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痘疹精详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治痘總論

痘本臟中之毒,非猶外染之瘡。諸瘡雖烈,外染之症,終不至傷臟腑;痘毒雖微,內攻不出,頃刻立殃,治之可不慎乎。方發熱之初,內毒已動,慮夫寒邪壅閉,腠理緊秘,而毒氣難宣,治宜開提發竅,解毒松肌。最忌驟投辛熱,以致助毒為虐,故桂、附、乾薑諸品,萬勿亂投;尤忌藥中滯補,以致毒不能出,故耆、朮、熟地諸藥,切莫輕試。懼發驚,宜利小便;慮不出,善用開提。嘔吐多是毒攻胃管,痘出而吐自平,勿驟用砂、香止塞;惟面青唇白,虛寒可據,然後稍投和胃之劑。泄瀉多是毒氣奔越,宜用加味四苓,內分清濁,以導毒於膀胱,毒盡而瀉自止。凡訶、朮、粟殼,切勿妄施以滯毒氣。惟便清糞白,神力困倦,方用參、苓、豆蔻以固其脾。若或寒戰咬牙,此際恐為實熱,而清胃解肺,其症立平。設或頻頻腹痛,此內毒作痛,須以解毒為良;若是痛叫太甚,則寒邪積胃,當以平胃為佳。在腰痛最為不吉,速剖生雞以敷其腰。或發搐不要驚慌,與益元加以鎮驚。夫發熱固宜發散,尤恐發表太過而表虛,必成潰爛;痘前雖要清解,尤慮清之太甚而裡虛,後變灰白。故治之於始,必慮之於終,不可以不慎也。既詳發表,須論見標。未熱先敷,恐為片賊之標,見之急宜剔破;坎離報點,必為不順之兆,方出速用燈燒。一日放標者死,二日見點者凶,必三四日而後見點者,乃吉也。且標喜粗肥而嫌瑣屑,粗肥則痘稀,瑣屑則痘密。一齊湧出,定作南柯;一片紅氈,必歸陰府。青斑若現,魂歸鬼錄;焦紫遍身,魄赴黃泉。二便見血,須知莫救;痰鳴腹脹,總是難醫。三五成群如梅瓣,後日必成水泡;皮間隱躍似紅萍,此際便知不起。點如蠶種,十死一生;形同蚊咬,良醫難治。出齊熱退,乃為吉兆。若痘齊猶熱,急與解毒之劑,而牛蒡、連翹是其聖藥;界地不清,速解血分之毒,而紅花、紫草可謂良方。清毒活血之藥,此際不容少緩。以為灌膿之計,蓋毒不清則必焦,血不活則必紫,焦紫之症,安能起脹而升漿乎?但毒不可以盡解,過於解毒,其漿必清;熱不可以盡除,身無微熱,其膿不成。故一至地清色潤,清涼在所必屏,以顧成漿之地,倘至七八日後,則臟腑空虛,候當用補,清解之藥,敢復試乎?故脹水之時,忌其泄漏膀胱,利水之劑,切不可用;又忌土燥制水助脾,干乳之藥,不可輕嘗。至痘之形,畏頂平而腳闊,腳闊由於血散,治當斂血為主;頂平必是氣虧,法以補氣為先,迨水足而漿猶清,則補益中須加白朮,縱或身熱口渴,此時定作虛看,況作漿定然身熱,痂結乃自退潮,即有譫語狂言,補血寧心自定,若或咬牙寒戰,理中桂附無疑。然痘之生死,總看膿漿有無,有漿則生,無漿則死。至於收靨,須從鼻準,地角先收則腎竭,天庭先靨則心焦。聲啞痰鳴,死期已至;一時齊靨,頃刻立亡。遍身痂皮如竹紙,收齊亦當長逝;面部手足盡無痂,不久定返泉鄉。漿清痂薄,必留餘毒;漿濃痂厚,變症終無。餘毒熏蒸,扶元而兼化毒;冒風潮熱,發表而且溫中。熱瀉能消餘毒,不必驟止;盜汗乃是表虛,宜固表肌。手足拘攣,是血氣不足;眼目羞明,乃是餘毒之傷睛。為疽為癤,解毒又貴調元;為疳為疥,內解亦兼外敷。變症雖多,因人調治,虛實得宜,自無不效。

初熱變症賦

初發悠悠身熱,尤宜氣息和平,二便如常,面容不改,兼之精神清爽,睡臥安寧,便見症來順候。肌色青而㿠白,精神少而倦怠,此症常作虛看。痘出決然不振,再看哯乳便溏,只宜補益為先。若熱盛氣粗,煩躁不寧,譫語狂言,面紅眼赤,均為內熱。如加喘滿、腹膨脹、便閉,須知熱壅。肌膚燥而毛色焦,口氣熱而身燔灼,此則蓄熱鬱遏,內症固重,而外症尤烈,腹脹口張而喘急,啼聲不絕而嘎嘎。五竅不通,須防失血,點來隱隱,出恐復顛,吐乳更兼搭眼,面青又見搖頭,狂語忽生,發驚先兆。是故熱盛者,只宜清涼發散,不宜峻用苦寒。發散則毒得外出,而熱自解;苦寒則毒反冰伏,而出愈難。故發散之劑,輕則加升麻、乾葛以疏其熱,而煩躁壯熱者,非此何以定其標;重則麻黃、羌活以開其壅,而喘急腹脹者,非此何以救其危。未萌先泄,有熱症莫作虛看,無熱症定為虛論。止實瀉以清涼,重加發散;治虛溏以溫補,仍用開提。是以內虛誤用寒涼,不特助伊作泄;實熱而投補劑,尤恐勃增煩劇。安靜而能食,勿謂便秘而可下;泄瀉而煩渴,休言熱症而投涼。宣毒雖貴開提,恐發表太過有傷貞元之氣;初熱雖當清利,恐清利太甚以致臟腑之寒。慮始慮終,方為妙用;顧首顧尾,乃是良方。凡痘初熱之時,毒之輕重,痘之吉凶,皆兆於此。熱之微者,毒必輕而痘必稀,吉之兆也;熱之甚者,毒必盛而痘必密,凶之機也。此必然之理,醫者宜預知之。

發熱順症

身熱和緩,時熱時退,神清氣爽,飲食如常,大便稠黃,小便清利,並無雜症者,此順症也。又初熱時或吐或瀉,不可驟止。蓋吐者,邪從上解,瀉者毒自下奔,因吐瀉發越,而毒乃輕,是順症也。若驟以止之,是關門閉盜,輕者反變重矣。不知毒氣奔越之吐瀉,俟痘出後,將勿藥而自止,又何必施治乎?凡不必施治之症,而強治焉,正恐復增他症也。故但戒葷酒,禁風寒,善於調護而已。

發熱險症

身熱燎人,連日弗退,煩躁而口渴,面紅而唇赤,小便短澀,飲食減少,此毒盛而閉結於中,故現症如此也。

發熱逆症

初熱頭面一片紅如胭脂者,不治。初熱身如熨斗,眼紅唇裂而紫黑者,不治。初熱腹痛及腰痛如杖,連尻骨俱痛者,不治。初熱目痛無魂昏睡不醒者,不治。初熱七孔二便出血不止者,不治。初熱聲啞神昏,舌頭紫黑者,不治。初熱吐蛔不止者,不治。初熱口吐臭痰,或腹脹痰鳴者,不治。初熱四肢厥冷,舌卷囊縮者,不治。初熱口中常如食物者,不治。初熱胸高而突者,不治。初熱目閉咬牙,鼻生黑氣者,不治。初熱飲食不化,形色青藍者,不治。初熱心窩中及遍身皮內有成塊紅者,不治。初熱唇頂硬腫,神氣昏暗者,不治。未熱先出賊痘數粒,至熱時而俱沒者,不治。

初熱三日治法

初熱體實升麻湯,體虛參蘇飲差強,無力服參鬚權變,扶元宣解代之良。

釋:初熱身體平和,不必服藥,其或憎寒壯熱,頭痛咳嗽,鼻流清涕,多因外感,宜於發散,當視兒強弱以用藥。體氣壯實者,用加味升麻葛根湯;體氣怯弱者,用加味參蘇飲。但人參價重,人多無力服參,其方無參而復用之,有反誤人乎?故又以扶元宣解湯代之,看症加減可也。

加味升麻葛根湯

方歌:升麻葛根湯四味,赤芍甘草麻葛是,楂防芎桔蘇蒡加,體氣壯強斯藥治。

錄方:粉葛(一錢) 山楂(八分,去核) 防風(去蘆) 川芎(各七分) 桔梗 蘇葉(各六分) 牛蒡(炒研) 赤芍(各五分) 升麻(三分) 甘草(二分,生) 生薑(三片)

同煎,取微汗。

加味參蘇飲

方歌:參蘇飲內桔前陳,參蘇葛半草雲苓,加入楂芎及牛子,體氣虛弱用此靈。

錄方:前胡(一錢) 茯苓 山楂(去核) 粉葛(各八分) 蘇葉 陳皮 川芎(各七分) 桔梗 牛蒡(各五分) 半夏 甘草(生) 人參(各二分) 生薑(三片)

同煎熱服,取微汗。

扶元宣解散

方歌:扶元宣解生耆芎,當歸升麻柴桔通,陳皮牛蒡楂肉草,頭痛薄荷藁防風。

錄方:黃耆(一錢,生) 當歸(酒洗) 山楂(去核) 白芷 防風 川芎 陳皮(各七分) 柴胡(去蘆) 桔梗 薄荷 藁本(各六分) 牛蒡(炒研) 升麻(各五分) 甘草(三分,生)

咳嗽,加半夏、黃芩;腹痛,加厚朴、香附、木香。生薑三片同煎,熱服,取微汗。

毒盛

發汗之後熱蒸蒸,毒氣壅盛急須清,敗毒和中加減用,苦寒峻下亦莫輕。

釋:既經發汗,兒頗安靜,身熱稍緩,則姑待之,看其痘出如何,另施方略,蓋既汗則不可再發,恐表虛而後難於起脹灌漿也。若依然大熱蒸蒸,齦紅唇紫,舌有黃苔,口中氣臭,煩躁狂譫,口渴飲水,即宜用敗毒和中散清之;服此仍煩躁不寧,諸症不減,則毒氣壅盛,非一服可清,須速進數劑,其毒乃開。倘大便閉澀,加酒蒸大黃微利之;如外感風寒,見症必頭痛鼻塞,此方去芩連,加羌活、白芷、蘇葉發散,而兼托痘,則諸症自止。然後看其痘,或稠密,或紅紫,或帶焦黑乾枯,急於此方內倍加芩、連、紫草,以清血分之毒火,慎勿用苦寒解毒與硝、黃峻下,致內攻告變也。

敗毒和中散

方歌:敗毒和中翹桔草,牛蟬前麥芎連好,通麻芩殼紫荊防,便秘蒸黃微利早。

錄方:紫草(錢半,研末) 前胡(一錢) 麥冬(一錢,去心) 連翹(去心隔) 川芎 牛蒡(炒研) 木通 荊芥 防風(各七分) 桔梗(六分) 枳殼(五分) 升麻(三分) 黃芩(酒洗) 黃連(酒炒) 甘草(各二分,生) 蟬蛻(一隻,閏年加一隻,去頭足) 大黃(八分,酒蒸) 生薑(一片) 燈心(五十寸)

同煎服。

毒盛元虛

元虛神倦便清利,毒盛迷悶熱灼人,良工自有兩治法,調元解毒服之靈。

釋:初熱時,若唇淡面青,手足冷,舌無苔,精神困倦,不思飲食,二便清利,脈沉細而遲緩,乃虛症也。若又大熱灼人,心中迷悶,則元氣虛而毒氣又盛,若不急治,恐元虧不能送毒,三四日間,須臾告變,良可悲也。宜急用調元解毒湯。

調元解毒湯

方歌:調元解毒參耆歸,翹蒡芩連防風隨,升麻前胡木通草,川芎蟬蛻虛弱宜。

錄方:黃耆(一錢,生) 當歸(酒洗) 前胡(各八分) 連翹(去心) 防風 牛蒡(炒研) 川芎(各七分) 木通(六分) 黃芩(五分,酒炒) 升麻 黃連(酒炒) 人參 甘草(各三分,生)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推拿法

已經發散難再汗,又因怯弱慮表虛,前賢留得推拿法,松肌發竅藥弗如。

釋:初發熱,或為風寒所閉,一時無表散之藥,須用推拿法以松肌表,其毒自出。又或兒素怯弱,復為風寒所束,固不得不發,又恐表虛,用藥發表,有傷元氣,亦用推拿之法。又或既服表藥,依然身無微汗,寒邪閉固,其症不退,欲復用表散之劑,又恐過表以損元神,蓋發散之藥,多能耗氣,推拿之法,不過鬆肌發竅,運動筋骸而已,竅開則氣通,筋運則血行,氣血通暢而邪自出,勿謂推拿之無益也。取溫水一碗,先用大指蘸水,於小兒兩鼻孔洗擦而上推者二十四下,謂之洗井灶;再於印堂用兩手指分開,擦二十四下,謂之開天門;又於小兒兩手食指,擦下三十六下,以瀉三開之火;又於中指擦下三十六下,以瀉心經與肝之邪;又將小指數擺,謂之烏龍擺尾;再於脈門擦下三十六下,復擦上十二下;又於掌上順運八卦,周旋擦一百二十下;然後於虎口及手足凡接骨之處,其穴有窩於各穴窩間,用力俱捏一下;臍下丹田各捏一下,背上兩飯匙骨下,及背脊每節骨間,各捏一下,任其啼叫,令汗出而肌松,痘毒亦從而出矣。但推拿後,宜令兒睡發汗,不可冒風,腠理既開,恐風邪之復乘也。

初熱雜症治法

嘔吐

嘔吐順症何須慮,止憂食積與胃寒,食積平胃散為主,胃寒和胃散可安。

釋:發熱之初,毒攻胃管,故有吐症,毒氣上逆而吐者,其吐必酸刺而有聲,吐訖反快,精神不倦,此毒逆上行之吐,因吐而毒亦解,所謂吐為順症者此也,此不必治,俟痘出而嘔吐自平。然其症不一端,有食積作吐者,腹中作膨,隱隱作痛,其痛連綿不已,多在臍以上,面青唇白,而手足冷,升消平胃散主之。有胃氣虛弱作吐者,其人面青唇淡,精神困倦,不思飲食,或食下即吐,其吐多順快而無聲,參砂和胃散主之。

升消平胃散

方歌:升消平胃樸陳芽,白芷蘇芎藿附砂,若遇內傷兼外感,須加蒼朮草羌楂。

錄方:附米(一錢,炒研) 麥芽(八分,炒) 紫蘇 川芎(各七分) 厚朴(姜炒) 陳皮(去白) 白芷(各六分) 藿香(五分) 砂仁(五分,炒研)

外感,加楂肉七分,羌活六分,蒼朮五分,甘草三分,煨姜三片。

同煎熱服。

參砂和胃散

方歌:胃氣中虛嘔吐頻,參砂和胃散猶靈,陳皮白朮煨姜引,藿半隨甘白茯苓。

錄方: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八分) 砂仁(七分,炒研) 陳皮(去白) 藿香(各六分) 半夏(五分,薑製) 人參 甘草(各三分,炙) 煨姜(去皮,三片)

同煎服。

吐黃水

毒留脾胃中,腹痛吐黃水,治此無奇術,清毒而已矣。

釋:腹不痛則無事,若大熱熏灼,口中作臭,唇皮硬,舌有苔,腹痛而吐黃水,則毒留脾胃,為禍不淺。

錄方:陳皮 厚朴 山楂 牛蒡 石膏 山慈菇 石斛 黃連 木通 白芷 甘草

吐清水

嘔時吐清水,肝盛而胃寒,平肝兼暖胃,臟腑自平安。

錄方:砂仁 藿香 陳皮 白朮 茯苓 白芍 甘草 煨姜(引)

吐臭痰

胃中毒火久難堪,故令嘔時吐臭痰,清胃解毒有妙藥,痰中帶血用可參。

釋:痰雖火結,吐則內寬,不必治也,惟痰氣若臭,乃胃中毒火難堪,急宜清胃解毒,痰中帶血亦然。

錄方:生地 花粉 牛蒡 山慈菇 人中黃

乾嘔

初熱為何有乾嘔,毒火內郁不得消,治宜解毒利小便,梔連二陳須早投。

釋:初熱嘔吐,是毒氣上攻,總莫驟止,恐閉毒也,惟乾嘔之症,乃毒火內郁,不得外宣,故時時張口似吐非吐,最為危險。初見即宜解毒,兼利小便,此方主之。

梔連二陳湯

方歌:痘疹乾嘔症正危,毒火內郁利之宜,連陳半梔茯苓粉,瞿麥應與木通隨。

錄方:茯苓(七分) 陳皮 瞿麥 木通(各五分) 花粉(四分) 梔仁(姜炒,三分) 黃連(姜炒,三分) 半夏(姜炒,三分) 生薑(一片)

同煎,緩緩服,嘔止即勿服。

泄瀉

毒從瀉解瀉何妨,熱甚脾虛始有傷,脾虛須用術苓散,熱甚加味四苓良。

釋:初熱作瀉,乃毒氣奔越,從瀉而解,痘出必輕,故為順症,不必施治,俟痘出其瀉自止。至由寒熱虛實而作者,宜詳辨而分治之。初熱時有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而泄瀉者,其瀉滑利而色帶白,且不變化,如糟秕𥺀,亦有餿餕氣,瀉後精神疲倦,面白唇淡,宜以術苓調脾散主之。若小便赤而不利,其糞或黃,或赤,或黑,其氣甚臭,泄時有聲,直射而遠者,是熱瀉也,用加味四苓散治之。

術苓調脾散

方歌:脾土中虛泄瀉作,術苓調脾扁豆樸,砂仁草附或加參,神麯煨姜炒白芍。

錄方: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去皮) 扁豆(炒,八分) 神麯(炒,八分) 香附(七分,炒研) 厚朴(薑汁炒) 砂仁(炒研) 白芍(各六分,炒)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炙) 煨姜(三片) 大棗(一枚,去核)

同煎服。

加味四苓散

方歌:熱甚作瀉覺難當,小便紅黃毒氣猖,加味四苓車術共,芩連牛子一齊嘗。

錄方:赤茯苓(八分) 澤泄 豬苓 車前(各七分,炒) 黃芩(酒炒) 牛蒡(各五分,炒研) 木通 白朮(各四分,酒炒) 黃連(二分) 燈心(五十寸)

同煎,食前服。腹痛,加木香;後重,加升麻;食積,加厚朴、陳皮、山楂、神麯;泄滯紅色,加百草霜。

泄紅

熱時何泄紅,熱鬱腸胃中,解毒連牛子,慈菇人黃同。

錄方:黃連 牛蒡子 山慈菇 人中黃

泄白

欲知脾胃寒,驗之泄時白,但用術苓散,溫補甚有益,泄白則屬胃,寒故宜溫補。

參苓白朮散

方歌:參苓砂草薏苡仁,蓮肉山楂五神麯,南術二陳訶蔻四,其間白朮兩分明。

錄方:人參 茯苓 砂仁(炒研) 甘草(炙) 苡仁(炒) 蓮肉(去心) 山楂(去核) 神麯(各五錢,炒) 南木香(二錢) 陳皮(去白) 訶子肉(煨,去核) 肉豆蔻(各四錢,麵包煨熟包,打去油淨) 白朮(一兩,炒)

共為細末。每用二錢,清米飲調,食前溫服。兒有不肯服者,入稀粥內和服亦可。

泄黑糞及赤黑水

此臟腑已敗,不治。

吐瀉

吐瀉交作神清爽,腹不疼痛不須藥,惟有感寒與停食,升消平胃用之著。

釋:發熱之初,吐瀉交作,腹不疼痛,神氣不甚困倦,吐必酸刺而有聲,瀉必黃色而臭穢,此毒氣由吐瀉而發泄,所謂吐瀉為順候而不必止者,惟此一症耳。若吐瀉交作,而胸腹痛甚,吐則有餕餕之氣,瀉則有淡白之色者,此感寒而停食也,宜用升消平胃散,加羌活五六分,立效。

升消平胃散 見卷內嘔吐門。

閉結

便閉雖原內熱甚,只宜清解勿峻攻,敗毒和中為主劑,加減得宜便自通。

釋:閉結者,大小二便不通也。初熱之時,凡有此症,俱是內熱,小便不利,乃熱蘊膀胱,只可於清毒湯中,加車前、木通、滑石,小便自清長矣。大便不通,乃熱注大腸,只可於解毒方中,如枳殼以破其滯,黃連以滌其熱,大便自行矣。即熱結之甚,亦不過加酒製大黃少許,以微利之,切不可過用寒涼,損傷脾胃,無以為起脹行漿之基也,敗毒和中散,可加減用之。

敗毒和中散 見卷內毒盛門。

寒熱並作

身寒身熱何無定,火動火鬱使之然,發表宜用蘇解散,加味升麻亦可煎。

釋:火動則熱,火鬱則寒,痘欲出而不能出,氣血與毒火相攻,故乍寒乍熱也,惟宣毒發表,痘出而寒熱自定,宜用蘇解散,及加味升麻湯。

蘇解散

方歌:蘇解前羌白芷同,荊防升葛紫翹功,牛蒡山楂蟬蛻殼,甘草淮通及撫芎。

錄方:前胡(一錢) 粉葛(八分) 山楂(八分,去核) 羌活 白芷 荊芥 防風 木通 川芎(各七分) 桔梗 升麻 紫草 連翹(去心) 牛子(各五分,炒)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甘草(三分,生) 生薑(三片)

同煎熱服。

加味升麻葛根湯 見卷內初熱治法。

口渴

初逢熱渴邪藏里,切忌冰瓜兼冷水,生津止渴是良圖,小渴任之而已矣。

釋:發熱作渴,因痘毒內蒸,銷其津液,故口乾而渴微者,頻以炒米湯與之。切不可以冰瓜、凍柿、柑、西瓜、菱角之類食之,反傷胃氣,亦不可以椒湯飲之,恐生瘡毒而有他變。渴甚不止,宜解毒葛根湯。

解毒葛根湯

錄方:升麻 粉葛 花粉 麥冬(去心) 生地 黃芩 甘草 茅根汁

水煎眾藥熟,以茅根汁兌服。

煩躁

臟毒炎炎似火煎,幾回煩躁難安然,調成解毒湯方就,一服清涼盡日眠。

釋:初熱毒火鼎沸,五臟不寧,常生煩躁,然毒盛則煩躁亦甚,以解毒湯治之。

解毒湯

藥味與敗毒和中散俱同,止少荊芥一味耳。

譫妄

為甚語言多譫妄,毒迷心竅故失常,解毒湯須加朱粉,定心散更可煎嘗。

釋:初熱譫妄,乃毒氣壅盛,朦迷心竅故也,宜解毒清心,降火消痰,則愈矣,用解毒湯,加硃砂、花粉,兼用定心散可也。

定心散

錄方:滑石(六兩,飛過) 甘草(一兩) 牛蒡(炒,六錢) 木通(六錢) 車前(六錢) 神砂(五錢)

先將神砂另乳,再將諸藥研末,後入神砂乳勻。

頭痛

初熱頭疼毋過慮,止因旦晚或傷風,散寒解表痛自止,起發之時治亦同。

釋:初熱頭痛,多因感冒風寒所致,發表即愈,痘起發時,有此症治同。

錄方:升麻 川芎 白芷 防風 藁本 薄荷

喉痛

初熱喉痛毒郁甚,敗毒和中加芩元,腫塞吹用冰硼散,飲須甘桔與利咽。

釋:痘初發熱,咽喉即痛,是毒郁之甚,其火上炎故也,宜用敗毒和中散以解其毒。倘咽喉腫塞,不能呼吸,飲食難入,宜用加味甘桔湯,及利咽解毒湯治之,外用冰硼散及吹喉丹為末吹之。

加味甘桔湯

方歌:加味甘桔用元參,射干牛子兩般平,連翹麥冬炒梔子,桔梗甘草共和勻。

錄方:元參(一錢) 麥冬(一錢,去心) 牛子(炒,八分) 桔梗(八分) 連翹(七分,去心) 射干(六分) 梔子(六分,炒) 甘草(三分,生)

水煎服。

利咽解毒湯

方歌:利咽解毒用防風,山豆根與麥門冬,牛蒡黑參苦桔梗,甘草綠豆共煎濃。

錄方:麥冬(去心) 牛子(炒研) 黑參(各一錢) 防風 桔梗(各八分) 山豆根(五分) 甘草(三分,生) 綠豆(一撮) 生薑(一片)

同煎,食後緩緩溫服。

冰硼散(即玉鎖匙)

錄方:硼砂(一錢) 冰片(七分) 朴硝(五分) 殭蠶(三條)

共為細末。以竹管吹入喉中。

吹喉丹

錄方:黃連 青黛 兒茶

共為細末。以竹管吹之。

挫喉

毒盛逆咽喉,飲食豈能投,甘桔湯為主,毒解自優遊。

釋:挫喉者,食則必惡,飲則必嗆,飲食不能下咽也。初熱有此多凶,蓋毒氣壅盛,上逆咽喉,故飲食難下,急宜解毒利咽,以加味甘桔為主。

加味甘桔湯 方見上。

心胸痛

毒氣填胸膈,疼痛覺難當,解毒湯加用,應得保安康。

釋:初熱心胸即痛,且突起而高,此毒填胸膈,凝而不出,其危甚矣,急宜解毒寬胸,用解毒湯,倍桔梗、陳皮,加鬱金治之。

解毒湯 見卷內煩躁門。

腰痛

初熱腰疼症最危,毒滯命門腎早虧,急調扶腎湯與服,外敷又必剖生雞。

釋:痘毒發自命門,初起腰痛,是腎虛不能送毒,或毒盛先敗腎經,故腰痛也,痘原於腎,而腎已敗,豈不危乎?若連背髓骨尾而痛者,尤危也。急以扶腎逐毒湯與服。又外用頂方,將生雄雞剖開,即敷腰上,連用二三雞,痘出痛止可救。

扶腎逐毒湯

錄方:人參 黃耆 懷地 當歸 牛蒡 連翹 故紙 杜仲 枸杞 知母 甘草

腹痛

腹痛剛逢發熱時,毒攻於裡報君知,大腸秘結須攻下,莫待臨危悔已遲。

釋:書云:發熱腹中痛,痘瘡毒內攻,發多生不久,發少更防癰。可見痘疹腹痛,即是毒氣內攻,便當托裡化毒為上,不可逡巡,以生他變。若飲食如常而腹痛者,宜化毒湯。如大便秘結,煩躁作渴而腹痛者,宜三黃解毒湯。若泄瀉而腹痛者,宜建中托裡湯。

化毒湯

錄方:粉葛 白芍 青皮 木香 枳殼 山楂肉 連翹 甘草

水煎熱服。

三黃解毒湯

錄方:黃芩 黃連 紫草 紅花 枳實 淮木通 檳榔 大黃

水煎熱服。

建中托裡湯

錄方:人參 升麻 粉葛 茯苓 枳殼 苦桔梗 川芎 柴胡 獨活 甘草

水煎,姜引,加竹瀝兌服。

遍身痛

遍身何疼痛,平素風寒傷,祛風散寒積,應得復其常。

手足痛

毒氣滯筋骨,手足自疼痛,桂枝芍藥湯,用之必有中。

釋:初起凶,蓋毒氣留滯筋骨,氣血又不能活,故也。用桂枝芍藥湯與服,失此不治,日後必至風攣。亦有素受風寒而痛者,則以薑蔥灰面,共搗爛,用酒炒溫,而敷擦痛處,或加蒼朮更妙。若止一二痛處,肉中如有核者,此疔結於內也,用艾條灸之,或燈火烙之,即愈。

桂枝芍藥湯

錄方:桂枝 赤芍 柴胡 獨活 羌活 川芎 當歸 鉤藤 牛蒡 白芷

手足搖

風生脾胃中,手足搖不定,縱有盧扁術,難醫此死證。

手足冷

渾身發熱四肢寒,脾胃虛衰陰冷干,益氣補中應令暖,水如過膝急尋棺。

釋:凡痘瘡渾身宜熱,獨耳尻二處宜涼,所以痘疹之症,頭宜涼,手足宜溫,若反冷者,此脾胃虛弱也,四肢脾胃所司,宜補中益氣,扶其中氣斯可矣。若服藥後仍前厥冷者,不治。

補中益氣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白朮 陳皮 當歸 青化桂 甘草 煨姜 大棗(引)

水煎服。

咳嗽

初熱何為咳嗽頻,風寒火毒是其因,升麻湯可加減用,清火消痰妙如神。

釋:咳嗽之症,非肺受風寒,即肺留毒火,治法必以清火消痰為主,用升麻葛根湯。風寒,加陳皮、蘇葉、前胡、桔梗、枳殼;毒火,加牛蒡、黃芩、梔子,自愈。

氣喘

初熱氣喘症最危,須別風火以治之,風寒杏蘇飲為主,痰火涼膈湯甚宜。

釋:痘初氣喘,有因風寒客肺而喘者,必鼻塞噴嚏,以杏蘇飲主之,有食熱痰積,上衝作喘者,必面赤唇紅,以涼膈白虎湯治之。

杏蘇飲

錄方:蘇葉 枳殼 桔梗 葛根 陳皮 半夏(姜炒) 杏仁 茯苓 甘草 生薑(引)

涼膈白虎湯

錄方:連翹 石膏 知母 黃芩 薄荷 梔子 大黃 朴硝 甘草 粳米(引)

水煎服。

聲啞

啼叫失聲無害事,風寒閉塞咳不停,毒壅肺竅音亦啞,均宜甘桔加味靈。

釋:初起不治,丹田肺氣預敗也,然有啼叫而失聲者則無妨。若風寒閉塞,必咳嗽不止,宜用甘草、桔梗,加防風、荊芥以疏其風寒,則音亮矣。若熱毒壅遏肺竅,必目赤便澀,宜用甘草、桔梗,加射干、牛蒡、元參、連翹、麥冬、梔子以清其毒熱,則音開矣。

鼻衄血

衄血稀疏毒隨解,燥熱口渴火刑金,犀角地黃清肺飲,外治發灰散功深。

釋:鼻衄之症,毒氣上衝於肺,以致鼻衄。但血出稀疏,則毒氣隨之而解,故云順也。若燥熱口渴,而衄血不止,則為毒火刑金,須用犀角地黃湯,及清肺飲治之,外用發灰散,吹入鼻,血即止。又衄不止者,用線在小指甲邊著力重扎,扎盡其指,其衄立止,但男左女右,各有分別,此奇方也。

犀角地黃湯

方歌: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錄方:犀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水煎服。

清肺飲

方歌:毒氣熏蒸鼻流血,休云毒因從血泄,天麥丹皮知母芩,當歸白芍花甘桔。

錄方:麥冬(錢半,去心) 天冬(去心) 當歸(酒洗) 天花粉(各一錢,酒炒) 丹皮(酒洗) 知母(蜜炒) 黃芩(酒炒) 白芍藥(各七分,生) 桔梗(六分) 甘草(三分) 生薑(一片)

同煎,入發灰一錢尤妙。

發灰散

將無病婦人亂髮,用肥皂煎水洗淨油垢氣;又將溫湯洗淨肥皂氣焙乾,用新瓦罐一個,將發填入內令滿,用淨瓦片蓋口,鹽和泥封之;又全封瓦罐曬乾,用木灰火圍罐一半,煅一炷香久,取出候冷,其灰成塊,研令極細。每用二錢,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立止。

口吐血

痘疹吐血最堪愁,神清氣爽猶可療,若兼大小便均下,從來此症死難饒。

釋:初發熱時嘔血,嘔血之後,神清氣爽,痘粒尖圓紅活,此乃毒氣因吐血而去也,此時不必用藥,姑少待之。若吐血不止,神息昏沉,或大小便並下血,俱不可救,但不忍坐視其斃,以犀角地黃湯清之,庶或僥倖於萬一耳。

犀角地黃湯 見上衄血門。

眼出血

此毒氣橫肆上攻,暴烈於精華,安可治乎?

耳出血

耳為腎竅,毒氣烈而腎以敗,安可救乎?

大便血

便血來何處,毒注於大腸,治此多妙劑,對症有三方。

釋:毒氣熾甚,流注大腸,故大便下血,用加味四物湯,或香連丸,霜榆湯治之。

加味四物湯

錄方:當歸 白芍 生地 川芎 荊芥 牡丹皮 黃芩 黃連 地榆

煎服。

香連丸

錄方:木香 黃連

霜榆湯

錄方:黃連 牛蒡 黃芩 厚朴 枳殼 淮生地 紅花 木香 地榆 百草霜

小便血

毒注命門,則膀胱溺血,見此之症,盧扁難醫。

目閉

初起不治,蓋精神已衰,不能送毒也,急用內托之劑,痘若托出可救。痘將出時,為風寒所束,而目閉者,用升提達表之藥,為之祛寒發痘,或用推拿法以疏通寒邪,再用頂方,以生雞剖敷臍上,痘出而目自開。

眼露白

目為五臟精華所萃,睛若上吊,不能運動,則元神將散,又烏能送毒乎?此最危之症,治此總以內托扶為主。惟痘前發搐如此,搐後人醒而即定者,則以風論,痘出而症自平。

唇口

毒火炎炎脾胃傷,故令唇口改其常,唇紫且裂口生穢,解毒湯加石膏良。

釋:五臟虛實,形於唇口,熱毒輕者,唇不紫,口不臭;熱毒重者,唇必紫黑,或硬或裂,口臭難聞,此皆毒火內熾所致也,宜用解毒湯加石膏以清脾胃之火,又以牛子、連翹、石膏、甘草煎水,時搽唇上,口臭者治亦同。若滿口皆白而生口瘡者,用清胃散敷之。

解毒湯 見卷內煩躁門。

清胃散

石膏、寒水石各一兩,俱用火煅,先以黃芩、黃柏、黃連、南星、貝母、藿香、甘草諸藥煎熬,至藥水一盞,然後將二石火煅置藥水中,取起曬乾,又入藥水,如是者數次,乃取二石合為末,加硼砂。善治口瘡舌爛唇裂。

不食

痘初不食常作飽,暖胃之藥毋遽嘗,脾虛始用參朮散,毒盛還宜解毒湯。

釋:發痘之初,熱鬱於內必然作飽,不思飲食。此時不可驟用暖胃之藥,以滯其毒,故無泄瀉而痘紅活,雖出齊之後不食亦自無妨。惟痘色淡白,泄瀉不食,此脾氣虛弱也,人參白朮散主之。若大便秘結,痘色紫黯不食,此毒盛血熱也,解毒湯治之。

人參白朮散

錄方:藿香 白朮 葛根 木香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用生薑引,水煎服。

解毒湯 見卷內煩躁門。

中風

發熱之時中風邪,口張舌吐症不差,參蘇飲及消風散,無藥推拿法孔嘉。

釋:發熱之時,或中風邪,目直視,口張舌吐,不能言語,是中風也,宜用參蘇飲或消風散治之。若一時無藥,則以薑汁灌下,且用推拿法,汗出自愈。

參蘇飲

方歌: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乾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推(去枳殼、木香,加麻黃)。

錄方:陳皮 半夏 桔梗 茯苓 紫蘇 粉乾葛 前胡 人參 甘草 麻黃

消風散

錄方:羌活 獨活 殭蠶 防風 天麻 天花粉 白附 蟬蛻 柴胡 川芎 人參 炙甘草 生薑(引)

中痰

毒火上騰氣道壅,喉中作聲是痰鳴,攪涎先用鴨毛入,二陳湯藥服之平。

釋:發熱之時,毒火薰蒸,痰涎壅盛,不能言語,狀同中風,但喉內痰鳴,是中痰也,急以生薑汁灌下。若不能進藥,須用鴨翅毛透入喉中,攪出痰涎,然後以加味二陳湯治之。

加味二陳湯

錄方:麥冬 前胡 陳皮 半夏 茯苓 栝蔞仁 枳殼 桔梗 杏仁 黃芩 甘草 生薑(引)

水煎服。

痘初微汗本為順,但慮太過則亡陽,毒不可閉毋驟止,不復發表即無傷。

釋:初熱之時,身有微汗,其毒乃出。有汗則不宜發散,然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不發而汗自來,乃腠理不秘也;盜汗者,汗出不自知,乃表虛也。痘未出時,縱有自汗盜汗,皆不可驟止,恐閉其毒氣也,但不敢復發以傷其表耳。

寒戰咬牙

初熱寒戰與咬牙,或因毒火或風邪,總宜清熱兼解表,治用羌活湯不差。

釋:初熱而寒戰咬牙,或因素受風寒,毒出而寒邪亦出,故如此;或因毒火留於經絡,邪正相爭,欲出不出所致,總宜清熱透表,不可誤投辛熱之劑,以羌活湯主之。

羌活湯

錄方:羌活 防風 當歸(各八分) 川芎(七分) 薄荷(六分) 膽草 山梔(各五分,炒) 淡竹葉 甘草(各三分,生) 生薑(三片)

同煎服。

吐蛔

蛔居脾胃本自安,毒火薰蒸故上鑽,吐少猶覺無妨事,滾滾而出治之難。

釋:蛔蟲在脾胃之間,消化食物,初熱毒火扇動,蛔不能安,故逆上胃口。或因吐甚而觸動其蟲者,但出少無妨。若滾滾而上,則火灼內傷,脾胃已壞,不能療矣。痘後臟之寒涼,蛔亦不安,皆不可治,故曰口吐蛔蟲者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