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绪 言
今讲贤首学与天台学,分为五节。先讲叙论,又为三。
一、贤首学与天台学名义之审定
贤首学与天台学之名义,须先为审定。贤首二字,为华严宗第三代法藏大师受于皇帝之赐号。但贤首学乃代表华严宗学以言,以华严宗由此师成立,所以即用此师的赐号为宗名,曰贤首宗。故现所讲者,并不是贤首大师一人的学说,而是讲明贤首宗之学也。天台为山名,此山为天台宗第三代智大师居住,因名天台大师。此宗至大师始成立,因此就名为天台宗了。由此现今所讲,亦非专讲智者一人的学说,而是天台宗一宗之学也。虽不是专讲贤首和智者二师之学说,而今亦即以此二人为代表,来说明这两宗的学说的大概。因这两宗的学说,确是由这两位大师所发挥综合而成立的,故以这两位大师为代表来说明这两宗的学说,也就是说明华严宗学与天台宗学。
二、台贤为中国特创之佛学
这两宗的学说皆是中国创兴的佛学。因这两宗的学说,虽然也依据着印度传来的经论,而这两宗学说的特点,并不是由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系统而成立的,乃是在中国所传的印度佛学上为一孤起独唱的学说。譬如天台学的创始者为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之思想,虽说是出于《般若》、《智度》、《中观》,而并不是承传《智度》、《中观》之学者,乃由其自修禅观功力之所得,而印证于《智度》、《中观》耳。其师承源流则不能明其底细也。贤首宗之开创为杜顺大师,其思想学说,虽有其所依的经论,而亦是以自证得华严三昧,创建华严宗,而并无传承之学统。因此,这两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重要的两个宗派,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两个特异的奇峰。中国佛教虽尚有净土宗、禅宗等的特殊发展,然而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和印度菩提流支的传授,至今弘扬不断,这是依印度传承的经论弘扬的;禅宗也有印度的传统,例如达摩东来,并传《楞伽经》印心等。况且禅宗又有西方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之说,东土的初祖,就是印度末祖,禅宗发展到现在,也还是一代一代地承着印度的祖系。而这两宗的思想学说可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思想完全是由于自修禅观内证三昧以后,各引大乘经论为印证,以开发出来的。由此故说这两宗学说是中国佛学。
三、台贤皆以禅为源
这两宗学说,在宋明来虽与慈恩宗皆称为教下三家,然地论、摄论、三论、慈恩、成实、俱舍等各宗,皆是传承印度的学说,将其发扬光大而已。独这两宗的学说,虽亦依经论为印证,而不是承传其学系者,乃是由自修禅定得成就后,发展出来的。譬如慧文禅师,并没有著作行世,只留几句简单的禅语,杜顺亦只有《法界观》与几首禅偈。故这两宗的学说,是以修禅为源泉的,所以中国佛法之骨髓,在于禅。这两宗之学,既由先得禅定而后印以经论才建立为宗,故其初祖,多分是一向修行禅定的禅师,到了第二代祖师,才向教理方面渐为解释,至第三代,遂集其大成,而宗学由此确定。后世不察其禅源,而仅讲其教相,因称教下。假若这两宗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传承者,不向教理方面发展,则其学必归为禅宗矣。
第二节 实相禅布为天台教
一、天台学之根据
天台宗根据的经论,以《法华经》为最要,故有称天台宗为法华宗者。然此宗实不完全依据《法华》。何以故?譬如天台初祖慧文禅师,他最初引为证明的是《大智度论》与《中观论》,而鲜有称其以《法华》为宗者。到了慧思大师,禅定之余,虽常诵《法华》,修安乐行三昧,但他最注意的还是《大品般若》。至天台智者大师,始全重《法华经》,诵《药王品》,亲见灵山,得法华三昧,故彼一生重在《法华经》。同时他于《涅槃经》亦甚重之。故天台宗根据之经,是《法华》、《涅槃》和《大品般若》。根据的论,为《大智度论》。例如慧文禅师说明一心三观,他是根据《智论》所说的三智一心中得(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此三种智于一心中同时俱得)。次为《中论》。此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由观一境真俗中三谛而发,《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就是一境;“我说即是空”,就是真谛发空观;又云“亦说为假名”,就是俗谛发假观;又云“亦名中道义”,就是中谛发中观。因此天台宗一心三观,亦是依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一偈而开演的。有为法无论心色假实都是因缘所生,凡是缘生就是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而天台之立四教,亦依《中论》,此偈初句因缘所生法,对治凡外,建立小乘;即是藏教;次句观缘生即是空,利通大乘,钝不离小,是通教义;三句观因缘所生即空而亦即为假,乃为别教;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为圆教义。随拈一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故。以上是天台宗所根据的几种重要的经论,其次尚有《维摩》、《金光明经》等,《成实》与旧译《俱舍论》等,兹不繁演。
二、天台学之先河
智者大师依《法华》开立宗教,但在智者之先,就有光宅法师等大弘《法华》,光宅所说,在智者大师著述中尝引辨之。其次慧观、慧严诸法师涅槃宗的立论,以《法华》为同归教,而以《涅槃》为常住教,加于《法华》之上。后来由智者大师运用其博大天才,融合《法华》、《涅槃》为一时,涅槃宗遂归入天台。其次,天台一境三谛既然是依据《中论》,故三论宗或四论宗诸师之所说义,亦皆为智者大师收归其或通或别或圆之教。复次,《成实论》亦为天台所取,此论在梁朝弘传最盛,所以当时有成实宗之建立,且有判为大乘者,僧朗法师弘三论以破之,始判为小乘,智者大师的通教教义,多取《成实论》意。复有地论宗、摄论宗诸师之教义,智者大师虽不多依据,但在《摩诃止观》所讲庵摩罗识等,亦尝汲取于二论。复次,《俱舍》有新旧两译,智者大师的藏教教义,则多取材于旧《俱舍论》。由这多方面的先河,遂集成了天台宗的广大学海。
三、天台学之成立
甲、慧文慧思之创发 天台学胚胎于慧文禅师,长养于慧思禅师,至智者大师集其大成,而判释佛陀一代时教。慧文禅师本来是修禅定的,故向称为禅师。但在慧文禅师以前,平常修禅定的人,或依《坐禅要法经》等修习禅观,未有一心三观之禅。天台之一心三观,为慧文禅师所悟,而印证于《智度论》等者。其次,一境三谛之说,至慧思和智者根据《法华》诸法实相的十如是义,广为发挥,妙理重重,尤称绝唱。这种的悟境,多出于禅观而得的自证境界。
天台宗到了慧思禅师,基础更建立的好了。慧思禅师尝诵《法华经》,修安乐行三昧。他的著述,传说有好几种,但是现在存着的,只有《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发愿文》、《大乘止观》四种。前三种是思禅师叙述禅定用功方法等,重在实行;《大乘止观》之关于教理者,多接近《起信论》的思想。由此有人说《大乘止观》不是慧思禅师所著的,理由是《大乘止观》中所引用的《起信论》文句,在后于慧思的弟子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尚不见引用,而已先为慧思引用,实属可疑。但是依我的研究,这《大乘止观》还是慧思禅师作的,理由是:传译《起信论》的真谛法师,来华在梁朝武帝末年,这时思师犹在。适逢世乱,真谛法师亦不能安处,遂遍游南方各地,曾到过衡州,《起信论》即在衡州时译。衡州即南岳山之所在地,所以当时慧思禅师可以见到《起信论》,因此可以依《起信论》作《大乘止观》。而智者大师其时已到江浙去了,和衡州相距很远,交通困难,况梁、陈间又是个乱世,《起信论》未遍流通,因此他未必能见到《起信论》,他没见到《起信论》,他的著作中,也不能引用《起信论》了。从此可以推定《大乘止观》是慧思禅师的著作,并不是后人的假托。
慧思禅师居住湖南的南岳山,世人尝叫他南岳大师。他对于天台宗是第二代祖师,他虽受持《法华》安乐行三昧,然而他也专重习禅,且在他的《发愿文》中,尤极推重《般若》。安乐行三昧是依《法华经》的,他说修法华三昧而得六根净,当具足四种之妙安乐行。他又解《法华经》的譬喻,依《般若三论》等发明天台的一乘义,谓之一华成众果,一时而具足。谈到慧思禅师的禅定,虽说是修《法华》安乐三昧,而他是以禅为根本的,因此他于《法华》只是修法华禅。修法华三昧行有二种:一种有相行,即受持《法华经》而求得禅定;一种是无相行,就是说日常四威仪要常住在定中的意思。以上是说明慧思禅师的解行大概,但是他对于慧文禅师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思想,并未十分发扬,到了智者大师才发扬光大。
乙、智者之完成 说到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天台宗学到了智者大师才成立。他的历史,如史传中说。兹将他的思想学说和建立天台学的几个重要意义一说。智者大师建立教观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伟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时等来判释释尊的一代教法。
1.建立八教 以八教来判决全佛法藏。八教分做二种,一种是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这四种教,是实质的分判,也可以说是事实的分判。从受教的众生方面,观察根机而分别施药,这样就可以将释尊无量教法分判得有条不紊了。其次,化仪四教,是说明佛陀应机说法的各种方法仪式:一顿教,对上根利智直说成佛之法者,如《华严经》等。二渐教,是对普通的三乘人说从小入大法门者,这有初中后的分别:渐初者,如《阿含》;中者,如《方等》诸经;上者,如《般若经》等。三秘密教。秘有三种:一种是同在一法会中,闻法彼此各不相知秘密;二是陀罗尼秘密,现在的密宗还是天台二种秘密中之一种。四不定教。说法不定,或闻法得益不定,就是除上三种说法仪式之外,余式为不定教。
化仪四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师学说中一种最殊胜义。在他以前,虽有顿渐和半满的说法,但是没有法与仪的分类,到了智者大师始建立。化仪四教、化法四教的意义和组织很繁广,在这短时间中不能有详明的叙说,不过大约可以用大小乘来分配一下,以见其大概。如表:
照上表观之,虽然前二是小乘,后二是大乘,但是可以互相相通的,一研究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图表,就可明白了。
2.五时 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义,有五时的分判。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涅槃时。这五时,是说明释尊说法的时代前后所说的各别不同,但释尊的说法,本没有限定,所以天台于此别五时以外,又有通五时之说。别五时,就是说法听法别有齐限;通五时,就是可通前后的。
3.一念三千 为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观中最特胜之点。五时分判,是根据《涅槃》五味、《法华》穷子喻等。此一念三千,为一心三观所观真俗中三谛所托之法。一念三千简单的说明,就是一刹那心念中具足三千诸法,包罗一切有情法和非有情法。天台教中分宇宙万法为三类:一曰有情,即正报;二曰非情,即依报;三曰五蕴,即情与非情所共依之法。这三类法,各具有十种差别,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法界。又皆可互通摄,就是说地狱界具有佛等九界,乃至佛界也具有地狱等九界,这样十界互具,就成了百界。在这百界之中,每界又各具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的十如是,谓之百界千如。依、正、五蕴三类,各具百界千如,就成了三千了。这三千诸法,一一法皆是真俗中三谛,三谛圆融互摄,照之即成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中,具足三千诸法,谓之一念三千。一念心中具足曰理具,事实显现曰事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诸法互摄互融,乃为天台智者大师依《法华》诸法实相义,充实慧文一心三观之微妙观境。
4.六即 六即者,一、理即;就是三千诸法在一心中具有,则一切众生即同诸佛,无二无别,当体即佛,因此说一切众生本皆是佛。二、名字即;名字谓教理,依教理而开圆解,解齐诸佛,曰名字即佛。三、观行即;谓依前理解,观行相印也。四、相似即;六根清净,相似于佛也。五、分证即;于佛法身,次第分证。六、究竟即;谓于佛果圆满证得。这六即义依圆教立,而藏通别教,亦得各论浅深。就是说,藏教人有藏教的六即,乃至圆教人也有圆教的六即,凡圣阶位,又有互齐各殊之义,兹不繁述。此外还有惑、业、苦之三道;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般若、解脱、法身之三德;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三智;法、报、化之三身四土;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脱等。这些和三观三谛相应而说的三法门,亦为此宗教义之特点。
四、天台学之演变
天台学之成立,归功智者大师,但是智者大师的学说,统统是由章安尊者记录而成。他的著述,向称三大部,为根本教典,就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外还有五小部及禅波罗密、六妙门等。但天台学成立后,当时因时地交通的关系,只能在天台山的一方面弘传,其他的地方,并不十分发达。可是到了后代,就渐渐弘传到各方,因此天台之学就有很多的演变了。
甲、荆溪与法相华严及禅之对抗 天台学自智者大师去世后百余年的时候,有荆溪大师承传斯学。在这个时期中间,中国佛学界曾经过慈恩之法相唯识的弘扬,当法相学盛兴的时候,天台宗颇受掩抑。所以到了荆溪大师的时候,对于法相学有很多的评论,尤其是对于窥基大师的《法华玄赞》,抗论最甚,曾提出五百问来质难。
复次,他对于贤首学的华严教义亦有辨论。传清凉曾依荆溪先学天台学,后方弘华严,其教义多有取仿天台者,故后来天台学者多抗辨之。
复次,他对于当时流行的禅宗风尚,本着智者大师的一心三观禅及各种止观,而予以严格的批判。因此他对于禅宗,也有多种的辩论。所以荆溪在天台宗上占着复兴的地位,而他的学说,都是从批评以上三宗,显扬自宗,而成立的。
乙、宋代山内山外与华严及禅之辨 天台学到了宋朝,有四明法智尊者大弘天台学,但是即由之而天台学分山内(即名山家)和山外的两派。山内派自称为天台的正统,即四明一派;山外为慈光等一派。至于这两派的内争,时期颇久,加入论战的人数也很多,所讨论的问题更不一致。大约的说,山内派的人特别举扬天台之独殊学说,如性具义,佛果具恶义,以妄心为观境义,而绝对不苟同附合华严、禅宗等说,且据其特殊义以评破之。至于山外派人的学说,则颇与华严、禅宗等义相融,而不许以妄心为所观境义等。
丙、蕅益援禅法相入天台 蕅益是明末盛弘天台的大师,他对于禅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各方面都有著述,他虽是宗在天台,其实他的学说并不限于唐宋来天台传统的思想。他的修行,初于禅律,后归于净土。他当时因为天台学者和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的学者,各持异见,不相和合,颇不以为然。他的意思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学说,虽稍有不同,但是本源和目的皆是一样,不应自相攻毁,应当一致的发展,这在他的各种著述中常见到的。他又将佛教分为禅、教、律的三大系,综合此三始为完全的佛教。因此他对于禅宗、法相宗学说援之入于天台,例如法相宗的二世缘起义,天台家向未引用,蕅益则引用之。
五、天台学之述要
天台学之大略已如上述,现在把天台宗的几个重要点再略为叙述。天台所判的五时八教等,现在觉得不十分重要,而考察天台学对于佛法最重要的几个贡献,是一心三观、十法界、六即、性具。
甲、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前面已经略为说过。略而言人,是由一境三谛起一心三观,以一心三观之智,证一境三谛之理,可谓得佛法之大总持及一切禅观法门之纲要者。如此一心三观,为佛法中最普遍义,亦即佛教的根本,就是天台宗第一宗要。
乙、十法界 十法界在天台教义之前没有具体的组织,到了天台教成立以后,才组织成立。而且十法界每界互具九界,而成百法界,重重涉入,犹如帝网。后来华严宗的十玄和密宗的曼陀罗等,皆援引天台十法界互具互融之义相助发挥,这是天台学之第二宗要。
丙、六即 六即义前已说过。简单的说,六即义可以使人明白一切众生即身是佛,于无上菩提不生退屈心。然性德虽是如此,如不起修德,则仍为众生,因此有即而常六的四教阶位之判,使修学者不生增上慢。密宗的即身成佛,只得到六而常即的一面,不逮天台六即之圆满。这是天台学的第三宗要。
丁、性具 性具义是观察十法界的有情,不但具一切善而且具一切恶;如到佛果,仍可现地狱、饿鬼、畜生之恶相而施教化,这不但就体性说是如此,就是依行相上去说也是如此。如果佛现金刚药叉明王等忿怒贪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在平常世间众生之恶相,是业感的幻化相,而到了佛果,亦可幻现这种恶相的行事来度化众生。天台宗特别发挥这性具的道理,所以有人称天台宗为性具宗的。这是天台学的第四宗要。
六、天台学与禅律净密之关系
甲、天台学与禅宗的关系 天台学和禅宗关系颇深,创始的慧文、慧思二师,都是修禅的禅师。到了智者成立教义的时期,禅宗尚未十分兴起,而当时一般佛弟子所修的禅定,要算天台之一心三观的禅为最高的禅定了。后来禅宗盛行,到了荆溪大师抗禅宗而宏一心三观之禅,其弟子梁肃有《删定止观》等。宋朝四明大师还是依着天台禅观而和当时的禅宗对抗,不相上下。元明以来,实习天台禅观者甚少,就是学天台的人,也多半流为净土宗,而不能与禅宗抗衡了。
乙、天台学与律宗之关系 天台与律宗关系亦殊深厚,天台大师得法华三昧,以诸法实相普遍建立禅观教律,摄受一切徒众,于律当然重视。故智者于《四分律》有疏,并疏《梵网经》等。到宋朝灵芝律师,依天台教义阐扬律宗,立圆顿戒体。在先戒体之解释,多依法相,自此以后则宗天台。
丙、天台学与净土宗之关系 智者大师之弘净土,曾著《十疑论》等。命终有说生兜率净土者,而多数则说生极乐净土。其次,天台宗弘净土最力者为蕅益大师,教宗天台而行归净土,以至现在天台宗学者,皆循行之。
丁、天台学与密宗之关系 天台学成立时,密宗尚未兴起。唐以来而弘传密宗者,如一行之《大日疏》,多依天台教义。而天台大师对于古来所传杂密经咒,皆融摄无遗,故其修持的行法,多与密教相倚。今所盛行之大悲忏仪轨、水陆等仪轨,皆出于天台学者。因此日本之传教大师,既传天台宗,复学密宗而建立台密。故日本密教分两派,一为台密,一为东密。其学天台者,兼传密法。
第三节 如来禅演出贤首教
一、贤首学之根据
先说贤首学所依据的经论。本来贤首宗所引用的经论很多,但是作为真正的根本依据者,即为《华严经》,因此贤首宗大多数称为华严宗。又贤首宗的初祖杜顺和尚和二祖智俨和尚都依《华严》修观判教,贤首、清凉亦专讲《华严》,就是到了圭峰,虽然以略摄广来偏弘《圆觉经》,而是以《圆觉经》为《华严经》一部分的。由此故说贤首宗的宗本所依只是《华严经》。至于贤首,虽亦疏《法界无差别论》、《十二门论》,而判教则多依《大乘起信论》。总说一句,贤首宗的根据,经为《华严经》,论则《起信论》。
二、贤首学之先河
贤首学的先河,大约可以说有两系:一是地论宗的慧光系,二是摄论宗的真谛系。地论就是《华严十地经论》。《十地论》的翻译,在北魏时有三师,一为勒那摩提,二为菩提流支,三为佛陀扇多。自《十地论》译出以后,研究《华严》者极盛。这三人译本,稍有异同,而参于译事者慧光法师,将异译会通为一而弘扬之,遂建立为地论宗。相传为华严第二祖的至相寺智俨法师,就是出于慧光系之下,由此可以知道慧光地论宗与贤首宗之关系了。至于杜顺和尚的所承虽不可考,而杜顺之修禅诵《华严》亦与慧光相近,后来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华严》盛宏,以《十地经论》本属《华严经》之一品,无须别立,因此地论慧光系遂归入华严了。
其次,说到摄论真谛系。《摄论》最初译者是真谛法师,所译《摄论》虽与唐玄奘所译文义有异,然亦为传世亲之学者。真谛《摄论》,说第八识通于染净曰无没识,这种说法却和《起信论》说阿黎耶识有觉不觉的意义相当。《起信论》也是真谛所译,又为贤首所依宗,其义与旧《摄论》又颇多相似,因此说摄论真谛系亦是贤首学的先河之一。不过,后来玄奘重译《摄论》,真谛摄论遂归入法相宗而不弘了。
其次,若天台之学说,于贤首学影响尤大。但天台学迄今与贤首学并存,因此留待天台学与贤首学比较中再说。
三、贤首学之成立
贤首宗学的根本建立和天台不同,天台学虽发端于慧文,继传以慧思,但是教观具体组织的成立,全在智者大师。而贤首学的根本建立,则在杜顺和尚和二祖智俨和尚,贤首不过继承其说,重为结合补充而已。
甲、杜顺之法界三观及十玄 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传华严者向称为初祖。他有二种著述:一为五教止观,二为法界观门。在法界观门建立三观:(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融观。这三观和天台的空、假、中三观相等,真空绝相观就是空观,理事无碍观就是假观,周遍含融观就是中观,但内容不同。杜顺三观,每一观门中有十门,其含融观中的十门,即有名的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藏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玄为贤首宗较天台宗一心三观更充实更殊胜之义。其次,五教止观,也就是五种观门:一、我无法有门;二、生即无生门;三、事理圆融门;四、语观双绝门;五、华严三昧门。这五种观门,即为贤首宗五教的根据。但有人说此五种观门,不出杜顺而出于智俨,今未考定。
乙、智俨之六相五教 智俨为贤首学之第二祖,他有《华严搜玄记》、《孔目章》等。所说明者,除阐扬杜顺十玄无尽之理外,其最显著者为五教之建立,所以此宗的五教可归为智俨的建立。次为六相的弘阐:一同,二异,三总,四别,五成,六坏。相传此六相观,系一梵僧教智俨修习的。这六相说,具见在《地论》中,而广为说明和注重,则始于智俨大师。
丙、贤首之三时十宗 贤首大师虽说是集华严学之大成者,但他多分是承传前两师之学说。如三观、十玄、五教、六相等,在贤首之所说中,仅曾略为变更组织。而此外贤首之所立者,为十宗与三时十仪。
1.十宗 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这十宗的建立,其实贤首是根据于法相唯识宗所传而建立的。此十宗的前七宗,完全同于玄奘、窥基之所传;至第八宗,则贤首另开为八九十三宗了。因此,十宗说为贤首所立。但是这十宗,后来又约为六宗,即将前六合为一宗,名随相法执宗。第二为唯识法相宗,此全为对法相唯识而立者。第三真空无相宗,即是一切皆空宗。第四藏心缘起宗,即真德不空宗。第五真性寂灭宗,即相想俱绝宗。第六法界圆融宗,即圆明具德宗。兹将法相唯识的八宗和贤首十宗、六宗表列于后。
2.三时 三时也是贤首创立的:一先照时;二转照时;三还照时。先照时,谓佛先说《华严》,度大乘根,如日出先照高山。转照,为度三乘人说三乘法,令渐次证入佛之菩提。三还照时,谓说《法华》等会三归一,如日没时仍照高山。这三时义,同《金光明经》中之所说。又三论中之吉藏法师立三种法轮,亦同此三时义。而开转照时为三时,即同天台的五时。不过分两种三时以说,其组织较为善巧,内容仍是相同的。兹将吉藏三时,贤首三时和天台五时表列如次:
此贤首三时,等于天台之别五时,仿通五时而有一念一化等十时建立,此十时亦为贤首所立十法门中胜义之一。
3.十仪 在天台有化仪四教,贤首扩充之以立十仪,较天台的四仪更为圆满。言十仪者: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起末门,三摄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同时门,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通三际门,十重重无尽门。此十仪和四仪的比较,至后再说。其他若十身、十对、十门悬谈等,兹亦从略。
四、贤首学之演变
甲、慧苑之刊定 慧苑为贤首的高足弟子之一,贤首的弟子本来很多,但是后来很少真正能传承贤首的学说者。慧苑不但不传承其学,且批驳之。慧苑对于贤首之五教不满意,作《刊定记》以辨之,以为五教是依天台四教立的,五教之中除了顿教,就全同四教。然而顿不应立为教,何以故呢?以顿为所诠之理,不应指为能诠的教法。因此他另立了四教:一迷真异执教,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满教。因其叛逆师说,后说贤首宗人把他摈出宗外。其实慧苑之义未可厚非。
乙、清凉之恢宏 贤首学之弟子中,既然没有亲承弘传者,且为慧苑刊定说所乱,遂不昌明。后至第四祖清凉国师,始全盘接受,整个弘扬,且于义理不足者补充之,作《华严疏抄》及《悬谈》。前三祖弘扬的《华严》为六十卷译本,至清凉乃依八十《华严》,其抄统摄一切经论,提纲教海,纲目全张,故欲得贤首学的大全者,须研究清凉的《悬谈》、《疏抄》,故余有称华严宗为清凉宗之议。清凉国师所处的时代很好,三论、唯识、天台、净土、律宗、禅宗、密宗,均极其发达。清凉国师于唯识、三论、天台、禅宗等义,多有能融摄于华严中者,故为于贤首学能发扬光大之一大师。
丙、圭峰之敛削 圭峰为贤首宗第五祖,虽承传清凉之学,但其自身是出于禅宗,所以他趋重于禅,曾著有《禅源都诠序》。其次,则舍《华严》而力弘《圆觉》,既以禅宗为宗要,同时又弘《圆觉》,均有敛削圆教而就顿教之势也。
丁、宋以来之衰落 贤首学在唐时经过会昌之难,甚为衰落。虽宋朝有长水、源净诸师之弘扬,但其势仍微,仅对于《起信论》等稍有缵述,抱残守缺而已。
戊、明清来与天台之对抗 明朝天台宗有幽溪、蕅益等宏演,对于贤首五教,每讥其不如天台四教之有断证位次等,因此明清间之贤首学者续法大师等,仿天台四教仪,有贤首五教仪及五教开蒙等之组织,遂为明清来所传之贤首学。
五、贤首学之述要
已说贤首学的成立和演变,则可知其宗学的大略,今复将其学之要点略为述之。
甲、五重法界 五重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五一真法界。这五重法界说,为贤首宗开立之说。约言之,前四是相对的,有差别的,可安立的;第五一真法界则是绝对的,无差别的,不可施设,不可安立,不可言说的。又可以说全是相,则前四法的相,完全是别依于一真法界的相而起的,即是性起。虽四一不同,而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不外四,四亦不离于一。然此五重法界说,颇近唯识宗的四重真俗谛说,智者应详。
乙、六相 六相也是华严贤首学的要义。一同相,就是同类;二异相,就是异类;三总相,即一法之全体,如一屋相为总相;四别相,如户窗等,是屋的别相;五成相,总合则成;六坏相,别具则坏。这六种相,无论何法,均可依之以观察。
丙、十玄 十玄为杜顺所立,已如前说。不过贤首后来对于十玄稍有变动,因此讲十玄的有新旧两说。兹列表如次:
对于每一法一事皆可作十玄观,此十玄义不能广释。如一多相容不同门,谓一能摄多,多复摄一,虽复互摄,而仍各具本位,不碍不坏。举此一门,余可例释。十法门中,若贤首宗之说十身,亦为殊特。十身有两种,一种就佛身明十身,二就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融合而为十身。就总义,一切法皆为佛法身,他宗皆有此义;若分别说国土身,虚空身等,则为此宗胜义也。
丁、性起 天台宗有性具义,华严宗对之说性起义。性起就是十玄缘起,亦名法界无尽缘起。如清凉《悬谈序》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万法资始于真界,即性起义。贤首学者谓天台性具只具而已,此宗说性起,则不但性具,而且性起为事实,故又胜于天台。
六、贤首学与禅律净密之关系
贤首学和禅、律、净、密的关系,与天台和禅、律、净、密关系不同。在净、律、密三宗之中,虽多引用华严贤首学为它的依证,而贤首宗本身则对于净、律、密未生多大之关系,唯对禅宗则很有关系。如智俨判顿教就是专为摄入禅宗,后来清凉亦习禅宗,至圭峰则本出于禅宗,故后之贤首学者亦近禅宗。
第四节 贤首学与天台学之比较
一、五教与化法四教
贤首五教为小、始、终、顿、圆,天台化法四教之藏、通、别、圆。天台四教成立在前,贤首五教成立在后,说五教是仿四教立的,在慧苑法师已有批判。说小、始、终、顿、圆五教,除了顿教,小、始、终、圆,就是天台的藏、通、别、圆,不过改个名目,又加上个顿教罢了。但是慧苑说顿教是所诠之理,不应立为能诠的教法,因此说五教即是四教,五教和四教的比较,无甚殊胜。且在天台宗,虽不立顿教,而四教各说有离言谛,此离言谛就是顿教理,而在四教之外,反显天台学者的善巧。然清凉对慧苑之说,曾为贤首辩护,谓顿教者,一言顿诠胜义;此一言,就是顿教。这说虽极有理,而此只言单语总摄一切要义的言句,是散在各种经论之中,仍不能指定那一部经论是顿教,故其顿教义仍不能成立。然考贤首之立顿教。全为摄入当时之禅宗,故只有禅宗的语录可以判为顿教。复次,须注意者,天台化仪四教的顿教和这五教的顿教,字虽同而意极不同;天台顿教属设化的形式,贤首顿教为能诠教体。
二、十仪与化仪四教
贤首的十仪,虽然说是仿天台四仪建立的,但是十仪比较四仪确是完善得多,其建立的意旨,深远奥妙,大有胜进。兹表摄之(见后)。
十仪中的第二门,就是天台的渐教,第五门即天台的不定教,第六即秘密教,第七门即顿教。其余各门,则超出天台的四仪了。
三、三时与五时
贤首三时和天台五时的组织虽不同,而内容是同的。贤首的第二时就摄了天台的第二、第三、第四三时。其次,天台有通五时,贤首依之立十时。一一念时,二一化时,三三际时,四同劫时,五异劫时,六念摄时,七重劫时,八异界时,九相摄时,十收末时。这十时所观之境,更为广大深玄,实胜于天台通五时之义。兹表如次:
四、同别圆与兼纯圆
贤首判华严为别教的圆一乘,而称法华为同教的圆一乘,以法华虽为一乘圆教,而其中实摄有各种方便,而华严则为根本的纯粹的圆教一乘也。可以说华严为特别整个的圆教一乘,因此论天台所宗的法华为同教一乘,不及华严的别教一乘。但是,在天台说华严虽本是圆教一乘,而兼有别教之法。圆教是实,别教为权。华严既兼别教故带有权法,而不及法华为纯圆至实之教。
然两宗之争点,于吉藏法师之根本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稍可释之。假若直从佛智的自证境界而说,佛的自证境界到最圆满者,实为华严;若从佛的大悲方面以言,佛的教化之圆满当属法华。又天台法华之圆,可以说是侧重于觉他方便之法;贤首华严之圆,可以说是侧重于自觉究竟之境。若总佛陀的全体大用以观,必须总摄二宗之圆义,方是智悲双足的佛法。
第五节 结 论
天台智者大师,在中国佛学史上为最博大圆融之一人。因此智者大师在当时,实集隋以前中国佛学的大成,其智力非其他祖师所可及。然而有可惜者,在当时虽亦有《摄论》、《地论》等译书,因其传弘不广,智者未多引用。其他若净土、禅宗、法相、真言等,或因印度未传,或因弘传未广,因此其学未能广摄。又大师于三藏,多弘于经而少弘论,亦一缺憾。
贤首时代,一切教法渐备,至清凉益为完备,兼其才智卓伦,大可综贯佛法,而建立一完备之中国佛学系统。可惜者,以其专弘一经,虽判释全藏佛教,而仍侧重于专弘扬己宗,排斥他宗。至对于佛教中世出世善法及小大性相显密等,未能组成一各如其分齐的安立。
复次,二宗历代祖师,皆各重自宗主观,而尚缺平视等量之客观的精神和态度。换言之,即对于释尊教法未能平等的观察和组织。因此,以今观之,反不及西藏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之组织圆满。对于全部佛教既未能有圆满完善之组织,故结果只成为一家之学,一宗之义,而与他宗不能容摄也。
又天台于四教各论断证位次,其实圣教论中,只有小乘与大乘各别之教理行果。于藏教之上,另立通教之位次,于别教之上,另立圆教位次,及说四教之菩萨位次与佛果等,皆无确实根据。而贤首五教,更仿四教为各别之断证位次等,皆只可自成其说,而不能以佛法之根本圣教为衡量者。故吾人今后应从全藏佛教,更为根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