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戒、定、慧三学
前文第四章里,曾经说过,释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们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结成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业和烦恼聚集而成的。我们如果听其自然,顺着生生死死去轮转,也就罢了,倘若要超出这苦海,解脱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讲修行方法。这方法就是四谛中的道谛,叫八正道(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要实行这八正道,有一定的下手次序,就是戒、定、慧三种学问。
戒学
什么叫戒学呢?人们的动作,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戒就是防止恶业而定的规条。释迦在世时候,为防止弟子们有作恶的行为,立下种种戒条。释迦灭度后,优波离诵出戒律(见第五章第一节),成为定制,就有律藏。以后分派愈多,条文更细密,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成为了专门的学问。但是戒条尽管繁多,都是从根本的五戒推演而出。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创立五戒的本意,就得到戒学的要领了。
五戒
五戒之中,第一是不杀戒。人类和畜生,同是有生命的动物,如今为贪自己的口腹,杀害他物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论情论理,都说不过去。然而人们竟因向来习惯,视为固然,岂不可怪。昔颠云禅师有云:“数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何等痛切。动物被人类宰杀,不过力量不敌,无可如何,怀恨报复的念头何尝没有。这是佛家第一要戒杀的意思。
第二,是不盗戒。物各有主,不是我的何可妄想窃取,这理人人都易明白。但是立戒的本旨,那是对于他人的物,丝毫不生一点妄取的念头。譬如公家的东西,无论一张纸、一枝笔,我不是公事,绝不滥用,这就不容易了。这样方算是不盗。
第三,是不邪淫戒。我们投胎做人,就是因为父母的淫欲而来,所以淫欲是生死的源头。如今要超脱生死,当然要在根本上解决,所以要戒淫。出家人要完全断绝淫欲,立戒格外的严,就叫不淫戒。若是在家人,都有妻室,不容易立刻断除,故立下不邪淫戒。就是除自己妻室外,不可对他人妻女,有邪淫的行为,叫做不邪淫。
第四,是不妄语戒。离开事实,妄造虚言,这种颠倒是非,诳惑众听,是最不好的行为,也是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要立这戒。
第五,是不饮酒戒。饮酒足以乱性,令人昏乱。再推广地说,释迦在世时候,还没有吸烟的风俗,所以不曾立不吸烟戒。照现在的习俗,应该立不饮酒不吸烟戒才是。
前文曾经说过人们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见第四章第二节),一切烦恼都从这出,所以叫三毒。三毒先以意念做动机,然后发现于身的方面,而为杀、盗、淫的恶业;发现于口的方面,而为妄语的恶业;发现于身、口两方面,而为饮酒的恶业。可知五戒,就是对症发药,治这三毒的毛病。不杀是戒嗔的,因为凡是杀念,总是由嗔而起的;不盗所以戒贪,凡盗念总是由贪而起的;不淫所以戒痴,男女的欲,总是由痴而起的;不妄语是兼戒贪、痴,大概妄语无非是想隐藏自己罪恶,或想诈取名利,隐藏是由痴而起的,诈取是由贪而起的。这贪、嗔、痴三毒,是人们有生以来,本性固有,对此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四戒,是治本性的病,所以这四种叫性戒。至于饮酒虽和贪嗔痴也有关系,但是因后天的欲望而起,不是本性所固有的,所以饮酒一戒,叫做遮(禁也)戒。
人们果能实行这种戒学,自然烦恼慢慢减轻,去恶进善,自有把握,所以学佛第一要从戒入手。
定学
什么叫做定学呢?定是治心的最要功夫。人们的身心苦果,既然是业和烦恼所聚集的因造成的,可知要解脱这苦果,先要断这苦因。业和烦恼,无非从心发生,试返观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状况?那是前念去、后念来,念念相续不已的无数妄念就是了。于此可下断言,人们生死的根本(因),就是这个妄念。既已明白这理,所以治心功夫是最要紧没有的了。戒学既除掉身口方面的恶业,定学就专从心的方面下手。下手方法大概可就预备及实行二段,略说一说:
(1)预备。以环境为先,当择寂静的地方,免得纷乱心意。所以出家人住的寺院,多在名山。我们在家人,不能入山,但在家中择一间净室,也就可以。既得到相当环境,然后先用调身调心的功夫。身的方面,饮食宜有节,不宜多;睡眠宜有一定时间,大概以八小时为度;平时举动,勿可粗暴,使气血平和,肢体愉快。心的方面,妄念用事从吾人有生以来就是这样,所谓“心猿意马”,要它调伏,真是不易,然不可怕难,慢慢做去,久后自然有效果。须知我们的动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种威仪,除卧时我们没有把握外,其余行、住、坐三威仪,我们要时时刻刻留意,不要听他胡思乱想。如治乱麻,耐性徐徐理之,自有头绪。
(2)实行。就是每日早晨或晚上,到静室中去打坐。这也要在身心两方面注意:身的方面应置一方凳,上铺厚软的垫子,臀部再垫高一二寸,然后盘足端坐于上,或用右腿加于左腿,或用左腿加于右腿,都可随便。左右手交握,安于小腹之下。阴囊要悬空,勿使受压。心的方面,就要一切放下,将妄念扫除干净,只存一个正念,犹如明镜,不染一尘。初学的人,于这种功夫,最难下手。但有一种简便方法,就是数息法。鼻端的气一出一入叫一息,入坐以后,怕心意散乱,就可留意一出一入的息。第一息数个一字,第二息数个二字,如是一直数到十字,再回转来数一字,循环默数,自一至十,一点不乱,念头全注在数字上,纷乱自然可免。况且息是属于身的方面,数是属于心的方面,今用这法,可使身心自然合而为一。这法是初习定学的人最合适的。要知道定学的详细情形,可参看我的《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慧学
什么叫慧学呢?这慧字极难说明,因为是定力所生的大智慧,到这地步就能断妄惑(妄念自然不生)、证真理。这不是我们平常的小智小慧。我们没有由定生慧的功夫,要来说这慧学,如何能明白呢!然而不说又不可,姑且略说它的本体,再用譬喻以为证明。原来我们的心,固然是妄念用事,然而我们的真心是不动的,不过被妄念遮蔽,真心就不能发露了。譬如明镜,被灰尘所遮蔽,好像失掉照物的作用,其实镜的本体,毫无欠缺,只须将灰尘拂拭干净,镜体就仍旧发光,照物无遗了。真心也就像这样,当妄念用事时候,如镜被尘蔽,真心完全隐藏,我们若用定学扫除妄念,归到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的灵光自然显露,这时也如明镜照物无遗。这就叫做慧学。
戒、定、慧三学,是佛家的根本功夫。三藏中的律藏,是讲戒学的;经藏是讲定学的;论藏是讲慧学的。小乘从四谛用功,道谛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大乘菩萨的六度(见第四章第二节),也是戒、定、慧。今用表示之如下:
第二节
禅观
禅是静虑,观是观心,实在就是定学。但各宗都依据定学各倡本宗的禅观方法,禅宗并且专以禅观成为一宗,所以应另立一节,加以说明。
各宗的禅观,如三论宗的实相观,法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止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倘若一一详说,恐占篇幅,况且三论、法相两宗的观法,现在已无人能修,近乎失传。就是天台、华严两宗的禅观,实际上也很少修习的人。如现代弘扬天台宗的谛闲法师,所传教义虽是天台,自己修习也从参禅得力,晚年且专修净土,并未从事止观。现在弘扬华严宗的应慈法师,所传教义虽是华严,他率领弟子在禅堂用功,也完全是禅门方法。可见现在只有禅宗尚有历代祖师相传的禅观,遗风未坠。著者专就禅宗说禅观,也是事实上应该这样,不单为减省篇幅而然。
小乘禅的传入中国
禅观自汉末到现在,也经过多少变迁。汉末安世高所译许多禅经都属小乘禅,其中所说的法门,大致不出四念处、五停心等类。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我们既要脱离这苦果,应该返观自身,内储粪秽,外多汗垢,遍体是不干净的,就生厌离思想,这叫观身不净。我们感受顺境就快乐,感受逆境就苦痛。仔细观察,完全为外境所转移,实则各种感受,无非是苦,这叫观受是苦。我们的心,一念生一念灭,相续不已,没有一秒钟停止,这叫观心无常。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生灭灭,了无主宰,这叫观法无我。
五停心,就是多贪不净观、多嗔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五种。人们贪、嗔、痴等烦恼,各有偏重,五停心是就各人偏重的烦恼,对症发药,叫他停心作观。如多贪淫的人,叫他做不净观功夫,观男女的身,都是十分不干净,贪念自然渐渐减少,所以说多贪不净观。如多嗔怒的人叫他自己返观,我与众生,都是平等,既然平等,何可发怒,损害他人,慈悲的念头就会起来,所以说多嗔慈悲观。人们要进静室,用打坐功夫,起初大都心意散乱,不能入静,下手方法莫妙于数息,前文讲定学时已说过了,就是多散数息观。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不晓得它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了无实在,总以为是实在有的,因此就生执著,不肯放舍,这是愚痴。治这愚痴病,要他知因缘凑合的道理,所以说愚痴因缘观。还有一种业障深重的人,要想修行,就生出种种障碍,叫他修不成。这种人自己力量不够,要仰仗佛力来帮助,所以说多障念佛观。
这种小乘禅法,从汉末流行到东晋,因为方法上面多冠以四五等数字,就通称“禅数之学”。
大乘禅的传入中国
到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出《坐禅三昧经》、《思惟略要法》等,大乘禅就传入中国。以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毕竟是个空相,从这着力,以修禅观,此小乘进一步,也称为菩萨禅。六朝刘宋时,菩提达摩到中国,倡不立文字的禅观,从此禅观就自成一宗了。
达摩教弟子,既是以心传心,所以他的方法怎样,难于详考。传到第五祖弘忍,他的门下有两大弟子,名神秀和慧能。神秀才学很高,大众佩服,慧能并不识字,在碓房(舂米作坊)里工作,身操贱役。有一天五祖令弟子各依自己见解,做一偈文,看看他们的功夫怎样。神秀就做一偈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拿此偈贴在大众共见的地方,众人个个都叹服。刚刚慧能从碓房走出,问众人议论的什么。众人拿此偈文读给他听。慧能说这偈不好,众都笑他,他就口头改成一偈说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照他的见解,真合达摩直指人心的本旨,所以弘忍就拿法传给他,称为第六祖(见《六祖坛经》)。
神秀的用功方法,慢慢地拿心中妄念拂拭干净,是渐进的。慧能的用功方法,豁然悟到妄念本来没有,用不着去拂拭,是顿悟的。后来神秀的渐法,行于北方,称北渐,慧能的顿法,行于南方,称南顿。禅宗就分南北两派。南禅后来又分五派(五派的名词,见第七章第三节)。
坐禅与参禅
禅宗的禅观,无论小乘禅大乘禅,起初都拿坐禅为主。坐禅是盘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恶,脱却迷悟生死的妄念,达到安住不动的境界。到陈朝临济宗盛行,改用参禅的方法叫做参话头。就是抱定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不论行、住、坐、卧总是咬定这句话头,丝毫不放松,极力参究,自有豁然贯通,心境开明的一天,就是悟道。这种禅观法门,简单直捷,所以到如今我国临济宗的大丛林,还是沿用这法。
禅观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样,笔墨难以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纯熟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吸气息也几乎断绝。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这样。
第三节
念佛
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但是现在天台华严各宗,都注重念佛。就是禅宗,也要禅净双修。这可考见禅净两宗,最适合于我国社会,比较他宗独盛的缘故。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节来说明。
定心念佛与别时念佛
净土宗在东晋慧远初创立时,也兼用禅观,并非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字,有所谓定心念佛、别时念佛法门。定心是心中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就是禅观。别时,是指一定的时间,白天三时,夜间三时,于这一定时间,心想佛在面前,口唱佛名,由此想到将来往生西方佛国。这是慧远传下的念佛法门。到唐善导大师,专为接近下级人民,所以单用持名(口唱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越简单,越容易普及,一直传到如今,全国学佛的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用这法。
观想的方法
我们要说明这方法,应该拿观想和持名两种分别来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中,有十六种观法,说观想最为详细。今节录于下:
第一,日想。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合明了。是为日想观。
第二,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为水想观。
第三,水想成时,观之明了,闭目开目,不合散失。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是为地想观。
第四,次观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坐诸妙华,涌生诸果。见此树已,茎、枝、叶、花、果,皆合分明。是为树想观。
第五,八功德水想(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后能长养诸根)。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水中,有无数莲花。是为八功德水想观。
第六,国土之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不鼓自鸣。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想观。
第七,于宝地上,作莲花想,一一叶上,皆放光明,其光如盖,遍覆地上。此莲花台,众宝真珠,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是为花座想观。
第八,次当想佛。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身作金色,坐彼花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复作一大莲花在佛左边,想一观音菩萨像坐左花座。复作一大莲花在佛右边,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花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观。
第九,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眉间白毫(白毫光),右旋宛转。佛眼青白分明。彼佛圆光,遍照十方世界。是为佛真身想观。
第十,次应观观世音菩萨,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以手接引众生。是为观世音想观。
第十一,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紫金色,亦如观世音。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是为大势至菩萨想观。
第十二,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花中,结跏趺坐(即盘膝坐),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想观。
第十三,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
第十四,上品生观。
第十五,中品生观。
第十六,下品生观。
十六种观分四个段落
这种观心方法,就是净土宗的禅观。十六观中间,可分四个段落:
从第一观到第六观是第一段,是观想极乐国土。这国土在西方,所以先从落日观起。国土在池水上,故从落日而观到海水,由水而冰,渐渐变成琉璃地,是极乐国土,已显在前面。然后观树、观水、观佛所居的楼阁,这极乐世界,就完全现前了。
从第七观到第十一观是第二段,是观极乐世界中的佛菩萨。佛菩萨都坐在莲花座上,所以从下面观起,先见花座。再想我们习见的佛菩萨塑像,坐在花座上面。观想明了,然后移到无量、观世音、大势至的真身观。
第十二观到第十三观是第三段,就是想自己往生极乐国土,趺坐在莲花中间,起初莲花完全闭合,如在母胎,到莲花一开,有佛光来照,眼目开明,看见佛菩萨,这就是往生成功,花开见佛。然后重复观想佛菩萨,在池水上,或在十方,变化自在,普化一切众生。
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是第四段。因为修净土的人,根器有利有钝,功夫有深有浅,所以往生西方也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中间,又分上生、中生、下生三品,共有九品。这最后观想,是令修行人知道往生的品有高下,可以格外努力的意思。
持名的方法
次说持名,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方法虽简单,然而也有好几种。就念佛的方法而说,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三种。
觉性念,就是念佛时候回光返照(即闭目观心)自己的本性,本来同佛没有两样,念到一心不乱,念念相应,这心就是佛了。《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这四句文是说心中拿佛做对象,一心专念不歇,久久就能看见真佛。一众生念佛,得见一佛;多众生念佛,得见多佛。见佛的数目,和众生心的数目相等。这叫做觉性念。
观相念,就是依《观无量寿佛经》的观法,观想佛身净妙,佛土庄严,心中观想,口中念佛。或是初学的人,直用塑像或画像,对之作观,专精念佛,这都叫做观相念。
持名念,就是不作观想,专持佛名,也有高声持、金刚持、默持的分别。发出高声,朗朗持诵,最易提起精神;默持刚好相反,单是心中默诵,完全不动口舌;金刚持介乎高声和默诵的中间,单动口而不发出声音。这可就各人的性质所近或时间和地方的关系,合宜于哪一种,就选用哪一种。这叫做持名念。
就念佛的声音而说,有和缓念、追顶念两种。
和缓念,声音是长而且缓的。先要将心中一切妄念统统放下,然后提起一个念佛的正念,鼻端一呼一吸的时间念一个“南”字,再一呼吸,念一个“无”字。如此逐字念去,声音极和极缓。倘若旋绕佛像,一面行走,一面念佛,以一步念一个字。虽然和缓,而一字一字,绵密不断。这叫做和缓念。
追顶念,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刚完,第二句立刻追顶上去,中间不许有间断,妄念就无从发生。或预定一天,自早至晚,念个不歇,功夫纯熟,可延长到两天,更加增至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念到妄念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法不立,方算得手。这法非精神强健勇猛刻苦的人不能用,用时也要留心,不可十分高声以伤气,不可努力默诵以伤血。这叫做追顶念。
就禅净双修而说,有禅定念、参究念两种。
禅定念,是坐禅而兼念佛,当澄心静虑,寂然不动时候,静极而觉,就拿这觉心,默念佛号。《坐禅三陈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自得三昧”(三昧就是定),就是说禅定念佛。这是最上最稳的方法。
参究念,是参禅而兼念佛。于参究念佛是谁,并参究这念佛的心怎样生、怎样灭、怎样去、怎样来,参到尽头,妄念逼榨干净,豁然开悟,同前文所说悟道境界是一样的。
大凡有知识的人,对于念佛法门,总要怀疑,以为这是近乎宗教的神话。著者在三十余年前开始研究佛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明白了净土宗的道理,方才觉到从前的怀疑,全然错误。如今拿这道理,简简单单说一说。原来我们这个身体,是无明妄心所造成,是虚幻的。这身体所凭依的环境、大地山河等也是妄心所造成的幻境。何以见得呢?如果不是幻境,是真境界,应该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方算得是真。现在我们的身,从婴孩到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是没有一刻不变化的。心中前念去后念来也没有一秒是不变化的。大地山河,骤看好像是永久,实则也在那里刻刻变迁,不过人们不能觉察,必要到火山喷火,地壳震裂,陵谷变迁以后方才知道罢了。
这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的幻境,既然都是妄心所造成,可见妄心是有生有灭的。而妄心所依而起的本体,那是真心,真心却是不生不灭、常住不动的实境。学佛是什么作用?就是返妄归真。既然一切幻境都是妄心所造,那么学佛下手方法,应该先来移动这个妄心,叫它慢慢地转到真心。所以各宗的方法虽然不同,而扫除妄念,归于正念,是共同一贯的。念佛方法就是收摄众念,归于一念,念到一心不乱,真心发露,我们现在所住的恶浊世界就立刻会变成极乐世界,一切唯心所造,绝对不是虚言。至于前文所说十六种观想,就是慢慢移转妄心妄境,归到真心真境的法门,目的和念佛是同一的。古来念佛功深,临终得往生西方的人,历史上不少实例。就是现在知友亲戚中间念佛得到往生西方的人,耳闻目见,也不在少数。可见这法门的巧妙,能够普及全国,实非无故。
第四节
持咒
咒字的意义
咒是密宗所用的修行方法,梵语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有“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包含在里面。佛法没有到中国以前,我国本有一种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传布密教的番僧,有时持诵陀罗尼,也能发神验、除灾患,和禁咒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翻译为咒。《大智度论》卷五云:“陀罗尼者,秦言(这论是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故称华言为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这是说持咒的力量,可以进善止恶。止恶作善的功夫,是修行下手最重要的。《佛地论》卷五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这是说持咒最后可以成佛的功用。念是念头,慧是智慧,持咒必定一念注定咒语,持诵既久,能发生智慧,所以增上念慧,是增加正念和正慧。念慧既然增加,就能担任保持无量佛法,令心中永久就不致忘记遗失,最后就可以成佛了。
密宗的持咒,对于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每一咒,都有用手指结印的方式,名曰手印,是为身密;口中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叫种子字,如大日如来的种子,为阿字之类),是为意密。因为修行的人,身、口、意三方面同入于秘密的境界,妄念自然可以不起,功夫久久纯熟,就可以即身成佛的。这是密教修行和显教不同的地方。然而显教的经典中,附有咒语的也很多。如普通所念的《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它的功用和密宗没有两样。不过显教修行,是拿持咒做助力的,密宗是拿持咒做主体的。并且密宗的咒,有手印,有观相,必定要阿阇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显教持咒,不必一定用手印、观相,可以随便传授,这是显密两教持咒方法不同的地方。
【问题】
一、戒、定、慧三学的内容?
二、性戒、遮戒怎样分别?
三、定学如何预备,如何实行?
四、小乘禅和大乘禅怎样分别?
五、禅宗南北两派何时所分?
六、坐禅参禅的分别?
七、定心念佛、别时念佛的分别?
八、持名的方法如何?
九、观想法有几种?
十、十六观分几个段落?
十一、咒字是如何意义?
十二、显密两教持咒如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