出,須看相去遠近,若相去三五寸一粒者,輕症也;一二寸者頗密,如二三成叢者,必密而重,如蠶之殼,蛇之皮者,此氣至而血不隨也,當行氣補血,宜祛風勻氣散。如蚤之斑,蚊之跡者,此血至而氣不隨也,當涼血補氣,宜參耆和氣飲。

祛風勻氣飲

錄方:人參 川芎 當歸 赤芍 麥冬 北防風 青皮 荊芥 木香 薄荷 甘草

水煎,半飢服。

參耆和氣飲

錄方:人參 黃耆 連翹 牛蒡 黃芩 粉乾葛 蟬蛻 當歸 木通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出形末定先含水,起發之時便戴漿,膿水末成收靨急,休誇妙術有青囊。

釋:痘初出一點血,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膿成而毒解,此自然之序。若初出之時,即含水珠,或將起發,便戴白漿,或膿水末成,忽然收靨,此毒火大盛,失其自然之序,不應至而至,謂之太過,不久倒陷入里而死,無可治矣。蓋不應至而至,所謂早發還先萎也,比之應至不至者,因其氣血不充,尚有補救,所謂人奪天功,此則不相侔矣。

逆症一十三條

久吾聶氏曰:黃西邱著順、險、逆三圖,順症不須用藥,險症有藥可治,若逆症雖勉強用藥,斷不得活。曾立逆症圖三十條,予每看痘症,逐年經見,實有一十三圖,果系不可治之症,無再生之望,雖細心極力,變方設法,亦不能出西邱範圍之外,因以揭逆症一十三條,分例於後,以廣後學之見聞。

矇頭(此毒參陽位也)

矇頭者,面部身上及手足,俱稀疏,獨頭上以至髮際,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界,又當別論。

蓋面

蓋面者,他處俱稀疏,獨面上形如蠶種,無絲毫空處,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托腮

托腮者,他處俱稀疏,獨兩腮頰及地角,相連一片,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鎖項

鎖項者,他處俱稀疏,獨項間形如蠶種,無絲毫空處,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胸

鋪胸者,他處俱稀疏,獨胸前一處,上連咽喉之下,下及兩乳之間,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肩

鋪肩者,他處俱稀疏,獨兩肩及後頸窩形如蠶種,此逆證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前後補服

前後補服者,他處俱稀疏,獨心窩之下,肛臍之上,脊背風翅骨之下,脊後腰之上,前後如職官穿補服樣,或方或圓,一片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斷橋

斷橋者,他處俱稠密,不分地界,獨腰間絕無一點,猶橋之有梁而中斷也,故名斷橋,此逆症也。若上下別處所出之痘有地界,猶可望生,又當別論。

蝦蟆瘟

蝦蟆瘟者,遍身上下,痘出稠密,不分地界,惟胸腹之間,不見痘粒,有似於蝦蟆形,故名蝦蟆瘟,此逆症也,若稀疏又當別論。

無根

無根者,通身上下,痘俱稠密,不分地界,獨兩手心兩足心無痘,蓋以手足為諸陽之本,陽絕則兩手心兩足心皆不出痘,此逆症也,若通身出痘稀疏,又當別論。

玉帶橫腰

玉帶橫腰者,他處俱稀疏,獨前後腰間,闊不過二寸,周圍密如蠶種,如帶束腰間一樣,此逆症也,倘若稀疏,又當別論。

枯樹掛蛇

枯樹掛蛇之症,有單掛,有雙掛,有掛在手肱者,有掛在腿股者,他處俱稀疏,獨掛處如蛇形而纏繞之,密如蠶種,此逆症出,倘稀疏有地界,又當別論。

形如瓜瓠

形如瓜瓠者,痘初見標,尚未出齊,以及將出齊之際,痘未見起發,而面部腮頰,以及兩目,俱皆腫脹,形如瓜瓠,此逆症也。煩躁昏迷,不省人事者,決不可救。

異痘類

痘有吉凶,症有生死,不能識其吉凶,焉敢決其生死乎?況有似吉而凶,似凶而吉者,尤不可以不詳辨也。

天根痘

天根者,諸痘不起,惟天庭太陽起灌也,天庭乃諸陽之首,此處若起,則陽氣必旺,將漸次而起,十有九生,陽氣為痘根本,天庭起者,其根本故也,故名天根而必生。

天空痘

天空者,諸痘雖起,而天庭曉星不起也,此必其陽氣已虧,不能直灌於陽會之處,即諸部起者,必漸剝落,而成空瘡。故天庭不起,十有九凶。

明朗痘

明朗者,諸痘不起,而太陰太陽獨起也,太陰太陽,乃日月光華之地,二處灌漿,則血氣俱盛,故直達於日月高懸之所,諸痘自將漸次而起,故曰明朗而生。

明蝕痘

明蝕者,諸痘雖起,惟太陰太陽不起也,日月當明而不明,猶如天狗之蝕矣,此處不明,則氣血兩虧,故不能充灌乎,陰陽聚精之位,其後諸痘,安能運化而無虞乎,故以死論也。

海溢痘

海溢者,諸痘不起,而耳後方圓一寸獨起也,蓋此處屬腎,名星宿海,此處升灌,故名海溢,海而充溢,則腎經壯旺,精髓已足,而血不虧,故可治。

海枯痘

海枯者,諸痘雖起,惟耳後方圓一寸不起也,此處不起,其腎已敗,若不調元補腎,後變唇裂齒崩之症,則難療矣。

有根痘

有根者,地角方圓,其痘起脹,明潤如珠,腎水足也,十有十生,腎為人之根本,故曰有根。

無根痘

無根者,諸痘雖好,而地角之痘,乾枯不灌,及灰陷白陷者,腎水絕也,治之何益。

抱鼻痘

抱鼻者,面部俱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蠶種者,名為抱鼻,此毒聚於脾肺也,其症甚險。

鎖口痘

鎖口者,一口角有痘一粒,較諸痘獨大,名單鎖口,兩口角各有一粒,名雙鎖口,又口之上下四旁,連串環繞者,亦名鎖口,此毒擁於脾也,見此急以銀針挑破,令出惡血,以拔疔散敷之,或可救。

豬頸痘

痘出而喉窩及頸窩甚多者,名豬頸,急用藥以散其毒,緩則喉痛,咽爛,不進飲食,必難治也。

錄方:山豆根 元參 桔梗 生地 川芎 歸尾 牛蒡 木通 甘草

兩頭痘(自逆症中斷橋也)

自胸以上,自臍以下,俱有痘,而中間一截全無者,名兩頭痘,此氣血不能貫通於上下,而腰臍之間,恐為寒毒凝滯也,若不急治,必變灰白之痘,不可救矣。

錄方:生黃耆 當歸 赤芍 桔梗 防風 厚朴 續斷 白芷 山楂 木通 黃豆(三十粒)

逆痘

上身絕少,下身絕多,或從下身先出,而升漿收結,俱從下身先起,此雖出於常數之外,其實無妨。

鬼捏痘

通身無一點粒,各處一片紅青,形若打傷之狀,擬為鬼所傷也,故名鬼捏,遇此等症,何用施治。

鬼痘

手足胸背俱多,而頭面全無者,其痘如鬼,不敢現於陽道也,故名鬼痘,又曰無頭痘,此氣血不能上升,故頭面絕無點粒,急於五日之內,提氣上行,令頭面略見痘點,乃可。

錄方:升麻 川芎 白芷 防風 羌活 前胡 黃耆(生) 當歸 桔梗 甘草 生薑(引)

蛇皮痘

痘出稠密成片,遍身俱無空地,狀若蛇皮,故以是名,此乃毒火所致,宜急用解毒,庶或可救。

張氏遜玉曰:昔余孫女出痘如此,發熱之時,寒戰咬牙,口氣臭甚,常如食物。余曰:此惡候也,急與解毒。用解毒湯,日進三四服,及痘出密如蠶種,顆粒不明,乃用前胡、川芎、丹皮、生地、紫草茸、人中黃、連翹、牛蒡、紅花、黃芩。連進數服,乃分顆粒,其後去人中黃、紫草、紅花、黃芩等藥,加生耆、白芷。其水漸升,乃用參歸鹿茸湯,加丁香、官桂、白芷、白芍,次加白朮,其漿乃足,漿起之候,竟似蛇皮,落痂之際,成片連皮而去,遍身如蛇退殼,手足指甲,無一未落,毛髮悉皆脫換,其症果蛇皮也,善以治之,亦竟安全,可見不治之症,亦勿棄而不治也。但症遇惡烈,藥必猛攻,而遷延觀望,豈能救乎。

藥患痘

初標紅潤,至八九日忽變陷伏,此必其人氣血虛弱,而毒又盛,庸人見其初標明潤,而翫忽不治,當藥不藥,致有此變,或庸醫審症未明,誤投藥餌,致有此變,以為患也,故名藥患。誠觀此條,當顧名而思義,慎勿潦草而治也。

九焦痘

天庭、地角、左顴、右顴、耳後、胸、背、手、足九處,皆有一二點黑陷焦枯者,名九焦也,此臟腑皆滯留內毒,將漸遍身焦黑而死,誠不可治之症也。

伏陰痘

痘不灌漿而瀉膿血,此毒氣陰伏於內,而不升出於外,故名伏陰,亦不治症也。但痘方不振之際,七八日上,急用溫中內托,猶可救療。

石臼痘

石臼者,痘四邊起而中落,窩雖明亮好看,內並無漿,以手摸之,其硬若石,形如石臼。故名石臼。此毒凝於表,血涸於中,不能運化,其痘必壞不可治也。

茱萸痘

茱萸者,痘不甚起脹,有亂紋於頂上,形若茱萸,故名茱萸痘,此毒盛而中氣又虛,故痘頂有紋,而不尖圓,其後必空,漿倒陷而斃也。

張氏遜玉曰:一兒出痘如此,諸醫皆云難治。請余往視,見痘中間多有黑眼。余曰:此毒凝而氣不能升,其毒將入臟腑,急為解毒行氣,猶為可救。蓋此時止六日也,乃用川芎、升麻、生耆、赤芍、牛子、連翹、黃芩、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外以楊柳水洗之。連服數劑,其痘漸圓淨,紋與黑眼俱無,後以補氣為君,補血為臣,治之竟愈。余治此痘甚多,其先必須解毒行氣,茱萸紋乃可除也。

白漿痘

白漿者,初起發時,瘡頭即有白漿,其後必成灰白,癢塌而死。蓋漿必由腳而起,乃為順症,此毒參陽分,而陰血不能運化,故不久而即陷伏也。但初起之際,間有數點,即刺去其漿,旋有此者又刺之,時時瞻顧,不可怠玩,內服千金內托散,大補氣血,乃可無虞。若遍身如此則難治矣。

四圍痘

四圍者,其痘出後,四圍旋出小痘,叢簇本痘,故名四圍,後必串成一粒,而為水泡矣。此症僅見於手足者則無妨,若遍身如此,即不可治。

琉璃痘

琉璃者,痘雖光亮,全無血色,明若琉璃,略擦即破,內俱清水,而無膿漿,此氣血不能運化毒氣而然也。痘初起,見有此痘,急取其尤者,刺去其水,再用實漿散治之。

實漿散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鹿茸 白朮 淮山藥 山楂 扁豆 白芷 炙草 黃豆(四十九粒)

草尾珠

草尾珠者,謂遍身之痘俱陷,惟尻骨一圍,飽滿潤澤,其明如珠,猶之草尾露珠也,故以是名。蓋尻為腎部,此必腎強,精髓充足,急用內托之劑,則遍身之痘,旋覆起矣。

黑痘

痘毒隨血而出,毒盛血熱之甚,故其痘乃黑也,此必死之症,古方雖有數條,總以涼血解毒為主,姑載於後,以備參用。

初見黑點在皮膚之間者,用硃砂、冰片、牛黃,或用豬尾血調人牙散,好酒同服。初見點便黑者,用紫草茸三錢,好酒調服。又皮膚髮青紫紋者,用紫草、紅花、荊芥、防風、牛子、生耆、升麻、木香、甘草。又黑痕並黑靨者,用蟬蛻五個,紫草茸一錢。又黑如煤炭,血不紅活者,用紫草、紅花、生地、牛子、赤芍。又黑而軟者,氣弱而血熱也,用保元湯,加紅花、紫草、生地。又焦黑潮熱煩躁者,用小無比散,加紫草、生地、紅花,磨犀角調服。

人牙散

人牙自落者,火煅存性,入韭菜汁淬之,加乳香一分,穿山甲二分,用雞冠血蔥白煎,酒調服。

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制) 甘草(炙)

引加生薑,水煎服。

小無比散

錄方:滑石(六兩) 石膏(一兩,煅) 寒水石(煅) 鬱金(甘草水煎透,煅干) 甘草(各五錢)

共為細末。量兒與服。熱甚者,加犀角,磨水調服。

痘復出

復出痘者,初出之痘甚稀,已經起漿收靨,究竟皮膚之內,有痘未出,靨後毒發,常致莫救,此皆元氣虛弱,不能送毒故也。凡痘出稀者,須用捻子照之,若皮下隱隱有點,是痘未盡出,宜急用千金散托出其痘,方可無虞。

千金散

錄方: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鹿茸(酒炙,各一兩) 白芍(炒) 川芎(各四錢) 官桂 炙甘草 山楂(去核) 木香 白芷 厚朴 丁香(各三錢) 防風 桔梗 穿山甲(各二錢)

上方共為細末,將荔枝四兩,連肉及殼,慢火熬煎水,以入米糊為丸,如龍眼大。本方有人參一兩,臨時加用。

云翼子二十八股怪痘

丹云繞頂

遍身痘俱好,惟頭頂一片通紅,此虛火上炎故也,宜滋陰降火,通利小便,則火瀉下行矣。

紫雲貫頂

遍身痘好,但頭頂一片焦紫陷伏,此毒凝陽分,陽氣莫升,不久而皆伏矣,故不治。

烏紗覆頂

頭上一片,其痘皆黑,連皮膚俱有黑氣,此元陽將脫,陽血已死,不治。

黎花漫頭

頭上一片俱白陷,此元陽虛弱故也,急用保元湯加肉桂、附子、鹿茸、川芎,猶或可救。

保元湯 見本卷異痘門。

霞掩天庭

遍身之痘,磊落光明,惟天庭一片,俱是血泡,連皮俱紅,此心經蘊蓄客熱,故有是症也,急宜清心解熱,以犀角、黃連、麥冬、連翹,加豬心血與服。

紫萍鋪額

額上之痘,形若紫萍,此心經熱毒之甚,其人悶亂不寧,若諸部痘好,宜用小無比散,加元參、升麻、犀角與之服,或可以救。

小無比散 見本卷異痘門。

烏紗蓋額 天庭額顱俱是黑痘,而兼黑氣,不治。

灰撲印堂

印堂之痘有灰色,此心經血虛所致,宜用千金散,加豬心血與服。

紅砂拂面

滿面雖分顆粒,但點子紅若硃砂,人皆以為好痘,孰知此由血之太盛,若不急治,其紅將變紫矣,速宜涼血,乃能起脹成漿。

楊花拂面

滿面之痘,俱白而不振,此氣血兩虧也,宜用千金散,多用鹿茸,加附子治之。

赤朱繞唇

唇若塗朱,而或硬裂,此脾經熱盛故也,治法宜清脾胃之毒。

烏飯沾唇

唇皆黑痘,而或唇黑,不治。

霞錦穿胸

心胸一片,痘無顆粒,界地不明,紅紫滿胸,如霞如錦,此心經毒火,散漫而不能收拾也,不治。

黑棋排胸

胸前盡是黑痘,死於三日之內。

楊花飛胸

胸前盡是白點,全無紅暈腳地,此心經血虧所致,失治則轉灰陷,急用參歸鹿茸湯(見本卷淡紅門),加豬心血治之。

楊花映背

背上痘稠密而淡紅,但其紅散漫,界地不分,此是心經火毒未清也,宜用元枝、白芍、川芎、丹皮、紅花、連翹、麥冬、生黃耆、甘草,失治則不能成漿矣。

紫萍浮背

背上之痘,形若浮萍,而色俱紫,此毒盛滯於血分,而腎氣又不能送毒也,須用調元化毒湯,去防風、荊芥,加豬尾血,如效可救。

調元化毒湯 見本卷一齊湧出門。

黑砂滿背

背上盡是黑點,不治。

云鋪魚背

滿背青黑如雲,痘似魚鱗之布,此氣血已枯,而毒凝不化,決無生理。

赤鱗穿腹

腹上痘密如鱗,而色紅也,此脾胃中多火毒,宜清胃退火,用人參白虎湯,加丹皮、生地治之。

人參白虎湯

錄方: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人參(五分) 糯米(一撮)

黑緞纏腰

腹上連皮及痘俱黑,必腰脹音啞而死。

白梨落地

痂薄而白,遍體痂痕,盡無血色,此氣血兩敗也,急用十全大補湯以救之,外加鹿茸。

十全大補湯

方歌:十全大補湯最靈,人參黃耆白茯苓,當歸白朮肉桂草,白芍熟地及川芎。

錄方:熟地 黃耆(各一錢,炙) 茯苓 當歸 白朮(各八分,炙) 官桂 白芍(各七分,酒炒) 川芎(六分) 甘草(三分,炙) 人參(五分) 煨姜(引)

水煎服。

葡萄落地

痘前痘後,忽然片片青紫,若葡萄者,兩日必死。

爛粟居臀

遍身痘俱好,惟臀及髓尾,如粟之崇,臭爛難聞者,此下元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扶之。

榴花遍點

面痘俱好,惟四肢紅紫,而唇口如朱,或硬裂者,乃脾肺二經熱甚也,宜用赤芍、生地、紫草,牛子、石膏、桂枝、甘草與服,可解。

黑珠遍體

遍身之痘,盡皆枯黑,四肢形如柴炭,命在旦夕,不可用藥。致人譏誚。

楊花發枝

諸痘俱好,惟手足灰白,蓋手足屬脾胃,是榮衛之元氣虛也,宜用人參、鹿茸、白朮、黃耆、丁香、附子、當歸、肉桂、桂枝、甘草,煨姜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