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章 昔里吉 乃颜 海都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昔里吉

合谋反叛

昔里吉(shiregi)为元宪宗蒙哥第四子,其母为蒙哥妃巴牙兀真氏。在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之战中,昔里吉支持阿里不哥。至元四年(1263)秋,因阿里不哥势衰,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台等来降,获忽必烈赦免。次年受封为河间王。阿里不哥之乱平定后,诸王均表示臣服,惟海都不来参加朝会,在西北与察合台汗国展开激烈争夺,并显露叛迹。为防患于未然,忽必烈派子北安王那木罕,率领大军前往西北,昔里吉亦在军中。那木罕本人和其兄弟阔阔出所统辖的忽必烈家族的属民组成中军,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子侄辈诸王等部民组成右翼集团。这些北边诸王在阿里不哥失败后被迫投降忽必烈,阿里不哥诸子保留了封地,但怨恨并未消除。至元五年,海都叛乱,举兵东进,进攻玉龙答失部民,扰乱畏兀儿地区,被那木罕北征大军击败,追至亦列河流域,立帐于阿力麻里。

至元十二年(1275),受命辅佐那木罕的安童突袭贵由之子大名王禾忽的军队,引起禾忽叛乱。叛军控制了河西走廊,占有斡端和可失哈耳。同年,都哇的军队兵临火州城下,围攻达6个月之久,元军被河西叛军阻隔,得不到增援。这些动乱严重地动摇了元朝西北镇戍体系的稳定性,直至至元十三年,忽必烈灭宋后,从南方调集军队开赴漠北,进入河西,才击败禾忽。此前,那木罕军中的一些诸王们已露出骄兵难制的态势,发生拘杀朝廷使臣事件。忽必烈未举师问罪,采取和解态度,“选使往谕之”。畏兀儿人廉希贤奉使北边,“布上意,辞旨条畅”,对方“悔谢,为设宴”(《元史·廉希宪传附廉希贤传》),并赠礼物。至元十年(1273),北方诸王中已有人背叛,进攻谦州,执五部断事官刘好礼,因刘好礼善应对,方免一死。至元十三年秋(1276),因安童分配给养不公,那木罕部下的脱脱木儿率部叛逃,尚留在那木罕阵营中的昔里吉往讨1。脱脱木儿以阿里不哥失败后所受耻辱为辞煽动昔里吉叛元,并许诺事成后帝位归于昔里吉。就在拥兵将领八鲁浑、粘闿等率兵叛逃,宗王牙忽都追截的时候,昔里吉起兵发动叛乱,拘系统帅那木罕、忽必烈子阔阔出和丞相安童,擒获牙忽都,使元朝在阿力麻里镇戍的这个重兵集团顷刻瓦解。叛乱诸王拥戴昔里吉为王。

元廷屯驻谦州的万户晃豁坛氏伯八报知脱脱木儿等人叛变的消息。不久脱脱木儿之军袭击谦州,伯八阵亡。至元十六年,刘好礼被叛王召至谦州,次年率部出走,经贿赂叛军千户后才得逃归。

昔里吉、脱脱木儿等人在拘系那木罕等人以后,为增强与忽必烈抗衡的力量,争取外援,把那木罕、阔阔出送往术赤后王蒙哥帖木儿处,而安童则被送往海都处1。海都并不急于利用这个机会,而宁愿坐山观虎斗,让拖雷家1汉文史料对脱脱木儿、昔里吉等人叛乱的时间有至元十二年(1275)、十三年、十四年等诸种不同记载。据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二《后凯歌词》自序,以十三年为是。

1《史集》第2卷,汉译本页313、317。但据汉文史料记载,那木罕并非被囚禁于钦察汗蒙哥帖木儿处,而是囚禁于海都处,与被海都扣留十余年的朝廷使臣石天麟在一起。关于此的问题的讨论,参见陈得芝:族内部自相残杀,留下安童授以官职。

至元十四年,昔里吉、脱脱木儿、药木忽儿、撒里蛮等集结部众,分道东进,扬言海都、蒙哥帖木儿与之联兵而来。东部弘吉剌部折儿瓦台起兵响应,并劫掠先朝武帐。岭北为之震动。撒里蛮等将兵越杭海山,东南深入今河套北,被爱不花率领的汪古部军和土土哈率领的钦察军击败,昔里吉、脱脱木儿、药木忽儿等率其主力越杭海山后继续东进,于和林北渡斡耳寒河,抵土兀剌河流域,欲与弘吉剌叛军相会。元廷调集大军很快擒获了弘吉剌部叛首折儿瓦台。以伯答儿、土土哈为首的元军于土兀剌河畔打败了药木忽儿和脱脱木儿后,与伯颜统帅的大军相会于斡耳寒河畔。元军渡河,败脱脱木儿等,原先被叛军擒获的宗王牙忽都从斡耳寒河前线脱归。由于驻守陕西的安西王忙哥剌部奉调漠北平叛,后方空虚,于是同年冬,驻守陕西行省的六盘(今宁夏固原县南)的贵由之孙南平王秃鲁起兵响应昔里吉,但很快被平定。

漠北失败之后,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分别向也儿的石河方向逃窜,但其势力仍然不小。吉里吉思处于叛王的控制之下,外剌等部、盘踞按台山以西的窝阔台系宗王脱忽等也支持昔里吉。十五年,岭北元军继续乘胜追击。正月,土土哈军越过按台山西,擒获叛军集团的将领扎忽台。五月,别乞列迷失将兵由和林向西北,击败外剌、宽彻哥思两部联军。同年底从征宋前线调回的大批汉军,已云集和林一带,岭北地区形势转危为安。

叛军的瓦解与失败十六年四月,脱脱木儿领兵南下,进袭杭海山东。元军大将别乞列迷失采纳刘国杰建议,趁其“全军而来,巢穴空虚”,径率大军直捣谦州,直至兀速地面(今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南部)。待脱脱木儿回军时元军以逸待劳,击败叛军,脱脱木儿所部渡河而逃,大批人马溺死在谦河之中,元军“俘获生口畜牧万计”1。十七年春,脱脱木儿纠合昔里吉、撒里蛮等拥众东来,元军别乞列迷失、刘国杰所部击败之,并沿唐五路(按即唐麓岭)追至按台山西。别乞列迷失虑叛军有伏兵,决定撤回,不久被朝廷处死。刘国杰部迫近也儿的石河,侦知当地的窝阔台系宗王脱忽与昔里吉勾结,元军偷袭得手,又乘势进攻昔里吉,再次获胜。

屡次失败使昔里吉集团内部诸王之间互相猜忌和怨恨,最终爆发内讧。

脱脱木儿在吉里吉思之战中失败,辎重遭元军刘国杰部洗劫之后,曾向昔里吉求援,未能如愿。见昔里吉实力削弱,脱脱木儿便同叛王集团中的撒里蛮结为同盟,共同反对昔里吉,他们相约事成之后帝位归于撒里蛮。此事被昔里吉的部将亦迪·不花侦知,报信给昔里吉。昔里吉征集宗王诸将的军队迫近脱脱木儿和撒里蛮等,但未能使他们屈服。昔里吉不得已宣布退位,于是诸王们如约奉撒里蛮为帝,遣使布告于术赤兀鲁思和海都处,并派军追讨泄密的亦迪·不花,迫其自杀。

拥立撒里蛮的行为虽然得到阿里不哥幼子明里帖木儿的支持,但并没有得到叛王集团的一致认可,阿里不哥之长子药木忽儿为反对集团的重要成员《元岭北行省建置考》(中),《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1987年。1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元史》卷一六五《孔元传》。之一。脱脱木儿企图以武力迫使药木忽儿服从,反被药木忽儿击败擒获。药木忽儿与昔里吉议决,杀死脱脱木儿。

脱脱木儿被杀后,撒里蛮自知实力弱于昔里吉,自愿去帝号,被昔里吉剥夺兵权,夺去属民。撒里蛮的部下纷纷往投元军。昔里吉把撒里蛮送往术赤系宗王火你赤处,路过忽阐河下游撒里蛮辖区时为撒里蛮部下所救。撒里蛮有意投降忽必烈,袭击了昔里吉的辎重,向元军报告。昔里吉闻讯召药木忽儿共同对付撒里蛮。但诸军阵前纷纷倒戈,昔里吉和药木忽儿双双被擒。在押送往元廷的途中,因遇叛王集团同党斡赤斤后裔宗王,药木忽儿逃脱。撒里蛮受到忽必烈的礼遇,而昔里吉则被放逐到南方。

第二节 乃颜(附脱脱)

关于乃颜世系乃颜(nayan,?—1287),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赤斤后王。关于他的世次,因为东西史料记载的歧异,至今难以确言。伯希和认为:“乃颜世系几乎可以肯定如下,即斡赤斤——只不干——塔察儿——阿术鲁——乃颜。”1《史集》俄译本第一卷第二分册和德黑兰波斯文刊本,则分别将乃颜世次载录如下:俄译本:斡赤斤——只不(即只不干)——塔察儿——失儿不海——阿术鲁——乃颜——脱黑台;德黑兰刊本:斡赤斤——只不(即只不干)——塔察儿——?——乃颜——脱黑台2。

除《史集》外,穆斯林史料《贵显世系》也将乃颜列为塔察儿后裔,这一点应当没有什么疑问3。失儿不海后来率部逃往西道诸王海都的兀鲁思,时间大概是在乃颜之乱失败后,此人当拉施都丁撰写《史集》时仍然在世。《贵显世系》所载塔察儿后人中也有他。至于阿术鲁,按《元史·宗室世系表》,实为只不干兄斡端的长子,与塔察儿是堂兄弟4。他之羼入塔察儿世系,当是由于他继塔察儿之后担任过斡赤斤兀鲁思的汗。因此,乃颜的世系应当是:塔察儿——失儿不海——乃颜——脱黑台。失儿不海一支或即因乃颜叛乱而不显,故未见于《元史·宗室世系表》。

举兵称乱及其败亡见于文献的乃颜最早的活动,是在至元七年(1270)元军在木华黎后人头辇哥指挥下进征高丽时。他继族祖阿术鲁担任斡赤斤兀鲁思汗的年代,大约是在至元二十年前后。除了漠北份地以外,斡赤斤诸王与元廷争夺对辽东地区控制权的斗争,在乃颜时期日趋尖锐。随着乃颜反状日益明显,元廷越来越担心治理辽东政事的宣慰司“望轻”,不足临镇一方,因此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二月罢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慰司,将辽东的地方行政机构升格为“东京等处行中书省”(治今辽宁沈阳市)。翌月,又北徙东京省治于咸平(今辽宁开原县)。东京行省虽然不满半年即撤销,但仍然引起乃颜的不满。次年四月,他联合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系诸王哈丹秃鲁干等,在漠北份地举兵反元。叛军的活动,西面直达土拉河中游,东面则从大兴安岭东麓洮儿河地区及松嫩流域向水达达居地乃至辽河流域扩展。这时候,元朝与西北诸王海都、都哇的战争正在金山一线处于胶着状态。为防止东、西道诸王夹攻岭北、连兵南下的危险,镇守漠北的北安王那木罕所部土土哈从驻地东行,“疾驰七昼夜”,在土拉河挫败乃颜叛党西掩的兵锋,接着又沿1伯希和:《马可波罗行记注》,页788。

2《史集》第1卷第二分册,汉译本页60后插页;德黑兰刊本页217。

3韩百诗:《元史宗室世系表译注》页39。

4《史集》德黑兰刊本也将阿术鲁列入斡赤斤后裔名单,但未把他排在塔察儿一支的世系中,与汉文史料颇有相合之处。

克鲁伦河而下,破其后续部队万余骑。乃颜试图争取西道诸王接应,由东向西打通岭北,占领“国家根本之地”的战略计划,在叛乱之初即告失败。大约与土土哈断然发兵东进同时,忽必烈决定亲征乃颜。二十四年五月,他自率博罗欢所领五部军及李庭所领诸卫汉军,由上都经应昌(旧城在今内蒙达来诺尔西南),沿大兴安岭西麓北上。北征蒙古军主力由玉昔贴木儿率领,与忽必烈分道行进。六月初,忽必烈抵达撒儿都鲁之地(当即今呼伦湖东南的沙尔土冷呼都克)。元军在这里先后与叛将黄海、塔不台、金家奴等叛军“众号十万”遭遇。元军在数量上居于劣势,忽必烈却贸然乘象舆临阵,“意其望见车驾,必就降”。但叛军强弓劲射,悉力攻击象舆。忽必烈被迫下舆御马,命元军固营自守,不复出战,疑惑叛军。至夜,李庭持火突袭敌阵。叛军惊溃,忽必烈转危为安1。在漠北地区乘象督战是一件空前绝后的事情,因此这个细节也被穆斯林史籍和欧洲人马可波罗记录下来了2。

撒儿都鲁之战后,元军进至乃颜之地,留下部分军队镇守哈尔哈河,复选精骑扈驾,至失剌斡耳朵(译言黄帐,即斡赤斤后老营)。据王恽《东征诗》,当忽必烈“长驱抵牙帐”时,“巢穴已自空”。元军在这里获乃颜丢弃的“辎重千余”。率领蒙古军主力的玉昔帖木儿在击败叛玉哈丹后,也赶到这里与忽必烈会师。

这时候,乃颜已东撤到大兴安岭西侧哈尔哈河与诺木尔金河交汇处以东三角地带的不里古都伯塔哈山地(蒙语borgutuboldagha,译言“有鹰山”)3。该山位于联结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交通枢纽地带。元军在玉昔帖木儿指挥下追踪乃颜,寻求与之决战。玉昔帖木儿以钦察将领玉哇失为前锋,突骑先登,陷阵力战,以后军继之。叛军溃散。乃颜仓皇出逃,至失列门林之地为元军追擒。忽必烈很快处死了乃颜。据马可波罗说,乃颜是按照蒙古人传统的“教杀时血不教出”的方式来受刑的,即经捆绑后裹进毡毯,然后被反复拖曳抛甩,受簸震至死。据《东征诗》,乃颜被杀后,“死弃木脔河,其妻内一泓”。此处“木脔”是蒙语muren音译,意为“河”。这个木脔河,与失列门林所指,当即一地。一般认为,失列门林是蒙语siramuren音译,意谓“黄河”,即今西拉木伦河。

擒获乃颜后,玉昔帖木儿领军又折回哈尔哈河,扫荡呼伦贝尔草原。元军逆亦迷河(今伊敏河)而上,北至海剌儿河(即海拉尔河)“溯河而上,战于札剌马秃(今海拉儿市西面的扎罗木得)。之后,元军又东逾大兴安岭北端蒙可山,追乃颜残众至嫩江。九月,玉昔帖木儿师还。忽必烈本人在元军擒杀乃颜时,则应已从哈尔哈河逾大兴安岭缓缓东行,此后即经由辽东班师。

元军在至元二十四年的军事行动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未能完全镇压东道叛王。逃窜到嫩江、黑龙江地区的合赤温系诸王哈丹秃鲁干,索性以该地为其新地盘,率余部继续与元廷相对抗。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命皇孙铁1郑元祐:《岳铉行状》,《侨吴集》卷十二;《元史》卷一六二《李庭传》。王恽《秋涧集》卷五《东征诗》有“夜半机石发,万火随雷轰。少须短兵接,天地为震惊,前徒即倒戈,溃败如山崩”等句,当即描写此段。

2波义耳英译:《成吉思汗的继承者》,页298;《马可波罗行记》,伯希和、穆勒英译本,页197。3这个地各,在清代用满语译为“额尔占布尔古特图阿林”,即kaljanburgu-dtualin,译言脱鹰山。见乾隆《内府舆图》七排东一;康熙《皇舆全览图》二排二号。

穆耳(即后来的元成宗)、大将玉昔帖木儿再度出征。战火从大兴安岭东西两侧一直延烧到高丽境内。直到至元二十八年末,元军方始最终扑灭乃颜之乱的余烬。

乃颜死后,参加叛乱而为元军俘虏的斡赤斤后王部众,多被没入国家版籍,有些还被强行徙置江南。元廷并在“乃颜故地”立肇州城(在今黑龙江肇州西南、松花江畔),迁西北吉里吉思等部东居,又组织当地各族部众在该地区开垦。但是,未直接参与叛乱的斡赤斤系诸王所部,并未被元廷全部褫夺。塔察儿长子乃蛮带(乃麻歹),还率部参加了至元二十四年之后元军讨伐哈丹秃鲁干的战争。他在至大元年(1308)受封为寿王1。这时斡赤斤后王的大帐,可能就从大兴安岭之西的呼伦贝尔草原迁到了辽东。乃蛮带之后的斡赤斤后王,则是他的孙子脱脱。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乃颜举兵反元时,曾将十字架徽记标上自己的战旗,在他的军队中有大量基督教信徒。元赵世延《应昌路曼施山新建龙兴寺记》述及忽必烈出征乃颜之事时,谓乃颜“离佛正法”1。另一则汉文史料也提到“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2。元代蒙古人中间信奉聂思脱里教的人数相当多。因此,所谓“离佛正法”的“妖言”,在这里很可能就是指的被乃颜利用来进行反元动员的聂思脱里教。脱脱脱脱(toqto?—1328),塔察儿长子乃蛮带孙。乃蛮带所继承的斡赤斤系份地,似乎位于辽东。他不但没有参与他的兄弟失儿不海及其子乃颜发起的反元叛乱,并且率部加入了元朝平定哈丹秃鲁干的战争。因此乃蛮带一支的势力并未由于乃颜之乱的牵连而受到削弱,反而取代乃颜而成为塔察儿后裔中最有影响的宗王。祖父乃蛮带掌管斡赤斤家支的时期,脱脱已经成为相当活跃的人物。元廷徙至东北的西北林木中百姓,有一部分即归脱脱所有。大德末,他还遣人拘括被忽必烈划归元廷版籍的乃颜叛众。

乃蛮带大约死于武、仁两朝交替前后。他死后继任斡赤斤兀鲁思汗的,当即脱脱。延祐三年(1316),脱脱受封为辽王。乃蛮带的寿王之印,则由其后裔中其他人袭受1。

脱脱在仁、英两朝,以“位冠宗室”的地位,肆行威福。至治末年,他矫旨擅杀宗亲百余人,分其羊马畜产。泰定帝即位后,不顾廷臣反对,对他实行宽宥,予以厚赐,放还辽东。泰定五年(1328),泰定帝死于上都。图帖睦尔(即后来的文宗)据大都称帝;泰定帝亲信大臣及东藩诸王中大多数人则拥立皇太子阿剌吉八于上都。脱脱是以梁王王禅、权臣倒剌沙为首的上都集团中的骨干成员。

1《元史》卷一○八《诸王表》;卷一○七《宗室世系表》。《史集》也提到过塔察儿有一个儿子叫乃蛮台。

1见《口北三厅志》卷十三《艺文》二。

2《元史》卷二○三《靳德进传》。赵孟頫《靳德进墓志铭》则记作:“叛王惑妖言,致谋不轨”,见《松雪斋集》卷九。

1《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至顺二年(1331)三月寿王脱里出等七部之民居辽阳境者告饥。这个脱里出,应为乃蛮带后人。卷一○七《宗室世系表》将“寿王脱里出”记为斡赤斤之子,即乃蛮带从祖,恐误。

在上都集团倾巢而出进攻大都时,脱脱与倒剌沙留守上都。这时驻守辽东的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帖木儿倒向大部,领兵袭攻上都。脱脱在上都失守时,被齐王月鲁帖木儿(合撒儿系诸王)斩杀于军中。

脱脱有子名八都。他在父亲败死的翌月,曾聚党剽掠,活动在宣德(今河北宣化)一带。文宗第二次即位以后,命牙纳失里袭封辽王,以辽王脱脱印赐之。元代最后一位辽王,就是元亡后投降明朝,并被明廷就用为泰宁卫指挥同知的阿札失里。牙纳失里与阿札失里两人的世系俱不详。

自脱脱以后,辽王的营幕地,应当就在辽阳行省的元泰宁路境内。该路在《元史·地理志》中被载录于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内。但据《经世大典·站赤》,在辽阳行省辽东道宣慰司所辖驿站中,有泰州站2,其所在地正是日后建置泰宁路时的路治。《元史》卷二五《仁宗纪》二更明确地称该地为“辽阳省泰州”。可见从至元年间直到延祐时期,这里始终隶属辽阳行省。明初此地的蒙古部众降附后,被就地改编为泰宁卫。不仅统率该卫的指挥同知阿札失里被当时文献称为“故元辽王”,泰宁卫的蒙古名称“往流”、“罔留”,也表明这一部分蒙古人众原来是“属于王的人民”,亦即辽王部民1。这就是说,到元代中期以后,斡赤斤兀鲁思汗的大帐,一直是在大兴安岭东麓的洮儿河流域。

2《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二引《经世大典·站赤》。

1往流、罔留为蒙语ongli’ut的音译,译言“属于ong(王)的人民”。参见韩儒林:《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穹庐集》。

第三节 海都

聚集兵力,称雄西北

海都(qaidu,1234—1301)2是窝阔台乃马真后第五子合失之子。成吉思汗死后,其斡耳朵仍旧维持,海都自幼生长在那里。在元宪宗蒙哥即位风波中,他没有参与谋叛活动。宪宗即位后,于次年得海押立以为份地。海都对窝阔台家族汗位被夺十分不满。1256年,蒙哥遣石天麟出使海都,为其长期扣留于海押立。海都于其地逐渐聚集兵力达二三千人。

蒙哥死后拖雷家族内爆发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之战时,执掌窝阔台兀鲁思的为乃马真后少娣及贵由之子大名王禾忽,他们与背叛阿里不哥的察合台兀鲁思汗阿鲁忽一起同忽必烈结盟。海都力量尚小,加入了阿里不哥的阵营。中统年中,阿里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阿鲁忽。禾忽与阿鲁忽联兵抵御,为阿里不哥所败,窝阔台汗国大斡耳朵撤出叶迷立-火孛地区,汗国内部亲阿里不哥的势力占了上风,海都成为窝阔台汗国之主。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利用忽必烈倾全力灭宋,无力西顾之际,拒不参加诸王朝会,继续与忽必烈为敌,他逐渐把窝阔台系宗王的力量聚集在自己周围。

原先受阿鲁忽压迫的术赤家族的势力卷土重来,与察合台汗国在讹打剌发生冲突。海都利用这个机会来壮大自己,采取与钦察汗国结盟的方针,集中力量对付阿鲁忽。这样,在阿里不哥之乱刚结束时,在忽阐河以东草原就出现了以察合台汗国为一方,以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为另一方相争的局面。海都与阿鲁忽对垒,双方发生了冲突,海都战败,向别儿哥求助。别儿哥要萨满为他卜测凶吉,萨满告以大吉。于是别儿哥允诺以人力和财力援助海都。海都得援助后,复与阿鲁忽作战,杀其大将。阿鲁忽再以宗王率大军应战,击败了海都。此战发生的时间,据宏达迷儿记载,在阿鲁忽去世前一年1。

塔剌思忽里台盟会阿鲁忽死后不久,海都利用木八剌沙初立之际,夺取了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驻地亦列河流域阿力麻里一带及整个忽阐河以东塔剌思河、垂河流域的肥美草原,势力开始强盛。1268年,他开始与察合台兀鲁思汗八剌在忽阐河中游展开激烈争夺。八剌设置伏兵,击败了海都。消息传到钦察汗蒙哥帖木儿处后,他立即派出其叔别儿哥察儿率5万骑卒增援海都,使海都得以收集溃军,举兵再战,终于获胜。八剌被迫向西退入阿姆河以北地区。为挽救败局,阻击海都和别儿哥察儿的追击,八剌在撒麻耳干和不花剌两城大肆搜括,筹集军资。海都为保存阿姆河以北地区免遭战祸,建议八剌和谈,为八剌所接受。1269年春,海都、八剌和代表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别儿哥察儿聚议于2据扎马剌·哈儿昔记载,海都卒于回历701年(1301年9月6日—1302年8月26日),时68岁。参见华涛汉译本,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234年。1宏达迷尔称,阿鲁忽逝于回历662年(1263—1264),误。据《史集》记载,在玉龙答失投降忽必烈,阿鲁忽乘机攻阿里不哥的次年,即中统二年(1265),阿鲁忽死去。支持拉施都丁这一说法的还有《木阴历史选》:“在回历664年(1265—1266),他由于生病自然地死去,他的墓地在阿力麻里。”塔剌思附近的草原。到会诸王结成按答,决定共同反对占据蒙古国东西两端的拖雷家族,由三方分享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赋税收入:阿姆河以北地区的三分之二属于八剌,海都和蒙哥帖木儿分享其余。三方约定采取措施保护阿姆河以北地区的经济:蒙古诸王的军队不得毁坏城市农田,必须驻在远离农耕城郭地区的山区或草原,窝阔台汗国的军队驻守在察合台汗国的牧场与阿姆河以北中心城市之间,防止察合台汗国的军队违约进入上述地区;三方均不得在固定的份额以外再滥收捐税1。

塔剌思忽里台大会决定,察合台汗国可越阿姆河南侵,向伊利汗国掠夺土地人口,海都则提供兵员支持。1270年八剌发动入侵伊利汗国之战,海都派出宗王察八惕和钦察率军支援,并授意他们相机撤回。西征军攻入呼罗珊后,察八惕和钦察先后退回,使八剌孤军深入,最后被阿八哈战败。

八剌在也里城下战败后,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双方名义上还互称安答,但实际上八剌的军队给养,一切仰赖海都,海都也如主子对待附庸一样,对八剌下达指令,为他划定驻冬区域。八剌得到海都的给养后,重新聚集力量,于次年出动人马进至察赤之地,追讨企图投奔忽必烈的诸王,并派其弟牙撒兀儿出使海都要求援助。海都下令囚系牙撒兀儿,召集诸王大将历数八剌的“罪恶”,拟定乘机以武力解决八剌的计划,暗中调集军队,借口前来增援向八剌驻地开进,很快包围八剌的营帐。回历670年初(1271),八剌因心悸发作在海都到来的当夜死去。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迅速衰落,察合台后裔诸宗王向海都表示臣服。海都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变察合台汗国为附庸,择定撒班之子聂古伯立为汗。阿鲁忽诸子、术伯、合班与八剌诸子对海都所为不满,在不花剌到忽毡之间的地区进行反抗活动,被海都击败。术伯和合班反抗海都失败后投向元朝,受命驻防西疆,一直受到信用。

举兵反叛在向西争霸的同时,即至元五年(1268),海都举兵反忽必烈,从阿力麻里东进至按台山,进攻依附于玉龙答失的纳邻部民。受到那木罕的迎击。那木罕获胜后,即向西发展,占据阿力麻里,海都继续向西溃逃二千余里。至元八年(1271),那木罕建幕廷于阿力麻里。忽必烈为控制这一地区不断增强那木罕的力量,除了补给装备之外,还于至元十二年春诏丞相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皇子北平王出镇北围”1。大军出动之前,忽必烈派昔班出使海都,诱使海都同意罢兵置驿,但丞相安童违约对窝阔台后裔宗王禾忽发动突袭,尽获其辎重,迫使禾忽举兵叛乱,切断河西通达西域的道路,占领今天山以南地区。同年(1275),都哇率大军围攻火州城,因河西交通为禾忽叛军阻断,斡端和可失哈耳等地也陷于禾忽之手,元廷无法增援。火赤1哈儿亦都护只得纳女求和。

《史集》第3卷俄译本,页107—111;《瓦萨甫史》第1卷德译本,页130—132。塔剌思大会是一次没有大汗或朝廷代表参加的、西北诸王为调停他们之间的纷争及划分势力范围而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会上西北诸王的发言中所表达的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同样尊荣,应该各有兀鲁思的想法,清楚地表现出阿里不哥之乱结束后,立足于西域的术赤、窝阔台、察合台三系宗王对蒙吉国前途的看法,这是标志着蒙古国最终分裂的一次重要事件。

1元明善:《丞相东平忠宪王碑》,《元文类》卷二四。

次年,驻守在阿力麻里的元军中的以昔里吉为首的一些诸王,因丞相安童分配给养不均,发动叛乱,械系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安童送赴海都处、那木罕送赴蒙哥帖木儿处囚禁起来,企图与海都结盟。但海都按兵不动,打算坐收渔利。这一年,昔班再次出使海都,召海都入朝,并威胁“苟不从”,将出动“诸王蕃卫之兵”征讨。海都“辞以畏死不敢”。时忽必烈正忙于灭宋,没有足够的力量用兵于西北,派出铁连出使海都。铁连归来后报告:“海都兵繁而锐,不宜速战,来则坚垒待之,去则勿追,自守既固,则无虞矣”(《元史·铁连传》)。此议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这就定下了元朝承认海都在扩张过程中获得的权益,不主动对海都采取重大军事行动,而在西北地区取守势的基本国策。在昔里吉侵入漠北时,海都坐观其变,至元二十一年(1284),海都还主动放回被扣押于其处的皇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以表示和平的诚意。

禾忽叛乱以后,海都已把天山以南诸绿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元朝展开了反复争夺,元廷也无意轻易言退。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又开始向斡端一带派出驻军。元灭宋后,朝廷腾出手来对付西北叛王,至元十五年(1278)元戍军在阿老瓦丁的统领下再度回到斡端。至元中,元廷不断对斡端一带戍军补给军事装备,增派援军。因为沿天山南麓的道路为海都切断,为了保证与内地的交通,除了原有的水路驿站外,元廷于至元十九年(1282)九月设罗卜等驿站,使河西西行至罗卜,沿今车尔臣河行,顺今塔里木盆地南沿至斡端的道路畅通。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廷又在这条驿路沿线设立了怯台、阇缠等站,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元廷的这些措施未能阻止海都对斡端一带频繁袭扰。《元史》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刘恩奉命进驻斡端,次年又有诸王合班、元帅忙兀带、不花帖木儿等至其地,这几支军队曾在当地与海都集团中以兀庐、玉论亦撒、八巴等人为首的军队反复作战,并得到元廷的援兵,终因不敌,于至元二十年(1283)冬左右被迫撤回内地。至元二十六年(1289),朝廷决定放弃斡端。海都在西北地区的势力日益增长,而元朝又难以在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绿洲地区维持一支大军防其入侵,这是元廷从斡端撤出的主要原因。

在元朝大力向西发展的时代,汉文史料上经常出现斡端、可失哈耳等地名,而这一时期这些地名在穆斯林史料中则很少出现。元朝退出斡端后,这一带的地名又重新在穆斯林史料中出现。据札马剌·哈儿昔记载十四世纪初,海都曾命麻速忽后裔治理可失哈耳。汉文史料和穆斯林史料对这一地区记载的时间上的互相衔接,正反映了元朝与西北诸王对这一地区统治权交替的历史事实。

争夺漠北的失败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东道诸王之乱,是海都彻底改变坐观漠北形势变化的契机。这年乃颜起兵叛乱,海都允以10万骑兵相助,但未能实现。次年乃颜同党哈丹再叛,海都大将暗伯率兵越按台山,进犯叶里干脑儿(今蒙古西部艾里克湖),遭到元军将领阿里带的坚决抵抗。同年12月,海都军再次进攻,仍被元朝守军击退。至元二十六年(1289),昔里吉余党药木忽儿与明里铁木儿和海都联合,大举入侵漠北,攻占吉里吉思和漠北大片土地,迫近和林。元朝和林守臣陷于惊恐之中,北安王那木罕下令弃城,至忽必烈亲征后方才收复和林。二十七年(1290),药木忽儿等进攻那木罕驻地,元将朵儿朵怀败绩叛变。次年,元朝将钦察亲军投入漠北西部战场,兵锋直达吉里吉思之地。此后,海都军在杭海岭、按台山屡为伯颜所破。至元三十年(1293)伯颜离任前诱敌深入,再次取胜。次年元钦察亲军控制了吉里吉思之地,元军再西行进入撒剌思河、阿雷河流域,并沿此两河而下直至亦必儿、失必儿之地。成宗即位之初,海都营垒中的药木忽儿与朵儿朵怀降元。

海都向漠北扩张之时,为其势力极盛期。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统辖的5万大军镇守今阿富汗之地,与印度相望。在呼罗珊方向,1289年伊利汗国大臣阿儿浑之子那兀鲁思背叛伊利汗国,失败后投奔海都。在北方,当时钦察汗国东部的白帐汗国发生分裂,其国宗王古亦鲁克(kuiluk)为争夺汗位投靠海都、都哇。白帐汗伯颜(bayan)受到海都、都哇的军事压迫,于成宗登基之初,向元廷遣使求援。海都为避免两面受敌,派己子不颜察儿和沙等人驻守在伯颜与元朝控制地区之间,以切断双方的联系。

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下诏改组漠北元军指挥系统,命海山出镇漠北。大德四年(1300),元出动大军西击海都。8月,海山“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元军乘胜西进。12月,“军至按台山”1。大德五年(1301),海都约都哇会攻驻营于按台山的元军,双方于帖坚古山一带发生激战。帖坚古山会战是元朝对海都、都哇进行的一场决定性大战。元朝出动了几乎所有驻在漠北的精锐之师,未能击败海都、都哇。元军从帖坚古山战场撤退时,海都尾追而来,元军惊慌失措,弃守和林。战后海都从前线返回,不久于也儿的石河上游之泰寒泊因病死去。

1《元史》卷二二《武宗纪》,并见姚燧;《乞台普济先德碑》,《牧庵集》卷二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