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骨髓賦
麻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暄熱,非另男女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類;其變也,比痘匪輕。愚夫愚婦,視如泛常;若死若生,總歸天命。不知毒乘於脾,熱流於心,始終之變,腎則無症,臟腑之傷,肺則尤甚。閉門問途,不如路中尋徑;揚湯止沸,不若灶里抽薪。初則發熱,亦是傷寒。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咳嗽太急,煩躁難安。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間。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喘急須防;乍隱乍現。根窠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如丹兮,疹而夾斑。似錦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生。疹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留;清便自調,邪氣行而無壅。腠理忽郁兮,即當發散;腸胃燥結兮,急與疏通,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凶;惟衄不必憂,邪從衄解。利不必止,毒以利松。所喜者身上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欲減,須救胃和中。
且如出之太遲,發表為貴;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視歲氣。寒風凜凜,毒氣鬱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氣乘而作癘。或施溫補,勿助其邪;若用寒涼,休犯其胃。制其過,但取其平;誅其暴,必欲其已。遠寒遠熱,陰陽之勝負不齊;責實責虛,人品之強弱或異。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開榮衛之蘊熱。人參養氣,地黃涼血。黃連入心而瀉火,黃芩入肺而定咳。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梔子、連翹,開惡毒之鬱結。瓜蔞潤肺止瀉,須合麥門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黃柏。芍藥止乎腹痛,白朮止乎脾泄。溲若澀兮,芩、通;咽常痛兮,甘、桔。心神驚妄兮,鎮以辰砂;臟腑秘結兮,利以大黃。牙齒生疳,蚊蛤配乎溺白;咽喉若癉,射干助以牛蒡。五味、杏仁,治喘氣之吤吤;薄荷、竹葉,解肩熱之烊烊。火燒人屎,蜜炒麻黃。發斑毒之出現,令邪氣之舒張。枳實、山楂,助熱而化毒;兜鈴、地骨,清肺熱以回瘡。
瘡疹即出,調理甚難。坐臥欲暖,飲食宜淡。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咳多涎沫兮,華蓋傷寒。口爛唇瘡,心脾之火未退;皮焦發槁,榮衛之脈將干。苟不詳於臨症,何以見其折肱。
治此變症,各有奇方。身熱不除,柴葛合乎四物;口瘡若甚,甘桔合乎三黃。消腫定喘兮,葶藶取效;化痰止咳兮,順氣為良。血氣已虛,八物增損而可飲;水穀不納,二陳斟酌以煎嘗。痢血兮,香連丸去蔻而加陳皮、黃柏;咳血兮,五構湯去麻黃而加茅根、地黃。此疹科之治法,繼痘科而再詳。
麻疹此科屬火,宜和清涼解毒。麻疹俗呼麻子,蓋因火氣熏蒸。遍身紅點硃砂形,乃是心脾二症。最忌生斑死候,切宜赤似硃紅。大都治法喜涼清,不可辛甘犯禁。
疹子何因咳嗽,只因肺與心連。肺被心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氣喘。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誤用辛甘。譬發疱子蒸籠然,只要氣松火暖。
疹子如何辨認,分明狀似傷寒。此因咳嗽有紅斑,噴嚏眼中水現。或因腹中疼痛,或時吐瀉相兼。疹家吐瀉不須安,正要毒除熱散。
疹與痘症異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溫解疹宜清,又要形現為上。若受風寒不出,其間凶險難當。急與發散保安康,切忌神昏腹脹。
凡遇疹未出現,詳看天令何如。假如日暖又風和,敗毒荊防堪可。若是時行疫熱,芩連消毒宜多。用心調理救沉疴,莫學觀天坐井。
且說荊防敗毒,此如發散仙方。防風荊芥生地黃,酒炒芩連二樣,桔梗人參甘草,升麻牛蒡玄參,酒柏炒為良,竹葉水煎停當。又有芩連解毒,散火消毒尤佳。芩連梔子及升麻,桔梗甘草多把,人參石膏知母,連翹蒡子紅花,□用竹葉要多加,此個方兒無價。
若是發散不出,令人真個憂疑。麻黃酒蜜炒如煤,梔柏芩連一例。更著大黃酒炒,連翹蒡子相宜,石膏蟬蛻紅花,□不效命離塵世。如見出時紫黑,此般今古凶。急求人糞路歸東,火燒存性取用,細研酒調吞下,須臾黑色變紅。若然依舊黑朦朧,管取黃粱一夢。
疹子現出發熱,尋常只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參,桔梗連翹有驗。若見毒多熱甚,連翹消毒為先。大腸秘結大黃添,務使微溏數遍。
疹毒類多咽痛,火邪薰灼無他。連翹甘桔要多加,射干蒡子煎罷。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吁嗟。假使見效莫爭差,消毒芩連無價。
疹子若兼瀉痢,預先用藥調醫。瀉時加減五苓宜,加上甘草活石。如見痢兼赤白,香連丸子相隨。大端痢止便為奇,不效令人疑忌。
疹咳聲聲氣促,只消降火清金。黃芩梔子赤茯苓,桔梗石膏一定,知母人參地骨皮,瓜蔞麥冬杏仁,玄參蒡子炒如神,竹葉煎來作飲。
問甚心間壯熱,只因餘毒留連。金花丸子是靈丹,梔子芩連龍膽。鬱金雄黃解毒,燈心地骨湯吞。若還胃弱熱綿延,集聖胃苓任選。咳嗽頻頻不止,或因不禁酸鹹。又如火毒肺家延,尤恐胸高氣喘。體實兼行葶藶,神虛清肺神丹。如斯調理保平安,莫向風波弄險。葶藶丸除肺熱,杏仁葶藶防己,牽牛萊菔子相隨。棗肉搗□□□清肺神丹降氣,鹽水煮焙陳皮,芩連甘桔杏仁泥,蘇子稀糊丸易。口齒生瘡臭爛,此名走馬齒疳。金花丸子內求安,外用余疳藥散。先取尿白水用澗,火烘白色如鹽。五倍銅綠退紙,蠶砒燒成黑炭。赤痢下時鮮紅,黃連柏葉槐花,枳殼荊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才罷。白痢茱萸滑石,樗根枳殼升麻,烏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連可下。
四疾須防死症,臨時休得殊差。熱多體熱瘦如麻,咳嗽面青聲啞。走馬唇齒肉落,痢疾噤口吁嗟。此般即是死冤家,不可騎騾問馬。
麻疹子俗呼麻子(第一)
疹為熱毒屬於心,肺與相連毒易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加兩目淚盈盈。
疹痘皆胎毒所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而行於皮膚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五臟心肺相連而位乎上,故斑疹之發,惟肺受毒最甚,觀其鼻涕出則可徵矣。疹子治法,宜清金瀉火為主,瀉如芩、連、梔子、連翹、大青、玄參之屬,清金如石膏、麥冬、牛蒡之類。
冬天多發斑疹治療須明歲氣及人虛實(第二)
大抵冬溫最不祥,民多受熱發瘡瘍。如逢斑疹相傳候,急與湯丸預解良。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若冬反暖,則陽氣發泄太早,至春必發疹痘。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而發者。故一時傳染,彼此皆出。治此之法,與疫癘同論。
斑疹雖明歲氣先,勿輕汗下似傷寒。看人虛實施良劑,莫伐天和損壽元。
大抵痘疹之發,與傷寒相似,必先明其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涼之藥發之;大寒,以辛溫之熱藥發之;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之,不可誤作傷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此之謂也。又要看人虛實,如下腑秘結,熱煩太甚者,以酒大黃微利之。吐痢不止,以參歸之類補之。或吐痢不止,麻毒未清,則當清其毒而吐痢自止也。毋實實虛虛,損不起,補有餘,夭人性命也。能如此者,謂之良工,豈尋常可能及哉。
麻疹初期鬚髮散(第三)
疹鬚髮散在於初,麻喜清涼痘喜溫,誰知疹痘不同論,疹苗痘實分輕重,首尾調和用意斟。痘疹皆屬於火,大抵疹喜清涼之藥,如化斑湯是也;痘多喜溫補之藥,如調元湯是也。然疹痘皆胎毒,與天行正病相類,其實疹只於發苗之初,但得毒出,則毒便解矣。若痘必待苗而秀,秀而實,膿成而後毒解。所以治疹者,貴慎乎首,治痘者,貴慎乎尾。用意調和,無忝人之司命。
疹毒從來解在初,出形毒解即無憂。腹中脹痛邪猶伏,喘急昏煩命必殂。
疹子只怕一時不得出,所以要先明歲氣,要看時令寒熱,用前發散解毒之藥,但發得汗出則毒盡解。如發汗,不再作前藥。外用荽酒煮苧麻,和酒遍身刮之,令其毛孔開,疹毒得發也。如此三四再作,不得汗出,反加腹脹而痛,上喘氣急,昏眩悶亂,煩躁不寧者,必死症也。
疹過期不出(第四)
過期不出毒猶藏,孔閉膚干勢可惶,刻限必求斑疹露,麻黃方子是真方。
如疹子淹延不出,毛孔盡閉,皮膚乾燥,毒氣忽鬱於內,急以麻黃散發之。
過期不出勢淹延,毒伏身中發現難。急用透肌體怠慢,豈堪藏肺受熬煎。
升麻(酒炒) 麻黃(蜜酒炒) 人中黃 牛蒡子(炒) 蟬蛻(去足、土、翅)
白水煎服。
發熱蒸蒸咳嗽頻,涕流鼻孔淚漫睛,面浮滿腫雙腮赤,此是天行疹毒徵。
時行疹子傷寒似,惟疹子咳嗽噴嚏為異矣。但見此候,即是疹子,宜用前解毒之藥發散之。
疹發熱自汗衄血(第五)
發熱渾身汗最宜,衄流於鼻不須疑,誰知毒向其中解,血汗俱多又在醫。
凡痘疹發熱自汗出者,毒從汗散,玄府開,疹毒得出也。衄者,毒從衄解,不須□止。若自汗多,此為火迫,急與止之。經曰:奪血者無汗。宜止汗,以黃連湯;止血,以茅花湯。
毒熱薰煎汗滿身,火邪壅迫血違經。汗宜表毒邪從散,血出榮中毒亦輕。
黃連湯
黃連 麥門冬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當歸 黃耆
水煎去渣,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
當歸 茅花 生地 梔子 炒芩
水煎,調百草霜服。
疹發熱吐利滯下(第六)
發熱蒸漿吐利並,或時滯下作腸鳴;火邪內迫宜清解,法向時行疹毒尋。
疹毒發熱之時,或吐或痢或滯下,皆火邪內迫,上行則吐,下行則瀉,又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也。法於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滯下而治。吐多以竹茹石膏湯,自利以豬苓湯,滯下以黃芩湯主之。
竹茹石膏陳胃苓,白水煎服吐神靈。
豬苓湯
豬苓 澤瀉 滑石 赤茯苓 甘草 黃連 升麻
白水煎。
黃芩湯
黃芩 川連 赤芍 生地黃 木通 枳殼 甘草 當歸梢 人參
水煎去渣,調天水散服之。初,加酒大黃微下之。
咽喉腫痛(第七)
火邪拂鬱咽喉痛,甘桔牛蒡湯可用。吹喉惟有十宣良,莫犯金針病增重。
疹痘類多咽痛者,毒火鬱上熏咽喉,故令咽喉腫而作痛也。不可妄以針去血,宜以甘草牛蒡湯、十宣散主之。
牛蒡湯
甘草 桔梗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白水煎。
十宣散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一錢) 苦參(五分) 硼砂(三分) 乳香(一分) 孩兒茶(五分) 玄明粉(三分) 雄黃(五分) 冰片(少許)
為細末。吹喉立效。
發熱作渴咳嗽(第八)
熱甚作渴少飲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然縱飲不知休,水蓄於中災異起。
痘疹發熱,未有不渴。多渴時,宜用綠豆、芝麻、炒米湯飲之,不可與涼水。更宜生津解熱,人參白虎湯主之。若恣飲冷水,恐生水蓄之症,致水入於肺為咳為喘,宜用葶藶以泄肺中之水。水入於脾,為腫、為脹、為自利;水入於胃,為嘔、為噦、為利,宜用豬苓、澤瀉以泄脾胃之水。水入於心,為悸、為驚,宜用木通、赤茯苓以泄心下之水。水入於肝,為脅為痛,宜用蕪、芎、蒼朮以泄肝水。水入於腎與膀胱,為小便不利,用車前子、木通以泄膀胱之水。
疹發於心肺受先,口乾咳嗽更心煩。瀉心清肺多奇效,治不違時病早安。
人參白虎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乾葛 人參 淡竹葉 粳米
水煎,以米熟為度。
疹出錦紋及白斑黑斑(第九)
赤斑渾身似錦紋,白斑血少要滋榮;黑斑十死為惡候,解毒消斑用大青。
疹毒之出,渾身如錦紋者,化毒湯主之。色白者,此血不足也,益榮湯主之。
一齊湧出莫驚惶,頃刻渾身朱錦狀;似痘出兮隨又沒,如斑點處卻成瘡。
化斑湯
人參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地骨皮 甘草 淡竹葉 糯米
水煎服,以米熟為度。
益榮湯
人參 當歸(酒洗) 甘草 紅花(酒洗) 赤芍 桂(水炒)
白水煎服
大青湯
玄參 大青 桔梗 人中黃 知母 升麻 石膏 梔子仁 木通
便秘者,加酒蒸大黃。水煎,調火燒人屎服之。
疹出至三四日不收(第十)
旋出旋收病勢輕,連綿不盡勢堪驚;化斑解毒令消減,莫使餘邪集病身。
疹子之出,當以六時即收。如子後為陽,午後收;午後為陰,子後收,乃陽生陰□,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太甚,須用化斑解毒湯,使毒得發於外,里無餘邪,免生後災也。
疹出即盡得安寧,邪未盡兮氣不平;拂拂熱煩邪尚熾,頻頻嘔泄毒還蒸。
疹家出沒合陰陽,出以溫和沒以涼;連出不收陽太盛,遲遲間出是陽強。
疹出渾似火燒身,毒邪壅盛急難消;醒風只許皮膚暖,救里常宜便溺調。
化斑解毒湯
玄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升麻 大青 牛蒡子 連翹 淡竹葉
如秘結,加大黃。水煎服。
疹初出解散並癘氣調染(第十一)
疹毒餘邪最作殃,幾曾見此病鋃鐺。一時癘氣得相似,疫癧頻催赴比邙。
疹毒之出,貴先發散其毒,則無餘邪之□後災也。若不知解於初,毒不得泄,停蓄於中,未有不為後殃者。此乃一時癘氣之染,彼此相傳,但見前有病者,餘邪之發,死而不治,則後之為病者,症既相似,則亦不可復救矣。此言餘邪之為病者,可不慎解於其初也。
疹後餘邪發熱疳瘵(第十二)
疹毒流連熱不除,渾身似火發毛枯;尪羸漸漸成疳瘵,得遇良工病可蘇。
疹子既受其毒不解,邪火拂鬱,渾身發熱,晝夜不退,髮膚枯瘁,漸成疳瘵,以清熱除疳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則揚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微微瘛瘲,變為慢驚風,不能救者多矣。
清熱除疳丸
黃連 當歸(各二錢) 膽草(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青皮 陳皮(各五分) 使君子肉(一錢五分) 乾蟾頭(一錢五分,燒灰) 蘆薈(一錢五分)
為末,神麯糊為丸。米湯下。
疹後壯熱煩躁搐掣(第十三)
疹毒流連為壯熱,煩躁不寧時搐掣;養陰散火責心肝,神爽心涼生可訣。
如渾身壯熱,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煩躁不寧,此熱在心肝二經也,以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丸間而服之。
養血湯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麥冬 木通 甘草 淡竹葉 山梔仁 燈心(引)
便秘,少加大黃。水煎服。
安神丸
黃連 當歸 膽草(各二錢) 石菖蒲(一錢五分) 白茯神(一錢五分) 全蠍(七隻)
湯浸蒸餅,杵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燈心草湯送下。
疹後牙疳(第十四)
疹毒流連走馬疳,牙齦爛臭食難嘗,唇瘡聾啞傳狐惑,破頰穿喉旦夕亡。